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1”。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2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译文】
人不论是愚蠢还是有智慧,无不有一定的取舍。只要淡泊寡欲平静安定,没有不知道祸福的由来的。只要被喜好和厌恶的欲望所俘虏、被奢侈的消费品所引诱以后,那么思想才会变得昏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被外界的事物所引诱,被珍贵的玩物所迷惑了。淡泊寡欲有取舍的行为方式,平静安定就能知道对祸福的计较。而现在被珍贵的玩物所改变,被外物所引诱,引诱后跟随着前往,所以说:“就动摇了。”到了圣人那里就不是这样,他专一于确立自己的取舍标准,虽然看见有所喜好的物品然而不被引诱,不被引诱就称之为“不动摇”;他专一于自己的情操,虽然有可以引起欲望的但心神也不为之动荡,心神不动荡就称之为“身心不脱离”。作为人类的子孙,体悟这个道路来守护宗庙不消亡就称之为“祭祀祖先不会停止”。自己以保养精神为规律,家庭以积聚资财为规律,乡村国家天下都以民众为规律。如今治理自身而外物不能扰乱其精神,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其规律是纯真的”。纯真,是指谨慎的思想很坚固。治理家庭,没有用的东西不能动摇他的计划,那么资财就会有节余,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家庭,其规律就有余”。治理乡村的人奉行这个道理,那么家庭有积余的人家就会更多,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一个乡,其规律就会久长”。治理邦国的人奉行这个道理,那么乡村里有规律生活的人就会更多,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一个邦国,其规律就会更加丰厚”。统治天下的人奉行这个道理,那么民众的生活无不受到恩泽,所以说:“用这些道理来修养天下,其规律就会遍及天下。”所谓修身的人,就用这个道理来辨别君子与小人;治理乡间、治理邦国、统治天下的人,各以这些准则来观察他们的生息与消耗;那么就能万无一失。所以说:“要用自身的修养来观察自身,要用家庭的修养来观察家庭,要用一个乡的修养来观察这个乡,要用一个邦国的修养来观察这个邦国,要用天下的修养来观察天下。我怎么能知道天下的情况呢?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说明】
这是韩非解释《老子》的第五十四章,所谓的“取舍”,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什么,行为方式就是什么。也就是说,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那么就会行为于社会主义的行为方式。有资本家的价值观,就会行为于资本家的行为方式。只是可惜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念都混乱了,人们一切都“向钱看”,价值观念也就都“市场化”了。
老子说,善于建设者其建设的东西不会动摇,这就是说基础打得好,建筑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动摇。基础打得好,所学的知识就不会丢掉,所建构的学问就不会垮塌。如果一个学问基础不牢固,或者说没有得到人民大众的认可,这个学问必然是很容易就可以动摇的。
善于合住者其合住的东西不会脱离,人生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合住的,只要有好的办法,被合住的就不会脱离。比如订合同,双方都诚信守信,这样的合同会脱离吗?
做子孙的祭祀祖先时时不会停止,这其实就是表明“孝”和遵循历史的经验问题。
用这些道理来修养自己的身心,其规律是纯真的;这就是因为遵循了宇宙大道的道理和规律,遵循了“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道理,并且用这些道理来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其规律是纯真的。
用这些道理来修养家庭,其规律就有余;用这些道理来修养一个乡,其规律就会久长;用这些道理来修养一个邦国,其规律就会更加丰厚;用这些道理来修养天下,其规律就会遍及天下。这是由己而推及人,也就是后来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渊源。孔子的思想从这里来,子思、孟子等人的思想也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要用自身的修养来观察自身,要用家庭的修养来观察家庭,要用一个乡的修养来观察这个乡,要用一个邦国的修养来观察这个邦国,要用天下的修养来观察天下。看一个家庭文明与否,发展与否,看一个乡文明与否,发展与否,看一个邦国文明与否,发展与否,看全天下文明与否,发展与否,就要看其修养程度。
我怎么能知道天下的情况呢?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因此,我们也要用这些准则来观察人,观察一个单位,观察一个社会,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解老”,就是对《老子》的解释,韩非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老子》的一部分章句作了解释和发挥。《解老》是我国训释《老子》的开山之作,它是我国训诂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体倒开创了后代注疏章句的先河。韩非对《老子》的解释,虽然不免带有他主观的发挥,很多地方与《老子》的原意不相符合,但也不乏精辟之处。从这篇《解老》来看,韩非是读懂了《老子》的,由此也看出,“德”字的使用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好几种用法,不象汉以后,“德”字就单纯是“道德”了。人们都说韩非是法家,只应该谈“法”,其实不然,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并出,其思想都是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子》及《论语》,只不过各人有所偏重罢了。韩非谈“法”,也是从儒家的理论基础上延伸到着重“法治”而已。尤不应忘记的是,韩非的老师就是后期儒家的荀子。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学者,涉猎各家思想则是很自然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