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ch24 发表于 21-3-2014 12:55 PM
补充一下,独尊儒术也是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特色“外儒内道”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一个链接关于外儒内道的 ...
既然谈到儒道这有趣的话题,特地分享这文章关于“外儒内道”的章节。不用客气。哈哈哈。。。
外儒内道的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启示* 刘赞英,程悦,郑浩 (河北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18) 摘要:“外儒”强调的是大学的外在价值与社会责任,“内道”则反映大学的内在逻辑与学术本质。秉持“外儒内道”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建立我国大学治理的内外部结构是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想选择,从而让大学“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 关键词:外儒内道;传统哲学思想;现代大学制度;启示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Externally Confucian and Internally Taois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HENG Yue,LIUZan-ying (Instituteof Higher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Scine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050018, China) Abstract: Externally Confucia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xtrinsic value and social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y, while the internally Taoist gives its expressionto the internal logic and the academic nature of of university. Adhering to dialectical unitedPhilosophy from “externally Confucian and internally Taoist” is the idealchoice to establish our country’s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thereby usingthe externally Confucian to cultivateitself and the internally Taoist to edify its mind. Key words: externally Confucian and internallyTaoist;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spiration “外儒内道”的处世哲学,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外儒”强调的是大学的外在价值与社会责任,内道则反映大学的内在逻辑与学术本质。秉持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保持与外界社会良好的互动关系是以“外儒思想”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大学有必要在急剧变动的社会浪潮中坚守自己安身立命的学术之本,遵循道家“返璞归真”的秉性,按照大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逻辑,坚守大学的学术本质,以“内道”的思想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使大学既入世又不失大学本质,即有治平之志又不失学术襟怀,彰显“内圣外王”的大学气象。因此,秉持“外儒内道”的哲学思想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思想根基与理想选择。 一、 中国外儒内道的传统哲学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对我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与自然、超脱的道家思想可谓贯穿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始终。儒家学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担当;承载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襟。道家学派则主张远离政治,遁世退隐;提倡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自由畅想。即“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极出世[10]。”当代世界,中国人虽然改变了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在精神状态上,却遵循着传统的处世智慧。 外儒内道,就是一种理想的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冯友兰先生将这种儒道互补的精神称之为“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认为“世间的哲学”与“出世间的哲学”是历史上两种对立的哲学:其中“世间的哲学”重人伦、讲政治、讲道德,但讲不到最高境界,此即“道中庸而不极高明”;而“出世间的哲学”所讲的境界极高,却与社会不相容、不切人伦实用,即“极高明而不道中庸”。冯友兰将中国的哲学称之为“超世间”的哲学,也就是“即出世而又入世”的哲学。[11]表面看来,热性的儒家积极入世,而冷性的道家消极出世,其实并不尽然,儒道两派在精神本质和深层结构上存在着一致之处。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知识分子的人生实践看到儒道互补的精神本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在经历了一系列现实政治失意后,修正了他本初立志不退隐、“鸟兽不可与同群”的想法,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3]”“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 [4]”。以上言论便体现了儒家消极退隐的思想,当“天下无道”,便退而“独善其身”,“不能够怀道事君,宁可出世隐居”,也不屈志于媚俗。道家学派的开山祖师老子,虽然他“消极无为”的思想深入人心,但他依然怀有治国安邦的热切情怀,“无为”并非老子的目的,只不过采用了一条“以无事取天下”的特殊路径而已。老子主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寸存,非以其无和邪,故能成其和” [5] 更强调“功成身退”、“功成而弗居”,从而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无事”的态度去“事”。老子的“身先”“成其和”以及“功成”显然也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态度。因此,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不仅不相互冲突,反而彼此交融、表里相辅。 所谓外儒内道,即儒家也讲内圣,追求自觉提升个人修养与精神境界;道家实质上是走一条以退为进、以曲求伸之路,也不乏不甘寂寞、建功立业的意趣。外儒内道的思想不仅关注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也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处世智慧,既调整了社会的人伦关系,又提升了人生境界,既适应于政治社会,又超越了现实社会,与西方的宗教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许,正是外儒内道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态度,起到了与西方宗教的相同作用。冯友兰曾提出“以哲学代宗教” [6]的思想,熊十力先生也指出“中国人用不着宗教。宗教是依他,是向外追求。”[12]宗教终归是人外在的精神追求,中国人似乎不需要借助宗教这种外在力量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只要保持外儒内道的平和心态,便不失内在积极向上的自我追求与精神依托。
基金项目:1、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1年度重点项目(HB11JY027);河北省社科基金2012年度项目(HB12JY074);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校立基金课题项目(XL201113) 作者简介:刘赞英(1952-),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正高二级),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程悦(1987-),女,河南开封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郑浩(1989-)男,山东邹城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6] 见冯友兰的《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