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4-9-2011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风起云涌
我叫得这仁兄你在讲话中不能有宽容平等心,话中带有酸葡萄之义,即然前面很多贴 ...
清池 发表于 24-9-2011 08:25 AM 
应该怎么说聂。。。让我想想。。。我的文字表达让你感觉到的那些现象就只是你自己目前造诣的程度--也就表示只是你自己的看法不代表就是事实。。。因此~~~
感谢你发表了自己观后点-然而你后续的自我表述认为我怎样这样那样的观点我会当灰尘的说 |
|
|
|
|
|
|
|
|
|
|
发表于 24-9-2011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一大堆转帖和一些显示不出来的图片就没心情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9-2011 01:01 PM 编辑
一个人就算在表面意上没有对所吃的肉有欲杀的念头,但在潜意识和无意识上还是有知欲杀所得的意识。
潜意识和无意识上的欲念-同样是能起业的, 虽然那十轻微的业
所以说在声闻教的三净肉说是粗法,故意不去管那些究竟的微业的权益方便法。。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5-9-2011 02:52 PM 编辑
回复 124# 清池
潜意识和无意识上的欲念-同样是能起业的, 虽然那十轻微的业
所以说在声闻教的三净肉说是粗法,故意不去管那些究竟的微业的权益方便法。。
这个论调是现在的创见吧??? 潜意识...
还会看到无意识上的欲念同样是能起业的, 虽然那十轻微的业. 果然是"成佛"..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9-2011 03:05 PM 编辑
回复 125# 三法印
当今的心理学承认他们的潜意识无意识-都有参照大乘唯识学研究而演变出来的
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的含义: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http://www.soonup.com/index.php/1928/action_viewspace_itemid_8087.html
弗洛伊德思想与佛教唯识学的比较: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是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山鼻祖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里的本能对人的影响是主导性、根本性的,人的各种行为其实都是本能释放的各种途径方式的表现而已,人只能在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中才能正常生活,人要超越本我在弗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佛教唯识学的理论与弗洛伊德思想在很多方面异曲同工,不过唯识学认为本我最终是可以升华的,人是可以超越非理性层面而达到绝对自由之境的,第七识对自我的执著是可以改变的,第八潜意识中含藏的大量烦恼种子最终也可以转化为清净的种子,
3、第七识部分:唯识学称之为末那识,这是音译,其含义是执著。末那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执著自我,它是人类各种不良欲念的根源,但它作用非常微细顽固,人无法经验到它,处于潜意识的层面。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潜意识中蕴藏的能量主要是性力,而唯识学则认为是末那识的作用,也就是对自我的执著,这点两者有所不同。
4、第八识部分:唯识学称为阿赖耶识,其意义是收藏。阿赖耶识也是我们无法经验到的,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或潜意识其实就相当于此。第八识的作用一方面暗含了第七识的我执作用,另外还收藏各种由前七识在活动的过程中所留下的潜能与信息,第八识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一样含藏了大量的冲动与本能欲望。
唯识学将人的心理分为八种作用,其中的第八识其实就是潜意识部分,唯识学称它为根本识,可见其作用的重要。在第八识中蕴藏了各种本能欲望的潜能,主要就是对自我的执著力,在佛教看来自我执著是人最原始的本能,也是人性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它是产生痛苦造成轮回的根源,因为一切的烦恼源自于‘我执’,所以佛法中经常讲“无我得安乐、无我得解脱”。其实佛教所说的无我,并不是否则自我的存在的事实,而是更多从价值层面来否定自私、自我中心等不良的情节,它们的危害性是最大的。第八识中除了我执剩下的就是庞大的种子群了,它们是先前心理活动时留下的潜在能量。人由于有我执,所以不良的心理活动时常发生,由此留下的种子也多为负面性的。当然人也会有善举,所以也有善的种子被留下。不过在佛教看来,第八潜意识中更多的还是负面性的烦恼种子。
第八识中蕴藏的能量主要就是第七识的自我执著力与种子,它们两者互相辅助,交叉作用,是造成人精神痛苦、疾病的根源。痛苦产生的原理可以简洁描述如下:当外界的信息(财色名利)通过前五识(感觉)进入主体――第六识凭着经验对之进行利弊的判别(知觉)――由于受第八识中(潜意识)第七识我执的影响,潜意识中处于种子状态的烦恼能量被激活―――第六识对利或弊生起贪欲或憎恨,随之产生现时的痛苦(求不得、怨憎会)―――同时留下相应的新种子,被第八识所收藏,由此烦恼潜能被相应增强,将来遇到上述的刺激又引发后续的痛苦----种子被激活,产生具体的烦恼行为,同时留下新的种子,在如此的循环过程中,潜意识中的烦恼潜能以几何式的递增,而产生的痛苦感也随之增强,人就是处于这样的轮回之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4fa470100eprv.html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于人心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三法印
当今的心理学承认他们的潜意识无意识-都有参照大乘唯识学研究而演变出来的
第 ...
清池 发表于 25-9-2011 02:57 PM 
在相應部諸天相應的第122經裏面有這樣一段
[天神:] 世間依何導,依何物所惱,以何之一切,一切所從屬。
[世尊:] 世間依心導,依心之所惱,以心之一法, 一切所從屬。
本段經文的翻譯者因為將Cittena 直接翻譯成了心,而沒有取其“識”的意思(原始經典裏面心和識經常指的是同樣的意思),而再看對應的巴利經典,則“唯識化”比較明顯了
“Kenassu nīyati loko, kenassu parikassati.
Kissassu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Cittena nīyati loko, cittena parikassati;
Cittassa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這段巴利文,如果直接依照原文可以這樣翻譯
世間是被什麽所引導?是什麽使得世間運轉。什麽是一切都受其控制的一法?
心識確定決定了世間,心識使得世間運轉,心識是一切受其控制的一法。
這句話如果不能正確理解,極其容易理解成大乘的萬法唯識和所謂的一切唯心造。有些人幹脆就把“Cittena nīyati loko”翻譯成一切唯心造。
这段经文,说的是心识是重要的依赖条件,而不是唯识的万法由阿赖耶识变现。
这里的识,仅仅是指六识。
同样,心造地狱,只是说由于恶心,而导致堕入地狱。如果不是这样认为,将心理解成一个根本因,一个创造的源头,那么就是错误的。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于人心
萧枫璇 发表于 25-9-2011 09:30 PM 
唯識的理論,是錯的。阿賴耶的建立,是多余的。
不過萬法唯識所現這個理論,也有正確的方面,而且原始經典也有類似的經文,但唯識的诠釋,則是完全背離的。
萬法唯識所現的“識”,不是阿賴耶識,而是六識當中的任何一個。更不是每個人都有個獨立的阿賴耶識,而外在的山河大地是這個阿賴耶識的變現,然後又搞出什麽共業來調和,但是卻永遠無法遮擋某些矛盾和尴尬。
馬哈希尊者《轉法輪經講記》p189頁
“事實上,存在的只是五取蘊而已;而且除非是在見、聽等六種時刻,否則無物存在。換言之,只有在見、聽等的當下,方才顯現出來,而顯現出來的無非只是五取蘊罷了。"
這才是正宗的,符合佛陀本意的“萬法唯識所現”。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enassu nīyati loko, kenassu parikassati.
Kissassu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Cittena nīyati loko, cittena parikassati;
Cittassa ekadhammassa, sabbeva vasamanvagū”ti.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7-9-2011 12:36 PM 编辑
回复 128# 觉悟之路
从佛法来说,全都是心的东西,所以佛教也称为内学
1。 从一开始,佛法说一切都是从本身的无明开始的,无明在哪里?
无明就是指心的无明,是十二因缘的开始。。才会成宇宙万物
2。 若没有这心,就没有宇宙万物,两者的关联就是这样的。。
3。 佛法的终结就是涅磐,这涅磐是指终结?当今佛教界解释是指个人心境的境涯。
不是离开什么地方,或去什么地方,就在这里。
4。 明白的佛法的教义指出,宇宙万物从无明心开始,从涅磐心终结。
除了这假谛心识,什么都没有了。是吗?
[天神:] 世間依何導,依何物所惱,以何之一切,一切所從屬。
[世尊:] 世間依心導,依心之所惱,以心之一法, 一切所從屬。
本段經文的翻譯者因為將Cittena 直接翻譯成了心,而沒有取其“識”的意思
是这样的,在声闻教所教的是粗法,所以不管是心,识,意都用广称为citta,这三称没有分别。
但在大乘的唯识,是在讲细法,所以心,识,意都是狭义称,都有分别,是数八识(或九识)的不同识层。
。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1# 清池
唯識的錯誤就是徹底否定客觀實在性,並且用主觀的心識來解釋物質的顯現,如此必將面臨很多尴尬。
再進一步說吧,確實不存在客觀獨立的物質世界,而且任何色法,確實依賴于識這個條件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了六識,根本就沒有物,這個就是馬哈希尊者明確提到的"除非是在見、聽等六種時刻,否則無物存在"。
但是沒有客觀獨立的物質世界,任何物質都需要依賴于識的條件顯現出來,並不等于需要一個存儲業力色法種子的獨立的阿賴耶識,更不需要什麽每個人都還得有個獨立的阿賴耶識。如此很容易變成我見。(當然為唯識用各種理論來辯解)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過萬法唯識所現這個理論,也有正確的方面,而且原始經典也有類似的經文,但唯識的诠釋,則是完全背離的。
萬法唯識所現的“識”,不是阿賴耶識,而是六識當中的任何一個。
觉悟之路 发表于 25-9-2011 09:53 PM 
您说的正好与符合了以下这篇文,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祇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問嗏帝比丘:
「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什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癡人啊!究竟從誰那裏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你這個愚癡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聲回答:
「世尊!您確實用各種方法教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所以,識隨著所引生的因緣,就有不同的名稱,如從眼睛看見東西所生起的識,就稱為『眼識』;從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觸物、意識法的因緣而生起的識,就分別名為『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就像火,其名稱可以從所引生的燃料來稱呼一樣,如燒木柴的火,稱為木火;燒一捆捆柴的火,稱為薪火;燒乾草的火,稱為草火;燒乾糞的火,稱為糞火;燒穀殼的火,稱為穀殼火;燒垃圾的火,稱為垃圾火。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只有這個愚癡的嗏帝比丘,顛倒了文句與含義,既誹謗了我,也傷害了自己,更犯下了大罪過。你這個愚癡人!知錯了嗎?」
受佛陀這般責備,嗏帝比丘內心憂戚,無言地低頭,若有所思。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2# 觉悟之路
"唯識的錯誤就是徹底否定客觀實在性,並且用主觀的心識來解釋物質的顯現."
这句话真正指出唯识的死点...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9-2011 10:57 PM 编辑
回复 132# 觉悟之路
唯識的錯誤就是徹底否定客觀實在性,並且用主觀的心識來解釋物質的顯現,如此必將面臨很多尴尬。
再進一步說吧,確實不存在客觀獨立的物質世界,而且任何色法,確實依賴于識這個條件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了六識,根本就沒有物,這個就是馬哈希尊者明確提到的"除非是在見、聽等六種時刻,否則無物存在"。
但是沒有客觀獨立的物質世界,任何物質都需要依賴于識的條件顯現出來,並不等于需要一個存儲業力色法種子的獨立的阿賴耶識,更不需要什麽每個人都還得有個獨立的阿賴耶識。如此很容易變成我見。(當然為唯識用各種理論來辯解)
你无余涅磐后就灰身灭智了,这是你主观的心智的心界,
与其他人无关也不能与你同享-没有客观的无余涅磐
如果这宇宙上没有一个心识物(全无余涅磐)-那这宇宙万物就不存在了嘛
这宇宙万物就是无明心的谜妄而已
你所指的客觀獨立的物質世界就等于是无明心的谜妄假物而已 |
|
|
|
|
|
|
|
|
|
|
发表于 25-9-2011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悟之路 于 25-9-2011 11:42 PM 编辑
回复 觉悟之路
你无余涅磐后就灰身灭智了,这是你主观的心智的心界,
与其他人无关也不能与你 ...
清池 发表于 25-9-2011 10:51 PM  盡管這是主觀的心智世界,但其實也同樣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物體,依賴于識這個條件,可是卻承認存在一個客觀獨立的抽象的,隱性的世界。
而這個弱客觀性,就完全可以解決衆生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問題。
道理很簡單,比如今天我觀察到我家的牡丹花並沒有開花,過了好多天後,我再去看牡丹花的時候,卻開花了。那麽在我沒有觀察牡丹花這段間隔的時間,這牡丹花是完全沒有的嗎?如果完全沒有,那麽怎麽解釋最後牡丹花竟然開花?。如果單單用唯識的內識變現的理論,是很難解釋的,更難解釋牡丹花成長的種種物理屬性,尤其這還可以被預言,被計算。
按照我前面的理論,沒有去觀察牡丹花的時候,牡丹花的實體也並不存在,可是卻存在著抽象的非實體的數學方式的“牡丹花”,盡管它不是實體,甚至連時空位置都沒有,可是它卻有數學關系,而在我沒有觀察牡丹花成長這段時間,導致牡丹花生長開花的,不是實體的,而是數學方式的,是數學演變的結果。這個就類似于網絡遊戲當中場景的物體,當你沒有進入這個場景的時候,場景內一切的物體,都是程序按照函數的定出的法則在自己進行演算,當我進入這個場景以後,我看到的是演算的結果,經過顯示器而投射出來,而現實當中,我們的意識部分扮演了顯示器的作用,將抽象的非實體的數學存在轉化為實體的存在(物理學上稱為意識導致波函數坍塌)。
我們的錯誤是在于執著性的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是實體,並且是持續恒常存在。注意,這裏的持續恒常存在是指同一個物體在前一個刹那,當下刹那,後一個刹那持續存在著,只要堅持這個觀點,即是有恒常之見。而實際上,只有當下刹那存在的名法和名法面對的所緣(色法),而且它們生起就滅,我們頭腦當中的世界是快速生滅的意識制造的一種假象,我們將這個假象當成真實,産生了貪愛,造成了輪回。而佛陀卻告訴我們,五蘊,即能觀察的,和被觀察的,都是無常的,無我的,非實的,要求我們厭離五蘊,舍棄五蘊,要視五蘊為針,為刺,為殺,如大火,在認清這個真相之後,舍棄五蘊,熄滅對五蘊的識知作用,當識知作用被熄滅以後,那麽原本抽象的存在不再坍塌為實體的(不再有五蘊),進而證得涅磐,這涅磐,是非時間,是非空間的,是沒有任何五蘊的,是沒有有為法的,是不可思議的,是真正的寂靜,清涼,安樂。
當然還有更深層的一些東西,比如這涅磐和五蘊是完全相異的嗎,涅磐界是完全一個他方世界嗎?不,佛陀實際否定了,而且經典裏面間接指出了涅磐界和輪回界的不二特征,但到底是怎樣一種不二呢?這個還需要更深入的理解。 |
|
|
|
|
|
|
|
|
|
|
发表于 26-9-2011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实相印 于 26-9-2011 12:36 AM 编辑
回复 134# 三法印
《法句经》:心是所有法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所以您三法印也觉得这是法句经的死点? |
|
|
|
|
|
|
|
|
|
|
发表于 26-9-2011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6# 觉悟之路
对于如何看待客观世界,佛教各宗各派根据经典来写论来论证。唯识的解释也是根据阿含和尼柯耶来建立的。说南传依经建论就是佛法,大乘依经建论就是“后期”是不公正的。
您认为唯识无法解释的客观现象,世亲已写了《唯识二十颂》详细解释。 |
|
|
|
|
|
|
|
|
|
|
发表于 26-9-2011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7# 一实相印
心是所有法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这是一有生命的人的心理身理活动的一种表现...
|
|
|
|
|
|
|
|
|
|
|
发表于 26-9-2011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 三法印
不知道您要说什么。可以肯定的是三法印后期自己诠释佛经。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