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大小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9-2011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9# 风起云涌


   
至于泰国佛教事项就更离谱了--有缘你自己亲自来泰国一趟吧-


我只要用事实与你说话,泰王是有封各大乘的长老,就证明他尊重他们为佛教圣人,
这就是证明泰王是有承认北传大乘的教义和法门,都是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9-2011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风起云涌

我只要用事实与你说话, 当今佛教界,南北二宗是互相承认-这就是正统佛教

你的活若有和这正统佛教所不同的-就是偏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27-9-2011 04:05 PM 编辑

我覺得,如果真的要找尋南傳佛教的代言人或如果真的要找代表,應該從三藏去找,而那就是阿育王時代主持舉行第三次經典結集,目犍連子帝須 長老(moggaliputta tissa thero )而他所著之-論事一書(Kattha Vatthu),這才是南傳佛教(上座部之分別說部)的觀點與主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7-9-2011 04:17 PM 编辑

回复 123# das


    但仁者,你也要先回答,近代的南北传联合-成为一佛教,作出互相承认和认同的承诺

    这在南传佛教界-是哪几个宗派,国家,和长老们- 同意的?

   从我的知道是全锡兰的南传佛教总会,泰国的南传佛教总会,等所作出的决定。。


   但既然是南传佛教总会所作出的决定,那就要忠诚的贯彻执行。

   若看到这些小数的南传极端分子在布发这种破坏佛教和谐的言论,
   南传各长老和南传总会要廷身而出的说出他们的误导性言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3# das

善哉..
目犍連子帝須 長老(moggaliputta tissa thero )而他所著之-論事一書(Kattha Vatthu),
這才是南傳佛教(上座部之分別說部)的觀點與主流!!!!

長老把当时各部派错误的见解一一破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as


    但仁者,你也要先回答,近代的南北传联合-成为一佛教,作出互相承认和认同的承诺

  ...
清池 发表于 27-9-2011 04:15 PM


清池賢友,

應當這樣想,在大乘佛教的教理教義當中確實有很多的不符合佛教正法正律的的思想內容,有很多的世俗觀念,有很多流變的思想觀點,也夾雜了不少外道邪見,這些都是事實。

這些錯誤的思想觀點是我們學佛人應當看清楚的,也是應當舍棄並破除、滅盡的。

雖然有這些缺點,但是大乘佛教的“根”還是源自于佛陀的思想而來的。

所以不應當全盤的否定大乘佛教,因為如果全盤的否定大乘佛教,其實也是在否定佛教的正法、正律。這就是南傳承認北傳的理由,明白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7-9-2011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7-9-2011 05:00 PM 编辑

回复 126# 觉悟之路


    即然是承认了大家从本来说是同体的,只是在行迹化教上的不同,那就不能这样子的相煎

    不能像北风那样子硬逼,是人都不会服的,
    而是要学习太阳那样-用那温暖的阳光来拥抱大家的强处,来补自己的弱处,互相正面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悟之路 于 27-9-2011 05:03 PM 编辑
回复  觉悟之路 而是要学习太阳那样-用那温暖的阳光来拥抱大家的强处,来补自己的弱处互相正面的影响
清池 发表于 27-9-2011 04:58 PM


我想你應該是不大了解我說什麼,請清池賢友看多幾次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9-2011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覺得,如果真的要找尋南傳佛教的代言人或如果真的要找代表,應該從三藏去找,而那就是阿育王時代主持舉行 ...
das 发表于 27-9-2011 03:59 PM



    感恩-合十-SADHU

我现在在做什么?/我在扫树叶的说-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7-9-2011 05:21 PM 编辑

回复 128# 觉悟之路


这是角度的不同,大乘经是从义来写的,有很重要的成佛要义包含在内,也不是初学佛法之人能理解的
所以各大长老们都会护大乘佛法的清流,这是大家都在作的事情。。

在南传派系之中,泰国的南传最兴隆,最有活力,因为他们开明,也吸收大乘的很多东西。。


    即然是承认了大家从本来说是同体的,只是在行迹化教上的不同,那就不能这样子的相煎

    不能像北风那样子硬逼,是人都不会服的,
    而是要学习太阳那样-用那温暖的阳光来拥抱大家的强处,来补自己的弱处,互相正面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你應該是不大了解我說什麼,請清池賢友看多幾次才是。
觉悟之路 发表于 27-9-2011 05:02 PM



    他们永远都会选择心盲--一来自己的处境在自己北传大乘所排挤--以为应合北传大乘一些修为低劣人士拙见藐视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等等可以抬高自己受到北传重视--然而南传佛教巴利文系连北传汉语系-藏传藏语系各受尊重的大德高僧都谦虚地认定南传佛教是地球佛教的根。。。那些北传所谓大乘所归类的付佛外道变成左右不是人-两头不到岸--于是在苦海内沉浮挣扎不知何时方休。。。更妄想自己可以上宇宙的说[等我上了宇宙地球佛教无论大乘-北传-小乘什么的--都在宇宙只是沙粒。。。。也许是这样想吧





那些付佛外道者--打从你们的前身到注册新分身在这里留帖这些年来--你们从来都不曾受北传所谓大乘所接受认同是事实-而南传佛教者从来也很少主动去挑逗大乘乱象付佛外道--论坛历史证据证明一致就是你们这些游离分子自艾自怨-主动去惹南传佛教的说



我现在在做什么?/我在扫树叶的说-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晴宗 于 27-9-2011 05:50 PM 编辑
回复  风起云涌


   

我只要用事实与你说话,泰王是有封各大乘的长老,就证明他尊重他们为佛教圣人 ...
清池 发表于 27-9-2011 11:09 AM



    再给你一次机会去找相关文献出来--泰皇册封过北传所谓大乘的谁了??[这里也接受包括被北传所谓大乘所排挤的付佛外道等派系者]

已经是很宽宏的事了。。。没有的东西--虚构的东西。。。写70遍变成事实让700人看等7000人来追随。。。业!!


我现在在做什么?/我在扫树叶的说-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7-9-2011 05:59 PM 编辑

回复 132# 晴宗

仁得长老, 泰国御封华僧大尊长仁得法师
一九八八年,泰国皇上第四次赐封法爵。同时泰僧皇大上座敕封为泰国华宗大尊长,领导华宗弘化行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3543110100ht48.html
http://www.njqixiasi.com/?thread-182-1.html
宏船长老,1987年,获泰王封为华僧大尊长
http://www.chnqxw.com/2011/0514/484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晴宗

仁得长老, 泰国御封华僧大尊长仁得法师

宏船长老,1987年,获泰王封为华僧大尊长
清池 发表于 27-9-2011 05:52 PM



    请问他们是北传所谓大乘的什么系啊--求教了

我现在在做什么?/我在扫树叶的说-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7-9-2011 06:10 PM 编辑

回复 134# 网宗

1。 是大乘密教的 - 承嗣密宗大法,受任金刚上师

   仁得上师(公元一九三六年出生)现代高僧。泰国佛教华宗大尊长,华宗僧务委员会主席,曼谷普门报恩寺住持。祖籍广东揭阳陈氏望族,生於泰国北碧府农家。二十一岁扳投北碧府洛梗埠普仁寺,礼依泰国上任华宗大尊长普净大和尚为传戒阿者黎,受比丘具足戒。圆戒后,随师驻锡泰京黄桥区立化僧舍,潜修实习,勤奋好学,深研梵网菩萨戒范,详究经律论。一九六O年,普净大和尚愿兴建“普门报恩寺”。次年,即随师开山,协理寺务,并奉命督工建寺,於一九七O年完工。一九八五年,普净大和尚净业圆成舍报上生后,上师礼承衣钵大任。一九八八年,泰国皇上第四次赐封法爵。同时泰僧皇大上座敕封为泰国华宗大尊长,领导华宗弘化行政。是年,攀登印度国拉达克高原,敬礼金刚乘法王士德那提拉古活佛,承嗣密宗大法,受任金刚上师。归泰国后,发扬光大显密二宗互融之教义。上师本性柔和,事师诚笃,操作勤谨,尊敬师友,爱戴同参,提携后辈,训育僧才,悲智双运,为佛教奉献悲愿心切。上师常说:世法即佛法,工作即修行,随处皆道场,但愿身口意举止动念合理圆融,便是修持佛法之雄猛精进者也。由於精进不息,度众无量,挚诚弘教,常受欧洲、美洲、澳洲、香港、韩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中国各寺院佛教团体礼请,巡回弘法。其学识渊博,佛法演讲,深入浅出,法音宏亮,辩才无碍。闻者无不法喜充满,合十称善,珍若至宝。故国内外前来山门依止求度出家受比丘戒者日见增多。每年暑假,举办学生短期集体剃度为沙弥僧,常为国内外信众礼请传授三皈依灌顶法典,广植道苗续佛慧命。其对修寺兴学,救灾恤难,社会公益事业等,亦能美满圆成。目前又筹建泰北清莱府开山兴建:(一)万佛慈恩寺,(二)四众修行所,(三)佛教学院,(四)民众学校,(五)高龄学佛院,(六)佛教基塔山庄,此寺的落成将佛教华宗增大光彩。兹将上师历受泰皇上陛下御封、泰僧皇大上座敕封及大尊长委任各要职如下:
    一九六九年,委任为普门报恩寺副住持,选封为銮真毗尼陀罗。
    一九七O年,敕封为华宗传戒阿者黎。
    一九七一年,御封为銮真达摩乐真巴集,敕任华宗助理左僧长。
    一九七三年,委任为华宗僧务委员会兼常务部主任及秘书。
    一九八三年,敕封为华宗副尊长,御封为拍阿庄真达摩康那提迦罗毗沙门吉作(昭坤法爵),选封随职僧爵三位。
    一九八七年,承受为署理华宗大尊长、署理华宗僧务委员会主席、署理普门报恩寺住持。
    一九八八年,敕封为华宗大尊长、华宗僧务委员会主席、敕任普门报恩寺住持。又承受活佛传授密宗法印任金刚上师,御封为拍康那庄真达摩三味智越佛陀波黎萨真尼多(昭坤高爵),选封随职僧爵五位。
    一九九一年,选任普净祖师维护佛教基金会主席。
    一九九二年,御封为拍康那庄真达摩三昧智越佛陀波黎萨真威尼多莎图聪达摩巴实波隆那立沙罗努越(昭坤高爵)。


2。 大乘法华/禅宗的

宏船长老(1907-1990),1907年生于福建晋江, 1922年于泉州承天寺依会泉和尚披剃,赐法名宏船。1938年中日战争爆发,长老随会公南渡星洲,于1943年被力邀主持光明山普觉禅寺,凡46年。秉持坚毅的信念与信众的护持,宏船长老逐渐把普觉禅寺扩展成为本地面积最大,庄严无比的修行道场。另一方面,宏船长老奋大雄力,广宣法化,普结善缘,发起大悲法会,为民植福消灾。
新加坡佛教总会成立后,宏船长老被推举为本地与东南亚各地,数间佛教寺院与团体的主席。中国开放之后,长老为促进中新两地佛教之关系,贡献巨大,深受中国佛教界的敬爱与推崇。宏船长老因对佛教做出伟大的贡献,在1987年接受泰国国王御赐“华僧大尊长”僧爵荣衔,并授予爵扇。此是泰皇首次御赐最高法号给外国高僧。
1990年12月25日世缘告尽,剧报西归,世寿84。梁栋顿折,人天同悼!综其一生,宏船长老为佛教建设、社会福利、慈善教育、宗教和谐、世界和平精进不息地作出表率,功绩累累,众所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嗜那教的十四个净化业力的程序, 最后証果得到不生不死的法身. 与大乘的修行有雷同??
http://jainfriends.tripod.com/books/essence1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9-2011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7-9-2011 06:51 PM 编辑

早在阿含经中,佛陀就讲出了这不生不灭的五分法身

《杂阿含第六三八经》、《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一三经》、《增壹阿含第二六品第九经》。
依增壹阿含的记载,是在佛陀八十岁那年的夏安居期末了,也就是在佛陀宣布将于三个月后入灭之后。那时,尊者目犍连先遭遇多位外道寻仇,被棍棒围殴重伤,身体被打烂了,难以复原,而尊者舍利弗却在他出生的故乡王舍城郊外的那罗村病故.

佛陀八十岁即将入灭的前三个月,尊者舍利弗回到他出生的故乡,摩竭提地方的那罗村安住,在那儿患了重病而去逝入涅槃了,照顾他的沙弥纯陀,办妥了尊者舍利弗的葬礼,拿着尊者舍利弗生前的衣、铃,以及火化后的骨骸,来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禀告尊者阿难说:  
  「大德!我的老师尊者舍利弗已经入涅槃了,我将他的骨骸,生前使用的衣、铃带来了,都在这里。」  



  尊者阿难听了,心里很难过,领着沙弥纯陀来见佛陀,对佛陀说:  
  「世尊!沙弥纯陀来说,尊者舍利弗已经入涅槃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令我难过得犹如身体就要被支解了,头昏眼花,心乱如麻,所学的法都用不上了。」  
  佛陀问尊者阿难说:  
  「阿难!舍利弗入灭时,带走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吗?我成佛以来的教说,如: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都跟随着舍利弗的涅槃而消失了吗?」  
  尊者阿难回答说:  
  「不是的!然而,以尊者舍利弗的精进修持、智慧成就,有他在的时候,能够依着人们不同的根机,而给予有力的教导,也常常赞叹鼓舞大家。我是因为正法,因为受他教导的众人失去了尊者舍利弗的缘故,而起忧愁苦恼的。」  
  佛陀告诉尊者阿难说:  
  「阿难!你不要忧愁苦恼,为什么呢?因缘所聚集而生起的有为败坏法,怎么能不坏散呢?一切我们所喜爱的,都会离我们而去,是保不住的。  
  譬如大树,从大枝干先折损;大宝山从大块岩石先崩垮,如来弟子,也从大声闻弟子先入涅槃。舍利弗可以替我说法教导大众,有他在的地方,就如同我在那里一样,如此一来,我就可以安闲无事了。但一切顺意的事,终是要离散的,不要因为自己喜爱的离散了,而受忧愁的毒害。  
  阿难!你应当知道,即使是如来,再不久也会入灭的。所以,阿难!应当以自己为可以依靠的陆洲;以法为可以依靠的陆洲,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陆洲明灯,也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了。怎样才能够使自己成为自己可以依靠的陆洲呢?怎样的法,才是可以依靠的陆洲呢?  
  阿难!应当安住于依着身体、感受、心念、心念对象的法,来修学专注与如实觉察,不论是自身内在的、外在的,或是内、外交错的,都以热诚的态度,清晰的觉知,念念分明来调伏世间的贪爱与忧愁。这就是依靠自己,依靠法而不依靠其它的了。  
  阿难!不论是现在,或是我入灭了以后,能安住于以自己为依靠,以自己为归依;安住于以法为依靠,以法为归依,不以其它为归依,这就是我弟子中,最勤于修学的比丘了。」  

依《杂阿含第六三八经》,似乎佛陀是问尊者阿难:「尊者舍利弗带走了『他的』(即指尊者舍利弗)五分法身吗?」而《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一三经》却作:「尊者舍利弗带走了『你的』(即指尊者阿难)五分法身吗?」

佛學大辭典:
【五分法身】

(術語)以五種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謂如來口意三業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謂之定法身。三、慧,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謂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脫,如來之心身,解脫一切繫縛,謂之解脫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脫知見,知已實解脫,謂之解脫知見法身。即後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後二者。就果而付名。而總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則謂之五分法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网宗

1。 是大乘密教的 - 承嗣密宗大法,受任金刚上师

   仁得上师(公元一九三六年出生)现代 ...
清池 发表于 27-9-2011 06:01 PM



    我笑了--呵呵


我现在在做什么?/我在扫树叶的说-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7-9-2011 07:25 PM 编辑

泰 国 的 “ 华 僧 宗 ”

由 于 历 史 原 因 和 地 缘 关 系 , 中 国 东 南 沿 海 地 区 居 民 移 民 暹 罗 ( 泰 国 ) 的 历 史 由 来 已 久 。 在 中 国 近 代 , 移 民 中 的 一 些 僧 人 将 中 国 大 乘 佛 教 信 仰 带 到 暹 罗 , 并 使 之 扎 根 流 传 。 暹 罗 曼 谷 王 朝 ( 1782 年 始 ) 五 世 王 ( 1868 — 1910 年 在 位 ) 时 , 移 居 暹 罗 的 华 僧 修 建 了 自 己 的 寺 院 , 逐 渐 组 成 华 僧 教 团 , 形 成 泰 国 的 “ 华 僧 宗 ” , 泰 文 名 为 SONG JIN NIGAI 。

18 62 年 , 即 同 治 元 年 , 中 国 南 粤 禅 僧 续 行 和 尚 南 渡 暹 罗 。 续 行 和 尚 初 抵 暹 罗 时 , 曾 在 今 曼 谷 耀 华 力 路 谷 斗 巷 观 音 宫 ( 后 改 为 永 福 寺 ) 宣 讲 大 乘 禅 法 , 华 人 皈 依 者 甚 众 , 并 受 到 曼 谷 王 朝 五 世 王 朱 拉 隆 功 的 赞 赏 和 礼 敬 。 续 行 和 尚 看 到 当 时 暹 罗 的 华 僧 或 依 托 大 大 小 小 的 观 音 宫 , 或 挂 单 于 越 南 佛 寺 修 行 , 遂 发 下 宏 愿 , 决 心 募 化 修 建 一 座 正 式 的 华 僧 佛 寺 。 据 记 载 , 五 世 王 朱 拉 隆 功 得 知 续 行 和 尚 的 宏 愿 后 , 御 赐 曼 谷 石 龙 军 路 旁 的 一 块 面 积 四 莱 ( 约 为 9.6 市 亩 ) 的 土 地 作 为 建 寺 用 地 , 并 令 担 任 朝 廷 官 员 的 华 人 披 耶 初 侣 色 提 ( 汉 名 刘 建 兴 ) 帮 助 建 寺 。 广 大 华 人 善 士 也 竞 相 捐 献 善 款 。 这 所 寺 庙 历 时 八 年 , 于 1871 年 建 成 , 定 名 为 龙 莲 寺 。 大 门 两 侧 有 华 文 对 联 : “ 龙 势 飞 腾 地 , 莲 灯 照 耀 天 ” , 屋 脊 上 有 二 龙 戏 珠 雕 刻 , 为 典 型 的 中 国 式 寺 院 。 寺 内 有 四 大 天 王 塑 像 , 大 雄 宝 殿 中 供 奉 释 迦 牟 尼 、 阿 弥 陀 佛 、 药 师 佛 以 及 十 八 罗 汉 , 为 典 型 的 中 国 大 乘 佛 教 寺 院 格 局 。 五 世 王 依 照 华 文 寺 名 含 义 御 赐 寺 名 为 “ 曼 功 甲 玛 拉 越 ” 。 龙 莲 寺 因 此 获 得 泰 国 华 人 第 一 佛 寺 的 美 称 。 龙 莲 寺 建 成 以 后 , 续 行 和 尚 出 任 龙 莲 寺 第 一 任 住 持 。 华 僧 以 龙 莲 寺 为 依 托 逐 渐 组 成 华 僧 教 团 。 龙 莲 寺 的 建 成 和 华 僧 教 团 的 组 成 标 志 着 “ 华 僧 宗 ” 的 形 成 。 1902 年 , 五 世 王 首 次 颁 布 泰 国 的 《 僧 伽 管 理 法 》 , 为 加 强 对 华 僧 的 管 理 , 僧 伽 内 部 特 设 “ 华 僧 大 尊 长 ” 及 左 右 副 尊 长 , 续 行 和 尚 又 被 敕 封 为 暹 罗 首 任 “ 华 僧 大 尊 长 ” 。

在 龙 莲 寺 后 殿 内 的 左 配 殿 中 供 奉 着 中 国 禅 宗 六 祖 慧 能 大 师 塑 像 , 这 表 明 续 行 和 尚 时 期 的 华 僧 教 团 修 持 以 禅 宗 为 主 。 禅 宗 是 中 国 佛 教 主 要 宗 派 之 一 。 初 唐 时 期 , 禅 宗 在 弘 忍 大 师 之 后 分 出 神 秀 和 慧 能 两 系 。 慧 能 继 承 弘 忍 的 衣 钵 后 , 到 广 东 岭 南 地 区 弘 法 , 入 韶 州 曹 溪 宝 林 寺 ( 南 华 寺 ) , 传 授 顿 悟 法 门 。 因 而 慧 能 大 师 这 一 系 常 被 称 为 “ 南 宗 禅 ” 。 南 宗 禅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 又 形 成 沩 仰 、 临 济 、 曹 洞 、 法 眼 、 云 门 等 流 派 。 其 中 临 济 宗 在 明 末 清 初 传 入 越 南 南 方 的 广 南 国 , 越 南 僧 人 在 暹 罗 吞 武 里 王 朝 时 期 , 把 临 济 禅 法 传 入 暹 罗 , 而 续 行 和 尚 也 把 中 国 的 “ 南 宗 禅 ” 传 到 暹 罗 。

泰 国 “ 华 僧 宗 ” 在 第 一 代 华 僧 尊 长 续 行 和 尚 与 第 二 代 华 僧 尊 长 果 悟 和 尚 时 , 教 务 兴 盛 , 社 会 地 位 较 高 , 和 泰 僧 一 样 , 享 受 暹 罗 王 室 供 养 迦 絺 那 衣 的 礼 遇 。 迦 絺 那 衣 ( Sanghati) 是 佛 教 僧 人 的 “ 三 衣 ” 之 一 。 暹 罗 在 素 可 泰 王 朝 时 , 已 有 国 王 奉 献 迦 絺 那 衣 的 记 载 , 铭 刻 在 素 可 泰 的 石 碑 上 。 到 了 曼 谷 王 朝 , 历 代 国 王 每 年 都 按 隆 重 的 王 室 仪 式 来 举 行 奉 献 迦 絺 那 衣 仪 式 。 在 泰 历 的 11 月 16 日 至 12 月 16 日 , 由 国 王 和 王 室 成 员 向 僧 人 奉 献 迦 絺 那 衣 。 “ 华 僧 宗 ” 在 其 初 步 发 展 时 期 , 它 的 影 响 主 要 在 曼 谷 的 华 人 社 区 中 。 除 龙 莲 寺 外 , 属 于 “ 华 僧 宗 ” 的 寺 庙 还 有 曼 谷 地 区 的 永 福 寺 、 翠 岸 寺 等 。

“ 华 僧 宗 ” 的 出 现 也 体 现 了 华 人 移 民 的 要 求 。 一 般 中 国 寺 院 都 建 有 药 师 佛 殿 或 供 有 药 师 佛 像 , 以 此 满 足 广 大 信 众 祛 病 延 年 的 愿 望 。 而 在 龙 莲 寺 内 , 除 了 药 师 佛 殿 外 , 还 建 有 一 座 华 佗 殿 。 华 佗 是 中 国 三 国 时 代 的 名 医 , 早 期 “ 华 僧 宗 ” 佛 寺 对 华 佗 的 供 奉 反 映 了 华 人 移 民 对 传 统 中 医 的 依 赖 以 及 他 们 在 居 住 国 新 环 境 中 遇 到 的 问 题 。 据 记 载 , 一 二 百 年 前 , 曼 谷 地 区 因 天 气 炎 热 , 蚊 蝇 孳 生 , 曾 经 瘟 疫 流 行 , 华 人 移 民 初 到 异 国 , 容 易 染 病 。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 神 医 华 佗 的 塑 像 被 迎 进 佛 寺 , 寺 内 僧 人 亦 可 借 华 佗 之 名 , 施 医 赠 药 , 化 解 华 人 移 民 的 疾 苦 。 “ 华 僧 宗 ” 寺 庙 这 种 慈 善 功 能 还 曾 被 发 扬 光 大 。 比 如 泰 国 赫 赫 有 名 的 慈 善 机 构 — — 华 侨 报 德 堂 就 是 由 一 座 潮 属 华 人 寺 庙 发 展 而 来 。 据 记 载 , 曼 谷 王 朝 五 世 王 时 期 , “ 华 僧 宗 ” 佛 寺 还 充 当 向 华 人 子 女 传 授 华 文 的 学 校 , 而 讲 授 华 文 的 人 往 往 是 寺 庙 的 杂 役 , 华 人 称 之 为 “ 香 公 ” 。 香 公 用 中 国 古 代 的 诗 经 或 历 史 故 事 作 为 教 材 , 使 中 华 文 化 传 统 在 华 人 后 代 中 保 持 下 去 。 “ 华 僧 宗 ” 佛 寺 的 这 项 教 育 功 能 仍 延 续 至 今 。 龙 莲 寺 现 任 住 持 仁 晁 法 师 曾 创 办 龙 莲 中 学 , 设 立 教 育 基 金 , 奖 励 家 境 贫 寒 的 优 秀 学 生 , 并 使 小 沙 弥 亦 有 机 会 读 书 上 学 。 另 外 , 由 于 受 泰 国 上 座 部 佛 教 风 俗 习 惯 影 响 , 许 多 华 人 依 照 泰 俗 到 “ 华 僧 宗 ” 的 佛 寺 短 期 出 家 。 每 年 到 普 门 报 恩 寺 出 家 为 沙 弥 的 多 达 数 百 人 。

    “ 华 僧 宗 ” 佛 教 在 华 人 社 区 文 化 中 扮 演 着 重 要 的 角 色 。 首 先 是 盂 兰 盆 会 。 “ 盂 兰 盆 ” 是 梵 语 Ullambana 的 音 译 , 为 “ 救 倒 悬 ” 之 义 。 按 大 乘 教 义 , 在 农 历 七 月 十 五 日 作 盂 兰 盆 , 供 施 佛 及 僧 , 则 功 德 无 量 , 可 以 解 救 先 人 于 倒 悬 之 苦 。 盂 兰 盆 会 是 泰 国 华 人 最 重 视 的 节 日 之 一 。 盂 兰 盆 会 期 间 , 各 “ 华 僧 宗 ” 佛 寺 都 要 启 建 道 场 , 普 渡 十 方 。 而 华 人 社 区 内 的 家 家 户 户 , 都 要 在 自 家 门 口 摆 祭 品 来 祭 祀 先 人 。 一 些 华 人 社 团 和 慈 善 机 构 分 发 大 米 及 生 活 用 品 给 贫 苦 无 依 的 人 , 以 大 慈 大 悲 之 心 来 救 苦 救 难 。 另 外 , 每 年 农 历 的 八 月 底 至 九 月 九 , 是 泰 国 华 人 传 统 的 九 皇 斋 节 。 九 皇 斋 节 源 于 泰 国 华 人 对 九 颗 星 辰 变 成 的 九 皇 神 仙 的 信 仰 。 据 说 明 末 清 初 , 九 皇 曾 下 凡 人 间 , 帮 助 反 清 复 明 , 不 幸 遇 难 。 九 皇 斋 节 反 映 了 明 朝 遗 民 反 对 满 清 统 治 、 怀 恋 故 国 的 情 怀 。 在 续 行 和 尚 建 立 龙 莲 寺 和 正 式 的 华 僧 教 团 形 成 之 前 , 早 期 华 僧 也 曾 在 暹 罗 各 地 的 九 皇 斋 坛 主 持 香 火 , 因 此 “ 华 僧 宗 ” 佛 寺 也 举 行 九 皇 斋 盛 会 。 比 如 普 门 报 恩 寺 在 每 年 的 八 月 廿 九 日 ( 月 小 ) 或 三 十 日 ( 月 大 ) 起 至 九 月 初 十 日 举 行 九 皇 斋 盛 会 , 信 徒 必 须 斋 戒 十 天 。 一 年 之 中 , 除 了 盂 兰 盆 会 和 九 皇 斋 节 , 泰 国 华 人 依 赖 “ 华 僧 宗 ” 佛 寺 进 行 的 宗 教 活 动 , 还 有 观 音 三 法 会 以 及 功 德 法 事 。 所 谓 观 音 三 法 会 是 指 观 音 诞 生 日 、 观 音 成 道 日 、 观 音 涅 槃 日 所 举 行 的 法 会 , 在 大 乘 佛 教 的 众 多 菩 萨 中 , 泰 国 华 人 最 为 崇 拜 观 音 菩 萨 , 相 信 观 音 菩 萨 能 为 自 己 解 除 灾 难 和 痛 苦 、 带 来 幸 福 , 并 帮 助 遭 受 困 难 的 人 。 在 正 式 佛 寺 出 现 之 前 , 曼 谷 的 华 人 社 区 中 即 有 观 音 宫 存 在 , 而 在 龙 莲 寺 和 普 门 报 恩 寺 都 设 有 观 音 殿 来 供 奉 观 音 菩 萨 。

“ 华 僧 宗 ” 若 要 生 存 、 发 展 、 壮 大 , 必 要 求 得 泰 国 王 室 的 护 持 。 因 为 泰 国 历 史 上 的 历 代 国 王 都 以 佛 教 护 持 者 的 身 份 出 现 , 因 而 它 对 泰 国 王 室 也 存 在 依 附 性 , 并 服 从 于 泰 国 的 僧 伽 管 理 制 度 。 “ 华 僧 宗 ” 对 泰 国 社 会 和 泰 族 文 化 存 在 一 个 适 应 过 程 。 泰 国 浓 厚 的 上 座 部 佛 教 氛 围 为 “ 华 僧 宗 ” 的 存 在 和 发 展 提 供 了 一 个 宽 松 的 环 境 。 “ 华 僧 宗 ” 在 初 期 即 受 到 了 国 王 的 欢 迎 , 这 表 明 泰 人 对 “ 华 僧 宗 ” 的 认 可 。 由 于 中 泰 文 化 交 流 源 远 流 长 , 华 人 移 民 泰 国 的 历 史 由 来 已 久 , 泰 国 文 化 受 中 国 文 化 的 影 响 很 深 , “ 华 僧 宗 ” 与 泰 国 上 座 部 佛 教 各 宗 派 间 就 存 在 很 大 相 似 性 。 因 此 “ 华 僧 宗 ” 在 适 应 泰 国 环 境 时 , 对 泰 国 华 人 文 化 的 “ 本 土 化 ” 必 然 会 产 生 积 极 作 用 , 从 而 促 进 当 地 华 人 逐 渐 融 入 于 居 住 国 社 会 。 正 因 为 中 泰 两 个 民 族 佛 教 文 化 形 态 的 相 似 性 , 使 泰 人 能 以 更 亲 近 的 态 度 对 待 华 人 , 而 华 人 因 为 相 近 的 文 化 氛 围 能 很 顺 利 地 融 合 到 泰 族 社 会 中 去 。

   现 在 的 泰 国 华 人 社 会 是 一 个 带 有 浓 厚 潮 汕 风 情 的 社 会 , 在 600 万 华 人 中 , 祖 籍 广 东 的 占 567 万 , 占 华 人 总 数 的 90 % , 其 中 潮 州 人 441 万 , 是 华 人 总 数 的 70 % 。 广 大 泰 国 华 人 仍 然 信 仰 “ 华 僧 宗 ” 佛 法 , 华 侨 子 女 选 择 “ 华 僧 宗 ” 佛 寺 出 家 , 而 在 家 的 华 人 大 乘 佛 教 徒 又 成 立 了 不 少 佛 教 组 织 和 团 体 , 除 了 历 史 悠 久 的 中 华 佛 学 研 究 社 之 外 , 还 出 现 泰 国 华 人 佛 教 会 、 莲 花 佛 教 社 、 明 莲 佛 教 社 等 , 这 些 佛 教 社 团 主 要 从 事 慈 善 事 业 , 也 组 织 诵 经 、 念 佛 等 佛 事 活 动 。 总 之 , 华 人 和 “ 华 僧 宗 ” 佛 教 已 经 融 入 泰 国 社 会 , 成 为 “ 黄 袍 佛 国 ” 的 一 部 分 。

http://magazine.fjnet.com/hykw/fayin/fy199910/g9910f0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1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企图去影响他人-改变他人-造成他人的更多痛苦--你以为是在帮她其实只是自己在造业--自己认为该提的已经提的-能做的已经作了--剩下的就只有无常。。。让其自生自灭-这是他自己的缘也可以是他自己的业。。。


我现在在做什么?/我在扫树叶的说-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0-2025 01:21 PM , Processed in 0.1263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