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第二

什么是"行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无明,行是过去的因,
那么,现在呢?你现在难道就没有无明和行吗?没有身行,语行,意行吗?

在n年前,有一位师兄在解说十二缘起分成三世俺也是问了同样问题。他回答不出,原因是因为他不理解当中的意义。十二缘起分成三世是一种方便。之前俺曾经跟贤友说过,用五支触,受,爱,取,有可以解释众生生死的过程。与无明相应的触是无明触,这不是说明有无明吗?圣者的修行于明相应如佛陀说
一切由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所發動的雜染執著與苦迫煩熱,如果沒有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的發動,就不存在了,不是嗎?不再從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與貪愛無明發動新的業力,舊有的業力習性,也都在明觸的正覺下消除不起,這是智者止息煩惱的方式
接下来佛陀说這樣心正解脫的比丘,是一直安住在六善住處的。哪六處呢?就是在六根接觸境界;亦即在眼見、耳聞、鼻嗅、舌嚐、身觸、意念時,都能保持在不喜不憂、正念正知、不執著的明觸狀態。這樣的解脫者,無明已盡,明已生起,自己清清楚楚地明白,這是最後身了,身壞命終後,不會再有下一生的接續了,當下一切覺受到此止息,成為清涼;究竟徹底地冷卻、寂靜了
请问贤友,什么会导致我们有今生呢!

“行”在没有感受和爱出现之前,已经缘起了,
“行”所带来的业果是“识”

说真的,到现在为此对于贤友在其他帖解释的行令俺confuse。贤友能不能把行定义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1-2007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心理上的活动,这活动会促使我们造业。

如;
暴力倾向是, 当暴力倾向转化成愤怒的念头,骂人和打人,
这已不是,而是转变成意业,口业,身业。

所以,可以解釋成未现行的业。

要灭行,就要先灭無明。
要灭無明,就要造善业,有业就有行;

闻思修,那一个不是在造业?那一个没有行?

八正道,道道有业有行。

没有业,没有行,怎能灭無明?

若认为有行就是修行錯了,这个看法不正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7: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尋夢人 的帖子

不知师兄是如何解释行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7 07: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二 于 24-11-2007 07:43 PM 发表
不知师兄是如何解释行灭的?


不好意思,有事情要出去办。。。

下次才来参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7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缘起法

缘起的流转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无明缘行,行缘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最后得到的是生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集」。

缘起的还灭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即行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纯大苦聚灭」。

无明灭--即是佛,辟支,阿拉汉.-不受后有.

一果至三果无明没有灭尽,所以还受后有,但只是七次,一次,不还.


1)无明处下手---明了四圣谛--无明灭(贪憎痴灭),无明灭即行灭.....
2)名色处下手.
3)六入下手.
4)触和受下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1-2007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菌有好有坏。

灭坏的,留下好的;还是灭掉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5-11-2007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y973 的帖子

有空的话...
下个星期五同一个地方再来把酒 sembang...
如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07 0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huoshen2 的帖子

到时见。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11-2007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二 于 24-11-2007 03:27 PM 发表
你说:无明,行是过去的因,
那么,现在呢?你现在难道就没有无明和行吗?没有身行,语行,意行吗?

在n年前,有一位师兄在解说十二缘起分成三世俺也是问了同样问题。他回答不出,原因是因为他不理解当中的意义。十二缘起分成三世是一种方便。之前俺曾经跟贤友说过,用五支触,受,爱,取,有可以解释众生生死的过程。与无明相应的触是无明触,这不是说明有无明吗?圣者的修行于明相应如佛陀说
一切由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所發動的雜染執著與苦迫煩熱,如果沒有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的發動,就不存在了,不是嗎?不再從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與貪愛無明發動新的業力,舊有的業力習性,也都在明觸的正覺下消除不起,這是智者止息煩惱的方式
接下来佛陀说這樣心正解脫的比丘,是一直安住在六善住處的。哪六處呢?就是在六根接觸境界;亦即在眼見、耳聞、鼻嗅、舌嚐、身觸、意念時,都能保持在不喜不憂、正念正知、不執著的明觸狀態。這樣的解脫者,無明已盡,明已生起,自己清清楚楚地明白,這是最後身了,身壞命終後,不會再有下一生的接續了,當下一切覺受到此止息,成為清涼;究竟徹底地冷卻、寂靜了
请问贤友,什么会导致我们有今生呢!

“行”在没有感受和爱出现之前,已经缘起了,
“行”所带来的业果是“识”

说真的,到现在为此对于贤友在其他帖解释的行令俺confuse。贤友能不能把行定义清楚。



你问:能不能把行定义清楚
我引用经文: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也许你尝试用你所了解的知识解答:1)行如何缘起识?2)取如何缘起有?

你说:如果沒有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的發動,就不存在了,不是嗎?
佛陀对无明的定义为: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谓之无明。
请看看,无明并不是貪愛,而是一种无知。
贪爱属于爱,是排在无明,行之后,缘起自“受”。

佛陀说:解脱的境界是:
有一次,佛陀住在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一天,尊者阿难拜见一位上座,向他恭敬地行问讯礼后,问上座说:  

「尊者!比丘如果在空旷处、树下、闲静的屋内专精思惟修学时,应当如何思惟?」  
「尊者阿难!应当以止、观二法专精思惟。」  

尊者阿难继续问:  
「尊者,如果在『止』上修习、多修习后,能有怎样的成就呢?在『观』上修习、多修习后,又能有怎样的成就呢?」  
「尊者阿难!在『止』上修学,最后要能成就『观』;修习『观』,最后也要能成就『止』。圣弟子止观都成就了,就能得到解脱的境界。」  

「尊者!解脱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尊者阿难!解脱的境界就是断、无欲、灭的境界。」  

「尊者!断、无欲、灭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尊者阿难!断除一切行,就叫作断的境界;断除爱欲,就叫作无欲的境界;一切行的灭尽,就叫作灭的境界。  

尊者阿难听了这位上座的教导后,又以同样的问题,去问了许多其它的比丘。结果所得到的答案,都说要修止观二法,并且说修习「止」,最后必要成就「观」;修习「观」,最后必要成就「止」,止观的成就,就能进入断、无欲、灭的解脱境界。  

最后,尊者阿难再以相同问题向佛陀求证,佛陀的答案,竟然也完全一样。这时,尊者阿难不由得赞叹道:  
「太奇妙了,世尊!大师与弟子们都说同样的法,用同样的语句、同样的义涵、同样的文辞。我以相同的问题问上座与其它比丘们,他们的回答都与世尊一模一样。」  

「阿难!你知道那位上座,是怎样的比丘吗?」  
「不知道,世尊!」  
「阿难!那位上座是断除所有烦恼,舍离生命所有重担,得正智心解脱的阿罗汉,你所问的那些比丘们也一样。」

断欲而已还不能解脱轮回,还要断行,以及行灭的。

我猜,在你脑海里,依然相信解脱境界没有贪噌痴,不过还能行动以及游戏三界对吗?

如果你坚持相信解脱圣人会乘愿再来,包括阿弥陀佛,你永远都会逃避了解佛陀说的:
解脱的境界就是断、无欲、灭的境界。断除一切行,就叫作断的境界;断除爱欲,就叫作无欲的境界;一切行的灭尽,就叫作灭的境界。

佛陀也已经说了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所以,解脱的境界就是断、无欲、灭的境界。

断除一切行(身行、口行、心行),就叫作断的境界;
断除爱欲,就叫作无欲的境界;
一切行(身行、口行、心行)的灭尽,就叫作灭的境界。

你始终无法接受以上的经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07 03: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二 于 24-11-2007 01:53 PM 发表
 阿难!于此等诸法,不生无明。阿难!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无有其身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语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意缘此而生内之苦乐。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其田(无生起之余地)、无其事、无其理、无其论事。


...


佛说:阿难!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无有其身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语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意缘此而生内之苦乐。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其田(无生起之余地)、无其事、无其理、无其论事。


我觉得应该解释成:当没有了无明,我们就能够离开贪,进入行灭的境界,
行包括(身行,口行,意行)
无有其身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没有无明,就不会缘起身行,进而无法生起内在的苦乐。
无有其语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没有无明,就不会缘起口行,进而无法生起内在的苦乐。
无有其意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没有无明,就不会缘起意行,进而无法生起内在的苦乐。

以上的经文一再说明行包括(身行,口行,意行)。
也一再说明:无明灭即不会缘起(身行,口行,意行)

[ 本帖最后由 y973 于 25-11-2007 03:3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07 09: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y973 的帖子

到时希望能听听尊下对"行"的进一步说法...
当然是简明的说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1-2007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
俺想问的是行的定义就好象俺定义行为业
佛陀说行是身语意行,那么身语意行又是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1-2007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猜,在你脑海里,依然相信解脱境界没有贪噌痴,不过还能行动以及游戏三界对吗?
------------------------------------------------------

俺想在讨论的时候还是避免猜来猜去,如果贤友要知道俺的想法不妨直接问,就好像俺虽然对贤友解释行不很清楚,但是俺从来没有去猜想贤友的想法。就贤友所猜的,其实以前俺早就表明立场涅盘不能再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07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文就是这样!)

1)五蕴的行蕴,
2)缘起法的行支
===========================

行蕴

诸行可分别为三:

(1)身行(kāya)。

(2)口行(vacī)。

(3)意行(mano)。


诸行也可分别为六:

(1)依色起行。

(2)依声起行。

(3)依香起行。

(4)依味起行。

(5)依触起行。

(6)依法起行。


诸行也可分别为五十:

(1)善(sobhana-cetasika)-----有二十五:即是信、念、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心轻快、身柔软、心柔软、身适业、心适业、身练达、心练达、身正直、心正直、悲、随喜、正语、正业、正命。

(2)不善(akusala-cetasika)-----有十四:即是痴、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慢、瞋、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3)无记(aññasamānā) -----有十一:即是触、思、定、命、作意、寻、伺、胜解、喜、精进、欲。


行的产生是根门(五门及意门)触境所生的造作(造业),它的发生是几种不同的东西(根、境、及意)组合而生起的。行的灭尽唯有在阿罗汉果才能完成。

------------------------------------------------

缘起法: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vatta)的因缘结构,开显维持生死轮转及令它从一世转到另一世的诸缘。在注疏里,缘起被定义为:诸果同等地依靠诸缘的聚合而生起(paccaya-samaggim paticca samam phalanam uppado)。这显示了没有单独的因能够产生单独的果,也没有单独的果能够缘于单独的因而生起。反之,永远都是一组的缘产生一组的果。在十二因缘里只有说及一法是另一法的缘,这么说是为了指出在一组缘当中最为主要的缘,以及指出它与一组果当中最为主要的果之间的关系。

(一)缘于无明,行生起:无明(avijja)是痴心所,覆盖了对诸法真实性的觉知能力,就有如白内障阻碍看色所缘的视力。根据经教法的解释,无明是没有四圣谛的智慧。根据论教法,无明是没有对以下八事的智慧:四圣谛、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世与未来世、缘起。

行(sankhara)是与二十九世间善及不善心相应的思心所。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禅那善心里的思整体地被称为‘福行’(pubbabhisankhara);十二不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非福行’(apubbabhisankhara);而四无色禅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不动行’(anebjabhisankhara)。

当有情的心流还是受到无明影响时,行即会制造能够产生未来世的业。由此无明被称为产生行的主要缘。无明在不善业里很显著,而在世间善业里则是潜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间善与不善行两者皆被说为缘于无明。

(二)缘于行,识生起: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缘于行(上述二十九种善与不善思)而生起。在前一世死时,其中一个累积在心流里特强的业即会在下一世与该业相符之地里产生十九种结生心之一。,在随后的生命期里,其他以往所累积的业也能够根据情况产生其他种类的果报心。

(三)缘于识,名色生起:在第二项里的‘识’专指‘果报识’,然而在此它则是指‘果报识’及前世的‘业识’两者。‘名’(nama)一词是指与果报识相应的诸心所;‘色’(rupa)一词则是指业生色。在‘五蕴有’(pabcavokarabhava)里,即是在拥有一切五蕴的界地里,识缘生了名色两者。但在‘四蕴有’(catuvokara-bhava)里,即在无色界天里,它只缘生了名法。而在‘一蕴有’(ekavokarabhava)里,即在无想有情天里,它只缘生色法。于五蕴结生,当结生心在结生那一刹那生起时,同时也生起了受、想、行三名蕴,以及某些色聚──于人类,该些色聚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心所依处十法聚。由于心(识)在这些俱生名色法里是主,所以说识缘生了名色。

(四)缘于名色,六处生起:在此,‘名色’的定义与第三项相同。在六处当中,首五处是眼、耳、鼻、舌、身五净色,而意处则是指三十二种(世间)果报心。当业生色生起时,它们缘助也是属于业生色的五净色生起。当诸相应心所生起时,它们缘助于此称为意处的果报心生起。换言之,果报心缘生名,而名则缘生果报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缘’(abbamabbapaccaya)。在欲地里,名色缘生所有六处;在色地里,它们则只缘生眼、耳及意三处;在无色地里则只有名缘生意处,这是该地仅有之处,因为在其地完全没有五色处。

(五)缘于六处,触生起:在此‘触’(phassa)是指与果报心相应的触心所。触是心、诸心所及目标‘前来相聚于’(sangati)六处当中之一处。生起于眼处的触名为‘眼触’。它是眼净色、色所缘及眼识之相聚于一处。其他的耳触等也同样地依靠各自的处生起。‘意触’则是与除了双五识之外的二十二果报心相应的触。由于触必须有处才能生起,所以说触缘于六处而生起。

(六)缘于触,受生起:每当触生起时,受(vedanŒ )即会缘于该触而同时生起。触是识与目标接触,而在它们接触时必定会有某种缘于触而生起的感受。受有六种: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及意触生受。在感受的素质方面,受依据其处及目标可以是乐受、苦受或舍受。

(七)缘于受,爱生起:受缘生渴爱(tanha)。爱有六种:(颜)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及法爱。每一种又可依以下三方面分为三种:一、纯粹只是渴爱欲乐;二、渴爱有(生命),即含有常见(sassataditthi)的渴爱;三、渴爱断灭,即含有断见(ucchedaditthi)的渴爱。在究竟界上,所有不同种类的爱都是贪心所(lobha)。

虽然爱可依其目标而分别,但事实上爱是依靠接触目标而生起的受。若人体验到乐受,他就会享受该乐受,而他追求该目标的目的纯粹只是因为它能够激起乐受。反之,当他体验到苦受时,他会渴望脱离苦,以及渴望会有某种乐受取代它。舍受的本性是宁静的,而这也能成为渴爱的目标。如是三种受缘生了种种爱。

(八)缘于爱,取生起:在此,‘取’(upadana)是在前文已解释的四种取.欲取’是强化了的爱,是贪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其他三种取是邪见心所的呈现方式。这些取都缘于爱。于第一项,对目标微弱或起始的贪名为爱,而强化了的贪则名为取。于其他三项,缘生邪见的贪名为爱,在受到该贪的影响之下而接受的邪见则名为取。
..........................

无明灭,行灭. 无明不灭,行安能灭乎?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5-11-2007 12:1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1-2007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三法印 的帖子

俺确实的认为行是思(cetana),法贤友没有什么发表,不知法贤友的立场是为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07 0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第二 的帖子

我的立场是...
缘起法甚微难懂.
缘起法通三世也对.
缘起法用于今世也对.

而阿毗达摩论中有解释.

无明,行,识
触,受,爱,取
都是一杀那间玩成.
每个都是连贯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11-2007 0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二 于 25-11-2007 11:27 AM 发表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
俺想问的是行的定义就好象俺定义行为业
佛陀说行是身语意行,那么身语意行又是什么呢!


有了身语意行,就会有识别,就是六识的缘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7 0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二 于 25-11-2007 11:38 AM 发表
我猜,在你脑海里,依然相信解脱境界没有贪噌痴,不过还能行动以及游戏三界对吗?
------------------------------------------------------

俺想在讨论的时候还是避免猜来猜去,如果贤友要知道俺的想法不妨直接问,就好像俺虽然对贤友解释行不很清楚,但是俺从来没有去猜想贤友的想法。就贤友所猜的,其实以前俺早就表明立场涅盘不能再轮回。


对不起,

那么,我就请问:
你说涅盘不能再轮回
那么,你相信有任何圣人能够游戏三界度众生吗?
你相信有任何圣人如阿弥陀佛能够不会轮回,切能够接触众生以及接送众生到净土吗?

你相信这些圣人普度众生的时候,不会有身口意行动吗?

如果这些圣人不断身口意行动,你认为他们不会顺着十二因缘到生死轮回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7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y973 的帖子

请问您是认为圣人不断身口意行动,就会生死轮回吗?
进入涅磐后还会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7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各位在讨论"行"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又或许大家对"行"真正的定义不了解,
越扯越远。。。。

佛法其实很简单。。。
不用想到很复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6:40 PM , Processed in 0.08408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