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307|回复: 136

印度佛教-从兴起,灭亡到近代复兴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2-2007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佛教-从兴起,灭亡到近代复兴运动

这是我在佛青网站的帖子,居于时间的关系,已经半年没有更新了,我甚至还没有谈到佛教的部分。
很多佛教徒排斥佛陀以前的思想文化(吠陀文献),却不知道,很多吠陀文献尤其是奥义书本来就不是雅利安婆罗门的文化思想,他们只不过把当时文化思想精华结合起来而奉为自宗的经典。这样的传统实际上是一直在进行,甚至于在佛陀以后到1500年,也还在吸收佛教所带来的冲击,而写出博伽梵歌,梵经,及后期奥义书等等。佛教徒是应该以更开放的心胸来看待这些文献,不能够一听到吠陀文献,一律判入冷宫,视为邪魔外道,真理解佛法,佛陀精神的佛教徒,决不如此偏激。

奥义书是公认佛陀以前,古印度最高的思想,哲学,文化来源的文献。佛陀时代的六师外道,基本上就是继承这种思潮,而各自建立起与婆罗门文化对抗的宗派。区别在于,六师外道都一致反对婆罗门的一神思想甚至连梵这种形而上的“实体“也一致否定。

佛陀,做为那个时代的后起之秀,(35岁就成为一代宗师,但是这一点,已经很吓人了),客观而论,也继承了奥义书及沙门文化思想,修行观念等等。与婆罗门教和六师外道的区别在于,佛陀对于以前的思想文化,是有所继承,有所批判,有所创新。。。。如印顺导师在印度之佛教谈到:

佛教創始於印度釋迦牟尼,乃釋尊本其獨特之深見,應人類之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樹立者。

什么叫印度文化??说穿了,不就是奥义书与沙门文化吗???佛教徒如果是不是也一律的反对古印度文化,实际上就是在反对佛教自身教义。。。。


小弟希望各位可以和我一起通过历史的镜子,去回顾印度佛教如何在印度兴起,灭亡到近代以安贝卡为主的印度佛教复兴运动。在这旅程中,我们会看到佛教怎样从孩童时期,经历小年,青年,中年,老年及死亡的阶段,然后世隔几百年后,又如何在印度重生。这个旅程我们应该会吸起很多教训,也可以重新去检验各自心目中的佛法标准。

[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3-10-2008 10:2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upatissa提出来的旅程表,不满意的话,欢迎提出意见


佛教为何产生于印度? 佛法兴起与印度的时代文明?印度佛教经历了那些主要的发展阶段?
什么原因导致佛教在古印度衰落,灭亡?
印度哲学史上,婆罗门教在理论上如何通过佛教理论来完善自己甚至打败佛教?
商羯罗如何加速佛教在印度灭亡?
东方的佛教与婆罗门教斗争Vs 西方的进化论和创造论斗争
(婆罗门教在理论上如何通过佛教理论来完善自己 + 基督教如何通过科学进化论来完善神创造论)
佛教在近代是如何在印度复兴?
近代印度佛教复兴面对什么挑战?
从印度贱民佛教联想到日本批判佛教- 日本部落民
未来的佛教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岁岁平安 + 8 感谢你的发帖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一个有深度的旅游向导,当然要有所准备,至少基本的地图是要的。

我建议了一些文献作为这次讨论的参考,大家如果觉得有漏掉其他文献的话,欢迎您们提出来。相信往后这个名单里的文献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印度哲学
a.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印度哲学宗教史,高观庐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b. 姚卫群编,印度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c. 姚卫群编译,古印度六派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d. 孙晶编,月亮国的智慧,沉阳出版社1997.
e. 李志夫,印度思想文化史,台北:东大图书。1995。
f. 巫白慧,印度哲学- 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东方出版社,2000.
g. 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h. 孙 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东方出版社,2002。http://philosophy.cass.cn/facu/sunjing/yinduzhexue/mulu.htm
i. 孙 晶,乔荼波陀颂-文献学研究,哲学研究, 2005 [url=http://www.ybam.org.my/forum/年第三期http://philosophy.cass.cn/facu/sunjing/qiao.htm]年第三期http://philosophy.cass.cn/facu/sunjing/qiao.htm[/url]
j. 姚卫群,吠陀奥义书中确立的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南亚研究 2004 1:45
k. 达 照,“梵我一如”的演绎及其意义,南亚研究 2001 1:67


2. 印度佛教
a.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正闻出版社
b. 印顺,印度佛教,正闻出版社。
c. 〔日〕前田专学,吠檀多哲学与佛教, 巫白慧/ 译,东方哲学http://philosophy.cass.cn/chuban/zxyc/ycgqml/02/0206/020604.htm
d. 巫白慧,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幻论,佛学研究,2000:12
e. [英] 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王世安译,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87.

3. 原始/部派/大乘佛教
a.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新竹:正闻出版社, 2001
b.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新竹:正闻出版社, 2001
c.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d. [英]舍尔巴茨基,佛教的涅磐概念-大乘佛学,立人译,北京:中国社会佛学出版社,1994.
e. [英]舍尔巴茨基,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义-小乘佛学,立人译,北京:中国社会佛学出版社,1994.
f.


4. 中观佛教
a. 印顺,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
b. 印顺,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
c. 印顺,性空学探源
d. 印顺,空之探究
e. [日]桅山雄一,佛教中观哲学,吴汝均译,佛光出版社,1989。
f. 杨惠南,龙树与中观哲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2。
g. 吴汝均,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
h. [日]桅山雄一等,般若思想,许洋译,法尔出版社,1989。
i. [日]桅山雄一,空的智慧-般若经得现代诠释,藏世俊译,台北:圆明出版社, 1995。
j. 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k. [英]Jaidev Singh, 英汉对照中观哲学概说,赖显邦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
l. T.R.V. Murti,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 a study of the Madhyamika system,London : Unwin, 1960。


5. 唯识佛教
a. 印顺,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
b. 昭慧,初期唯识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脉络,台北:法界,2006


6. 批判佛教
a. [日]松本史郎,缘起与空-如来藏思想批判,杨金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b. Jamie Hubbard & Paul L. Swanson, Pruning the bodhi tree- the storm over critical Buddhism, U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c. 唐忠毛,佛教本觉思想论争的现代性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d. 恒清,佛性思想,台北:东大图书馆,1997。
e. 印顺,如來藏之研究,正闻出版社。


7. 无我?自我?
a. Ven. Thanissaro,No-self or Not-self?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thanissaro/notself2.html
b. [英]坦尼沙罗尊者,「沒有我」或「不是我」鄭振煌 中譯,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142565.pdf
c. 学   愚,无 我 与 轮 回,法音1996年第6期(总第142期)第4页
d. 霍韜晦,原始佛教「無我」觀念的探討,佛光電子大藏經 阿含藏附錄,http://dblink.ncl.edu.tw/buddha/1e0941.htm
e. 姚卫群,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实有与空无观念,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88 



8. 佛教通论
a. 季羡林,季羡林论佛教,北京华艺出版社, 2006.
b. 季羡林,季羨林佛教學術論文集,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004.htm#2
c. 杨郁文,有人间佛法透视缘起,我,人,无我,空,台北甘露道出版社, 2000。
d. 姚卫群, 佛教-历史与教义, 台北:五南图书, 2005。
e. [日]木村泰贤, 原始佛教思想论, 欧阳瀚存译,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0.
f. [日]水野弘元, 原始佛教的特质, 如实译, http://www.xin-yuan.com/cityzen/jiangtan/ahan/ysfo/index.htm
g. g. [日]水野弘元,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 台北:法鼓文化2004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23/023.htm
h. 印顺,成佛之道(增注本)
i. 印顺,佛法概论, 新竹:正闻出版社, 1992
l. 印顺,我之宗教观
k.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闻出版社, 1992
l. 昭慧, 如是我闻,台北:法鼓文化2002


9. 妇女佛教
a. [英]D.L., Carmody. 妇女与世界宗教, 徐均尧,宋立道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b. 昭慧,千載沉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 法界出版社。
c. Dr. L.S. Dewaraja,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Buddhism, Sri Langka: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81.
d. In Young Chung, A Buddhist View of Wome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ules forBhikùuõãs and Bhikùus Based on the Chinese Pràtimokùa, 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 1999 6:29-105.

10. 进化论与创造论
a. [英]麦瑞尔。戴维斯, 达尔文与基要主义, Darwin and Fundamentalis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_________________
WHAT IS NOT—DHAMMA
Belief in the Supernatural,God, Soul, Sacrifices , Speculation, Reading Books, Infallibility of Books of Dhamma and Dhamma Based on Union with Brahma ARE NOT-DHAMMA-安贝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集
参考文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7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佛友在论坛上提到自己印度同事的言论:

E: 上个月当我们几位同事, 在下班后聚会聊起佛教信仰和生命价值的课题。其中一位来自印度的仁兄(印度教徒)很不爽,他说“六道轮回”是印度人的信仰,不专属于佛教;如果佛教是这么的“好”,为什么会在印度绝迹呢?一个发源自印度但是却连印度人都不认同的宗教 。。。。我随口提起了安贝卡博士,话还没说完,他就打断说:“安贝卡是一个政治人物,他为贫穷的族群争取了不少的福利,所以他很出名。”

E  的上级还努力的为佛教争取分数。当时的场面还真的有点尴尬 。。。。还好“老板”在场,三言两语算是化解了。但是问题并没有被回答。。。


upatissa:
我们不知道Edilson的印度同事所讲的:“六道轮回”是印度人的信仰,不专属于佛教“,这印度人的信仰是指以雅利安人为主导的婆罗门/印度教,还是指它是属于旧有印度文化, 而婆罗门/印度教/佛教只是加以借用改造而已?听他的语气,好像是指前者。果真如此,这位印度仁兄搞错了。。。。印度人为何会不认同佛教呢?这在印度是铁一般的事实,这些我们留待以后才谈。。。不过我想反问一句,印度教为何那么怕佛教呢?为何那么害怕和佛教比较?为何要把佛陀诬蔑成是毗湿奴的化身呢?而且还是唯一扮演恶魔的化身,把那些无神论引向地狱之道?印度教的复兴之父- 商羯罗为何不敢正面批判龙树,而只是草草的把它说成是虚无主义?印度教徒敢不敢正面的面对一个事实:乔荼波陀和商羯罗的吠檀多不二论是深受印度大乘佛教的唯识学和中观学的影响?种种这些不就显示了他们“心虚“?还有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佛教在13世纪过后,大概在印度已经全面灭亡了,可是为何13以世纪后的一印度教徒,在法义的争论上,依然是以佛教/佛法为论敌而不是耆那教,回教,甚至是后来入侵印度的基督教呢??这显示了胜利的一方-印度教徒,依然以佛教为最大的敌人,为何?这在学界上是很有趣的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07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印度哲学学者把印度哲学分为四个时期:
1. 吠陀文献 2.梵书 3. 奥义书 4. 部派思想

后来的印度佛教哲学无论是婆罗门文献,梵书,奥义书,还是部派思想,对他都有正面和反面的影响。佛陀是在继承,批判印度文明而后开展出他的个人创新的思想,关于这一点,佛教徒必须了解。什么印度文化是佛陀全盘继承?什么文化是继承了而有所批判,净化?佛陀又怎样在高度精神文化的印度文明,开展出那后来不但与古印度,也与世界文明不一样的佛教文明呢??


很多治印度历史的学者,对于前吠陀时期- 奥族和茶族的文化,思想, 都是三言两语,不加以深究。 不过历史,考古,人类学,语言学等等学者都证明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对于后来正统的吠陀奥义书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比如说轮回,瑜珈,梵天,毗湿奴,湿婆信仰,婆罗门和刹帝利政教和一,母性神崇拜,印度群神,苦行,禅定,非暴力精神,自由,民主,平等, 和平, 宽恕等等哲学思想,精神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奥族和茶族的文化的影响. 一般的学者都会把佛教,耆那教,六师外道等后起的宗教哲学的思想如六道轮回,自我,禅定,解脱说是完全受了婆罗门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前者是不公平和不客观的结论.

观一点来讲,轮回,瑜珈,梵天,siva, visnu信仰,婆罗门和刹帝利政教和一,母性神崇拜, 苦行,禅定,非暴力精神,自由,民主,平等, 和平, 宽恕等根源于印度本有的文化思想。以雅利安人为主导的吠陀文化及后来的奥义书思潮,只是吸取了这些文化营养,再加以改良包装,而变成雅利安人的“产品”. 甚至于印度哲学非常重要的轮回业力观,当时的雅利安婆罗门也还不知道,还要向刹帝利(非雅利安为主)学习呢《印顺: 印度佛教思想史》:

1. 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业,依业而有果《布利哈德奥义书四.四,五》

2.有人请问死后的归宿,祀皮衣仙说:「此不可于众人中说,惟两人间可传」《布利哈德奥义书三.二,一三》

3.耆婆利王 Prava^han!a-jaivali对婆罗门阿尔尼Udda^llaka-a^run!i^说:「此(轮回)教,直至今日,婆罗门未曾知之」《布利哈德奥义书六.二》

而非正统哲学的佛教等也不一定是受了奥义书的启发而成立佛教。有些学者甚至怀疑佛陀并没有看过奥义书那为何佛教很多思想,信仰,理念都和婆罗门教共通呢?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无论是佛陀还是婆罗门学者,他们都有共同的思想来源-也就是印度本有的文化-奥族和茶族的文化. 轮回思想是吠陀文化之前就有的土著信仰.所以六道轮回并非佛陀的创见,不过这不表示佛陀非得从婆罗门教继承。

无论是吠陀文献还是奥义书,里面的内容非常复杂,甚至于互相矛盾,没有连贯。早期的奥义书竟然还有唯物思想,相对于后来在印度哲学占主导的唯心思想。

我们可以这样看,吠陀时代以来的雅利安人,主导和结集了当时印度的各种思想文化,再以雅利安人为主的婆罗门教呈现 。雅利安人通过吠陀,奥义书,史诗,神话,民间通俗文化等种种文献,集合了当时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文化精华,来提高自身在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的地位。接下来的讨论,我们会看到为何说这些文献都带有非雅利安人的思想文化。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吠陀时代以来的印度哲学一直到佛教/耆那教/各种非正统婆罗门哲学兴起之前,站在舞台上表演者和舞台总监多为雅利安人主导,而非雅利安人多数扮演幕后功臣比如编辑,监制,导演,乐手,灯光。。没有这些幕后功臣绝对不可能会有后来的印度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8-12-2007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点很可悲的是,时至现今的印度还深深生活在种姓制度的阴影下,这也是佛教教义首要反对的,所以造就印度人民普遍排斥佛教,而其他印度教备受推崇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18-12-2007 07:1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2007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善哉。楼主,期待更多好的研究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12-2007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蓝袍术士 & 沧浪澈 的帖子

谢谢两位仁兄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2007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源头略论

印顺导师在印度之佛教谈到:

佛教創始於印度釋迦牟尼,乃釋尊本其獨特之深見,應人類之共欲,陶冶印
度文化而樹立者。其在印度,凡流行千六百年而斬。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因時
而異,離合錯綜極其變。法海汪洋,入之者輒莫知方隅焉。試聚世界佛徒於一堂
,叩其所學,察其所行,則將見彼此之不同,遠出吾人意料外。此雖以適應異族
文化而有所變,然其根本之差別,實以承受印度之佛教者異也。以是欲知佛教之
本質及其流變,應於印度佛教中求之。。。。。。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者,与印度固有之文明,关涉颇深。故欲为印度佛教流变之鸟瞰,应一审佛教以前印度文明之梗概。。。。  印度文明之开发者,为印欧族之雅利安人

佛教的创始者- 释迦牟尼佛在建立佛教时,有他个人独特深刻的见解;有适应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有陶治印度文化(继承,改革,批判,创新);250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佛教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教法博大精深,差异性非常大。单说西藏密教,中国大乘佛教,印度大乘佛教和印度部派佛教就好,我想世界没有一个宗教的教理/经典/教团会像佛教有那么大的不同。这可以说是佛教适应不同文化而开展的佛法。现有的佛教传承,虽然差异性很大,不过都来自于同一个源头,有着根本教法和精神. 所以我们若想探讨佛陀的根本创见,还是必须从根源着手:也就是要从印度的佛教去探索。

印度佛教是在印度文明陶治出来的思想文化精华,何者是佛陀独到的创见?何者是回应印度文明?何者是佛陀适应当时印度的价值观,人生观,精神等等?种种这些,还是要从佛教以前的印度文明去加以抉择。

印度文明,比较有系统的思想哲学,还是要从雅利安的吠陀文化开始到后来的奥义书;而吠陀文化的思想哲学是离不开非雅利安文化的影响。

世界佛教〉印度佛教〉印度哲学
〉吠陀文化+ 沙门文化)〉印度河文化(非雅利安文化)+ 雅利安文化



这本书是导师在1943出版,六十多年过去了,导师在当时的天,地,人都不适合的因缘底下所提倡的深邃见解,今时今日,整个大原则,大方向依然是正确无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2007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人种主要是石器时代,茶卢毗,雅利安及中亚/回教民族。古印度文化主要由前三者在不同时代先后创造,累积。所谓非雅利安文化可以指:
l
不是雅利安人种的文化。特指奥族和茶卢毗

l
和非雅利安人混合的雅利安人或者

l
反对雅利安文化的雅利安人

关于雅利安文化和非雅利安文化在印度文明的错综复杂关系,我们可以大致这样的假设:

前吠陀时期的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1700),在雅利人开始迁徒印度时,印度文明是非雅利安人主导。但是雅利安人后来慢慢在政治,宗教,社会上取得主导权;从吠陀文化一直到沙门文化之前,整个印度哲学的开拓,雅利安是主导,非雅利安人旁助,或者因为自身的势力不强,无法独立成宗和雅利安人对抗。后来东方以非雅利安人为主的刹帝利和商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取得可以和雅利安文化对抗的势力,为非雅利安在思想上和哲学上得到了独立发展的有利局势,对抗婆罗门文化(代表雅利安文化)的沙门文化(代表非雅利安文化)运动启动了,造就了无数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大有中国春秋时代思想上百家争鸣情况。佛经记载了当时主要有九六种沙门外道思想,耆那教的记载有三百多种。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公元前六世纪)就是在印度当时两个高度文明 - 雅利安文化(吠陀思想)和非雅利安文化(沙门文化)的熏陶下,开创出独特的缘起中道思想。

从有佛教以来,非雅利安人不但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可以平衡雅利安人的势力,也为非雅利安人在宗教/思想/哲学上取得了可以对抗吠陀/奥义书思想的有利局势。一直到公元7世纪,商卡拉复兴印度教以前,佛教思想代表非雅利安人在印度文明取得了主导局势。,后来印度教各派的哲学思想,很明显多多少少受了佛教各派的影响,比如商卡拉的吠檀多不二论就受了印度大乘中观和唯识学的影响。从商卡拉复兴印度教以来,佛教势力越来越弱,甚至于吸收婆罗门教的思想,仪式成为秘密佛教,此时的佛教已经奄奄一息了,后来回教入侵印度,把形式多于内涵的佛教在印度连根拔起。佛教在印度灭亡,象征了印度人最终选择了代表雅利安人文化的印度教,舍弃了代表非雅利安文化的佛教,作为本身的信仰一直到现在。(代表雅利安人文化的印度教其实是很大程度上融合了非雅利安人文化尤其是佛教)未来佛教是否可以重新在印度重生和复活?和印度教继续在宗教,思想,哲学上继续斗争?作为广大印度人在宗教上的另一种选择?这就要看世界各地的三亿佛教徒,是否会饮水思源,记得佛教是产生于印度,没有印度,就没有佛陀,没有印度佛教,当然也不会有佛法了。。。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欠印度人一个“大债务“。


无论是吠陀文献,奥义书文献,摩诃婆罗多史诗,博伽梵歌,印度教各派哲学(吠檀多,正理,胜论,数论,瑜伽,弥漫)这些维护婆罗门/吠陀文化的文献,都受到了非雅利安文化很大的影响,和在东方文化(非雅利安文化)蕴漾的佛教共享很多价值观,我们在批判时,不能因为他是印度教,就全部一古脑儿的彻底进行批判。印度教的文献尚且如此,和佛教同是在东方崛起的耆教就更不用说了:反吠陀,反四姓制度,非暴力,批判思想,无神,重理智等等。。。佛陀基本上是和大雄站在同一个阵线的。

参考:
1.李志夫,印度思想文化史,台北:东大图书。1995
2.巫白慧,印度哲学- 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东方出版社,2000
3.印顺,印度之佛教,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Accelon 3.60121
4.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Accelon 3.60121
5.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印度哲学宗教史,高观庐译,台湾:商务印书馆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1-12-2007 10:3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07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奥族文化

先谈谈印度最早的文化-奥族文化

印度奥族文化
根据李志夫在印度思文化史说到:印度人的祖先-采拾文化的奥族人,和中国,中亚,南亚,欧洲有着文化上的接触。印度最早的殖民者是奥族人与住于高加索之黑人。奥族人(australoids)长脸,宽鼻唇厚矮小,头发乌黑卷曲,肤色褐,中印度多数土著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他们使用曼陀语(Munda),有简单思维能力,简单社会形式-是石器时代的印度采集文化-.
    • 根据考古学者(李志夫,印度文化思想史,21页):古印度石器时代

i.
早期- 35000年前

ii.
中期- 15000 – 35000年前

iii.
多以奥族人为主- Dasas, kaivartas, sabaros, nishadas, koliyas经济方式是采集,捕鱼,狩猎
    • 对后来印度文化有重要贡献的是曼陀人和那加人(Naga)。尤其是Naga族,以蛇为图腾。佛教的护法:频婆沙罗王的摩竭陀王朝(Magadha),阿育王的孔雀王国( Maurya) 以及印度佛教伟大的人物龙树菩萨都是Naga族人的后裔。甚至于摩诃婆罗多的史诗,所叙述的主角是Naga族的国王,古时情节的发生地点,也是属于Naga族人。
    • 奥族人后来从采集文化进化到初期狩猎,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有比较利的石刀来捕鱼,猎杀体积大的动物。这个时候的社会形态基本是:

i.
自足,原始共产社会,男女稍微分工

ii.
体力和劳动-男性地位提高,女性地位降低

iii.
部族团结,常有发生打斗

iv.
群居,男女分居

v.
普遍信仰泛神,不可吃自己的图腾

vi.
有舞蹈,祭祀,艺术

vii.
倾向于一夫一妻,婚姻有父母决定。尊重老人,异族通婚,没有贵族/奴隶之分

viii.
相信山河,石头,树木。都充满精灵,尚无偶像崇拜,有投生转世之观念

ix.
拜图腾(totemism),领导祭拜图腾者相似于以后的婆罗门祭司。每个族群有各自的图腾如山羊,树,蛇 ,毛头鹰等

x.
男女在宗教,教育和文化均有平等的地位。

xi.
族长制,尊重长辈,老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07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奥族人在印度最后一期的文化是母系农业文化

i.
新石器时代-懂得将石器磨光,增加工具能力,启开农业文化。

ii.
男女分工,男人狩猎,女人耕种和发展一些粗造的手工技术:生活用具-陶土,发酵,纺织

iii.
女人贡献很大,女性地位大大提高

iv.
崇拜女神,以女人为社会,家庭主导力量,形成以女人为中心之“政教合一“社会。财产归妻子所有,女人为祭司

v.
以水牛,人头为祭品

vi.
一妻多夫,长女,长姑地位高,少女初潮举行隆重礼仪。

vii.
崇拜月神,地母神

viii.
丧礼-男人传女人装

ix.
男性生殖崇拜

x.
荷力节-泼水节来源

xi.
主要还是奥族,非洲矮黑人,南中国。印度支那之迁徒初民

xii.
没有单一民族文化

    • 印度采集文化对于后来印度政治,经济,哲学,思想,宗教上的影响

i.
灵魂转世,轮回,重生萌芽

ii.
染污与禁忌思想之确立。为后来的雅利安人阶级观念-不可接触者的启发。奥族人是采集文化,他们对于某些食物,植物,动物有所禁忌,把它说成是不可接触,认为它们或者有毒,或者有恶魔居住其中。后来的雅利安人占领了奥族人和茶比罗人,就变成奴隶
-雅利安人把奥族人对于食物,植物,动物的禁忌-不可接触的观念,很残忍的把它移植到被统治者-奴隶的身上,所谓现在印度社会的贱民-不可接触者就是这样儿来。

iii.
以蛋之生殖器官产生了世界创造之神话

iv.
崇拜动植物偶像

v.
爱好和平,宽恕精神

vi.
农业技术为后来的茶人和雅人所继承

vii.
母系社会,女族长兼任女祭司对于后来茶卢毗人女婆罗门制度有直接影响

viii.
崇拜女神,女性/男性生殖器官,融入到以后的印度教

ix.
将水罐顶在头上搬运水的方式,在今天的印度农村,仍然可以看到。

x.
后来受到殖民地的压迫,起来对抗而成为印度历史上的帝国-摩竭陀和孔雀王朝。

xi.
湿婆Siva崇拜: 在一枚印度河印章上,有一个男性修行者端坐中央,正在修炼瑜伽或禅定,形象具有后来印度教神像的风采。该修行者有一个正面和两个侧面的脸,头上戴着硕大的牛角形头饰,使人想起Siva的瑜伽 士形象和三头标记。围绕着各种动物,这与Siva兽主的称号也不谋而合.


参考:
1.李志夫,印度思想文化史,台北:东大图书。1995
2.李志夫,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台北:台公司中华印刷厂,1986。
3. 中村元编,印度思想,叶阿月译,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
4.
Kenoyer, Jonathan M.
Ancient cities of the Indus Valley civilisation.Karachi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08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1 印度达罗毗荼文化(dravidian)

3.1
印度达罗毗荼文化(dravidian



20世纪以前,印度文明普遍被学术界认为 是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时开始。(BC1500. 随后考古学证明,印度约2500BC已经有了深深影响后世的文明,随着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古城的发现和发掘,考古科学证明了创造印度古代灿烂的文明,不是入侵的雅利安人,而是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安得拉、邦迪耶(潘迪亚国)、角尔(朱罗国)和杰尔(其罗国)国王的记载。这表明公元前在印度南方就已经建立了几个达罗毗荼王国了。



    • 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操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占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

    • 公元前2500-1700多年前,他们从伊朗迁徒到sindh and Punjab –印度河流域-也叫印度河谷文化。此一地区在4000年前已经有很高的文明了。

    • 奥族是黑人,达罗毗荼族是黑白混合的高之索人, 扁形,长脸,棕色眼珠,中型鼻,属于地中海人。

    • 语言与伊朗统一体系,分为三大类:

i.
古伊朗语-波斯经典之语文

1.
中期:Pahlavi, khotanese, sogdian
2.
新伊朗:Persian, Kurdish, Pashto, baluchi, ossetic

ii.
黑肤的印度河语:Kafer group, Bashgali, Pashai


iii.
印度吠陀文化语言:Prakrts, Sanskrit, Pali, Hindi


    • 雅利安是游牧民族,重暴力,有比较先进的战斗武器。爱好和平的奥族和茶人,当然是打不过雅利安人。印度历史上,雅利安的势力比达罗毗荼族强,而茶卢毗人的势力又比奥族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08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早在雅利安人还没有来到印度河流域,善于经商的达罗毗荼族人,已经有很高的城市文明

i.
粗手工业,农业,商业


ii.
城市文化-街道设计,排水系统,公共浴室,街道,宗教仪式场所,商业活动,政教合一,社会和平,无保安制度


iii.
黑陶和红陶文化


iv.
铜与青铜所造之武器
铜器时代-多位工具用而非武器


v.
母系社会,农业-知道水利灌溉灌溉


    • 婆罗门(也是统治者)开始于母系社会之子孙,而不是雅利安人。崇拜女神,男性神为配角,女人依然是社会的主导力量,在这方面,和奥族人没有多大区别.

    • 茶人继承了奥族人的女祭司和族长制度,发展了政教合一的女婆罗门制度。

    • 奥族人茶人多爱好和平,很少冲突,因为他们都有宽恕精神,各自的神

    • 利用奥族人的精灵,灵魂和习俗禁忌,建立梵天女性信仰(Brahma Shakti

    • 与奥族同住者由于不可接触而分工,因此而产生阶级-称为Jati-职业分工;和后来的 雅利安人因为肤色而分阶级(Varna)不同。( 注一)


    • Jati- 以职业和部族/地区而分工

i.
职业:婆罗门是大祭司和统治者;另有祭司,商人,苦力,奴隶


ii.
部族,地区:奥族人是采拾,初期狩猎


    • 茶人是母系社会-女人是婆罗门,统治者,领军打战及使用巫术

    • 茶族和奥族对于后期以雅利安为主导的印度哲学和思想的贡献


i.
Tvasha奥族人的神, 是创造神,为雅利安神因陀罗创造了闪电,为诸神造了酒碗。为后来吠陀的梵天创造神的前身


ii.
崇拜动植物偶像


iii.
毗湿奴(Visnu)也不是雅利安神,


iv.
瑜伽师人像,犹如瑜伽师进入禅定,印度教后来的湿婆神。形成后来苦行,重禅定的印度宗教。


v.
两性生殖器官崇拜-Siva-Linga, 湿婆神之生殖器官,也拜女性生殖器官shakti – 两性器官崇拜启发了数论派自性和神我的阴阳思想来源。


vi.
茶族的政教合一女婆罗门,Jati 的分工阶级制度影响了后来以男权主义的婆罗门肤色而分阶级(Varna)的四姓制度。


vii.
印度教后来的(交替神教)三大神大梵天,毗湿奴,湿婆都不是雅利安人本有的神,是奥族和茶族以来就有的信仰。


viii.
创造和流传史诗文化,为后来的印度两大史诗,博伽梵歌,佛教文学提供了创作来源,尤其是两大史诗,很明显是被征服者,非雅利安人所创作的。史诗文化可以说是茶族在印度河文化对印度文学上最伟大的贡献。


ix.
民主,自由,和平,非暴力,宽恕,重智慧,批判精神等等都是印度后来每个宗教的基本精神。


x.
可惜母系社会的两性平等观念并没有被后来的印度文化继承。(注二)


    • 印度南部茶族人和奥族是和平主义,雅利安人确实好战的。最后和雅利安人决生死之战,是奥族人
    • 客观而论,母系社会也有糟粕文化比如迷信,近亲结婚,一妻多夫(相对于后来父权文化的一夫多妻)。

    • 被征服的奥族/茶族,变成雅利安人的奴隶,成为不可接触者

    • 禁忌,不可接触本来是奥族人在采集文化中认为有毒的东西不可以吃;或因为魔性的动物,植物不可以吃,不可以接触。想不到在后来的雅利安人的眼中,他们是有毒,污染,下贱,不被神丞救,没有再生的机会,成为不可接触者,实在是命运弄人。


2. 古代的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形成和经济活动是有莫大关系,谁能掌握经济能力,谁就占主导权。那怕是这个时代,西方的两性平等思想,也还是和女人的经济能力息息相关。不过相对来讲,母系社会是比较两性平等,至少没有证据证明母系社会的女人把男人形容成不净,污染,业障论,今生无法解脱等。而且母系社会是爱好和平的,历史上的残酷战争都发生在父系社会。未来的世界,女人必然要在每个领域比如经济,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等等领域与男人分担更多责任。佛法本是两性平等的,但是过去/现在的佛教界,由于在父系社会发展,是重男轻女的,这也只能说是命运爱作弄人。有识之佛教徒是否能过捉住这个机缘,在这个课题上,无论在教内还是教外起着领航着的角色,还是继续沉沦,也要看佛教的造化了。。。。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3-1-2008 04:3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08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佛陀不是雅利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1-2008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转轮圣王 于 3-1-2008 11:32 PM 发表
原来佛陀不是雅利安人。。。


至少它不是纯种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大致上向东和向西发展。西方无论是在种族,血缘,文化都以雅利安人为主导;东方的雅利安人,无论是在种族,血缘,文化,宗教上就不那么的坚持了,可以说是被印度本土的民族同化了,奥义书就是在这样以土族为主导的文化气氛下产生的。西方的雅利安人一向鄙视东方的雅利安人,也就是这个原因。

导师:
1. 「婆罗门乎!勿去东方!免与婆罗门之尊严有损」!拘罗地方的婆罗门,曾在他们的典籍中,有过这样的告诫。因为在西方婆罗门国(即拘罗)的婆罗门看 [P17] 来,东方虽有阿利安人,但已失去血统上的纯粹,即曾与东方的土著相混合。如摩竭陀人,毗提诃人,毗舍离人,都不能算是纯正的阿利安人。波罗奈以东的民族,含有大量非阿利安的血统。因此,宗教、社会、语言等,都显出非婆罗门文明的倾向。东方的民族,无论是阿利安、非阿利安,都没有能像西方阿利安人那样的尊敬婆罗门。如婆罗门进入东方,必不能维持他无上的尊严;最好还是不去。不过,东方情调的印度文明,正在继长增高,婆罗门也不得不起而追求了。
2. 一、『杂阿含经』一0二经(卷四)说「尔时,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於门边。遥见佛来,作是言住!住!领群特!慎勿近我门!┅┅佛为说偈言∶┅┅ 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业故领群特,业故婆罗门」。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呼释尊为领群特,并且拒绝他进门;他以释尊为卑劣不洁的民族,是明白可见的。
领群特是指下贱的意思,在纯种婆罗门眼中,佛陀是低下贱的人物。奥义书,六师外道和佛陀来自于印度的东方,这已经是学术界承认的。可以参考导师的看法。


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http://www.fzrj.com/dszz/read-database=yinshun&book=a16&block=3&innercode=1.htm
奥义书与东方王朝
释迦族来自东方
http://www.fzrj.com/dszz/read-database=yinshun&book=a16&block=4&innercode=1.htm

其他学者的文献,我只有hardcopy,但是结论和导师相去不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008 1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2 简介印度河文明:Harappa和Mohenjo-da^ro

对于Harappa和Mohenjo-da^ro 遗址/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到以下网站游览。

http://www.harappa.com/

http://www.mohenjodaro.net/

http://www.thenagain.info/WebChron/India/Harappa.html

http://www.harappa.com/walk/index.html







Great Bath," Mohenjo-daro.公共浴室http://www.harappa.com/indus/8.html

Copyright © Harappa 1995, 1996,1997, 1998, 1999, 2000 and 2001.



Drain, Harappa. 地下排水系统http://www.harappa.com/indus/19.html
Copyright © Harappa 1995, 1996,1997, 1998, 1999, 2000 and 2001.




Seal, Mohenjo-daro. 男性神禅修坐姿
http://www.harappa.com/indus/33.html
Copyright © Harappa 1995, 1996,1997, 1998, 1999, 2000 and 2001.

Square seal depicting a nude male deity with three faces, seated in yogic position on a throne, wearing bangles on both arms and an elaborate headdress. Five symbols of the Indus script appear on either side of the headdress which is made of two outward projecting buffalo style curved horns, with two upward projecting points. A single branch with three pipal leaves rises from the middle of the headdress.

Seven bangles are depicted on the left arm and six on the right, with the hands resting on the knees. The heels are pressed together under the groin and the feet project beyond the edge of the throne. The feet of the throne are carved with the hoof of a bovine as is seen on the bull and unicorn seals. The seal may not have been fired, but the stone is very hard. A grooved and perforated boss is present on the back of the seal.



印度河流域遗址中首先发现的是Harappa。Harappa位于Sahiwal(距拉哈尔约250公里)西南35公里处,遗址发现于1920-1921年,规模比Mohenjo-da^ro遗迹要大。Harappa与Mohenjo-da^ro考古遗迹的近似,像是2000~1700BC的姊妹城。这里以农业和贸易为主要的经济来源。Harappa位于Ravi河畔,在此进一步出土了一些更早的(前哈拉帕文化)的文物,它们与果德迪吉(Kot Diji)出土的文物就极为相似。

这两个古印度文明遗址早在1870年, 英國人Charles Masson, Alexander Burnes, Sir.Alexander Cunningham已经開始發掘。在二十世紀,挖掘工作由Rai Bahadur Daya Ram Sahni在Harappa继续,而Mohenjo-da^ro则由R.D.Banerji继续。终于在1920-1925年,考古学家宣布发现印度河流域上这两大城市遗址: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拉尔卡纳县城南20公里处的Mohenjo-da^ro和旁遮普的蒙哥马利县的Harappa。

出土遗址中有一座被许多房子围绕着的卫城。在遗址上发现了许多人工制品,包括陶器、金属品和珠宝。还发现了印章刻着牛等动物 、树木和文字。令人迷惑的是印度古文献中竟然从未提到过这些。Harappa与Mohenjo-da^ro遗迹的文明被称为“Harappa文明”或“Indus Civilization”。在發現Sarasvati河的遺迹後,"Indus Civilization"的名稱更新为"Sindhu-Saraswati^ Civilization"。

Mohenjo-da^ro城市文明程度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其规划之严谨完善,甚至可以媲美现代化都市。城市的中心部方圆约5公里竟然就可安置3万以上的居民。异於绝大多都市(甚至现在的名都)的是这座古都的建造是有完整城市规划的!城中每户人家都有下水道设施,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壁中的土管排入下水道,最令人赞叹的是许多房子里都有倒垃圾的滑道。



Mohenjo-da^ro和Harappa的遺址發掘,證明约3000~1500BC的印度河文明已經使用青銅器,大多從事農業、畜牧業,已有象形文字。(Kenoyer,2000:184)普偏的宗教信仰是地母神、動植物(例如牛)、生殖器和祖靈等的崇拜,浸浴和土葬是重要儀式。有些出土的印章、泥板上有修行跌坐和冥想等形象,這些宗教信仰實踐與後世的siva崇拜和瑜伽修習等可能有关。目前许多印度学学者确认这是Dravidians达罗毗荼人所建设的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008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可见,当游牧民族 - 雅利安人还天真地在草场上骑着马,每天高声唱着类似 “还珠格格“里的一首歌“你是风儿我是沙 缠缠绵绵绕天涯“;印度先民,非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已经建设了非常先进的城市文明,无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艺等都远远胜于后来入侵的雅利安人。

不过让学者不明白的是,这个先进的城市文化为何在印度文明断层?为何达罗毗荼人城市文明没有被雅利安人继承?为何这个文明回遭遇到毁灭?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考古学者会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先进的城市文明,奥族/茶族很多思想,农业/商业文化,印度教天神,苦行,禅修,非暴力,和平,婆罗门政教合一制度等等对于后来以雅利安为主的吠陀文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08 0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4-1-2008 12:16 PM 发表
由此可见,当游牧民族 - 雅利安人还天真地在草场上骑着马,每天高声唱着类似 “还珠格格“里的一首歌“你是风儿我是沙 缠缠绵绵绕天涯“;印度先民,非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已经建设了非常先进的城市文明,无论在政治 ...

既然拥有先进的文明,为什么还会那么弱,被雅利安人入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9-11-2025 04:59 PM , Processed in 0.11529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