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网络侠客

上座部和大众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2008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网络侠客 的帖子

这种披着狼皮的魔鬼...
南传北传都会有...

只希望他们被捉到, 然后被人用非常残酷的私刑折磨到死...:@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2008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老为何反对更改“十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8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7-1-2008 07:24 PM 发表

释尊是走进民众与民同欢共乐中宣传佛法,还是等民众跑去深山去要求佛法?
我不懂。。。可以回答 ...


离正法时代N千年后的今天,竟然有很多人以为佛陀时代宣扬佛法,好像pasar malam小贩在人来人往的闹市拿大声公卖鱼那样!

很多人都以为,佛法应该cheap sales 才是有渡世心怀。这根本就是邪见!

正法时代,群众要请闻佛法,也要等僧众安排某个时候聚集众人说法。

修行者要请教佛法,也要亲自到佛陀的精舍请教佛陀。

僧团离开民宅不远,是因为僧团要托钵乞食,同时成为民众积福的福田。

不是什么与民同乐教授佛法。

现代人以为渡人可以吃,喝,玩,乐,大开方便,结果辱了正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8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7-1-2008 08:47 PM 发表


离正法时代N千年后的今天,竟然有很多人以为佛陀时代宣扬佛法,好像pasar malam小贩在人来人往的闹市拿大声公卖鱼那样!

很多人都以为,佛法应该cheap sales 才是有渡世心怀。这根本就是邪见!

正法时代, ...




从早期圣典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僧团,信徒互动的方式。

佛陀和圣弟子并没有类似“福音派”的宣扬佛法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008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佛教原始含义的运动

我们看到,上座部和大众部发生分裂不僅因为对纪律规则有分歧,而且也因为前者已成为一个与众隔绝的团体,把重点完全放在寺院生活上。当今,与上座部有联系的宗教团体都强调禁欲和远离普通人生活,他们受传统的束缚并且在观点上具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大众部的僧侣则强调在大众中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哪怕那意味着要牺牲自己获得觉悟的机会。后者的观点后来导致被称为大乘佛教的伟大运动,但对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的预感,已存在于大众部僧侣的行动方向上了。正是这种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才使两个团体发生分裂,而不是他们对于十戒表面上的争论。

大乘经文彻底谴责所谓的尸罗伐迦,而尸罗伐迦则是那些努力要打到阿修罗汉阶段的人;它还谴责缘觉,而缘觉则是只为了自己得到觉悟而奋斗,这些责难大概是针对上座部僧侣的孤立和远离尘世。在那些僧侣集团中,决定一个人是否应被授于阿罗汉或圣徒头衔的是,他做了僧侣已做了多久以及他能背诵多少经文和戒律。

与这种僧侣主义相反,大乘经文强调菩萨或菩提萨多的概念,所谓菩萨即是不僅为"自身的好处",即为达到自己的觉悟,而且是为"他人的好处",积极地设法在广大群众中传播佛教教义的信徒。


有证据表明,上座部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代已变得十分保守。虽然在实际意义上,人们可以把自己关起来与社会隔绝,从而试图保守释迦牟尼的教导,但这对于传播和促进佛法的发展却毫无裨益。一个这样把自己孤立起来的宗教会很快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而事实上佛法本身就不再能在那些人中间存在,他们试图使自己脱离别人的痛苦、苦难和终不免于一死的局限性或者是忽视这一切。因此,很自然的是大众部僧侣(他们得到更多人民的支持)会带着他们的新建议脱颖而出,他们要努力打破僵局。

最好是记住释迦牟尼本人并没有把自己的全部时间用于只对于僧侣讲道。虽然他每年雨季都要隐居一段时间,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在广大群众中传播他的教导,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启发。如果释迦牟尼的讲道只针对僧尼团体的成员,那么佛教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主要的世界性宗教了。

释迦牟尼在世时,僧侣们在得到他的一定教导之后,就按照习惯分散到各地去传教。让我们举一个例子,佛陀的主要门徒之一普尔那是从印度西海岸的一个小镇来的,他得到释迦牟尼允许回到他的故乡,把他的后半生贡献于传播佛教。因此,他在佛陀逝世和第一次集结时都不在场。有一个资料甚至说,在此以后的某日他东归经过亚舍时,受到那里的团体成员的压力,要他认可第一次季节定稿的经文版本,他拒绝这样做。

在这方面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那是中国僧侣玄奘在七世纪中叶访问印度时听到并作了报导的。根据这个故事,在第一次集结聚会的实际上有两个集团。第一个集团是以大迦叶为首的500位年长僧侣,他们在七叶洞内匯编了一种版本的经文。但还有另一批僧侣在[洞外]集会,并匯编了自己版本的经文。我们看到,年长僧侣集中注意于纪律规则,而洞外僧侣匯编的经文则反映出对这种狭隘的内容并不满意,这部经文就成了后来大众部思想派别的基础。

这说明第一部经文,由于它主要是为了满足僧众的需要而撰写的,所以对于团体内那些准备在大众之中生和工作的成员来说就难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在第一次集结时就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后来匯编大乘经文的条件。

佛教内部不同派别显然需要不同的标准和纪律规则。僧侣们有责任保存和正确地代代相传关于问题信仰的教义,而作为承担这项责任的回报,他们就得到俗人施舍的支援。因此,信佛的俗人期望僧侣们遵守严格的纪律规则,并把他们的全部力量都用之于宗教修行,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另一方面,俗人却没有必要遵守那样繁琐的行为准则。当然,作为佛教的信士和社会的成员,有些责任是他们应该承担的,但是无需像给僧侣们规定的复杂的戒律那么严格。这也毫无疑问是造成在观点方面出现微妙差别的因素之一,上座部的观点是以僧界为中心,而大众部则与俗人社会保持密切联系。

在僧侣与俗人之间不僅所应遵守的纪律规则不同,而且对佛陀教诲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所谓的尸罗伐迦是那些曾经有机会亲聆佛陀的宣讲而且不断致力使自己的领悟和性格逐渐完善的门徒。在佛陀死后,对这种人来说,他们能背诵多少经和戒律,是他们在宗教训练方面已取得多大进步的标记。

对一般的世俗信士来说,佛陀的一句话或一个字就可能是得救的手段。即使释迦牟尼在世期间,也一定有不少俗人没有从佛陀那里直接得到过指导,但是他们是从别人那里间接得到的,而他们仍然把佛陀的教导当做生活的唯一支持。问题不是他们熟悉多少经卷,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妥善地保留和完善了佛法的精神。

释迦牟尼知道僧尼集团在他死后保留和传播他的教导的责任有多么大,他无疑故意把僧侣们的纪律规则定得很严格。但是在他死后的年代,他们似乎忘记了纪律规则只是保证团体健全的手段,而纪律本身并不是目的。他们不走出去到群众中传播佛教的信息,反而是远离社会,集中注意于自身的觉悟和宗教修行。正是这种不幸的情况,才引起大众部运动的出现。

这个运动可以描述为是一种要回到释迦牟尼所阐明的佛教原义的努力。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裂不应该解释为正统和异端之间的斗争。佛教的所有改变运动的起点都是这种要努力回到信仰的基本原则的精神。这种运动开始都是整个宗教内部的一个微弱的少数,但是如果他们在试图重新建立教义的基本原则上是成功的,他们总会有一天力量增大,直到成为多数。佛教的命运在于能否恢复这些基本原则以及正确地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释迦牟尼把一生的50年贡献于宣讲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为了给所有男女带来拯救,使他们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一位僧侣,如果不忘记这一基本事实,就一定有决心为人类的福利而牺牲自己。我们将要看到,这就是大乘佛教所体现的精神。

[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7-1-2008 09:0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008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7-1-2008 08:47 PM 发表


离正法时代N千年后的今天,竟然有很多人以为佛陀时代宣扬佛法,好像pasar malam小贩在人来人往的闹市拿大声公卖鱼那样!

很多人都以为,佛法应该cheap sales 才是有渡世心怀。这根本就是邪见!

正法时代, ...

原来如此,对海神而言,众生是不宜学习佛法的

应该"高高在上"了,才有资格,是吗?

[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7-1-2008 09:0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1-2008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海神之風 的帖子

佛世尊当初以上品人为优先...
不是把正法拿来贱卖的那种...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8 09: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应当要记得一个事实,那就是佛陀是证悟后才为众生说法的。渡这个字对凡夫来说是不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2008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7-1-2008 09:08 PM 发表

原来如此,对海神而言,众生是不宜学习佛法的

应该"高高在上"了,才有资格,是吗?


你别把凡人应该尊重的学习佛法,变成凡夫恳求高高在上的帝皇教育。

莫要把极端思想强加的自己脑里试图反驳佛法的庄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008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7-1-2008 09:00 PM 发表




从早期圣典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僧团,信徒互动的方式。

佛陀和圣弟子并没有类似“福音派”的宣扬佛法的方式。

佛陀悟道后,第一时间是等人来听佛法,还是如你所说的类似“福音派”的宣扬佛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8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二 于 7-1-2008 09:12 PM 发表
我们应当要记得一个事实,那就是佛陀是证悟后才为众生说法的。渡这个字对凡夫来说是不可能的。


从此岸渡到彼岸本来是个比喻。

后来渡变成 救人出苦海的“动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008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7-1-2008 09:14 PM 发表


你别把凡人应该尊重的学习佛法,变成凡夫恳求高高在上的帝皇教育。

莫要把极端思想强加的自己脑里试图反驳佛法的庄严。



佛陀所说的"法施",就是贱卖佛法吗?

你把佛法的庄严为你欲要把佛法作为私有产物的借口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008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7-1-2008 09:15 PM 发表


从此岸渡到彼岸本来是个比喻。

后来渡变成 救人出苦海的“动词”了。。。

看到街边的石头可以一走了之的人,真的"体现"出佛陀还未证道以前,看到东南西北门所展现四苦的情景,"应该"一走了之的精神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8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些僧侣集团中,决定一个人是否应被授于阿罗汉或圣徒头衔的是,他做了僧侣已做了多久以及他能背诵多少经文和戒律。
楼主,有哪些古籍描述当时的僧团是这样认定“阿罗汉”和“圣弟子”的?
上座部的《法句》这么说:“雖誦經典少,能依教實行,具足正知識,除滅貪瞋癡,善淨解脫心,棄捨於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門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008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7-1-2008 09:21 PM 发表
在那些僧侣集团中,决定一个人是否应被授于阿罗汉或圣徒头衔的是,他做了僧侣已做了多久以及他能背诵多少经文和戒律。
楼主,有哪些古籍描述当时的僧团是这样认定“阿罗汉”和“圣弟子”的?
上座部的《法句》这么 ...

经文是如此,但是实际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8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7-1-2008 09:18 PM 发表



佛陀所说的"法施",就是贱卖佛法吗?

你把佛法的庄严为你欲要把佛法作为私有产物的借口吗?


你看你,不好好了解人家的劝告,只会自己发明观点来反驳。

无法反驳了,就开始怀疑人家把佛法作为私人产物。你毁谤!

跟你谈根本就浪费时间。

亏你是理科生,根本连基本的逻辑思考都没有。

懒得理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2008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7-1-2008 09:22 PM 发表


你看你,不好好了解人家的劝告,只会自己发明观点来反驳。

无法反驳了,就开始怀疑人家把佛法作为私人产物。你毁谤!

跟你谈根本就浪费时间。

亏你是理科生,根本连基本的逻辑思考都没有。

懒得理你 ...

谢谢你不理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8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7-1-2008 09:23 PM 发表

谢谢你不理我。


不是看你以为 拿吃喝玩乐传佛法 当正当的事看,还询问人是否合理,才懒得回你。

[ 本帖最后由 海神之風 于 7-1-2008 09: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8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7-1-2008 09:15 PM 发表

佛陀悟道后,第一时间是等人来听佛法,还是如你所说的类似“福音派”的宣扬佛法呢?


根据传统,佛陀和大梵天之间的故事显示出佛陀觉悟一度想入无余涅盘。


佛陀和诸大阿罗汉的利世精神,从这段法句里显示出来。
Go forth, O Bhikkhus, one in each direction, Preach ye the Dhamma, for the good of many, for the welfare and happiness of many, proclaim ye the holy blameless life for the good of the world

菩萨在森林苦修,这段期间的他并没有到处走,到处去“度”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08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7-1-2008 09:22 PM 发表

经文是如此,但是实际上?


所以我问你哪些古籍记载那时的僧团是以背诵经典来确认阿罗汉的?


至少我们现在看到的上座部不是以这个来做标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12:49 PM , Processed in 0.05324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