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8-7-2006 07: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他們還有多少學術研究熱誠?
updated:2006-07-28 18:07:49 MYT
從王志的文章(《言路版》2006年7月25日),可見目前馬大中文系所開的“華文”課程數目還不足應付基本需求。看來中文系確實出了一些問題。
缺乏課程的主要原因是教員陣容的不足。教員不足可能因為裁員或職員青黃不接之故。若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中文系缺乏培養接班人的計劃。
20世紀90年代時期,馬大中文系極少委任助教。在文學院的傳統裡,每個學系都會留住歷屆最優秀的畢業生並委任為助教。助教是短期的職位,主要目的為培養有潛能的畢業生,讓他們有機會留校進行碩士研究。較特出的可以繼續成為博士生,將來可聘請為系裡的講師。每個學院都有固定的助教職位,而每年每個學系都可以爭取委任一位或更多的助教。不委任助教,不只對想當助教的優秀生是一項打擊,對學系的未來也有不利的影響。
馬大中文系擁有健全的畢業生協會,其組織良好,經費也相當充足。其他學系簡直談不上有畢業生協會的存在。因此,中文系具有與中國大學進行交換計劃的“本錢”。
上個世紀90年代的馬大東亞研究系實行了學術人員的交換計劃,每年都有日本和韓國客卿教授到來客座一兩門課。要實現交換計劃,不單是找交換對象,更重要的是以經費來維持和推動。東亞研究系的交換計劃是以日本或韓國基金為後盾,他們負責客卿教授的薪水,而大學則負責其宿舍需求。中文系畢業生協會有條件扮演贊助單位的角色,以推動中文系與著名中國大學的交換計劃,並邀請權威學者來授課。學生既可以吸收新知識和擴展他們的視野,中文系也可以提升其學術地位。
大學是學習自由的殿堂。它允許學術人員在時間上有很大的活動空間。筆者在大學文學院30多年的生涯裡,知道每個學系都有較突出的學術人員;除了講課以外,學術人員的工作是相當自由的。近年來,新的學年制度的確增加了授課及文件處理的工作量。除了講課以外,大學的基本目的與功能是研究工作。
培養人才固然重要,但是衡量一所大學或學系的成就是根據它的研究成果的質與量。只可惜,在“鐵飯碗”的制度下,一些學術人員把研究和發表論文看成為次要的工作,也不重視參與國內或國外舉辦的研討會。在較輕松的舊制度下如此,在較緊張的新制度下更是如此。
有少許的學術人員在40歲上下就有失落的感覺,對研究工作的熱誠竟過早的被燃盡了,出現了“耗殆癥候群”現象。他們的研究緩慢下來並漸漸消失,有些甚至會變成為麻木。對研究沒有多大興趣者,或那些踫到困難時不認真去克服者,鬥志就會自然的消失。當一小部份的學術人員對研究失去了這種熱誠時,那個學系的研究成果和名望就會滑落。
在大學裡,個人研究課題和項目的選擇上擁有相當大的空間。時間上也相當充足。關鍵是怎麼樣去利用時間。一位英國老師曾經說︰在大學裡,我們非常忙碌或悠閑完全取決於各人的主動性。校方往往允許學術人員遲到早退,以便他們可以外出去進行研究工作。但若沒有充份的理由便遲到早退,就濫用這種工作上允許的伸縮性了。
對在大學裡從事學術工作的人而言,盡量利用時間上的自由作研究與發表成果、開拓研究領域、發揮“學術好奇心”,就會有如何丙郁教授說的︰“不枉此生”。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文平強‧2006/07/28)
http://www.sinchew-i.com/comment ... ;artid=200607281662 |
|
|
|
|
|
|
|
|
|
|
发表于 28-7-2006 07: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otongJiang 于 28-7-2006 06:03 PM 发表:
后来进入学生提问环节。可能负责提问的同学太紧张了,提问的语气不够婉转,系主任当场变色,在场的学生也变色。有大三同学说,发动请愿的同学不能代表他们全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概是不觉得中文系有什么问题吧。
Sotong Jiang,趁有关版主还没有删掉之前,转贴给你看:
姓名 : 失望者 留言日期 : 2006-07-28 7:18:45 PM
留言主题 : 真得很失望!
传送信息 : 这本来是解决问题的交流会,现在都被搞砸了,难道就这样叫做爱中文系吗?口口声声的说热爱中文系,就这么不懂得尊重老师吗?我觉得应该向老师道歉。今天出席是为了想了解中文系,共商如何拯救我们的家庭的,反而一而再的听到责怪的话,为什么?如果是这样叫我们去干什么?
我想,这个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也许他们认为这个所谓交流会可以解决什么吧。还有一个原因,可能他们怕被秋后算帐。
[ 本帖最后由 feixian 于 28-7-2006 07:58 P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28-7-2006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otongJiang 于 28-7-2006 06:03 PM 发表
这是收到的现场情况,马大学生口述,我下笔,有漏掉在场各位请补充:
系主任掌握全场发言权。首先他说明创系的历史和宗旨,基本上我们已经知道的如马来文课须占30%,马来文课的开设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等等。
...
As expected, 这就是系主任的真面目。 -- 老羞成怒。。。拂袖而去。。。哈哈!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7-2006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馬大中文系將作調整
明年中文課或開20課
updated:2006-07-28 20:45:08 MYT
(八打靈再也訊)針對《光明日報》於上週對“馬大中文系學生不滿中文課太少舉行請願”的報導後,院方與系方即召開會議,商討相關事件,並決定調整以中文教學的中文課,希望能增至20課 。
日前,本報報導指逾百名中文系學生集體簽名上書請願,不滿馬大中文系的中文課程越來越少,修讀3年只有15課,少過畢業所需修讀的20課。相反的,以國語教課的中文課卻多達18門。
《光明日報》在報導後多次撥電到馬大中文學院,該系職員告訴記者院長與中文系老師進行會議。
經本報向中文系老師探聽得悉,由於今年上課的課程已無法改變,所以院方與系方同意在明年第一學期開始調整課程。院方已指示系方開足20門中文課給學生選修。
林水壕:應用中文授課
馬大中文系前主任陳徽治副院長受詢時認為,用馬來文也可很好地學習中華文化,就像日本人也用日文來學習中華文化,以及許多中文的著作都是用英文來書寫。
他表示自己退休已久,不瞭解中文系的情況。但他認為用馬來文來教授中華文化不會影響學生的水平。
不過,南方學院鄭良樹教授看了報導後,非常同情中文系同學的處境,很希望自己可以幫忙他們。
於去年在馬大擔任中文系客座教授的他在執教期間,也有同學向他反映中文課程太少,可惜他卻沒有能力協助他們。
拉曼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水壕副教授認為,中文系的課程應該採用中文授學。
國文教中文本末倒置
他說,一個成功的中文系應該努力使學生對中國文學、歷史及哲學有更全面的瞭解,如果用非中文來教學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中文程度,而且還會影響學生對中國文學、歷史及哲學的認識。
他認為,馬大中文系應該改進這一點。
馬青教育局主任魏家祥認為,用馬來文來教授中文系課目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方法。
他表明,馬來亞大學是馬來西亞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馬大中文系更是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中文學術中心,在課程師資方面決不能馬虎。 (光明日報‧2006/07/28) |
|
|
|
|
|
|
|
|
|
|
发表于 28-7-2006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人也 于 28-7-2006 08:58 PM 发表
馬大中文系前主任陳徽治副院長受詢時認為,用馬來文也可很好地學習中華文化,就像日本人也用日文來學習中華文化,以及許多中文的著作都是用英文來書寫。
他表示自己退休已久,不瞭解中文系的情況。但他認為用馬來文來教授中華文化不會影響學生的水平。
人家别的国家是母语教育,日本人的母语是日语,当然用日文念,还有,西洋人的母语是英文,那么,马大中文系学生的母语是什么?联合国宣布学习母语是基本人权,马来西亚宪法表明学习母语是人民的权利。所以,马大中文系学生要求以母语上课也是应该的。
用母语学习自己的文化知识最有效,马大中文系学的是中华文化,当然要用中文。西方国家汉学系的学生还特地到中国修中文,作为课程中的部分学分,马大中文系学生得天独厚,原本就会中文,反而要开倒车,什么道理?应该要善用既有的资源。 |
|
|
|
|
|
|
|
|
|
|
发表于 28-7-2006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9 feixian 的帖子
师生对话,本来就是一问一答。语气的问题是因现场气氛而变的。苏主任明显地忘了自己在对话,上了45分钟的课后,才让学生们意思意思发问。请问,这还算师生对话吗?
说发言学生(中委主席)语气不好,不尊师重道?如果他不尊师重道,早在苏博士发表演讲前就提出问题。他并没有,直到苏老师发表伟论后,才在残存的时间内提出三道问题。而且,一个尊重道的人,想必时时牢记乃至应用老师所教的。苏博士常常教导我们思维,在学期间他常鼓励学生思维,发言的学生不过也是实践老师所教。如果说中委主席不尊师重道,苏博士的拂袖而去,回避问题,简直就是违背了民主精神。长此下去,我相信他门下的学生也未必会出现具有学术自由的研究。因为,学生早已封闭自己的思维能力,一切任由摆布。
总括而论,中文系的学生太笨,没有思维能力。看到自己的问题还没被解决,望着自己敬重的系主任雷廷大怒,拂袖而去,就只想要明哲保身,踏上归途。这一场师生对话没有对错,但是死守的规矩局限了学生。如果你们还记得中文系的课程,想必从中国通史、文学史里也会发现——革命是不可能和平的。和平的革命,是革自己的命!我为学弟学妹无知的革命论,预视他们自毁学习中文的命运,哀悼一分钟。
[ 本帖最后由 C闪烁 于 28-7-2006 11:46 P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话:
研究方法课对写论文的学生来说的确很重要,也有很大帮助,但用马来文来教似乎不妥,因为在介绍一些工具书的时候用中文会方便得多。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兰陵兄
相信你在马大中文系的时候
类似的问题早已存在
何以当时你又不挺身而出
现今在这里发表了那么有见地的言论
对,也许唤醒了所有人的关注
但请想想本系的立场与处境
就如我国的各种政策,你敢挺身而出吗?
冷暖自知这句话你那么高深的人应该懂吧?
也许这次以后马大中文系的课程会有改进
但以后呢?
拉曼大学的课程能和马大的相比吗?
新纪元能吗?
不能,是绝对不能。。。
私利的学院大学情况是和国立的不一样的
所以请公平一点
别只是一昧的比较
如果说系主任有错
那我这个马大中文系的毕业生也有错,
错就错在没有反省,自觉。。。
而各位在这里大事批评的马大中文系的毕业生
你们在马大时又做过了什么?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上,毕业生毕业了可以什么都不管了。只是出自关心,才会回头来看一眼,这一点兰陵兄已经提过了。兰陵兄在系期间也是有做事情的,可能你认为那种方式没有在做事情而已,认知不一样。这一点,兰陵兄又提过了,你可否跟一跟帖啊?
还有,那种什么“国立、私立”的问题,在学界里,是没有这个分别的。人家是以学术的角度出发的,中文系的基本课一定要有,中文系人有一些基本要懂的知识,例如,念中国文学就要懂文学原理,我们连文学概论的课都没有。所以,希望人们不要以“国立、私立”的思维来合理化课程的编排。
总的来说,中文系要有中文系的样子。讨论了这么久,还有人认为“国情不同”云云,也许,马大中文系应该定义,“中文系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我目前所看到的是很模糊的,课程编排代表了整个大方向都很模糊,基本课没有,不知道还可不可以叫中文系。在籍学弟学妹和刚毕业的同学,真的要出去看看,才会明白,为何有的学长在这里发表你们认为偏激和片面之词的言论。告诉你一个观念,有时对谈没有结果,是因为双方站在不同的平台上发表言论,所以“频道”不一样,越谈越没有结果。不过,没关系,起码大家了解对方的思维,入世未深者,有一天会了解对方为什么这么想。当然,我不否认学弟学妹的热诚,也不表示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就是错的、没见识的。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还是一句,“会回头看你们一眼,是因为出自关心,因为不想大家堕入同样的轮回和悲情”。
中文系现在可以开20门中文课,是一个好的开始,等大家都可以上100%的中文课后,过一段稳定一点的日子,就要谈谈课程内容的问题了。这是我的个人意见。
[ 本帖最后由 feixian 于 29-7-2006 11:31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blue 于 29-7-2006 11:09 AM 发表
兰陵兄
相信你在马大中文系的时候
类似的问题早已存在
何以当时你又不挺身而出
哈哈,看来现在的同学就只活在2002年到2006年的事,视野这么小,难怪都变成鸵鸟帮。兰陵兄曾经上书批某讲师教学、行为、态度恶劣,还差点被迫休学。然而他还是站住脚,顺利毕业,还拿到奖学金到韩国深造。
这些是鸵鸟帮主们引以为耻的往事,已经封存多年。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预告:郑良树老师的《三十五年后》
预告:郑良树老师的《三十五年后》
郑老师当客座后写下对马大的心情点滴,明天将在《星洲日报-文艺春秋》刊登。如果大家觉得应该尊师重道,就看看郑老师的文章,看他对自己学生领导的中文系有什么看法。然后再思索你们的鸵鸟行为!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大中文系自救
引用文章
题目:马大中文系自救
马大中文系于本年五月出版的《认识马大中文系》手册,让我们缅怀其辉煌的历史,同时也道出了中文系创办原则及宗旨——保存、传授及发扬中国语言文学及文化。这不禁让读者看到了其成立的使命。然而,发展了近四十五年的马大中文系, 其课程内容之变相不紧让人怀疑这曾经闻名国际的汉学系之生存力。
拉曼大学中文系于2002年正式成立,至今不过四年,其师资主要皆源自中文系的退休教师或毕业生。凭借着马大中文系的人才,拉曼大学中文系课程之规划却延续了马大中文系创建的原则及宗旨。反之,马大中文系的课程却偏离了初衷。该系更以“马来文课能提升学生的国文掌握能力”为由,开办越来越多的马来文课。试问,一个中文系毕业的讲师要如何以非自己专业的语言传授中华文化?学生又要如何以另一种语言来学习自己的文化?这种情况将使到该系师生在学习进度上事倍功半。相较与拉曼大学中文系以及博特拉大学外文系华文组队汉语教学的坚持,马大中文系语言文化组部分课程以马来文授课,似乎偏离了当年创建的宗旨“保存、传授及发扬中国语言文学及文化”其中的保存功用。
此外,该系长久以来以马来文或英文撰写硕士、博士论文的规定,没有与时俱进,使许多有意汉学研究的学子却步。试问,在一个汉语教学不足,重视马来文授课的中文系里,马大中文系又如何能培养具有专业汉学水平的中文人才?尤其明显的是,拉大与马大两所相距不足五公里的中文系,其所开设的课程却如此天渊之别!数年下来,拉曼大学中文系茁壮成长,学生人数倍增。马大中文系却落得学生被逼呈书请愿的地步。
回顾过去数天有关中文系变质的新闻与评论,笔者作为马大中文系毕业生,一方面为母系之悲哀处境感到悲叹之外,同时也为母系师生的勇敢感到欣慰。面对千夫所指的马大中文系,系里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谣言、预视与呼吁。有人鄙视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名不副实,有人取笑马大中文系气数已尽,有者甚至将这次事件的揭发误导为有人意图挑战中文系系主任之宝座。众说纷纭!
笔者却认为,马大中文系在面对种种困境后,师生终能自我醒觉,发现问题之所在,是可喜的。马大中文系的苏醒,证明了该系系主任、教员、学生,乃至毕业生都关心母系的发展。这种热爱母系的表现,相信只有马大中文系独有。此外,学生的请愿也让我们看到希望。
我们一直感叹时下的大学生只会读书,没有思考能力。但是,学生请愿一事却证明了马大中文系学生的勇敢。他们一方面无奈接受变质的中文系课程,一方面在系主任与众老师的教导与鼓励下,分析与思维能力绝对卓越,因此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权益、为着自己的母系发展发言,这是值得赞赏的。
马大中文系系主任苏庆华博士也是该系的毕业生,他在马大研习了本科与硕士学位,深受汉学文化熏陶。此外,他也是我国文教界著名的学者。他在马大中文系执教多年,桃李满天下。对于中文系的变质的起因,必然早已胸有成竹,他肯定比我们更心疼、不忍。苏博士于2006年1月1日上任系主任,至今不过数个月的时间。中文系长久以来变质的弊病,却能在他短短在任期间得到自由、深刻的讨论,并任重道远带领全体师生力图解决,可见他的英明与决心。若此次拯救中文系成功,我们预视中文系在他的领导下,也必能恢复过去的光辉。
马大中文系系主任苏庆华博士在为2005/06届毕业生纪念刊,留下了这样的教言:“一个想样样在行的人,则常常无一在行,精通一业的人,终能出类拔萃。” 这句摘自《处世金律》的金玉良言,除了是恩师勉励学生们“学问有专攻”外,想必将是马大中文系自救的口号。
黄子荣 27/7/2006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s expected, 这就是系主任的真面目。 -- 老羞成怒。。。拂袖而去。。。哈哈! [/quote]
观察了这个帖子挺久,到了现在才想稍微发言。现在就如我的昵称一样,脑中尽是问号,尚望各位赐教!
这位John123兄,发言不多,但却往往语出“惊”人,不像其他仁兄般的提出论点加以论述再佐证自己的观点然后才提出结论,反而与人一种“愤世嫉俗”又主观偏激的感觉,“敢敢”发言,动辄叫人下台,要不就一直攻击别人……当然,年轻人有批判性不是不好,但John123兄难免有“煽风点火”、“加油添醋”、“唯恐天下不乱”之嫌!
或许你资历比我深、看得比我透彻,但依我个人观点看来,若不是置身事内,清楚事情始末发展,或不是有心要唤起大家觉醒,把真相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话,还是静静的看好过“用心”发表一些有的没的,只图破坏不思建设的言论吧?!
当然,纯粹个人观点,我也相信各位看官懂得分辨是非黑白,谁的话有理,谁又只是“纯粹”闲疯了上来发言“揭露真相”大家会看得很清楚……
初到贵境,若有失言得罪各位敬爱的老前辈,还望各位海涵大量,不至怪罪于我,而使我这佳礼论坛上的“初生婴儿”像之前几位烈士一样,在这边被诸位“围枭”而提早见阎王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blue 于 29-7-2006 11:09 AM 发表
兰陵兄
相信你在马大中文系的时候
类似的问题早已存在
何以当时你又不挺身而出
现今在这里发表了那么有见地的言论
对,也许唤醒了所有人的关注
但请想想本系的立场与处境
就如我国的各种政策,你敢挺身而出吗?
冷暖自知这句话你那么高深的人应该懂吧?
也许这次以后马大中文系的课程会有改进
但以后呢?
拉曼大学的课程能和马大的相比吗?
新纪元能吗?
不能,是绝对不能。。。
私利的学院大学情况是和国立的不一样的
所以请公平一点
别只是一昧的比较
如果说系主任有错
那我这个马大中文系的毕业生也有错,
错就错在没有反省,自觉。。。
而各位在这里大事批评的马大中文系的毕业生
你们在马大时又做过了什么?
我不知道你是哪一年畢業的,但我有沒有挺身而出你又怎麽知道呢?
同樣的話我懶得重復,你不妨倒回去看前面的帖子。
我前面已經說過了,不用拿其他大學比較,就算只看馬大本身的記錄就已經
證明它在退步了,你還要拿私立大學來炒冷飯我就沒話説了,只能說你是
在混淆視聽。
可能是措詞的問題,你說拉曼和新紀元“絕對不能”和馬大相比,是要說拉曼和
新紀元“絕對”“比不上馬大”呢,還是說馬大“絕對”“比不上拉曼和新紀元”?
又,樓主列出其他大學的數據,是要告訴大家,人家念了這麽多中文課,我們已經
不如人家了,那你最低限度是不是應該保持原狀(也就是所謂“國立大學的困境”),
讓我們念完20門應該念的課?
還有,這裡的畢業生都是同一年畢業的嗎?在01年以前,中文系基本上沒有
中文課不夠的問題,你要他們反省什麽?
[ 本帖最后由 兰陵嘉应子 于 29-7-2006 09:34 P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上面有其他同學提到課程的問題,我也就順便談這一點。課程編排是
經過精心安排的,但馬大的情況顯然並非如此。這個問題在師資銳減後非常明顯。
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其他大學中文系的課程。如果說中港臺“國情不同”,
那就選一個最近的——新加坡好了。去看看國大中文系的課程設置,一定
是先有一些概論、基礎課以後,然後才進入專題性的選修課。但馬大並不是這
樣。你可以零零星星地學一些文字學、歷代文選,可是三年后,讓你大略
談談古代漢語的全貌,說得出來嗎?我很老實,我剛畢業的時候就辦
不到。爲什麽?因爲馬大沒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學概論這一類基礎課。
但是,我們的文字學之類的專題又不如別人的深入,結果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說“博”,不如人家“博”;要論“精”,也不如別人“精”。
當然,我是強調“學生自強”的。但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們就不能只要求
“學生自強”。你必須教會學生自強的方法。就如你得先教會他如何織網,方能
要求他自己下海捕魚。在課程設置上也是如此。你沒有經過完善規劃的課程配套,
要如何引導學生去“自強”呢?
[ 本帖最后由 兰陵嘉应子 于 29-7-2006 09:48 P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ixian 于 29-7-2006 09:43 PM 发表
当年,为了响应马大推行的Problems-based Learning,我们的古典小说是怎么上的?我们的辅导课,是看《三国演义》光盘,选段地看。我们的《唐诗》,大课时是学生的呈堂,辅导课又是呈堂,兼听/欣赏光盘的诗歌朗诵和音乐。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诗歌里的平仄。《古典小说》的鉴赏方式嘛,后来的一年由北京大学的周强老师来,我们去旁听和参加辅导课,才可以弥补遗憾呢。
那些呈堂,据说是要训练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力更生。那么,当时的我们够“自强”了吧?
沒錯,那年的唐詩賞析真是經典中的經典。14周,每個禮拜都是學生出來報告,
然後講一些有的沒的,草草結束。最後一堂課,很多同學把積壓了一整年(從文字學
到唐詩賞析)的憤怒一次性發洩出來,有人缺席,有人在後面閒聊,
當時的系主任(不是現在這位)氣得差點兒流淚,還在那邊怪學生,說很多人填評估表
時給他打很低的分數。
當然,在現在的學生眼裏,我們那年的同學何止“不尊師重道”?簡直就是“大逆不
道”。但你要想想看,我們上了一個學期不知道是什麽東西的課,白白浪費了
一個學期的時間,能沒有怨氣嗎?奇怪的是,學生爲什麽要選擇性的“不尊師重道”呢?
爲什麽對其他老師又不會這麽無禮呢?
提這些陳年往事,是要告訴大家,不要以爲學生會無緣無故“鬧事”。環顧整個文學院
,恐怕中文系的學生是最“溫馴”、最尊師重道的了。要讓全班學生討厭你,其實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囘過頭來再看看那位“偏激”的學生代表,去思考一下他當時爲什麽
會有這種反應,才來指責他不尊重老師吧!
[ 本帖最后由 兰陵嘉应子 于 30-7-2006 09:47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30-7-2006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5 兰陵嘉应子 的帖子
好一个选择性“不尊师重道”。对于有素质有规划的课,大家必然会获益,也敬重授课的老师,这就是尊师重道。无益的课,有何来道可以尊重?我刚毕业。在学期间,古典小说由客座教授教导,至今意犹未尽。如今执教这两门课的同为一个老师,他的教学挺有口碑,学生们也非常敬重他。这个才叫做尊师重道。
[ 本帖最后由 C闪烁 于 30-7-2006 12:56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30-7-2006 08: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三十五年後
updated:2006-07-30 06:00:41 MYT
聖誕節過後不久,我就裝滿了整車的書本、衣服和雜物,和石華一道北上吉隆坡,到馬大中文系來上任。返馬定居不覺將近三年,這還是第二次千里奔馳,所以,車子開上高速公路時,心頭上未免怯生生,緊守八十公里的時速。
抵達P.J.十六區,已經將近中午十二點了。這是馬大教職員的宿舍區,白牆紅瓦,一幢一幢雙層的洋房,四周圍繞著寬敞的草坪,悠閒端莊,矜持典雅,充滿著學術的尊嚴。區內種滿綠樹。三十五年不見面,樹長高了許多倍。樹和人不同,人是越老越難看,樹卻是越老越好看;在群群老樹的包圍下,這裡簡直是座大花園。我把車子轉向大路邊的一幢四樓公寓;喏,應該是這一幢了。從徽治長途電話的描述中,我知道我們就住在靠近油站的那一幢的二樓。
碧華很快地就把鎖匙送過來,國忠也來了。他們一起幫忙把車內的東西搬進屋子。打開房門,我心情激動地第一個衝進去──
三十五年前,也就是一九七一年,我剛剛取得博士學位,應聘到馬大來上任,也像今天這麼個樣子,拿著鎖匙衝進這樣的樓房。三十五年前衝進去的是隔壁的第二座,今天衝進去的是第一座,樓座不同,樓內的間隔、設備卻完全相同,看,客廳陳列的沙發,三十五年前就是這麼個樣子!走廊的壁櫃、主人臥房的衣櫥、……一切都和三十五年前沒二致。我仿佛拿著鎖匙衝進時光隧道,回到一九七一年裡去了。
一九七一年馬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是何丙郁教授,他是一位科學家,研究互天文學及化學,和英國李約瑟合著其中一部《互科技史》。那個時候,他不過壯年,青春正富,充滿幹勁。他雖然自謙自己走的學術路線不是中文系的“正統”,不過,他非常清楚中文系的需要和方向,所以,他在任期間,禮聘過國學大師錢賓四(穆)先生前來擔任客座教授,致力於提高中文系古典組的實力和聲譽,是一位很出色的系主任,令人緬懷。
在何教授的延攬之下,中文系一九七一年還有三位出色的教授;他們是蘇瑩輝、陳鐵凡及丁叔岷先生。蘇教授是敦煌學專家,其著作《敦煌論集》正、續編風行港、台,是研究敦煌學的基本參考書。陳教授是文字學專家,舊學根柢很深,對《論語》及鄭玄的學問都有研究。王教授是權威的校勘學家,著作甚豐,對先秦諸子都有研究,特別是道家學派。那個時候,中文系開辦還不滿十年,但是,在何教授的主持之下,學者如雲,古典組勢力強大,課程開設得很周全,和對岸的南洋大學相比,並不遜色。
* * *
中文系的辦公室依然在語言中心那座舊樓的三樓里。這座樓房原本是蓋給語言中心作臨時的辦公室,後來語言中心搬走了,中文系、印度研究系、回教系及東南亞學系就搬過來,集中在一座樓房內。辦公室狹窄,走廊窘迫陰暗,儘管燈火輝煌、空調開足,還是掩飾不了一幅臨時建築的模樣。自從八○年代中期搬進這里以來,一切似乎就沒甚麼改變;地上鋪了瓷片,間隔板換新的,每間辦公室的門口擺一片地毯,如此而已。在馬大的校舍群裡,算是簡陋的一座了。
我上課的地點──講堂C和D,就在樓房的前端,穿過一條幾十公尺的走廊,左拐就是了。這條走廊並不起色,上面是平頂,縈繞著一些電線,參差斑駁;下面是士敏土地板,幾處漥境,積水藏垢;這些,跟我十幾年前離開時沒兩樣,仿佛留在那兒等我十幾年後回來重認一樣,那麼熟習親切。
中文系學生很多,光是第三年的,就超過一百名。這些學生,是國內唸中文系學生中成績最優秀的一群,而且絕大部分都以第一志願進入馬大中文系的;他們對中文的熱誠和喜愛,是值得鼓勵的。馬大中文系的老招牌,擁有四十多年歷史的老招牌,加上人材輩出的成績,吸引著全馬中文最優秀的學生進來唸書求學,年年如此;光是這一點,就令人感動了。
學生是純潔的、熱情的,從他們上課認真聽講、勤快做筆記的神情和舉止,我很快就領悟到他們是一群“追求中文的饑餓者”,我應該盡量“餵飽”他們,不能讓他們再“飢餓”下去。我曾經在班上講述古代生徒和老師同生活、共起居的教育制度,並感歎今日教育被科目“宰割”而產生師徒疏遠的陋弊,除了懷古傷今之外,也希望為好學的學生們多講一些功課。歲月畢竟不饒人,一百名學生,間隔三節“喊書”(我不愛用麥克風上課),的確也很勞累。古人說,睡久傷神,坐久傷股,站久傷骨;今天,我卻要說,講課太久也傷神哩。
三十五年前,站在相同的講堂上,我只覺得這批學生酷像我的弟弟妹妹,我講書,他們竊竊私語,那麼頑皮撒野。今天,我站在講堂上,底下坐著的竟是自家的兒女,他們也好私語,也好零食,然而,我看到的卻是一副一副動人的眼神和臉色,他們仿佛在向我敘述追求中文的故事,繚人情思。
蘇、陳及王三位教授可以說是“最後一批”港台學者了。他們在七○年代中期離開之後,中文系教師開始“本地化”,三十多年來就少有港台學者來系任教。一直到互建交的若幹年後,才有大陸學者涉足中文系,名額很少。我雖說是本地人,我的學術背景說明我是來自北方;三十五年前是如此,此次重來亦復如是。
中文系的學術和海峽兩岸接軌,方是正途。漢學研究的趨勢,海峽兩岸的學界是導航者和開發者,我們是享用者及跟進者。互建交之後,利用互學術來灌溉本地漢學的時日恐怕不會很多,就如“最後一批”港台學者離開之後,再也沒有港台人來問津一樣。三十五年後的今天,從學生的眼神和臉色里,我看到焦慮及茫然的一面;望著中文系的長廊,我無言。
三十五年後重臨中文系,滿堂學生是熱鬧得多了;然而,我耳鬢的白髮添了許多,腰間的脊椎骨也越來越不聽話了;試問人間,人生有多少個三十五年? (星洲日報/文藝春秋‧散文‧鄭良樹‧30/07/2006)
http://cul.sinchew-i.com/special ... ;artid=200607300034 |
|
|
|
|
|
|
|
|
|
|
发表于 30-7-2006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ixian 于 30-7-2006 08:14 AM 发表
在何教授的延攬之下,中文系一九七一年還有三位出色的教授;他們是蘇瑩輝、陳鐵凡及丁叔岷先生。蘇教授是敦煌學專家,其著作《敦煌論集》正、續編風行港、台,是研究敦煌學的基本參考書。陳教授是文字學專家,舊學根柢很深,對《論語》及鄭玄的學問都有研究。王教授是權威的校勘學家,著作甚豐,對先秦諸子都有研究,特別是道家學派。那個時候,中文系開辦還不滿十年,但是,在何教授的主持之下,學者如雲,古典組勢力強大,課程開設得很周全,和對岸的南洋大學相比,並不遜色。
鄭老師說得好,那時候開辦未滿十年,但在何教授的主持下,學者如雲,絲毫不比對岸
的南大遜色。可是今天,馬大中文系已達不惑之年,我們和對岸的新加坡國大相比,如何?
那些為中文系當政者辯護的同學,可能又會說“國情不同”、“校方限制”等等。
然而一切事在人爲。何丙郁教授主政的年代何嘗沒有“限制”?而且鄭老師講得最好:
他雖然自謙自己走的學術路線不是中文系的“正統”,不過,他非常清楚中文系的需要和方向,所以,他在任期間,禮聘過國學大師錢賓四(穆)先生前來擔任客座教授,致力於提高中文系古典組的實力和聲譽,是一位很出色的系主任,令人緬懷。
現在的當權者如果希望將來也能被後人緬懷,最好還是向何教授看起,“清楚了解中文系的需要”。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