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德源

Ajahn Sumedho – 四圣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4-2009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 如实地面对自己 的帖子

八正道 > 苦集灭 > 八正道 > 苦集灭 > 八正道
所以,一开始,必须有别人灌输的“正见”,接着,去印证的时候,才会真正自我生发起“如实的正见”。两者,都属于八正道,不过内涵却很不一样。

一个处于理解想法,一个处于了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4-2009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1# o1j2m3 的帖子

你这个人不懂得装懂, 这边偷一点那边偷一点, 然后胡言乱语...
你的脸皮还真厚, 难怪素还真见到你都跑不敢和你正面交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4-2009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2# 三法印 的帖子

是这个样子吗?反省中~ 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09 0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让我知道您从那里学习到的?
因为我没听过这个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09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4# 如实地面对自己 的帖子

这是根据内容,就可以知道的。

一开始,学佛的就会学习和听到正见,这就是八正道里面了,可是处于听闻而已,可是身口意还无法守住,还会偏离八正道。
不断苦集灭之后,就会回到原点,就是八正道,这时候已经了知,身口意可以完全的遵守八正道而不偏离。

为什么说苦集灭道是不间断的过程呢?因为增上修行,因为不同的烦恼,因为不同的八识心田的种子,因为不同的修行次第。
可以了解嗔恨的苦,只可以得到灭除嗔恨的果;如果有人可以先了解所有的苦,就可以得到灭除所有的苦的果。

如果,苦集灭道,只是单一的过程,观察放下的次数必然也应该是单一的,而智慧也会以爆炸的方式出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才会说:越修越有智慧,越修越清静。

清静和智慧,就是四圣谛的果,也就是灭谛所引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09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0-4-2009 11:33 AM 发表
如果,苦集灭道,只是单一的过程,观察放下的次数必然也应该是单一的,而智慧也会以爆炸的方式出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才会说:越修越有智慧,越修越清静。


你經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0-4-2009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6# 123木頭人 的帖子

喝喝茶,别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09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您能给我您根据的资料的来源。。。
据我所知,我所认识的佛教的经典并无如此说法。。。
所以如果是自己的诠释,而有误解经典的危险性。。。
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4-2009 08: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8# 如实地面对自己 的帖子

如果担心误解,不如你就亲自去体会,这比较容易让你了解。
你就尝试做到其中一种烦恼完全不再生起,这样子你就能够明白了。
或,可以问问禅师和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4-2009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以自己体会的,虽是能实践佛法,可是因以自己体会与理解去诠释与实践,会有“误”入佛法的可能性。所以学佛必先确立正见,如无,就像其他“宗教”以自己方式诠释佛教经典,自以为究竟,反之误解了佛陀的本意。
佛法必先了解他的全面性,才能确定学佛的本位与方向。如自以为解“空”是不断放下,什么都放下,而落入“恶取空”,成为学佛的障碍,那就可惜了!!

感恩您的努力回复
印顺导师的“佛法概论”是本好书,可以尝试从中了解整体的佛法,加油!!感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0# 如实地面对自己 的帖子

很抱歉,您说的问题,都不存在于小弟的了解中。
或许很多学佛的人都误中地雷吧。
而且,从你的言语中,应该不知道什么是空。
关于你的那个误解,可能需要让“三法印”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1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0# 如实地面对自己 的帖子

很抱歉,您说的问题,都不存在于小弟的了解中。
或许很多学佛的人都误中地雷吧。
而且,从你的言语中,应该不知道什么是空。
关于你的那个“误解”,可能对“三法印”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0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含經隨身剪輯》

十三、四諦
 依緣起法的理則,所發展出來的修行指導原則,就是「苦」、「集」、「
 滅」、「道」四諦法了。
 「苦」,是指痛苦。引伸來說,也是指問題之所在。能覺察到有問題,就
 是解決問題的起步,也是邁向修行的第一步。
 「集」,是指造成問題的原因。依緣起法則,只有造成問題的因緣條件瓦
 解了,才解決了問題。所以,「集」是解決問題的第二步。
 問題解決了,就是「滅」,而解決問題所使用的方法,就是「道」了。

125.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
 猶如諸畜之跡,象跡為第一。(中‧三○)(象跡喻經)

※在因緣法則下,四諦法,是解決任何問題的標準步驟,所以說:「一切法
 皆四聖諦所攝,於一切法最為第一。」

126.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
 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發動。
 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
 謂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如實知,苦滅聖諦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實
 知。(雜‧三八八)

※解決人生的問題,就好比醫病一樣。
 四(聖)諦的原則,不但可以用來解決人生的問題,而且是治好了以後,
 永不復發。所以,經中稱佛陀為「大醫王」。

127.世尊告五比丘:有此四諦,云何為四?
 苦  諦: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所欲不得,即五
      盛陰苦。
 苦集 諦:所謂受愛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貪著。
 苦盡 諦:能使彼愛滅盡無餘,亦不更生,是謂苦盡諦。
 苦出要諦:所謂賢聖八品(正)道。
 是謂名為四諦之法。
 然復,此四諦者,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
 復次,四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
 此四諦,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增‧二○九)

※佛陀在菩提樹下正覺後,初次為人(五比丘)說法,闡揚四聖諦。
 首先,說明了四聖諦的內容。
 其次(然復),勸說當修四聖諦,以開智慧之眼。
 最後(復次),勸說當證四聖諦,成就無上正真等正覺。
 這就是著名的「三轉法輪」。
 貪愛,是痛苦的根源,問題之所在(集諦)。這是在解決煩惱上,所應當
 注意的。
 四諦的每一諦,都可以讓修行者「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帶來覺悟
 與光明。
 心中有什麼還沒解決的困擾嗎?試著運用四諦法吧!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tb/tb13.htm

[ 本帖最后由 山野草夫 于 12-4-2009 03:1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0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阿含經十二選》

第 二選
諸佛所說正要--四聖諦:《象跡喻經》(三○)

(一)經文大意: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舍衛國,住在勝林給孤獨園。
  尊者舍梨子告訴諸比丘說:
  「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所以者何?攝受一切眾善法故。諸賢!猶如諸畜之跡,象跡為第一。」
  哪四諦呢?就是苦聖諦,苦集、苦滅、苦滅道聖諦。
  什麼是苦聖諦呢?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
  什麼是五盛陰呢?就是色、覺(受)、想、行、識。
  什麼是色盛陰呢?就是一切「四大」以及「四大」的組合物。什麼是「四大」呢?就是地、水、火、風四界。四界又各分內、外:
  內地界:「內身中在,內所攝堅,堅性住,內之所受。」如髮、毛、爪、齒、皮膚、肌肉、筋、骨、心、腎、肝、肺、脾、腸、胃、糞等。
  內水界:「內身中在,內所攝水,水性潤,內之所受。」如腦、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小便。
  內火界:「內身中在,內所攝火,火性熱,內之所受。」如暖身、熱身、煩悶、溫、壯、消化飲食。
  內風界:「內身中在,內所攝風,風性動,內之所受。」如上風、下風、腹風、行風、制縮風、刀風、躋風、非道風、節節行風、息出風、息入風。
  外地界、外水界、外火界、外風界謂:
  「大是、淨是、不憎惡是。」
  「有時水災,是時滅外地界。」
  「有時火災,是時滅外水界。」
  「有時外火界起,起已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燒彼已,或至道、至水,無受而滅。」
  「有時外風界起,風界起時撥屋、拔樹、崩山,山巖撥已便止,纖毫不動。」
  此外地界、外水界、外火界、外風界:
  「極大,極淨,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為愛所受(取)。」
  所以多聞聖弟子,就不會這樣想:
  「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
  因為能不這麼想,所以,如果當此四大之身,遭到罵詈、捶打、憤怒指責而生苦,或者受到讚美而生樂,多聞聖弟子明白:
  「我生此苦(樂),從因緣生;非無因緣。云何因緣?緣苦(樂)更樂(觸)。彼觀此更樂無常;觀覺(受)、想、行、識無常。彼心緣界住,止合一心,定不移動。」
  如果在平時,也能夠常有這樣的觀想,那麼,一旦身體挨了拳頭、石塊、刀杖時,就會這樣想:
  「我受此身,色法[麤]質,四大之種,從父母生,飲食長養,常衣被覆,坐臥按摩,澡浴強忍。是破壞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我因此身致拳扠、石擲、刀杖加。由是之故,彼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妄不癡,安定一心。」
  世尊也是這樣教我們的:
  「若有賊來,以利刀鋸,節節解我身者,因此令我心不變易,不惡語言者,當為彼節節解我身者,起哀愍心,為彼人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週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應慚愧羞厭:我於利無利;於德無德,謂我因佛、法、眾,不住善相應捨。彼因慚愧羞厭故,便住善相應捨。是妙息寂:謂捨一切有;離愛;無欲;滅盡無餘。諸賢!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猶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於空,便生屋名,諸賢當知,此身亦復如是:因筋骨,因皮膚,因肉血,纏裹於空,便生身名。諸賢!若內眼處壞者,外色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眼識不得生。」「諸賢!內眼處及色、眼識知外色,是屬色陰。」「內意處及法、意識知外色法,是屬色陰。若有覺,是覺陰;若有想,是想陰;若有思,是思陰;若有識,是識陰。如是,觀因緣和會。諸賢!世尊亦如是說:
  『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所以者何?諸賢!世尊說五盛陰從因緣生: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彼厭此過去、未來、現在五盛陰,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是謂比丘一切大學。」

[ 本帖最后由 山野草夫 于 12-4-2009 03:1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0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論述:
  《頻鞞娑羅王迎佛經》(六二)、《優婆離經》(一三三)、《梵摩經》(一六一)都描述佛陀說法的過程為:「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使聞法的人,有能力堪受正法,再說如諸佛所說正要:「苦」、「集」、「滅」、「道」四聖諦。四聖諦為佛法中的「正要」法,一切善法,皆為四聖諦所統攝,都可以歸入四聖諦中。也就是說:四聖諦是普遍性的真理,是通往解脫的必經之道。
  在《分別聖諦經》(三一)中,佛陀讚揚尊者舍梨子(舍利弗尊者)說:「舍梨子比丘聰慧、速慧、捷慧、利慧、廣慧、深慧、出要慧、明達慧、辯才慧;舍梨子比丘成就實慧。」為什麼會給予這樣的讚美呢?是因為「我(佛陀)略說此四聖諦,舍梨子比丘則能為他廣教、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舍梨子比丘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時,令無量人而得於觀。舍梨子比丘能以正見為導御也,目揵連比丘能令立於最上真際:謂究竟漏盡。舍梨子比丘,生諸梵行,猶如生母;目揵連比丘,長養諸梵行,猶如養母。是以諸梵行者,應奉事供養、恭敬禮拜舍梨子、目揵連比丘。」尊者舍梨子因為擅長於為同修們解析四聖諦的道理,以「正見」啟發、引導、匡正(御)同修的修學,讓許多同修,因為熟練應用四聖諦而「得於觀」(成就於觀察力),建立修行的基礎,而獲得佛陀以「生母」來比喻的讚美。從這段讚美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四聖諦是「正見」、是智慧的一環。
  從發現問題,確認它確實是個問題,而引發應當解決問題的認知(驅動力),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分析造成問題的原因,將根本原因找出,是解決問題的第二步。
  找出原因後,努力將它滅除,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三步。
  當確實將造成問題的因素滅除時,問題解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確立了,這是解決問題的第四步。
  修行也一樣:先從能感受到苦、不滿於苦開始(苦聖諦),才會去找造成苦的原因(苦集聖諦)。根本原因找到了,才能夠嘗試去滅除這個苦(苦滅聖諦)。當滅除了苦,滅除苦的方法,也同時確立了(苦滅道聖諦)。所以,與其說「四聖諦」是一種哲理,不如說它是一種方法: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一個容易動怒的人,如果能夠覺察到自己經常容易動怒,感受到這是個困擾(苦聖諦),才可能去分析、觀察動怒的原因(苦集聖諦),而滅除它(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能夠從觀察問題的現象,而分析出造成問題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觀」了,這也是為什麼佛陀會說:「舍梨子比丘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時,令無量人而『得於觀』。」
  《增‧二十四‧五》(二○九)、《雜‧三七九》描述佛陀初成佛時,為五比丘說法,所說的內容就是「四聖諦」的「三轉十二行」(另:《羅摩經》(二○四)說是離苦、樂兩邊的中道--八正道):
  「初轉」先分別說明「苦」、「集」、「滅」、「道」的內容,是初『聞』正要法。
  「二轉」說明:「苦聖諦智,當復知」;「苦集聖諦,已知當斷」;「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也就是說當『修』此四諦法,使「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
  「三轉」說明:「苦聖諦,已知;知已出」;「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也就是說當『證』此四諦法是「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
  每一轉都有「苦」、「集」、「滅」、「道」等四「行」,所以三轉一共有十二「行」,也相當於「聞思」、「修」、「證」的次第。當佛陀「三轉法輪」後,五比丘中的尊者憍陳如(即拘鄰)當場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入「初果」)」(眼生;智生……)了,這就是著名的「轉法輪經」。
  苦,經中列舉了八種,在《分別聖諦經》(三一)中,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其中,描述前面七種苦的每一種為「身受苦」、「心受苦」、「身、心受苦」;「身熱」、「心熱」、「身、心熱」;「身壯熱煩惱憂慼」、「心壯熱煩惱憂慼」、「身、心壯熱煩惱憂慼」。所以,從感受到苦的地方來說,可以分為:身體(色盛陰)上的、心理(受、想、行、識盛陰)上的,或者是身、心交錯上的,但總是不離五蘊而有苦的。所以,「八苦」中的前面七種苦,可以籠統(略)而說是「五盛陰苦」了。另就苦的性質與型態來說,苦當然是苦;熱、壯熱(強烈的熱)、煩惱、憂慼等逆境,都可以讓人們產生苦的感受,甚至過去平順快樂的經驗,也可能加強了逆境中苦的感受,而成為苦的一部份。所以,雖然受蘊中尚有「樂受」與「不苦不樂受」,然而,從人們一向趨樂避苦的習性,以及緣起、無常的法則來說,「樂受」與「不苦不樂受」終究還是要匯歸於「苦受」的(《雜‧四七三》),這就是為什麼「四聖諦」要先從「苦聖諦」來說了。
  《雜‧四七○》經中說:「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凡夫、聖人有何差別?」「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愁憂稱怨,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不起憂悲稱怨、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我們的身體,是「四大之種,從父母生」,經常需要飲食與照顧保養,也還是無法避免生病、衰老,或者外力傷害而引起的苦的。「身苦」,顯然是這個「五蘊和合體」的必然,即使是解脫的聖者,生前也還是無法避免的。如《求法經》(八八)中記載:「彼時世尊告曰:『舍利子!汝為諸比丘說法如法,我患背痛,今欲小息。』」然而,「身苦」是不必然一定要引起「心苦」的,像不中「第二支毒箭」的聖者,就不會讓「身苦」引起「心苦」。所以,就修行的立場來說,應當下功夫的是「心苦」的止息,以及正念正智,讓「身苦」就停留在「身苦」的層次,而不要更進一步再引起「心苦」。
  經中說,身體(色盛陰)是由「四大」所組合而成的,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是「滅盡法;離散之法」。又拿蓋房屋,來比喻身體的組成,以「因緣和會」的角度來作觀察。能夠作這樣的觀察(「因緣和會」與「無常」),所以就不會認為這個身體是「我的(我所)」,或者是「我的歸屬(我是彼所)」。因此,當身體受到污辱、傷害而導致「身苦」時,還能不動怒,不起「心苦」,而能夠「極精勤而不懈怠,正身正念,不妄不癡,安定一心」,甚且還能藉此作慈心觀,而成就「慈無量心」。
  《度經》(一三)說:「云何知苦習(集)如真?謂此愛受當來有樂欲,共俱求彼彼有,是謂知苦習如真。」《苦陰經》(九九)說:「是謂現法苦陰(苦迫的五盛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根本原因)。」《雜 ‧二五 ○》說:「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繫,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者,是彼繫縛。」《增‧二十四‧五》(二○九)中說:「云何苦習諦?所謂受愛之分,習之不倦,意常貪著,是謂苦習諦。」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造成「心苦」的原因(集),是因為「欲愛」;由「身苦」而引發「心苦」的關鍵,是「欲貪」。又如《愛生經》(二一六)中,描述一位梵志,因為所深愛的獨子過世了,過份悲傷的結果,「不能飲食,不著衣裳,亦不塗香,但至塚哭,憶兒臥處。」佛陀因此而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這和一般人的觀念:「若愛生時,生喜心樂」,是何等的不同啊!
  經中說:「厭(五盛陰)已,便無欲;無欲已,便解脫。」《雜‧一》說:「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度經》(一三)說:「云何知苦滅如真?謂此愛受當來有樂欲,共俱求彼彼有斷無餘;捨;吐盡;無欲;滅;止;沒,是謂知苦滅如真。」《分別聖諦經》(三一)也說:「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增‧二十四‧五》(二○九)中說:「云何苦盡(滅)諦?能使彼愛滅盡無餘,亦不更生,是謂苦盡諦。」可以說:一旦捨離了欲愛,就捨離了憂悲惱苦了。所以,經中會讚嘆「捨一切有;離愛;無欲;滅盡無餘」為「善相應捨」(與善--解脫相呼應的捨離);為「妙息寂」(奧妙的止息與寂靜),是「比丘一切大學」(修行者修學的根本重大項目)。欲愛,是人生苦的根源,這是個很值得探究的主題,我們將在〈第五選〉中,再作討論。
  「苦滅道聖諦」,就是涵蓋了「戒」、「定」、「慧」的「八正道」了,可以參考〈第一選〉中,論述的部份。
  經末又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說明了「緣起」(因緣)理則統攝著「法」(包括四聖諦)的根本地位,將在〈第三選〉中討論。

(三)思 考
  一、您苦過嗎?那是什麼感覺?為何四聖諦是從苦諦談起?人生真的是苦嗎?
  二、選擇一個您自己的負面情緒,練習如何進入四聖諦的思維與應用好嗎?
  三、「當為彼節節解我身者,起哀愍心,為彼人故,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您對這樣的修法,有何感想?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mn12/mn120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03: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5# 山野草夫 的帖子

这个解说,很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4-2009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2-4-2009 12:53 AM 发表
很抱歉,您说的问题,都不存在于小弟的了解中。
或许很多学佛的人都误中地雷吧。
而且,从你的言语中,应该不知道什么是空。
关于你的那个“误解”,可能对“三法印”有帮助。


看来您没看过“佛法概论”。。。 里面已经涵盖三法印和一实相印
在您的语气,您好像不是佛教徒。。可是不要紧,大家一起学佛
其实我上个帖是提醒您哦!!如您用自己方式诠释佛法与“空”,会曲解佛陀的本意哦
希望您完整地认识佛法!!加油!!

谢谢山野草夫师兄的用心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7# 如实地面对自己 的帖子

嗯,只是用习惯性的想蕴也许会。
“空”是无法被诠释的,只能被描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刚刚发现山野草夫师兄也有读佛法概论。。。
您可以向他请教。。。
抱歉,我在你其他的帖,发现您有点误解了“空”。。。
只是提醒。。。只有了解整体佛法,才能更明白真正的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09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9# 如实地面对自己 的帖子

有些时候,人没有修行到那个层度,是看不清楚的。
随缘。因为,空,只能被描述。我也可以说,空就是有,认得实相的,也可以知道,我并非妄言。
不过,引用别人的话:信不信由你
与我无碍。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8-2025 09:59 AM , Processed in 0.13913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