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912|回复: 11

进庙拜菩萨 应作如是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4-2004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护法金刚】
二、【弥勒菩萨】
三、【四大天王】  
四、【韦驮菩萨】  
五、【释迦牟尼佛】  
六、【药师琉璃光如来】
七、【阿弥陀佛】
八、【四大菩萨】
九、【十八罗汉】  
十、【祖师】  
十一、【伽蓝】


一、护法金刚

当我们走进一座颇具规模的传统的中国佛寺,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建筑物是“天王殿”。不过有些规模更大的佛寺,进入天王殿之前还会经过一道或者两三道“三门”。“三门”确实有三个门,一般是三门并立,中间大两边小。中国古代的佛寺大多是建在深山之中,有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三门”也写成“山门”。三门里两边一般都供奉着两尊面目狰狞,手执金刚杵的护法金刚,世人根据《封神演义》中的戏言名之为“哼哈二将”,在经典中是没有根据的。

路过三门的时候,我们就要想到进入佛门的第一堂课是三皈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三者被喻为是众生暗夜中的火炬,迷途中的舟航,能引领我们走向光明,过上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所以称之为“三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觉悟智慧;从邪知邪见回头,依靠正知正见;从五欲六尘回头,依靠清净无染。所以“三门”就是“觉、正、净”三门。我们进入道场,是不是具备高度的警觉、正确的认识和清净的心灵,两位护法金刚就像机场的安检人员一样,正在用精明的眼睛注视着每一位进入道场的人。“保护觉正净,退除迷邪染”是他们的职责,我们就要进入道场,检视一下自己具足觉正净吗?不然的话,在这两位经验老到的安检人员面前,你会原形毕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弥勒菩萨

走过山门,进入第一座正殿。因为里面供奉着四大天王,所以一般称之为“天王殿”。但是,坐在正门口迎接大家的却是挺着偌大肚皮,满脸嘻笑的布袋和尚--弥勒菩萨。所以我们也会在一些道场看到“弥勒住处”或“兜率天宫”字样的匾额。“弥勒”是梵语,华语译为“慈氏”,这是菩萨的姓,经仲介绍为“阿逸多”,华语译为 “无能胜”,所以华语全称应为“慈无能胜”,由此可知菩萨的慈悲心无可比拟。据《弥勒下生经》介绍,弥勒菩萨是我们这个世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示现成佛的当来下生佛,现在他住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内院中,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兜率天人之寿)之后,降生人间示现成佛,龙华三会广度众生。但是在这期间,他也不是不到人间来度众生,只是不以佛的身份出现而已。中国佛教史上的傅大士、布袋和尚是众所周知的弥勒菩萨化身,不为人知道的肯定还有更多。

今天我们在大多数道场中所见到的弥勒菩萨造像都是布袋和尚造像,这个形像起源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当时在浙江奉化出现一位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拖个大布袋到处行化的法师,本名契此,但大家都欢喜称呼他“布袋和尚”,既形像又亲切。他把别人所给的东西,统统投入布袋。有人问他佛法大义,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双手自然下垂,笑嘻嘻的一言不发站在那里。问者若有所悟,明白这是让他放下。再问放下之后又如何,他就卷起布袋背在肩上扬长而去。问者望着他远去的身影,微微点头,知道法师教他放下自己,提起众生。最后布袋和尚在奉化雪窦寺示寂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偈语,告诉大家他的真实身份。往后道场中的弥勒菩萨都是造布袋和尚的形像,寓意非常深刻。
 

布袋和尚整天笑嘻嘻的坐在门口迎接一切人,是教导我们学佛要笑脸迎人,不可以愁眉苦脸。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够包容。用平等的心态、欢喜的仪容面对一切社会大众,所谓“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样会给善人以鼓励,给恶人以警惕。
 

我们还见到一种在布袋和尚身上围着、趴着五六个嬉笑颜开的小孩儿,搔痒的、挖耳朵的都有,布袋和尚挺着硕大的肚皮笑嘻嘻地坐着。如果把他理解为老爷爷含饴弄孙,那就把他浅解了。人在世间,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围绕,时时刺激着你的感官,为之所动六道轮回去矣,不为所动则可渐趋解脱,所谓“汝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布袋和尚不正是做这一种示现吗?
 

进入天王殿向弥勒菩萨问讯之后,用欢喜、平静的心右绕佛殿,因为我们在经上常常读到“右绕三匝”,所以我们也应该右绕才合礼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两侧是四大天王,背靠背供奉着韦驮菩萨。四大天王与韦驮菩萨都是全副武装的古代将军装扮,但是每位所持的兵器却各不相同,因此所代表的意义也就各不一样。当代净空法师对四大天王的表法意义多有阐述,非常的巧妙深入。

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很负责任地把自己本份的责任与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定能够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盛世景象,这是持国天王教导我们的。南方增长天王是教我们进步,要求我们在尽职、负责的前提下,更要精益求精,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家庭更加和睦温馨,工作更有效率,古人所谓“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如何才能做到既安守本份又不断进步呢?后面两位天王教导我们实践的方法:西方广目天王教我们要多看,北方多闻天王教我们要多听。多看、多听能开阔视野,拓宽心胸,又能丰富知识,增长智能,这就是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这样的积淀与经验,学问、智慧、德能、才艺还能没有进步吗?我们的身心状况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工作就会做得更加出色。一人如是,一人受益;一家如是,一家兴旺;一国如是,国富民强。

四大天王手里所拿兵器各不一样,所代表的意义也就各不相同。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琵琶是弦乐器,弦一定要调到适中,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否则紧了则容易断,松了就弹不响。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当然也不能松懈懒散,否则都将一事无成。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都要把握住恰到好处。因循退缩固然不能成就,但对什么事都讲求“速成”的现代人,别忘了古有明训“欲速则不达”。

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剑在佛法代表智慧,所谓以智慧剑斩烦恼丝。告诉我们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要用智慧去辨别纷纷扰扰的世间万象,不可以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误事,理智的掌控才能做到恰当的抉择。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或者蛇,把它的头握在手里。龙跟蛇都是代表着变化,俗话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代表瞬息万变的社会。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也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尤其是现在人常常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种速度。处在多变的社会当中,不跟着变就会落伍,跟着变又会穷于应付,无论怎样努力总会让你感觉赶不上潮流。广目天王手握龙蛇,就是教导我们在多变的社会当中要掌握不变的原则,正是佛家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只有掌握住不变,才能够在既精彩又无奈的复杂社会中从容不迫,气定神闲,不管外面怎样惊涛骇浪,你都能够处变不惊;不管社会风气怎样的江河日下,你总能够把根儿留住。

北方多闻天王手里拿着一把伞,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伞能够遮风挡雨,防紫外线,这是对身体的照顾。由此引申,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五花八门的思想借着铺天盖地的网络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介悄无声息地走进千家万户,就在你梦与醒的边缘,情不情愿的当口,一次次地侵袭着你、改变着你、腐蚀着你,当你被蚕蚀得千孔百疮,体无完肤的时候,抱着钞票欲哭无泪,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多闻天王的伞盖就是提醒我们在经历信息洗礼的当儿,要知道保护自己,对送到你面前的所有信息不要照单全收,看它是否经得起你不变原则的衡量,经过多次的考验之后,符合标准的也要小心接收,否则当然是拒之门外。孔老夫子教导颜回克己复礼,要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起,这无疑是我们现前保护身心健康、防止污染的最佳保护伞。我们在四大天王面前烧了香,磕了头,如果能想到这些,做到这些,那就香没有白烧,头没有白磕,这又何迷信之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韦驮菩萨

与弥勒菩萨背靠背的是韦驮天将。他本是南方增长天王部下的八大将军之一,是四大天王麾下三十二将军之首。唐朝道宣律师感得他现身护法,常常见他身着甲胄,合掌恭立,宝杵横放臂上。自此以后,中国的道场中大多立此天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像。据经中介绍: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楼至佛的示现,由此也可以证明“一佛出世,千佛拥护”的道理。

韦驮天将虽是四大天王的部下,但在传统的寺庙中却得到特别的尊敬。传统寺院的早晚课诵中,早课的末后是祝韦驮仪,唱韦驮赞;初一、十五的午供中,除了大雄宝殿、祖师殿、伽蓝殿、香积厨之外,还有韦驮殿。韦驮天将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的殊遇呢?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各自卫护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勘察民心厚薄,维持社会秩序,类似现代社会纪检与军警部门的领导人。而韦驮菩萨发愿专门护持佛法、护持道场、护持出家人,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他只是“三洲感应”。对于正法道场,真心修行的出家人,他是绝对的尽心护持,他的感应故事在中国的寺庵山志中的记载不胜枚举。净空法师讲经时说:出家人一心修道,不募捐、不化缘,可能会过的清苦一些,但绝不会饿死。如果饿死一个真心修道的法师,韦驮菩萨应受撤职查办之处分。所以韦驮菩萨得到出家人的特殊礼遇不是没有原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释迦牟尼佛

礼拜过韦驮菩萨之后,转身向上,远远便可望见一座巍峨雄伟的高大建筑,真可谓层楼绮殿,这是整个道场的中心,也是整座建筑群的中心,这就是“大雄宝殿”。“大雄”是对所供之佛的赞叹与尊敬,因为他的所做、所为、所念、所想非世间的英雄豪杰所能为,所以用“大英雄”来称呼他。中国人好简,就称之为“大雄”。“宝”同样是赞美之词,一是赞叹所供之佛是世出世间甚奇稀有之大宝,一是说明构成殿堂的材料乃是众宝合成,犹若极乐世界之讲堂重阁皆为七宝所成之义。“殿”是建筑物,一般用于聚会、会议等大型活动,犹若今天的机关、礼堂。大雄宝殿即是供奉创教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的地方,也是整个道场的活动中心,如朝暮课诵、传戒、讲经等活动,大都是假借这座殿堂举行。

大雄宝殿一般从外观上看,多为两层的楼阁式建筑,但进去之后却发现只是一座高大的礼堂,根本没有二楼可上,纵然在没有电的年月,它的通风与光线都是足够的。这种格式深具佛法的意义,外观是二层,这代表真俗二谛;里面只是一层,代表真俗不二,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离开俗谛之外别有真谛。现代人都重视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如果能够学到即能创造财富而又不为财富所累,深深明白拥有财富是福报,善用财富是智慧,不要反被自己所创造的财富推向痛苦的深渊。利用自己的福报与智慧,为社会大众带来没有后遗症的光明与喜乐,这只有真正明白真俗不二的人才能做得到。

大雄宝殿本是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礼堂,但是我们进去之后,会发现这里供奉的不只是释迦牟尼佛,等你参观完整个道场之后,更会发现这里是供奉最多佛菩萨造像的地方。正当中是释迦牟尼佛,或三世佛、三身佛,两边是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背后一般是海岛观音,或者是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一般人进去之后,逢像必拜,磕头烧香,巡礼一周出来,大汗淋漓,泪流满面,其实这并非感极而泣,而是烟熏所致。无怪乎有许多人批评佛教是迷信,是泛神论,这是他们的不了解,也是这些烟雾造成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形像呢? 我们知道佛法是教育,如果不关乎教育,佛门根本就不会做这些无谓的陈列,所以这些佛菩萨造像,是高度艺术化的形像教育器材,都具有很深刻的表法--表显觉悟之法的意义。总的来说,佛像代表性德,菩萨、阿罗汉形像显示修德。性德是我们本来所具备的清净本然、真善美慧的品德,但是现在因为烦恼习气而迷失了,不能发挥它本有的作用。但迷失并非真的失去,可以通过修德--恰当而有效的方法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在源头的地方是清清纯然的澄净之水,可以饮用,可以沐浴,怡悦身心,陶冶性灵。离开源头之后,经过许多自然的、人为的洗礼,越来越失去它本来的纯净,而变成散发出种种异味的浊水,不但无用而且有害,让人望水兴叹。这种状况如果不妥善治理,会殃及人类生存环境的诸多方面,所以必须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还原它本自清纯的本质,我们方得其用。源头澄水犹如性德;被污染的浊水虽依然是水,但已失去它本来的作用,这就好比我们纯善的性德被烦恼习气所浸染一样,掩蔽了它至纯至善的本能。治理的方法就是修德,修整调治我们充满种种烦恼痛苦的身心,恢复它原本的清净、自在与安祥。

佛像的安祥与恬静是性德的流露,而且除了个别的手印、姿势不同之外,佛像的脸庞、体态与神采都是同样的慈悲祥和,雍容华贵,这表示 “佛佛道同”,每尊佛都亲证了圆满广大的性德,性德是共同的。菩萨像虽也同样具备安和与雅静,但还是不及佛止于至善的圆满,所以菩萨表因位,还是在修行的路上继续向无上觉道迈进。阿罗汉也是出三界的圣人,但是没有佛菩萨悲天悯人的爱心,只愿独善其身,无意兼善天下。虽然他们所断的烦恼与十信位的菩萨相等,但是智慧与福德却是远远不及。所以我们看阿罗汉像,大都呈现出潇洒、飘逸、自在、悠闲的样子,具有闲云野鹤式的逸采。如果比照中国古时候的说法,佛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菩萨是漫漫觉路上下求索的贤人,阿罗汉是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

佛像的供奉与配置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表法的意义很明显,佛表性德,菩萨表修德。我们常常看见的释迦牟尼佛像,多是以迦叶与阿难两位尊者为胁侍。年老的迦叶尊者在释尊座下是头陀(苦行)第一,年青的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一位是心法(宗门)的传持者,一位是经教(教下)的结集者;一位是真修实干(行)的代表,一位是深入经藏(解)的表率,行解相资,方能克显能仁、寂默之德。也有的是以文殊、普贤二位为胁侍的,同样的道理,文殊表解,普贤表行。

“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华文译成“能仁”,“牟尼”华文译成“寂默”,佛是觉悟的圣人。释迦是姓,牟尼是名,佛是学位。能仁是慈悲,寂默是清净。释尊是古印度迦蟟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摩耶夫人。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见到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还是没有成道,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于是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体力后,到菩提伽耶村,用吉祥草铺成座位,盘腿打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天后,在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当时才三十岁。从此以后,开始了他一生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印度各地,乃至今天世界各地,无论男女贵贱,有教无类。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号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没有爱心,而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没有企求的遍施仁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冷酷、喜欢暴力的众生的教育,告诉我们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种种的怪、力、乱、神,反而会滋生和助长层出不穷的牛鬼蛇神。只有以广大的爱心,去回报世间可爱之人,去包容世间可怜、可恨之人,古人说“仁者无敌”,真正具有广大爱心的人,没有与他敌对的人,这不正是我们眼下所祈求的和平、安定与繁荣的世界吗?

“能仁”是与人相处之道,用真实的爱心,去真诚地关怀、热心地帮助、没有条件地爱护一切众生;“寂默”则是高度的自我修养,寂是灭除一切烦恼,默是烦恼灭除之后清净无为的心态。落实到我们的当下,把我们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的心淡薄一些,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热情冷静一些,时时回光返照,检点自己的修养与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平息,痛苦有没有减少。逐渐做到多一点为别人想,少一点为自己想;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爱自己;多一点为人,少一点为己,这就是在实践仁慈博爱、恬淡寂默的释迦牟尼的教诲。

当我们在顶礼膜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无论他是坐像、立像,做什么样的手印,我们都应当这样去观想。然后把这种思想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于己则心地清净,于人则又能遍施仁爱慈悲,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宇的中心,纵然是很小的道场,只有一座殿堂,也会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名之为大雄宝殿,显示出佛弟子不忘根本老师,更显示出慈悲与清净是佛法的根本教诲。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古代丛林来看,一般是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再因地制宜而配置其它殿堂与房舍,殿堂作为供奉其它佛菩萨像之用,房舍则是修行人的栖栖止之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又译作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他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具足诸根,庄严身相,终而导入解脱,依此愿力而成佛,成就净琉璃世界,庄严犹如极乐世界。药师佛在因地时的大愿大行与东方净琉璃世界之庄严清净,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有详细的说明。

药师佛的形像,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的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日光、月光二位菩萨在药师佛的净土中,是无量大众的上首,是一生补处之菩萨。

现在很多人称念药师佛为“消灾延寿药师佛”,由此也可看出众生念佛的基本心态,是希望消灾免难、益寿延年,这种想法不能说错误,但是所做所为似乎不能相应。所以我们看见很多人念佛,不但没有消灾,反而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非但没寿命绵延,而且英年早逝,这又作何解释呢?总的说来,这是有念佛之名,没有心佛之心、行佛之行所得的果报。以凡夫心念佛,虽然有种种的企望,并没依据佛陀的教诲而改变以往的种种作为,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依然还是随业流转,不会因为念几声佛号而改变本来的命运。所以礼拜、称念药师佛,是效法佛的大愿与悲心,做大医王,为一切众生疗治心病。心是正报,身体与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心病好了,其它一切都会跟着转变的。我们现在虽然还不能作大医生,但可以先作护士,以爱心守护与我们有缘的众生,用佛法为他们消除恐怖与不安,带来身心的安宁与详和。能为别人消除恐慌,自己一定心安理得,纵然遭遇一些波折,心里依然感到欣慰,这不正是佛菩萨的心怀吗?以这种心态念药师佛不会没有感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意译为无量寿、无量光。经仲介绍,在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时候,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把王位禅让与别人,做了妥善的安排,而跟随佛出家,名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修行。由于他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精进“悉皆第一、无能逾者”,所以发了殊胜圆满的四十八大愿。又经过五劫之长时的至心精进,在世自在王佛的大威德神通协助之下,对十方诸佛刹土进行了详尽而严密的考察,于其“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此后又不断积功累德,而在距今十劫之前,圆满成就无上佛道,号阿弥陀,成就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欢迎十方世界众生移民到他的国土,继续进修,当生成就无上佛道。阿弥陀佛的因地愿行与果地上极乐世界依正环境的庄严,在《大乘无量寿经》里有详尽的介绍。

我们最常见的阿弥陀佛造像,是左手持莲华,右手垂下作接引状的立像,很有耐心的痴痴等待着每一个迷途知返的游子!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是他的二位得力助手,“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所以一般造像也是以二位菩萨为其胁侍,并称西方三圣。很明显观世音表慈悲,大势至表智慧,只有清净、平等的大智大悲,才能够显示出无量寿的庄严殊胜。

在佛门里,自从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以来,念佛之风历久而弥盛,以致于形成中国民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风气,不管信不信佛,都知道阿弥陀佛名号。佛门里各宗派修学的经典与方法固然各不相同,也不必求同,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各宗派早晚课诵的内容却不约而同的一致,早课以楞严咒、十小咒,称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为主;晚课则以《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圣号为主,最后都是回向西方极乐世界,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的影响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有佛法的地方没有不知道阿弥陀佛的;而现在纵然没有佛法的地方,通过种种有意无意的管道,也有许多人都知道阿弥陀佛。

我们曾经与新加坡旅游协会合作,专门为导游开办“佛教文化讲座”,说到学佛人为什么张口闭口阿弥陀佛,见人打招呼阿弥陀佛,拿起电话阿弥陀佛,再见阿弥陀佛,感谢阿弥陀佛,道歉也阿弥陀佛,连不小心被吓一大跳也是阿弥陀佛,许多人疑惑不解,被念的发愣犯傻。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真实的念佛人,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而且还能提醒同修莫忘念佛,为初学人创造听闻佛声的机会,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如果再浅一点解释,逢人念阿弥陀佛,就是祝福对方健康长寿,清净快乐,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无量光才能光彩照人,无量寿才是真正的长寿。所以用“阿弥陀佛”代替Hello与人打招呼,如果对方明白这个意思,他会非常感激;纵然不明白也没关系,“阿弥陀佛”也一样起到了打招呼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四大菩萨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爱心),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大都有单独供奉的殿堂。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能承载万物,含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现代人所共知的事实,用来形容我们的心地也含藏无量宝藏,要以孝道来挖掘。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为我们介绍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世尊圆寂之后、弥勒菩萨成道之前,在这一段没有佛教化的时代,用孝道代替佛教化众生。并介绍菩萨在无量劫前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为了救度生前造诸恶业而堕入恶道的母亲,而发大誓愿,后人总结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当然是实有其处,但是在这个地方,它也是表法,表世间最苦之处,所以凡是至极苦难的时间与处所,都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因此地狱当然是他救度众生的场所,因为这里最苦。但并不仅限于地狱,所有有苦难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萨的身影。比如世间的种种天灾人祸,人们常常形容为人间炼狱,当此之时,所有来帮助这些受难者人们,不都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吗?

我们常见的地藏菩萨的形像有多种,一般广为流传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唐朝新罗国王族出身的僧人金乔觉,在玄宗时泛舟渡海来到中国,经过安徽池阳时,见九华山峰峦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得到当时山主闵公的护持。闵公之子又跟随他出家,法名道明; 后来闵公又礼其子道明和尚为师而出家。数十年后,金乔觉以九十九高龄示寂,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因为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萨的行愿,所以后人便把他当做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来尊敬。现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肉身宝殿,就是当年金乔觉的修道处。后人为纪念闵公护法之功与道明和尚传法之德,于是就把他们塑成一僧一俗作为地藏菩萨的协侍。

佛法是师道,但师道是建立在的孝道基础上,否则佛法也无以成立。所以《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三福,三福中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基础。地藏菩萨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不但是衣食的供养,还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要让父母身安、心悦、志趣超迈(佛道),这才是世出世间之大孝。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伦常义务,推而广之,对子女要慈爱,对兄长要恭敬,对弟妹要友爱,对朋友要讲信义,这是把孝道落实到不同的对象上,正是孟夫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说的更究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所以“孝名为戒”,对一切众生没有孝顺奉养之心,就是犯戒。所以把地藏菩萨的孝道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观世音菩萨,是华人社会中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真可谓是妇孺皆知,人皆欢喜。套一句俗话来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佛教,有佛教的地方没有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世人多称观音菩萨。

因为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苦,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交煎,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普运智悲,“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亿化阎浮”,真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菩萨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拥戴与尊敬。

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拣选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观世音菩萨是他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菩萨住处,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叙述菩萨观世音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菩萨的名号,他会实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以上三部大经中专门叙述观世音菩萨的篇章,夏莲居老居士把它合编在一起,名之为《观音三经》,这是我们了解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依据。

菩萨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应化无方,众多的感应的事迹,是历代艺术家创作的素材,尤其是画家描绘的对象,因此在佛菩萨形像之中,是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形最为丰富繁多。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突出的是慈悲心重,而社会也呼唤真实爱心,所以他得到最为普遍的热诚。唐朝以后,观世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以此来表现他的慈悲。我们知道母亲是婴儿的依靠,是游子温暖的避风港湾,游子思乡那是对母爱的依恋与呼唤,因此古德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不可以把观世音菩萨当作是女性菩萨,要知道这是慈爱的象征。在很多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也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像的原因。

中国民间根据《华严经》“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住处参访他的说法,结合他在浙江定海县东舟山群岛的感应事迹,便认定这里就是菩萨在中国的住处,名之为普陀山。沿袭下来,这里便成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圣地。根据同样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观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财童子,与《法华经》中的龙女,共同做为观世音菩萨的左右协侍。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萨眼到手到,有能力随时随处应众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世间人歌颂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爱,但这种爱心只限于自己的儿女,是以深厚感情为基础的爱。正是如此,世间常有因爱成害的非爱之爱--溺爱,所以爱需要理智。菩萨的慈悲,是真诚理性的爱心,没有任何的附加条件,没有丝毫的企图,等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以爱心呵护之,以智慧调教之。所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要以文殊菩萨的智慧为先导,以免蹈溺爱之覆辙。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经典中常说菩萨是七佛之师,是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果,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像,不可触摸,很难用言语表达,真可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得已而用文殊做代表,给中下凡夫一个形像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是佛道之必须。如果因此而执定有一位菩萨文殊是佛师佛母,不解经典言外之义,只让诸佛徒叹奈何,正中孟子所讥:尽信书不如无书矣!

经中有说东方清凉山是菩萨行道化众的道场,中国的信众便以山西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久而久之,这里便为信众们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我们常见的文殊菩萨造像,是座跨青狮,手持如意(或宝剑、莲华等),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衣着飘逸雍容华贵柔和雅静的天人像。狮子是兽中之王,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之说,因此经中常常把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形容佛的法音对众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把它作为文殊菩萨的座骑,则是表菩萨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烦恼;更进一步,则是形容(诸佛的)般若胜智,胜过一切菩萨之分证、声闻缘觉之偏证、一切凡夫之不证。如意的头是弯回来的,表示回头方能如意,所以叫“回首如意。”

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门有句话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而又说“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会因为同样的慈悲与方便而有不同的结果呢?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智慧,有智慧为先导的慈悲与方便,能长养菩提,接引众生;没有智慧的慈悲与方便,是非仁之仁,只能滋生烦恼,让自己愈趋下流。经里说菩萨的六波罗蜜,是“般若为眼,五度为盲”,所以布施等五度以般若为导,便是波罗蜜--圆满功德,否则便很难不沦为出下流的方便。

地藏菩萨的孝敬,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都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作为指导,否则沦为愚孝与溺爱,难免祸害及身!有普度一切的愿心与悲心,可以说是有了心理上的调适与准备;又有智慧的抉择,是有了理论上的指导,就更要进一步的提升到普贤菩萨的大行--实践上,成佛之道就圆满了。

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菩萨给他说十种广大的行愿,善财童子因此而圆满成佛,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是普遍而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因此有说道“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萨称为位前普贤,位后普贤是倒驾慈航诸佛的称呼。由此可知,普贤菩萨是代表普遍而广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贤菩萨,因此不能执定他只是一尊菩萨而已!

中国的信众根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所说: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贤菩萨游处其中,便认定座落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境内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莲花,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稳重,所以常用来形容菩萨的修行勇猛而稳健,不急不躁,徐徐疾进。像是白色,表心地清净;表菩萨以六度含摄万行,牙尖破障,不为一切障。他和文殊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与毗卢遮那佛,同称为华严三圣。

在华严会上,特别强调行门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入法界品”,以很长的篇幅记载善财童子与五十三位善知识的表演。四十《华严》就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而且是它的完整版本,名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是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由此可见普贤行愿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普贤菩萨的地位之崇高,所以有所谓“普贤是长子,文殊为庶男。”。“行”就是落实,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到日用平常中。普贤行愿是行门的总纲领,总结为我们常常读诵的“礼敬诸佛”等十大愿王。教导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心存恭敬,称扬赞叹世间一切善人善事,没有分别地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供养众生,时时处处深刻反省、修正自己的心念与行为,对于好人好事以满心的欢喜乐观其成,礼请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长时间地传播有益于社会大众的教学,并且把所做的点滴功德都回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愿同一切众生同成无上菩提、圆满究竟觉道,而且要求如是存心、如是行持,要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佛法修学分成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行是把所信、所解落实在自己的心行上,而后才能证实所信所解,否则正如清凉国师所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中国古人说“先行其言”,没说之前先做到,而后说了人才相信。又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由此可知,行(落实)对于我们多么重要,这正是普贤菩萨所代表的,这也是他在佛法当中地位崇高的原因。

地藏菩萨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观世音菩萨的仁慈博爱、关怀一切,文殊菩萨的甚深般若、广大智慧,要得到普贤菩萨的大行--踏踏实实的做到,才算是真实的孝慈与智慧。所以四大菩萨即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是佛陀教育的全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八罗汉

阿罗汉,俗称罗汉,是梵语音译,是指内在修养极高,思相见解纯正     (杀贼),而且已经不会像凡夫一样在三界六道中流转,安住寂静的境界中 (无生),有资格接受人天的礼敬与供养的圣人(应供)。我们供养这样的人,能够获得大福报,所以称之为“福田。”经典中记载世尊在世时,赐命十六位证得这种境界的圣者不要迁化,常住世间,作为世人培福的对象。后来传到中国,由盛传于世的画作“十八罗汉图”,就是由原来的十六罗汉,加上达磨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者是降龙、伏虎二尊者,相传习久,而变成十八罗汉,就是我们现在在许多道场大雄宝殿里所见列于两侧的十八罗汉。又有根据经典常有“五百比丘”、“五百声闻”之说,塑造而成的五百罗汉群像,更是栩栩如生,气象万千,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

阿罗汉的特征是独善己身,但是当年跟随在世尊身边的阿罗汉们,协助世尊弘化四方,所谓 “外现声闻仪,内秘菩萨行”,所以称之“大阿罗汉。”我们向他们学习的是,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内在的涵养,有缘就出来帮助社会大众,否则就专注于充实自己,进德修业以待机缘,所谓“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己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祖师

祖师殿与伽蓝殿一般是分列在大雄宝殿两侧稍前的位置,是为东西配殿。祖师殿供养各宗派自己的初代祖师,或历代于本宗有发扬之功的先德,如禅宗道场供初祖达磨、六祖慧能,净土宗道场供慧远大师像,意义都是一样的,这是中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思想的继承,也是为了勉励后人而立的典范。告诉我们不可以狂妄自大而辱没先人,纵然有所成就,也是前人为我们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否则有何成就可言?所以不忘先人,继承祖宗的成法,所谓继往开来,没有昔日的辛勤,怎有今天的成功?没有今天的默默,何来明日的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4-2004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伽蓝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意译为众园。原意是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后来出家人所住的寺院一般也称作伽蓝。隋唐之后,佛寺中多于东配殿中立护法(神)像,通常是以给孤独长者、祗陀太子、波斯匿王为主,辅以伽蓝十八神或关羽等像,名之为“伽蓝殿”;后世又大多只供关圣帝为护法神。

关帝,原名羽,字云长,三国时蜀汉的大将,勇猛过人,义薄云天。因为他素重情义,秉性忠直,所以名垂青史。据《佛祖统记·智者传》所载: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曾经在湖北玉泉山入定,定中见到关帝显灵,把山上一处风水绝佳而崎岖不平之地整治平坦,用来供养大师建寺弘法。后来又向大师求受五戒,而成为正式的佛弟子。从此以后,很多道场就把他列为伽蓝(寺院)中的护法神。明神宗时,曾被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因此,后代民间多尊称为“关圣帝君”,或略称为“关帝”。

其实供养护法之像,并不是祈求他的保护,而是心存厚道,念念不忘帮助过自己的人,所以智者大师供奉关帝很合理,但后人供奉关圣帝,大概是祈求保佑的多吧!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凡是对我们学问、道业、修养乃至生活上有所帮助的人,都应当心存感激,知恩报恩,所谓“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滴水之恩尚且如此,何况人家的悉心照顾与帮助呢?否则便是忘恩负义,纵然在关公面前把头磕破,他也只会抚髯哂笑而已,说不定还会怒目圆睁,斥责座下这不知恩义之人。

佛法是教育,道场是学校,其所有一切设施,皆有精深博大的教学旨趣。我们来到道场,应当是来学习的,纵然没有听经闻法,面对这些无言的设施,也应当作正思惟,心领神会而受益良多。如果我们能如是观察,虽然悄无声息,何尝不是诸佛玉音圆唱?正是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17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顶一顶,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07:25 AM , Processed in 0.09348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