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047|回复: 96

对死亡的恐惧(Maranasati-死随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2008 08: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治死亡的恐惧感,我们要时时刻刻如此思维和知道:

“我的生命是短暂的,
我的死亡是肯定会来临的,
我的生命将会结束于死亡,
我的生命并不肯定,
我的死亡是肯定的”

-sayadaw u paññatham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008 09: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真修行的人,死的时候是没有恐惧的,这不是时时刻刻如此思考就能够避免的。

死的时候,会一瞬间陷入黑暗,所有光声色触等会逐渐远离,仿若只有一个人孤单的处在黑暗之中。然后,挣扎中,开始浮动的感觉,突然见到强光,或上升或下坠。

所以,一起自杀的人们最可怜,不知道离开的时候,生死两界茫茫然,死时相见不相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的帖子


如果大家还记得,小弟说的,你的心是否空虚,还是实在的?
唯有实在的修行,才有实在的心,于深夜里依然安详自在。

还有,死了的时候,仅剩意念,纵然念佛也仿佛没有边际,空空洞洞,也就是有些书籍写的,生前不认真修行,死后念佛也没有着力处。谨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1-2008 09:31 AM 发表
真修行的人,死的时候是没有恐惧的,这不是时时刻刻如此思考就能够避免的。

死的时候,会一瞬间陷入黑暗,所有光声色触等会逐渐远离,仿若只有一个人孤单的处在黑暗之中。然后,挣扎中,开始浮动的感觉,突然见到强光,或上升或下坠。

所以,一起自杀的人们最可怜,不知道离开的时候,生死两界茫茫然,死时相见不相逢。


哇!描写得很详细,难道先生有亲自的体会?还是某某大师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1-2008 09:31 AM 发表

真修行的人,死的时候是没有恐惧的,这不是时时刻刻如此思考就能够避免的。

死的时候,会一瞬间陷入黑暗,所有光声色触等会逐渐远离,仿若只有一个人孤单的处在黑暗之中。然后,挣扎中,开始浮动的感觉,突然 ...


死亡是恐怖的。这不是我们认为对于不确定的去向而恐惧,这是因为四大分解,身体败坏而直接带来的痛苦及恐惧。除此之外,业力的显现也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害怕。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这是最基础的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的帖子


这个问题不能回答,要回答也要等8年之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2008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贯道不知多么期待灭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常常忆念死随念,了解4大的无常和不圆满,再加上禅修的定力,才能坦然的面对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008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种花凡人 于 1-1-2008 03:16 PM 发表


死亡是恐怖的。这不是我们认为对于不确定的去向而恐惧,这是因为四大分解,身体败坏而直接带来的痛苦及恐惧。除此之外,业力的显现也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害怕。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这是最基础的苦。


死亡的恐怖,最初是不确定的去向而恐惧,因为在那漫长的黑暗中,我们不知道是过了多久,因为已经失去应有的感觉判断力。如果是受到伤害去世的,身体的痛苦会依旧持续,也就是触会依旧持续,直至离开那黑暗。身体败坏不会对离去的人造成太多痛苦,因为触会消失,造成痛苦的是一股不甘心的念头。

所以,要放下执著。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1-2008 03:2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想法还是很肤浅的。

用文字装饰得几美没有用。

因为没有什么新的知识在里面。

更重要的是,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放下。

外道的说法,根本就没有现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的帖子

其实真正的恐惧是因为有"我"和"我的".
我们看到别人死去,我们会有悲伤,但不会恐惧.
但我们知道自己将死去时, 我们会恐惧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意识.
他人的五蕴毁坏,我们不会有多大的痛苦.
我们的五蕴毁坏,我们会有很大的痛苦.
这是我们误以为五蕴是我,是常,对他产生了贪爱执着的结果,
四大分散,五蕴分解是必然的结果.
一个人有五蕴, 结婚了有十蕴, 生了一个孩子就有十五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接着,当然就是面对业力等等的牵引。上升下坠,虽说是意念,也会感觉到这个流向。所以,看到强光之后,其实就是进入上升下坠的界线。

小弟不是很清楚你们所谓的禅修忆念,但是定力的生发,偶尔和坐禅没有一定的关系。当然,禅修不一定坐禅。一个醒悟,定力就自然生发了。

什么是醒,什么是悟?清楚地知道一切事物,不过不代表知道所有表象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的帖子


这个痛苦,和身体感官没有绝对的关系的。在黑暗中,你还是可以听得到,感觉得到,如果你放不下执著,当然痛苦也就继续漫长。

如果,有一个人离开了,很痛苦,就在他耳边不断念佛号,不过是让他放下执著。偶尔,不一定需要念佛号,一句让他放下执著的话,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1-2008 03:20 PM 发表

这个问题不能回答,要回答也要等8年之后。


那你那描写死亡的回复也应该在8年后才贴吧

写一些构不着边际的和靠想像的东西对学佛是没有益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的帖子


想跟你们说,忆念本身还不足够面对死亡。必须实在修行才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1-2008 04:01 PM 发表

想跟你们说,忆念本身还不足够面对死亡。必须实在修行才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忆念死亡本身就是佛陀教导的40种禅定业处中的一种,能让我们获得近行定,这就是修行,奇怪?为什么先生说它不是修行呢?

能说来看看吗?

[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1-1-2008 04:1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008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的帖子

请问,当你不断忆念
  受伤是短暂的,
  受伤是肯定会来临的,
  受伤将会结束于痊愈,
  受伤是肯定的
你真的能够坦然面对受伤吗?
那么,真的受多重的伤都能够坦然吗?
死亡并不遥远,不过比受伤重了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忆念死亡本身就是佛陀教导的40种禅定业处中的一种,那没有错。
错是,忆念本身并不足够面对死亡。
甚至有人说,这些忆念的句子,好像催眠自己一样。
忆念,不过是一种无时无刻的提醒。
每一个自我的提醒,也就是定。
用忆念,而忽略提醒的本质,就是催眠。
看了你们的文章,觉得,你们似乎都忽略了忆念的本质。
提醒的结果,不是去面对死亡,而是更精进修行,唯有实在修行才能够面对死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的帖子

同样一个受伤
有些人乱哭乱叫,有些人切很荡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8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1-2008 04:27 PM 发表
忆念死亡本身就是佛陀教导的40种禅定业处中的一种,那没有错。
错是,忆念本身并不足够面对死亡。
甚至有人说,这些忆念的句子,好像催眠自己一样。
忆念,不过是一种无时无刻的提醒。


看来先生还是不能明白“死随念”是一种实在的禅定修行。

想请问先生到底知道什么是“死随念”吗?

如果不明白的话,我们的讨论就不会有结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4-2024 01:50 PM , Processed in 0.06187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