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素还真

问答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7-2009 09: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oy_Tantra5053 于 15-7-2009 11:20 PM 发表


其实用“卡”来形容的确不太恰当,贴切的说....我前面没有前进的路了,我只能继续阅读书籍,在灵性上而言,我一直找不到进步的“线索”。

比如说...我知道禅定的开始阶段可能就是觉知到自己的潜意识,我也知道 ...

我遇过些类似这样的人。

他们知道自己遇到了瓶颈,许久都不再进步,也突破不了(这种情况不算卡)。然后他们就会自己找资料,读许多的书籍,希望哪个论点可以填补自己的不足。但是找来找去,都好像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就硬起头皮要问别人,但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面子或自尊问题),不敢正面地把自己所遇问题直接提出来,就带别人游花园,希望在别人的口中能得到些什么讯息(说的不好听就是想挖别人的知识然后套在自己身上用),最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为什么?因为别人讲的并不是针对他的问题而讲。

碰到这类的人来问我意见,我会直接问他,这是你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
没有真心诚意要解决问题,要问些有的没的就免了吧~


故事如有类同,纯属巧合。


雷兄,你的问题能否解决就在于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7-2009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7# upatissa 的帖子

杂阿含212经: ..........乃漏尽之阿罗汉,梵行己立,所作皆办,..........
杂阿含783,795,798,796经:......何故於沙门瞿云所出家修梵行?....为断故.......有道跡能断贪.嗔.痴?...谓八聖道!
梵行己立=修习七觉分圆满(包括定觉支),八正道圆满.
正定=四禅定
如无四禅,佛或诸阿罗汉如何入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新新网友 于 16-7-2009 09:08 AM 发表


我没有什么特出的观点,就只是遵从经典而已。经典中有太多强调正定的经文了,这不容我们忽视的。

佛陀教导的是八正道,正定就在里面,而正定在经文里也很明确的说明是四禅。

或许真的有某些很特出的人已经 ...



对哎,正定就是四禅.这是北传杂阿含与南传相应部共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6#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那就是你的杯子满啦...  你还需要人家教你吗?
目前来看你不可能再"进步"了...  你被"思想"欺骗...., 看不清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16-7-2009 09:59 AM 发表

我遇过些类似这样的人。

他们知道自己遇到了瓶颈,许久都不再进步,也突破不了(这种情况不算卡)。然后他们就会自己找资料,读许多的书籍,希望哪个论点可以填补自己的不足。


禅定的基础是....你不是分裂的,你是精神圆满的。

你说的正是我以前的状况,我以为自己是不圆满的,分裂的,有六识,八识的,结果就是带着“我要袮补些什么”,“我要追求圆满”的思绪去禅定,结果就是在幻想里游花园。

我并不是要什么资料来袮补不足,而是我想确认“传说”中的神通,或其它定境是不是真的存在而已。


但是找来找去,都好像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就硬起头皮要问别人,但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面子或自尊问题),不敢正面地把自己所遇问题直接提出来,就带别人游花园,希望在别人的口中能得到些什么讯息(说的不好听就是想挖别人的知识然后套在自己身上用),最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为什么?因为别人讲的并不是针对他的问题而讲。


晕~ 还扯到自尊的问题去~

其实有时候我会怀疑....“色界”并不是形容一种空间,而是一种为人们打开全新思考方式的方便法门。

我用心理学的方式来诠释会比较浅显易懂....一般人一定有一个“自我价值”,就是你说的自尊。说的深入点...这份“价值”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佛法里认为,一般人是透过六尘去认识自己的,这种情况就类似我们“透过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透过环境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禅定的基础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去发现“别人眼中的自己”不是“我”。所以我要如何“问对人”呢?就是看他的对六尘的定力,如果动辄就自尊受损的人,他告诉我一大堆道理也不能取信,因为那又是一场以盲导盲的闹剧。说不定他还会告诉我“心不随境转”就是别人拿刀捅你,你不闪不避是最高境界呢~

碰到这类的人来问我意见,我会直接问他,这是你的问题还是别人的问题?
没有真心诚意要解决问题,要问些有的没的就免了吧~


你似乎很自信,别人只要直接问,诚心问,你一定解答得了问题?

事实上....有些佛教徒比你自信百倍,而我...就是不希望找自信的人,我要找真实的人。

故事如有类同,纯属巧合。


其实你不必用“故事”来保护你自己的言论,直说就能了,讲错话不会下地狱的啦~

雷兄,你的问题能否解决就在于你了~




p/s:还是别说解决,说“探索”比较恰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5#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请问你有禅修吗?
如有,是如何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7-2009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6-7-2009 12:27 PM 发表
那就是你的杯子满啦...  你还需要人家教你吗?
目前来看你不可能再"进步"了...  你被"思想"欺骗...., 看不清自己.


没办法,让我来帮你解答文字游戏吧。

为什么我会说...“如果我的杯子满了,我会用水泼向你,因为你喜欢水,而我只是口渴就喝水的人”呢?

首先,误解“杯子”这个老掉牙问题的人是你,你是否知道....人类的记忆容量有多大?目前科学界粗估脑袋的记忆容量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左右,即是说...至少都能记5亿本书籍的内容。

你认为什么是杯子?当然不是记忆,是“自我膨胀”。

只有自我膨胀的人会在意知识,也会在意别人的知识;而明白“无我”的人就只是去学习而已,错了,就把旧的知识丢掉,如此而已。

你只是用你自傲的洞见判断我自我膨胀再也装不下任何知识,但其实你这种自傲本身就是自我膨胀,因为你只看到别人在“卖弄”知识。原因无他...因为你的杯子已经装不下别人的观点了。

你的脑袋给你那么大的记忆空间,为什么你不能单纯腾出0.001%记下我说的话?而非要说我杯子满了不可?

你不妨说说你禅定的经验?我可以洗耳恭听,不会用“你杯子满了”的话糊弄你的。


p/s:之前想提醒你一直忘了....其实你三法印里的诸行无常,诸行是苦是copy哪里的?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吧?三法印里说的“行”并不是说人类的“行动”,而是说万事万物都在“行”之中,没有一物是静止的。如果根据十二因缘法,诸行是苦就更不成立,因为“诸行”是表达一个“大自然系统”,本身不是苦,而是人们的执取是苦。

[ 本帖最后由 Roy_Tantra5053 于 16-7-2009 05:0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5#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一点补充:
佛教不教导“逃避”现实,而是“面对”事实。

佛教不教导“无病呻吟”,而是“如实看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7-2009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7#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而明白“无我”的人就只是去学习而已,错了,就把旧的知识丢掉,如此而已。
----
这样样你学习到死都不肯定是不是对的...

脑袋的庞大记忆容量, 等你脑袋死了, 这些记忆去了那里?

诸行无常-- 没有静止, 变动的, 变坏的诸行, 就如你得了重病, 你家人的过世是苦的还是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6# peggy_str 的帖子

我前面不是说过了吗?我被那些“药方”害惨了~

如果你想知道我的方法,我就大略说说我发明的欲界定吧。(素还真最讨厌别人发明佛法的~

一般上南传佛法里说的欲界定解说很少,只有一些“粗定”,“细定”等的分类和解说。我的想法是...

1,不是“沉思”。

2,也不是“控制心念”。

很简单是.....“无念”。

其原理是....我们在欲界的每一个举动....可以说就是六根六尘和六识的综合结果。

比如说....“习惯”。有多少人可以觉知自己的“习惯”?而不是当朋友告诉你后才....咦?对哦,我真的有这个习惯?

一开始修禅定时,脑袋里一定会有很多念头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但“无念”是一个抽象词,可别去分裂自己成为某某“识”然后去观察自己脑袋里的念头。“无念”的用意是...由得那些心念去飞来飞去,然后尽量在“不带认同”和“不带控制”的情况下看清那些心念的内容。

接着第二步是...把这种定境带进日常生活里,不管走路吃饭,交谈,阅读都尽量保持这种状态,这么做的科学原理是“广展意识”,即是把你的潜意识变换成显意识,如此一来你就能察觉自己心底的每个念头。

简单的说...就是“专心一致”,做什么事情都专心一致,但却又不是逼自己不分神,若万一分神的话就由得它,去观照这个“分神”的念头就行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说的“专心一致”并不是“忘我”,“忘我”只是把意识集中在一点,而我说的专心一致是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依然可以敏锐的察觉周围的事物。

如果觉得我词不达意,或许可以尝试“一心二用”辅助理解,即是...当你在看书时依然可以同时听歌,但两者不会成为你的负累,或许偶尔你会比较专注于书上的内容,而不知道自己在听什么,但只要稍微在专注一些,意识就能再次回到两者并行的定境了。但一心二用只是形容词,切忌幻想有两个人在内心处理两件事。

日复一日这样的禅定修习,很快就能顺利稳定在这种心境里,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最直接的心灵成长....高度精神稳定性。你会发现你不再怕做云顶的过山车甚至跳楼机,也不会有情绪化的问题,因为你不再受六根六尘和六识摆布,你已经不是对环境“反应”,而是成为了灵性的“主人”。

我想阿赖耶识的观点也大概这么来....因为这个时候的你去造业的话,你直观的会看到自己的“动机”,你并不是无意识的造业,所以你更能看到“动机”会带给你什么业报。

很遗憾我没能力更深入表达“意识”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某程度说来...我只觉得人类在意识方面的研究实在很贫乏。总之...我目前对意识模糊的认识是....你的意识越清晰,你就能看得更远,想得更多,记得更多。

而我现在迷惑的是...到底接下去的修行应该是继续提高意识的清晰度,还是把意识丢掉?因为根据禅宗或南传佛法的经典,在三禅和四禅里几乎都有灭掉六根六识的解说,比如“空无边处定”更有“观空”的说法,虽然中观派有很多观空的解说,但据我了解几乎都是在纸上谈兵,要和实际经验拉上....门都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布飘扬 于 16-7-2009 05:54 PM 发表
一点补充:
佛教不教导“逃避”现实,而是“面对”事实。

佛教不教导“无病呻吟”,而是“如实看待”。




“面对事实,如实看待”?


请问.....你是告诉我“佛教教义”?还是想表达现实中每位佛教徒都不逃避,每位佛教徒都有病才呻吟?

你的意思是....法律已经规定杀人是犯法的,所以杀人犯的存在纯属是幻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0#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你的确没依照经典解释,你也没有能力引经据典.

基本的佛教理论都不清楚,要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

你所讲的只是你自己的想法,和佛教没有关系.

旁人都看到很清楚,你却自我陶醉在其中.

你所讲的佛法够荒谬的;

-
用了几年时间顺利就进入三禅,隐隐约约什么八触十功德,
五枝的
现象都开始发生。(錯)

-什么四禅,什么色界定,我目前的经验告诉我,
这很可能是前人走火入魔的经验总结。 (錯)




-大乘佛法发明的四禅八定之所以能令人走火入魔就是因为误解了道圣谛,
他们以为灭掉就是没有执取,没有就没有?(錯)



-结果就是...当一个人在静坐中灭掉六根和六识,
直接导致的是心理学上的
精神崩溃。(錯)

-
简单的说...一般人眼睛闭起来,呆坐,就是欲界定。(錯)

还有要谈南传佛经,要有先掌握南传阿毗达摩.
还谈阿阿赖耶识,要先了解唯识学,要学唯识,要先掌握百法明门论.

不是开口南传闭口北传就表示掌握南北传佛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7: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4-7-2009 04:11 PM 发表
无余涅盘,除非站在世间立场来处理,不然我选择放弃判断。至于倒驾慈航,我觉得如果你接受传统的无余涅盘说,倒驾慈航就没有存在意义


菩萨也入无余涅槃的. 八地菩萨没有了分段生死,就是无余涅槃.

倒驾慈航和无余涅槃并没有冲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6-7-2009 06:21 PM 发表

这样样你学习到死都不肯定是不是对的...

脑袋的庞大记忆容量, 等你脑袋死了, 这些记忆去了那里?



我不会为懒惰学习寻找借口。

死了就死了咯,还会有什么?佛经里有“有余涅磐”,但好像没有“有余死亡”吧?

这么说吧...我们的心态不一样,你又何必用你的心态来定义我?

诸行无常-- 没有静止, 变动的, 变坏的诸行, 就如你得了重病, 你家人的过世是苦的还是乐的?



非苦非乐,那好像是十二因缘的常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尋夢人 于 16-7-2009 06:59 PM 发表
你的确没依照经典解释,你也没有能力引经据典.

基本的佛教理论都不清楚,要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

你所讲的只是你自己的想法,和佛教没有关系.

旁人都看到很清楚,你却自我陶醉在其中.

你所讲的佛法够荒谬的;
...


好可爱的否定~统统marking一个“错”上去就收工了~

真可惜...我真的没有“佛教文凭”,对不起啦~老兄,别生气嘛~小弟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7: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尋夢人 于 16-7-2009 07:01 PM 发表


菩萨也入无余涅槃的. 八地菩萨没有了分段生死,就是无余涅槃.

倒驾慈航和无余涅槃并没有冲突的.


噢....原来是八地菩萨,大师真的是一言惊醒梦中人。

请问大师,小弟不解八地菩萨的说法,可否为我注解一下?经文如下。

请问什么是十自在?

获证永不退转法身是什么意思?

大智光明法力是什么来的?

“见到菩萨的三昧光明,都能够启发宿慧善根”的意思是不是我们一旦见到八地菩萨就会变聪明?

感激大师开示~


当八地菩萨成就了如上无量不可思议的智能、通力时,便能于一念中分身一佛剎中,其身不动,乃至于不可说佛剎众会中皆现其身而心不动。因而成就了十种自在: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解自在,八、如意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当获得此十种自在时,便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以国土身作自身、以业报身作自身、以自身作众生身……。当成就如是自在智身已,即能入佛境界,佛境现前,常为诸佛所护念……,示现无量差别身相,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于无量国土,示修菩萨行;入无碍法界,无量大乘法会之中,放大光明,随有可化众生,应机教化。


  因为此地菩萨获证不退转法身的缘故,所以称为不动地。以此不退转法身的甚深三昧力用,常常能够现见无量诸佛,随时承事供养。又以不退转法身所证的大智光明法力,普灭众生一切烦恼黑暗,开启众生无穷智能宝藏。又放法身三昧光明,遍照百万不可说微尘数世界,令有缘的众生见到菩萨的三昧光明,都能够启发宿慧善根,灭除烦恼火焰,得到清凉智能……


摘自《净土探究:大乘净土成佛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7-2009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0#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请问你如何定义“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7# peggy_str 的帖子

静:缓和身心,消除紧张。
定:专注不移,一心一意。
止:心无杂念,头脑清明。
觉:感觉敏锐,思绪空明。



我可以不要再说下去吗?只怕我会被当邪教轰出佛教法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会吗?我觉得你说的不错啊~

请问你多是往内看或往外看呢?

往内看的话,是看什么?

往外看的话,是看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9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oy_Tantra5053 于 16-7-2009 04:23 PM 发表
禅定的基础是....你不是分裂的,你是精神圆满的。
你说的正是我以前的状况,我以为自己是不圆满的,分裂的,有六识,八识的,结果就是带着“我要袮补些什么”,“我要追求圆满”的思绪去禅定,结果就是在幻想里游花园。
我并不是要什么资料来袮补不足,而是我想确认“传说”中的神通,或其它定境是不是真的存在而已。

如果你现在还想确认“传说”中的神通,或其它定境是不是真的存在的话,那你就是在幻想里游花园了。

晕~ 还扯到自尊的问题去~
其实有时候我会怀疑....“色界”并不是形容一种空间,而是一种为人们打开全新思考方式的方便法门。
我用心理学的方式来诠释会比较浅显易懂....一般人一定有一个“自我价值”,就是你说的自尊。说的深入点...这份“价值”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式”。佛法里认为,一般人是透过六尘去认识自己的,这种情况就类似我们“透过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透过环境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禅定的基础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去发现“别人眼中的自己”不是“我”。所以我要如何“问对人”呢?就是看他的对六尘的定力,如果动辄就自尊受损的人,他告诉我一大堆道理也不能取信,因为那又是一场以盲导盲的闹剧。说不定他还会告诉我“心不随境转”就是别人拿刀捅你,你不闪不避是最高境界呢~

晕~~ 想太多~

你似乎很自信,别人只要直接问,诚心问,你一定解答得了问题?
事实上....有些佛教徒比你自信百倍,而我...就是不希望找自信的人,我要找真实的人。

我有说我一定能解答得了别人的问题咩?

其实你不必用“故事”来保护你自己的言论,直说就能了,讲错话不会下地狱的啦~

我说我的故事,就是不想别人对号入座。
再说我不怕下地狱,因为我没妄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2025 02:17 PM , Processed in 0.13127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