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k

證嚴法師說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1-2011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獵人和小鳥的故事

佛教中有個故事說:有一群小鳥每天很快樂的飛翔,有個獵人很想捕捉牠們,用心織
了一件大網,每到黃昏時他就把網撒下,等小鳥們自投羅網。時間一久,這些小鳥被
他捕得快瀕臨絕種了。

這時從遠方飛來一群小鳥,其中有一隻很有智慧,牠看到鳥族們快絕種了,就告訴牠們必須用個計策,但是大家一定要團結。牠說明天開始,網子如果張開時,我們從網下一起飛進去,把頭昂起來,張開雙趐,我喊一、二、三時我們一起把網子扛飛上去。

就這樣這些小鳥們一起昂著頭,張開雙翅把這件網子扛著飛,一直飛到一片竹林時才把網子擱在竹林上,然後一隻隻小鳥從網下飛出來。而這位獵人眼睜睜的看著這件網子被小鳥扛著飛走了,而且擱在竹林上。他要收這件網子,有多困難你們可想而知。

這位獵人的太太,看先生一早就出門,可是回來時卻兩手空空,就問他原因。這位獵人回道:「妳耐心等吧!有一天我會帶回一網袋鳥的。」

他耐心的等待。有一天,有二隻小鳥為了爭吃一隻蟲而吵起架來,其中一隻就說:「你認為你會扛著網飛就很了不起嗎?如果這樣,那以後就由你一個去扛好了。」那隻有智慧的小鳥看了,就向同伴說:「我們不要留在這裏,否則遲早會自投羅網,因為牠們團結的心已經散開了,我們趕快離開這個是非地吧!」

有一天早上鳥群又停在網上了,其中一隻就說:「你不是很行嗎?那就由你去飛吧!」另一隻又說:「你自己去飛吧!」其他的小鳥經這一吵忘了要飛,獵人輕而易舉的把網口一收,沒有一隻小鳥逃得了。

諸位,這雖然是個小故事,卻給我們很大的警惕,世間無難事,只要我們能團結,社會就能淨化,國家就可安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1-2011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寸動含靈皆平等,清淨正直無分別

有些人總以形象來分別身份的高低,佛陀是最平等的教育家,佛教中有個故事這麼說:

有一次佛在舍衛國講經,在他周圍聽法的人都是社會上的高階層人物,有國王、大臣,也有長者,他們都很尊重佛陀。有一天佛出去托缽,看到一位貧婦,她是清掃街道的工人,身上又髒,穿的衣服又破爛,當她看到佛陀走過來時,自形慚穢地躲到房屋角落去,佛便親自到角落中把她找出來,很慈悲的告訴她說:「你為何要逃避我呢?為何不接近我呢?很多社會人士一看到我的人,或聽到我的名字就很歡喜,恨不得親近我,為何你看到我跑得遠遠的呢?」

貧婦回道:「佛陀我敬仰您、尊重您,但我是一個低賤的人,我的身上這麼髒,怕污衊了您的清淨,所以我才不敢接近您。」佛陀聽了就說:「在我的心目中,沒有髒的人,也沒有卑賤的人,你回去沐浴換衣服再來聽我說法吧!」這位貧婦非常高興的跪下去向佛磕頭說:「佛啊!我也可以跟他們一樣去聽你講經嗎?」佛說:「寸動含靈,沒有所謂的高下分別,你儘管來吧!」

在旁邊的人看到佛陀去接近一個穿著襤褸的貧婦,很不以為然,覺得佛陀太多此一舉了,這豈不是有辱身份嗎?所以就向佛提出這些看法。佛很不客氣的向這些人說:「我時時說的清淨,並不是指形態,而是指心的清淨。今天街道上能這麼乾淨是從何而來的呢?你們要知道,是因為有這些清掃的工人啊!你看她身上雖髒,其實她的心比你們清淨。第一、她沒有貢高,再來是她沒有驕慢,他無所求又有一份謙虛的心。」

佛陀接著又說:「你們心中都自以為是國王、大臣、是社會上有地位的長者,所以貢高、驕慢,對人起分別心,因此你們的心地一點也不清淨。」佛剛說完,卻見對面走來一位容光換發,穿著端莊的婦人,佛說:「你們看哪!那是誰?」眾人回頭一看,見這位婦女形貌華貴,又端莊又乾淨,不覺合掌,心中昇起了一份敬愛之心,她來到佛陀面前五體投地,眾人一看,原來她就是那位清掃街道的貧婦,佛因此說:「現在她與你們又有什麼差別呢?」

諸位,佛陀的教育是這樣子的,對人一定要用最平等、最質直的心,把這份愛心平等的發揮出去,不可有人相的分別,這就是正直的心,無諂曲的心,如此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人性平等並非只是口頭上講的平等,而是實質上的平等,人最怕的是有那份虛偽諂曲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11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赞叹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11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因愛生恨,毀前程

佛世時,有一戶人家的女兒長大了,父母想為女兒選擇好的對象,偏偏女大不中留,女兒有了自己喜愛的人,對方的家境很貧寒,但是他們努力爭取,最後終於結婚了。這對年輕夫妻雖然很恩愛,家庭卻很貧困,為人父母的愛女心切,一直想盡辦法,要將女兒從貧困的家庭中帶回。

然而這對恩愛夫妻難分難捨,縱使父母千般阻攔,也強力爭取,但他們仍堅持彼此廝守。最後父母只好趁女婿不在家時,將女兒強行帶回娘家。女婿回到家裡,發現太太不見了,也心急如狂地四處詢問,村裡的人就告訴他,太太被父母強制帶回去了。

他急忙趕往丈人家,並且帶了一把刀在身上。到了丈人家,他一付來勢洶洶的模樣,讓大家看了很驚嚇,也就老實告訴他太太在後面牆外織布。年輕人直衝到太太面前,急急地問:「妳要跟我回去,還是要留在這裡?」太太一時情急,答道:「我想回去,但是由不得自己。」

這位年輕人一聽,心想:兩個人想要好好地生活,過著平順沒有困擾的日子,卻無法完成心願!所以,他就拿出刀子刺死太太,而自己也同歸於盡。這就是因為恩愛難割捨的結果。

消息傳到佛陀耳中,佛陀非常慨嘆地說:「凡夫就是顛倒!為了愛欲而毀滅自己;為人父母者也是為了愛,反而毀滅了自己的女兒。這都是心的一念無明所造成,彼此受情愛牽制,真是可憐!」

不只佛世時如此,現今每天的社會新聞,哪一天沒有情殺、凶殺等等的事件發生,這都是因為一念貪心色欲。情欲難收,就會因愛生恨,因恨成仇而互相傷害,為了情欲毀滅前程,造成很多人生的苦難。

我們若知道用盡心機,貪財貪色、貪名貪利,最終的人生,不也是「無常來時一場空」?如果我們懂得這些道理,自然就會知足常樂,對境不起貪戀,那麼忍色忍欲又有何困難。色與欲,根本不會在內心產生作用,沒有貪戀的心,又何須要「忍」。所以要將心念調適好,不要被外面的境界影響,這樣就會天天平安,時時快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1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有正念又信根堅,不怕外力擾亂心

佛世時,在給孤獨園,比丘們時時相互論道,某一次佛陀經過時就問大家:「你們今天在討論些什麼道理,其中有什麼無法理解的嗎?」比丘們趕緊恭敬地回答:「有。佛陀啊!在僧團裡,有一位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雖然發了心,但是經常心神恍惚,大家問他為什麼,他說他的心中有一個影像,永遠都無法消滅。」為了這個影子,他的心總是無法安定下來,無法一心定念。

再問他是什麼樣的影像?他就說,是一個女人的身影。是不是很很美呢?他又回答:「不是很美,她的身材像水桶一樣,看起來不是很美,但是我的心思一直都在這個女人身上,哪怕她長得很醜陋,但是我總是念念不忘她的形影。也就是因為這個形影令我困擾不已,所以我來出家,希望出家後能忘了這個形影,哪裡知道出家之後,這個形影還是無法去除,我一直在思念著這個形影。」

比丘們一再勸導他,他都說沒有辦法,所以比丘們才會議論紛紛。現在佛陀問起,比丘們就請教佛陀:「佛啊!像這樣的情形,我們要怎麼輔導他呢?」佛陀說:「來!帶那位年輕的比丘來我這裡。」比丘就把這位初學的年輕比丘帶來。佛陀看一看這位比丘,然後慈祥地問他:「年輕的比丘啊!剛才我聽大家說起你的情形,你的心中是否真的存有這個形影呢?」

年輕比丘垂下頭來,極為慚愧、懺悔地說:「佛陀啊!是真的,我很努力要把她忘記,還是無法忘記,這件事使我心亂如麻,無法理出一個頭緒,我好痛苦啊!」佛陀很憐憫他,就對所有的比丘說:「比丘啊!大家要憐憫他,這是他過去生中的習氣未斷。他真的是很痛苦,不只是今生此世,在過去生中,就曾經有這樣的事發生在他身上。」

接著就為年輕比丘與其他大眾,說起了過去生中的經過──在過去世一處深山中,有一對婆羅門教的父子在此修行。父親是一位婆羅門教授,他對自己的修學非常重視,所以把兒子帶到山上,希望將婆羅門的教法盡皆傳授給他的兒子。

年輕人上山之後,有一天在工作時遇到一位女子,女子的體態肥胖,但是很愛撒嬌,年輕人禁不起女子的挑逗,情門一開,就跟女子情投意合。

有一天,老婆羅門看到兒子坐在床上發愣,就問年輕人:「兒子啊!你平時都很勤勞,主動到外面撿柴挑水過生活,最近看你老是無精打采,是不是有什麼心事呢?」

這位年輕人就老實對父親說:「我無法去除內心所發出的情感,整個心已經無法收回來了。我認識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要我跟她去群居的地方建立家庭,我很痛苦,因為我捨不得離開父親您,但是我更無法離開這個女人。她已經跟我約好了地方,我想去跟她會合,到群居的地方過平凡人的生活。」

老婆羅門想:既然兒子的心已動,情念一生,再怎麼勸說都沒有用,就順著他的要求讓他去吧!他對兒子說:「你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我也無法使你的心意回轉。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改變了心意,要記得,我隨時都歡迎你回來,一起修習這種清淨行。」

父親很捨不得兒子離開,兒子此時卻是一心一意想要趕去與女子會合,於是匆匆別離父親,就高興地去與肥胖的女子會合了。

一到群居之地,女人就說:「我好累啊!幫我整理房間,幫我鋪床,我想休息了。」年輕人就開始整理房間、鋪床等等,所有的雜事他都做了。女人醒來又說:「我想吃東西,我要吃肉,我要吃魚……。」她要吃很多東西,都要年輕人去為她打點,從早到晚忙得團團轉,一刻都不得休息,每天都是筋疲力倦。

經過一段時間後,年輕人想起了父親:父親給我的恩情那麼多,帶我過著山居生活,無非是要教育我,我只不過做些簡單的工作,所回饋的只是這麼一點點,父親對我的慈愛與包容卻是無限的。但是這個女人不是我的什麼人,我竟然禁不住情欲誘惑,為她百般付出,她卻還是不滿足。我到底在做些什麼?

他若有所悟,於是離開了那位女子,回到父親的身邊。佛陀說到這裡,就對比丘們說:「你們知道嗎?當時的那位年輕婆羅門,就是現在這位初學比丘;當時那位父親,就是我釋迦牟尼。這位年輕人幾世以來,都是因為情的誘惑擾亂了他的心,這種習氣的根本未除,所以今生此世雖然發心修行,但是潛藏的煩惱習氣還是如影隨形。」

由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要有徹底的信根,而且一定要正信,不要迷信,那位年輕人就是迷於情愛,才會累世帶著這樣的業。我們應該要知道,修學佛法就是要去污歸真,去除污染,使心念歸於真誠的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才能斷除迷邪的心。我們必定要精進,信根信念如果沒有時時培養,很容易就被動搖,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朝向正確的佛道實行。

修行更需要正念,如果缺乏正念,外面的境界也很容易搖動我們的意志。所以一定要有堅定的毅力,如果沒有堅定的毅力,就會像那位年輕人受到外色所誘惑,就失去修道的意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0-2011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一步登天的空中樓閣

波斯國有一個大富翁,很有錢,但卻很吝嗇,而且很少出門,見識也不廣。他每天所想的就是怎樣自己更有錢,讓別人羨慕他,同時藉機炫耀他的財富。可是,他從來不想多充實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錢也有學問的人,真是可惜。

有一天,他聽人家說,另外一個富翁蓋了一座很豪華的三層樓房,他很好奇,於是想去看一看。當他來到富翁的新樓房,果然看得目瞪口呆,這座樓閣不但華麗,而且所有的建築材料都是很名貴的,連雕刻都非常的精緻細膩,樓閣高高的聳立在空中,像是從天上降下來的。

他回到自己的家後,就日思夜想,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座像這樣高聳在空中的樓閣,於是,他就把建築師找來,問建築師:「建造一座像那樣的房子,需要多久時間?要花多少錢?」建築師估計了一下,便回答說:「至少要一年的時間,而且要花一千兩黃金。」

富翁一聽要花那麼久的時間,和那麼多的錢之後,想了一下,就說:「我不要第一層,也不要第二層,如果第三層能夠像那樓閣一樣,聳立在空中就好了。你看這樣,需要花多少時間?多少金錢呢?」建築師很生氣的說:「絕對不行,沒有第一層和第二層,我根本沒有辦法直接蓋第三層,我看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於是,富翁又找來好幾個建築師,告訴他們相同的蓋法,但是,就是沒有一個建築師答應蓋樓閣,而且每個人都很生氣的離去。當然,富翁的空中樓閣也就始終沒有蓋成。

像這樣沒有堅固的基礎,怎麼可能蓋得出高樓大廈呢?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工程,一開始一定是先建好根基,然後才一層一層的往上搭蓋,這和讀書的道理是相通的。讀書也一定要從基本,好好地、慢慢地,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學習;要不怕麻煩,也不可做一天休息十天。像那位富翁想蓋樓閣,卻存有「一步登天」的心理,就永遠無法達到理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10-2011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咦?这不就像那些不读静思语,没充实自己却以为穿了制服就高人一等,对新人训话有如上人开示的师兄师姐们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0-2011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二十億比丘

佛陀在世時,有個弟子名叫二十億,他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長者之子,因喜好佛法而出家。

他看到很多佛弟子都能聞法開解,速證羅漢果,他自認是貴族子弟,又很有慧根,所以滿懷自信,以為自己一定也很快能證果。但是過一段時間後卻毫無進展,他心愈急,煩惱愈多,心裡很失望。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即吩咐弟子把他找來。二十億比丘來到佛陀面前,心裡又感激又慚愧。感激的是佛陀能夠知道他的心意,又如此關心他;懺悔的是自己既入佛門,卻無法早日證果、回報佛恩。

佛陀很慈祥地問他:「二十億!你在家時,環境那麼好,相信你學問一定很精深;至於樂器,你也很精通,你對琴有興趣吧!」

二十億說:「我以前也常撫琴作樂呢!」佛陀說:「琴是靠弦線的彈奏才有聲音,若是把弦調得很緊,能夠彈得出聲音嗎?」二十億回答說:「不能調太緊,否則彈出來的聲音不好聽,而且很容易斷線。」佛陀又問:「若把琴弦調得很鬆呢?」二十億說:「太鬆也不行,因為彈不出聲音呀!」

佛陀告訴二十億比丘說:「你現在的心就像絞太緊的琴弦,彈不出好音樂,而且又快斷了線一樣。琴弦應調得鬆緊恰恰好,這和修行的心一樣;若求功心切,心念太急,就容易執著於法,這是很危險的!修行不能放逸,懈怠即墮落,但是也不能執著於法;應抱著平常心,自然地精進,也就是讓本性回歸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顧好『六根門』即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若守得好即無煩惱;煩惱不侵,自然容易回歸本性。」

六根門確實很重要,一般人均以肉眼看世事、以身體五官接觸外界,因此很容易被物慾所迷,我們應學習打開心眼透視如幻的境界,所見聞的才會自然清淨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10-2011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舍利弗的習氣

有一次,某位施主送了一些很美味的食物到僧團,那時有些年輕的比丘出門托缽去了,而幾位長老比丘已托缽回來。施主就把食物平分供養僧眾,長老尊者當然都有一份,不在精舍的年輕比丘也各留一份。但是,佛陀有規定「不殘食戒」,也就是當天的食物一定要當天吃完,過了中午就不能吃了。

其中和舍利弗同住一間的一位年輕比丘還沒回來,可是時間已快要過午了,有人向舍利弗建議說:「長老,眼看時間就要過午了,您為年輕比丘留的這一份,留著也是浪費掉,不如您把它用了。」

舍利弗想想也是有道理,因為過了正午,這食物就不能吃了,丟掉又很可惜,於是舍利弗就把那一份必須咀嚼的食物吃了。

正當舍利弗吃完時,那位年輕的比丘回來了,舍利弗就告訴他:「某某長者送來美食,本來也幫你留了一份,可是你太晚回來了,所以我就吃了。」年輕的比丘聽了心裡很不歡喜,就回他一句:「好吃的東西,大家當然都想吃。」

舍利弗聽了心裡很不舒服,他覺得只因為吃了那份食物,就被說得這麼難聽,好像說他很饞嘴一樣;舍利弗就回應他:「從今以後,我再也不要吃需要咀嚼的食物。」

從那時候起,不管是早上或中午,他真的都不再吃必須經過咀嚼的食物。時間久了,大家都很為他的身體擔心,心想:長老為了這件事而拒絕食物,要如何是好呢?大家就議論紛紛。佛陀看到三三兩兩的比丘在那兒交頭接耳,即問道:「你們在討論些什麼呢?」

其中一位弟子就如實向佛陀報告。

佛陀說:「這是舍利弗的餘習未盡。在久遠劫前,有一個人不小心踩到一條蛇的尾巴,蛇回過頭咬了他一口!沒多久,那個人的腳就腫起來了。家人很著急,趕緊請醫生來,醫生看了之後說:『這是被毒蛇咬傷的,治療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把那條蛇抓回來,讓牠把毒液吸回去,他就不會有生命危險;另外則須以藥物治療,不過時間上可能要比較長。這兩種方法讓你們選吧!』」

家屬覺得讓蛇再把毒液吸回去,這方法最快了,於是就把那條蛇抓了回來,醫生想盡辦法要使蛇舔回毒液,但是那條蛇不肯就是不肯。

「大家又想了一個辦法:生起一堆火要逼牠就範。但是,蛇寧可爬入火坑也不願意把毒舔回去。醫生看到這種情形,趕緊把蛇撥開,不得已才用藥物為傷者治療。」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又向比丘們說:「你們知道嗎?當時那條蛇就是現在的舍利弗,那位醫生就是我。當時那條蛇寧死也不肯吞下一口悶氣,現在的舍利弗和當時毒蛇的習性不是一樣嗎?年輕比丘輕輕的一句:『好吃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想吃!』他聽了就不願再吞食必須咀嚼的食物,這種習氣不是很像嗎?」

舍利弗經過累世的修行,他的智慧那麼高,平常說的話,每一句都很有道理,平常每一種是非,他都看得開,但他仍有餘習存在。

「凡人也是這樣,人我是非在別人身上時,我們都看得很清楚,但是,若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時,卻往往解不開,這是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習氣,這些無明習氣若能去除,那麼,距離成佛的目標就近了。」

由此可知,我們要常常警惕自己──當是非發生在別人身上時,我們可以排解,可是要記得反問自己,若發生在自己身上呢?我們是否能夠突破?修行就是要修到既能排解他人的煩惱,也能掃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真學佛者,也才是真正超凡的人!

所以,我常說離開人群沒有什麼法可修,在人群中才會有很多煩惱讓我們磨練。

學佛,就是要看得開、放得下,修行就是要去除煩惱、淨化自己的心思,煩惱習氣盡除才是真正的「證果」,真正開智慧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0-2011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德查氏羅的修心法

佛典中有則故事,在遠古時代一座山城中,因腹地遼闊,慢慢地許多人遷居至此,人口不斷增加,成了一個很熱鬧的城市。

城中一位年輕人叫做德查氏羅,他很有才華、能力,家族中誰有困難都找他排解,漸漸地連外人也來找他。所以雖然年輕,卻常為人排憂解難,也讓山城中人人過得愈來愈安和樂利。

當時大家在議論:山城裡的人愈來愈多,應該推選一位領導人。討論的結果,不約而同推選德查氏羅為王,他雖然受到居民愛戴,卻沒有為王的意欲,只是樂意為人服務。

居民極力擁戴德查氏羅坐上王位,俯首跪拜稱王,又為他布置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宮,歡喜、熱情地迎他入新居。大家非常歡喜,覺得山城好像成了一個新的國家,有位令人敬愛的國王。於是全城選出一些漂亮女孩,然後接受訓練,送到國王面前獻舞。

每位美女都是天生麗質的嬌媚體態。然而,年輕的德查氏羅非但未受女色誘引,反而覺得:人,為什麼那麼可憐,男人是以打獵及經商討生活;女人就用美色、嬌態引人矚目,這樣的人生真是苦!

德查氏羅向來好學,看過許多書籍,知道人生的陷阱莫過於「欲」,心欲一開,清淨的心就受染污,一旦墮入陷阱,不知會造作多少惡業。德查氏羅看到這些歌舞娼妓,就想起書中的教誡,因此保持內心靜如井水,寧靜地映照著天上的明月一般。

也許有人認為修行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要有一定的宗教儀式、刻苦的閉關自修等等。其實種種外在的形式,只是在幫助心念定靜,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堅定的意志,明白正道的真諦,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心不會被境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1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因緣

千古以來不管是賢人或聖人,他們對人的教育都是談一念心,「人心」如果盈滿愛,而把怨和恨及時化解,那麼世間將充滿祥和幸福;反之,假如我們把愛淡忘疏忽掉,則怨和恨就會在日常生活中困擾著人生。

有一則關於佛陀在世時的公案說:佛陀成道後,回到迦維羅衛國向人民說法。當時的釋迦族人自認為他們釋迦族是至高無上的,智慧也最高,他們的太子身為貴族,終至修行成佛,而受到普天下人尊重和敬仰,所以每個族人的心都很驕傲。

當時舍衛國的新王剛登基,名字叫做波斯匿王,這位新王很仰慕釋迦牟尼佛,所以起了想和釋迦族聯姻的心願,釋迦族知道了這個消息,有人就很排斥,他們認為自己的種族很優秀,舍衛國憑什麼來娶他們的人。

一天,波斯匿王遊獵到迦維羅衛國的茉莉園時,感到有點疲倦,因此下了馬車進園休息;這個花園種滿了茉莉花,由一位長得很美麗又溫柔的明月姑娘負責照顧這些花,她時常把花穿成花鬘獻給國王,所以又名勝鬘夫人。

波斯匿王看到這位姑娘如此的溫柔、善解人意,不自覺地滿心歡喜,就問她是誰的女兒,明月回答:「我是摩訶南王的婢女」這時,剛好波斯匿王的侍衛跑進來請他離開茉莉園。波斯匿王當時沒聽清楚,一直以為這個女孩子是摩訶南王的女兒,就趕緊叫人去提親,摩訶南王想到舍衛國的兵力強盛,得罪不起,因此把明月收做乾女兒嫁了過去。

明月嫁到舍衛國之後,夫妻極為和好,國王把明月的名字改為末利,因為他們是在茉莉花園認識的,佛教中有很多經典都有末利夫人的事蹟。

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名琉璃太子,琉璃太子長到了八、九歲時,波斯匿王把他叫到面前,告訴他應該去學些詩書六藝,因此送他到迦維羅衛國留學,還派幾位大臣和童子陪他一起去。

到了迦維羅衛國,當地有很多人知道琉璃太子是摩訶南王的婢女所生的,所以都瞧不起他,但也不敢得罪他,只讓他留在迦維羅衛國學詩習藝。

有一天,琉璃太子由一群童子陪伴到外面練習射箭時,看到了一座建築中的大講堂,蓋得很漂亮壯觀。原來迦維羅國的百姓希望佛陀能常回來說法、教化人民,所以花了很多錢蓋的講堂。講堂的中央放置了一張椅子,是預備給佛陀坐的,不准任何人碰它,以表示對佛的敬重。

這群童子在外面玩了一陣子,看到講堂很漂亮,就走到裏面來,琉璃太子很大方的坐上了椅子,一旁監工的大臣看了,很兇悍地把太子拉下來,邊推邊罵他是婢女之子,把他趕出去。

琉璃太子當時才九歲,受此侮辱心中又怨又恨,因此向身邊一位同齡的童子說:你一定要幫我記住今天的侮辱,甚至每天要提醒我三次,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從此之後,這個童子每天三次向太子提到此事。

經過了十幾年,太子長大成人了,他每天都聽到報仇、報仇的聲音,每次想到這件事就恨得咬牙切齒,心中有怨、有恨,所以他看每個人都不可愛,包括他的父母在內。他心中一直想要早日執政,因為唯有執政才有機會報仇;他發願登基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報仇。

有一天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一起去看佛陀,向佛陀頂禮,聽佛說法,琉璃太子知道父王是輕車簡從出門,沒有任何武裝,因此利用父王尚未進城時,發兵篡位。波斯匿王從此失去江山,流離失所餓死在他國。

琉璃太子登基後,身邊的人向他進言:「王啊!你現在已經執政了,身為一國之王,兵權在握,你要記得九歲時的侮辱啊!」於是他發兵攻打迦維羅衛國,想把釋迦族滅掉。

佛陀知道這個消息,就去坐在半路上。琉璃王率兵一路前來,看到佛陀坐在烈日下,他很尊敬佛陀,趕快下馬向佛問訊,並問佛說:「佛啊!那邊有樹蔭你為什麼不坐,卻要坐在烈日下呢?」佛陀回道:「我的親族之根即將敗壞,哪有樹蔭可以遮蔽我呢?」琉璃王聽了此話,知道佛是為了釋迦族而在半路上阻擋他,因此收兵折回去。

第二、三天,身邊的臣子又向他提到此仇此恨千萬不能不報,琉璃王再度發兵前去,佛陀同樣坐在半路上,他只好又折回去。第三次又一樣;如此經過一星期,他內心的怨恨依然沒消失,因此又再度發兵,很順利的把大部分的釋迦族人消滅掉了。

佛陀曾以這個故事教育弟子,人生一切都是因緣果報而相生相滅。由於過去的因緣,現在果報現前,所以釋迦族在琉璃王的手中被毀滅掉,而琉璃王也造了極重的惡業。

這個業是從一念心起,而釋迦族的驕傲我慢也是一念心,因為一念的驕傲我慢、輕視別人,怨和恨就種植在受輕視者的心中,使他產生了報復的心理,以致引發了禍端,因而有了佛教中這段慘烈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母鵠的三隻小鳥

面對清晨的寧靜,耳聞鳥叫蟲鳴,眼觀良辰美景,這麼祥和的境界,不就是人間淨土嗎?其實心淨則土淨,若能時時照顧好心地,去除煩惱、滌清心鏡,則能映照出人間的祥和與亮麗。

所以需要時時照顧好心地,才能以心轉境,而不受外境影響。所謂善惡一念心,面臨同一個境界,不同的心念,就有不同的解讀。學佛就是要學得如何調適自心、培養善念,即使處於逆境中,也能轉化為美善而破除諸多惡念。

佛陀在世時,說過一則故事:有一隻母鵠生了三隻小鳥,卻正好遇上乾旱,植物都枯萎了,因此牠們賴以維生的蟲類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隻母鳥找不到食物,又看到幼鳥張大嘴嗷嗷待哺,實在不忍心,就撕咬自己翅膀的
肉來餵幼鳥。但是這三隻小鳥還沒碰到肉,就說:「這些肉很像媽媽的味道,該不會
是媽媽用自身的肉來餵我們?」於是牠們決定寧願餓肚子,也不能吃媽媽的肉。

這分親情至愛,感動了天神,即使是鳥類也有母慈子孝的情義,天神便協助母鳥餵養小鳥。

佛陀接著說:「那隻母鳥就是過去生的我,那三隻小鳥,就是現在的阿難、目犍連和舍利弗。」在過去生中,佛陀與他的弟子,經常以這種至情至愛互相成長,從前以自身翅膀的肉來餵養,現在則以法語培育。

現代也有一種中鵑鳥,因為不會築巢、育雛,所以在繁殖時,會趁著鷦鶯或其他鶯科鳥類的母鳥出外覓食時,把牠巢中其中一個蛋推出巢外,自己再偷偷下一個蛋。因為顏色和花紋都和鶯蛋幾乎一模一樣,所以等母鳥回來時,也不會發覺,而一同孵育。

因為中鵑鳥的蛋比較早孵化,幼雛的眼睛還沒張開,就本能地將其他的蛋擠出巢
外,以免其他小鶯和牠搶食;充滿慈心的母鳥,不疑有他,還是不斷辛苦地覓食來餵
養小中鵑鳥。

即使當小中鵑鳥的體型已經長到比母鳥大了三、四倍,母鳥還是盡責地餵食。但是,當中鵑鳥可以自己飛行的時候,卻頭也不回地離開。

人類也有很多是養子不教,更讓人感慨的是,有些子女非但不孝敬父母,甚至長大了
還拋棄父母,不報養育之恩。

總言而之,眾生的世界確實複雜,不過若去深究,不論什麼眾生,都離不開一念心。若是一念心善,就像鵠鳥的母愛情深;如果一念心惡,就會如同中鵑鳥的無情。

同一種境界,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念。我常說:善惡在人心中拔河。一念善心起,可以消除其他惡念,映照出一切美而善的境界;如果一念惡心起,就會吞噬其他善念,顯現出惡劣與污濁。所以一切唯心造,只要將這念心照顧好,拂拭心塵,彰顯清淨本性,那就是佛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11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以己為舟、以法為舟

大清早聽到外面淅瀝不斷的雨聲,據氣象局報告這是春雨!春雨降臨,我們就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

四季有春、夏、秋、冬,而人的一生則有生、老、病、死;四季輪流交替,但人生的過程卻只有一次,我們無法回頭再找到可貴的年少時光,所以,不論是少年、中年、老年,我們一定都要好好珍惜、發揮良能。

生、老、病、死是人生正常的過程,生與死也是人生的「必然」,不只是凡夫眾生,即使是佛陀和他的弟子也都必然經歷呀!

佛陀年邁時,他的弟子舍利弗也很老了,那時舍利弗在摩羯陀國養病,但是病況沉重,終至回天乏術。一位年輕的比丘就把舍利弗的衣、缽等遺物很恭敬送到祇園精舍。

這位年輕比丘看到佛陀弟子阿難時,非常悲痛地說:「尊者,舍利弗大師已經走了。」阿難聽了心如刀割,他很難過地說:「這是一件大事啊!我們應該把這些遺物送到佛的面前。」於是兩人很莊重地捧著 舍利弗 的遺物來到佛的面前。

阿難說:「當我知道這個消息,心裡很悲痛,好難過啊!」說完又禁不住痛哭流淚。舍利弗生前肩負著佛法教化的使命,與阿難的交誼也很深,因此阿難非常傷心。

佛陀就跟阿難說:「人生的生、老、病、死是如此自然,你為何這麼悲痛呢?」阿難說:「佛陀,您的負擔這麼重──要拯救普天下的眾生!如果舍利弗常住在世間,他就可以代佛陀教化眾生,施教淨化人間於一方。但現在他走了,那您的教化重任就少一個人來分擔了,我當然會很心痛啊!」

佛陀說:「阿難,你不曾聽過我所說的一個譬喻嗎?一棵大樹,當它要枯萎時不一定是從根開始,有時它會從枝葉開始枯黃、掉落,雖然我仍住世,也很需要弟子來輔助弘揚佛法的教育,但是人生性命的長短必須看個人與世間的因緣而定,我也無二致;現在舍利弗走了,不就好像那棵大樹有一片枝葉先枯萎了。」

佛陀又說:「人生的過程、天下萬物的道理都是如此,要靠誰呢?要靠自己!要『以己為舟、以法為舟』呀!世間如大海,從此岸到彼岸很辛苦,在大海中的小島上可稍為休息,然後再往前邁進。總之,事事都要依靠自己啊!」

「人人都要『三自皈』──因為人的本性即為佛性,所以要皈依於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人人都應自覺,不可以想要依靠別人。」

這就是佛陀的理念。大地有春回之時,而人生卻沒有第二次的年少,佛陀和他的弟子也都一樣,有青年、中年、老年,乃至入滅,但是他們懂得珍惜,少年時為法追求、中年時為弘法而努力,老年時也分秒精進。所以我們也要多多把握時間、精進用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1-2011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窮人辦喜事

很久以前,有位窮人生活潦倒,找不到謀生工作。有一天,他看到富有人家風光地在辦喜事,就想到:我兒子也到了適婚年齡,要拿什麼來替他辦喜事?

想著想著,忽然聞到一股臭味,低頭一看,原來是隻流浪狗,全身又髒又臭。看到狗兒那副狼狽的模樣,不禁心生憐憫,也聯想到自己的處境:這麼貧窮,家裡還有太太、孩子,要拿什麼養家?不如自我放逐去流浪,從此他就不敢回家,然而心裡實在苦不堪言。

窮人在艱困中流浪著,不斷地埋怨:我為什麼活得這麼辛苦?於是,他就去向佛陀吐露苦悶的心聲。

佛陀聽了很同情,告訴他:「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不要讓內心產生任何的欲念,倘若產生貪念,就會種下貧窮的因;一旦有了貪念要及時消滅,趕緊培養豐富的愛心。」

貧窮人回答:「我什麼都沒有,如何付出愛心?雖然我愛我的妻兒,卻無法給他們什麼,我真慚愧,一直不敢回家。」

佛陀就說:「你還是回去吧!家人所愛的不是物質,而是心靈的依靠;在生活中用心地付出,就是一分愛的培養。現在要好好地造就愛與慈悲的心念,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如此就能讓你的貪念消除,貧窮的苦報,也會慢慢地減輕。」

窮人聽了佛陀的教法,心想:「愛,應該是很美的,就像那隻流浪狗雖然很臭,無形中也會讓我生起憐憫心,這大概就是愛吧!」

他將這分心得告訴佛陀。佛陀微笑地說:「是的!我們對於一切苦難的眾生,包括所有的生靈,應該時時生起憐憫心,自然就能培養一分慈愛之念。」

窮人明白了──慈悲,不一定要給予豐富的物質作為表達,重要的是一顆知足的心;更不應貪求別人的物質以滿足自己,貪欲若無止境,人生就不會快樂。

淡泊知足,願意努力付出,處世就沒有困難。只要努力精進,去除對身外物的貪念,內心自然寧靜清明,眼界也會跟著開闊。

「寧靜能致遠」,不做虧心事,心無掛礙,內心就能安定,並開啟智慧,宏觀於今生未來,不為眼前的利益而使行為偏差,這叫做致遠。

倘若心中毫無貪念,寧靜淡泊,自然看到好的東西也不會貪求,還能以愛心去行布施,以種種形式、動作去幫助別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地精進,不可放逸心念、貪求無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11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務實面對人生

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要誠懇、踏實,切不可投機取巧、空思夢想。

有的人自以為才華橫溢,一心想要創出一番事業;又計畫著一旦事業成功時,要如何
享受榮華富貴...等等。但只是一味地計畫,卻沒有親身力行,這種幻想是很不切
實際的!有的人則想:如何投機取巧?如何奪得別人的成果?這種心態,也是非常危
險的。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
有甲乙互為朋友,平時交情很好,偶爾也會相偕去旅行。有一天,他們相邀外出旅
行。走到半路時,甲覺得肚子很餓、想吃點東西。但是,環顧四周都沒有看到任何店
家。此時乙就想:「我現在如果能撿到一塊麵包,不知道該有多好啊!」

於是,他便向甲說:「我現在如果撿到一塊熱騰騰的麵包,你認為我應該要如何處理
呢?」甲就說:「你應該分一半給我啊!」乙說:「我撿到的東西就是我的,為什麼
要分一半給你?」甲又說:「怎麼可以這樣呢?我們一起出來旅行,你撿到東西,當
然要分一半給我啊!」

乙說:「怎麼有這麼貪心的人?硬要拿別人撿到的東西。」甲回說:「怎麼有這麼小
氣的人?我們同行,你撿到東西不肯與人分享,這樣跟貓狗又有何差別呢?」乙很生
氣地說:「喂!你怎麼可以罵人?」甲說:「你這麼寒酸,罵你已經算是很便宜你
了。」兩人愈罵愈氣,最後竟扭打在地上。

這時,正好有一位路人經過。他看見他們扭打成一團,就一面勸架,一面問他們原
因。他們還邊打邊回答,其中乙就說:「我撿到東西,他叫我要分給他。世間哪有這
麼便宜的事?」這位路人一邊勸架,一邊跟他們說:「有話好說,你們先冷靜下
來!」他想將他們拉開,結果三人竟扭打成一片。

那位路人好不容易才將他們勸開,問:「你們到底在吵什麼?說出來聽聽,我來為你
們主持公道。」兩人便將整個情形說給那位路人聽。那位路人聽了之後,說:「你們
把那塊麵包拿來讓我看看到底有多大,我再主持公道。」

那時,這兩人都愣住了!他們隨即醒悟過來,對於自己竟然為了「不存在的東西」而
傷害友誼的行為,感到羞愧不已!

人若心存貪念、妄想,往往會為自己帶來一些「無中生有」的煩惱和災難。所以,我
們應該要循規蹈矩、面對現實。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與付
出,這樣才能獲得真正安穩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1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懷讓禪師與馬祖禪師

有一位學僧經常坐禪,想藉此成佛。懷讓禪師見狀,便取一磚於寺前的石上磨。學僧感到疑惑,便上前請問禪師:「您為何要磨這塊磚呢?」

懷讓禪師回答:「我要將這塊磚磨成一面光亮的鏡子。」

學僧說:「磚是粗質之物,如何能磨成鏡子呢?」

懷讓禪師就說:「如果磨磚不能成為鏡子,你一味地打坐求禪,難道就能覺悟成佛嗎?」

學僧聽了禪師這席話之後,如當頭棒喝,內心剎時一片清澈:對啊!學佛如果只是坐禪,是不會成佛的!從此便力行於人間,終身竭力實踐禪師的教導。這位學僧便是後來建立叢林制度的馬祖禪師。

禪師因為已經完全透徹了禪理,所以日常生活一切的動作,都處於真理之中;但是尚未成就的人,往往會刻意地追求形式,希望磨練出內心的真如。

而禪師的對答,啟發了學僧內心真如的本性,此即謂之「啟理」,加上學僧的「印心」,所以能體悟禪師話中的禪機與真理。

由此可見,學佛不能夠捨離現實,而陷於虛妄的境界。真正的學佛,必須落實於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不被一切外境所轉,藉著人世間的種種假象磨練,進而體解無形的實相,才能啟發內心真如的本性。

世間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原理,人也是一樣,我們的生命有限,唯有慧命是永恆的。正因為我們不斷起心動念,才名為凡夫,而在充滿煩惱污染的五濁惡世來來去去,這就是處在穢土的人生。現在知道要成長慧命,就要將內心的本性,以當下面對的人事物,來啟發內心的本性,自然就能帶著清淨的慧命,進入無染、光明的境界。

因此,學佛就是要好好保持這分真如清淨的本性。常說「以佛心看人,則普天之下人人皆佛」,只要內心能契合真如的道理,我們在人間,也就可以立地覺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12-2011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咦?这不就像那些不读静思语,没充实自己却以为穿了制服就高人一等,对新人训话有如上人开示的师兄师姐们吗 ...
瘟神_666 发表于 9-10-2011 11:49 PM

唉...那可能是他們的因緣還没到...
還是他們來自家庭和社會的習氣太重吧...

我們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
最好是做到不受任何人影響吧.努力中...但也要靠善業來改變心境...而不是自己多厉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012 1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5-2024 10:08 PM , Processed in 0.07092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