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试论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2009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0# 三法印 的帖子

No3 自己想象的说法看似不错。看似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2009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1# 素还真 的帖子

只是个比喻而已不用放在心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09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缘起支,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有」是依止在什么呢?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提出藏识?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让人信服大乘佛教?不是这么简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09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1-8-2009 04:57 PM 发表


这样就算解释?根本是耍我而已。

不过我也没有答案。

小的哪敢耍素还大人?

大人出关了噢?可以继续讲解大乘佛法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09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3# 素还真 的帖子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提出藏识?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
-----------------------
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09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1-8-2009 07:26 PM 发表
小的哪敢耍素还大人?
大人出关了噢?可以继续讲解大乘佛法了吧?


讲了有什么好处先?我可以获得虚名?还是你可以获得利益?

我知道你的目的是希望我多讲些大乘佛法,你从中找出漏洞然后给我迎头痛击。这样我失去了对大乘的信念,就会回到你认为唯一正法的南传佛教。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8-2009 07: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8-2009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1-8-2009 07:39 PM 发表


讲了有什么好处先?我可以获得虚名?还是你可以获得利益?

我知道你的目的是希望我多讲些大乘佛法,你从中找出漏洞然后给我迎头痛击。这样我失去了对大乘的信念,就会回到你认为唯一正法的南传佛教。

哈哈哈。。。是素还兄太看得起我还是对自己没信心呢?

我向你讨教,自然会获益。
至于你嘛~如果我能提出漏洞,那对你不也是种提升吗?
不过,这不是我的目的。你要信仰大乘是你的权利,与我无关。

我只想提升我自己而已,况且我也不随便向人讨教。
值得我学习的,我自然会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09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1-8-2009 08:36 PM 发表
哈哈哈。。。是素还兄太看得起我还是对自己没信心呢?
我向你讨教,自然会获益。
至于你嘛~如果我能提出漏洞,那对你不也是种提升吗?


呵呵,既然如此你就问吧。在我去看书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2009 09: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1-8-2009 08:49 PM 发表


呵呵,既然如此你就问吧。在我去看书前。

什么意思??


十二缘起支,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有」是依止在什么呢?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提出藏识?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让人信服大乘佛教?不是这么简单的。


就解释下以上你说的吧~
我对藏识不太了解,期待有进一步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09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1-8-2009 09:12 PM 发表
什么意思??
十二缘起支,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有」是依止在什么呢?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提出藏识?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让人信服大乘佛教?不是这么简单的。


我准确去洗澡看书,这样如何回你的贴呢?

有缘生,有是诞生的因,诞生到六道某处之因。有又分二十五有,欲界四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有,合计二十五。具体来说,这个转生到某处的机制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要从藏识的角度去看。当然藏识的内容也不止这些。

是否可以说有就是藏识?当然不可以这么说。取缘有,难道说因为执取,然后才有藏识?当然不是。所以有 = 藏识也是不对。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探究藏识?因为要度人就必须要先理解人的根性,以不同的手段去启发一个人。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8-2009 09: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09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0# 素还真 的帖子

又是涅磐经.......................

以经为师...........

愿你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痛苦。善哉~善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009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1-8-2009 09:49 PM 发表

有缘生,有是诞生的因,诞生到六道某处之因。有又分二十五有,欲界四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有,合计二十五。具体来说,这个转生到某处的机制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要从藏识的角度去看。当然藏识的内容也不止这些。

是否可以说有就是藏识?当然不可以这么说。取缘有,难道说因为执取,然后才有藏识?当然不是。所以有 = 藏识也是不对。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探究藏识?因为要度人就必须要先理解人的根性,以不同的手段去启发一个人。

可以再多说点吗?关于【有】和【藏识】。

每次都吊人家的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8-2009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2-8-2009 04:32 PM 发表

可以再多说点吗?关于【有】和【藏识】。

每次都吊人家的瘾。


有,就是诞生到六道原因。二十五有,:(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 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五)弗婆提有,(六)瞿耶尼有, (七)郁单越有,(八)阎浮提有。由(五)至(八)乃开人之四洲为四有。(九)四天处有, (十)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有,(十八)三禅有,(十九) 四禅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 不用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

藏识,暂时不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09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烏哥哥,這段經文可以說是從佛的角度來看識嗎?:

金刚三昧经,節錄: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庵摩罗。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无住菩萨言。可一八识。皆缘境起如何不动。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如何有见。佛言。见即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见。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觉亦应空。佛言。可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故。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无住菩萨言。诸境亦然。非空相非无空相。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决定。决定性根。无有处所。无住菩萨言。觉亦如是。无有处所。佛言。如是。觉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觉。物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色。无住菩萨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佛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何以故。色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止。无有起处。识无处所。清净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性无有觉。觉则为觉。善男子。觉知无觉。诸识则入。何以故。金刚智地解脱道断。断已入无住地。无有出入。心处无在决定性地。其地清净如净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觉妙观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诸识不生。无住菩萨言。如来所说。一觉圣力。四弘智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何以故。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无漏。诸善利本。今有欲刺。为未降伏。无住菩萨言。若有众生未得本利。犹有采集。云何降伏难伏。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09/273.htm

[ 本帖最后由 123木頭人 于 6-8-2009 06:0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09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31-7-2009 04:23 PM 发表
刹那生也刹那灭, 是否貯藏业力种子也是刹那生灭?


正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09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识和第八识是否佛所说?

阿含经只记载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但根据十二缘起,

我们的行为所产生的业力会贮藏在果报识(行缘识),

再由果报识产生我们的身体和六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大乘把这个果报识称作第八识,也称阿赖耶识.



我们的行为是受到无明的驱使(无明缘行),


有行为之后才出现果报识 (行缘识), 果报识之后,

才有我们现在的名色和六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大乘把"无明"这种心识,称之为第七识.

十二缘起就包含八个识.没有八个识,就不可能有十二缘起 ,

所以第七和第八识乃佛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8-2009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6# 尋夢人 的帖子

大乘把这个果报识称作第八识,也称阿赖耶识.
大乘把"无明"这种心识,称之为第七识.
------------
那你是说无明(第七识)断, 行灭, 因行灭, 所以识(果报识/ 第八识/ 阿赖耶识)灭,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09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7-8-2009 12:23 AM 发表
大乘把这个果报识称作第八识,也称阿赖耶识.
大乘把"无明"这种心识,称之为第七识.
------------
那你是说无明(第七识)断, 行灭, 因行灭, 所以识(果报识/ 第八识/ 阿赖耶识)灭, ...?


大乘佛教不谈断灭的.

它只讲究转识成智,识就是智.

烦恼即菩提.灭了烦恼还有菩提吗?

波浪和海水,离开波浪也没有海水可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09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 尋夢人 的帖子

大乘佛教不谈断灭的.
----------
它只讲究转识成智,识就是智.
那些"断开"无明, 就是转识成智?
那转识成智后还有行, 名色和生老病死吗?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7-8-2009 01:0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09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些东西,也来提供一点资料吧。

对于唯识学,我没深入研究,因为觉得真的有点烦琐。
之前看了一下唯识学的发展过程,发现到唯识学后来好像真的有点发展成烦琐哲学的感觉,变成一直在辩论一堆哲学。

我相信唯识学是为了修证而产生的。之前在偶尔翻阅简居士结实的的《百法名门论》里,就对里面的分析很佩服,例如里面说“恭敬”,是指心中认可尊重对方,表现为语言上的赞叹及身体上的礼仪,这样一看,“恭敬”的意思就很清晰具体了。

在《明末佛教研究》,里面提到明末时的唯识学研究。法师在里面提到,唯识学在印度能流行那么久,可是在中国,却只是在唐朝昙花一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修证方面的问题。

在印度,唯识学跟禅修的经验可以相互印证,所以不只是一堆名相的辩论,因此是一门很活的学问。但是在中国,唯识学的修证方面的东西却没怎么重视,反而是法相分析方面的被重视,变成了一种哲学。一个例子,就是实践性很强的《瑜伽师地论》虽然是唯识学的要典,但是更多被中国佛教界研究的是《成唯识论》。到了民国初年,虽然唯识学一度再次兴盛,也重视《瑜伽师地论》,但却也是重视里面的学理,而较少注重里面修证的内容。

明末时期的佛教界,由于唐朝唯识学经典的散失,没有了之前的参考,因此只好另起炉灶,自己再研究。因此明末的唯识学有些特点,其中一个就是重视唯识学在修证上的作用,而较忽略法相分析。也就是不重视唯识学的哲学分析,而利用里面的内容来指导修证。

欲详细了解,可参考圣严法师的《明末佛教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7-2025 08:25 PM , Processed in 0.12981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