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9-10-2008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這帖被提起來,那麼我就留些個爪印在這裡咯
內憂是人心染污
外患是行為可恥
兩個有關於人的東西加起來就變成人心行為染污可恥了。
任何事都是應緣合和而聚或散,唯有正信佛子求解脫之恆心不被影響而已,因為苦的本質不會因為人心行為染污可恥而改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10-2008 09: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0# 佐竹 的帖子
不用删,是我没有看你的链接。
回复 101# 佐竹 的帖子
其实我想说若大家守本份先做好自己,那么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的。
大家应该先把焦点放在实践八正道上,而不是为了流传已久的争议辩到面红耳赤。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2# 咖啡豆 的帖子
为了流传已久的争议辩到面红耳赤,是为了满足自我的一种我慢。
因为啊!我执是这样的 = 我支持的想法,一定是对的,是无上的,别人不可以侵犯,还要来归顺我的想法。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8: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语言来表达出真理,也是我见的一种。
我支持我所讲的,因为我确定它是对的。
在别人眼里,却变成是种我见我慢。
自己的心已去执取别人的说话却不知觉,无奈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0-2008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4# peggy_str 的帖子
如果讲的时候无不善心呢? |
|
|
|
|
|
|
|
发表于 23-10-2008 09: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5# 咖啡豆 的帖子
無不善的心還在輪迴裡嗎?  |
|
|
|
|
|
|
|
发表于 24-10-2008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0-2008 1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7# peggy_str 的帖子
心无不善的念头,不是想的。
没有冒起不善的念头,和想象不一样。
补充:
如果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不能讲吗?
[ 本帖最后由 咖啡豆 于 24-10-2008 11:44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4-10-2008 1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24-10-2008 11:41 AM 发表 
心无不善的念头,不是想的。
没有冒起不善的念头,和想象不一样。
念头就是想,想就是念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2009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无敌意、无危险,
愿我无内心的痛苦,
愿我无身体的痛苦,
愿我保持快乐。
愿法音的网友们无敌意、无危险,
无内心的痛苦,
无身体的痛苦,
愿大家保持快乐。
愿一切有情众生:
一切活着的众生、一切有形体的众生、一切有名相的众生、
一切有身躯的众生、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
所有圣者、所有非圣者、所有天神、所有人类、所有苦道中的众生,
无敌意、无危险。
无精神的痛苦。
无身体的痛苦。
愿他们保持快乐。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2-2009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2-2009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0# 咖啡豆 的帖子
你已得证果?可以参考佛陀和须菩提的对话,不做这一切的思惟,现代也很难去印证,除非有人有他心通和漏尽智证通。
简单,单纯和老实,确实是导向“觉“,也是“觉”产生的效果之一。文字大概可以这样子表达。
似乎忽略了自己或许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自然有,比如习气,这就是很难改变的事情。比如,内心没有了贪嗔痴,外在的习气却是经年累月的,很难更改,小弟正在从这习气开始改变着,连生活习惯也正在改变,除了心,这些行动也很重要。
写了这么多,自己不烦恼吗?不烦恼,因为不需要经过很多逻辑去思惟,让经历过的表达而已,如果要加上想象,那才是烦恼之一。
如实,写了这么多,我也烦恼的。因为,你在尝试认同和抗拒意见,而我只是阐述而已。看书的时候,则是比对经历而已,并不烦恼,里面不会刻意去认同和抗拒,所以才可以读上那么多人写的书,看上那么多经典,而不会有任何矛盾的感觉。
但到了第三页还是开口了,框框里转了这么久、这么多圈不烦恼、不累吗?不累,毕竟,这就是烦恼,既然知道了觉察了,又怎么会累,不过还是回复,借题说话过过时间而已。
说多无意,实践才是真正的受惠。这句经典,全部人要好好学习。
从 帖子#111 开始是很不错的交流,却不适合在 《内忧外患,异论纷纷》 这主题里讨论。
有点抱歉,会注意注意一下。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5-2-2009 09:57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2-2009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2-2009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2-2009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2-2009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2-2009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2# 咖啡豆 的帖子
短消息了偶的地址,可以邮寄给小弟吗?
谢谢你。 请你喝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2-2009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9# o1j2m3 的帖子
我手上目前也是缺货,所以才给你网络版。
若你可以等,或不介意复印版,我会准备给你。
让短消息我知道 |
|
|
|
|
|
|
|
发表于 6-2-2009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1# 咖啡豆 的帖子
下载了,谢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3-2009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悟之路》第三十七章 五盖——五种精神障碍
心病有五,受其染污,
心不柔和,无有慈爱和光明。
此病不除,烦恼不灭。
《相应部》
障碍(Nivarana—Ni+var,意为妨碍,阻止),意指阻止一个人的进步发展,以及阻隔解脱或升天之道,也可被解释为对忆念的覆盖、阻拦、束缚。
此障碍有五,即:贪欲(kamacchanda),嗔恚(vyapada),昏沉睡眠(thina—middha),掉举恶作(uddhacca—kukkucca),疑(vicikiccha)。
1.欲爱是指对根尘如色,声,香,味,触等的贪求和执著。它被认为是一障碍,把人束缚于此娑婆世界。
一般众生被此诱惑之根尘困裹,由于缺少自制自律,故不可避免地生起情欲。此障被静虑五性中的一境性(ekaggata)制约,证第一圣果后而得以息服,证不还果时得以根除。贪著的微细形式,如对色界和无色界的贪爱(ruparaga,aruparaga),只有在证得阿罗汉时才能够被彻底断除。
如下六种方法可使贪欲得以消除:①对事物生起厌恶之想,②恒常观想厌离,③制约感官,④饭食适量,⑤广结善友,⑥有益言语。
2.嗔恚—恶意,厌恶。适意之物引起贪著、逆意之境导致厌离。这是两种燃烧世界的大火,在无明烦恼的助势下,它们在这个世界中制造痛苦。
静虑之一的喜(piti)能对治恶意。在证得一还果时,嗔恚得以随减,而在证阿罗汉果时才得以根除。
如下六种方法能断灭恶意:①对物境生起善意之想,②常作慈善观想,③生起业为自业之想,④坚持此种见解,⑤广交善友,⑥有益言语。
3.昏沉被解释为是一种心病,睡眠为一精神病态,麻木之心如同挂在树上的呆滞蝙蝠,或贴在竹杆上的糖蜜,或过份僵硬而无法铺开的奶酪。昏沉和睡眠不应被认为是身体上的懒惰,因为即使是断除了这两种烦恼的阿罗汉也感受到身体上的疲劳。它们使精神倦怠,正与精进(viriya)相对。它因静虑之一的伺而得以制服,在证阿罗汉果时被根除。
如下六种方法可断灭昏沉睡眼:①忆想饭食适量,②变化身体姿势,③观念光明之物,④位于开阔之地,⑤广交善友,⑥有益言语。
4.掉举—精神上的不安和心情的激奋,它是一种与所有不善意识相关联的心智之境。通常来说,不善之业总是与兴奋和不安为伍。
恶作—忧心仲仲,或是对所作恶业悔恨,或是因非行善业后悔。悔恨自己所作恶业并不能使人从不可回避的果报中解脱出来。最好的悔悟就是发愿不再重复恶业。
这两种障碍因静虑之一的乐(sukha)支而得以息服。证得阿罗汉时,掉举得以根除而恶作在不还果时得以断除。
如下六种方法可断灭这两种烦恼:①博学多闻,②询问和讨论,③弄懂戒律的性质,④亲近资深长老,⑤广交善友,⑥有益言语。
5.疑—疑虑,犹豫。巴利语vicikiccha--疑意缺乏智慧之药者(vi=空,cikiccha=智慧)。它也被解释为复杂思惟而产生的烦恼(vici=寻找,kiccha=烦恼)。
这里不是指对佛陀等的怀疑,因为即使非佛教徒也可压服此疑而得禅那。作为一种束缚,疑就是对佛陀等的怀疑,但是作为一种障碍,它是指非持之以恒于某种事情。经典注疏中对此疑的解释是没有能力如是决定任何事。换句话说,就是疑惑不定。
寻思能制伏此种障碍,证得初果时即可断灭。
如下六种方法可断灭此疑:①精通法和律,②讨论和询问,③弄懂戒律的本质,④坚定的信心,⑤广交善友,⑥有益言语。
资料来源:《觉悟之路》 斯里兰卡 那烂陀 长老(Narada Mahathera)/著学愚 法师/译
愿与法音友共勉之!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