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6-6-2009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粮VS益海嘉里:打响小包装大米争夺战
北青网 - 第一财经日报:胡军华 (09/06/25 13:00)
黑龙江桦川县的水稻种植户张宝成接过CBN记者的名片,打量了一番后悄声说:“我儿子在北京当兵,你能帮他转成士官吗?”张宝成最关心的是他的儿子, 而不是水稻。但是对于希望用“金龙鱼”大米来复制“金龙鱼”食用油神话的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团来说,最关心的是张宝成的10公顷稻田今年能不能丰收,丰收后 能不能按照种植合同把全部稻谷卖给他们。
没有“老大”的小包装大米市场
今年上半年,中国粮油市场的一对“老冤家”益海嘉里集团与中粮集团再次在米业市场狭路相逢,两者分别将食用油的主力品牌“金龙鱼”和“福临门”作为自家小包装大米的品牌,冀望能借此复制食用油市场的传奇。
但是,如果说在食用油上益海嘉里有先发优势,那么在小包装大米市场,两家却基本上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益海嘉里、中粮集团对米业尤其是小包装大米市场前景的态度十分乐观,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在今年4月份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国内大米市场整体规模达到 1500亿元,市场广阔,前景巨大。益海嘉里旗下的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下称“益海佳木斯”)总经理吴志华说:“小包装大米占全部大米市场的份额 还不到4%,但每年的增长速度却在50%以上。”
中国粮食工业协会大米分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教授姚惠源认为,现在的小包装大米市场 就与以前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状况相似,当年老百姓一人一个油壶去粮站买油,而今,小包装食用油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市场的主流消费产品。小包装大米方面,姚惠 源估计国内每年的产量在800万吨左右,与全国每年消费的1亿吨大米总量相比,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这800万吨的产量分散在100多家企业手里,没有一家 占据压倒性优势,偌大的大米市场居然没有一个“王”。
这让在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占据40%份额的益海嘉里看到了机会,本土粮油企业的老大中粮集团自然“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2005年,益海嘉里米业的支撑点益海佳木斯挂牌,2006年,中粮集团大米部成立。
稻田争夺战
以小包装米为核心,益海嘉里与中粮集团的争夺贯穿了种植、加工和营销等大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在种植方面,益海嘉里与中粮集团没有一家有自己的耕地,但是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曲线”将大量稻田变成了各自的专属原粮种植基地。
益海嘉里从2006年到今年的3年时间里,其控股的益海佳木斯与东北农民合同种植水稻的面积达到28万亩,张宝成的10公顷稻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张宝 成说:“去年给益海嘉里种了7垧(1垧等于1公顷,15亩),益海嘉里水稻收购价是每斤0.95元,比市场价高出2~3分钱,7垧地一共多收了3000元 左右,所以今年除了原来的7垧水田,又把4垧旱地里的3垧改成水田,也给他们种水稻。”
按照亩产1000斤计算,28万亩水稻田可以为益海佳木斯提供水稻约15万吨,占益海佳木斯全年加工20万吨水稻的75%左右。这75%的自给率让益海佳木斯在与其他米厂的竞争中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佳木斯一季付士米业公司(下称“一季付士”)是佳木斯第二大水稻加工企业,6月初当CBN记者来到这家公司时,却发现厂区空空荡荡,所以,三五 只麻雀难得能悠闲地在筒仓边上啄食掉出来的稻谷。该厂厂长许德春解释:“水稻都让国家给收走了,我们没有原粮可以加工。”
许德春的说 法并不准确。2008年10月下旬,有关部门为了稳定粮价,宣布在东北粮食主产区进行国家收储,整个东北地区的水稻收储量为850万吨,而黑龙江省统计局 的数据显示,2008年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为1518万吨, 850万吨的收储水稻即便全部由黑龙江省来完成,也仅占其产量的一半左右,当地水稻加工企业不至于无粮可用。
当许德春埋怨没有稻谷的时候,益海佳木斯正干得热火朝天。吴志华对记者表示,益海佳木斯之所以能持续生产,是因为与当地农民订立的水稻种植合同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原料的供应。
中粮集团同样重视稻田资源的获得。今年5月,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控股(00606.HK)与东北、江西的种粮大户签订水稻种植协议,为其“福临门”品牌 的小包装大米提供稻谷。据媒体报道,中粮控股大米部总经理杨红透露,目前合同种植占中粮集团米业总采购量的20%左右,2008年的整体产能为60万吨。
据此计算,按照国内70%的得米率,中粮控股年处理稻谷在85.7万吨左右,如果20%来自于合同种植,意味着有17万吨的稻谷由农民直接供给中粮控 股,而每亩水稻产量平均为1000斤,可以得出中粮控股水稻订单的种植面积在34万亩左右,与益海佳木斯的28万亩相比,中粮控股在稻田资源的规模上略高 一筹。
水稻加工,规模大者胜
在水稻加工方面,益海嘉里与中粮集团稻谷加工处理能力都在急速膨胀。由于水稻大宗农产品的性质,加工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而且足够大的加工量才能满足水 稻副产品深加工的要求。例如,稻谷加工成大米后,约有8%的部分成为米糠,米糠的含油率在15%左右,10万吨稻谷可提取1200吨米糠毛油,这样才具有 经济效益。姚惠源说,全国4000多家大米加工企业,年处理14万吨稻谷以上的仅有123家,规模小的企业既没有资金去做稻谷深加工,做了深加工因为副产 品量少,也赚不到钱。
益海佳木斯现有稻谷年处理能力20万吨,已经投资2.5亿元,按照规划还将投入7.5亿元建设益海佳木斯的二、 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年稻谷处理能力将达到100万吨。吴志华透露,除了益海佳木斯,益海嘉里在优质水稻的另一主产区辽宁盘锦建设的大米加工厂已经投 产,而在哈尔滨兴建的大米加工厂也在筹备中,益海嘉里还在考察江苏、江西建设米厂的可能性。
根据2008年报,中粮控股在江西、江 苏、辽宁有3座大米加工厂,每年大米产能为34万吨。今年4月,中粮集团投资40亿元的中粮天津粮油综合基地奠基,该项目建成后,将使中粮集团多增加60 万吨的大米、面粉和饲料产能。由于两家都在快速扩张,在加工产能上,未来益海嘉里和中粮集团谁将胜出仍是一个谜。
复制食用油销售渠道
两家的竞争还延伸到营销方面,益海嘉里和中粮集团不仅将各自最强的食用油品牌用在小包装大米的包装上,还将各自积累多年的食用油营销渠道与小包装大米共 享。中粮控股在2008年年报中表示,在全国已经有256个城市的2543家超级市场出售其“福临门”等小包装大米,未来销售区域将覆盖内地所有省市自治 区,经销商增加至400家。
益海嘉里小包装大米所倚重的“金龙鱼”食用油营销资源更为庞大。益海嘉里的资料显示,“金龙鱼”的一级经 销商数量超过500家,二级批发商、分销商的数量达到8500多家。一级网络覆盖了除台湾省外的全国500多个大中小城市,二级网络已覆盖了所有县级以上 城市,其中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渠道已深化到了乡镇与村庄。
益海嘉里品牌经理庾江洪说,将来应该是所有能买到金龙鱼食用油的地方,就能买到金龙鱼的小包装大米。
米业市场乍现物流巨头
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家排名全国前三的快运公司也加入了小包装大米市场的争夺。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1994年才成立,但是2002年就在佳木斯建立了一季 付士米业公司,而益海佳木斯2005年才成立,中粮集团米业部2006才开始正式运营,这家快运公司对大米的灵感显然比益海嘉里这样的专业粮油企业还要来 得早。
一季付士2002年投产时的大米产能只有3万吨,2006~2007年,一季付士连续上了5条大米生产线,年加工大米总量可达到20万吨,销售额预计可逾3个亿。
佳吉快运赖以杀入小包装大米市场的资本来自于它的庞大车队和快运网络。佳吉快运的公开资料显示,佳吉快运拥有标准箱式货车3000余辆,截至2005年末,佳吉快运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拥有自己的营运网点。
交通是制约米业公司发展的“瓶颈”,以北大荒米业为例,这家由北大荒(600598.SH)控股的子公司拥有170万亩以上的水稻种植面积,年处理水 稻能力则超过200万吨,但是2008年实际生产大米只有42.4万吨,利润主要来源之一居然是中央财政给予的铁路运费补贴。
1991年第一桶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下线时,益海嘉里在国内没有对手,而在金龙鱼小包装大米上市时,国内市场已经遍布竞争者,中国米业这盘棋还只是开了一个头,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
|
|
|
|
|
|
|
发表于 26-6-2009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郭鹤年旗下益海嘉里或赴港上市
2009年06月25日 06:12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尽管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家族旗下已经有香格里拉(00069,HK)及嘉里建设(00683,HK)两家公司在香港上市。但日前有消息称,郭鹤年旗下新加坡上市公司丰益国际有意再将其主要在中国内地经营粮油加工业务的益海嘉里集团分拆出来在香港上市。
昨天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之一——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穆彦魁周二在出席北京一论坛时表示,益海嘉里现在正在做香港上市的准备,希望今年底明年初可以上市。
早前另有消息称,作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企业丰益国际早在上个月就表示,有计划将旗下在中国的20%~30%的业务通过首次IPO的方式在中国上市。
据了解,益海嘉里集团是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也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
益海嘉里集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深圳、青岛、天津、秦皇岛、连云港、营口、广州、上海、泉州、防城港、张家港等主要港口及武汉、岳阳、西安、成都、佳木斯、新疆昌吉等主要城市投资设立了40多家工厂和20多家贸易公司,成为国际知名的粮油加工、贸易商。
益海嘉里旗下品牌包括 “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在中国均享有较大的知名度及市场份额。2006年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用油独家供应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
|
|
|
|
|
发表于 29-6-2009 1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mpany Name PPB GROUP BERHAD
Stock Name : PPB
Date Announced 29/06/2009
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BOARD
Disposed 06/05/2009 85,000
Disposed 11/05/2009 173,100
Disposed 12/05/2009 249,600
Disposed 13/05/2009 179,700
Disposed 15/05/2009 294,700
Disposed 18/05/2009 296,400
Disposed 27/05/2009 97,800
Disposed 29/05/2009 840,000
Acquired 11/06/2009 644,500
Disposed 16/06/2009 50,000
Disposed 17/06/2009 500,000
Disposed 18/06/2009 443,500
Direct (units) 107,432,850
Direct (%) : 9.06 |
|
|
|
|
|
|
|
发表于 29-6-2009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益海嘉里上市迫不及待:从上海移步香港
2009-06-29 05:16:26 来源: 南方都市报(广州)
南方都市报6月29日讯 “我们香港上市的工作已在进行,”昨日,益海嘉里有负责人向记者确认,上市地点基本敲定香港,“主要是考虑到在香港上市速度会比较快。”
早前新加坡已有媒体报道,作为全球最大棕榈油企业,丰益国际计划将旗下在中国的20%~30%的业务通过首次IPO方式在中国上市。彼时益海嘉里还向记者表示,上市地点首选上海,其次才是香港。如今看来,益海嘉里是等不及A股IPO的开闸。
益海嘉里集团是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也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旗下小包装食用油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占据了市场四成左右份额。
有消息人士告诉记者,益海嘉里拟上市的部分不仅有食用油业务,旗下正在扩张的米面业务也将打包上市。“益海嘉里投资公司不会直接上市,现在其在中国有很多业务,基本上由益海嘉里投资公司进行管理,但不是通过该公司直接投资的。”据介绍,国内很多业务都是由海外总部各业务单元直接在华投资,再由益海嘉里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为此,益海嘉里将在华成立一家公司,将拟上市业务打包进去再一起上市。
近日,有消息称具体上市时间可能在今年底明年初,对此,益海嘉里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具体时间还难以确定,要等待有关部门审批,仅仅是希望能尽快上市。
据悉,益海嘉里集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深圳、青岛、天津、秦皇岛、 连云港 (行情 股吧)、营口、广州、上海、泉州、防城港、张家港等主要港口及武汉、岳阳、西安、成都、佳木斯、新疆昌吉等主要城市投资设立了40多家工厂和20多家贸易公司,成为国际知名的粮油加工、贸易商。近期又在大米加工市场大举发力,旗下的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华就曾向记者慨叹:“小包装大米占全部大米市场的份额还不到4%,但每年的增长速度却在50%以上。”认为米业市场大有可为,已在辽宁盘锦等地复制了其在佳木斯试验成功的金龙鱼大米循环产业链模式,并正在寻找更多的优质大米产地进行复制。如今看来,这些业务很有可能进入上市公司。
此前,益海嘉里的实际控制人,也就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家族旗下已有香格里拉(00069,H K )及嘉里建设(00683,H K )两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这也意味着,郭氏家族又添一新融资平台。 |
|
|
|
|
|
|
|
发表于 30-6-2009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益海嘉里“去外资化”
2009年06月30日 01:40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杨 颢上海报道
“我们不是外资,而是一家侨资公司。”最近每当益海嘉里的高层乃至员工面对外界时,开门见山的总是这样一句话。
2007年以来,伴随粮价一路飙升,粮食安全问题开始引发众人的担心,而矛头则直指四大国际粮商“ABCD”,即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益海嘉里则因为ADM的持股被推上风口浪尖,而且由于旗下小包装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占据了国内同行业市场第一的份额,更被冠以“外资粮油寡头”的称号。
两年后,这样的指责丝毫没有减弱,甚至愈演愈烈。
于是,一向低调的益海嘉里觉得应该出来为自己目前的形象做一番努力。而这家自称为“侨资”的公司,甚至在操作一项更为本地化的工作——在中国A股或港交所实现所有国内业务的整体上市,从而变身为一家地地道道的内资企业。
6月23日,益海嘉里投资公司副董事长穆彦魁公开表示,公司正为香港上市作准备,希望今年底或明年初落实。
“外资粮商”的尴尬
进入6月油菜籽收获季节,由于今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09年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中首次规定企业可以参与托市收购,引来国内油菜籽加工企业一阵欢呼。
但同样拥有油菜籽加工业务的益海嘉里却显得有些落寞。6月中旬,国家粮食局发布了油菜籽托市收购企业名单,在这份多达100多家企业的名单中,没有一家益海嘉里的公司。
“我们很想参与收购,也和当地粮食局的人都表达过愿望,但被告知这次托市收购外资不能参与。”益海嘉里一位内部人士很无奈地告诉记者。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的证实。他告诉记者,此次托市收购的名单由三方面汇总而来,一是中储粮确定的委托加工企业,二是各地粮食局确定的当地龙头企业,三是中粮系统确定的企业,不过的确没有一家外资。
“虽然没有一个明确规定,但内部有说法称不准外资企业参与。”郭清保说。
这让益海嘉里感到有些不平。根据规定,在油菜籽市场价格回升到每市斤2.00元以上前,中央财政给予委托企业每市斤0.10元的一次性费用补贴。“这样一来,他们的每吨成本就比我们少了200块,我们根本就竞争不过了。”上述内部人士表示。
当然,让益海嘉里感到更大“委屈”的还来自于其在中国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大豆加工和小包装食用油。
5月中旬,在食用油价格持续低迷之后,金龙鱼率先对旗下部分小包装食用油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上调。
“原因是最近几个星期,国际国内食用油原料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形成原料价格高过出厂价的倒挂现象。”益海嘉里称。但这样的说法并不让外界信服。有业内人士认为,金龙鱼是通过提价刺激销售。
类似的经历在去年8月也曾发生。不过那次是金龙鱼宣布因成本下降而下调部分产品价格。但降价也同样引发了一场争论。一种看法是,益海嘉里意在压价以低价收购大豆。
“无论是提价还是降价,怎么都有人指指点点呢?”这是益海嘉里很苦恼的事情。
树大招风。不可否认,益海嘉里如今的行业地位正是备受质疑的原因之一。
益海嘉里一度曾被看作是国内小包装食用油最早的倡导者,不过,最近几年,它在这个领域的市场份额却更为人看重。一种流传于市场上的说法是,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占据国内市场40%—50%的份额,并带来它在定价方面极大的权力。
益海嘉里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夸大。他们向记者出示了一份由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所做的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排名第一的“金龙鱼”实际占有率为30.83%。而益海嘉里的另一品牌“胡姬花”排名第五,占有率为4.84%。
与此印证的是《中华油脂网》在2007年做过的类似调查。据他们的统计,在当时油料市场里,益海嘉里的市场份额为37%左右,位列第一。郭清保告诉记者,这个份额在2008年应该有所下降,原因是中粮产能的扩张,以及中储粮开始涉猎这一领域。
但金龙鱼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的说法继续被提及,而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跨国粮商在压榨过程中使用的进口大豆对国内的冲击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限制外资大豆加工企业的发展,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业。
事实上,正因为遭受到这样的阻力,最近几年里,益海嘉里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大豆加工以外的项目之上,如面粉与大米加工业务。
“侨资”企业起底
鉴于此,益海嘉里觉得有必要出来为自己的身份问题说说话了。在他们看来,“侨资”与“外资”有着重要的区别。
益海嘉里的“侨资”身份源于其最早的创始人、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郭鹤年祖籍福建福州,他本人则于1924年出生于柔佛新山,并在那里接受教育。1947年,郭鹤年到了新加坡,此后与家族联手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并在25岁被推为董事长。
此后,郭鹤年先后拥有了“亚洲糖王”和“酒店大王”的美誉,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
如今的益海嘉里则直接来自于郭氏兄弟旗下嘉里粮油与益海集团在2006年底的一场合并。嘉里粮油的掌门人郭孔丞系郭鹤年之子,而益海集团控股股东新加坡丰益国际掌门人郭孔丰则是郭鹤年的侄子。这也被看作是郭氏家族内部的交易。
这次合并主要影响着中国市场。嘉里粮油是郭氏旗下嘉里集团为开展中国粮油业务而设立的投资管理公司,在中国主要业务涉及了小包装食用油、特种油脂、油脂化工及餐饮油等领域。其标志产品“金龙鱼”系列食用油当时已成为中国食用油行业的知名品牌。
而益海集团是由丰益国际和ADM共同投资的中国最大的大豆加工企业之一,在中国拥有十多家大型大豆加工厂和20多个贸易公司。
两家企业合并后便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油脂业寡头。当时有数据统计,新集团旗下大豆压榨企业将达到12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3.4万吨,年可加工大豆1000万吨,同时拥有8家花生、棉籽和菜籽压榨厂;年精炼各种油脂能力将超过400万吨。
其次,益海集团的工厂多位于国内二三线城市,而嘉里粮油的八大生产基地主要位于航运方便、消费水平高的国内一二线城市,生产与市场都颇为互补。
从那时起,益海嘉里的新名字开始让业内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威慑。更重要的是,新公司控股股东丰益国际中,其中一个股东便是四大跨国粮商之一的ADM。
记者查阅丰益国际资料显示,ADM在丰益中的持股比例仅为6.7%。而有业内人士也表示,ADM在丰益国际里更像一个投资者角色。
相比起来,郭鹤年当年在新中国早期为糖业贸易所做的贡献,以及其在上世纪80年代以一颗爱国心投资中国市场更让益海嘉里人感到骄傲。1983年,郭鹤年与北京四季青公社、中国经贸部五矿进出口公司合作,在北京兴建了香格里拉大酒店[7.84 -0.25%]。此后,郭氏在全国各地兴建了约50家酒店,其中北京就有香格里拉大酒店、中国大饭店、嘉里中心等。
A股整体上市
但这些还不够。
除了食用油价格起伏带来的一波接一波的争议外,让穆彦魁更为恼火的还有去年8月出现的“丰益国际斥资30亿美元收购东北大豆”的传言。甚至有消息称该举动表明外资已直接威胁到国产大豆安全。
“30亿美元啊!人民币就有200多亿,即使以大豆每吨3600元算,就能采购600多万吨,基本能把黑龙江大豆采购得差不多了。但问题是,我们首先哪有这么多钱?其次,收购这么多干什么?”穆彦魁认为这样的传言不堪一击,但屡屡发生,就是冲着益海嘉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而来。
于是,穆彦魁等人考虑向益海嘉里更高层建议,运作益海嘉里在国内A股上市一事。在穆彦魁看来,益海嘉里在国内上市,融资并不是主要目的,而在于上市之后,益海嘉里便能顺理成章变身成为一家地地道道的国内企业,摆脱掉“外资”的称号和限制。
有关益海嘉里上市的消息在5月开始见诸报端,而益海嘉里也罕见地高调给予认同。据益海嘉里内部对于上市地点的设计,首当其冲地便是争取在上海A股直接上市;如遇阻,不排除先在香港上市,时机成熟再转入A股市场。
“我们已经开始先期准备工作。”穆彦魁同时也承认,一家外资企业在国内上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各种程序与审批工作均极为复杂。
首当其冲的便是在国内注册一家公司,其次便是选择将益海嘉里在中国为数众多的业务与公司打包进入这家公司。针对此前市场上传言益海嘉里将把食用油业务单独打包上市一说,穆彦魁给予了否认。他表示,益海嘉里如果要在华上市,便是整体上市,因为在粮油行业,各种业务之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单独列出哪一块来。
资料显示,益海嘉里已先后在深圳、青岛、天津、秦皇岛、连云港[7.31 -1.48%]、营口、广州、上海、泉州、防城港、张家港等主要港口及武汉、岳阳、西安、成都、佳木斯、新疆昌吉等主要城市投资设立了40多家工厂和20多家贸易公司,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亿元。
不过,益海嘉里透露目前还未到注册公司这一步。
但目前情况看来,益海嘉里已经等不到国内IPO开闸,抑或选择先行在港上市。
其实,在穆彦魁看来,益海嘉里早就已经是一家纯正的中国企业。在益海嘉里所有在华的公司中,老总一级均为华人担当,而高层中,外籍人士屈指可数。 |
|
|
|
|
|
|
|
发表于 3-7-2009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mpany Name PPB GROUP BERHAD
Stock Name : PPB
Date Announced 02/07/2009
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BOARD
Disposed 19/06/2009 374,800
Disposed 22/06/2009 300,000
Acquired 23/06/2009 430,000
Disposed 23/06/2009 396,400
Disposed 24/06/2009 1,149,300
Acquired 25/06/2009 32,300
Disposed 25/06/2009 700,000
Disposed 26/06/2009 450,700
Direct (units) 104,523,950
Direct (%) : 8.82
[ 本帖最后由 无名问无明 于 3-7-2009 12:35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4-7-2009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者按/“操控粮价”、“操控食用油价”,益海嘉里总是处于舆论的审判台,无论其如何辩解。其认为外资背景是公司在中国业务拓展上的障碍,导致其舆论和政策上的被动,商业利益也因此受损。“去外资化”成了当务之急。
“我们已经等不及了。”益海嘉里副董事长穆彦魁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公司已经确定在香港上市的计划,目前正在做相应的准备。
益海嘉里表示,外资背景正在成为公司在中国业务拓展上的障碍,香港上市后,公司将转身成为一家地道的中国企业。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募资才是益海嘉里此时选择上市的根本目的,未来其在大米和面粉市场扩张,将需要巨额的资金来维系——尽管益海嘉里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选择整体上市
关于益海嘉里的上市途经,市场有很多种说法。其一是益海嘉里正在谋求在华上市,且国内A股是其首先考虑的对象。益海嘉里的有关负责人1个月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持这种说法。
穆彦魁表示,作为一个“侨资公司”,益海嘉里在A股上市面临着程序和政策上的诸多困难,等待的时间也比在香港上市要长很多。对于益海嘉里而言,通过在华上市成为地道中国企业的心情很迫切,公司的整个业务发展也很快,已经暂时放弃了在A股上市的计划。
此外,市场曾有消息称,益海嘉里有计划在国内注册一家公司,随后将其以金龙鱼为首的小包装食用油业务装进这家公司,分拆出来上市。对此穆彦魁表示,既然公司已经确定在港上市的计划,那么在国内注册一家公司,然后将相关业务打包到这家公司的计划已经失去意义。
益海嘉里目前的方案,是将所有与粮油有关的业务全部放入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穆彦魁表示,在粮油行业,各种业务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不可能只将食用油业务单独分拆出来上市。
“目前外资在国内上市已无政策上的障碍,唯一需要的只是时间上的等待”。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表示,外资A股上市之前已经有过先例,其中东睦股份(600114.SH)就是一家日资背景的上市公司。相比较于A股,外资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手续更为便捷,等待的时间也会比较短。
益海嘉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公司在华上市的目的是为了更本地化,公司也将引入一些内地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
外资背景的“尴尬”
按照益海嘉里公司的说法,外资背景正在成为益海嘉里在中国业务拓展上的障碍。香港上市后,益海嘉里将从现在的侨资背景,变身成为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国企业。
东方艾格粮食分析师马文峰告知《中国经营报》记者,益海嘉里食用油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已经遇到“垄断瓶颈”,其下一步主推的重点将是大米和面粉业务,这将是一个比食用油大很多的市场。因此,益海嘉里已经遇到其在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公司选择此刻上市,也正是基于上述业务发展的考虑。
中国粮网研究员郭清保表示,随着益海嘉里食用油业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内对此类外资是否已经威胁到国内粮食安全的争论一直不断,这也已经给益海嘉里的进一步业务扩张造成负面影响。
如益海嘉里几年前到国内某地去投资建厂,肯定会得到地方政府非常积极的反应和配合。但其在未来如果希望继续扩张,相关的地方政府可能会心存顾虑,这是益海嘉里目前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潜在风险。
直接的商业风险已经开始显现。2009年国家发改委首次规定企业可以参与油菜籽的托市收购。但在6月中旬国家粮食局发布的油菜籽托市收购企业名单中,没有一家益海嘉里的公司。郭清保表示,相比于中粮集团,这种国家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忧虑,未来还将继续困扰益海嘉里的高层。
穆彦魁也表示,希望未来成为中国的企业后,一些围绕企业的争论会少一些。他表示,益海嘉里目前已经是一个非常本地化的企业,公司高层多由华人担当。
扩张之需
尽管益海嘉里多次对外强调自己“不差钱”,上市的主要目的不为募资,但马文峰看来,其上市的直接动因还是为了下一步大规模扩张的资金,“否则益海嘉里那么着急上市做什么?”
马文峰表示,益海嘉里目前已经确定以全产业链的方式进入大米和面粉行业,除了在黑龙江佳木斯建立的大米基地外,该公司还在全国各个粮食主产区建有数十个大米和面粉加工厂,这将需要大量的资金占用。尽管益海嘉里的自有资金十分充沛,但在目前形势下,上市将成为募集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
对于大米和面粉加工厂而言,除了投产所必须的设备和人力投入,流动资金也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建一个日处理小麦1000吨面粉加工项目,除了必要的设备投入,公司还须常年储备至少两个月的小麦,按小麦2000元/吨的采购价格计算,公司建一个此等规模的加工厂,至少需要1.2亿元的流动资金用于库存。
由于目前的粮食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设备也比较差,益海嘉里很难通过收购完成对国内粮食加工市场的布局,其未来的扩张仍将以自建工厂为主,需要的资金量将非常大。
“此外,益海嘉里2009年以来高调发展其大米和面粉业务,其营销费用和渠道费用也将是很大一笔资金需求。”郭清保表示,由于该公司的食用油业务已经建立了庞大的经销商网络,可预见益海嘉里一旦决心转身,其业务发展的速度将非常快,这需要短期内高效的筹资能力。
马文峰说,通过国外的棕榈油业务和国内多年经营食用油业务,益海嘉里的资金背景十分雄厚,但如果一个使用成本非常低的融资渠道摆在面前, “(益海嘉里)凭什么不去用呢”? |
|
|
|
|
|
|
|
发表于 4-7-2009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丰益国际已聘三家投行负责其中国上市事宜
2009-07-03 21:14:16 来源: 网易财经
网易财经7月3日讯 消息人士称,丰益国际已聘请摩根士丹利、高盛和中银国际三家投行负责其在中国上市事宜。
据称丰益国际此次融资规模为30亿美元,上市时间为今年底或明年初。
作为全球最大棕榈油企业,丰益国际计划将旗下在中国的20%~30%的业务通过首次IPO方式在中国上市。益海嘉里有负责人曾表示,上市地点基本敲定香港。
益海嘉里集团是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也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旗下小包装食用油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占据了市场四成左右份额。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Andy) 刘玉洲 |
|
|
|
|
|
|
|
发表于 5-7-2009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米出名门 金龙鱼再出狠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3日 18:51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李帅 北京报道
当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品牌逐步占据中国食用油半壁江山时,它再次低调出“狠招”——金龙鱼牌大米已悄然进入部分超市试销。
渠道复制
今年上半年,在全国的商超系统中,开始出现一种名为“金龙鱼”的小包装大米。
事实上,除了使用同一品牌外,益海的小包装大米业务也正在借鉴其食用油的成功模式。
益海嘉里市场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大米的铺货速度非常快。公司下半年会加快对金龙鱼大米市场流通环节的投入,每个月针对大米的广告费用的预算即达5000万元。益海嘉里的策略是,借用国内完善的食用油经销网络运行大米销售。
“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全国性的优质品牌米,且品牌间没有高中低档划分,这给后来者留下了充分市场运作的空间。”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国内商品流通部主任赵萍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益海嘉里副董事长穆彦魁对记者表示,日本大米、泰国大米在国内市场的热销,坚定了公司进入大米行业的信心,证明高端大米和品牌大米在国内市场的需求已经被培育起来了。
大米加工行业至今“小、散、低”的状况还相当突出。目前分布在全国城乡的日产15吨~30吨的小型大米加工机组不下10万台套,其年加工能力超过1亿吨。而这在益海的眼里,正是一个绝好的进入机会。“就像20多年前益海嘉里进入食用油市场时一样,主要是小厂小规模,我们希望能够实现规模化经营。 ”益海嘉里市场部人士向记者透露。
除此之外,在中国大米的小包装率不足4%,而在食用油领域,小包装率已经达到20%~25%。当年,食用油的小包装化趋势的先行者正是益海嘉里。20世纪80年代,益海嘉里在深圳蛇口设厂,并生产中国第一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金龙鱼”。
“20多年后再次进入大米这一新领域,益海嘉里的优势是,此前金龙鱼的品牌、渠道和人员,都可以为大米借力。他们分布在全国400多个城市的食用油经销网络,会在大米产品的推广上起到作用。”赵萍分析。
产业链可控
布局在暗中进行。益海嘉里几年内加快了对大米生产、加工、物流等方面的设置。其大米产业链从种子覆盖到加工包装整个环节。在大米的生产基地上,他们将首要目标锁定在了大米质量较高的东北地区,并分别以建立生产基地和贴牌生产的方式进入。
另外一个事实是,“金龙鱼”在黑龙江大面积给农民赠送种子,还进入农药化肥等上游领域。并承诺丰收时以一定价格回购,且全程提供技术知识。
此种行动,穆彦魁给出的解释是,益海嘉里希望将整个产业链抓在自己手里,以便于公司对所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港口建设是基于进口原料的需要早已确定的项目,而农药化肥等则是出于大米业务订单的需要。
“大米品种不好质量就不稳定,化肥农药控制不当,就可能出现有害物质,像三鹿事件一样,所以要控制各个环节,保证产品安全健康。”益海嘉里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高层说:“所以价格比别人要贵。”
这位高层向记者再三强调:“我们的加工量只有20万吨,进入上游领域并非控制产业链,而是想在中转等关键节点有自己的点,使得产品不受污染,保证产品质量。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方向。”
外资 “民族化”模式
益海嘉里的控股公司新加坡丰益国际日前表示,计划将旗下20%~30%的中国业务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方式在中国上市。并称公司可能利用IPO所得收益为并购提供融资。
“对益海嘉里来说,业务上,金龙鱼超高的市场份额已遇到了‘垄断’的市场瓶颈,外资背景正在成为益海嘉里在中国业务拓展上的障碍。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给了他们很多国内企业无法享受的优惠政策。但在粮食行业,随着政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政策天平正在逐渐向国内企业倾斜。益海嘉里为寻找大米等新业务领域支撑收益,需要内地上市更加‘本土化’。”赵萍说。
赵萍进一步分析:“在此之前,外资企业在中国A股上市尚无先例,丰益国际在华投资主要业务,涉及油脂、大米、面粉、杂粮和新开拓的豆奶、农药等业务。除油脂业务外,其他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小,不存在独立上市的可能。因此,如果上市,丰益国际最有可能拆分的就是以‘金龙鱼’为首的小包装食用油及米面业务。”
益海嘉里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成功在华上市,募集的资金也将用于其米面业务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其近来最为重视的大米业务。公司发展并不缺少资金,但是希望通过在华上市,能在公众心目中完成由外资企业向“民族企业”的转身。”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
|
|
|
|
|
发表于 6-7-2009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mpany Name PPB GROUP BERHAD
Stock Name : PPB
Date Announced 06/07/2009
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BOARD
Acquired 29/06/2009 26,600
Disposed 29/06/2009 379,700
Acquired 30/06/2009 42,000
Disposed 30/06/2009 1,000,000
Derect (units) : 103,212,850
Direct (%) : 8.71
[ 本帖最后由 无名问无明 于 7-7-2009 12:08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6-7-2009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50# 无名问无明 的帖子
15天内出了100万股
难道今天EPF推高出货?
实在太佩服这股,在1000多只股里,继领风骚.再闯新高 |
|
|
|
|
|
|
|
发表于 7-7-2009 08: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7-7-2009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7-2009 08: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52# huang_su_lang 的帖子
|
|
|
|
|
|
|
发表于 8-7-2009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龙鱼”最晚明年初在港上市
2009年07月08日 01:01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黄淑慧
“金龙鱼”食用油的母公司丰益国际(Wilmar International)7月6日晚间证实,已指定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其中国业务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筹备工作。
丰益国际在华的投资管理公司是益海嘉里投资公司。昨天,益海嘉里副董事长穆彦魁对早报记者表示,上市地将选在香港,时间上希望“越快越好”。
中国业务整体上市
穆彦魁表示,准备上市的将是丰益国际在中国的所有业务,而不是部分业务。此前,市场流传的版本是,丰益国际将分拆出20%~30%的中国业务上市,其中可能性较大的是包括“金龙鱼”在内的食用油业务。
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对于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金龙鱼”市场占有率为30.83%,排名第一。而益海嘉里的另一品牌“胡姬花”排名第五,占有率为4.84%。
资料显示,益海嘉里已先后在深圳、青岛、天津、秦皇岛、连云港[7.34 0.55%]、营口、广州、上海、泉州、防城港、张家港等主要港口及武汉、岳阳、西安、成都、佳木斯、新疆昌吉等主要城市投资设立了40多家工厂和20多家贸易公司,2008年销售收入1000多亿元。
按照益海嘉里此前对于上市地点的设计,或在上海,或在香港,但最终选择了更容易操作的香港。按照规划,上市大约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落实。
重申“不是外资”
市场最新消息显示,此次IPO的筹资规模可能达到40亿美元,高于此前外界预期的30亿美元。但在穆彦魁看来,益海嘉里的上市,融资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向外界表明“我们不是外资”。
由于粮食安全日渐受到关注,益海嘉里也因为母公司丰益国际中有ADM6.7%的持股,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外,由于旗下小包装食用油品牌“金龙鱼”为国内同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也让公众颇为担心。
因此,益海嘉里近期一直试图向外界表明,其本身是家“侨资”企业。益海嘉里最早的创始人为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郭鹤年祖籍福建福州,192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新山。1947年,郭鹤年到新加坡,与家族联手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并在25岁时被推为董事长。此后,郭鹤年拥有了“亚洲糖王”的美誉,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涉及领域十分广泛。
如今的益海嘉里则直接来自于郭氏兄弟旗下嘉里粮油与益海集团在2006年底的一场合并。嘉里粮油的掌门人郭孔丞系郭鹤年之子,而益海集团控股股东新加坡丰益国际掌门人郭孔丰则是郭鹤年的侄子。这也被看作是郭氏家族内部的交易。两家公司合并后,又通过与ADM换股等形式,把益海嘉里变成丰益国际的全资子公司。所有这些收购交易完成后,丰益国际仍在新加坡上市,郭孔丰集团、郭鹤年集团和ADM分别持有丰益国际48.5%、31%和6.7%的股权。 |
|
|
|
|
|
|
|
发表于 8-7-2009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mpany Name PPB GROUP BERHAD
Stock Name : PPB
Date Announced 08/07/2009
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BOARD
Acquired 01/07/2009 178,800
Disposed 01/07/2009 298,400
Acquired 02/07/2009 33,300
Direct (units) 103,126,550
Direct (%) : 8.70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9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hanges in Substantial Shareholder's Interest Pursuant to Form 29B of the Companies Act. 1965
Reference No PG-090713-53300
Company Name : PPB GROUP BERHAD
Stock Name : PPB
Date Announced : 15/07/2009
Name : 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BOARD
Address : TING 19 BGN KWSP JLN RAJA LAUT 50350 K LUMPUR
NRIC/Passport No/Company No.
: EPF ACT 1991
Nationality/Country of incorporation
: MALAYSIA
Descriptions
(Class & nominal value)
: ORDINARY SHARES OF RM1.00 EACH, FULLY PAID
Name & address
of registered
holder
: 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BOARD
TING 19 BGN KWSP JLN RAJA LAUT 50350 K LUMPUR
Details of changes
Type of transaction Date of change No of securities Price Transacted (RM)
Acquired 03/07/2009 19,100
Disposed 07/07/2009 500,000
Circumstances
by reason of which change has occurred
: ACQUISITION/DISPOSAL
Nature of
interest
: DIRECT
Direct (units) : 102,645,650
Direct (%) : 8.66
Indirect/deemed interest (units)
:
Indirect/deemed interest (%)
:
Total no of securities after change
: 102,645,650
Date of notice : 15/07/2009
Remarks
© 2009, Bursa Malaysia Berhad.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9 04: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mpany Name PPB GROUP BERHAD
Stock Name : PPB
Date Announced 15/07/2009
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BOARD
Acquired 03/07/2009 19,100
Disposed 07/07/2009 500,000
Direct (units) 102,645,650
Direct (%) : 8.66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08: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58# 小巴菲 的帖子
RM12.50 - 历史上最高价 - 收市不知怎样?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