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02|回复: 13

佛教经典的形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2008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集结

我们从佛经上得知,就在释迦牟尼灭渡后不久,他的追随者就聚集在一起,目的在于把他的教诲和讲道整理成定本。他死在确切的哪一天,很难断定,大约是在公元前5世纪或6世纪,既然我们研究的事情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我们不可能希望回有详细的了解。我们唯一的办法只有研究记录在佛经上的片言双语,靠猜测把它们拼凑起来,然后用这种方法试图重新回复佛教经文形成的道路。

第一次集结-弟子们对这一次聚会就是这样称呼的-据说是在释迦牟尼灭渡的那年召开的,地点是在摩竭陀首都亚舍城(Rajagaha)附近山腰上的七叶洞。有大约500名僧侣参加,中心人物是大迦叶、阿难、优波哩以及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当时还活着的其他人。我们还得知摩竭陀国阿世阇王也给会议以协助。这个地点今天依然存在



从照片上看那里是坡度很缓的小山,旁边有一个洞,有大约十层石级通向那里。人们可以隐约地看到里面有宽阔的空地,会议的参加者就在那里聚会,以免被雨淋。

有些西方的佛教学者怀疑第一次集结是否确有其事。然而上座部及大乘佛教经文都提到"在五百人的聚会上定擬了教规",或"编制了戒律的五百僧众",这说明确有这样的聚会。当然,我们可以不承认经文本身有根据,那么由于这些经文是我们唯一的资料来源,我们只好沉默不谈。但是,多数佛教学者,都认为首次会议是一件历史事实。

人们很自然地假设,在这样一位非凡领袖死去的情况下,释迦牟尼的弟子们会想到要立刻聚集在一起,回忆释尊的教导,使佛法,即佛教的真理,得以无误地代代相传下去。

经文上记载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记载,大迦叶在一大批比丘的陪同下正从白瓦前往拘尸那揭罗,在他到达拘尸那揭罗前,释迦牟尼已逝世了。在路上,大迦叶等人遇见一位手持一枝曼陀罗花的婆罗门。大迦叶向他询问释迦牟尼的消息,那人回答说释迦牟尼已不在人世。听到这个消息,有些比丘便大声哭泣起来,有些则默不出声地悲伤。但是使每个人都很惊奇的是一位年老的比丘却发表了如下怨恨的狂言。他大声说道:"朋友们,不要悲哀了!不要伤心了!现在我们终于不再受大和尚的管束了。他总是对我们说,[这件事你可以做]或者[这对你不适合],我们吃够了苦,受够了压迫。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了!"大迦叶在僧众中被称为"苦行的第一人",他自然很严肃而又不高兴地听到了这些狂言。释迦牟尼的丧礼刚举行完,遗骨得到安置后,他就这样对其他比丘说:"朋友门,我们一定要把那些教诲和仪式都确定下来,正式地形诸文字。非法起则正法衰,非律兴则正律废;说非法者强则说正法者弱,说非律者得势则说正律者失力。我们不愿见到这样的情况。"

我们获知,大迦叶选了500比丘来擔任把释迦牟尼的讲道和教诲整理出来并写成佛教的经文的任务。

当我们考虑这段叙述的时候,它似乎非常言之有据。而这个铁事有助于指明匯编这份经文背后有一个重要动机。当然,我指的是人心中那种臭名昭着的不可预测性。在释迦牟尼的追随者当中,有些人平常对他极为尊敬,他们修行佛法非常勤奋和严格。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他们在心中的真正本性便突然和几乎不自觉地浮现出来。我相信这就是那个年老僧侣的故事及他那令人吃惊的爆发所表达的意思。

对他的弟子来说,释迦牟尼是教导如何生活的导师,他给予他们以父亲的怜悯和热爱,而同时他又是他们那个宗教组织的领袖。弟子中的绝大多数对他又敬又畏,但一定还有一些别的人无法承受所要求于他们的严格的纪律,这使他们的生活迴异于普通俗人的礼仪,并且受到那些世俗世界中的引诱和幻想的折磨。这些人也许错误地感到他们已从一种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精神负担之下解放出来,这难道不是非常自然的事吗?那位老比丘的狂言对大迦叶起了警告的作用,有一种解放或甚至宽松的气氛很可能回侵扰他们那个团体。

最高领袖之死意味着整个团体面临严重危机,因为在那段时间的印度社会主要还是由婆罗门教的各个支派统治着,佛教只是一个新的宗教,信奉的人数很少。其创始人之死自然使得该组织失去了其领导和鼓舞力量的主要来源,使很多弟子陷入极其绝望的情绪之中。他们无疑地感到内心里空虚,有一种深不可测的迷惘和失落感。

释迦牟尼的灭渡可能对于佛教团体以外的人和组织也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些对这个新宗教心怀恶意的人极可能预言它将意味着这个宗教会逐渐解体,因为不管一个新的宗教团体的创始人具有如何出众的性格,这个团体很可能受到内部不和以及有关问题的困扰而走向瓦解。我们可以推测,特别是各婆罗门教派一定希望和相信这是将要发生的情况。

这并不足为奇,因为看来大家都相信,在那时佛教团体中没有一个具有真正特殊的地位。经文中记载了弟子阿难偶然遇见他的一位婆罗门老友时双方的谈话。婆罗门问道:"阿难,现在佛陀已经逝世,有没有同样地位的人可以代替他?"

阿难答道:"朋友,怎么可能有任何同样伟大的人?佛陀通过自己的努力已获得真理的了解并开始付诸实施。我们,他的门徒,所能做的只是遵循他所遗传下来的教导和他为我们树立的榜样。"

换句话说,"要靠律法,而不靠人",正如佛教谚语所说的那样。正如同先前关于大迦叶的铁事所表明的,一部权威性的佛教经文对于这个宗教团体的团结和继续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这段关于阿难的铁事说明:这样一部经文作为信仰问题的权威基础,乃是非常必要的。

在涅盘经上我们得到知,释迦牟尼在他临死时对聚集在他周围的门徒说:"虽然我可能死,你们切不可因为这个缘故而认为你们从此没有领袖了。我给你们讲解的教法和戒律将是你们的导师。因此,如果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有疑问的话,现在正是问我的时候。免得日后懊悔,说[我们为什么不在他还活着的时候问他呢?]"又隔了一会儿,他继续说道:"所有合成物体都由于内在的原因而会衰败。你们努力寻求自己的解救吧!"这些名言是他入涅盘前最后的赠言。

"要依法,而不依人"这几个字正是从这段话里引伸出来的。释迦牟尼无疑想把他的话当着是对那些在他死后会出现的自封的导师的警告。这些自封的导师试图用他们自己私人的解释和理论来混淆佛教的教义。有些佛教的学者相信释迦牟尼在世时编制一部权威性的经文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虽然更普遍的看法是他只是指示他的门徒仔细记住他的话和行动。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在晚年一直把素以记忆力强著称的阿难留在身边做他的个人侍者的缘故。几乎所有汉文佛经中开宗明义总是说"如是我闻"。在几乎所有情况下,我们了解所谓的"我"指的就是阿难,他根据记忆背诵他听到的佛陀所说的话。

与佛教同时或略早一些在印度兴起的另一个新的宗教,耆那教在其创始人死后分裂成两派,因为据说在信仰上发生争论时没有一部权威性的经文可以求助。有些学者提出正是这个事例,使得释迦牟尼委任了他的另一位主要门徒舍利佛负责整理他的教导。

不可能有任何疑问,释迦牟尼,特别是在他晚年,曾认真地思考过如何最好地"保证佛法继续存在"的问题,像是传统的说法所说的那样。任何具有杰出能力和远见的宗教领袖都一定会经常认真地考虑他死之后组织的前途问题。释迦牟尼也曾这样做过,证明就是,在他离开人世后,他的追随者立刻就举行秘密会议并对他的教导进行整理。这一举动,以及佛教徒在以后一千年或更长的时间里花费大量精力来保存和扩充佛经,肯定反映出释迦牟尼在世时表示了对"佛法的继续存在"的极度关注。

[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4-1-2008 06: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2008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故事的延续吗?
还要听故事。
尤其宝塔的故事,灵鹫山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08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tin_268 于 3-1-2008 11:47 PM 发表
还有故事的延续吗?
还要听故事。
尤其宝塔的故事,灵鹫山的故事

写着。。慢慢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8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王舍城结集

何谓结集
结集(Sam.g1ti)有等诵或会诵之义,即是於众中推出精於法(Dharma)及律(Vinaya)者,循着上座比丘迦叶的发问,而诵出各自曾经闻佛说过的经律,再由大众审定。文句既定,次第编辑,便成为最早的定本的圣典。

因於佛初入灭,即有愚痴比丘感到快慰地说:「彼长老--佛常言:应行是,应不行是;应学是,应不学是。我等於今,始脱此苦,任意所为,无复拘碍。」(此为声闻经律的一致记载)

当迦叶尊者听到这种论调之后,非常不悦,因而决心立即召开结集佛陀遗教的大会。因此,当迦叶办完了佛陀的涅盘事宜,许多国王正在争着迎取佛陀的舍利之时,他便采取更有意义的行动。

据锡兰的《大史》第三章所传,迦叶尊者自佛涅盘地赶至王舍城,由於阿世王的外护,即在婆罗(Vebha-ra)山侧的七叶窟(Sapta-parn.a-guha)前,建筑精舍,集合五百位大比丘,作为佛灭后第一次的雨安居处。在此安居期间,自第二个月开始一连七个月(北传谓三个月),从事结集的工作。首由优波离诵出律藏,次由阿难诵出法藏。此即称为「五百集法尼」,或称「王舍城结集」,又名 「第一结集」。

何时开始有法与律
法与律,虽自第一结集之后始定,但在佛陀时代,已有了专诵律的律师,且於每半月布萨,各比丘均须随其方处而集合诵戒。

同时佛世也有可诵的经典,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卷四四(《大正藏》二三·八七一页中),有长者要求国王准许於夜间点灯读佛经的记载;又於同书卷四八(《大正藏》二三·八九二页上),有「绀容夫人,夜读佛经」,并说:「复须抄写,告大臣曰:桦皮贝叶,笔墨灯明,此要所须便,宜多进入。」考察有部律的成立,是在部派佛教时代,此等记载,当系传说,但於佛世即已有了可诵的经律,则不必置疑。故有谓:「释尊在世时,圣典的集成部类,至少有法句、义品、波罗延、邬陀南、波罗提木叉--五种。」(参阅《海潮音》卷四六第四期第四页下栏)

释尊最初未必先已决定何时说法、何时制戒,渐渐地因对於各种问题的处断、疏解、规定,才分出何者属於生活规制的律,何者则属於离欲修定的法。后世则有将律、经、论,配合戒、定、慧,当时却不必如此呆板的,唯其律是以戒为主,法或经是以定为主,慧即存於戒、定之中。

结集的内容
第一次结集,究竟结集了些什么?大致说是经律论三藏,《增一 阿含经·序品》中则加杂藏为四藏,《分别功德论》及《成实论》又将杂藏分为杂藏及菩萨藏,成了五藏。

经是指的阿含部,但与现在所传的《阿含经》恐有出入,现在的《阿含经》应是部派佛教时代的圣典,因其与巴利文的五《尼柯耶》(相当北传的阿含部),也有多少不同。

律是指的八十诵律,因为优波离以八十次诵完律藏,故名。此已无从得见,今日所传的各部律藏,均为部派时代的各派所诵,故其内容颇有出入。论藏的诵出,很有疑问。根据南传的《善见律》及法藏部的《四分律》,虽说到阿昙藏,但未说由何人诵出。《十诵律》说阿难出阿昙藏,《大智度论》亦作此说。《根本有部律杂事》,说大迦叶诵出摩里迦(Ma-rowika);《阿育王传》卷四亦说迦叶自诵摩得勒伽藏。西所传Dulva之二(Life of Buddha,p.150 ff),也说迦叶自己结集摩 里迦,这是出於有部譬喻师的传说。缅甸所传谓阿那律诵出七论;真谛三藏所传的《部执异论疏》,又说富楼那出阿昙藏。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大正藏》五一·九二三页上),则说大众部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另外集会,结集经、律、论、杂、禁咒,成为五藏。唯此等均为部派及其后所载的传说,且彼此互异者多,故对王舍城结集时,出有论藏之说,已不为近世 学者所采信。

初次结集的人员
我们已知道王舍城结集时,被大迦叶邀请的人,仅五百位上座比丘,据《摩诃僧只律》(又作《僧只律》)说是因许多上座比丘已经入灭了,例如舍利弗与目犍连,听说佛将入灭,他们二人便赶在佛陀之前涅盘,有的大弟子得到佛陀已经涅盘的消息,也都纷纷相继地涅盘。於是受邀出席结集大会的,只有四百九十九人。其中的阿难,几乎也被迦叶摒弃於大会之外,说他没有离欲,不够参加大会的资格,结果阿难成了罗汉,便满了五百之数。(除了《十诵律》,均作如此说)

然从多种资料的审查,王舍城结集仅是迦叶一派的人,是少数人的结集,是代表上座比丘之中苦行派的一个大会。唯因此一大会的成果很大,所以极有地位,并也由於排弃了持有异议的多数人,此一大会才得以顺利的进行和迅速的完成,否则,大家为了若干异见而大肆争论,问题就复杂了。可是,由於富兰那长老一派,未被邀请,也为佛教留下了问题。

富兰那长老
当王舍城的结集终了,在南传《善见律》、北传《四分律》、《五分律》,都说有一位富兰那长老,率领了五百比丘从南方来到王舍城,亦说是南山(Dakkhin.a-giri)来,重新与大迦叶论法及律。据南传《律小品五百犍度第十一》(《南传大藏经》第四卷,四三三页)说出了富兰那的异议:「君等结集法律,甚善,然我亲从佛闻,亦应受持。」《五分律》卷三○(《大正藏》二二·一九一页下)的富兰那则对大迦叶说:「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这是律制的饮食问题,照大迦叶的意思说这是佛在舍离时,因逢饥馑,乞食难得而开禁,后来又制的,所以不以此七事为合法。依据优波离诵出的律文,犯此七事,均为突吉罗(恶作)罪。此虽小事,也可由之见出,除了王舍城结集的内容,尚有其他的异行异见被遗漏了,这也是导致部派分裂的原因。

此一富兰那长老,当系释尊第七位比丘,是耶舍的四友之一, 而不是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海潮音》卷四六第四期第八页)

圣严法师 著作:印度佛教史
http://www.mba.net.my/BuddDataba ... ShengYan002-04b.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008 0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诵佛说




经文中包含一些关于首次集结的公告,其中之一写道:"五百僧尼聚会"。由此我们得知,仍在人世的主要门徒中最年长的大迦叶儋任会议的主席,而弟子阿难和优波哩则被选来按照他们的记忆来背诵佛陀的话。阿难长期以来一直是释迦牟尼的个人侍者并总在他身边,他所处的地位使他能记得佛陀有过什么教导,在什么地方说的以及对谁说的;而优波哩在十大门徒中则以"律或戒律方面最突出"而著称,对佛陀为他们那个团体规定的戒律有彻底的了解。因此,阿难在集会上对众背诵有关佛法的那些话,这些后来称为经,而优波哩则默写规章制度,这些后来总称为律。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使得阿难和优波哩能胜任被派给他们的任务的,并不简单地是他们记忆和复述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乃是佛陀教导的活化身。任何真诚想要学习真理以及全心全意吸收、记取教给他们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短语的人都会发现,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能使自己脱离那些教导,哪怕他想那样做。因此虽然他的老师会死,他仍然听到在他自己身上响着的他老师的教导,就好像这些教导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上一样,并且继续按照这种教导从事宗教活动。

毋庸赘言,在那时没有录音的机械手段,也没有速记的方法。这些手稿有否用印度文字记录下来,也值得怀疑。释迦牟尼的门徒们,如果想要保留他的教导,只能使这些教导成为他们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应该注意,这些教导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智力知识体系或一些事实,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们是用于解决诸如人应该怎样生活或人类受苦的原因是什么之类问题的,是这种智慧的结晶。弟子们受了佛陀的教诲,就进而把教诲在自己的生活中付诸实践,而且用这种办法一个个地检验释迦牟尼的话是否正确有效。

我们必须记住,佛教的教导应该通过实践自动地加以掌握。坐在电脑前读文章是永远理解不了的。只有通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一种生命力与另一种生命力之间的交流,才能掌握真理。当探讨佛教经文时也应该记住这一点,因为佛教经文是佛陀教导和智慧的化身。

我们可以设想,优波哩的日常态度和活动是佛教团体规定的行为准则和纪律的典范。情况倒不是他想方设法一条一条记住释迦牟尼制定的仪式,而是他的一切行为都不自觉地成为了纪律,以及两者背后的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如果他没有如此彻底地掌握它,他就不会在所有弟子中被挑出来成为"律方面的第一人"。

对于阿难也可以说类似的话。他吸收佛陀的教导是如此彻底,以致在某种意义上在他身上各个部分都洋溢着佛陀的教导。如果他不是这样掌握佛陀的教导,他就不可能背诵出那么多的讲道内容,这一功绩的确是佛教史上的奇迹之一。我们在后面还将看到,三藏或佛教经文是由三部分组成:即经或佛陀的讲道,律或戒律以及论或评论。其中经是由阿难背出,约有六千卷左右。

佛经以如下方式描述了编辑经文时的情况。我们读到大迦叶对两位背诵佛陀教导的人说:"僧侣们,听听我要说的话。我相信,我们就教义信仰向阿难长老提问的时候已经到来。"

阿难对此回答说,"比丘们,请听听我要说的话。我相信,我就教义信仰回答长老大迦叶的问题的时候已经到来。"

大迦叶然后说,"我的朋友阿难,佛陀最初说法是在什么地方?"

阿难再次回答说,"我的朋友大迦叶,我听说情况是这样的。佛陀一度在贝拿勒斯的鹿野苑。。。"

当阿难接着讲述释迦牟尼如何在贝拿勒斯的鹿野苑的鹿苑第一次说法的情景时,我们得知长老比丘们都痛哭起来,悲伤地匍匐在地。那一定是一个庄严感人的场面。他们对于释迦牟尼之死感到深切的悲伤,因此在阿难复述讲道的词句而释迦牟尼的崇高形象再次和生前一样出现在他们的记忆中时,他们的感情十分激动。

根据记载,在阿难背诵完毕之后,参加聚会的人有加以检查,以确保里面没有错误,然后就同声合诵,铭刻在每个比丘的脑海中。

这种集体背诵特别重要,是因为用这种方法集结的每个参加者便能把讲道的词句铭记在心,这样就可以把他传给别人。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经中的赞美诗及其他韵文部分都是集会参加者加上的,目的在于使佛陀的话容易记忆。此外,由于当时还没有纸,而且不可能把讲道的内容写下来,所以每次背诵都必须通过集会人士的仔细番查是否有误。只有当一种文本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时,集体背诵才会开始。由于以这种方式进行,所以首次集结的工作有时也被说成为"首次集体背诵"以及"经文的首次编纂"。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佛教强调必须用"体、口、心"三者的活动读和背经文。换句话说,如前所述,重要的事情是不能像西方所可能做的那样把经文当作知识来处理的。而是要去发现一个人如何使佛陀的教导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付诸实施。

人们很自然地假设,许多人聆听佛陀的教导时,例如第一次集结的那500比丘,不同的个人领悟教导的方式也必然会有不同。有些比丘或许此前随意解释过一些教导,使之符合自己的偏爱。另一些人则可能由于其天生的性格而完全误解了释迦牟尼话中的要旨。500人聚集在一起,十分小心地翻查教诲的每一点,以及确定一部关于佛陀语录的权威性文本;而所有聚会者都表示同意,这个文本将来便要成为整个教团的共同财富,这在佛教史上是一件极重要的大事。

通过这第一次把佛陀的教导编录成文,他们希望在他们这各教团的创始人和领袖死去的时候,他们内部能确立的统一教义和意见。根据现存的资料来源,我们可以推测它的目的并不一定是收集释迦牟尼生前所作的所有教导,而是优先整理对该教团的维持和延续有着直接效果的重要而有用的资料。(未来将解释为何如此)

这里有一段軼事和前面所提到的很相似,是关于阿难与一位摩竭陀国的高级官员的事。这位大臣问道,"阿难,是否有什么人被佛陀指定为他逝世后那段时间的僧侣的领袖?"

阿难回答,"没有,阁下,没有这样的人。"

"那么有没有什么人是年长的比丘们同意承认和支持作为佛陀逝世后那段时间比丘们所依赖的权威?"

"没有,阁下,没有这样的人。"

"那么,阿难,比丘们将依赖什么,他们怎样在教团内维持和谐一致?"

对此阿难很坚定和充满信心地回答道:"阁下,我们不是没有东西可以依赖。阁下,我们有东西可以依赖,我们依赖的是律。"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第一次集结匯编的经文起到了一种权威的基础作用。比丘们所谈的佛陀的教导就这样被称为"阿笈摩",意思是"神圣的教导"而保存下来,并把它看作是毫无根据疑问可以依赖的东西。

这些最早的佛经,在佛陀著作中被称为"阿含部"或"阿笈摩"部,着重于箴言和戒律。有些学者甚至提出,阿笈摩事实上主要是作为佛教寺院的戒律书籍而编的。

为什么早期的经文应属于这种性质,这部分地可以有编写时的环境来解释,--我们已经得到:当时普遍感到没有人可以当作释迦牟尼的续承人来领导这个宗教组织,因此只能依赖释迦牟尼传下来的教导和戒律。此外,经文可能很好地反映了那些出席秘密会议的比丘们的气质,特别是大迦叶和在会议上起领导作用的其他长老的气质。

大迦叶在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在[度](dhuta)或苦行方面的第一人",这说明虽然他并不是狂热的,但他在遵守释迦牟尼提出的苦行方面是很严格的不过虽然他在专心苦行方面能够超过其他门徒,但在其他方面他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物。他无疑地从没有享有像舍利弗和摩迦罗那在教团成员中享有的那种有传染力的声望,而我感觉到他在理解释迦牟尼教导中的更深一层的哲学原理方面可能多少有些不足。只要舍利弗和摩迦罗那还活着,大家似乎都假定他们将是释迦牟尼的继承人,虽然事实上这两个人都死在释迦牟尼之前。然而,大迦叶显然从未被认为处于适合做释迦牟尼继承人的地位。甚至他的朋友阿难也不得不承认,在活着的门徒中没有一个人杰出到可以擔任那个位置。

这倒不是否认大迦叶在召集和举行第一次集结方面起了关键和值得赞扬的作用。但是像他那样的人被选择作为集结的首席这一事实表明,选择集结参加者的标准在性质上是有点问题。

例如,另一位主要门徒普尔那未被选中参加会议。据说他曾表示他准备按照他本人听到的释迦牟尼讲道来实施佛陀的教导。虽然这项声明并未直接向第一次集结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但它却暗示他以及其它像他那样的人对于大迦叶和集结其他参加者把佛陀教导编写出来的方式有保留。看起来还可能有相当数目的释迦牟尼追随者未能参加第一次集结,他们只是在边远地区独立地进行宗教活动。大乘经很可能是这些较小的教团编辑成的,而这些教团不愿受第一次集结多数教团所编匯的经文的限制。

回顾这时期的事件,人们可以看到舍利弗和摩迦罗那死于释迦牟尼之前,对于他们那个团体是多么大的打击。据说释迦牟尼自己就曾说过,"自从舍利弗和摩迦罗那死去之后,对我来说这个集会就显得空虚了!",他们之死对他来说无疑带来了极大的悲痛。

如果这两位卓越人士参加了首次集结,那么早期的佛教经文就可能采取多少不同的形式。虽然过后这么久再去推测它或许是无用的,但我们应该回想一下,在释迦牟尼的晚年,这两个人都得到许可代他宣讲佛法,他们既熟悉新宗教的理论也通晓其实践,他们事实上是他们那个团体的两支大柱;如果,他们在释迦牟尼死后能活下去擔任领袖的话,佛教就能以大大不同的方式发展了。

无论如何,事实是在这个早期佛教的历史发展中,首次集结所确定下来的经文起了信仰核心的作用,这经文被人们以极大的崇敬和严肃的态度看待。而且,虽然经文可能有不完美和不足之处,那些编纂经文以"确保佛法的延续"的人们的决心是最终导致佛教教导的完整结集的诞生的因素。

我们能够阅读这些佛经并在其中发现佛陀的智慧所形成的教义,都是因为早期门徒在释迦牟尼死后立刻聚集在一起整理经文的这一行动和创造性的范例所致。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能不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看待他们。由于大迦叶、阿难和其他人对于保存佛法并使之延续下去的极度关心,才使得佛教可能存在下去并经历了二十世纪直到今天。

[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4-1-2008 06:07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神气 + 8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8 0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可以要求把重点上点顔色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4-1-2008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侠客,如果可以注明资料来源会更好.
加油!

[ 本帖最后由 咖啡豆 于 4-1-2008 11:0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8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俠客,

我認爲每一個字都很重要,根本不需要划重點。
現在不是考試,更不需要方便。要讀的人,會一個字一個字看。

你一個字一個字打,我會一個字一個字看。辛苦你了。
划到五顔六色,只會讓視覺變得模糊。我認爲每一個字都很重要。

雖然一文一字,都要向人述説佛法的重要。
在我們的能力之内的事情,我們可以盡力去做。
每一個人的特質與能力都不一樣,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加油!

記得用word save起來打過的文字。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1-2008 0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tin_268 于 4-1-2008 12:08 PM 发表
俠客,

我認爲每一個字都很重要,根本不需要划重點。
現在不是考試,更不需要方便。要讀的人,會一個字一個字看。

你一個字一個字打,我會一個字一個字看。辛苦你了。
划到五顔六色,只會讓視覺變得模糊。我 ...

感谢大家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2008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4-1-2008 11:04 AM 发表
侠客,如果可以注明资料来源会更好.
加油!


资料来源,是一本书。

小弟只会抄书,书中的真伪就由大家去辨认。

小弟大胆的做假设,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属实。

欢迎任何人的批评与置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08 0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5-1-2008 01:43 AM 发表


资料来源,是一本书。

小弟只会抄书,书中的真伪就由大家去辨认。

小弟大胆的做假设,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属实。

欢迎任何人的批评与置疑。



书名,作者可以附上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08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5-1-2008 01:39 AM 发表

感谢大家的支持。。


学术资料。
不鼓励回复。
不然,就变谈天灌水楼。

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08 0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楼不可以问問題的吗?~
楼主可以按報告要求删除所有網友問的问題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2008 0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岁岁平安 于 5-1-2008 01:55 AM 发表


书名,作者可以附上吗?~

当我写完全部,我自然会为全部主题补上。...先感谢版主的包容。。

大家现在暂时就当网络侠客为作者,书名为<佛教的历史>吧!



[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5-1-2008 03:2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4-2024 10:19 AM , Processed in 0.07558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