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9 05: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蕴为何会被执取? 原因何在?
没有蕴的问题这就要老哥来回答了,此超出upa的理解范围 |
|
|
|
|
|
|
|
发表于 27-4-2009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u 兄,
学佛者本来就是要断烦恼,不执著,不执取。大乘学者对于所谓小乘佛教证入实际,证入空寂,证入(无余)涅磐都是有所微言的。所以都把小乘学者证入(无余)涅磐形容为空寂,断灭。
不能形容断灭,这样的形容很具误导,
虽然不是你说,我们就针对内容好了。
我们可以形容苦的断灭,苦因的断灭。
五蕴非我,无我,五蕴的断灭 = 苦的断灭。
讲心经,每个大乘传承都可以和你说
不知无五蕴者,
非断灭也,
非废五蕴也,
不执取而已,知心境本来空而已。
如果为了普度众生而延长五蕴的寿命,甚至到达一切之久,这种想法我没意见。
如果说究竟解脱是非废五蕴也,我就不认同。
我们学佛,当然要搞清楚“灭谛”,这是我们的方向。
这句“不知无五蕴者,非断灭也,非废五蕴也,不执取而已,知心境本来空而已。”
很具争议性。
你们有权利选择相信它,
不过,我希望通过阿含经的对证,大家能平心讨论,以上这句是否符合缘起法。 |
|
|
|
|
|
|
|
发表于 27-4-2009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27-4-2009 03:07 PM 发表 
五取蕴是依五蕴生还是自生?
六根-六尘-六识
五取蕴-五蕴-?
五蕴被执取而产生五取蕴,
那灭五蕴和五取蕴都错了.
无蕴为何会被执取? 原因何在?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
请看,红色的字,已经是五蕴灭了。
请看,紫色的字,已经是五取蕴灭了。 |
|
|
|
|
|
|
|
发表于 27-4-2009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3# y973 的帖子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名色灭...
你找到识吗?
你找到行吗?
你找到无明吗?
你找给我, 我帮你灭.....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8: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4# 三法印 的帖子
在我还没告诉你我对什么是行和识,以及如何观察他们的出现时候之前,
我想问你如何了解佛陀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
如果对佛陀这句话的了解不一样,就无法对“什么是行和识,以及如何观察他们的出现”达到共识。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4# 三法印 的帖子
你问我“你找到识吗?”
从你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应该会思考这个xx正在找识的,其实已经具备识。
同样的,这个xx 正在找行的,其实已经具备行。
对吗?
我的看法,这个xx就是船。
船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灭苦。
船好像太空艘一样,一节节断直到把我们带到没有苦的彼岸。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8: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4# 三法印 的帖子
你问我“你找到识吗?”
从你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应该会思考这个xx正在找识的,其实已经具备识。
同样的,这个xx 正在找行的,其实已经具备行。
对吗?
我的看法,这个xx就是船。
船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了灭苦。
船好像太空艘一样,一节节断直到把我们带到没有苦的彼岸。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4# 三法印 的帖子
卡贴
。
[ 本帖最后由 y973 于 28-4-2009 11:31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8: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8: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8: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5# y973 的帖子
你还要注意:第一个念头是如何缘起的。
这个念头又如何缘起下一个因缘法相,
你认为观察和不执著,就能阻止这些缘起不断蔓延吗?
也许,你把这个部分和往常的注意放下混淆了。这个平静中,犹如一个平静的水面,接着无风起浪,这就是第一个念头。而且,根本不需要去注意,人会了知,这一个念头,唯一的念头,就是因为它只有一个。这并不是专心,而是无心而起心的状态。当第一个念头起了,人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让第一个念头沉静然后进入无余涅磐,另一个就是逐渐生起第二个念头等等的,回到有余涅磐。这就是完全了解了苦的缘起。自然,就能够阻止苦,也可以随时回到无余涅磐。
以前,我总是认为观察和放下就是道谛的重心,
现在我觉得这样的道路并不完整,因为没有方向。
我们的方向,是要在森林中寻找“造屋者”,然后把它拆了。
要不然,你无法掌握下一个念头为何会出现,然后如何蔓延出一个我。
因为,你这个观察的意识是有期限的。
基本上,你说的是没有错的。在甚深禅定里,其实就可以了解缘起,不过,人退出禅定似乎太快了,而导致摸不着。有些人,已经习惯止观和坐禅等等,却仍然不清楚缘起,也观察不了。而有些人,一次深入的止观,就了解了全部。这就是智慧和过往的因缘。
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犹如有人念经念佛坐禅数万遍,就是得到清静而已,心也无法解脱。有人一天就证悟解脱。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1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的卡贴
需要等到两个广告之后才出现。
。
[ 本帖最后由 y973 于 28-4-2009 11:39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5# y973 的帖子
"如何观察他们的出现时候之前"
问题是你如实观察“识”了吗?不要用书上的,不用“想”。若不能亲自观察这些,缘起法还是知识上的认识。。。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9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7# y973 的帖子
还能谈到太空去。。。我要晕了。。。 |
|
|
|
|
|
|
|
发表于 2-5-2009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5# 三法印 的帖子
缘起法这张地图,
你要从书面上了解呢还是从经验上体会?
我觉得佛法不管从书面了解还是从内心体会,都是属于知识。
这些知识能导致苦灭。
属于被借用的船只。
不需要在乎佛法从书面还是从内心体会或是从别人口中听闻,
佛法的用处就是灭苦。
你只要观察和寻找苦因,再以佛法来对治,
知道这是苦,这是苦因,这是苦灭,这是苦灭的道路。
所以,佛法不管从书面,从经验,从听闻而来,都不需要分别。
你问:我真正观察到“识”吗?
答:
我从佛法地图中了解,识缘起名色,
所以,我们已经拥有名色,当然可以观察到识。
不过,我还没观察到识缘起名色的过程。
这并不代表识缘起名色不曾发生。
识缘起名色,时时刻刻都发生,只是我们观察力还没细致到能察觉这些过程。
我只能观察到六入之后的境界。而这些六入之后的识别,只属于比较粗糙的“黄金沙石”。 |
|
|
|
|
|
|
|
发表于 2-5-2009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3# o1j2m3 的帖子
现阶段,我对无余和有余的看法和你接近。
我猜测:
进入无余还能够回到有余来普度众生。这个看法没有阿含部的对证。
我另一个猜测,进入无余涅磐,不会再因为无明我慢而缘起“有我的”的苦相,
我依然保留着大乘的普度众生心愿,虽然这些不是阿含部所提倡。
但是,留着这种普度众生的心愿,始终是会带来身苦,即使没有心受。
我相信最究竟的解脱依然是无余涅磐。
我觉得一定要找到如何进入无余的道路并熟悉这条道路的的方法,才能成为有余圣人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9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7# y973 的帖子
其实学佛法还是需多亲近要善知识(僧团), 不然很容易闭门造车而枉费心机.
善知识有三种
一种是从前辈口中或经中得到知如何去到目的地的人,
另一种是正走在正确路线但还在途中的人,
最后一种是已经亲自到达目的地而回来的人.
若你能得到第三种善知识的帮助, 那你今生就可能可以走完了
不要自己胡乱猜测, 那些人的言论还不能相信, 特别是有邪见的外道, 他们卡在他们自以为是的错误知见.
若你真心要修, 还是需多亲近要善知识, 古人为了修道不惧千里的辛苦路途而寻师, 作一个真心修行的人更应该有这种意念.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5-2009 06:33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5-2009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 y973 的帖子
你应该看得明白六祖坛经,从第二品看到第九品就好了。
不过,因为南传的基础毕竟和北传的基础不同,文字上虽然浅白,也可能会引起认知上的困难,不过这个是建议而已,你也可以继续从现在的路走下去。
有余涅磐,确实必须承受身苦。 然而,因为心不苦,所以身苦就变成是刹那间的痛苦而已,并不会带来烦恼。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