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Rong8878

成功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2-2007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樂糖果

有一個人在街角開了一間糖果店,店門口的招牌這麼寫著『本店專賣聰明糖果、快樂糖果、青春糖果、美貌糖果』。
  「Em….你說那個老板有沒有問題啊!聰明、快樂、青春、美貌,這種東西能賣嗎?」在街的另一角開花店的老板娘捧著一大束鬱金香說著。「那可不一定,這年頭在香港都還有人賣空氣呢!老板娘,看來妳賣花是落伍囉!」
  每個人經過糖果店的時候總是議論紛紛,不過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走進店裡來試一試這些古怪糖果的味道到底如何。
  這天,一個衣著光鮮的年輕男子,走過糖果店門口的時候,被門口的招牌吸引,於是大跨步的走進店裡。
  「歡迎光臨,請問想買什麼糖果啊!」賣糖果的老板說道。
  年輕人說:「你招牌上寫的都是真的嗎?」
  「那當然囉」
  「好,那我要聰明、快樂、青春、美貌的糖果各一顆。嗯,可以試吃嗎?」
  「當然可以,請稍等」這時老板從櫥窗裡拿出四顆包裝鮮艷,顏色不一樣的糖果。「請品嚐」老板說道。
  年輕人迫不及待解開包裝紙,然後一股腦的把四顆糖果都含在嘴裡。  「哇!怎麼又苦又甜又酸又辣」年輕人伸著舌頭大聲的叫著。
  「當然囉!快樂是甜的,美貌是苦的,青春是辣的,聰明是酸的」老板微笑說道。
  「怎麼說」年輕人不斷的呵氣。
  「快樂是件甜美的事,你一定知道;而美貌呢,當你逐漸老去,看著鏡子前自己容貌的變化,這可是一件痛苦的事;青春則是熱情洋溢,像一顆剛誕生的太陽火辣的血液在身體內燃燒,一不小心可能就會燒著自己;至於聰明嘛!總會招致旁人酸溜溜的眼光,你說對否?」
  「這…」年輕人一臉疑惑的發出輕嘆。
  「其實這就是人生啊!酸甜苦辣,聰明、快樂、美貌、青春都是假的,只有吃到肚子裡的感覺才是真的」老板收起笑臉,嚴肅的說道。
  「那你應該有賣愛情糖果囉」年輕人若有所思的說。
  「嗯,看來你懂了嘛」老板微笑的說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2007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求人不如求自己.......

某君正在屋檐下避雨,突然见观音撑著伞走过来?

他非常高兴,急忙说:「普度眾生的观音菩萨,您能否普渡一次,带我回家?」
你在屋檐下,我在雨中,簷下无雨,何需我度?」观音回答道

某君一听,立即跑到雨裡说:「现在,我已经在雨中了,这下可以度我了吧。」

「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你被雨淋,是因為你没有带伞;
我没被雨林;是因為我有伞。 可见,是伞度我,你没有伞,
应该去找伞,而不是找我。」 说完,观音就消失了。

过了一段时间,某君遇到了困难,便到寺中去求观音。

他走进寺 ,见一个正在求观音的人,
竟然跟观音长得一模一样,便问:「您是观音菩萨吗?」
「我正是观音。」那人回答说。

某君更感到惊奇了:「既然您是观音,那為什麼还要拜自己呢?」

观音微微一笑: 「跟你一样,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07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渴望擁有一雙新鞋子,直至我看到別人沒有一雙腳。」

你有沒有聽過以上這個故事?我很多年前就聽過了,最近,又有人再對我說一遍。

我們常常埋怨自己沒有一些東西,卻不去看看自己已經擁有一些甚麼。
即使沒有美貌,擁有健康已經很幸福。醫院,很多病人連喝水都有困難。
即使沒有才華,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已經比許多人幸福。有些人沒有家人,也沒有人關心。
人最難克服的,是妒忌心。你會妒忌,我也會妒忌。
當你妒忌別人的運氣和際遇的時候,有否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
為甚麼不看看自己既有的幸福,反而眼紅別人?
你真心愛一個人,為甚麼還要妒忌他和其他人的關係?
愛並不短暫,但是,生命卻很短暫。
愛一個人的時候,最好不要埋怨他沒有給你甚麼,你該珍惜他給你甚麼。
眼光要放遠一點,也要放近一點。
你有沒有留意自己身邊的一切?有沒有發覺自己其實很幸福?
你有一雙腳,你欠缺的只是一雙新鞋子,然而,有些人欠缺的,是一雙腳。
下一次,當你有任何埋怨和妒忌的時候,但願你會記起這個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07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內心的世界

有一位吸毒的囚犯,被關在牢獄裡面,他的牢房卻只有一兩坪大,空間非常的狹小,住在裡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動。他的內心充滿著憤慨與不平,備受委曲和難過,認為住在這麼一間小囚牢裡面,簡直是人間煉獄,每天就這麼怨天尤人,不停的抱怨著。有一天,這個小牢房裡面突然飛進一隻蒼蠅,嗡嗡叫個不停,到處亂飛亂撞。心想:我已經夠煩了,又加上這隻討厭的傢伙,實在氣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的捕捉,無奈蒼蠅比他更機靈,每當快要捉到牠時,牠就輕盈的飛走了。
蒼蠅飛到東邊,他就向東邊一撲;蒼蠅飛到西邊,他又往西邊一撲,捉了很久,還是無法捉到牠,這才慨嘆的說,原來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連一隻蒼蠅都捉不到,可見蠻大的嘛!此時他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所以說,心外世界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胸襟寬闊的人,縱然住在一個小小的囚房裡,亦能轉境,把小囚房變成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一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樓裡,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心如意。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常常計較環境的好與壞,要注重內心的力量與寬容,所以內心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正如無門禪師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只要我們的內心不為外境所動,則一切榮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們,心裡的世界是無限寬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07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問世間情為何物?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家產豐厚,又多才多藝,日子過得很好,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直到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於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麼,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了。可惜,廟會太擠了,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後來的兩年裡,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

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棄你現在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棄!」
佛祖:「你還必須修煉五百年道行,才能見他一面。你不後悔?」
女孩:「我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覺得沒什麼,難受的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看不見一點點希望,這讓她都快崩潰了。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運進了城裡,他們正在建一座石橋,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像有什麼急事,很快地從石橋的正中走過了,當然,他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他。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再次出現的是佛祖。
佛祖:「你滿意了嗎?」
女孩:「不!為什麼?為什麼我只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
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女孩:「我願意!」
佛祖:「你吃了這麼多苦,不後悔?」
女孩:「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這裡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都在近處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滿懷希望的看見一個人走來,又無數次希望破滅。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煉,相信女孩早就崩潰了!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又是一個五百年啊!
        
最後一天,女孩知道他會來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來了!他來了!他還是穿著他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女孩癡癡地望著他。這一次,他沒有急匆匆的走過,因為,天太熱了。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那濃密的樹蔭很誘人,休息一下吧,他這樣想。他走到大樹腳下,靠著樹根,微微的閉上了雙眼,他睡著了。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邊!但是,她無法告訴他,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盡力把樹蔭聚集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千年的柔情啊!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他站起身來,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在動身的前一刻,他回頭看了看這棵大樹,又微微地撫摸了一下樹幹,大概是為了感謝大樹為他帶來清涼吧。
        
然後,他頭也不回地走了!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視線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了。
佛祖:「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現在的妻子也像我這樣受過苦嗎?」
      
佛祖微微地點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這一刻,女孩發現佛祖微微地歎了一口氣,或者是說,佛祖輕輕地鬆了一口氣。女孩有幾分詫異:「佛祖也有心事?」
        
佛祖的臉上綻開了一個笑容:「因為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煉了兩千年。」
按:生命總是平衡的;以一種我們瞭解或是不瞭解的方式。
問世間情為何物?乃是一物降一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07 05: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受第二支箭

年前生了一場病,頭痛骨酸發燒,心情索漠,惶惶如喪家之犬。病來無事,唯閱讀而已。床上擺滿書籍,我半躺半臥,徜徉書海,卻因病而連連哀嘆,難以專心。直到讀了到一位作家朋友的書稿。體弱多病的她,對「病痛」自有深刻的體悟。
        
人在病中,心境當如何應對﹖她引用佛陀的建議說:「不射第二支箭」。
        
第一支箭,指的是病痛時肉體所受的折磨,也就是「身受」﹔第二支箭,是我們心靈上所增添的折磨,屬於「心受」。第一支箭,無可揀選,只能循醫療途徑痊癒﹔第二支箭,我們卻可以擇取——把疾病圈在病痛所承受的那個點,不讓它擴大,影響心靈。讓腫瘤只攻占四肢腦髓,而不占精神內面。
        
身受而心不受,是我們唯一可以掌控的。 是啊!芸芸眾生,常常身﹑心俱受其苦,有的甚至心理的折騰,遠甚於疾病帶來的摧殘。第一支箭未必精準致命,第二支箭,卻足以使人喪失生存的勇氣和喜悅。「身受」已苦,何必又添增「心受」﹖

朋友習佛多年,禪意體會極深,身子卻異常孱弱,經常連下床接聽電話的力氣都沒有。我讀到這段文字:「春日黃昏,我歸返山中。形骸脆弱解潰,每一呼吸皆促迫牽引著脊椎深處無可遏抑的痛楚。我靜靜倚坐窗台,失去說話的力氣。」以往常不解何以其臥病卻能寫作自如,也不懂以帶病之身打坐的用意。現在懂了,那是身受不可免,莫讓心受折騰的修練。

一向佩服那些抱病工作,抱病表演,抱病做這個做那個的人士。在病中,我總是懷憂喪志,百無聊賴,什麼事也做不了。讀了朋友寫的這段文字後,當下頓悟,精神一振,開始重拾笑容,身雖病,而心靈卻自由自在。說也奇怪,沒有幾天,病也好了。

[ 本帖最后由 snowbreeze 于 1-12-2007 05: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2-2007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根樹枝

一個年輕男人承受了極大的痛苦,想要自殺。入夜後他極度哀傷的帶了條繩子走到屋後樹林裏爬上樹,想上吊。

當他把一根繩子綁在樹枝上後,樹枝說話了︰「親愛的年輕人哪!別在我身上吊死吧!有一對小鳥正在我的枝頭上築巢呢!我很高興能保護他們。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折斷,鳥巢也就保不住了,請你諒解我,並且也可憐那對小鳥吧!」年輕人聽了,體諒了他的愛心,就放棄了這枝樹枝,爬到更高的另一根樹枝上。

可是當他把繩子綁上去時,這樹枝也說話了︰「年輕人,請你諒解我吧!春天就要到了,不久之後我就要開花,成群的蜜蜂會飛來嬉戲、採蜜。這帶給我極大的快樂。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被你折彎到地上,花朵就被摧殘而死,那麼蜜蜂們會非常的失望。
        
年輕人聽了,只好默默的攀上了第三根樹枝。「原諒我吧!」他還沒綁繩子呢!樹枝就開口了。
「年輕的朋友啊!我把自己遠遠的伸到路上,目的就是要使疲憊的旅行者在我的底下得到一些蔭涼, 這帶給我很大的快樂。如果你吊在我身上,會使我折斷,以後我就再也不可能享有這種喜樂了。」
        
這時,年輕的厭世者沈思了一會。
他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自殺?只因為我承受痛苦嗎?
難道我不能學學這些樹枝,用我的生命去幫助別人,為別人服務嗎?」
一念之間,他把自己的焦點由自己身上轉向了無數他所熟識的需要的人身上。他從這三根對他說話的樹枝上各折下了一小段細枝,爬下了樹,快快樂樂的離開了。
        
他一直保存著這三根小樹枝,也終身屨行這三根樹枝的精神,再也沒有想過自殺的念頭。
 
你從這個寓言中體會到什麼呢?重功利、講速度的社會中,往往使人只定睛在自己身上,只在意自己受了什麼傷害、委屈,承受了多少重擔、壓力,結果,只有讓人愈來愈缺乏活力,愈來愈萎縮,殊不知只要將目光由自己轉移出去,注意到別人的需求,以服務別人,使別人得益處為職志,如此,眼界日漸寬廣,生活自然日益豐富,生命自然日益蓬勃,不是嗎?

[ 本帖最后由 snowbreeze 于 1-12-2007 05:2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7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個男人在派對上對男主人說:
『今天的美女真多,要是待會兒我泡上一個,
你可不可以把樓上的房間借我一用。』
主人說: 『那你老婆怎麼辦?』
這人說: 『放心,她不會想念我的,我只失縱一下而已。』
主人說:
『我不是說這個,我是說十五分鐘前,她才向我借了樓上的房間。』

有一個老光棍,他並沒有什麼嗜好,
只是喜歡在睡覺前喝一點葡萄酒自娛。
然而,他發現這幾天有人偷了他的酒。
他便懷疑偷酒的是他的佣人,於是就把酒倒出來,
再裝入他的小便。但裝小便的酒,仍然每天減少。
他很不高興的把佣人叫來,責備一番。
  『不,我並沒有偷喝!』
佣人說:
『我是想做味道更香更可口的菜給您吃,
所以我每天燒菜時,都加了一點在裡面。』

某天,小張要去相親,因為沒有看過對方,擔心她長得太醜,
於是交代朋友,十分鐘後 call 他的手機,這樣他就可以藉機遁逃。
到了約會地點之後,小張發現女方驚為天人,
於是心想,等一下手機響不要回就好了。
沒想到,美女的手機這時候響了起來,美女聽了兩秒後,對小張說:
『對不起,朋友有急事找我,我要先走了……』

有沒有發現什麼共通之處呢?

沒錯,你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怎麼對你;
你給別人什麼,別人就回報你什麼。
說得更白一點就是,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
想了、說了、做了什麼,最後都會回到你身上,不是嗎?
你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2-2007 03: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放開心懷(外五篇)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小事不做,大事難成。
  對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真正的愛心,是照顧好自己的這顆心。
  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盡多少本分,就得有多少本事。
  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求自身的付出。
  屋寬,不如心寬。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雖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
  但是要創造生命的寬度

  心中之鳥
  我們的心裏住了很多小鳥,
  日夜嘰嘰喳喳的吵個不停,
  讓自己不得平靜。
  如果我們把心中的鳥籠打開,
  讓鳥都飛出去,
  這樣,內心就會寧靜了。
  放開心中鳥,不要捨不得

  心 窗
  一棟房子如果沒有窗戶,
  溫暖的太陽就無法照進來,
  新鮮的空氣也不能飄進來。
  我們人也是一樣,
  『心窗』沒有打開的時候,就會感到氣悶;
  『心窗』打開了,心才能夠通達,心靈的視覺才更清晰。
  一旦窗戶打開了,心靈的空間也就豁然開朗,
  對於一些事情也能看得更透徹了,
  如此再來瞭解『空』的道理,
  就能消化『有』的煩惱。
  如果看得到內心空的好處,你就要趕緊騰出空來

  蒙古包
  人若希望離苦得樂,獲得自由,
  就要開悟自己的心。
  心若是沒有開悟,就像包得緊緊的蒙古包;
  在蒙古包裏,看不到天空、海洋,也看不到綠地。
  心沒有打開,怎麼可能不生煩惱呢?
  所以,我們要開悟自己的心,像太陽一樣光明,
  只有在明亮的天空下,看一切才都無障無礙。
  把心打開,讓太陽照進去,心才會明明亮亮的

  水入大海
  碰到大小的事情、煩惱的事情,
  我們都要能夠忍、能夠包容,
  就像大海納百川一樣,
  大海毫無選擇的將河水、溪水、排水溝的水......
  通通納入其中,而成一味--鹹味。
  海裏有各種不同的水,但不影響海水味,  
  任何事物都接受,對任何事物都能夠化解,
  最後體悟空性的滋味。
  不論是臭水、溪水、河水,一旦流入大海,都變成了海水

  雕冰的心情
  工作就像雕一座冰宮,
  在燈光照耀下,五彩繽紛、光耀奪目,
  但水晶冰宮最後總會融化。
  專心從事工作,是非常好的,
  但是如果心情太過沉重,
  就會很累、壓力很大,
  所以,要用雕冰的心情,輕鬆愉快地完成,
  不要太執著、太認真,但是要用心雕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07 03: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為厚道

  在城市心情版塊裏,因為舍斑天天的追問貼:你今天厚道了嗎? 雖然,我每次總會再後面回復說,今天,我厚道了。大家也都在後面一直反復地說著今天我厚道了。

  似乎,在心情版塊,「厚道」這個詞語已經形成了一股很強勁的颱風,呼嘯而過,席捲所有。

  可是,誰又能完整的為「厚道」下個定義呢?

  舍斑說,「厚道」就是老實的意思,對立面是「奸詐」、「狡猾」,人們借著「做人要厚道」這句話,實際上是說出對建立社會良好誠信度的希望。由於人們大都有這樣的希望,因此,「做人要厚道」如此流行,也就不足為怪了。

  憂憂說,這樣的定義,從憂憂所理解的角度來說,憂憂只給你五十分,不及格的一個分數。近乎殘忍的決絕。

  但是,舍斑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人們都有建立社會良好誠信度的希望。

  那麼,就先從誠信談起。

  在佛教的經典裏,每部經都是以「如是我聞」開頭,以「信受奉行」結尾。這是因為當初經藏結集時,阿難自言聽聞於佛陀之言行。又「如是」意為信順自己所聞之法,「我聞」則為堅持其信之人;「信受奉行」則謂信受如來所說之法而奉行之意。
  佛陀之所以能讓弟子信受奉行其所說之法,因為佛陀三覺圓滿,萬德莊嚴,佛陀的八千威儀、六度萬行,都是佛弟子們學習的目標。
  我們做人,要讓人家相信我們、接受我們,必須先樹立自己的形象,建立自己的威信,讓別人肯定我們、佩服我們,這樣我們所說的話,才能使人相信、接受。
  如何使人信受呢?憂憂認為有四點:

  第一、說話要言行一致:做人重要的是,要言而有信,說話算話;言行合一,這就是信用。一個人如果言行不一致,說話不守信用,對人的承諾不能兌現,這樣的人不但信用破產,人格也會被人看輕。所以,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的人,說話才會令人信受。

  第二、行為要內外一如:一個人的行為要表裏如一、內外一致,不能內心想的是一回事,外表做的又是一回事。內外不一致的人,讓人猜不透你的心思,更無法親近你、信任你。所以,一個人誠於衷,形於外,對於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要一致,內心是怎麼想,話就怎麼說,千萬不可心裏想這個,嘴裏說那個,口中這樣說,行為又那樣做,否則別人會對你的言行大打折扣。

  第三、做人要前後一般:做人最忌人前一個樣,人後另一個樣,前言不搭後語,自相矛盾。這種人在人前表現的是尊重、恭敬,好像煞有介事的樣子,到了事後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甚至背後批評你、譭謗你。久而久之,假面具被人撕破、給人拆穿之後,有朝一日,即使你以好意待人,別人也不會相信,所以做人要緊的是,對人要前後一般。

  第四、做事要大小一同:一個人要有平等心,平等是宇宙的真理,有平等心才能與真理相應。有的人只想做大事,小事他看不上眼,到頭來卻是一事無成;有的人只做小事,大事不敢做,這也太沒有志氣了。所以我們做事情要大小一同,等無差別,以平等心來處理,以同理心來面對,要能「大事敢擔當,小事不拒絕」,自然能受人信賴,自能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這是使人信受的四點建議,但是,憂憂認為「厚道」不僅僅是只有誠信這一個詞來囊括所有的,因為,我們不能認為自己做到了誠信就已經很圓滿,其中,個人的涵養也或多或少的影響了大家是否「厚道」之說。

  俗話說,人要有涵養,有涵養的人才能得到人家的尊敬,所以受教育、求知識、廣見聞,都是為了讓人有涵養。有涵養的人講道理,講禮儀,講尊重,講恭敬,講謙虛,凡一舉手、一投足,都能見出他的修為與教養。

  至於如何才能有涵養,憂憂有四點意見給大家提供參考:

  第一、水深可以行船:人有多少內在涵養,可以用語言試探;水有多少深度,可以用竹竿測得。水深才能行船,全世界的軍港、商港,都有它一定的深度標準,才能供軍艦、商船停靠。深山才能長叢林,水深才能養大魚。假如吾人的涵養能像水一樣深,就能讓各種朋友聚集來投靠我們;假如我們有涵養,一言一行,一舉手、一投足,都能表達深度,就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第二、波靜可以清明:水本來平靜無波,平靜的水遇到石塊,就會激起浪花,平靜的水遇到起風,就會掀起波浪。做人,也像水一樣,遇到了阻礙,自己就不能理智清明;遇到了外境,無明的業風一吹,就不能自主。在波平浪靜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倒影,但當心湖裏有了波浪,就不能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所以一個人的涵養,要能禁得起障礙、誘惑、挑動等任何外境的幹擾,都能不為所動,那麼吾人就能像一湖清水一樣,所謂「風平浪靜」,理智自然清明,自然不會心隨境轉了。

  第三、淡泊可以寧靜:有的人生活在動亂裏,偶爾靜下來反而不自在;有的人喜歡繁榮,他不覺得淡泊可貴。其實,淡泊可以使人寧靜,寧靜也可以使人淡泊。當吾人懂得淡泊的生活,那才真正擁有了人生;當一個人能夠享受寧靜的時刻,才能知道生活的情趣。人生如果淡泊生活,則沒有人嫉妒;人生能寧靜過日子,則沒有人討厭。所以淡泊寧靜,才能通達人生的意義,生活才能有秩序、有條理地安住身心。禪門裏所謂「大海之水,只取一瓢飲」,五光十色的世間,五欲六塵的誘惑,只要我自覺心安,有此涵養,那不就是最美的人生嗎?

  第四、琢磨可以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吾人的涵養,也不是一日可以達成,也要禁得起生活的折磨與歲月的考驗。所謂「白玉須經妙手磨,黃金還得洪爐煉」,不能經過苦難的考驗,不能經過千生萬死、萬死千生的曆練,那裏能有成功的希望呢?所以真正的涵養,不是輕心慢心,不是從遊玩消遣中,就能鍛煉成功,必須要有信心毅力,大死一番,才能成功。

  現在的這個社會,我們都明白,極度的冷漠已經讓人與人之間無意識的築起一道高高的牆,其實,不論是你,還是我,我們都是需要溫暖與溝通的,有人「立足泰山之巔而小天下」,有人「立足腳下,胸懷世界」;有人「貧無立錐之地」,但只要努力,也可以擁有財富。誠如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人生不怕沒有安身的位置,而應擔心什麼才是自己可以依靠的立足點才是。

  我們在社會上立身處事,有時候別人為我們設下許多陷阱,讓我們陷身其中而無法自拔。不過更可怕的是,有不少人是自己為自己設下了陷阱,自己卻不自知。自己在自設的陷阱裏不能超越、不能解脫,自己把自己束縛起來,那才是最可悲,也是最可惜的事。比如:憂會天地皆窄,怨會到處為仇,哀會自己束縛,怒會大敵當頭,等等。

  我們,為了生存,必須忍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逆境,包括人情、工作、環境所加諸給我們的種種考驗;我們唯有具備忍的力量、忍的智能、忍的勇氣,才能化解困境,才能增長自己的德行。憂憂個人認為,「忍」也是必修的一門課程。

  其中比如說:忍饑者可以明志,忍貧者可以去貪,忍氣者可以增德,忍辱者可以負重,等等。所以,憂憂覺得忍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智能、是一種勇氣,是一種承擔,是一種認識;能忍的人,才有自己的人生。

  在今天,我們隨處都可以聽到有人說:有人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其實,做人只要有原則,也不是絕對的難做人。這樣的原則比如: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量宜廣,言宜謙,心宜誠,等等。而這些原則怎樣在自己的身上兌現,只能看個人的領悟與所為,畢竟,人與人之間還是有那麼一點差別的。

  最後,我們還應該懂得自製的力量。聰明的人明白一個人要有力量,不是用拳頭打人,也不是以惡口罵人就有力量。最大的力量是從內心自發出來的,也就是要有自我克制的力量、有管理自己的力量。

  古人把進讒言的小人斥為「讒夫」,故有「讒夫毀士」之說,像韋郢公慷慨節義,終困讒夫。一個人只要貴耳賤目,心就容易被障蔽,就容易為奸佞所騙;像社會上的金光黨,最常使人上當的矇騙技倆,就是取人的偏信心態。所以佛教講究正信,要我們在心上專一諦聽,就包含了善聽、兼聽與全聽,讓我們前進的舟航,有個正確無誤的方向與軌道。這便是「毋偏信而是非不明」。

  人,常常容易任性,喜怒好惡隨自己情緒高低而定,在應該歡喜的時候他不歡喜,應該傷心的時候他不傷心,這種情緒性格,就是沒有自製的力量,沒有管理自己的力量。佛陀曾教示弟子要「不受第二支箭」,也就是不要因無明煩惱而引生更多的惡業,導致自己再受更多的苦。這便是「毋任性而情緒不穩」。

  有的人因為自己不足,反而忌人所能;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相對的就阻撓別人的成就。這種自己沒有得到甘脂,也不讓人獲得利益的心態,就是沒有自知之明;嫉妒人家之能而不以為學習榜樣,難道就會有所得嗎?歷史上,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因受同門李斯相忌而入獄,悲劇以終;反之,詩仙李白溢美崔顥於黃鶴樓題詩,甘拜下風,成為歷史佳話,值得後人學習。這便是「毋愚拙而忌人所能」。

  有一種人,自以為很會講話、很會做事、很會計畫,因此傲慢而好表現。殊不知自以為是、恃才傲物的心態,正容易暴露自己的短處。像《三國演義》裏的禰衡,初見曹操軍營中機深智遠的謀士、勇不可擋的武將,都視如無物,卻狂妄自我吹噓,終於因此被砍腦袋,作了無頭狂鬼,也就回不了頭了。這便是「毋恃長而顯人所短」。

  儒家雲:「克己複禮」,就是人的一種自製力量,而在人際往來上,就是一種和諧的交流。

  世情總在無常變化之中,我們要在這不久長的世事裏找到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唯有認清、接受世間的無常之理,能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進而獲得「涅槃寂靜」,這才是最重要的。

  天不說自高,地不言自厚,「厚道」之理,深有意涵。深海歲月之中,全憑個人領悟而行。

  憂憂能理解的也只有這些了,就算憂憂不吃飯不睡覺也不會變成美麗的神仙姐姐,最終,依然是一俗不可耐的女子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07 0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德」

在《老子》一书里讲到,「修德」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一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处世之道,必须要修德。那么如何「修」呢?有五点意见:

第一、修身,其德真:儒家主张「大丈夫达则兼善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不管兼善天下或独善其身,首先要讲究修身。修身,比方说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合礼仪,要能不失其庄重,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取、非礼勿动、非礼勿说」,你修身后,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真实修养的人。

第二、修家,其德丰:只有修身健全个人还是不够,继而要扩及到全家人,所谓「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上尊下敬」,要让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甚至伯叔、妯娌之间都能相亲相爱、相尊相敬。一家人和乐融融之外,并且敦亲睦邻、助人为乐,则积善之家自然德丰。

第三、修学,其德长:修身、齐家之后,还要造福乡梓,让我的这一村、这一里、这一乡,甚至这一国,人人都能讲究道德、讲究信用、讲究和睦、讲究互助……;欲得治国,必得自己具有德望才能服众。德望来自学养,有真才实学及道德涵养,则「德高」自然「望重」。

[tr][td]第四、修世,其德普:现在是「地球村」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是力求自己的国家好还是不够,应该把我的仁爱、我的道德、我的悲心、我的成就普及到世界,让普世的国家人民都能得到利益,如此德风自能远播,德行自能普遍。

第五、修心,其德高:「国者,民之积;民者,心之器。」心是人的主宰,欲得普世的和平安乐,乃至个人的修身养性,必得从「修心」做起。心能关怀国家社会,心能包容宇宙世间,心能平等无私的怀抱法界众生,则如日月光辉之普照大地,其德自然山高水长,自能与天地同在。

所以,如何修德?五「修」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修身,其德真;

第二、修家,其德丰;

第三、修学,其德长;

第四、修世,其德普;

第五、修心,其德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07 0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轉彎處!

一、一張謝卡

「有一份謙遜,便有一份受益;有一份矜持,便有一份挫折。」胡達源

一個自認為英語流利的人,剛從大學英文系畢業,於是他寄了許多英文履歷表到一些貿易公司應徵。但他所接到的答覆都是不需要種人才。其有一間公司甚至還寫了一封信給他:「我們公司並不缺人,就算我們有需要也不會僱用你。雖然你自認為懂得英語,但是從你的來信中,我們發現你的文章寫得很差,而且文法上也有許多錯誤。」

這人收信後,非常生氣,打算狠狠回寫一封足夠氣死對方的信。但是當他靜下來之後,轉念想了一想:「對方可能說的對,或許自己在文法及用詞上犯了錯,卻一直不知道。」於是他寫了一張卡給這個公司:「謝謝你們糾正我的錯誤,我會再加倍努力的。」幾天後,他再次收到這公司的信函,通知他可以上班了。

默想:面對一個難堪和責難,或許正是一個新的契機。把每一個令人不舒服的遭遇,都富作一個於我有益的功課,讓這些遭遇成為我們邁向成功的墊腳石。

--------------------------------------------------------------------------------
二、一壺清水

「懷抱自私心理,無異自殺。」

在一次隆重熱鬧的豐年祭慶典中,大酋長要求每一戶家庭都要捐出一壺酒,並且倒在一個大桶子裡,讓大家都可以共享。只看到每一戶都鄭重其事的倒下家裡釀的酒,很快的就集滿了一大桶。

在慶典接近尾聲時,酋長拔掉了木塞子,每個人的杯中都注滿一大杯酒,當大夥一飲而盡時,才發現喝下去的都是清水,原來,人人都以為再那麼多的酒中,自己的一壺清水一定不會被察覺。

默想:拔河時,少了你的一份力量,就可能造成團體的失敗。一個團隊的成功是集眾人之力,不要輕忽自己該盡的力量,缺了你,這個團隊就不完全了。

--------------------------------------------------------------------------------
三、『迷悟之間』

「創造「知」的美好」-星雲大師

吾人每天想增加一些新知,但是翻開報章雜誌,都是揭人隱私、黃色新聞、姦殺擄掠、槍械綁票的消息,已到了令人怵目驚心的地步。為了得到當天的新知,打開電視,也都是殺人、淫穢、詐騙、吸毒的報導,只得掩報不看,關了電視,不禁想到老子說的「不如無知」。

剛到機關上班,各種報告,人我是非,互相傾軋,計較比較,打壓譭謗。各種不平和怨聲,不知如何處理,不禁令人長嘆:「不如無知!」電話鈴響,拿起聽筒,這家周轉不靈,那家即將倒閉,有的抱怨生意難做,有的訴苦商場艱苦...凡此種種,唯有「不如無知」,才能表達心中的痛苦。

好不容易等到下班回家,太太圍著訴說物價上漲,親友告貸。太太嚕囌未完,兒子從學校回來,問道:「大人們平常都教我不要罵人,為什麼官員們相罵:『夭壽』、『袂見笑』?直叫人難以回答,只有仰天長嘯:「不如無知!」

人在年輕時,讀書求學,應付考試,挑燈夜戰,種種壓力,只為了求「知」。及至走入社會,所見所聞,人心險惡,處處陷阱,越來越感到「知」得越多,煩惱越多。

知,本來多麼美好!現在能知道未來,此處能知道彼處,閱讀歷史可以知道過往的事物,研究科技可以知道宇宙的奧秘。但何其不幸,我們眼見耳聞,好像烏雲蔽日,一片黑暗無光,「知」的恐怖叫你不寒而慄。

當然,吾人不能因為「知」有痛苦,乾脆「無知」,好讓六根清淨。只有希望大家從新換個角度,創造「知」的美好,讓我們的電視所播出的都是美好的山水景物,美好的人事來往;讓我們的報刊所報導的,都是一些見賢思齊,淨化心靈的美事;讓我們的政府為民施行的德政,被人歌頌;讓我們的社會表現出來的公義,被人讚嘆;讓我們感受到的都是和風吹拂,春暖花開般的溫馨。

我們要歌頌「知」的美麗,也要禮讚「知」的歡喜。請大家捨去不如無知的煩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07 0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氣 Stop!!!

你有家人嗎?
你有朋友嗎?
你有同學同事嗎?
如果有,那麼你很可能就是生氣一族的成員。

根據調查,百分之六十的人每星期至少會生氣一次,而最常生氣的對象通常是家人,其次是朋友和同事同學。

這麼看來,你要不就是生別人氣的那個人,要不就是被人生氣的那個人,當然,兩者都有的可能性也很高。

人非聖賢,誰能不生氣?

我認識一個非常節儉的朋友,平日出門,老兄他能走路就不坐公車,能自己帶水就不買飲料喝,據說他還曾經把T恤穿到袖子破掉,然後拿把剪刀,喀擦一聲,T恤當場變成背心,下個夏天來臨時,照穿不誤。

朋友將他賺來的錢全數存入銀行,他不用信用卡,每次提款隻提一千元,用完再提,他說如此才可以警惕自己。

可惜的是,朋友的節儉卻因為投資股票而「破功」。

到底是誰有這麼大的能耐讓他花錢買股票,我不得而知,我隻知道朋友因為得到錯誤消息,買了許多跌跌不休的股票,套牢了近百萬。

餐廳內,朋友咬牙切齒的訴說他如何倒楣,左一句「氣死我了」、右一句「我快被氣炸了」。

我問他:「你到底是氣誰?」

「當然是那個亂報明牌的XXX呀!」

「可是,我明明聽到你說了很多次「氣死我了」啊?」我反問他。

其實,不隻朋友如此,我自己在遇到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時,也常會脫口一句「氣死我了」,後來我發現,雖然我並沒有真的被氣死,但是也沒有因此讓脾氣降溫,而且還有愈說愈氣的傾向。

你在這邊氣,人家在那邊還不是逍遙自在?

好吧,就算你真的對著人家發脾氣、把該罵的都罵了,到頭來自己也不見得快樂,幹嘛呢?

不氣不氣,不生氣。

下次,當你要開口說「氣死我了」時,先想想被氣死的人到底是誰?可千萬別詛咒自己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7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對問題 改變自己

有些人常常工作不到幾天,就又換另一個工作,原因不外乎是待遇不好、同事相處不睦或是能力不受肯定,抱怨懷才不遇,一年換二十四個老闆;有些人感情之路坎坷不順,常常感嘆自己遇人不淑,弄得情傷累累。或許有人會想不透,為什麼我總是遇到同樣的問題?那是因為,你從來不願意面對問題、改變自己。

有一隻住在森林的烏鴉,因為聲音難聽又愛嘈雜,不受動物們的歡迎,打算離開森林飛往其他地方居住。鴿子問牠:「你要飛到那裡去?」烏鴉憤憤不平說:「你知道嗎?我常常關心森林的居民,可是不但沒人讚歎,還嫌我的叫聲不好聽,哼!這裡我是不想待了。」鴿子好心地告訴烏鴉:「你的聲音難聽卻不自知,還吵個不停,所以才不受歡迎。如果你不改變自己,不管飛到那裡都不會受歡迎的,別白費力氣了!」

烏鴉聽了更生氣,牠不接受事實,覺得問題根本不在自己,反而認定別人在惡意排擠,反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牠不相信找不到歡迎牠的地方。但是,果真像鴿子說的一樣,烏鴉不論到那裡就被趕到那裡,沒人願意收留牠。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背負此生必須學習且完成的課題,如果遇到困難瓶頸,你選擇漠視或是逃避,沒有面對的勇氣,沒有努力試著改變,那麼,不管你再怎麼逃躲,以後還是會面臨同樣的問題,直到你學會如何解決;如果你勇敢面對,改正自己的缺點,找出解決的辦法,你就過了人生的一關。

一個人想法的大小,決定成就的大小。命運,是可以靠努力改變的。當不幸跌到谷底時,你必須努力往上,試著奮力爬出暗谷,尋找陽光,人生就可能峰迴路轉。天下沒有解決不了的事,人生充滿希望,只看自己願不願意去面對、去改變。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去做就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7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得簡單一點

採訪一位百歲壽星,問及長壽秘訣時,老人以6字經典作答:“活得簡單一點。”見我大惑不解的樣子,他隨後舉了兩個實例佐證。

老人80歲那年,他惟一的獨生子撒手人寰。家人怕老人經不住“老來喪子”的致命打擊,日夜恭候左右,說著寬慰的話。老人一捋須髯談笑風生:“人死不能復生,我會善待自己,好好活下去”。“這就是活得簡單一點,不該苛求的事不去想,不去求。”老人如是詮釋。

10年動亂期間,老人被人栽贓投入大獄。許多像他一樣蒙受冤獄的人,不是鬱鬱寡歡、百病纏身,就是自戕性命,走上了不歸的黃泉路。可老人卻依舊保持著自由人時的樂觀心態。“這就是活得簡單一點,自己給自己一點快樂,留一點餘地。”老人這樣坦言。

活得簡單一點,是一種理智的生活態度,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向上心態。活得簡單一點,就是不為名擾、不為物憂,就是要做到心胸豁達、榮辱不驚。

其實,人生在世,我們的生活原本很簡單。只是由於人為製造的原因,才使之變得複雜起來。而這種複雜的活法,又多是功名利祿惹的禍。比如,為了一己私利,一時功名,人與人之間就不惜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於是活得就累;比如,為了獵取盡可能多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物”,人與人之間就不惜明爭暗鬥、相互算計,於是活得就沉重。我們就如同身負重枷的行路者,在生活的道路上小心翼翼地躑踽而行。

還有一種使簡單的生活變得複雜起來的原因,就是狹隘的心胸與偏執的心態使然。比如,我們在人與人相處中,時常會互相設防,彼此猜疑,使原本和諧親密的關係變得疙疙瘩瘩;比如,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磨擦,也會使人與人之間心生疑竇,怨艾陡生;再比如,大事小事面前,我們往往只能拿得起,卻每每放不下,常常看不開。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每天都生活在煩惱纏繞的不快樂的陰影裡。

在當代社會中,各種慾望對我們的誘惑太多太多,一不留神就會被慾望吞食。正是慾望的陷阱,才使簡單的生活演變得複雜。讓複雜的生活簡單些,讓煩惱的心情快樂些,做到“無欲則剛”是十分必要的。“無欲”,就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求,不該苛求的送上門也不要。沒有了慾望的誘惑,沒有了對生活的過分苛求,平靜待人,理智處事,留守一顆平常心,複雜的生活自然會變得簡單。“人生苦短,去日無多”。本來,生命對於我們十分有限;本來,生活對於我們已經十分殘酷;本來,我們擁有心靈的放鬆與心情的快樂已十分不易。那麼,我們又何必作繭自縛,自己和自己過不去,非鑽那些不該鑽的“牛角尖”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07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肯認罪的人

在求職時填寫表格,其中有一個項目問,“你是否曾經犯過罪?”

開始時,我想這個問題太多餘了,曾經犯過罪的人怎麼會去承認自己犯過罪。這分明是飛蛾撲滅,哪有一家公司會聘請一名罪犯,承認自己曾經犯過罪就等同於“請不要聘請我”的意思。

後來,在我進入社會浸淫了一段日子之後,我開始有不同的價值觀。

我發覺公司裡頭的同事都很怕事,年齡越大職位越高就越是怕事。他們很怕有事發生,也很怕負責任。每當問題出現了,要追究起來,大家就開始在耍太極。

全部人都異口同聲的說“與我無關!”、“我什麼都不知道”、“這不是我負責的”。

每個人都在推卸責任的說“與我無關”,其實犯錯的是公司的聘請職員制度,聘用了一群不敢認錯的怕事之徒。

人們所犯的終極過錯,就是不肯認錯,更可恥的是,不斷自我摧眠說自己沒有錯,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犯錯,自己是完美的。

人們都害怕犯錯,亦不想出錯,所以在犯錯之后依然堅持自己是沒有錯的,因為,人們害怕被指責,也害怕失去工作,所以只能夠想盡辦法去為自己的錯找藉口。

假如,我是擁有聘請員工權力的公司高層,我想我會優先考慮那些肯承認自己曾經犯過罪的求職者。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公開自己不光彩的過去,肯認罪的人,都是有悔改之心的人,我們何不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証明他們的悔改之心。

相反的,聘請到一些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犯錯的員工,只會制造更多的問題和麻煩,而這些問題和麻煩會在公司裡不斷的循環而不會被解決,因為沒有人對自己犯的錯負責任。

我認為,肯認罪和立志改過的人,都會成功的;而肯聘請那些肯認罪的人的公司,也會是一間成功的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2-2007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

劉墉先生說道:我有一個朋友,單身半輩子,快五十歲。
突然結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齡差不多,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竊竊私語:「那女人以前是個演員,嫁了兩任丈夫,都離了
婚,現在不紅了,由他撿了個剩貨。」
話不知道,是不是傳到了他耳裏。
有一天,他跟我出去,一邊開車、一邊笑道:
「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盼開賓士車,沒錢,買不起;
現在呀!還是買不起,買輛三手車。」
他開的確實是輛老賓士,我左右看看說:「三手?看來很好哇!馬力也足!」
「是啊呀!」他大笑了起來。「舊車有什麼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個
四川人,又嫁個上海人,還在演藝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場面見多了。
現在老了、收了心,沒了以前的嬌氣、浮華氣,
卻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
講句實在話,她真正最完美的時候,反而都被我遇上了。」
「你說得真有理!」,我說:「別人不說,我真看不出來,她竟然是當年的那位豔星。」
「是啊!」他拍著方向盤:「其實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嗎?
我還不是千瘡百孔,有過許多往事、許多荒唐,正因為我們都走過了這些,
所以兩個人都成熟,都知道讓、都知道忍,這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啊!」

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

我們老了、都鏽了、都千瘡百孔了。
總隔一陣子就去看醫生,來修補我們殘破的身軀,
我們又何必要求自己擁有的人、事物,都完美無暇,沒有缺點呢?
看得慣殘破,也是歷練、是豁達、是成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啊!
摘錄獻給每個正在打拚的人!
親愛的朋友
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
應該相互體諒、相互包容
溫柔的相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07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与小

觉者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

当二十世纪的人们惊叹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时候,其实早在此之前几千年的觉悟者就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理论:宇宙含有三千大千世界,同样微尘也含有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无数个太阳系。宇宙有无数个太阳系,无穷无尽地大,一颗微尘也有无数个大千世界,无穷无尽地小。宇宙若一微尘,一微尘含整个宇宙。宇宙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一微尘中也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存在。

所谓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大可以无限大,小可以无限小,都不能穷尽,所以,怎么能说宇宙是大的,微尘就是小的呢?由于我们还没有能力进入微尘的世界,所以就不可能知道它无限小的大千世界,由于我们没有能力进入宇宙太空,所以就很难懂得和体悟它无限大的大千世界。

感知世界的大小,我们受自身条件的局限,受智慧有无的限制,同时我们也受到自身心理方面的影响。

有一个吸毒的囚犯,被关在牢狱里,他的牢房空间非常狭小,住在里面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动。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慨与不平,备感委屈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一间小囚牢里,简直是人间炼狱,每天就这么怨天尤人,不停地抱怨着。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里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讨厌地家伙,实在气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轻盈地飞走了。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它,这才感叹地说:“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小小的牢房,当你认定是人间地狱,是小的喘不过气的时候,特别是抱怨不平时,那该让你无比难受。其实,你即使是生活于天地之间,你被世间的名利、荣辱、是非等东西缠得心烦意乱得时候,你仍然会感觉这个世界太小,让你极不自在,极其厌烦。当你绝望的时候,你会认为世界小到了无法容身的地步。但是,如果你心态坦然,并不为身外之物牵肠挂肚,也不为即使是小牢房一样狭小的空间而烦心和愤慨,那么,斗室就变成了天地一样的广阔空间。

大与小是相通的,大中就有小,小中也有大。我们之所以把大与小机械地分开,正说明我们的思维不够通达,我们的内心有各种障碍,我们还缺少畅达的智慧。

唐朝江州次史李渤,有一次问智常大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大师听了李渤的话之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保存在哪里呢?”智常大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大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江州次史李渤被常见和常见的思维方式束缚住了,因而看不到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道理,思维极不自由。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被各种常见和常识包围的生活情境之中,我们既依赖于它们,同时又被它们所制约和束缚。我们的智慧被封闭住了,因为我们太相信常识和常见。其实,常识和常见只是某一中生活境界的产物,出了这个境界,它们就是谬误,所以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敢于冲破常见执缚,是智慧人生的开始。

◎徐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2007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啟法人生錄!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我一直深信,并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属于我们的;生命就好比旅行,也许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会拥有有些东西,但是究竟不能带走它。

人们常常不讲道理,不讲逻辑,自以为是;  
无论怎样,原谅他们。  
如果你心地善良,人们可能会指责你别有用心;  
无论怎样,要心地善良。  
如果你成功了,你会赢得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正的敌人;  
无论怎样,要争取成功。  
如果你诚实坦率,人们可能会欺骗你;  
无论怎样要诚实坦率。  
你数年苦心营造的东西,有人可能会将毁于一旦;  
无论怎样,要努力营造。  
如果你找到详和与幸福,他人可能会嫉妒你;  
无论怎样,要享受幸福。  
你今天去做好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无论怎样,应去行善积德。  
献给世界你最好的一切,也许永远都不够;  
无论怎样,去献给世界你最好的一切。

机遇如清水,无处不可流;  
机遇如月光,有隙皆可存。

人活着的意义应当是在过程,而不是结论。所以一个人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去影响另一个人,何况他不是你,你也不是他。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一样,人生的酸甜苦辣应当自己尝一尝,尝试才是人生。

记住,最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关爱,而不是相互需要。  

当你与所爱的人有争议的时候,仅限于这个争议,不要把陈年旧帐都翻出来。  

应当记住,有的时候,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说不定是命运给你的一个美妙的赏赐。  

经验就是得不到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所得到的东西。  

你笑,全世界都跟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  

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随时去调整,无论如何,人不应该为不切实际的誓言和愿望而活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2007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与幸福

如果说道德的深层含意,就是遵道守德,那么,其浅层含意,就是规范人类的行为,使之沿袭正确的准则。以互利性为基础,或者是以利他性为基点,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

在利他性前提基础上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给自己奠定了未来幸福的基础。修炼界讲德大福大,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做了好事,不是积德了吗?积下了的德,就是这个生命未来福份的源泉。

这是从这个角度讲,换一个角度讲,遵守道德也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

其实,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一定范围内的欲望满足是幸福,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刺激,从而导致空虚,最后还是陷入了痛苦中。而道德恰恰起到约束人的不正当欲望的作用,在这一点上,道德同样使人获得了幸福。

比方说,拿吃来讲,人们吃荤的,吃素的,吃咸的,吃甜的,吃酸的,吃辣的,等等等等。当生活水平达到了随心所欲的满足吃的欲望后,人们开始不吃剩的了。把剩饭剩菜倒掉,每顿都吃新鲜的、可口的,不顺口的同样遭到拒绝而抛弃。其实,这时人们开始损德了,只是一时还看不出来损德后的利害关系。因此,吃剩的东西照扔不误。慢慢的,人们开始寻求吃刺激的东西了,什么鸭子舌头啦,耗子爪啦,猫尾巴啦,等等,这时已经不是吃味道了,而是吃虚荣心了,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摆阔气派为主了。一直发展下去,甚至吃活猴子的大脑,以致专门吃婴儿胎盘,美其名曰:补养身体。所以,社会上甚至出现专门为生产胎盘而怀孕的女性一族。看看,这不是明显的导致社会道德败坏吗?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道德的下降,随之带来的,不止在吃上下功夫,穿的也开始讲究了,什么这个狼,那个鸟,这个鳄鱼,那个乌龟的名牌都挂在身上。致使不少人趾高气扬,挑剔,再挑剔的吹毛求疵。

生活自动化、电气化、现代化、潮流化等等,不一而足。内心的狂躁,目空一切的狂妄,不亚于奢靡的帝王。

势必而来的,就是进一步满足两性刺激。追求新鲜的,寻求浪漫的,朝三暮四的扯三拽俩,哥呀妹呀的,颠三倒四。整个人伦被彻底抛弃。

幸福吗?冷静下来回味一下,空虚。夜深人静时,极度的空虚,在灵魂深处莫名其妙的无法排斥。

丢掉这些,踏踏实实的生活,兢兢业业的工作吧,做不到,浮躁的灵魂无法适应恬淡了。

为什么?因为心灵已经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开始就是从无节制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到了穷奢极欲。寻求刺激的要求是刹不住车了,满足欲望的心里是不能自持了。

而传统道德讲究的,恰恰是自律、节制、节俭、有序。从大处讲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谦。具体来讲,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敬妇顺,朋友信义。生活上以勤俭持家为主,杜绝奢靡浪费。

同时,传统的道德强调,吃苦耐劳,乐天知命。这些东西非常合乎天理,也十分符合人性。

比方,从生理角度和心理感受上来讲,人对良性刺激也是有上限域值的,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感受是快乐,超出这样的感受就是刺激,以致是痛苦。而且,人们生活中都体验到,任何一种单一的生活内容,都最终导致人们的厌烦。所以讲,生活需要调剂。其实,说白了吧,人类没有痛苦,也就体会不到什么是幸福。如果在高层次上的法理来讲,这是相生相克的理造成的。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是获取幸福感受的根本。

而人类的本能是,回避痛苦,追求幸福,这样,无限度的追求那些被人类赋予了所谓幸福内涵的东西,就成了人们的必然。最终难免不是对欲望的放纵。而这样发展下去,又走入了另一种痛苦的深渊。

而传统道德提倡的克制、忍让、节俭、吃苦耐劳,恰恰能够避免人陷入那种无度的纵欲之中。是调剂人生活,是使人精神充实的有力保障。而乐天知命,使人能够更加理智而清醒的生活。抛弃了无谓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烦恼。

可见,传统道德与人类幸福是息息相关的。

相应的一个社会现象是,许多家庭优裕的青年,往往是生活在空虚的纵欲中,其实,就是抛弃了传统道德,带来的一个必然。

也不知为什么,一向以吃苦耐劳、尊长爱幼著称的中华民族,几十年来,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很多都以极尽能事的溺爱子女而为之,助长了当今的许多中国的青年人放纵欲望,为所欲为,吊儿郎当。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患。

◎张春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2-2025 11:44 PM , Processed in 0.13578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