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4-5-2010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ctoriliqchuan 于 14-5-2010 09:23 AM 编辑
依据我个人以前少许的训练&实战交流(并非交手),
不管什么拳法, 各有各精采,长短,当然训练时必须
有专人指导, 而教你的人也"应该"最少有无术不同样的
实战经验或遇到危险的磨练,否则他也是在"讲"教巴了。
有实战经验的人的都会了解, 并非拳法打的好看
自己爽而是当场那刹间如何处理adrenalin rush"肾上腺涌"
的问题。成败同时是短短的那刹间。哪里可以讲用什么招对应 ?
所以说,哪里有不败的"拳手"或武术家 ?
陈吴之赛。是好是坏,是优是劣,这很难讲,因为当时的水准谅必不是以今天"现代"实战所能比较对照的。
单纯的说, 可能他们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武术家,不过和近代的比较,距离真是不同…的 它像 the different btw a Man & a Boy。
不管什么武技派, 如果你顺…走 50's , 60's,70's,
80's, 90's, 10's 可取得的 Video clip 来 查看
你将会发现不管什么武技派大家同时增进能力,变化也多,
BJJ家族的"神话" 也在十年中被"吹爆", 别人进步, 自己家里人无任何"突破"专门技术距离也拉近了。
所以说, 华人当宝的 真传 & 祖传 字词有时候是不足道的。
因为当中传下时会"断层"。
同意mah? |
|
|
|
|
|
|
|
发表于 7-6-2010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我想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上班没什么时间爬帖,所以想请教有经验的大哥大姐们。
因为工作的关系,所以缺少了运动,所以想找些运动来沉迷,给自己出汗,把体力练回来,因为现在的体力真的差到没办法想象。
想来想去真的不懂有什么运动可以让我沉迷,身边的朋友都喜欢去打羽球,都变成高手了,我已经很难join他们了。也不是因为最近看了叶问才想到要学拳的,只不过想找一些事情来给自己沉迷,出汗,强身健体,没有想过要什么战斗这类的事情。
我已经30岁了,身形比较大,也非常笨重,想借此接触太极的机会让自己沉迷的同时也能让自己找会健康,不知道高手们有什么话想告诉小弟,还有在Subang USJ一带,那里有适合小弟的地方可以学拳? |
|
|
|
|
|
|
|
发表于 7-6-2010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你是想运动,流汗,但体形较大,
那看来你最适合意力拳了,每个周末又可以聚一聚互推,
你看了victor的视频吗?大伙都推得不亦乐乎,汗流浃背 |
|
|
|
|
|
|
|
发表于 9-6-2010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并非是一朝一日可以练上手的。
实际上想要运动而没有时间的, 可以考虑每天多走多步行, 每天试着走上楼梯上五层楼, 从…中你将会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化等。
"自由式推手"主要的是让自己有较多的机会以较少受伤的状况下去接触比较真实的局面去尝试应付进攻者。
从中我们学会使用本身的或老师传的"口传"心法以及 :
1。 保持距离
2。 守中用中
3。 力不过尖
4。 打人需上步
5。 力的不顶
6。 为什么立身要中正/直,
7。 直中带曲
8。 上下相随
9。 杠杆作用
10。 如何用手掌/手指去支配敌手的骨架。
11。 什么是"准确"
12。 什么是力学
13。 对合摸放
14。 起程开合
15。 什么是"轻"
16。 什么是单/双重的
17。 什么是"阴","暗","内" 劲。
18。 腰Guah
19。 为什么必须要粘贴对手。。。 等等!
最重要的是学问和用法是相对的, 我们必须活学活用的使用出来,
否则培养的是"迷信"和"理趣"这两字句。 |
|
|
|
|
|
|
|
发表于 11-6-2010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术并非是一朝一日可以练上手的。
实际上想要运动而没有时间的, 可以考虑每天多走多步行, 每天试着走 ...
victoriliqchuan 发表于 9-6-2010 05:59 PM
不好意思,大哥你可以介绍一下意力拳吗?
因为我看过介绍,但是里面有太多的字眼我看不明白,我根本是没有接触过武术,所以不明白,
不知道大哥能不能用一些比较浅一点的解释好让我这些不懂的人有个了解,我只是想强身健体,
同时又可以学到一些有用的拳术的话又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前面大哥的那个视频,应该是在Subang附近是吗?因为有听到很大的轻快铁声音。 |
|
|
|
|
|
|
|
发表于 11-6-2010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半桶水"很艰向你解释这无招牌无试的"意力拳", 你不妨get into 。www。iliqchuan。ru, 网站, 查看
sifu Sam Chin 的 training systems。 |
|
|
|
|
|
|
|
发表于 11-6-2010 1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ctoriliqchuan 于 11-6-2010 12:15 PM 编辑
以下是英语译本 : |
|
|
|
|
|
|
|
发表于 11-6-2010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英语译本 :
victoriliqchuan 发表于 11-6-2010 12:06 PM
谢谢大哥的资料。
那么授拳中心在那里呢?
是在甲洞吗?
因为我身在Subang,去甲洞可能会比较远。 |
|
|
|
|
|
|
|
发表于 11-6-2010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练武, 不是那么容易的, 去增加步行率或步行冥想 Vesapana Meditation 是更好的。
你也可以去 KL Taiji Push Hand Research Center 练, 地点是KELANA JAYA。 |
|
|
|
|
|
|
|
发表于 14-6-2010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ubang,或许可以考虑我们老六路太极拳的其中一个地点,在白沙罗华小。 |
|
|
|
|
|
|
|
发表于 11-9-2010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下,哪里有的练太極拳? |
|
|
|
|
|
|
|
发表于 11-9-2010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02# watch
以下是北马的,但资料可能有些过期了……。
The Malaysian Federation of Chen Style Taijiquan Association
Add: No. 57, Medan Terengganu, 11600 Penang.
Tel/Fax: 04-2819007
Amateur Taiji Research
Add: 75-B, Jalan Trengganu, 10460 Penang.
Tel: 04-2819007
Persatuan Olahraga Thai Keik.
Add: No. 360, Macallister Road, Penang.
CHIN WOO ATHLETIC ASSOCIATION OF PENANG
Add: 9-12-9 Tingkat Paya Terubong Jaya 2, Taman Paya Terubong, 11060 Penang.
Taiji Class Instructors:
Koid Sin Swee Tel: 604-3310692
Tang Chin Yong Tel: 604-8284016
Lee Yean Poy Tel: 604-6434863
Lee Leong Seng Tel: 604-2631845
Lim Choon Seong Tel: 604-012-4223168 |
|
|
|
|
|
|
|
发表于 12-9-2010 09: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03# 唔讲得
谢谢。。。
我看很多帖写拳或操?你介绍的是什么的哦?
太极内功又是什么哦?
我不是很会分,可以解释一下吗?thanks |
|
|
|
|
|
|
|
发表于 12-9-2010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04# watch
洒家非北马人,帮不了你,建议你亲身走一趟参观兼请教他们。 |
|
|
|
|
|
|
|
发表于 4-10-2010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10-2010 07: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快乐花园神龙太极拳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因为最后资料更新离现在隔很久了。 |
|
|
|
|
|
|
|
发表于 4-10-2010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0-2010 1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剑云老师的一段话:
总有人说要来练技击,其实现在的人一般练不了技击,练技击,既苦又枯燥。当年的一些所谓的技击家,他们练的功夫其实已经不是实战技击的功夫了,那还是民国初年呢。现在的人一般更受不了这个(艰苦、枯燥、寂寞),舒服地练,还未必能够坚持呢。你们现在练拳主要是锻炼身体,能够知道一点技击的味道就不错了。当年先父(孙禄堂)在上海时,有个人说齐公博能站三年的三体式,我也站三年。那人本来就练过多年的形意,也打过杭州的擂台,还取得了名次。结果按照先父的要求一站,三个月都坚持不了,人就跑了。他对人说我们家的拳,如同天天给自己上回大刑。练技击有岁数上的要求,很多功夫三十五岁以后就不能练了。先父讲拳变化气质,不是仅仅指外表气质,而是骨筋气血髓都要发生改变。先父晚年骨瘦嶙峋,可是身体柔软如同婴儿,手臂伸出来,皮肤光滑细密,在皮包骨之间有一层厚厚的膜,与肌肉完全不同。先父的两只手臂像两条游动的鱼一样,这毫不夸张。齐公博的手臂真如棉裹铁,与人搭手,使对方的手臂酸得受不了,非常的松沉又非常的坚实,他的手往你的身前缓缓一伸,很少有人能够化解的了,挡不住,拨不开,化不掉。看看动作简单平淡,可就是难以破解。这才是功夫的作用,用不着什么弹呀抖呀,这种东西不能说完全没用,那也是练出来的的功夫,多少有些用,但并不是实在的功夫,遇到实在的功夫,这些东西就没有用了。实际上,真正伤人的功夫,动作都是平淡自然的。所以练实在的功夫都很枯燥,没有任何讨巧处。真正的技巧也很平实,没有实在的功夫,技巧也发挥不了。你们都不靠技击吃饭,没必要讨这份苦,练拳能够锻炼身体就好。技击不是什么人都能练出来的。在技击上,我顶多算是半个票友。我二哥(孙存周)是职业。我能教给你们的就是修养身体。 |
|
|
|
|
|
|
|
发表于 15-10-2010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0-2010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大关节放松的方法及问答[panghui 原创]问答, 关节, 原创
由 panghui 于 2008年 6月 30日 20:21 发表:
顶头悬:将颈部肌肉放松,颈椎自然舒直,头部因为肌肉舒松开而自然座于颈椎上。头顶似有绳悬,头部有微微的悬空感。找到那个可以让头做到脖子这个架子上,扒掉舍掉脖子上的肌肉。比较形象的:都看过放在车上的小人偶、小动物吧,车子一动,他们的头就轻盈盈,随车摇曳。
在做不到真正的顶头悬之前,脖子很容易僵硬,在体会到脖子僵硬的时候放松肌肉,摆正头颅,利用地球引力,把头放在颈椎这个架子上。有这么个位置,可以让头颅不偏不倚,仿佛悬空,轻盈灵活。找到这个位置。
要点:头颅放正,此时眼睛平视,舍掉脖子上的肌肉。
关于顶头悬的疑问:
问:听人说练太极时,下巴要收一点,不知是何道理?这跟‘顶头悬'有没有冲突?是不是‘顶头悬'时,下巴自然就是收的?
答:顶头悬,很多人都是由外向内找,比如说头上如顶着个小木棍,脖子向后帖衣领,下巴微收让百会顶天等等。解释的五花八门。
本来是从内而来的东西,却让后学迷惑在小木棍、衣领,下巴。其实实质就是让头颅虚灵。反听自己找到这个虚灵的感觉就是了。
思考问题方向应该是由内向外,听己正己。少看书,多听听自己。
------------------------------------------------------------
脸部:
放松眼眉之间,眼皮、嘴。
要求:放松到抬抬眼皮好像都不大容易。
原因:练拳时最容易紧张的还有脸部,而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只有脸部真正做到放松了,你的精神才能真放松,能够沉浸在反观内听。
------------------------------------------------------------
松肩:
要松肩,首先要将胳膊松透。这样来体会胳膊放松:两腿站直后弯腰,两臂如吊环一般自然下垂,与地面成九十度角,感受一下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此时手指会有肿涨的感觉,用腰带着手臂晃一晃,体会一下肩的感觉,记住这个感觉。
缓缓站直身体,每移动一分重新体会一下,放松的状态如有变化就重新调整到松。胳膊能松开后,胳膊的重量都缀在肩关节,所以你会感觉到手臂是有重量的。有一定时间积累后肩关节会慢慢松开。
松肩很重要。首先要知道松的感觉,如果有点困惑,如果恰好家里有小孩子,看看他们的手臂,找找感觉。如果直立后感觉不到手指的涨热麻,那就是还没有松透。检查肩关节。
问:弯腰垂臂,是寻找感觉?还是练习?如果是练习,要多少次,每次多久?
答:弯腰垂臂,是寻找胳膊放松的感觉。一般人也只有此时能感觉到手臂的重量,身体直立肩关节就又僵到一起了。
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松肩。如果直立的时候也能"肩、肘、腕有被拉伸的感觉,如果此时手被人往下拉一下,好象会脱臼",那就是说你的胳膊与肩关节能松开了。
问:现在,当我坐着或站着入静,就想象:这两条手不是我的,是两件身外物挂在我的肩上,手指就会慢慢有肿胀的感觉,如果微微把手指张开,感觉更强。一旦想别的,或被打扰,感觉就一下消失。要这样一直练习吗?我是这样理解:手指肿胀是因为各关节放松,气血贯通到手指产生的感觉,对吗?
答:很好。有没有麻的感觉?如果没有,说明肩关节还没松到位。没事的时候就想着,挂着。看现在需要挂的有脸、脖子、手臂、肩膀,只要想起来了,就检查一下这些是不是在理想的状态
现在,在保持上述感觉的前提下练练起式。(就是手臂平举到胸前再放下,着重作两臂平举)
做法:仿佛有细绳拴在手腕处,来牵动两臂上移。
要点:肩膀不能上提,手臂上移的时候,能感到肩关节的开展。
此时的手臂仿佛有千斤重。
问:手指有麻,还有丝丝凉意,像微风吹拂一样,正常吗?是不是在做起势时,也想着手不是我的?
答:每个人对气的感觉可能都会有点差别,总的说来有热涨麻的感觉算对了。
我前面提到的和后面要讲到的身体的放松,都是像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样,成为习惯。
起式的时候照看自己的全身,每移动一分,就检查一下脸、脖子、肩膀、胳膊上的肌肉是不是放松了。所以这个简单的抬手的动作应该在1分钟以上完成。现在一点也不要加意念,把自己完全倒空,不但胳膊,整个身体都是空的。随着你对身体放松程度的提高,你也许会听到身体里有一些细微的从没有过的感觉,不要控制这些感觉,也不要强求,让他们来去自由,你就静静的听着。
问:这次有难度,主要是一想别的,或眼睛一睁开,涨麻的感觉就消失。没办法,只好每移动一点,就停一下,找回涨麻感觉后,再移动。另外,好象肩关节有涩涩的感觉,且手心有微微发热。还有,手臂放下时,也要这样找感觉吗?还是,像自由落体似的落下?
答:"每移动一点,就停一下,找回涨麻感觉后,再移动"。对的,因为你的神意一次能够笼罩的范围有限,所以要一点一点的检查。在平日生活中多想多找,在集中练的时候进步会快些。
肩关节不舒服,如果胳膊放松的好,肩关节比较疼。因为,肩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缝隙会因此而拉大,连结骨与骨的韧带会因此受力,而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让韧带有被拉扯的机会,所以会感觉很不舒服。等练久了,不舒服的感觉,酸痛的感觉会减轻。
起式的第二步:肘尖平着向两侧牵扯,胳膊的其他部分不自动。
第三步:慢镜头自由落体运动,手臂缓缓下落。
要点:检查手腕,手腕松开,手指舒展,手腕与小臂在同一平面上,不要有角度。
问:"肘尖平着向两侧牵扯"是什么意思?小臂与大臂之间会有小小弯曲吗?还是只是意念上的向两侧牵扯?在放松状态下,手腕会自由垂落,手指朝地,所以手腕不可能与小臂在同一平面上?还是我做的不对?
答:意思就是曲肘。但容易用小臂带动曲轴,应该是用肘尖带动。你做的很好。一般来说,手腕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手指会不自觉地僵硬。手臂跟肩平行的时候手指慢慢抬起,与小臂处在同一平面。
问:今天上了一趟街,路上我任凭两条胳膊挂在肩上晃来晃去,手指感觉很强,后来我试着把手放入口袋中,那感觉还在。接着我就试着做收放练习,心想挂上,感觉就出来,心想不挂,感觉就消失。这样做对不对?是不是以后都要经常这样练习?
答:对,能想起来,有空闲的时间就找找感觉。这样的练习要经常作,练拳时容易找到感觉。
答:肩关节好松,肩胛骨不容易松。但只要肩关节能够由着地球引力松开,由着肘尖的开展而开展,不久肩胛骨也会开。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相通,棚劲才能生出。
但这不能执著的去想,因为会引起后背、脖子僵硬。所以不到时候又难做到的还是不知道的好,时候到了,一点即通。
-----------------------------------------------------------
松腹
拳彦有云"腹内松净气腾然"。腹部不松,则上下双重。运动的时候容易不容易平衡。腹部很容易紧张,尤其是在运动的时候。腹部不容易放松。在想松却不能松的时候就吐一口气,找找松的感觉。运动也好,静止也好,随时检查。
问:松腹感觉不好找,但不知这算不算:用腹式呼吸慢慢吐一口气后,觉的胸部和腹部很祥静,很平衡,没有郁积。
答:对。找到松腹的感觉后,在平日生活中多检查。再检查呼吸的时候气能沉降到什么地方。如果到胸膈处就下不来了,再在呼吸的时候慢慢调整。慢吸慢呼,受到阻碍就调整放松。
问:这里的"气"是呼吸的空气,还是用意念来行气的气?还有,我的腹式呼吸,不完全用腹部,也有胸部。我是先腹部吸气涨起,到尽头后,胸腔接着吸气涨起,然后胸腔先开始呼气,接着是腹部;结束后,再从腹部吸气开始,循环往复。不知对否?
答:指的是空气,太极拳中的腹式呼吸是自然配合上的,不需要自己去想着配合,着意配合,气必滞。
这里的检查呼吸是否通畅,还是在放松的范畴。放松胸腔、隔膜、腹部。只要吸进来到空气能自由落入腹部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开始会气短,呼吸急促,慢慢松开了,就可以深呼深吸。这需要个过程,没事就挂着,想起来了就检查一下。
问:这就是气沉丹田吗?是空气的气吗?
答:不是。只要你能松下了,气会自然沉入丹田的。气能沉入丹田,却不一定呼吸的时候能腹式呼吸,大部分人都是用胸呼吸。
-----------------------------------------------------------
松腕:
脚腕不松,腿部不会真松。松脚腕,如同脚腕处的皮肉虽连,但筋已断开。即使地面不平,身体中正也不会因地势原因受影响。与松手腕相同。
------------------------------------------------------------
松胯:
1、稍息站立,将虚腿(右)松开,慢慢轻提右膝,膝盖似有细线向上牵引。
2、使右腿慢慢离地。保持立身中正,不可因提膝而身体有些微歪斜,胯始终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位置。3、大腿、小腿肌肉松开,小腿自然垂直地面,脚腕松开。
4、每向上提一分,就重新检查腿上的肌肉是不是松开了。
5、直到提腿至大腿小腿夹角90度。
6、此时着意松开腿上的肌肉,也就是骨架子支撑着,而意念扒掉腿上所有的肌肉。(跟起式抬臂的意思一样。)
7、放下腿,让腿自由落体运动。就在腿落的一刹那,听听是否感觉到了胯关节的存在。
问:放松时抬腿,站得很稳,地不平也一样;腿自由落地的一刹那,胯关节有响声。
答:是不是只响但不没有不适感?或刺痛感?很好,想起来了就练一练。
能感觉到胯关节在哪里吗?另外,肩关节现在是不是也响?这些都是关节开始松的表现。一开始响声可能比较频繁,后来就渐渐少了。
问:胯关节没有不适感,就是响,肩关节不明显。胯关节是不是就在响的位置?我有试过,不放松时,站不稳,难平衡。
答:如果能感觉到响声的出处才是听到了胯关节。
答:再来一个动作帮助松胯。1、左腿弓步站好。2、将左腿意念成实腿。右腿虚掉。3、左腿小腿垂直地面。4、重心慢慢前移。收右腿。
要求:
1、运动的时候,尤其是收腿的时候,注意尾闾托丹田。尾闾托丹田,就是尾椎骨的尖端微微向前向上托。比较容易感受的是:屁股下面有椅子,在落座一瞬间的尾椎骨。
2、收腿的时候,左腿10分力,右腿0分。仿佛从泥沼里拔右腿一样。体会右腿胯关节。
问:"左腿弓步"是高架,还是低架?"收右腿"是右脚不离地(或叫拖地)收回,还是抬脚收回?
答:高低架都可以,高架易松好找,低架对腿的要求比较高。拖地收回。好像从烂泥塘中艰难的拔腿。松开全身,全靠左腿拖带,右腿仿佛掉环,保持胯的水平、立身中正、脊椎骨的延长线垂直于地面。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