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axstudio

谈鬼说魅庆鬼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5-2008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7# 觉有情 的帖子

觉有情兄,"佛性真如"是什么?

您的"或者于灵魂论等相像。" ~ 此话怎么解释呢?

愿问其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5-2008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axstudio仁兄用心良苦呀。
我真是获益良多呀。。
应该支持的帖子,我顶了。
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08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觉有情 于 15-5-2008 09:04 AM 发表
善哉~!
末学并不认同仁者认为所谓的佛性真如等是歪论,或者于灵魂论等相像。
佛性或真如,清静心并不能与灵魂论等混为一谈。
要不然请问仁者,佛或阿罗汉依何而了生死?
仁者愿与末学辩此佛性吗?

佛性,如来藏等等都是后期学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觉有情 于 15-5-2008 09:04 AM 发表
善哉~!
末学并不认同仁者认为所谓的佛性真如等是歪论,或者于灵魂论等相像。
佛性或真如,清静心并不能与灵魂论等混为一谈。
要不然请问仁者,佛或阿罗汉依何而了生死?
仁者愿与末学辩此佛性吗?

善哉、很好,贤者,这就是一个理性与务实的佛弟子,不认同某些论述和观点,但依然为自己保留探讨的空间。

贤者应该也知道什么是“梵我”吧,梵我是印度教的基本教义,谓作为世界主宰的“梵”和个体灵魂的“我”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一时的自性不觉而陷入无明,从此就有了“小我”轮回生死,梵我的最终解脱就是回归“大我”。亲自证入“梵我一如”便是解脱。一如,谓等同﹑无差别。

其实,相信许多贤友也读过许多历代祖师对佛性、真如、本性、如来藏等的义释,如果把这些佛教名相把梵我思想中的大梵、本质、小我、大我取代之,我们会发现其通融之处。

举个例子:
神学家们从梵天(Brahama)一词中概括与抽象出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梵”(Brahman),并将其作为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遮诠,即遮其所非)论证梵在本体的意义上是既不具有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任何形式.既超越于人类感觉经验又不能用逻辑概念或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把这个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阿特曼(灵魂,我)结合并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阿特曼终究应该从梵得到证悟,但是由于人的无明(无知),人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能摈弃社会生活,抑制七情六欲买行达磨(法)的规定,那么,他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和我同一,从而获得解脱。
(转帖来源:http://sh.netsh.com/wwwboardm/962/23/52232.html

我们再看某句非常有名的佛教名言曰:「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梵”和个体灵魂的“我”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能入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大梵),恆作种种颠倒执著,以致轮回生死海中,受大苦恼,久不能出,真的可怜可惜!」。

再看一个例子:梵(Brahman),认为是世界的本源,生命的根本,所有事物產生的原因。

某佛学教科书:心物的来源是真如。它是一切的源头、一切的本体、一切的智慧力量的来源、唯一常住不变的法。

稍微有正见的佛弟子皆可以看得出以上两段梵与佛家思想所要传达的义理有所雷同,那就是本来有个永恒不变的自性(佛性),在遇到某种情况下(无明)分离出来了(轮回)一部分,现在就是要让脱离出来的一部分又回归到永恒不变的自性(佛性)。在学这时想:如果千辛万苦的修行终于回归了自性(佛性),但又不知到几时会再碰到一样的情况(又掉入无明)而再分裂出来一部分,又要再修行以回归原来的自性这样没完没了的循环着进、出、进、出......那么修行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劳贤者细读《梵我一如》http://big5.fjnet.com/wywz/wywznr/t20080425_68847.htm,再尝试把某些存于佛教的灵魂思想对梵我思想对比一下,您会发现更多彼此相似之处,由于自己的表达能力有限,在此学浅的在学不再一一列出,请贤者自己慢慢去挖掘。

当贤者有因缘接触到佛陀教导的禅修,并依照禅修次第修到名色分别智的阶段时,贤者也会发现,在您的心中根本找不到所谓的佛性的心、真如、本性或本心之类的心,您将发现所谓的心只不过单单的对所缘识知和执行它的作用而已,它们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又灭去、生起又灭去而已,根本找不到一丝毫无不变的心。关于心的运作迟些会再谈到。唯有“清净心”还勉强可以说有,它就像有分心,有分心是心的一种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是为了维持有情一世当中,从一投生到死亡之间的生命之流不会中断,就像河水之流一样。它属于果报心,本身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不会造善恶业、无记,它们的本质也是急速生灭无常的。它们的所缘是前世临终前呈现的业、业相或趣相。

相信贤者是具有智慧的人,以上心的实相,请贤友先不要相信,也不要拒绝,希望贤者以后自己能够亲自验证到这些实相,到时您自然会为自己找到适当的解答。

辩佛性对学浅的在学显得有点有心无力了,很抱歉,在学不善于说辞。不过若贤友也有什么修行的法门能够在还活着的时侯可以具体的体验到真如、本心、佛性、如来藏等心,欢迎与大家分享,因为佛陀的正法是可以在人在活着时亲自证知到的。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法乃世尊所善说,
Sandiññhiko是自见的,
Akāliko无时的,
Ehipassiko来看的,
Opanayiko导向(涅槃)的,
Paccatam Veditabbo Viññuhi智者应各自证知。

佛陀、独觉佛和诸阿拉汉皆由道果智的力量砍断堵漏,让所有与贪根心、嗔根心和痴根心的不善心永远不会再生起,也称为漏尽通。再仔细分的话,所有漏尽者断除了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欲贪结、嗔恚结、色界贪结、无色界贪结、我慢结、掉举结与无明十结。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5-2008 03:5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2-6-2010 11:29 AM 编辑

纸给鬼有用吗?
谈到为鬼做功德时,自然也会扯上焚烧纸箔的习俗。托“人死后变鬼”这种观念,为死人烧钱已经形成了华人独有的习俗。古代中国的富人在祭祖时有焚帛、绸缎给往生的祖先在阴间时享用的风俗,后来大约到了汉唐之世,人们为了俭省就慢慢改用纸来代替,一代一代流传至今演变成纸锭、锡箔、冥票、元宝、信用卡,乃至于扎成寿衣、纸紫房子、银行、汽车、飞机、电脑、手机、无限modem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冥物。

事实上,很多人不懂得做功德后回向给鬼道众生,也或许他们的亲人根本没有什么功德能够让他们随喜的。虽然他们现在已经投生为鬼,但在过去世想要得到亲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的习气还在,当没有什么功德的亲人为他们烧一些东西时,虽然他们不能得到这些被烧掉的纸冥物,但他们也许会感到一些安慰的作用,觉得自己还受到亲人重视,没有被亲人们遗忘。福建俚语说:“没鱼,虾也好”,所以有鬼托梦给那些不懂得做功德的亲人说要他们烧钱给他的事件也不时有所闻,其实不是鬼需要那些“钱”,而是需要得到那份关怀和重视。那么,明白到这一点时,为何不做一些功德能够让投生为鬼的亡者感觉到自己仍然被尊重,同时又能得到随喜功德的利益呢?焚烧纸箔不止是在烧血汗钱,也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鬼道众生也不会得到什么被烧的东西,这种民间陋习对于亡者或活者两方并不会带来任何利益和果报。真正能够从焚烧金银纸中获得利益的有情只有两种,那就是在人道的造纸商以及卖金银纸的商家而已,所以烧金银纸给往生者的习俗,是一位有正信的佛弟子乃至有理智的人应当屏除的,因为这陋俗只是民间的一种迷信。

有许多老一辈人们的思想总是以为人死后会变鬼,所以在有生之前时常嘱咐亲人当他们死后要多祭拜他们喜欢的食物,多烧金银钱和各种纸冥物以便能在阴间里使用,结果许多人死后真的投生为鬼。很冤枉的是:鬼真的做了,但亲人为他烧的东西却根本无法得到,灰烬就只是灰烬,没有什么东西变出来给他们享用。他们只能依自己过去的善业为依靠,如果有善业就有得吃,没有善业就整天饿着肚子。

没有足够善业的鬼也不容易生起随喜功德的心,反而会起嗔心说:“呜,我辛苦累积的财富既然被亲人送给了别人.......即使有智慧的亲人们在为他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们也没有得到任何随喜功德的利益。老实一句,几乎所有的功德还是由活人所得,所以真正累积功德最划算的时机是在一个人还在活者的时候,要帮一个已经死的人是相当艰难的,艰难是指功德若要成功传给该逝者,条件是他必须在六道之中投生在鬼道,在众多种类的鬼当中他必须是投生为比较好命的鬼,即能够接受功德的依他施活命鬼,在众多的依他施活命鬼当中,他必须知道亲人正在回向功德给他,知道亲人回向功德给他后,他必须有生起随喜功德的心,唯有这样,亲人所做的功德才能传达到该逝者那里。

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要帮助已经死去的亲人,我们只能抱有存在的可能性。对于刚刚去世的亲人,我们更期望他能够投生到善趣而非投生做鬼,虽然能帮助到该逝者的机会并不大,但我们应该要记得做功德后回向与分享功德永远都是对的、有益的、能带来幸福的,毕竟自己做的善业最终还是由自己所得,还有一些众生都能够分享,即使指定的逝者无法得到功德,但还有许多过去世投生在鬼道的亲人可以得到,所以功德永远不会白做的。


不过有些人就是那么奇怪,明知烧冥纸不好但偏偏要做。对于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们也许还算情有可原,但一些自称是佛教徒的人也不容易屏除这种陋习,说什么都已经烧了那么多年,突然要停止的话内心会过意不去的,烧还是烧,不过烧少些......如果早日停止的话,也许把过去所烧掉的钱存在银行到现在已经有一笔数目了。对这样的人还是建议与其拿这些钱去烧,毋宁拿去买些美食慰劳自己一番,至少吃进了肠子变成粪便后,大便出来时还可以看到,而且还有做肥料的价值,也总是好过拿去烧掉变成灰烬,轻风一拂,烟消雾散,不留一片云彩吧!地球的树木越来越少,纸价也不断上扬,看在荷包的份上,要停止就趁早吧。如果能做到利己又利他那会更好,拿要烧掉的钱去买食物祭拜、布施或乐捐后,再回向功德给所有往生的亲人,相信能享用祭品和随喜功德的逝者更加感激,同时又能为自己的功德银行存入菩提资粮(功德银行就是善业,是人死后唯一可以带走的遗产)。况且,重要的是,佛陀说过布施的人,不是没有回报的。

如何做功德主?
提到布施,也许一些人有这样的观念:谁布施的钱财最多,谁就是功德榜上的榜主。其实在佛陀的教法里,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功德主,何止只是富人才有机会做大功德主,反之,贫困的人更有机会。怎么说呢?因为布施的功德与果报的强弱是依当时造业者的心力强弱、动机的纯净度与接受布施的对象而定。就像世间的常理一样,一个农夫的收获多寡并非只是依照他所播下的种子多寡来决定,还得依赖种子的素质与田地的肥沃程度,以及后天的照料;而造善业者的心态就是种子的素质,受施者的德行就是田地的素质。所谓贫穷布施难,虽然贫穷但却还肯布施实在很难得,因为一般的贫穷者必须付出更大的精进与努力来完成整个布施的过程,甚至还要以更坚强的意志力与信念来克服内心的悭吝,所以有些贫穷者在布施时内心所造的业力往往会比一般富裕的人来得更强盛。

在佛陀时代有许多懂得在最肥沃的福田种福的贫穷者,虽然他们布施的只是区区一小汤匙的食物、粗糙的米饭酸粥、粗旧衣布、自制的花蔓等,但其业报却是不可思议。对富者而言,也许这些布施物像他们的丢弃物一样,不过在贫者眼中可能是他们唯一的、乃至属于最后的财物。当他们的眼前出现了愿意接受布施的对象时,这些战胜自我、成就清净无我之布施的贫穷者们,他们宁愿让自己挨饿或饿死,也以最欢喜的心把自己唯一的一餐布施出去。因为他们造业时的心力实在太强到连自己性命的安危都无所顾虑,而且接受布施的对象又是有戒德者、离欲者、四双八辈的圣者、漏尽者、人天的应供、辟支佛[30]、佛陀,这种超强盛的后后生业让他们以后的许多世乃至到证悟最后涅槃的时间之内只是在人间与天界两道流转,不曾再堕落恶道,并且当过多次的帝释天王和转轮圣王。当他们投生为人时,家中的食物永不匮缺,无论如何地消耗或布施,他们的田地总是丰收不断,甚至有些连没有这两个字也不曾听过。这些例子在巴利经典里的记载比比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辟支佛Pacceka Buddha)也称为独觉佛,是指在没有佛法存在的世间能无师而通达四圣谛,自己发现通往涅槃之道的觉者。与佛陀不同的是,辟支佛不能教导其他众生通达四圣谛,也不能成立弟子僧团。辟支佛在没有佛法被宣说的世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让众生继续有机会植福修德,也能教导众生修世间善法。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9-10-2009 02:1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南烟雨 于 15-5-2008 02:24 PM 发表

那么我害死圣者的罪业不是很大?

非也,非也,请不要这样说,您没有供养圣者并不表示您在害死圣者,只是在当时的情况您没有去顾虑得那么多而已。当时您的心认为供养另一个无戒凡夫也许会对他带来更好的益处,而您当时的心路过程是善心为主导的,并没有造下什么恶业。

该圣者会得不到食物也是有可能过去的不善业成熟,应知有些阿拉汉有时在托钵时也会托不到食物吃的。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5-2008 02:4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3: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觉有情 于 15-5-2008 06:01 PM 发表


这句话可以有几种解释,
好比清的水能清楚的看到月亮的倒影,当风吹水有波动时则不能清楚的见到月亮---烦恼
反之,当风停止后波动的水又恢复静止的水---菩提

在进一步的说明既是于佛性中不见有烦恼或菩提, ...

谢谢贤者的解说,这让在学想起了佛陀在《相应部》里用了水被风吹得起波动时的譬喻来形容掉举与追悔。掉举与追悔是征得禅那的五盖之一。

「如果有一锅被风吹起涟漪而不断晃动的水,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同样地,当人的心受到掉举与追悔控制、受到掉举与追悔击败时,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掉举与追悔。所以他不能知晓对自己真正的利益、对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

其实以「风停止后波动的水又恢复静止的水」来形容“清净心”也非常适当。止境的水就像有分心,风就像眼、耳、鼻、舌、身、意的六门心路过程生起。水在波动就是心在对六门捉捕到的所缘识知并对所缘执行其作用。六门的心路过程过去后,心流又重新掉入有分心,水又恢复一片平静。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5-2008 03:2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3: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6-2-2010 08:49 AM 编辑

佛陀时代也有许多大阿罗汉如舍利弗尊者(Sāriputta)与大迦叶尊者(Mahākassapa)在托钵时有一种习惯,他们喜欢先进入灭尽定[31]定之后再接受供养,而且大迦叶尊者特别喜欢去贫穷人户托钵,因为他们知道:进入灭尽定出定之后接受施主的供养,往往能让施主布施的善业就在今生成熟,即使只是区区一匙的食物,即可大大改变了他们当生的命运。比较广为人知的例子是佛陀时代一个穷农夫本娜Puṇṇa因供养了刚刚从灭尽定出定的舍利弗尊者后他的田地就变成了黄金,被国王封为成为多财长者;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茉莉夫人(Mallikā有一天在公园游玩时因以一颗恭敬与欢喜的心供养食物给佛陀后,就在当天她以一个低下种姓的身份进了皇宫,蜕变成拘萨罗国(Kosala)的皇后。从此,人们喜欢称她为:“布施佛陀的玛莉咖皇后。”

当一颗拥有很强生命力的优良种子碰上无上福田时,往往会有难以想象的奇迹发生。以上的例子只是现法受业[32]所带来的前戏而已,后后生业还能使他们往后的数千劫不堕恶趣、苦界,而且最终还能成为证得涅槃的助缘。所以,贫穷者更不能放弃布施啊!不过在此也不要误解笔者劝大家少布施,而是布施不止要重视数量,也需要有质量,这样才两全其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灭尽定(nirodha-samāpatti)是不共外道的定,只是佛教专有。在灭尽定里,心与心所之流完全临时被中止。只有已经证得四禅八定的阿那含(anāgāni)圣者与阿罗汉才能进入灭尽定,他们可以依自己的决心与意愿进入灭尽定长达七天之久。

[32]现法受业 (diṭṭhadhammavedanīya kamma)是七个速行心的第一个速行心。它所造的业是最弱的,只能在它被造的那一世成熟。假如因缘不具足以令它在当生成熟,则成为无效业,即不再于未来产生它的果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5-2008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仁者的解答,令末学受益不浅。
首先针对仁者的对“佛性”与“梵我同一”的答复,以下的文章列明了佛性概念的出现早于吠檀多派的“梵我同一”

http://w3.pku.edu.cn/academic/oriental/news/20071105/7.htm

文章的简要为:
数论派(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胜论派(产生于约公元前2世纪)的教理当中并没有“梵我同一”的概念,只能说存在类似的“梵”的概念。如果非要认为“佛性”是受到了奥义书“梵我同一”的影响,那也只能说,佛教在吠檀多派之前挖掘出了这种思想资源。好比《胜鬘经》、《解深密经》是出于公元一至二世纪,远比吠檀多派的《梵经》来得要早。

在补充一点,如果奥义书中的“梵”如此圆满,清楚的解释其修行的次第那为何不在佛教之前推广,而在佛教之后的吠檀多派才得以出现?只能说明是吠檀多派吸收了佛教的“自性”等观念才创出了“梵我同一”。

[ 本帖最后由 觉有情 于 16-5-2008 10:1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8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稍微有正见的佛弟子皆可以看得出以上两段梵与佛家思想所要传达的义理有所雷同,那就是本来有个永恒不变的自性(佛性),在遇到某种情况下(无明)分离出来了(轮回)一部分,现在就是要让脱离出来的一部分又回归到永恒不变的自性(佛性)。在学这时想:如果千辛万苦的修行终于回归了自性(佛性),但又不知到几时会再碰到一样的情况(又掉入无明)而再分裂出来一部分,又要再修行以回归原来的自性这样没完没了的循环着进、出、进、出......那么修行还有什么意义呢?

针对以上的提问,首先末学必须纠正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自性,因为自性没有变或不变,在来也不是让轮回回归到自性,而是本来就没有轮回,也不曾有过。其次在妙法莲华经里就有提到,就好比迷路人不知回家的路,得善知识指点之后就知道如何回家了。试问此人还会迷路吗?当然不会,因为他以知道回家的路了。因此是进了之后就不会在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8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xstudio 于 16-5-2008 02:30 AM 发表

建议应当以一颗慈心为受害者念诵护卫经,并对附在人身上的鬼散发慈爱,如果慈心够强,通常会见效。

另一种是利用真实语的力量,如果过去有累积真实语的巴拉密,那么可以用真实语的力量来祝福受害者,如果真实语 ...

照上面师兄讲的 鬼的力量.为什么他们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阿修罗不是更难对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8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8# maxstudio 的帖子

非常认同贤友所说, 的确是没有灵魂, 佛性, 本心的, 永恒不变的自性和真如.

依照禅修次第修到名色分别智的阶段时,贤者也会发现,在您的心中根本找不到所谓的佛性的心、真如、本性或本心之类的心,您将发现所谓的心只不过单单的对所缘识知和执行它的作用而已,它们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又灭去、生起又灭去而已,根本找不到一丝毫无不变的心。
------------------
贤友不过有一个问题, 是谁发现所谓的心只不过单单的对所缘识知和执行它的作用而已, 是谁能够这样快速的观察到---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又灭去、生起又灭去的心,找不到一丝毫无不变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8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贤友们都以一颗宽容、大器的心来讨论佛法,那真是可喜的现象,也让后学获益不少.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8 07: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4# v4820 的帖子

善哉!善哉!应该如此,应当如此。
这样的讨论才能得到真正利益,就算是因为见解的不同也不应该作出人身攻击的行为,不为了其他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讨论的内容有关于法,为了维护讨论法的神圣和庄严,不要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参杂在其中,讨论法是为了能够成就思所成慧的利益,希望大家可以加入维护讨论法的神圣和庄严的行列,让讨论法成为一件欢阅的事情。

适时讨论法,此事最吉祥。
                     <吉祥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觉有情 于 16-5-2008 10:02 AM 发表
只能说明是吠檀多派吸收了佛教的“自性”等观念才创出了“梵我同一”

谢谢贤者的用心解释,原来是这样......如果是吠檀多派吸收了佛教的“自性”,那么就表示早期的佛教已经有了自性的思想,那么请教贤者所谓的“自性”到底是什么?自性是涅槃吗?自性是否符合三法印?我们都知道真正的佛法是注重实践多于理论,自己证知是好过只在玄理打转,请教贤者有什么修行法门能够体征到自性、本体、本心、真如、如来藏之类的名相?如果它们非灵魂、非梵、非概念,那么照理来说它们都是可以通过实践佛陀的教导修行,就在当生,非在死后,在活着时能亲自验证到的。请赐教,感恩。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5-2008 10:2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江南烟雨 于 16-5-2008 02:08 PM 发表

照上面师兄讲的 鬼的力量.为什么他们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阿修罗不是更难对付?

有些鬼神是拥有鬼通,为过去的业力附带的。有两类阿苏罗,一类是堕恶趣的阿苏罗,与饿鬼类似长期遭受折磨的有情,住在村里或村落的附近,以村民丢弃的食物为生。一些阿苏罗在没有获得食物时,也会附在人身或折磨人类。另一类阿苏罗则喜欢住在大海,由于其性格好战、好斗、嫉妒心强,所以经常与三十三天的天神打战。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5-2008 10:2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6-5-2008 02:55 PM 发表

贤友不过有一个问题, 是谁发现所谓的心只不过单单的对所缘识知和执行它的作用而已, 是谁能够这样快速的观察到---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又灭去、生起又灭去的心,找不到一丝毫无不变的心?

三法印兄,经过的无数大劫之后才非常难得出世的觉悟者——佛陀,发现了身心的实相,并把这实相向世人宣说。但,在这世界上有多少已经被心蒙骗得够长久的人们能够接受这样的真相呢?所以,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无常、苦、无我教理很容易被常、乐、我、净的外道思想滥竽充数,被三教九流围攻,而很多人也乐于灵魂见其中。

一位如果我们能够依照次第修习止禅来培育心的专注力,再通过强而有力的定力而引发的智慧之光或「显微镜」,就能如实地分析、洞彻、透视这如此迅捷且微细、刹那生起又消逝的“心”。一颗有定力的心是不可思议的,在《增支部·四集·无戏论品》中,佛陀有说过:

『诸佛之佛境界、修定者之定境界、业异熟与世界之思惟为四不思议,无须思惟;思惟于此等者,得狂乱、痛苦。』

其实我们在座每一位都有机会,只要修行的方法正确,并肯付出适当的精进和努力,总有一天我们肯定能揭开‘心’在耍的把戏,如实照见‘心’的真面目。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5-2008 10:4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等待晴天的雨 于 16-5-2008 07:52 PM 发表
善哉!善哉!应该如此,应当如此。
这样的讨论才能得到真正利益,就算是因为见解的不同也不应该作出人身攻击的行为,不为了其他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讨论的内容有关于法,为了维护讨论法的神圣和庄严,不要把自己的个 ...

Sādhu!善哉!还有一个吉祥事是能够亲近像您们这般的善知识、善友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26-2-2010 08:53 AM 编辑

有冤亲债主缠身吗?
“冤亲债主”是于某些佛教传承相当常用的名词,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日子如中元节与法会活动的时候,“冤亲债主”这字眼的使用率更加频密起来。冤亲债主常被解释为在今世或过去世中所得罪的众生,或过去与我们结下怨仇的众生,他们死后会身影不离的纠缠着我们,等待时机报复索命(民间的鬼片就爱以此迷信作题材)、制造各种病痛来折磨我们乃至障碍我们修行办道,或者投生在我们的周围成为我们的亲人朋友等,然后就向我们讨债”。

在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冤亲债主这课题之前,我们必须先理清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根据佛陀的教导,一个有情死亡后紧跟着的就是再生,也就是说一个生命在死亡与投生之间是没有什么灵魂、亡灵、中阴身或神识从一个坏旧的身躯脱离出来投胎转进另一个新身躯的。在此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弄清楚的是:鬼并不是灵魂,鬼是另一种有五蕴的生命状态,他们是六道的众生之一;而灵魂却是世间许许多多宗教所假设的一种不存在的概念,以便能让某些无法以世间的常理探知的现象或让某些错误的知见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在世间许多的宗教都认为灵spirit、魂soul是人类的精神本质,被认为是永恒不朽的,有个‘我’或‘真我’存在身体里面,死亡时将与人体分开后可获得永生,回归“大我”或要面对上帝的审判,到天堂永受快乐或到地狱永受痛苦。


融入佛教的灵魂
在佛陀的正法里,灵魂是不被承认,无有立足之处的,因为这些观念不符合无常、苦、无我的三相,它们是属于诸邪见中的常见[33]。任何正信的佛教传承都应该摒弃“灵魂”这个外道的字眼,把它绝于佛门之外。话虽如此,如今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些被公认为正统的佛教传承里存有许多与灵魂概念相似的变相术语。稍有正见的佛弟子都知道,其实灵魂早已经阴魂不散的缠着佛教,悄悄改头换面、透过变相名词的身份混入佛教许多法门仍不觉,反被当今许多在佛教界名气响当当的法师鼎力弘扬,更自圆其说声称是佛陀只为某些上根器的弟子或菩萨所宣说的无上法门。对佛陀与佛法拥有绝对信心的智者们都会知道,佛陀所说的话是不可能会在前后出现矛盾的,不会在前一部经赞叹阿罗汉的功德、呵责轮回的过患,而后一部经却贬低阿罗汉、鼓励继续生死轮回。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佛法、真假活佛和附佛外道都是由这些掺入灵魂思想的佛教法门而演变出来的。这些附佛外道当然难免受到所谓正统佛教传承的严厉划清界限,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附佛外道只是把灵魂思想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而已。一只手指指责他人是附佛外道,要与他们划清界限的同时,还有四只手指在指着自己,是否有检讨自己也在穿着灵魂美丽的糖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世间普遍的常见(niccta ditthi)有三类:
 1. 宿命论——命运由上天主宰;
 2. 神创说——神、上帝创造了世界;
 3. 灵魂说——灵魂是生死的主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8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8# maxstudio 的帖子

我们自己也能发现这些身心现像, 这个所谓的自己到底是什么?

提婆达多当年也依止禅来培育心的专注力而得四禅五通, 可惜没有解脱, 贤友不知对这样的事件有何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4-2024 07:29 PM , Processed in 0.06457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