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8-2009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缘起支,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有」是依止在什么呢?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提出藏识?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让人信服大乘佛教?不是这么简单的。 |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3# 素还真 的帖子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提出藏识?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
-----------------------
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  |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09: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1-8-2009 09:12 PM 发表 
什么意思??
十二缘起支,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有」是依止在什么呢?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提出藏识?纯粹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让人信服大乘佛教?不是这么简单的。
我准确去洗澡看书,这样如何回你的贴呢?
有缘生,有是诞生的因,诞生到六道某处之因。有又分二十五有,欲界四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有,合计二十五。具体来说,这个转生到某处的机制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要从藏识的角度去看。当然藏识的内容也不止这些。
是否可以说有就是藏识?当然不可以这么说。取缘有,难道说因为执取,然后才有藏识?当然不是。所以有 = 藏识也是不对。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探究藏识?因为要度人就必须要先理解人的根性,以不同的手段去启发一个人。
[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8-2009 09:54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8-2009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0# 素还真 的帖子
又是涅磐经.......................
以经为师...........
愿你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痛苦。善哉~善哉~ |
|
|
|
|
|
|
|
发表于 2-8-2009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1-8-2009 09:49 PM 发表 
有缘生,有是诞生的因,诞生到六道某处之因。有又分二十五有,欲界四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有,合计二十五。具体来说,这个转生到某处的机制又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要从藏识的角度去看。当然藏识的内容也不止这些。
是否可以说有就是藏识?当然不可以这么说。取缘有,难道说因为执取,然后才有藏识?当然不是。所以有 = 藏识也是不对。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探究藏识?因为要度人就必须要先理解人的根性,以不同的手段去启发一个人。
可以再多说点吗?关于【有】和【藏识】。
每次都吊人家的瘾。 |
|
|
|
|
|
|
|
发表于 4-8-2009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2-8-2009 04:32 PM 发表 
可以再多说点吗?关于【有】和【藏识】。
每次都吊人家的瘾。
有,就是诞生到六道原因。二十五有,:(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 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五)弗婆提有,(六)瞿耶尼有, (七)郁单越有,(八)阎浮提有。由(五)至(八)乃开人之四洲为四有。(九)四天处有, (十)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有,(十八)三禅有,(十九) 四禅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 不用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
藏识,暂时不讲。 |
|
|
|
|
|
|
|
发表于 6-8-2009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烏哥哥,這段經文可以說是從佛的角度來看識嗎?:
金刚三昧经,節錄: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入庵摩罗。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无住菩萨言。可一八识。皆缘境起如何不动。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如何有见。佛言。见即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见。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识空觉亦应空。佛言。可一觉者。不毁不坏。决定性故。非空非不空。无空不空。无住菩萨言。诸境亦然。非空相非无空相。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决定。决定性根。无有处所。无住菩萨言。觉亦如是。无有处所。佛言。如是。觉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觉。物无处故清净。清净无色。无住菩萨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佛言。心眼识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何以故。色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止。无有起处。识无处所。清净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性无有觉。觉则为觉。善男子。觉知无觉。诸识则入。何以故。金刚智地解脱道断。断已入无住地。无有出入。心处无在决定性地。其地清净如净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觉妙观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诸识不生。无住菩萨言。如来所说。一觉圣力。四弘智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何以故。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无漏。诸善利本。今有欲刺。为未降伏。无住菩萨言。若有众生未得本利。犹有采集。云何降伏难伏。
http://www.fofaseng.cn/baoku/books/sutra/kgin/kgin09/273.htm
[ 本帖最后由 123木頭人 于 6-8-2009 06:04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6-8-2009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31-7-2009 04:23 PM 发表 
刹那生也刹那灭, 是否貯藏业力种子也是刹那生灭?
正是如此. |
|
|
|
|
|
|
|
发表于 6-8-2009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识和第八识是否佛所说?
阿含经只记载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但根据十二缘起,
我们的行为所产生的业力会贮藏在果报识(行缘识),
再由果报识产生我们的身体和六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大乘把这个果报识称作第八识,也称阿赖耶识.
我们的行为是受到无明的驱使(无明缘行),
有行为之后才出现果报识 (行缘识), 果报识之后,
才有我们现在的名色和六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大乘把"无明"这种心识,称之为第七识.
十二缘起就包含八个识.没有八个识,就不可能有十二缘起 ,
所以第七和第八识乃佛说. |
|
|
|
|
|
|
|
发表于 7-8-2009 12: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6# 尋夢人 的帖子
大乘把这个果报识称作第八识,也称阿赖耶识.
大乘把"无明"这种心识,称之为第七识.
------------
那你是说无明(第七识)断, 行灭, 因行灭, 所以识(果报识/ 第八识/ 阿赖耶识)灭, ...? |
|
|
|
|
|
|
|
发表于 7-8-2009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7-8-2009 12:23 AM 发表 
大乘把这个果报识称作第八识,也称阿赖耶识.
大乘把"无明"这种心识,称之为第七识.
------------
那你是说无明(第七识)断, 行灭, 因行灭, 所以识(果报识/ 第八识/ 阿赖耶识)灭, ...?
大乘佛教不谈断灭的.
它只讲究转识成智,识就是智.
烦恼即菩提.灭了烦恼还有菩提吗?
波浪和海水,离开波浪也没有海水可得了. |
|
|
|
|
|
|
|
发表于 7-8-2009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 尋夢人 的帖子
大乘佛教不谈断灭的.
----------
它只讲究转识成智,识就是智.
那些"断开"无明, 就是转识成智?
那转识成智后还有行, 名色和生老病死吗?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7-8-2009 01:07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7-8-2009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些东西,也来提供一点资料吧。
对于唯识学,我没深入研究,因为觉得真的有点烦琐。
之前看了一下唯识学的发展过程,发现到唯识学后来好像真的有点发展成烦琐哲学的感觉,变成一直在辩论一堆哲学。
我相信唯识学是为了修证而产生的。之前在偶尔翻阅简居士结实的的《百法名门论》里,就对里面的分析很佩服,例如里面说“恭敬”,是指心中认可尊重对方,表现为语言上的赞叹及身体上的礼仪,这样一看,“恭敬”的意思就很清晰具体了。
在《明末佛教研究》,里面提到明末时的唯识学研究。法师在里面提到,唯识学在印度能流行那么久,可是在中国,却只是在唐朝昙花一现,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修证方面的问题。
在印度,唯识学跟禅修的经验可以相互印证,所以不只是一堆名相的辩论,因此是一门很活的学问。但是在中国,唯识学的修证方面的东西却没怎么重视,反而是法相分析方面的被重视,变成了一种哲学。一个例子,就是实践性很强的《瑜伽师地论》虽然是唯识学的要典,但是更多被中国佛教界研究的是《成唯识论》。到了民国初年,虽然唯识学一度再次兴盛,也重视《瑜伽师地论》,但却也是重视里面的学理,而较少注重里面修证的内容。
明末时期的佛教界,由于唐朝唯识学经典的散失,没有了之前的参考,因此只好另起炉灶,自己再研究。因此明末的唯识学有些特点,其中一个就是重视唯识学在修证上的作用,而较忽略法相分析。也就是不重视唯识学的哲学分析,而利用里面的内容来指导修证。
欲详细了解,可参考圣严法师的《明末佛教研究》。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