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9-11-2015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佛光大辞典对三界的註解:
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級;係迷於生死輪迴等生存界(即有)之分類,故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一)欲界,即具有婬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二)色界,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婬、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係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
(三)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三界可細分為二十五有(界),若將色界之那含天析而為五(即五那含天),則共為「二十九有」。其與九地之關係,如下表所示: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係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
|
|
|
|
|
|
|
|
发表于 9-11-2015 02:4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9-11-2015 03:32 PM 编辑
皆大歡喜。沒有就沒有咯。
|
|
|
|
|
|
|
|
发表于 9-11-2015 02:50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9-11-2015 03:33 PM 编辑
jezz 发表于 9-11-2015 12:35 PM
確實有人認為所有感受是果報啊,看這部相應部36相應21經/尸婆迦經吧。
很累,這種討論。多謝指教。 |
|
|
|
|
|
|
|
发表于 9-11-2015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9-11-2015 03:33 PM 编辑
的確需要再進修自己的學識,免得獻醜。
|
|
|
|
|
|
|
|
发表于 9-11-2015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9-11-2015 03:46 PM 编辑
即便人类的不平等现象皆有其因,而不是单纯是随机发生的事。
Either this inequality of mankind has a cause, or it is purely accidental...
在这世上任何发生的事都是当事人所应得的。通常,一般智慧的人难以理解这些现象的实际原因和理由。这些隐藏于表象之下的原因,不一定局限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可能连接到最近或遥远的过去世...
In this world nothing happens to a person that he does not for some reason or other deserve. Usually, men of ordinary intellect cannot comprehend the actual reason or reasons. The definite invisible cause or causes of the visible effect is not necessarily confined to the present life, they may be traced to a proximate or remote past birth...
因此,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我们目前的智力、道德智力和性格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来自我们自己的行为和倾向的结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Thus, from a Buddhist point of view, our present mental, moral intellectual and temperamental differences are, for the most part, due to our own actions and tendencies, both past and present.
虽然佛教讲这些差别现象归纳为业力的作用,但是业力虽然作为众多差异事情的主因,这却不是断言这一切都是由于因果报应。但是更重要的是,因果法则只是在佛教哲学中所述的24个条件之一。
Although Buddhism attributes this variation to Karma, as being the chief cause among a variety, it does not, however, assert that everything is due to Karma. The law of Karma, important as it is, is only one of the twenty-four conditions described in Buddhist Philosophy.
为了驳斥这些错误的观点,即“任何幸与不幸经历都是由于以前的一些行为”,佛陀说:“既然如此,那么,按照这种观点,因为以前的操行让一个人将成为杀人犯、小偷、无节操、骗子、诽谤者、贪婪的、恶意和变态的。因此,对于那些认为前业即为根本原因的想法来说,既使(一个人)没有去做的欲望,没有去做的努力,也没有做这事的必要,也将无法脱离于这个业果。 ”
Refuting the erroneous view that "whatsoever fortune or misfortune experienced is all due to some previous action", the Buddha said: "So, then, according to this view, owing to previous action men will become murderers, thieves, unchaste, liars, slanderers, covetous, malicious and perverts. Thus, for those who fall back on the former deeds as the essential reason, there is neither the desire to do, nor effort to do, nor necessity to do this deed, or abstain from this deed."
正是这个重要的开示,显示佛陀驳斥那种相信所有物理环境和心理状态完全都是过去的因果报应的信念。如果目前的生活完全受我们过去的行为所控制的话,这就等于肯定了业力法则就是宿命论或决定论。如果这是真的,自由意志将是一个荒谬的事情。生活将是纯粹的机械,跟一台机器没有太大的不同....
It was this important text, which states the belief that all physical circumstances and mental attitudes spring solely from past Karma that Buddha contradicted. If the present life is totally conditioned or wholly controlled by our past actions, then certainly Karma is tantamount to fatalism or determinism or predestination. If this were true, free will would be an absurdity. Life would be purely mechanistic, not much different from a machine....
业力法则不一定意味着过去的行为,它包括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业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过去所作所为的结果;我们将来也是我们现在所作所为的结果。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应该加入,我们不完全是我们过去的行为的结果,我们不绝对是我们的过去所造成的...
Karma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past actions. It embraces both past and present deeds. Hence in one sense, we are the result of what we were; we will be the result of what we are. In another sense, it should be added, we are not totally the result of what we were; we will not absolutely be the result of what we are...
http://www.buddhanet.net/e-learning/karma.htm
根据马哈西尊者在《业力法则》一文的开示,我们应该小心避免业力法则沦为“宿命论”或“决定论”之等同。尊者表示过去对我们虽然存有业力的影响,但是我们当下的自由意志,也可以改变未来的演变。建议大家去阅读上文,中文内容是末学的快速翻译,所以应该请以英文的内容作准。合十。
|
|
|
|
|
|
|
|
发表于 9-11-2015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wasan2020 于 9-11-2015 03:45 PM 编辑
今生所有的受,都是前生所造業之果報嗎?
以阿毗达摩来说,今生的受只有部份属於果报,其余的(应该属于大部份)和过去的业无关.
具体的说,我们一辈子造作千千万万的业,有善有恶,当我们归终时只执取中一个业而结生下一辈了,其余的业將在今生的受现行.
当过去的业成熟时,会以可喜(善业)或不可喜(不善业)的所缘方式撞擊五根,引起五识,随之而起的是苦受或乐受.
如过去不善业成熟时,我们的眼会看到狗粪之类恶心的东西,鼻嗅到腐味,耳听到噪音,舌会嚐到不好的味道,身会被撞击或生瘤等引起痛楚.
不善果报会生起不善五识而引起苦受.
善的果报成熟时则以相反方式呈现以让我们体会到乐受.
和果报有关的是;善五识+不善五识=双五识,共包含十种果报心.
以上的受是果报引起.
有些受和果报无关,根据阿毗达摩的教導,共有四种方式可以产生受,业报只是其中一种;
第一种是业生色,这种方式和我们的果报有关.
以下三种和业报无关;
食生色; 当我吃了不良食物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吃了良性食物则身体健康舒适.前者是苦受,后者乐受,都和过去的业无关.
心生色: 压力时肾上素增加,血压升高,造成头痛,烦燥.当愉快时,四大轻安.前者是苦受,后者乐受,都和过去的业无关.
时節生色: 酷热的太阳让体温升高难受,光缐刺痛眼睛.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让我们轻松愉快,前者是苦受,后者乐受,都和过去的业无关.
所以不是一切受都是过去业所造成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9-11-2015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zz 于 11-11-2015 07:50 AM 编辑
尸婆迦經里指出,受有多種原因,有些是業的果報,有些不是。并沒說所有的受不是果報。
|
|
|
|
|
|
|
|
发表于 9-11-2015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on_boy 于 9-11-2015 04:47 PM 编辑
謝謝你的解釋。我知道我哪個地方講錯了。我只看到業生色部分,並沒有想到三個因素。
不好意思,看來我真的還要對佛法的認知下更多苦工。
還有一點我還不是搞清楚, 食,心,時節色,可以跟業生色分開?
比如眼瞎的,他看不見時節色的陽光沒有了眼淨色,兩者撞擊不到,強烈光線對他bo rasa,只是身體的身識會帶來苦受不是麼?
耳聾,沒有了耳靜色, 如何耳門心路過程造業呢?
我想,我要說的是以業生色為主,其餘為輔助。業生色有問題了(眼門帶來受),其餘的就可以完全改變業生色的現象完全沒事情,透過科技把一個基因無法有眼睛作用的人呈現出完全看得見的對色的體驗包括感受?比如舌識,病到連舌頭味覺都出問題(比如一切過去業引起的病),即使什麼樣味道的食物,無法嚐到味道,你說那食色的感受如何讓他在當下體驗到。。
我不懂你get到我說什麼沒有。我表達不到我要講的東西,有點pekchek這不代表我說的就是宿命。
|
|
|
|
|
|
|
|
发表于 9-11-2015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生所有的受,都是前生所造業之果報嗎?
以阿毗达摩来说,今生的受只有部份属於果报,其余的(应该属于大部份)和过去的业无关.
怎么你读的或理解的阿毗达摩和我读到的差别那么大。
今生的果报也有来之今生做的,要看果报是来自今生还是会变成将来就看七个速行心那里解。
第一个速行心就是肯定会发生在今生,最后一个速行心就肯定会来世发生,第二到第六个速行心则是留到因缘具足时才发生。
|
|
|
|
|
|
|
|
发表于 9-11-2015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末学也交流一些看法。
業生色就是过去我们所造何业因而投生到何趣,另一种说法是引业。
業生色是我们的正报,正报是指自己的心,如现在我们得这个人身,然而食,心,時節色,是依报,也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滴,正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
简单说因为我们执着这个身体,内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尘而成六识,对境迷了而起惑造业,感得来生的业生色。
|
|
|
|
|
|
|
|
发表于 10-11-2015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达摩难学,它太复杂了,记得前面忘记后面,只要一段时间没用大部份的知识也还给老師了,很多从缅甸帕奥禅林的回来的師父也有这样的问题.
至于其他的部份,我试着回答吧.
如果瞎子,他將体会不到眼识的心路过程,包括两种和眼识有关的果报心,眼识无因不善果报心和眼识无因善果报心.
在今生和眼识相关的果报將不会成熟.
|
|
|
|
|
|
|
|
发表于 11-11-2015 05:2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明白你的意思。
我說受 有過去果報的關係是 我發現一些是
當我們說話 由於心生色的風大撞擊業生色的風大在喉嚨處。聲音得以發出。脫離了業生色,舌識無法產生。好不好聽的聲音都得依靠業本體。
即使心 食 時節 無關業所產 可是需依賴業生色 才能產生作用不是麼?我們有自由權利選擇所吃的食物 因這非業報。可是每一次食物吃進去肯定與有業關係的色身離不開。甚至分不開。由於業生色,每個人產生的舌識產生體驗同樣食物的感受不一樣,有人會覺得很咸有人很好吃有人太淡的感受。還是需要依靠業生色的本體不是麼?
一切受是果報是尼乾子的思想。
我以上的說辭是否尼乾子思想我不知道。
沒關係這問題我會跟一位啊毗達摩的尊重提問。 |
|
|
|
|
|
|
|
发表于 11-11-2015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oon的说法不无道理,业报的作用处处体现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甚至大家的起心动念都离不了业报的关系,只是很少人可以深入到这个层面去体会它的作用。但是诚如马哈西尊者所说,我们不该因此忽略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例如30岁以前,我不喜欢吃菜,吃到菜都会想吐;38岁以后,我却变成素食主义者。其实菜的味道没有改变,只是领受出来的结果变化了,以前认为自己不合意、就是苦受,现在认为苦味也很好吃,于是变成是乐受。那是因为后天意志的训练,心意识的领受不同了,于是受也就改变了。正如受蕴会促成想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精进和意志,可以后天的调整想蕴之后,也能改变受蕴的作用。我们学习打坐观痛的训练,不就是为这种学习吗。聊表一些看法,欢迎指教。合十。
|
|
|
|
|
|
|
|
发表于 11-11-2015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wasan2020 于 11-11-2015 01:41 PM 编辑
一个人的业生色会影响受的生起,面对同样的所缘,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相同程度的受,有的敏感,有的迟鈍,这和个人的神经系统或DNA等业生色有关.
另一个影响受的是个人的认知;
被刀割伤对正常人来说是苦受,但对自虐/自残的人却是乐受.
吃喝玩乐对我们来说是可喜所缘,会引起乐受,可是修行人却排斥这些行为而属于苦受.
种种的业造成种种的众生,业力让每个众生的受有所不同.
一堆粪便对我们来说是惡心的,是苦受,是不可喜所缘,也可能是我过去不善业的成熟.
但对一只狗来说却是可喜所缘,那是牠的美味大餐.
名誊和财富对我们来说是可喜,会引起乐受,也是过去善业的果报.
但在天人的眼里,世人追逐名利就好像一群乌鸦在爭夺死老鼠,不知何乐之有?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5-11-2015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提出的英文对照。
佛陀曾说: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学佛、信佛教、学法 说的是同一事物,只是外境,定义 能 不能 解脫 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能够 理解 说的是 同一事物 就已足够了,结果是一回事,能不能解脫又是另一回事,
这也是为何佛陀说四真谛 能 导致证悟解脱,事实却不是每个习修四真谛的人都能证悟解脱,
一个人能够 理解,就不会执着在 能不能,如果不能理解,佛陀早已 能 解脱两千多年了,众生又能如何?
问题不是出在事物,问题是出在 个人 ,
佛陀早已深知这道理,他只说自己是道路指示者,只是说四真谛 能 导致证悟解脱,而不是说只要习修四真谛 一定能 证悟解脱,不理解才会 介意 在 有没有 能不能 这些问题上。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15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不教导 幻想 ,
佛法不教导 解剖 ,
佛法不教导 分别 ,
佛法不教导 执着 有没有,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分区别,另一人起幻想,第三个人则判断对错。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佛法不定义对错,
有人正确中犯错,有人犯错中学习,
正确是一回事,犯错是另一回事,正确与犯错和学习是三回事,
佛法教导 辨别 对错,认清事物背后之事实与真相,正确的取舍,
佛法教导 辨别 什么是执着、什么是不执着、什么是有、什么是没有、什么是苦,
佛法教导 思考,理解,分析,辨别,知苦、见苦 、灭苦。
何为幻想---无中生有、逃避现实,
何为思考---厘清 理解 知晓之事物背后 隐藏的 事实 与 真相,
何为解剖---把完整的事物 分离,
何为分析---将分散的事物 还原 见不到之原貌,
何为分别---把相同之事物 区分,
何为辨别---认清事物之 差异。
有幻想,是苦,
有分别心,是苦,
有操心,是苦。
有思考,知苦,
有分析,见苦,
有 理解 与 辨别 能力,才能知苦,见苦,灭苦,
有 智慧和先见 坚定的在心中生起,今后就不会再有无明引起的苦。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15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是之前提过的
“有”是说一切的‘疑问’。
一切的‘疑问’是包括所有引起苦的事物,不理解,就会产‘生’新的问题(疑问),
佛经所提到的「有」,是指生命存在的狀态,和有没有疑问无关.
佛陀解釋「有」是什么;「诸比库!何为有?诸比库!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库!以此谓之有」.
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級;係迷於生死輪迴等生存界(即有)之分類,故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佛陀曾说: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也可以这样说:
由于同一事物 “有”,一个人说是 疑问,另一人说 是指生命存在的狀态,第三个人则说是 苦界、苦海。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其实所说的 “有” 是同一事物 苦,只是刀法不同,定义不一,
理解了就不会再执着,重要的是 理解。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15 07: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zz 于 15-11-2015 07:38 PM 编辑
其實《佛陀的古道 》寫道,這是圣天菩薩說的。出自《中觀四百論》,指的應該是此頌:
只是想指出事實,希望賢友不要以為我是找碴的 
|
|
|
|
|
|
|
|
发表于 17-11-2015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你提出的是正确的,谢谢你的指正。
明白,理解,就不会误解。
这是中文版【佛陀的古道】书里的原文
关于这方面,圣天的说法是有趣的,值得注意的。他说: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空无一物)。
两千多年前佛陀不曾留下一个字,
就因为不理解,众生当初执意要用文字记载,已经对佛法深深剖了一刀,
后来的文字记载,难说当中没有动过手术刀,
不明白的众生,遇到 如是我闻 就视为经典,看到 佛说的 就奉为圣旨,
不理解的众生,遇到有疑问,不会也不敢提出质疑,
众生执着在文字上,是毫无意义的,
学法路上许多人正确中犯错,也有人犯错中学习,
佛法教导 思考,理解,分析,辨别,再作出 正确取舍,
只有理解了,才能明白佛陀为何不留下一个字,
学法路上不存在担心这个害怕那个,
只有认清事物背后的事实与真相,辨别对错,正确的取舍,
佛法教导 应知、应修、应舍。
|
|
|
|
|
|
|
|
发表于 17-11-2015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感覺良好嘛。
這樣不著邊際的大話一番,然後,人就開悟啦?
挺厲害的嘛,沒有步驟,沒有修行方法,沒有戒律,沒有什麼要修的,漫無邊際的大話就開悟解脫啦,好法門,無上大法門。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