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6-6-2016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來分類
垃圾分類從6月1日開跑,嚴厲執法,沒有分類和屢犯者將被罰款,引起民怨。
目前,只要執法單位在廚余中,發現5件或以上可循環的垃圾,就被視為沒有進行垃圾分類,可面對罰款,一些民眾也擔心,若是他人所丟的垃圾,怎么辦?
垃圾分類是一個全民的教育運動,也與公民意識息息相關,不應為了怕被罰款,而進行垃圾分類,反之,應自動主動做好垃圾分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變成一個習慣。
垃圾分類應該從小開始做起,除了家庭,校園也應該要積極推行垃圾分類,讓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感,也讓他們知道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校園也應該設有廚余回收設備,將廚余轉化成有機肥料, 用在校園綠化,這種天然肥料,不需要花錢,一年下來,可以省下不少。
身為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將垃圾分類好,這樣孩子們也會跟著一起做;如果擔心家中的長者看不懂,可以打印圖片讓他們參考,慢慢的,大家就會習慣了。
許多國家如日本、韓國等在很多年前已進行垃圾分類,如今我國終于踏出了第一步,值得鼓勵。
不過,希望執法單位能以教育民眾為重,不要是也開罰單,不是也開罰單,引起反感。 |
|
|
|
|
|
|
|
发表于 6-6-2016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起推行綠色環保
我國部份州屬今年推行強制垃圾分類措施、禁用保麗龍措施絕對是值得稱讚的做法。部份商家業者或許會深感不便,但隨著環境污染嚴重的程度增加,沙灘海水佈滿礦泉水瓶、塑料袋,焚化垃圾又怕排出有毒氣體,環保不失為一個正確及對環境友善的方法。
政府過往一直宣傳3R(Reduce、Reuse、Recycle)環保概念,但似乎無法奏效,三色桶裡仍堆積雜亂無分類的垃圾。好比外帶一杯咖啡,紙杯放進藍色桶,塑料杯蓋就放進橙色桶,但有多少人這麼做?平心而論,當一個人將喝剩的咖啡放進收集紙張的藍色桶,弄濕了裡面的舊報紙、紙張、紙箱,久而久之因潮濕吸引蟑螂、白蟻繁殖等,屆時環保人員回收時得多一份工作,清理害蟲,將弄濕的紙張分開。
要減少垃圾,還是要回到國民的生活習慣。固體廢料管理機構日前公佈調查,發現大馬家庭平均每年丟棄的食物(過期、腐壞、殘餘),總價值大約2千700令吉,相等於每個月丟掉了一個上班族的月薪。
當許多人都還在喊錢不夠用,指責政府落實消費稅、商家調漲物價之餘,本身是否曾檢視自己消費清單及生活習慣。以經濟飯店為例,對比茶餐室面檔、雞飯攤,價格相對廉宜,菜餚選擇也比較多,附加免費茶水。許多上班族、學生都會前往經濟飯店解決三餐。若稍微留意,很多人會因沒有胃口、貪心取太多食物,以致無法吃完擱置一旁。
另一個數據顯示,大馬平均每天製造的3萬8千噸固體廢料當中,其中1萬5千噸就是食物殘餘,而當中有20%是可以避免浪費的食物殘餘。據報道,去年齋戒月就浪費了27萬噸的食物,而這些食物卻足以填飽1.8億人。
不過,最諷刺地,齋戒月本意要讓人體驗饑餓感受,學習感恩珍惜食物,如今本末倒置,豈不是違背了原意。
減少垃圾、分類垃圾將會是國民未來要學習的一門功課,我們就從現在開始做起。
在分類垃圾當兒,不妨再加多一個動作,把固體垃圾清洗乾淨再放進不同袋子。至於廚餘,有些人選擇弄酵素,有者將之作為農作物廢料等。無論何種方式,有心推行綠色環保,你就救了地球。(星洲日報/言路‧作者:何磊) |
|
|
|
|
|
|
|
发表于 6-6-2016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執法不難教育難
經過9個月的適應期之後,全國6個州屬和兩個直轄區6月1日開始正式落實垃圾分類執法行動,沒有依照規定為垃圾進行分類的屋主,將會接到不同數額的罰單,而罰款4次以上者將會被控上法庭,面對最高1千令吉的罰款。雖說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因為垃圾問題而被控上法庭,但就算制定了這樣一種不受歡迎的懲罰性措施,可以預見的是,還是會有不少人始終做不好垃圾分類的工作。
去年9月,政府在指定州屬落實垃圾分類政策後,各大媒體都廣泛做出了垃圾分類的相關教育性報道,為的就是方便民眾可以更容易瞭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複雜性。無可否認,對於沒有垃圾分類習慣的民眾,一時之間要做好分類工作確實不容易,但只要有心,相關的資料其實可以很容易找到。但由於適應期長達9個月,在不少人得過且過的心理因素影響下,導致最後一分鐘才醒覺已經到了執法時刻的人不在少數之內。
過去9個月的垃圾分類工作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我們不得而知,但在看到不少民眾紛紛要求政府延長適應期,以及不少人批評政府的宣傳教育工作做得不夠的情況來看,基本上可以猜到,許多人都沒有做好垃圾分類的準備。追根究底,這到底是政府的錯?還是民眾的錯呢?
先說政府的教育和宣傳工作,垃圾分類初期,確實可以很輕易的看到許多宣導活動,當局也通過各大媒體,包括社交網站推廣垃圾分類的資訊。而在之後的幾個月,當局是否還有持續性的進行推廣工作?在鄉區的推廣教育是否全面和足夠?以及垃圾回收的工作是否完善等等,都是計劃成敗的關鍵。
扣除宣導活動不足的問題之後,民眾的心態其實也是重要一環。除非完全不知道垃圾分類這回事,否則的話,只要有心落實垃圾分類,沒有理由在9個月的時間內,還無法瞭解垃圾分類如何進行。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於指責政府和地方當局辦事能力差,再好的政策落到他們手上,似乎都只有失敗的份。當然,很多時候事實確實如此,但這不應該成為我們不去配合或不去努力的借口。既然知道政府做得不夠,那民眾更應該自強,做好自己的本份。
像垃圾分類這類具有重要環保意義的行動,不是為政府而做,這是為我們的環境、為我們的下一代而做。不要嘴巴上說認同環保的重要、贊成垃圾分類的必須;但說到落實時,卻埋怨政府做得不夠多,罰款來得太快等等。如果一切都只能等待政府來教我們怎麼做的話,那很多政策的失敗,其實我們也該負起一定的責任。
落實垃圾分類是沒有爭議性,畢竟減少資源的浪費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但支持垃圾分類,不一定就同意懲罰性行動,因為過度的執法和懲罰力度不同的拿捏,都會引起怨聲載道,進而讓垃圾分類從環保議題演變成民生課題。
當然,另一邊的顧慮則是,如果不執法,恐怕許多人根本不肯做好垃圾分類的工作。諸如此類的爭議,實在難有一個結論,執法不難教育難,民眾的醒覺和當局的執行力必須在同一個點上提昇和加強,任何一方的不願配合,都會導致垃圾分類工作淪為另一類“裝飾”政策。
執法也好,教育也罷,都是必須長期性有效率進行的一種工作,任何一個步驟或環節的疏忽,都可以讓一個原本出自好意或合理的政策,無法達致應有的成效。垃圾分類是好的政策,我們希望最終能夠完善地落實它。而在這項政策完善之前所必然經歷的過度期,只有各方願意相互配合與改善,我們才能一起走到最終目標。(星洲日報/隨思遙想‧作者:張昭敏‧媒體工作者) |
|
|
|
|
|
|
|
发表于 6-6-2016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
小學時我對垃圾分類的印象就只停留在舊報紙、鋁罐和玻璃瓶,因為這些都能賣錢的。尤其鋁罐的價錢最好,所以每次和堂姐騎腳車上小學補習班時最喜歡一路撿鋁罐,然後將買到的錢兩個人分攤,回想那段領着錢買汽水喝的感覺還是很爽!
升上大專以後,在室友的提點下才知道,原來還有很多資源可回收。之後再到台灣升學時,才發現原來廚餘也得要分開丟棄,而且垃圾車會在固定時間前來收垃圾,大家得趕緊把分類好的垃圾丟上車。
或許是成長過程養成的習慣,在有了自己的家以後,我還是習慣將垃圾分類。每次丟棄或購買前也會三思,家裡的垃圾也隨之減少。
大馬固體廢料管理機構從6月1日起開始採取執法行動。落實垃圾分類的州屬,引起一些民眾的怨聲載道,甚至有人提出政府連垃圾錢都要賺的說法。我在想,其實垃圾分類了你不也一樣可以拿到再循環售賣嗎?
就我個人而言,在家裡準備3個箱子(玻璃、紙張、塑料),每次丟垃圾時就直接做好分類,等到箱子滿到一個程度時裝進袋子送去再循環中心,就這麼簡單。
垃圾放對地方也可以是資源,資源放錯地方就是垃圾了。只要能養成這麼簡單的習慣,就能換取更美好和健康的居住環境,何樂而不為呢?(星洲日報‧大都會‧文:葉永衾) |
|
|
|
|
|
|
|
发表于 7-6-2016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麼搞的分類?
如果垃圾的分類只分為“可循環”和“不可循環”,這未免太膚淺了點。
先不論垃圾分類背后可能產生的“生活習慣之改變”等,如此理想化的意義;就眼前所見,其實際意義,應該是“減少地方政府的垃圾處理費”。
就降低固體廢料處理費這件事,檳島市政廳或威省市議會主席提了無數次,也給了很多數據。
終于,垃圾分類這一天在6月1日落實了,但還未有向違例者罰款,大家還有一年的適應期。
落實垃圾分類政策引起一般民眾的疑惑,這些都很正常,但如果一名已經執行垃圾分類多年的環保分子,也有疑惑或意見的時候,州政府可要好好聆聽他們的聲音了。
濕廚余如魚骨、麵包、飯面、菜根、果皮、雞蛋殼或蝦殼等,都是可以成為肥料的可循環資源;但無奈的是,這些廚余卻被歸納在玻璃瓶、錫紙、保鮮紙等不可循環的垃圾類。
這是哪門子的道理?濕廚余本來可以堆肥,卻把它當成垃圾扔掉,到頭來還不是加劇垃圾處理的負擔?分類的實際意義還在嗎?
州政府單純的以為,把焦點僅放“可循環”和“不可循環”就是分類,但誰不知道可循環資源可以賣錢,這樣的分類,你不講,我也懂。
州政府似乎把分類這件事看得太簡單了,完全沒有把真正的垃圾分類知識,灌輸到各個層面。
但無論如何,垃圾要怎樣分類,為官者最先要懂,再向民眾提供準確的資訊及做法。 |
|
|
|
|
|
|
|
发表于 7-6-2016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過看到新的垃圾分類鐵籠,結果大家都看成是一個大垃圾缸,連籠門也懶惰開,丟在籠頂上就算了。 |
|
|
|
|
|
|
|
发表于 7-6-2016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我要贊一下檳州的~
來收垃圾的會依據分類來倒~而不是一次過全部倒在一起~
州政府也有去每個公園和公寓給講座~而且公寓也配合放3個桶給居民分類。
現在很多居民出門都各自備有環保袋,打包熟食也用自備的保溫壺。
|
|
|
|
|
|
|
|
发表于 7-6-2016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看待垃圾分类
对于垃圾分类,我国多数民众直到今年6月开始执法时才如梦初醒。其实在执法之前,媒体的宣传和政府的宣导一直都有在进行,其中6州2直辖区更在去年的9月就开始推行试跑,可是很多民众都当成事不关己的身外事看待。于是,不满者在被检举时,才以“吃钱”、“执法不分大小事”、“为难人民”等不堪的字眼来炮轰政府,却忘了政府已经给了9个月的适应期。垃圾问题并不是“小事”,执法人员也不想翻垃圾桶找无分类垃圾,这都是因为民众对政策和环保的忽视所致。
很多人都有“环保只是环保分子的活动”这种错误观念。环保其实对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现在已经可以从气候的变化中领略环保的重要性,可是很多人还是因为不愿面对垃圾分类的麻烦而选择忽视。垃圾分类和回收就是减少垃圾的最佳方式,可惜我国的17.5%垃圾回收率,比较起其他国家则是大大落后。
在垃圾回收中很成功的两个例子,就是台湾和新加坡。而新加坡就属于政府在执行垃圾回收有高成效的例子。由于民众的垃圾回收意识并不算太高,新加坡政府在这一点上却扮演了很好的角色,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当局将垃圾回收私有化,由特许经营的垃圾收集商同时进行垃圾回收的工作。反观我国,很多垃圾车仍未有垃圾分类的处理,就算民众做了垃圾分类,到最后还是白费心机。
另外,台湾能够有60%的垃圾回收率,主要是靠培养民众的习惯。只要听到播放音乐的垃圾车出现时,民众就会自动自发地把已经分类好的垃圾放入垃圾车内准备好的分类桶。这些对该地民众来说是很平常的举动,却被国际媒体比如《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大肆报道。当然,台湾的高垃圾回收率,还是仰赖全面性的政策,包括垃圾费随袋征收、厨余养猪及邻居检举制度等。其中,资源回收管理基金的成立,就是以征收废料制造者的费用当资金,藉以补贴下游资源回收业者或个别拾荒者,来提升垃圾回收的效率。
当然,不能要求民众马上让我国达到新加坡或台湾这样的高垃圾回收率,不过在实行垃圾回收政策时,当局和民众都应该双管齐下认真对待,并严厉处罚违法者,否则单方面的努力只会让这个政策如同虚设。(光華社論) |
|
|
|
|
|
|
|
发表于 7-6-2016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身有做。垃圾分类了,其实家里也干净不少,减少制造垃圾,多再循环,也是环保的一种。这和那些支持吃素救地球是同样的,而且比吃素还简单。习惯就好。
要是不甘愿人家拿你的再循环物品去卖钱,那就分类好了,自己拿去卖,那钱不是进自己的口袋咯。
这也是公民意识的一种,为自己、为大家、为社区、为社会、为国家、为环保,我们都该义无反顾的去执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8-6-2016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公道不公道?
最近幾天,塑料袋及垃圾分類成了馬六甲市民熱門談論的課題。
到住家附近的迷你市場購物時,發現櫃台放著“我們不提供塑料袋”的通告。
向老闆問個究竟,才知道是州政府已公告天下,凡提供非生化可分解塑料袋給顧客的商家,將受對付。
老闆坦言,擔心本身購入的塑料袋被指為非生化可分解的,不敢提供給顧客,索性向霸級市場及超級市場學習,不提供塑料袋給顧客。
再到這家迷你市場時,櫃台的收銀小姐告訴顧客,自己帶袋子來啊!我們不提供塑料袋了!
看來,大家得回到沒有塑料袋的時代,上巴剎買菜時,帶個菜籃;買熟食時,就帶著餐盒或容器去吧!
另一方面,鄰居問我,垃圾源頭分類執法行動開始了嗎?
我說:開始了!
他說:這幾天晚上,他見到有人將垃圾丟入他的住家前的垃圾桶,萬一丟入的垃圾中有可回收的資源,被執法官員開出罰單,豈不是冤枉?
政府認為,在禁用不可分解塑料袋及強制垃圾源頭分類的措施落實前,已做足了宣導工作,可以採取執法行動了!
公眾則認為,人們目前還分不清那種塑料袋是生化可分解的,強制垃圾源頭分類措施在執法方面也仍有漏洞,政府就這樣“雙管齊下,倉促落實,對公眾有欠公平。
何況,貨幣貶值已大大加重了公眾的生活負擔,如果不幸中“三萬”,就算喘得過,也氣喘如牛了!
雙方的說詞讓我聯想到當年練習戲曲時的台詞: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我們當時也會加上一句:大家心裡也知道! |
|
|
|
|
|
|
|
发表于 8-6-2016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廢料分類
有一首歌是這麼唱的:棕色放玻璃、藍色放紙張、橙色放塑膠、鋁和鋼管……。
還有多少人對這首歌曲有印象?這首在1990年代紅極一時,目的就是要教導人們如何實行廢料分類,為我們的地球和下一代留下充足的資源。
唱了這麼多年,政府去年終於強制廢料分類政策,今年在其中數個州屬正式執法,包括檳州在內今年開始落實廢料分類教育。這麼多年了,大家有沒有真正理解歌曲的箇中含意嗎?瞭解以後,又有多少人自動自發去落實呢?
說到廢料分類,很多人其實從小就接觸了。朋友住在鄉區,家裡空間充足,加上家境不甚富裕,家中長輩就會把塑料瓶、塑料袋及紙張等分開來,後兩者可以賣了換錢。吃不完的食物就收起來,廚餘拿去餵食流浪貓狗,或是埋在屋外的小菜園、果園當作肥料。
吃完的果醬、花生醬,把玻璃瓶洗干淨後,就是一個可以盛裝食品的器皿。總之,幾乎每一件廢料都有它的再利用價值。
這些原本從小親睹的廢料分類,在朋友搬進高樓住宅就很難以落實。朋友必須包好廢料之後,拎到樓下的垃圾桶丟擲。但是,管理層沒有提供廢料分類的三色垃圾桶,朋友只好把數天的廢料全部集中在一個垃圾袋內,心裡的想法是不浪費那麼多垃圾袋就行了。
朋友還是把紙皮盒、紙張和舊報紙收集成堆,然後等資源回收商沿戶叩門時販售。雖然過去在學校裡沒有被教導過需要把廢料分類,但是,朋友覺得自己至少有為環保做了一丁點貢獻。
日本1990年代開始實行廢料分類,也就是我們在高唱廢料分類歌曲的那個時候。今天,日本是全球最成功的廢料分類國家,可分類的廢料至少13種,僅是家庭廢料就分成“不可燃垃圾”、“可燃垃圾”、“瓶罐”、“小型家庭電器”及“危險物品”等等。
日本通過大量的宣傳、學校教育,甚至連大學也會教導剛抵步的留學生關於廢料分類知識。因為任何不把廢料分類的人,將會面對巨額的罰款。
日本今天有近乎百分百的廢料回收率,不是在於人民害怕巨額罰款,而是自我的高度自覺性。廢料分類或回收政策也可以在馬來西亞落實,但是,政府要如何確保人人都會遵從?
在一個能力差異者停車位隨時會被四肢健全者霸佔;人行道上常常無故出現非法小販攤格;雙重停車向小販購買食物卻不在意自己會阻攔其他車輛的國家,廢料分類看來需要花費比日本更長的時間才能成功。(星洲日報‧大北馬‧文:洪東凱(星洲日報首席記者)) |
|
|
|
|
|
|
|
发表于 8-6-2016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市民漸適應垃圾分類 DIY回收桶“小奇兵”
(吉隆坡7日訊)垃圾分類本月正式採取執法行動以來,民眾已逐漸適應及妥善處理可回收資源,齊齊為環保盡一分力。
《大都會》社區報記者今早走訪舊巴生路華聯花園一帶,受訪民眾表示,自從響應垃圾分類後,家裡的垃圾量確實減少了。也有民眾表示,只要將各個處理可回收資源的垃圾袋或回收桶分門別類,那麼在處理垃圾分類時就更方便及得心應手。
受訪者也建議,民眾可自行DIY不同種類的資源回收桶,並在回收桶裝滿後,才以再循環的塑料袋打包處理,即方便又環保。
另外,有受訪者表示不會特地購買垃圾袋來進行垃圾分類。
配合垃圾分類措施 商家訂購多款回收桶
國家固體廢料管理機構建議民眾以不同顏色的垃圾袋進行垃圾分類,分別是藍色袋裝紙類、白色裝塑料、青色則是裝其他可回收物如玻璃瓶、金屬、鋁罐等等。這是為了提昇人民對資源分類的意識,以及方便承包商分類。
不過,市民現階段依然可以使用其他顏色的塑膠袋裝回收物品。
另外,也有商家表示,配合垃圾分類措施,該店早在上個月初已向廠家訂購多款回收桶及不同顏色垃圾袋,讓民眾輕而易舉地進行資源分類。
林泰山供應商公司業者林序緯(26歲)表示,該公司上個月已向本地廠家訂購多款的回收桶,但還不確定貨源何時抵達。
“隨著政府6月1日開始對垃圾分類措施展開執法行動,不同顏色的垃圾袋需求量激增,因此我們最近也向廠家訂購垃圾袋,包括也訂購超過1千包的青色及白色垃圾袋。”
用舊塑袋處理垃圾陳亞美(58歲,家庭主婦)
垃圾分類是項很好的措施且有助環保,我目前已逐漸習慣及適應。
不過我並沒有特地購買垃圾袋處理垃圾,使用的都是再循環的塑料袋。如果家裡的塑料袋用完了,我才會出外購買。
我認為進行垃圾分類不需要用3個顏色的回收桶,惟如果日後市場上推出的家用回收桶很特別或有創意,我也許會購買。”
回收桶滿了才裝進塑袋梁吉昌(70歲,退休人士)
“自從住家進行垃圾分類後,居家的垃圾量也減少了。
我們在家中放置回收桶,並待裝滿回收物後才裝進塑料袋內。”
開始適應垃圾分類楊女士(59歲,小販)
“我已開始適應分類垃圾,不會覺得麻煩。
而且我兒子上週購買3個顏色分別是藍色、青色及黃色的回收桶,方便我把紙張、鋁罐、玻璃等回收資源分門別類,售價為30餘令吉。
兒子原本說要買5種顏色的回收桶,但這會影響家裡的空間,所以目前只放3個桶。
也有家庭成員建議直接把回收物品以塑料袋裝好,不礙位,又方便,不過準備回收桶會比較整潔及乾淨。”(星洲日報‧大都會)
|
|
|
|
|
|
|
|
发表于 11-6-2016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環保達人
文:叶晓崧
我家有个环保达人,她就是敬爱的母亲啦,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了自己一套的垃圾分类计划,将纸张、塑料瓶、铝罐和玻璃分门别类,为家中省了不少钱,也“赚”了不少钱。
分类后的物品可再循环,如铝罐、报纸、塑料瓶等,可载到资源回收中心卖钱,也可捐献给慈善团体,让他们变卖筹集日常基金。
再来就是食物残渣,妈妈将食物残渣用来“施肥”,倒在屋外的土地上,而这些“肥料”都将种植的蔬菜养得茂盛,不时用来炒成菜肴,省下买菜钱同时,还吃到真正的有机蔬菜,一举两得。
这些都有赖母亲的不断灌输,也影响了周边的人,一起加入环保的行列,整个过程当中,关键字就是“习惯”,只要养成习惯,一切就好办。
我国从6月开始将针对没有垃圾分类的住户执法,一些民众对此抱怨,表示政府为难市民,殊不知当局已经给予一段宽限期。
要知道,如何垃圾处理不是小事,大家都有责任,当你知道我国的垃圾回收率只有17.5%的时候,就了解情况不妙。当然,从现在改变生活习惯也不迟,也需撇开环保只是政府或环保份子做的思维。
数据显示,我国平均一天的垃圾量为3万吨,政府1年需耗资12亿令吉收集垃圾。12亿令吉是什么概念,这边告诉你,1985年通车的槟城大桥,当时的造价是8亿令吉,现今来说,足够推行许多惠民计划。
亚洲不少国家在环保方面做的很好,值得学习。以日本为例,是世界上垃圾产量最少的国家,从小学开始教育,不断灌输,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当然,我们无法要求国民马上就达到日本、新加坡的水平,至少,我们要开始行动,不要“讲多过做”。
站在政府的立场,确实需要加强执法,否则法令就等同虚设。其实,人人都可当“环保达人”,就看本身的态度,动起来吧,为自家的环境出一份力! |
|
|
|
|
|
|
|
发表于 12-6-2016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6-2016 12:4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到环保,那些稀土废料都不知道去了哪里?![](static/image/smiley/default/icon_redface.gif) |
|
|
|
|
|
|
|
发表于 15-6-2016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分类自扰篇
6月初旅行回来,我一直叮咛家人,垃圾开始分类了,要小心丢垃圾。
对於垃圾分类,我是以欢喜心来迎接的,反正平日我也把塑胶丶铝罐丶纸张分开丢弃,我想垃圾分类这事,对我来说应该没多大问题。
我把报章上的图表剪了下来,贴在墙壁上,开始谨记所有的颜色。
绿色丢厨馀丶尿片丶食物包装;蓝色丢纸张;白色丢塑胶瓶子丶保丽龙丶塑胶袋等。
当然,塑胶袋颜色已经不重要,只是方便自己辨认。
只是苦恼来了。打开了冷冻肉片,里面薄薄的透明塑胶托盘要丢白色还是绿色?杯面吃完後,里面油油的一层,要洗了再放在白色那一环吗,那不是会发臭吗?漂白剂的塑胶罐,是危险废料?咦,塑胶手套,不是塑料那一环吗,怎麽图表里归纳为绿色?
还有旅行用的纸内裤,虽说是纸,却像布料;呃,卫生棉,应该属於绿色那一环吧?!
我家外甥也天真无邪问道:垃圾袋本身也是塑料啊,装了厨馀丶装了纸张,可以分解吗?
垃圾分类从去年9月於7个州属正式开始落实开跑至今,除了垃圾承包商在垃圾桶上贴上宣传单,报章宣导资讯外,教育民众的措施几乎不见踪影。民众不到最後一分钟不学习的态度丶政府不到最後一刻不检讨的行为,再好的措施也无法妥善全国统一执行,众人手忙脚乱地犹如回到起点。
在台湾大学里,食堂备有厨馀桶,校园里有食物分解设备,到处都是分类垃圾桶,垃圾场内还有一位负责人,把所有的垃圾拆开过滤;我国商场内也有分类垃圾桶,只是民众没有严正看待丶清洁工人也无视需求。
扰攘了好几天,头皮就快抓破了,阿Q精神想一下,姐姐丶外甥和我站在垃圾桶前认真讨论甚麽垃圾要怎麽分类的那几天,还真有达到“亲子共学丶亲子共乐”这个效果。
好啦,终於到了垃圾车收取垃圾的那一天,没看到官员来取缔丶工作人员没有异议,我想我们做对了。
只是,目送垃圾车把我垃圾桶内,毫无分类丶毫无迟疑地,全都倒入垃圾车了,所有的分类成了同一堆垃圾。
我哭笑不得,像白忙了一场的屋子主人。苦恼了这麽多天,原来全部份类好的垃圾就“骨碌”倒入垃圾车内,那麽,源头做好了又怎样了?
垃圾分类是为了环保,还是发传票的另一个管道而已?
唉,算了。对我而言,环保重要,不被罚款也重要,更重要是做好自己。 |
|
|
|
|
|
|
|
发表于 18-6-2016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為保護環境做點事
正當全城熱烈討論垃圾分類事宜,很多人認為我國官民雙方都沒有做好准備去實踐這措施,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立場和理由。
可是,大家在謾罵的同時,是否已經看過自己有沒有資格作出這樣的批評?
或者,大家常常在把錯誤歸咎在別人身上的同時,其實有多少人曾先自視自己問題,才把手指指向別人。
比如,垃圾分類措施,人民一邊廂一直謾罵政府沒做好準備,就嚴厲制定人民得遵從這項措施,更指政府沒給人民時間來適應。
孰不知,有些人連最基本好好處理垃圾也不能勝任,常常隨手就把垃圾扔在地上、溝渠、口香糖、隨地吐痰,種種陋習讓人不敢恭維,針對指說政府沒有給予人民時間去適應這項措施,其實這項措施在去年9月就開始實施,現今僅是加強執法。
除此,也有組屋居民常常投訴組屋基設損壞或年久失修,撇開某些管理單位舞弊行為不談,很多管理單位都有心無力,因實在有太多住戶拖欠管理費,導致組屋設備嚴重缺乏資金來進行維修、保養。
撫心自問,倘若日常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只是紙上談兵的形式,而是真真切切的在履行,對社會、環境、別人和自己更負責的話,那么大家的生活就會更簡單更容易,不必再互相對罵、指責,屆時,任誰都無顏作出不雅行為。 |
|
|
|
|
|
|
|
发表于 21-6-2016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分類是與非
6月1日垃圾分類措施開跑,過去半年沒有注意新措施的民眾,在強制執行並執法的情況下,適應不來,加上固體廢料機構職員逐戶取締,讓民眾不知如何是好。
垃圾分類是好政策,也是早就應該落實的政策,可是,我國的垃圾處理政策卻怎么看,怎么不對勁。
有人嫌分類太多很麻煩,實際上,去過日本的朋友就知道,喝完飲料,塑料瓶不能直接丟塑料類,蓋子、包裝、瓶身是不同的材料,應丟入不同的箱子。
分類多或少見仁見智,更重要的是習慣,若無習慣,只是分開可回收與不可回收,都是麻煩的事。
今天的問題出在,民眾分類了之后,究竟有沒有加速資源分類工作?目前的狀況是,一周收一次可回收資源,當天收到的回收物,被載往泗隆掩埋場內的轉運站,處理后就運出去。
如果民眾仔細分類但收上車后,依然是亂成一團,需要在轉運站處理,倒不如減少分類項目,避免混淆。
更重要的是,若是可以變賣的資源,民眾為何要幫私營的垃圾處理商賺錢?台灣民眾願意做回收,因為回收的資源沒落入私人的口袋,而是政府公營,若有盈余,也是大家的錢。
一門賺錢生意
若我們估計古來目前有5萬5000戶家庭,每戶四口,我國城市人均垃圾生產量1.3公斤,每天生產的垃圾量可達28萬6000公斤,若當中有20%可回收物,以每公斤70仙計算,每日回收可換取的盈利為4萬零40令吉。
由此,就不難發現,垃圾處理實際上是一門賺錢生意。
但是,從《2007年固體廢料與公共清潔管理法》通過到現在,國陣不斷強調,地方政府沒有能力與財力處理垃圾。
的確,要投資器材要花一筆錢,但只要分類做得好,成功減廢,不止不虧錢,還可賺錢。
如果每月每個住宅區,都能依照回收量得到直接的金錢回饋,大家做不做回收呢?
垃圾分類是好事,可垃圾分類來到馬來西亞,就出了事。一個政府執行政策的本意與途徑沒走對,讓好的政策,變成擾民政策。 |
|
|
|
|
|
|
|
发表于 24-6-2016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分類要不要?
垃圾分類難嗎?大部分人都認為很難,而且很煩。難,是因為不習慣,煩,是因為怕罰款。
縱使當局給了9個月的緩衝期,再繼續給予寬容性的警告信等,咖啡店里還是傳來許多不同的埋怨。其中聽到最“駭人聽聞”的莫過于:弄到我生氣,趁著半夜沒人時把整包垃圾丟在路上…。哇!這是多麼不負責任的態度啊!
身邊難免會聽到出國旅遊回來的朋友,不停誇獎外國景色多麼的美、街道多麼的清潔、人們多麼有禮貌等等。
許多人在面對問題時,總是習慣把矛頭指向別人,環境清潔衛生的責任,當局固然必須負起很大的責任,然而,如果沒有大家的齊心合力,再怎麼好的政策也是徒然。
有些人認為政府在大家連勿隨地丟垃圾的習慣都沒有改變之前,就實行垃圾分類,有拔苗助長之嫌,也有人認為垃圾分類應該由教育開始,不應該以懲罰取代教育。眾說芸芸,見仁見智。
秉持每一樣事情的發生都是好的理念,打從此計劃開始的第一天,我就盡量去理解當局的要求,然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向孩子們求助,將原本的一個垃圾袋分為三個,然后由女兒負責貼上寫好“紙張、塑料、玻璃鋁罐”的字條。往后,大家就跟著這個方式分類,很難嗎?其實,一點都不難。
事實證明,不停的埋怨除了自尋煩惱之外,對于家庭幸福、國家發展不會帶來任何的益處。老人家說的,一支手指頭指向別人時,想一想,其他的4個手指頭,都指向自己。
環保救地球,再怎麼艱難再怎麼的不願意,都必須堅強的走下去,為自己解除煩惱的同時,不要給下一代帶來更大的煩惱。 |
|
|
|
|
|
|
|
发表于 12-7-2016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禁用塑料袋有助環保?
隨著雪州、檳城和馬六甲禁用塑料袋,霹州政府也宣佈,明年6月1日前分階段推行禁止使用塑料袋和保麗龍措施。
對于愛護地球和環境的人來說,當然舉手舉腳贊成;但是,表面看來正確的政策,是否真是這么簡單?
筆者因採訪原因,有機會進入制造塑料袋的制造廠內參觀,此廠供應購物袋給全馬半數品牌、超市、霸市。筆者發現,原來所有購物袋和垃圾袋的原料和生產過程都相同,因此對于政府宣佈禁用塑料袋的政策,有了另一層看法。
對廠商來說,不管政府如何禁用購物袋,人們依然要使用垃圾袋;不制造購物袋轉而制造垃圾袋,廠商只是換了產品,但銷售額一樣,沒有分別。
廠商不受影響,那受影響最大的當然是人民,當人民不再使用購物塑料袋時,將會增加使用紙袋或其他盛物袋(如環保袋);在沒有免費塑料袋作垃圾袋時,也會轉而購買垃圾袋來盛裝家里的垃圾。
沒禁用垃圾袋
使用其他原料制的袋子,如果沒有好好分類或多次使用,最終它們也同樣會成為傷害地球的垃圾;購買垃圾袋后沒有真正使用(如盛裝一定數量的垃圾),也等同浪費“變大號”的塑料袋而已。
同時,垃圾袋與人們常用的塑料購物袋的原料一樣,但政府沒禁用垃圾袋,反之中央政府還要求人民以不同顏色的垃圾袋來分類;州政府禁用塑料袋,中央政府則推行使用更多垃圾袋分類,令人們也混淆,我國到底是減少還是使用更多塑料袋?
塑料袋是在現代社會必需品之一,在不能減用但又要顧及環保的情況下,雪州、檳城、馬六甲和霹靂州政府欲推行禁用塑料袋(主要是購物袋)措施,只是減少人們獲得更多塑料袋,和沒有重新使用的環境問題。
人們沒有重新使用和胡亂制造垃圾的態度,才是應該好好檢討的部分。
禁用塑料袋,不代表人們會大量減少使用塑料袋,所以,此措施對環保只是治標不治本;社會更應思索,該如何讓人們自發性的不使用塑料袋,如此才能對環保作出更大貢獻。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