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印度佛教-从兴起,灭亡到近代复兴运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1-1-2008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阎摩yama与阎美yami

有一个神是值得为华人介绍的,他就是传说中的阎摩王。在吠陀经典,他是天上的一位大神,又是独一无二的鬼魂首领,统治地府的冥王。传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生的人,也是第一个死的人。他死后在天上建立了一个鬼魂王国,专门收集死者的灵魂。
早期的阎摩并不是一个可怕的神祇。相反,阎摩会亲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碍,到达地府之后,阎摩还会与众亡灵享用筵席。但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消灭各个原住民族的部落后,其社会结构开始愈变愈庞大,人心也开始愈来愈坏,生活在整个社会中最高层次的婆罗门为了警惕人们不要犯罪,就把阎摩从一个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绘成凶恶,会用各种酷刑折磨坏人的神祇。这个做法令雅利安人对阎摩这个神祇的恐惧增加,这一份对阎摩的恐惧随着佛教和古婆罗门教文化的东来,传到中国人的心中。


阎摩有一个妹妹,名叫阎美,他们两人有一个感人的爱情对话。阎美是阎摩的胞妹。深爱着阎摩,向他求爱,被阎摩以道德伦理所不许而拒绝(古时候的人,有近亲结婚的风俗)

阎美:。。。

汝心与我意,相通又相连,犹如造物主,请汝入我身。
阎美大胆的对阎摩说:哥哥,你应该效仿造物主打破伦理界限,实行近亲结婚。(传说大梵天和自己的女儿结婚)
生主工巧神,光辉宇宙
相,恩准我二人,胎中成夫妇。

阎美尝试说,他和同胞哥哥结婚是上帝的旨意。
彼宣此神谕,无人敢违抗,汝我相结合,天地亲见证。
阎摩爱欲情,打动我阎美,我愿同一榻,与他共缠绵。
我愿如妻子,将身献夫子,和合齐欢乐,如车之二轮。

大概是哪个时候,人类开始意识到近亲结婚所带来的祸害,所以阎摩坚决的以道德伦理来回绝阎美的情意。
阎摩:
。。。
汝身与我身,不能相结合,私通己妹妹,称为有罪人。
做爱寻他人,无来骚扰我;汝兄善吉祥,无斯情欲想。
无奈阎美不顾道德藩篱,坚持婚姻自由,恋爱自由,非兄不嫁,以次来表示他对各个的爱是符合天意,圣洁的及不可改变的。后来阎摩成为第一个死去的人类,阎美伤心不已,终日以泪洗脸。传说众神深受阎美的深情所感动,特地创造了黑夜,以此来减轻阎美的痛苦,最终忘掉阎摩。(大概是我们常讲的,时间可以忘掉一切吧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1-1-2008 04:3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1-2008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徒眼中的阎摩

阎魔,梵名 Yama,巴利名同,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阎罗、剡魔,意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怖众、平等。阎魔王,梵名 Yama-r⑧ja,又称阎罗王、阎王魔、琰魔王、阎魔罗王、焰魔逻阇、阎摩罗社、琰魔逻阇。略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

在梵语中,耶摩的又译“双王”,这点历来有种解释:据说是因为阎王有兄妹俩人,共同管理地狱的死神和死者,兄长专门惩治男鬼,妹妹专门惩治女鬼,因此也称为“双王”。

又译“双世“,据说是因为阎王在地狱身受苦、乐两种滋味。

遮止,谓遮止罪人更造恶业之意。静息,谓罪人依王所示,知己罪而静息之意。

平等,则谓业镜平等,自彰其罪之意。

又阎魔王之诸多异称中,以「阎罗王」一称广为世人所知、所用。 阎魔王原为印度吠陀时代之夜摩神(梵 Yama),乃日神(梵 Vivasvat)与娑郎尤(梵 Sara广yu)之子,与其妹阎美(梵 Yam丶)为同时出生之神只,故称双王。

另据波斯古经阿凡士塔注(Zend Avesta)载,人类之祖威梵哈梵特(V丶vanhvant)始作苏摩酒以祈神,由此功德而得一子,名为伊摩(Yima),此子即是夜摩。由上所述,可知此神之起源甚早,然其发达之时代,或在吠陀时代之后期,此神与水天(梵 Varu广a)、祈祷主(梵 Bヾhaspati)、阿耆尼(梵 Agni)三神有密切关系。 梨俱吠陀中,亦载有关于此神之赞歌,及此神与其妹阎美之对话,其中,阎美称夜摩为「唯一应死者」(梵 eka-martya),且夜摩亦欲死,故愿自舍其身,入于冥界,而为众生发现冥界之路,是为人类最初之死者,被称为死者之王。

此时代夜摩之住所,在天上界最远之处,系一常奏音乐之乐土,有二犬为使者,常徘徊人间嗅出死者,以导之入冥界。然于阿闼婆吠陀中,则将夜摩之住所转至下界,称为夜摩城(梵 Yama-pura),系专依死者生前行为之记录而司掌赏罚之神。至史诗摩诃婆罗多(梵 Mah⑧bh⑧rata)中,亦详细记述夜摩恐怖之相貌,穿著血红色衣服,头戴王冠,骑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执索。此时代之夜摩具有两种性格,一即所谓之死神,率领诸多使者夺人之生命,故当时称「死」为往夜摩宫,称「杀」为送夜摩宫;另一则为死者之王(梵 Preta-r⑧ja)、法王(梵 Dharma-r⑧ja),住于南方地下,为祖先世界(梵 Pitヾ-loka)之支配者。 后世印度教神话传说中,则将夜摩视为专为死者灵魂带来苦恼之恐怖神。此一夜摩思想被引入佛教后,受上述诸种思想之影响,故夜摩一方面为居于六欲天中第三位之夜摩天,另一方面则为冥界支配者、人类行为审判者之阎魔王。 

关于阎魔王之摄属与性质,于诸经论中有诸多异说,可归类为下列五种:(一)地狱趣摄,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等所举,在阎浮提之南,大金刚山内,有一阎罗王宫,其主名阎罗王,此王虽君临地狱界,然亦同其它罪人一样,于昼夜三时仍须受火热之苦。(二)鬼趣摄,或饿鬼趣摄,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七、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俱舍论卷十一等所举,阎魔王为恶鬼(或饿鬼)之主领,号阎魔鬼王,住于阎魔罗界(饿鬼世界)。(三)阎罗王趣,于六十华严经卷十一、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等,将阎罗王界与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并举,由此推测,此等经论或认为在三恶道之外,另有一阎罗王界,此三恶道不为阎罗王所摄属。六十华严经卷十一(大九·四六九上):「如重病人常被苦痛、恩爱系缚在生死狱,常不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处。」(四)变化作,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五、二十唯识论等所举,阎罗王化现于地狱中,以教诲罪人知其罪业,及所应受之刑罚与狱名。(五)菩萨作,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等所举,菩萨化现为地狱主,以教诲罪人。又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一、大方广十轮经卷一等所举,地藏菩萨以不可思议之坚固誓愿力,化现梵天、自在天、禽兽身、地狱卒身、阎罗王身等,以济度一切众生。 另就阎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论,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四等载,阎罗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间,明示无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免堕于地狱中。又中阿含卷十二天使经、阎罗王五天使者经中,则以生、老、病、死及治罪为阎罗王之五使者。流传于民间之「阎罗王的三封信」故事,即是根据老、病、死三使者之典故改编而来。 阎魔王之思想经由佛教传入我国后,与道教之信仰相结合,而益形盛行,遂衍生出冥界十王、阎罗十殿等说。据预修十王生七经、地藏十王经等载,阎罗王为冥界十王之第五,本地为地藏菩萨,系于冥途中掌管亡人五七日(即第五个「七日」)时之冥王。据传阎王掌管之冥界第五殿,系大海底东北部沃燋石下之叫唤大地狱,及十六诛心小地狱。亡魂在抵达第五殿前,须先至「望乡台」上观望子孙在阳间之情形,后才至此殿受审判,此殿阎王铁面无私,判刑正直严厉,加上十六诛心小地狱专诛世人之横心、邪心、毒心、怨心、恨心、淫心、妒心、私心等偏邪不正之心,故押入此殿之亡魂,个个心惊胆颤、面容忧惧,深怕受到剖胸取心之惨刑。 阎魔王在密教中摄属于天部,称为焰摩天,为护世八方天之一,十方护法神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外部二十天之一。〔八十华严经卷十、灌顶经卷十一、卷十二、铁城泥梨经、大日经卷一、卷五、正法念处经卷十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二○、大宝积经卷七十五、净度三昧经、立世阿毘昙论卷六、卷八、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卷四十六、华严经探玄记卷六、玄应音义卷十三、卷二十一〕(参阅「地藏菩萨」2318、「焰摩天」5067、「阎罗十殿」6339)p63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008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信仰中的阎王

中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阎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记录着每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当某人阳寿已尽的时候,阎王就会派遣下属无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阴曹地府接受审判。阎王的判决取决于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恶:生前积德行善立功的人,阎王会让他成为神仙,或者给他一个好的来世;生前行凶作恶的人,阎王会让他下地狱,接受各种惩罚,或给他安排一个不好的来世。这是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等民间信仰在“阎王”观念上的体现。

十殿阎罗
“十殿阎罗”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民间信仰。所谓“十殿阎罗”,就是说有十个掌管地狱的大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此称为“十殿阎罗”。这是十殿阎罗分别是:
  • 第一殿秦广王蒋
    • 生于二月初一,专司人间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
  • 第二殿楚江王历
    • 生于三月初一,专司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
  • 第三殿宋帝王余
    • 生于二月初八,专司黑绳大地狱及落蒸地狱。
  • 第四殿五官王吕
    • 生于二月十八日,专司合大地狱,又名剥戳血池地狱。
  • 第五殿阎罗王包
    • 生于正月初八,专司叫唤大地狱,掌管油鼎地狱。
  • 第六殿卞城王毕
    • 生于三月初八,专司大叫唤地狱及枉死城。
  • 第七殿泰山王董
    • 生于三月廿七日,专司热恼地狱,又名唯磨肉酱地狱。
  • 第八殿都市王黄
    • 生于四月初一,专司大热恼地狱,又名热恼闷锅地狱。
  • 第九殿平等王陆
    • 生于四月初八,专司铁网阿鼻地狱,又名刀锯地狱。
  • 第十殿转轮王薛
    • 生于四月十七日,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并于每月汇知第一殿秦广王蒋注册。
一般认为,佛教于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并在南北朝时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阎王的信仰也开始广为接受,并和中国民间原有的迷信道教信仰互相影响。
中国民间原本就有关于鬼神的观念,这在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信仰的“东岳大帝”身上得到体现。“东岳大帝”原本是民间崇拜的泰山神,泰山被认为是人死后灵魂通往冥界之地,而泰山神则是冥王。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中的一些神被民间信仰加以改造后吸收和采纳;另一方面,佛教本身为了发展也主动本土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于是在佛教中原本只有一位的阎王,逐渐演变成为“十殿阎罗”。
“十殿阎罗”的信仰形成的具体时间没有确切的证据,根据人们估计在宋朝时,阎王已经成为“十殿阎罗”里的第五殿之王,而且被认为是由北宋时的大臣包拯担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2008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梨俱吠陀(Rgveda)中所定的諸神等第
第一位 因陀羅(Indra 雷霆神) 阿耆尼(Agni 火神) 蘇摩(Soma 酒神)
第二位 阿須雲(Asvin 耦生神) 馬爾殊(Maruts 風神) 婆樓那(Veruna 司法神)
第三位 烏舍(Usas 曉神) 沙維特利(Saviitr 陽神) 勿里阿婆波底(Brhaspati 祈禱主)
第四位 漥尤(Vayu 風神) 特耶瓦布替維(天地) 維西魯(日神) 魯特羅(Rudra 荒神)
第五位 耶摩(Yama 焰摩死王) 巴爾加魯耶(Parjanya 雨神)

天界之神格

一,特尤斯(Dyaus)
和希臘的宙斯(Zeus),羅馬的朱比特(Jupiter)為同一神格。Dyaus的名字來自發光Dyu,是由光明神格化而來的神祇。烏舍(Usas 曉神),阿須雲(Asvin 耦生神),蘇利耶(Surya),阿迭多(Aditya),馬爾殊(Maruts 風神)等都是他的子女。

二,婆樓那(Veruna)
吠陀神界最有力量的神,與希臘的烏拉諾斯(Uranos)及拜火教的Ahuramazdah性質類似。Veruna的名字來自包容Var,是由天空神格化而來。他穿著金色衣服,時常乘著馬車在天空中巡視,是全知之神。他是規律的保護者(Rtasyagopa),在自然界支持天空第三界,掌管四季晝夜的運行。

三,米特拿(Mitra)
此神與拜火教之Mithra相當,神力和智慧與婆樓那(Veruna)相當,有宇宙之王(Samraj)及規律之主(Rtasya gopa)等尊號。後來此神格與婆樓那(Veruna)同化。

四,蘇利耶(Surya)
相當於拜火教的Hvare,希臘的海利澳斯(Helios),是由太陽本身神格化而來。其能力為使用天之眼監視下界眾生的行動,用其光明除去夜的黑暗。他乘著由七匹馬牽引的車,從東邊出來,由西邊下去。他是曉之女神烏舍(Usas)之子。

五,沙維特利(Saviitr)
由太陽的活動神格化而來,其名字是[鼓舞者]之意。他的外貌全部都是金色的,頭髮是金色,舌頭手腕眼睛手臂都是金色的。他乘著金色的車,由兩匹發著光的馬牽引,來往於上下界之間,主要的工作是舉起他金色的史手腕,讓人們從睡眠中起而活動,到了傍晚再使他們睡著。他的神力可以讓神和人不死,可以驅除惡鬼魔物,驅逐人的惡夢,引導死者的靈魂升天,他的力量就連因陀羅(Indra)和婆樓那(Veruna)也無法抵抗。

六,布咸(Pusan)
布咸(Pusan)即[營養者]之意,是太陽滋養萬物的神格化。他是畜牧的保護神(Psaupa),手中拿著金槍和刺鉻,乘著由羊牽引的車,能為旅行者驅逐猛獸和盜賊,也能引導死者的靈魂到達天國。在日本稱為[道祖神]。

七,毘濕奴(Visnu)
毘濕奴(Visnu)在印度教中與濕婆(Siva)同為中心神格,但是在梨俱吠陀(Rgveda)的地位頗低,後來在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及夜柔吠陀(Yajurveda)中才慢慢提高地位,到了梵書中才確定其主神的地位。

八,阿迭多(Aditya)
阿迭多(Aditya)為[無限無縛]之意,為太空神格化而來。這是一位女神,其神力在於能給予人自由。

九,烏舍(Usas)
烏舍(Usas)的名字來自發光vas,為曉之女神。相當於希臘的海澳斯(Heos),羅馬的阿烏諾拿(Aurora),在吠陀當中被讚譽為諸神當中最美的女神,擅長文學,為天父特尤斯(Dyaus)之女,夜之女神拿德利(Ratri)之妹,日神蘇利耶(Surya)之母。她穿著灰色如舞姬般的衣服,年齡雖然很老,但是每天都會重生,外貌永如少女一般。她的工作是打開天的門戶,除去夜的黑幕,驅逐惡魔與黑暗。

十,阿須雲(Asvin)
為耦生神,頭戴蓮花冠,吠陀只說他外貌美麗,並無其他描述。

地界之神格

一,阿耆尼(Agni)
阿耆尼(Agni)是由火神格化而來,在吠陀中地位頗高。阿耆尼(Agni)主要的能力在於破除黑暗。

二,勿里阿婆波底(Brhaspati)
祈禱主,為地上之祭壇之神,有一說認為他是阿耆尼(Agni)的祭官,手持鐵斧,立於規律之車上。

三,蘇摩(Soma)
蘇摩(Soma)為酒神,也是祭壇中重要的神,主要工作是製作諸神飲用的飲料。梨俱吠陀(Rgveda)中記載他是月神,並與太陽女神蘇利耶(Surya)結婚。

四,薩羅婆縛底(Sarasvati)
是地界三大神之外最有名的女神,是河川之神。到了梵書中她又兼為語(Vau)之神,為智慧之保護神。此神格後來發展成梵天之妻吉祥天女(Laksmi)。

魔神

一,阿修羅(Asura)
阿修羅(Asura)與拜火教的最高神阿訶羅(Ahura)為同一神格,但在吠陀中阿修羅(Asura)逐漸成為惡神,擅長變化。後來到奧義書中演變為蘇羅(Sura)為天,阿修羅(Asura)為非天之說。

二,羅剎(Raksas)
羅剎(Raksas)始於梨俱吠陀(Rgveda),到了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描述越來越多,是惡鬼的一種。阿修羅(Asura)與天界為敵,羅剎(Raksas)則與人類為敵,擅長畫作各種形象危害人類,常作犬形或是禿鷹,或是梟,或是其他鳥類,有時又會化作兄弟或是愛人或是丈夫的外貌,喜食人肉,馬肉。

三,畢舍遮(Pisaca)
畢舍遮(Pisaca)又稱為食屍者(Kravyad),可視為無人祭祀之幽魂,又稱餓鬼。


次級神

這些神不像魔神會害人,也不像主神會保護人,因此稱為次級神
一,梨布斯(Rbhus)
又稱為利巴瓦斯(Rbhavas),擅長工藝,所造之車沒有馬也能行走,也能使老人返老還童。他本來不是神,後來因諸神寵愛而獲得神位。為人類祖先摩努(Manu)之子孫,這也表示人類在某條件之下也可以成為神。

二,乾闥婆(Gandharva)
與拜火教的乾闥列瓦(Gandharewa)為同一神格。外貌為捲髮,手持發光的武器,身穿有香味的衣服。乾闥婆(Gandharva)和巴爾加魯耶(Parjanya)曾經撫養蘇摩(Soma)。有傳說乾闥婆(Gandharva)頗好色,除了戀人阿布沙羅斯(Apsaras)之外,也和人類的婦女有來往。

三,阿布沙羅斯(Apsaras)
在梨俱吠陀(Rgveda)中還沒有很明顯的描述,後來經過夜柔吠陀(Yajurveda),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和梵書,阿布沙羅斯(Apsaras)已經成為重要的天女,其名字為[動於水中]之意,與希臘的水之仙女(Nymph)為同一神格。她住在河邊,喜歡在榕樹(Nyagrodha)及菩提樹(Asvattha)等樹下吹笛,唱歌,舞蹈和遊戲。又喜歡賭博而能保佑賭博者有好運。阿布沙羅斯(Apsaras)是乾闥婆(Gandharva)之妻。

四,小守護神
吠陀諸神中,有許多有Pati(主)知名,最初只是對於神的能力的尊稱,後來則獨立為單一神格
  1.住家主(Vastospati)
  為去病及給人幸福之神,也有一說認為他是蓋新屋必須祭祀的神
  2.地主(Ksetrasyapati)
  地之神,給予人類家畜,使水及植物有甜味的神。有一說認為他是墾地時必須祭祀的神
  3.西陀(Sita)
  為穀物之守護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2008 07: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期的婆罗门教才慢慢从多神教转向一神交崇拜,梵天(Brahma),毗濕奴(visnu),濕婆(Shiva)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毗濕奴(visnu)和濕婆(Shiva)的地位提升,象征了非雅利安人的影响力开始渗入雅利安人的信仰。


黄心川 :
在較後時期輯成的《梨俱吠陀》特別是梵書﹑奧義書中可以看出多神教已有向一神教發展的明顯趨向﹐出現了很多統一的﹑抽象的神﹐例如諸神天﹑造一切神﹑生主﹑祈禱主﹑原人等。
在梵書﹑奧義書時代﹐吠陀萬神殿中的一些神祇開始成為婆羅門教的主神﹐從而出現了

“三神一體”的梵天(創造神)﹑毗濕努(護持神)和濕婆(破壞神)。( 相对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


梵天是根源神﹐有人認為他淵源於《梨俱吠陀》中的祈禱主。祈禱主是地上的祭壇之神﹐在火祭中起著祭官的作用。《百道梵書》稱梵天為“世界之主”﹐在世界形成之際﹐他創造諸神﹐護持天地空三界。森林書也宣稱萬物從梵天而產生﹐依梵天而存在﹐毀滅時又歸於梵天。至奧義書時期﹐印度的思想家們對梵天作了系統的哲學論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2008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花生包 的帖子

这要看你怎么定义内观打坐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6-1-2008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花生包 的帖子

印度只有定学,至佛陀时,才发展出慧学,即内观

这是佛教徒的说法。。。至少我人无法否定奥义书及耆那教经典对于定及观的发展,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观,而是“观“的内容决定佛教异于其它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008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26-1-2008 10:52 AM 发表
印度只有定学,至佛陀时,才发展出慧学,即内观

这是佛教徒的说法。。。至少我人无法否定奥义书及耆那教经典对于定及观的发展,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观,而是“观“的内容决定佛教异于其它宗教。


印度在佛陀出示前已经有相当完整的体系存在。佛教的殊胜出应该是在于“慧“这个层面的突破。至于“观“这一层面止于修行的方法,其明显劣于前者。不知同修意下如何?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咖啡豆 + 2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1-2008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 ccliew 的帖子

无论是观也好,慧也好,还是取决于内容,单是“定观慧“也还是无法区分佛法与外道。。。比如说无明,无明无论是佛教还是印度教都说他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什么是无明,无明的内容就差别大了。 佛法说无明是不知四谛,不知缘起,印度教说无明是不了解“梵“,不认识“梵“。佛陀是深观缘起四谛而体证灭苦/轮回的智慧;奥义书学者是深观我就是梵,梵就是我,也认为这是体证灭苦/轮回的智慧。
在还没有深观梵/缘起四谛之前,两者都以“定学“作为基础。所以说“定观慧“是同于佛教与外道。我们不能够为了打击外道,就泛说他们没有观及慧学,只有佛教才有,这是不对的,也是危险的,因为佛教很多的观与慧的内容,也还是同于外道。如果以为只要有观与慧就是佛教的话,最后恐怕要认贼作父,也还在沾沾自喜

所以学佛还是先建立正知正见,才谈修行体证。所谓先“悟“,次“修“而后“证“。先了解佛法的四谛,缘起,无我,空等甚深智慧;再依法奉行;因缘成熟了,自然会体证得灭苦的智慧。如果一开始就大谈修行自我的境界,100个里面,99。9个都是落入神秘,唯心,自我的宗教境界。想要了解我对于自我,唯心及无我的宗教境界的理解,可以到
http://cblog.cari.com.my/?151229/viewspace-95588.html
http://cblog.cari.com.my/?151229/viewspace-95985.html

很多佛教徒,时常说外道重他力,佛教重自力,这只说对一半。
印度哲学,奥义书以来的宗教,都是反对吠陀“重视他力“的宗教信仰,也就是奥义书学者,六师外道,耆那教,佛教都是重视自力的宗教。但是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于,奥义书学者等都是过于重视自力,而忽视了缘起无常,无我空的世间正见,所以他们只能去到自我,唯心的宗教境界(我就是梵,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唯心宗教)。而佛陀不但看到了自力的重要性,也看到了缘起无我空在灭苦的重要,这也是为何佛陀在宣扬自力的宗教同时,也可以去到无我的境界。经中时常讲,

自依止
法依止
莫异依止


莫异依止,
是不要我们去依靠外来神力(神教),生命自我的执著,还是要依靠自身去解决。

不过如果太注重自我,又容易陷入唯我和唯心的层次,犯上增上慢,以自我中心。如能皈依自我,皈依真理/法(缘起法),一方面不会陷入他力迷信的信仰;另一方面又不会陷入自我傲慢的心理。


印度宗教里,信仰众神/一神的信仰,是属于佛陀排除在外的宗教层次(莫异依止)

佛陀比较赞叹的宗教层次,是依靠自己去除内心贪嗔痴的宗教,佛教,耆那教,印度六派哲学都有这种特质;
佛教不共于其他印度宗教/哲学的立场是佛陀不但皈依自己,也皈依法(缘起法),这也是为何佛陀可以去到无我的宗教层次,其他宗教至多只能到唯心层次。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6-1-2008 12:0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008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印度教和佛教的至理是你说的不明梵和不明缘起。两教都在讲一样的东西,如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008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境界,身随境生,法随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008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印度教和佛教的至理是你说的不明梵和不明缘起。两教都在讲一样的东西,如来。
如来境界,身随境生,法随界生。

佛法在印度流传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含摄世间善法,佛陀时代如此,部派佛教如此,大乘佛教也还是如此,密教教更不用说了。
轮回,解脱,三界,佛,如来。。。都不是佛教发明的词语,是印度本来就有的概念,佛陀只是借用来说明自己的体证。
有些是继承,
有些是净化,
有些是批判,
有些是创新。。。
我们不能够因为佛教/印度教共享同样的字眼,就定论两者是相同。很多时候内涵上都有很大区别。无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梵和缘起是对立的,

梵是常一我净
缘起是无常,非独立,无我/空,没有自性,不自主

梵是绝对的
缘起是相对的

梵我是超越现实,客观/主观唯心主义,
缘起无我是现实经验的,中道如实观的

梵我是虚幻,幻想有个常乐我净,绝对真实的超越世界,所以对于现实世界,是厌世的,逃避的,把它说成虚幻,是梵衍生出来的。梵是真实,现实是假的。
缘起是经验世界,苦是在世间,灭苦也还是在“现实“世间,而不是缥缈不可知的世界及未来。

梵是“不落因果“-幻想有个不生不老不死的的境界。外道幻想大修行者/解脱者涅磐了可以脱离脫離於因果法則,圣者不受因果业报。展现的是逃避现实,向往神秘虚幻的世界,出世却不入世兼独善其身。(欣彼厌此)

缘起是“不昧因果“
佛教的大修行者/解脱者,是透彻因果,解脱了也还要承担过去所造的一切业,也会因为业力引发而承受果报。那为何说佛教的解脱者证涅磐,就是苦灭了?这是因为佛教圣者虽为因果法则牵连,不过却不昧因果,心不起执著烦恼。展现的是勇于承担/担当及改造现实世界的精神,出世(心不为现实苦无常的世界而起执著烦恼)兼入世(积极于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积极参与净化这个世间。典型的例子是佛陀,舍利佛,目见连,那先比丘,龙树,提婆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008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观前二说承认果的存在,宇宙观后二说不承认因的存在。

你讲的是二元论,我讲的是平等性觉内涵。二元如何悟都还是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008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5# keni988 的帖子

你讲的是二元论,我讲的是平等性觉内涵。二元如何悟都还是误。

真能深刻理解缘起法,是不可能回导出一元,二元,多元。。。所谓元就是预设了“实体“(独立不变,非缘起的事物)的存在,缘起正观是不会导出“实体“/“自性“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08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26-1-2008 07:51 PM 发表

你果然厉害,比我朋友厉害。你的解释更加好。我听我朋友说,正见是唯一佛教不与外道共的,对不对?
然后又说,这个正见有五种:

1
。因果报应六道轮回
2
。禅定
3
。观
4
。道果
5
。究竟涅磐

3
45 应该是 ...


如果把世界文明化分为中国,西方及印度。中国是重于人文精神面貌的文化,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华文化,谈的都是和家庭,社会,国家,经济,政治有关系,在精神上,宗教上的探讨,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只是后来的宋理学家及现代新儒家,由于面对重视精神文化的中国佛教而提出来的回应;
结合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西方社会,重视的是知识,哲学,科学文明;
印度文化,最重视的是宗教与精神文明,对于宗教的热爱,几乎是全部的印度人投入于创造宗教精神文明。印度人是生宗教生,死为宗教死。

奥义书以来的哲人,由于重视心灵的探索,为人生,生命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案及理想境界。而影响后来印度宗教文明的思想,当属你所讲的第一条:业报轮回。生命由于善恶业力而在三界里不断的轮回,时浮时沉,痛苦不已。结果印度人为了脱离这个痛苦的轮回,而提出解脱的观念。解脱就是为了脱离/跳出轮回。所以把这个世间视为轮回,苦的世间,以及想要跳出这个轮回宿命几乎是每个印度宗教,哲学家共同的问题及理想。关键在于,用什么手段??

有些重于信仰如祭拜天神,有的重于哲理的思考探索如奥义书学者,有的重于实践如瑜伽体系,有的重于苦行。由于手段方法不同,导致了各派各学都有不同的思想体系,不过主要有两大派系,
1. 梵我合一的婆罗门教相对于
2. 缘起无我的佛教

后来的印度各派包括了后来的佛教,都是为了解决轮回的问题,跳出轮回就是解脱-不生不死的境界/世界 = 涅磐。所以严格来讲,你所列的5条,都是通于印度各宗派。
1。因果报应六道轮回
2
。禅定
3
。观
4
。道果
5
。究竟涅磐

问题:六道轮回-痛苦的世界
方法:戒律,禅定//智慧(在佛教来讲通称为八条正确的道路/方法)
结果:道果,解脱,究竟涅磐(每个派系都认为自己是究竟涅磐)-超越理想的世界-不再轮回- 不生不灭。
其实这不但是印度各派系宗教,哪怕是基督教也如此
问题:原罪-痛苦的世界
方法:因信得救
结果:永生天国-超越理想的世界。

正见是唯一佛教不与外道共的。
如果是我,我会说正见的内容是唯一佛教不与外道共的。是内容,内涵决定了佛教不共于外道,而不是业力,轮回,戒律,禅定,智慧,解脱,涅磐等这些名相。

如果说你所提的5项不是佛教的专利,你因此而惊讶的话,那我接下来的话,恐怕更让一般佛教徒无法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08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圣谛的“呈现方式“也是通于外道的。。。。

四圣谛的呈现方式也是通于外道的。。。。
如果我们不理解缘起法, 佛教的四圣谛是可通外道的.
如四圣谛的苦- 世间是无常, 不圆满, 这在奥义书和耆那教徒都可以观察到的. 问题是世间为何是苦, 是无常?? 这要到了佛陀的缘起法, 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缘起是众缘和合, 待他的, 不是一个人说了就算; 这样的世间必然是不永恒的, 不圆满的, 不自在的,苦的.
痛苦的原因:执著于贪嗔痴(集)

涅磐/解脱苦的熄灭是印度求道者所追求的目标. ()

断除我执, 欲望他们也有说到. 印度各外道也有"认为"能够断除苦的方法. (道)

区别在于佛陀是深悟缘起而解脱后, 为了能让世人也能够和他一样解脱, 把他所觉悟的道理以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呈现给我们.
我人如果执做于文字, 以为讲四圣谛, 讲苦集灭道就一定符合佛法, 以为

讲灭就是佛所讲的涅磐
讲苦就是佛所理解的苦
讲道就是佛所讲的道,
讲正见就是佛所讲的正见

不知道耆那教也讲正见, 讲正智, 讲正行, 我们如何去区分?或许还有一件事情你没听过吧? 印度各派系也有"他们"阿罗汉- 无生, 不在轮回于这苦的世间.

当然奥义书或其他的外道所觉悟的真理可以用四圣谛(苦集灭道)来呈现,并不表示他们所讲的四圣谛内容和佛陀所说的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1-2008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与印度外道的四谛比较

以下论点非为破坏佛法的四圣谛,而是希望佛教徒能够更深入的去理解四圣谛的内容,而非在文字上打转。依义不依语,共勉之

苦:佛教,吠檀多(商卡拉),弥漫差派,数论派,胜论派,Yoga

耆那教,正理都谈-轮回的本质就是苦,跳出轮回,摆脱痛苦,就是解脱(灭)

不过

佛教以缘起待他性,必然是不自在,苦,无常,

无我。对苦给于更合理的解释和更深刻的体会


/解脱是每个印度宗教界的梦想:-从痛苦,迷惑,烦恼中,轮回中解脱

涅磐和现实世界

部派佛教,数论,胜论,Yoga耆那教,正理
- 解脱是从轮回中脱离,轮回和涅磐本质上是差别

大乘佛教(中观)/吠檀多(商卡拉)-涅磐和现实世界本质上是同一。所谓涅磐是从现实世界认识到

梵我同一((商卡拉)

缘起性空(无我)-中观佛教

离开现实世界谈解脱是不可能的,不过商卡拉把现实世界说成是魔术师(梵)变现出来的虚幻世界,落于世间断见;另一方面,最求不生不灭,绝对超越,真实的实体-梵,落于绝对客观唯心论。


集谛:

每个印度哲学都强调以每智慧为主,要灭除无明
,不过对于无明的内容不一致

佛教

无明- 不明白缘起的苦,无常,无我,寂灭性

吠檀多(商卡拉)

无明-没有认识到梵我同一

弥漫差派

无明-没有认识到我的本质

数论派

无明-不明白二元二十五谛轮

胜论派

无明-不明白六个句义

轮回是不可见力造成我和身体的结合。


Yoga


无明造成神我和自性的结合

耆那教

无明-不明白三宝(正信,正智,正行

正理

苦产生于生,生产生于行为,行为产生于过失,过失产生于错误的认识(无明)是不是很想佛教的缘起说?

道谛:


这是决定佛教与外道最重要的部分

佛教

八正道

深观缘起苦,无常,无我而顺入涅磐

涅磐和缘起性空(无我)是紧密关系

吠檀多(商卡拉)

认识到我是梵的幻影

涅磐和梵我同一是紧密关系

弥漫差派

识到我的本质

数论派

明白二元二十五谛轮

胜论派

明白六个句义


Yoga


种种Yoga方法

耆那教

通过三宝

正信(七谛)

正智(五种智)

证行(五戒- 前四戒同佛教,加不执着)

正理

认识十六谛

没有错误的认识,就没有过失,

没有过失,就没有行为,

没有行为,就没有生,

没有生,就没有苦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8-1-2008 04:4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08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谛的任何一谛如果离开缘起法,不成其为谛。尤其是正理派,解脱的逻辑有点类似十二缘起,不可不知啊!!
四圣谛所呈现的方式和所用的语言是共通外道的。

当然以四圣谛来呈现缘起的甚深佛法,佛陀切实使高明,非常善巧。


再说佛教的正见内容吧:
不理解缘起法而大谈八正道, 是不可能理解佛所讲的八正道- 中道
正见可以不需要理解缘起法?
没有缘起法的正见, 接下来的"七道"还可以称为"正道"?
没有缘起法的正见, 八正道如何符合经典所讲的中道??

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好好反省为何人家会这样说呢?
佛陀讲苦,无常,解脱,业力,轮回,灭苦之道。。
外道也讲苦,无常,解脱,业力,轮回,灭苦之道。。
如何区别?
或许你会说佛教讲无我,外道讲自我。那为何
无我?可知佛教徒为了无我和主体的问题,从部派佛教到现在,都还有人在争论。
http://www.ybam.org.my/forum/viewtopic.php?t=171


详细的资料,我接下来会谈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2008 05: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论佛教在印度灭亡之因

为了让大家在讨论时有个明确的概念,在这里我先略谈佛教在印度灭亡几个原因

  • 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开始所提出的缘起,四谛,无常,苦,无我等以来一直在印度思想,哲学,宗教等都起着“领航者“的角色。部派佛教对于法的探讨,初期大乘的空观及龙树菩萨的缘起性空,中期大乘佛教的唯识思想,陈那,法称的佛教因明逻辑学,都是当时印度数一数二的思想,智慧精华。印度佛家博大精深的思想,皆源自于佛陀,佛教祖师大德们的甚深宗教体验。佛教在理论上一直有不断的突破,显示了佛教界一直有人在不断的体证,修行佛法。可惜 后期印度佛教发展到唯识识思想过后,就再也没有如早期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出现,也就是“干枯了“。
  • 公元7-8世纪时,当佛教开始退步时,在印度恰恰是婆罗门教发展到印度教的巅峰,在那以后,印度教一直不断有人才裴出,渐渐取代了佛教作为印度思想界的领航者。印度教一直不断的吸收佛教的精华,缩小了印度教与佛教的差距。
  • 后期大乘佛教(真常唯心)在思想上加速了印度教与佛教的同化。密教的兴起更使佛教不但在思想上,在形式上也和印度教所差无几。尤其是左道密教吸收了印度性力派的修行方式,为社会大众所垂弃。佛教在印度变成可有可无的宗教。佛教发展到这个地步,大概已经是“老“了,“病”了,等“死“了。
  • 相对于婆罗门教,佛教界是不团结的。奥义书以来,印度教都是以吠檀多派为领头,尤其是到了商卡拉时代,印度教在思想上基本上达到了统一的局面(除了枝末以外)。相反的,佛教从部派佛教开始,一直处于分裂状态,20个部派佛教,大乘与小乘之争,中观与唯识,甚至到今天的佛教,还是处于分裂,在思想上没有达到一定的共识。尤其可惜的是,龙树的崛起,不为佛教界所理解。不但小乘排斥龙树,连大乘佛教徒也不甚了解龙树,让佛教失去了整合的先机。佛教如果那个时候(公元2世纪,足足比商卡拉早了五百年)能够团结一致的话,印度宗教史肯定要改观。笔者尤其心痛的是中观与唯识不能互取其长,中观善于理论,唯识善于实践,两派的斗争,大概是龙树与无著也想不到吧!!
  • 佛教面对的是一个强大体系的婆罗门教/印度教,为了消灭佛教,印度教动用了一切可用的资源: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宗教等等。印度教讲的是组织,专业,佛教界是比较散漫的。
  • 商卡拉 -印度教奇才,没有他,印度教大概也不会复兴,在思想界,哲学,宗教界击败了佛教。
  • 佛教在印度并没有成为印度人的生活文化(相对于泰国,斯里兰卡,缅甸,西藏等佛教,都成为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的文化),印度教才是印度人的生活文化,举凡政治,宗教,生老病死,结婚,生子,佛教从来不是印度人的选择。有点像佛教在中国,始终不是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儒家才是主流文化。
  • 回教的入侵,对佛教来讲是毁灭性的,尤其是佛教经典的烧毁,不但是佛教界,也是整个印度文化,世界文化的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2-2008 06: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4-2-2008 05:48 PM 发表
为了让大家在讨论时有个明确的概念,在这里我先略谈佛教在印度灭亡几个原因

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开始所提出的缘起,四谛,无常,苦,无我等以来一直在印度思想,哲学,宗教等都起着“领航者“的角色。部派佛教对 ...
继续跟进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5-2024 10:11 PM , Processed in 0.081428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