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9-9-2009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并不正面答复他的问题,而且反问他,其它外道沙
门、婆罗门是如何答复此一问题的。于是,阿阇世王就将六
师对他的答复一一说给佛陀听:(注 6)
1.不兰迦叶:「不兰迦叶报我言﹕『王若自作,若教
人作,研伐残害,煮、炙、切、割、恼乱众生,愁忧啼哭、
杀生、偷盗、淫逸、妄语、踰墙劫夺、放火焚烧、断道为恶
,大王,行如是此事非为恶也。大王,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
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河)水
南脔割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河)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
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
不兰迦叶是主张没有业报的。阿阇世王听了很不满意,
但自己虽是剎帝利阶级的国王,按印度之习俗,出家人是至
尊的,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就悻悻地离开了:「我即自念言,
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由)杀出家人,( 或)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舍去。」
2.末伽梨:「末伽梨拘舍梨……彼报我言﹕『大王,
无施、无与、无祭祀法,亦无善恶,无善恶报。无有今世,
亦无后世,无父、无母、无天、无化、无众生,世无沙门、
婆罗门,(众生皆)平等行者。亦无今世、后世。自身作证
,(公)布现(示)他人。诸言有者,皆是虚妄。』」末伽
离是主离一切相,诸法平等,故不主张有业报。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9-2009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阿夷多:「阿夷多‧翅舍钦婆罗彼报我言﹕『受四
大,人取命终者,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
归风、皆悉坏败,诸根归空。若人死时,床舆举身置于冢间
,火烧其骨,如鸽色,或变为灰土。若智、若愚、取命终者
,皆悉败坏为断灭法。』」人死如同草木,没有任何存在,
也没有业报。
4.波浮陀:「波浮陀‧伽旃延彼报我言﹕『大王,无
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众生染着,无因、
无缘众生清净。一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无
有冤雠、定在数中。于此六生中受诸苦乐。』」主善恶不受
报。要受六次生才能解脱。此即定命论。
5.散若:「散若‧毘罗梨子彼答我言﹕『大王,现有
沙门果报……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
。』」阿阇世王曾问沙门有果报否﹖无果报否﹖有、无果报
否﹖所得之答复均如所答一样。这就是相对论、或不定论者
。
6.尼干子:「尼干子彼报我言﹕『大王,我是一切智
、一切见人,尽知无余。若行、若住、坐、卧觉悟无余,智
常现在前。』」尼干子并未直接答复众生是否受报的问题,
而只是答出他自己是了知一切之智者。其本意如何不得而知
,可能是有无业报,是不可知的;也可能是说,解脱之一切
智人了知一切后才能不受业报。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9-2009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2# upatissa 的帖子
最后,轮佛陀答复问题了:佛陀所答之大意是:王、公
、婇女之享受即是业报,可是都卑之在国王之下;而
国王见着出家沙门还得顶礼,可见沙门至尊,此即沙门之果
报。于是阿阇世王便皈依了佛陀。
就本经所说,主在显示阿阇世王不满意六师所说,最后
皈依了佛陀以显示佛陀教义之殊胜。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9-2009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经: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闍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 7 ]这里只说须菩提原是六师之弟子,曾随六师堕入邪见,而未说明其「邪见」之内容。[/td][/tr][tr][td](四)[/td][td]大般涅槃经:本经梵行品在叙述阿闍世王因弑父王而得五逆大罪,而受恶疮报。
后因忏悔,而悟知「此疮从心而生非四大起」,于遍访六师医其罪业:[ 8 ][table][tr][td]1.[/td][td]富兰那: 「今有大医名富兰那,一切知见得自在定,毕竟修习清净梵行,常为无量无边众生,演说无上涅槃之道,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无有黑业、无黑业报;无有白业白业报;无黑白业,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下业。」 「复有一臣,名曰藏德……复言︰法有两种,一者出家;二者王法。王法者,谓杀其父,则王国土虽云是逆,实无有罪。如迦罗罗虫要坏母腹而后乃生,生法如是虽破母身(腹)实亦无罪。……治国之法,法应如是,虽杀父兄,实无有罪。出家法者,乃(甚)至蚊蚁杀亦有罪。唯愿大王,宽意(心)莫愁。」其世俗之道德标准是功利的,只求成功,不讲手段;其出世法,手段与目的均属同样重要。
[/td][/tr][tr][td]2.[/td][td]末伽梨: [size=+1]「今有大师名末伽梨‧拘舍离子,一切知见(者),怜愍众生犹如赤子,已离烦恼能拔众生三毒利箭,一切众生于一切所无知无见,唯是一人独知见学。如是大师常为弟子说如是法︰一切众生身有七分,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安住不动如须弥山。不舍不作,犹如乳酪,各不诤讼。若苦、若乐、若善、若不善,投之利刃无所伤害,七分空中无妨礙故;命亦无害,无有害者及死者故。无作、无受、无说、无听……常说是法能令众生,消除一切无量重罪。」 「后有实得……大臣复言:如其父王修解脱者实则有罪;若治国杀则无罪
[table][tr][td]。
……如河无水,名之无水;若有少水,名之无水;如人受苦,名之无乐;虽少受乐,名之无乐……大王,虽言少法名为无法,实非无法……一切众生皆有余业……若使先王有余业者,今王杀之竟有何罪?
」末伽梨主张一切众生为七种要素、或本质所作成,而七大要素并非变化的,也不是被创造的有形物体,而是永恒的空性。
所以不可能有杀与被杀者之情事。
因此,阿闍世王实则并未杀害他的父王,也就不必自己自伐自责了。
但,其父王形式上之身体至少是被杀而消失了,无论其实质生命是否有生死。
然而,形式上之身体为何被「杀」而消失的呢?
阿闍世王之大臣实得与末伽梨思想相近,而说其父王乃是因有「余业」而有生、即有死。
换言之,若是众生没有「余业」,也不会生,也不会死。
即使生了,也不会为人所杀致死。
因此,其父王之死,乃是因其父王自己之业而有致之,并非为其所弑而死者。
[table][tr][td]3.[/td][td]删闍耶: 「删闍耶‧毗罗胝子……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一切众生若是王者,为诸弟子说法:一切众生若是王者,自在随意造作善恶,虽为众恶悉无有罪,如火烧物无净不净,王亦如是与火同性。譬如大地,净秽普载,虽为是事初无瞋喜,王亦如是与地同性。王如水性,净秽俱说……譬如风性净秽等吹,虽为是事亦无忧喜,王亦如是与风同性。如秋髡(桃)树,春则还生,虽复髡斫实无有罪。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此间命终还此间生。以还生故当有何罪?一切众生苦乐果报,悉皆不由现在世业,因在过去(故)现在受果。现在无因,未来无果。以现果故,众生持戒、勤修、精进、遮现在恶果。以持戒故,则得无漏,得无漏故,尽『有漏』业。以尽业故,众苦得尽。众苦尽故,故得解脱。」删闍耶主张国王,乃至众生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有如地、水、火、风,其有益万物,有害万物,虽有为人所喜,为人所恶,但它们本身并无善恶。
因此,阿闍世王虽弑其父既无恶,幡然忏悔,爱护百姓也不是善,虽然对其父王说仍是加害,今忏悔对所爱护之人民说仍是迁善,但对阿闍世王说,本人并无善恶。
因为其表现之善、恶正如水、火一样,水、火带给人有祸、福,而水火本身并无善恶、祸福。
而且,现世之果仍是其前世所决定,
所以阿闍世王杀了父王,只是他父王前世之业,现世应得之果,所以阿闍世王无罪。
依此类推,现世之持戒、修证俟苦尽即可得无漏(业)而得解脱。
[table][/td][/tr][tr][td]4.[/td][td]阿耆多: [size=+1]「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观金与土平等无二,刀斫右胁,左涂栴檀,于此二人心无差别。等视怨亲心无异相……若行、住、坐、卧常在三昧(禅定),心无分散。告诸弟子作如是言︰若自作、若教他作,若自斫,若教他斫,若自炙,若教他炙,若自害,若教他害……若杀一村、一城、一国,若以刀轮杀一切众生。若恒河已(以)南布施众生,恒河已(以)北杀害众生,悉无罪福、无施戒定。」根据阿耆多,凡自作孽、作福,凡唆使他人作孽、作福,均无罪福。 甚至杀害众生,布施众生亦无罪业、福报。 不过,这不是指一般人而言……而是指能在行、立、坐、卧、都能在禅定中的人才可以。 人在禅定中,已没有一切相对之概念、知觉、与分别心。 所以怨亲平等,心无异相。 即庄子所谓之神人: [size=+1]「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 9 ]若禅定到了此一境地自然哀、乐不伤,怨亲平等了。
[/td][/tr][tr][td]5.[/td][td]迦罗鸠: [size=+1]「迦罗鸠驮迦旃,一切知见明了三世,于一念顷,能见无量、无边世界。闻声亦尔,能令众生远离过恶。犹如恒河,若内、若外、所有诸业皆悉清净。是大良师亦复如是……为诸弟子说法;若一人杀害一切众生,心不惭愧终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湿大地。」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瞋众生苦恼。
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云何人当言有罪福?
譬如工匠作机关木人,行、住、坐、卧唯(被决定)不能言,众生亦尔。
自在天者,喻如工匠,木人者喻众生身。如是造化谁当有罪﹖
」根据迦罗鸠一切众生犹如江河、细流、终必流入海洋而得清净。
江河、细流亦自然法尔,无所谓罪福。因此,他讽刺宇宙一切为梵天、自在天所造的说法。
如果众生为自在天所造,则被造之众生则不应有福、罪;而福罪应在自在天本身。
概言之,迦罗鸠是主三世有,自然法尔、反对有神的创造论。
[table][/td][/tr][tr][td]至于是否主张有轮回说,则不得而知。
不过,从其主张三世说应是相信有轮回的。
其另一重要思想是:即使杀害众生,若心不惭愧,有如虚空,则不堕地狱。 反之,则必堕地狱。
问题是:是否有众生、杀人之后,毫无惭愧心的?
杀人越货之徒之所以悛恶不改,只是他的贪心重于惭愧心,并非他不知道杀人越货是犯罪行为。
因此,迦罗鸠之本意仍是在指明人应负责自己之行为。
不是自在天所造,由自在天来负担我们人的罪福。
迦罗鸠此一教人之方法,有似中国禅宗之「公案」,引人深思、反省倒是相当突出的。
[table][/td][/tr][tr][td]6.[/td][td]尼乾陀: [size=+1]「尼乾陀‧菩提子,一切知见,怜愍众生,善者众生诸根利钝,达解一切,随宜方便。世间八法所不能污,寂静修习清净梵行。为诸弟子说如是言︰无施、无害、无父、无母、无今世、后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生经八万劫,于生死轮回自然解脱。有罪、无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悉入大海,悉无差别;一切众生如是,得解脱,悉无差别。」尼乾陀是说,凡解脱之尼乾陀不为世法所染,为一切知者,具有大悲心。
而就世所说,没有绝对的施与害,也无绝对的今世、后世。
不论有罪、无罪都得经过八万劫才能解脱。
因为既无「道」存在,所以亦无道可「修」,所以修道是虚妄的,不能帮助众生提前解脱。
一定得经过八万劫才能解脱。
可称之为定命论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30-9-2009 10:31 AM 编辑 ]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9-2009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4# upatissa 的帖子
|
(五)陀罗尼集经:本经中并未论道六师之思想,只提到六师「欲与世尊(佛陀)共相议论。」所谓「议论」只是要与佛陀斗法而已。 「尔时,有六师外道……来诣佛所,时彼园中有一枯树,名庵末罗。尔时,富兰那迦叶问世尊言:尔瞿昙非一切智,若一切智,此庵末罗树定死以此不?……手把白拂以水散之,泼于枯树使树还生,枝叶华果,悉令繁茂。……佛世尊从顶上放无量光……尔时,彼树如故枯干,彼富兰那,即时倒地闷绝而卧,其诸弟子相互啼哭。」[10]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9-2009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次要文献
(一) 楞严经:
p. 254
本经并未明白指出「六师外道」,而是泛指十种外道。 其中有的则可明白看出是指六师的。 [ 11 ]
1. 第一外道— —立无因论: 「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有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八万劫外,冥无所观。……是人见末(果)无因,……知人生人,悟乌生乌,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说成,黑非染造……我本不见菩提,云何有成菩提事?」意即人之知识只能有限地存在在八万劫之众生世界;而否定有菩提──原因存在。
2. 第二外道— —立圆常论: 「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本、末)无因,十方众生有所生灭咸皆循环。……是人穷四大元(地、水、火、风),四性常住,十方众生有所生灭,咸皆体恒。……心识本元,性常恒故。……是人既尽想之(已无思虑妄想),……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即以「生死轮回」为常;以「四大」为常;以「识心」为常;以没有「思虑心」为常。
3. 第三外道— —一分常论: 「是人观妙明心,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一切众生自生自死。……见劫坏处,名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自)性无移改,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名无常。」妙明心、劫不坏之空、自性、行蕴为常;众生、劫坏者、生死、及色、受、想诸蕴都是断。 此一有断、有常之说法,佛陀指为一分常论。
4. 第四外道— —立有边论: 「是人心计生之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为无边。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但有边性。是人穷行蕴空,……计其咸皆半生半灭,立有边论。」即,以有众生后,被知之众生、行蕴三世、生灭之生相为有边(限);而众生未生之前,遍在之我及行蕴相续心及生灭之灭为无边、无限。
p. 255
5. 第五外道— —颠倒虚妄论: 「见迁流名之为变;见相续处为之恒。见所见处名之生;不见见处名之灭。各各生处名之有,互互亡处谓之无。……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因无得证,但言其无。……因有得证,但言其是。……是人有无俱见,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亦是亦有。」谓变与不变,生与灭,有与无均是经验的、素朴之认定。 由于是经验的,也是相对的,也是辩证的。
6. 第六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有相: 「是人坠入死后有相……云色是我,云我有色……云色属我……云我在色,皆言计度死后有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无论是「色是我」、或「我有色」、「色属我」或「我在色」中,都是色、受、想、行、识四大行阴与四大之地、水、火、风辗转相合(乘)之十六相所显现;亦如菩提与烦恼亦共同存在。 即使人死后仍有行蕴与四大和合之存在。
7. 第七外道— —立死后无相: 「是人坠入死后无相……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死后云何更有诸相?一切皆空……究竟断灭。」色、受、想、三蕴既灭,即究竟断灭,故五阴中死后无相。
8. 第八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俱非」: 「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此计度……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即五阴中色、受、想在变化自然是无﹔但行阴却是有,如果没有行阴,色、受、想就不会变化。 如此说来五阴是有、是无都难确定﹔所以行阴在五阴中也不能说有、说无了。
9. 第九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断灭: 「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现前销灭,灭已无复。」以为以上「七际」是有限可灭,既灭则是断灭,无复再生。
10. 第十外道— —立五阴中五现涅槃: 「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 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 」 。 欲界为正转依者,即一心向道,加上四禅境,即是五处究竟。 以此五处究竟,视为「现世涅槃」者。
楞严经对上面十外道之批评,乃是在说明禅定中所容易产生之「十种错觉」,正如诸外道之思想一样。 其言外之意是:凡夫证得涅槃者,在禅定中就容易产生以上之错觉。 因之外道有以上之错觉,可知彼等未能证得涅槃,未能真正解脱。
其次,我们亦可看出,以上十外道,除第十外道其他均与六师思想有类似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0-2009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梵网六十二见:(注12)1.十八见
(1)我与世有常﹕见下列诸见者,皆谓是常﹕断爱欲行禅,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能念过去二 十劫事。断爱欲,即如像三昧正受,能念当来四十劫事 。断爱欲,精进行寂……念过去当来八十劫事。精进寂一心,行断恶行。
(2)梵天有常,世间无常﹕上先所生梵天常在,终不转移亦不死﹔常在尊上梵天,化作我曹,非常转移死。被有梵天,其有色法,痛、痒、思想、行识是法是常,亦不转移不死﹔其有地、水、火、风 、空种,此非常不坚固。有天名「陀波屠」,在其上相娱乐,其人精进离爱欲,得常在不动转终亡﹔其人法禄相福德薄,终亡人间,此人间无常。有天名散提,彼居上共止顿卒,其人精进离爱 欲,得常在坚固不终亡﹔其天人禄相福薄者,终亡下生人间,人间无常。
(3)无世间说﹕我于此自然生,不从他方来生,念无所从生,本无世间。其人行精进离爱欲……不能复念,昔时所从来生,其人便言,本无世间﹔会有世间者,禄相移后便薄尽,终亡来下生世间。我本无,今自生有,是谓本无,有世间,念无所从生故。
(4)崖底见﹕(有限无限说)我所见世间有限。我与世无限。我与世间亦有限、无限。我与世间亦不有限亦不无限。
(5)不可知说﹕我不知亦不见为有后世,为无后世 。我不知,一切无有后世。我亦不见,我所可 不见不知不念是事。见如是,行如是,言我不知亦不见为有后世, 为无后世。。我不知为有善恶之殃福,亦不知为无善恶之殃 福。我不知何所善、何所恶﹖当行何等,不行何等 ﹖何所恶道、何所善道﹖何所是现世宝,何所是后世宝﹖常当作何等行为苦,当作何等行为 乐﹖所言无异,教某人当如是﹔教余人当如是﹔当如是不如是﹔亦当如是,亦不如是﹔不如是亦 当如是,亦不如是。
2.十六见(有想论)﹕
(1)有我色,为有后世想。
(2)无色为有,我无后世。
(3)有色、无色有我。
(4)亦不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
(5)有限为我。
(6)无限为有我。
(7)有限、无限为有我。
(8)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为有我。
(9)一想为有我。
(10)少思想为有我。
(11)种种想为有我。
(12)无央数思想为有我。
(13)一乐为有我。
(14)苦为有我。
(15)苦乐为有我。
(16)亦不苦亦不乐有我。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0-2009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八见----八种无想论)﹕行无常、见无常,行无想
、见无想,自为后世人说无想。
(1)见如是,行如是,有色为有我无想,死无后世
。
(2)行无想,见无想……谓无色为有我无想,死无
后世。
(3)有色、无色,为有我无想,死无后世。
(4)亦非有色,亦非无色,为有我及世。死无后世。
(5)我为与世有限。
(6)我与世无限。
(7)人有限无限。
(8)亦不有限亦非无限。
4.(八见----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见无想、行无想,
亦不无想见谓知。我与世无有想。
(1)有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死有后世。
(2)有色、无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死
有后世。
(3)言有色、无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
世。
(4)亦不有色亦不无色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
于后世。
(5)有限为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
(6)言无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
(7)有限无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想于后世。
(8)亦不有限,亦不无限为有我。亦不有想亦不无
想于后世。
5.(七见----七种断灭论)﹕无行、无有见、无有人、
念空知。
(1)诸我色四大,父母所生,以饮食而长……身死
在地,破碎败坏,以后世不复生死,如是便灭尽
。
(2)死非如此破坏,更有我……我者,色天及欲行
天。彼我者,若死坏败,后世不复生死。
(3)我者,非如此坏败,更有异我。其我者色,无
意故。彼我若死,后世不复生死。
(4)……?形腋垂?渖希?湮医怨?钌?胩欤??/P>
踰瞋恚想天,念种种无央数虚空细行……后世不
复生死。
(5)……更有我复过其上,其我皆喻一切虚空知天
,无央数名识知天,所念行其天。若不败坏,后
世便不复生死。
(6)……更复有我过其上……皆踰一切识知天,不
复著名无识知念行其天……后世不复生死。
(7)……更有我复过其上,皆踰一切无识知天,其
天人无想有想念行其天……后世便不复生死。
6.(五见----五种无为)﹕现今念行无为,现在见无为。
(1)其在宫殿,自然以五欲自娱乐,其人言,我现
在得无为。
(2)若比丘离欲,脱恶不善法,意念行善安乐,便
第一禅,其人灭尽,我者后世不复生,是我现
在得无为。
(3)其比丘意内寂定,其志一不念亦不行,三昧喜
乐,便得第二禅,其人灭尽,现在得无为。
(4)其有比丘喜离淫淫佚观行,当寂悦身行,如贤
者所观行常安,便行第三禅。
(5)有其比丘,断苦断乐,无有昔时可意不可意,
亦不苦不乐,常奉清净,便行第四禅,其人现在
得无为灭尽,以后世不复生死。
根据本经最后所说,又称之为法网、见网、梵网六十二见经。即将一切外道思想归纳为六十二种,这六十二种思想有如一网,凡入于网中之鱼或鸟,均不得自由解脱。这当然是佛陀以缘起论之观点来批判「六十二见」的。其实,这六十二见可说大多为六师思想之繁衍。
|
|
|
|
|
|
|
|
|
|
|
发表于 1-10-2009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7-1-2008 02:06 PM 发表 
最后一种说法,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体正的缘起甚深之法。
第四种:缘起说
佛陀独立的创见,和积聚说有相似之处,同样承认现象是由各种事物组成;和积聚说不同的是,这个学说认为而各种事物又由各种因缘条件组成 ...
礼敬龙树菩萨及历代诸位祖师大德,赞叹! |
|
|
|
|
|
|
|
|
|
|
发表于 1-10-2009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9-2-2008 05:08 PM 发表 
龙树思想与当时佛教界及后来大乘唯识的关系,让我想起了近代中国佛教大师-印顺法师,两者的人生际遇是那么的相似,
应该说,印顺导师为中观思想的推崇者。看看印老所著的《唯识学探源》,个人认为都是以中观为出发点。而且台湾的佛教环境也以唯识推崇者居多。。。。难免印老和龙树菩萨的际遇会相同。。。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9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0# jackson2009 的帖子
导师的根本思想,据他自己说:
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
经典上立本于一切佛法根源的阿含佛法(缘起四圣谛)与律,教团上遵循原始佛教僧团的纯朴生活;
弘扬中期佛教的行解,行是指初期大乘佛教菩萨思想时代的菩提心,大悲心与般若;解是特指般若和龙树中观
导师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说:
中期是「大乘法」的兴起,是菩萨行为本而通于根本佛法的。 依涅槃而开展为「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说。 涅槃是最甚深的,当然可说是第一义悉檀,但重点的开展,显然存有「对治」的特性。 (《华雨集》,第四册,p.37 ) 导师开宗明义点出初期大乘佛法的特色,是以菩萨行为本,发扬大乘菩萨道而含容二乘,是通于根本佛法的。而初期大乘经常说的「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等,其实是依着传统佛教所说的涅槃而开展的,所以导师在《空之探究》中说:「《般若经》的空性,就是〈十地品〉的『寂灭无分别法』,如证入,就是涅槃。这说明了,《般若经》的法空性,是依佛说的甚深涅槃而说的。」《印顺导师「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的宗趣厚观法师 http://www.yinshun-edu.org/dynamicdata/flash/book/bf01/C19.html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0-2009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0# jackson2009 的帖子
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唯识和真常唯心中,导师推崇的是般若中观的行解,不过导师素来也有个好习惯,就是在阐扬唯识和真常思想时,他会单纯的阐述他所理解的唯识和真常思想,断不会用她所喜好的中观来曲解唯识和真常思想 。。。然后才把唯识/真常和中观/般若贯通,就像他在阐述根本佛法和初期大乘佛法时,是先中立/个别的谈,然后才为两者作贯通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09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8# upatissa 的帖子
三、参考文献﹕
(一)原始佛教思想论﹕(注13)
第一,富兰‧迦叶﹕大概为伦理的怀疑者,以为善恶要
依习惯而定。不当具有相应之业报。
第二,末伽梨‧拘舍罗﹕为生命限,邪命外道之始祖。
据佛教,为主张极端之必然论者(Fatalist)。谓吾人之行为
与命运,皆有自然运行所定之规律。人无所作为,前后经数
百劫,自然而至解脱之域。盖为一恬淡无为派。
又据耆那教之传说,此派为其始祖大雄弟子之分支﹔佛
教则说为难陀跋嵯(Nanda Vaccha)之继承者,此为近耆那之
一派。
第三,阿夷多‧翅舍钦婆罗﹕为纯粹之唯物论者。谓人
生为四大所合成,死后更无一物。人生之目的,在求快乐,
排斥一切肃严的伦理。亦有谓此为顺世派。耆那之 Sutra
Krtanga (Ⅲ12-13) 亦有此一载述。
第四,浮陀‧迦旃延﹕谓人为地、水、火、风、苦、乐
、生命七要素合成,依其聚合、离散而有生死之现象。唯七
要素自身为不灭。杀生,只是通过其七要素之分合点,生命
自身并未丧失。有似薄伽梵歌。
第五,散惹耶‧毗罗梨子﹕谓当适应一一时处,依于情
趣之所如,而为判断即为真理。例如问有未来否﹖其时觉以
为有,则答之为有,固属真理﹔迨后若觉以为无,而答之曰
无,亦真理也。盖以一一时处之情趣,而视为万物之尺度。
第六,尼干子‧若提子﹕即有名之耆那教始祖,为命运
论之一种。按此派教理,以命(Jiva)与非命( Ajiva)之二元论为基础,创立种种范畴而说明一切。尊重极
端之苦行,与严守不杀生之戒。 |
|
|
|
|
|
|
|
|
|
|
发表于 5-10-2009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2-10-2009 10:55 AM 发表 
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唯识和真常唯心中,导师推崇的是般若中观的行解,不过导师素来也有个好习惯,就是在阐扬唯识和真常思想时,他会单纯的阐述他所理解的唯识和真常思想,断不会用她所喜好的中观来曲解唯识和真常思 ...
先客观阐述,再以自己的立场来分析。。。真的是一代宗师。。。
但,如果要深入学习唯识,印老的书可能只是参考辅助吧?毕竟导师还是站在中观的立场。。。恕我孤陋寡闻。。。嘻嘻。。。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09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4# jackson2009 的帖子
导师的唯識學探源是针对有唯识学基础的人而写的......如果没有唯识学基础,建议可以看昭慧法师的初期唯识学
原本导师是想写完整的印度唯识学, 可惜当时得不到太虚大师的鼓励而作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他著作看到导师对于唯识学的精辟见解...
我自己的看法是,导师对于唯识学, 至少是汉传资料的唯识学,是很精通的...很多人以为导师只是精通中观和龙树思想, 其实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如果不把整个唯识思想弄清楚, 大概是没有能力处理印度佛教思想和大乘佛教思想. 唯识学得长处就是融会贯通整个佛法,原始,部派,般若和中观,后期也吸收了真常思想,所以说想要了解整个佛教思想而不通唯识的话,大概是行不通的....以前昭慧法师开始研究经论时,导师建议他从唯识开始,他也觉得很奇怪,导师的大乘佛教立场是中观,为何叫他学唯识呢? 经过了两三年的研究,她终于明白为何导师建议他从唯识开始, 通了唯识, 其他的佛教思想就比较容易下手. |
|
|
|
|
|
|
|
|
|
|
发表于 5-10-2009 06: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12 04: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楼的最新回复并非近日所回却能让主题回到第一页--奇异中的说--还是这楼其实出现电脑系统漏洞了。。。我自己回复看看日期是否相应
严格上来说佛教的产生和弘扬中融会贯通了许多的许多--有些人兴趣于那大千万象--也有些人归根究底--更少数的人从所谓原始码开始自我延伸--然则大部份人常理于世俗性-容易性的所结缘的普遍认知佛教中。。。这对我来说算是每个人的个人缘份吧--无常原是如此这般而已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