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7-5-2007 0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載人航天工程等成中國"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主要項目計劃 12/03/2007
http://news.yam.com/reuters/china/200703/20070312021388.html
路透北京電---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委員會日前發布《十一五》(2006-2010年)空間科學發展規劃,稱未來中國將進一步開展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空間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和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等四項主要空間項目計劃。
新華社周六晚間報導,規劃並提出十一五期間空間發展的目標還有參與中俄火星空間環境探測計劃和世界空間紫外天文臺計劃以及中法太陽爆發探測小衛星計劃;深化空間太陽望遠鏡的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夸父」計劃的背景項目預先研究。
報導並稱,「十一五」期間中國還將在空間天文和太陽物理、空間物理與太陽系探測、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三個主要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和探索。(完)
--發稿 曾祥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5-2007 03: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卡西尼飞船观测发现土卫六上有“海洋”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 ... 4800.html?id=174800
新华社电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项目小组3月13日报告说,卡西尼飞船上几部高科技观测仪器最新拍摄发回的土卫六图像都显示,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上存在“海洋”。
美国宇航局说,卡西尼拍摄到的海洋位于土卫六北纬高纬度地区,科学家们分析后猜测,这些海洋中很可能充满了液态甲烷或乙烷。
土卫六是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也是整个太阳系中第二大卫星。卡西尼项目小组介绍说,卡西尼飞船上的雷达设备在土卫六北极附近拍摄到了几处深黑色海洋区域。其中最大的一片面积至少有10万平方公里。科学家们说,雷达探测到的还只是这些深黑色区域的一部分,因此目前还只能推断出它们的最小面积。
卡西尼飞船上的可见光和红外测绘分光计也捕捉到了这片海洋区域,项目科学家小组正在利用分光计的观测数据,分析其中所含物质的组成成分。
虽然目前科学家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些海洋中存在液体,但雷达观测到的深黑色外观表明其表面平滑,该区域的形状等其他特性也都表明海洋中存在液体。科学家们说,考虑到土卫六表面特性以及其大气层中含有丰富的甲烷和乙烷,海洋中的液体很可能是甲烷或乙烷。
卡西尼项目跨学科科学家、亚利桑那大学乔纳森·卢宁博士说:“我们长期以来就猜测土卫六上可能有海洋,现在在(卡西尼)多种观测设备的帮助下,终于首次得到了印证这一点的证据。这些海洋使得之前(在土卫六上)观测到的湖泊相形见绌。”
另外,能够拍摄土卫六全景图片的卡西尼飞船成像仪,还拍下了一片面积更大的不规则黑色海洋区域,延展达1000多公里,一直到土卫六北纬55度左右。这张图片上海洋最北端的部分与雷达装置拍摄到的其中一处海洋相吻合。而雷达探测数据也表明,最北端的这部分海洋的一些特质与先前雷达在土卫六上观测到的面积小得多的、充满液体的湖泊类似。
借助卡西尼飞船上的几个观测“高手”,环绕在土卫六上的“迷雾”正在一步步散去。新发现让项目科学家兴奋不已,他们已经调整卡西尼飞船上的雷达装置,以便在今年5月再次飞越土卫六时,能够直接从这片海洋区域上空飞过,探个究竟。
-------------------------------------------------------------------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 ... ssini-20070313.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2003年发射的雷达间谍卫星失灵 28/3/2007
东方网3月28日消息:日本四颗间谍卫星中的一颗停止工作。
这颗失灵的雷达卫星是2003年发射的两颗卫星中的一颗。由于其电池系统问题,3月25日停止工作。
有官员表示,修复卫星尚具困难,故障发生时间仅距日本部署完全部4颗间谍卫星后的一个月。
日本在2007年2月发射了两颗卫星,一颗光学卫星和一颗雷达卫星,由此形成了四颗卫星星座:两颗雷达卫
星和两颗光学卫星。每对卫星(一颗雷达卫星和一颗光学卫星)可每天一次地监视地球任意一点。如这颗雷达卫星不能恢复工作,每天将有一些区域不在日本监视范围内,可能消弱日本监视世界任意地点的能力。
自1998年朝鲜发射弹道导弹飞越日本上空后,日本启动间谍卫星计划。但该计划一直受到批评,因为其卫星只能分辩直径1米或以上的目标,而美国军事卫星据称能识别大小为其十分之一的目标。
日本太空科学家称,由于1969年议会出于和平目的,出台限制使用太空分辨率的规定,阻碍了太空工业界的发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智庫:中國反衛星測試增加對台軍事威脅 11/4/2007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200704/20070411116816.html
(中央社記者蔡蕙如華盛頓十日專電)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今天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一月份進行的反衛星測試增加了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展示中國有能力躲過美國賴以協防台灣海峽的衛星。
在一月份的測試中,中國使用飛彈摧毀自己在近地極軌道(low-earth polar orbit)的一個老舊衛星;報告指出,這是中國第一次成功測試反衛星系統,之前只有俄羅斯與美國有此能力,而美國最近一次的測試是在一九八五年。
這份「中美關係關係報告」上午在華盛頓發表,前美軍太平洋軍區司令海軍上將布萊爾與前美國貿易代表奚爾斯女士擔任報告的工作小組共同主席,並出席發表會簡報報告內容。
報告談到中國積極發展航太科技的野心,並引述五角大廈二零零六年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表示,在所有主要新興強權中,中國具有與美國進行軍事競爭與部署破壞性軍事科技的最大潛力,可能會制衡美國長久以來的軍事優勢。
報告說,「這個(反衛星)測試是活生生的例子,顯示中國逐漸強大的軍事能力會在未來數十年中,使對抗美國力量的策略環境複雜化。」
報告表示,中國可用飛彈破壞台灣,但是只有靠控制台灣周遭的海、空、航太範圍,才可能拿下台灣,這項工作即使沒有美國介入也很難達成,而如果美國真的介入台海戰爭,更是幾乎不可能達成。
不過,報告發現,中國正逐步邁向在沒有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打贏台海戰爭的能力,也開始建立防衛自身全球利益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對美國造成挑戰。
報告也引述美國國家情報主管尼格羅龐提今年一月在國會一項聽證會上的說法指出,驅動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是中國對強權地位的渴望,即使台灣問題解決,還是會持續進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稱中國反衛星測試在太空製造逾1,600碎片,擴大對軌道航空器威脅 11/04/2007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 ... 20070411116845.html
路透社╱路透社
路透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電---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週二說,中國在1月進行反衛星(ASAT)飛彈測試,在太空中造成的碎片分布範圍比先前報告的還大,使得更多軌道上的航空器面臨更大風險。
該司令部在回覆路透的提問時說:「中國的ASAT測試當然會增加在約4,000公里高天空以下(軌道低端),所有約700個運行中航空器的撞擊風險。」
在這個高度的軌道中,有國際太空站及許多商業衛星。空軍次官塞加在此間舉行的太空工業論壇中告訴記者,這項測試「清楚顯示,太空不是避難所」。
中國在1月11日從地面發射一枚飛彈,摧毀一枚老舊的氣象衛星,這是美國與前蘇聯自20年前停止這類測試來所首見。美蘇當年決定停止這種測試,就是因為擔心會製造威脅衛星的碎片。
美國空軍正計畫在未來五年花4億多美元推動「太空作戰反應」計畫,包括發展能迅速被發射到太空的小衛星,以取代任何被敵人擊落的衛星。
一名司令部發言人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太空司令部正在追蹤風雲1C號中國氣象衛星被摧毀後產生的1,600多塊碎片。這些碎片大多可望留在軌道中「數十年」。
空軍太空司令部司令奇爾頓(Kevin Chilton)將軍上個月較粗略地告訴國會,中國的測試產生了1,000多塊碎片,比更新的數目少。(完)
--編譯 柯安琪;審校 楊幼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成功 11/4/2007
新华网太原4月11日电(记者孙彦新)11日11时27分,中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了预定轨道。
据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海洋一号B”卫星是中国海洋立体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环境要素探测,将为中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河口港湾的建设与治理、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调查与开发,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服务。
中国曾于2002年5月发射了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在轨运行期间,卫星获取了大量的海洋监测数据,在海洋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一号B”卫星是“海洋一号A”卫星的后续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轨道为太阳同步近圆轨道,卫星经在轨测试合格后,将交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使用。
用于发射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96次飞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故障已成功排除 11/04/2007
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1076/52984/5597228.html

新华社西安4月11日电 (记者孙彦新)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经过60天鏖战,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成功排除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星上故障。目前,卫星运行姿态良好,星上仪器工作正常。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07年2月3日,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因太阳帆板展开时发生故障,造成卫星不能正常运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会同有关单位,认真分析卫星故障,科学制订抢救方案,成功排除了故障。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目前已经转入在轨长期管理。
----------------------------------------------------------------------------------------------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7-04-11/0929439283.html

中新网4月11日电 据新华网报道,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经过60天鏖战,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成功排除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星上故障。目前,卫星运行姿态良好,星上仪器工作正常。
报道引述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07年2月3日,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因太阳帆板展开时发生故障,造成卫星不能正常运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会同有关单位,认真分析卫星故障,科学制订抢救方案,成功排除了故障。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目前已经转入在轨长期管理。
另据媒体早前报道,该颗卫星是中国成功发射的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中国已在运行至今工作稳定、状态良好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基础上,开始着手建设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为英文名称,Beidou为中文音译名称)。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五颗静止轨道卫星和三十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服务方式: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十米,授时精度为五十纳秒,测速精度零点二米每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专家称,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具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能力,而且在定位性能上有所创新。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具备自主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能力,正在运行的有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中国参与的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计划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18-5-2007 01:5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成功发射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14/04/2007
新华网西昌4月14日电(记者 孙彦新) 14日4时1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
约14分钟后,星箭分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M1),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COMPASS)建设计划的一颗卫星,飞行在高度为21500千米的中圆轨道。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
卫星导航系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我国曾于2007年2月3日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卫星准确入轨,目前星地试验工作顺利。
中国将在未来几年里陆续发射系列北斗导航卫星,计划2008年左右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并进行系统组网和试验,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将主要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为交通运输、气象、石油、海洋、森林、通信、公安等部门以及其他特殊行业提供高效的导航定位服务。
这次发射的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7次飞行。

------------------------------------------------------------------------------------
http://apple.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loc=TP&PageType=int&sec_id=7&NewsType=twapple&showdate=20070415&art_id=3397435
第5顆衛星 挑戰美GPS
成功升空 為軍事用途鋪路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四川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於昨天凌晨在長征三號甲火箭的運載下,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這是自2000年以來,中國所發射的第5顆北斗導航衛星,預計自2008年起,將國內自用的範圍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打破目前由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壟斷的局面,並為將來從事軍事用途做準備。
衛星導航系統為利用衛星來測量物體位置的系統,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的GPS系統能覆蓋全球,歐盟則積極進行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的計劃。
供全天服務
在GPS壟斷下,一旦美國對特定地區的衛星信號加密,使其無法接收,特定國家的通訊或運輸將陷入癱瘓。有鑑於此,中國遂自行研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5顆靜止軌道衛星皆送上太空後,2008年末將發射首顆非靜止軌道衛星,逐步將服務區從中國及周邊擴展到全球。
新華社報導,北斗導航系統由北斗導航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分、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可向用戶提供全天候24小時的即時定位服務,定位精度可達10公尺內。目前主要用於經濟建設,為中國的交通運輸、氣象、石油、海洋、森林防火、災害預報、通訊及其他特殊行業提供導航定位服務。
不過,由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設計上的限制,無法維持無線電的隱蔽性及在高速平台上移動,故無法如GPS可用於軍事用途。
具戰略意義
中國目前正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基礎上積極改良,尤其是從今年初發射的第4顆衛星起,預計在2010年能有效用於軍事,屆時將可引導軍車、軍隊、艦船乃至高速移動的飛機和導彈,成為一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組成: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與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
覆蓋範圍:中國及周邊地區,2008年起逐步拓展為全球
定位準確度:10公尺內
用途:主要用於通訊、交通調度、搜救,尚無法用於軍事用途
資料來源:新華社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18-5-2007 06:5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哥伦比亚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入轨 17/04/2007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7/04/18/001621573.shtml
哥伦比亚第一颗人造卫星17日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哥卫星研制工程负责人劳尔·霍亚证实,目前卫星运行状况正常。
霍亚向媒体介绍说,这是一颗微型人造卫星,仅重1公斤,由哥伦比亚私立塞尔希奥·阿沃莱达大学研制,主要用于科研目的。卫星的总造价为37万多美元。
卫星设计者巴莱罗说,这颗名为“自由一号”的实验卫星,17日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由俄罗斯与乌克兰共同开发的“第聂伯”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卫星设计寿命为50天,在此期间,它将不断向地面发送信号,报告所处位置和周围温度。
这是哥伦比亚第一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当天与这颗卫星一同升空的还有13颗来自其他国家的各种卫星。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18/content_5990531.htm
俄“第聶伯”火箭攜14顆外國衛星升天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莫斯科4月17日電(記者劉洋)俄羅斯17日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用一枚“第聶伯”運載火箭發射了14顆外國衛星。
俄塔社援引該發射場一位消息人士的話說,本次發射的14顆衛星包括1顆埃及衛星“Misrsat-1”、6顆沙特阿拉伯衛星(1顆“Saudisat-3”衛星和
5顆“SaudiComsat”系列衛星)和7顆外國大學的微型教學衛星。
俄航天署發布的消息說,“Misrsat-1”為埃及首顆地球探測衛星,由烏克蘭公司代為制造。這是一顆運行在約670公裡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重量160千克,衛星上裝有一台多光譜照相機和一台紅外照相機。據稱,該衛星所獲得數據將用於氣候監控以及沙漠研究等領域。
“Saudisat-3”衛星由沙特自行研制,用於對地觀測,重200千克。另外5顆“SaudiComsat”衛星也由沙特自行制造,用於擴充沙特自建的低軌道通信衛星群。該衛星群建成後衛星總數為24顆, 能保証地面中央基站與用戶之間雙向數據傳輸。該系統衛星外形為邊長295毫米的立方體,每顆重量12千克。
此次發射的衛星中還包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制造的數顆“Kubesat”教學衛星,“Kubesat”每顆重1千克,為邊長100毫米的立方體,服務於該大學有關教學項目,旨在讓學生獲得設計、試驗並操縱真實衛星的經驗。除用於教學外,它們還具有對地拍照並回傳數據的功能。
本次發射使用的“第聶伯”運載火箭是由俄羅斯與烏克蘭用超期服役的RS-20洲際彈道導彈改制而成,專門用於國際商業發射。該型火箭採取地下發射井方式發射。去年7月26日,一枚載有18顆外國衛星的該型火箭在升空後不久墜毀,此後俄羅斯曾一度中止了“第聶伯”火箭的發射計劃。
(責任編輯: 王南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纽约时报:大陆反卫星测试 美知情却装傻 24/04/2007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 ... /taiwan070424d.html
(联合早报网讯)中时电子报消息,据《纽约时报》报道,今年元月上旬大陆无预警发射反卫星武器时,美国情报机构已事先知情,但美方最终选择不干预、不示警。这是二十余年来,首次有国家成功展示反卫星武器的国家。
今年元月十一日,大陆以飞弹击落老旧通讯卫星,展现其反卫星能力。美五角大厦官员说,北京这项测试对美国太空卫星已形成重大威胁。美国外交官向北京抱怨,中方此举将导致一千六百余碎片散落太空危及轨道安全。
美不表态 恐鼓励北京扩武
美国国务院没说的是,美情报机构事先已提出报告,指明大陆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松林导弹测试基地,测试反卫星武器。一次会议上,布希政府官员曾辩论如何回应,甚至曾提出发表抗议声明,但最终决定「什麽都不说」!
然而,在大陆结束测试三个月后却出现新一轮辩论,究竟美国事前不表态是否合宜?此举是否鼓励中国当局新一轮的军事扩张?面对中国时,美方显示了强烈克制。即不让北京了解美方已知其行动,这也表明美方自认无法干预中共军事发展课题。
美国国务院官员描述政策辩论场景时说,「中国进行测试反卫星武器前期工作时,我们早已知道」,「不知的是,究竟行动会否延迟或取消」。官员说,「包括情报局在内的美国领导层最后的判断是,这项行动将如期举行」。
不过专家说,美方的政策可能反倒鼓励了中方。长期以来,大陆多次呼吁国际规范太空军事竞赛,但美国布希政府多次反对,指美国「在太空中有行动自由」,以此发展太空防卫武器。
美官员:大陆测试两度失败
新美国基金会武控专家路易斯说,「如果事先美方愿和中国在日内瓦军控会议上就太空武器进行讨论,美方或许就可说服中方放弃行动」。
在这项被美情报机构称为「SC-19」的行动中,大陆所使用的武器系统包括一座移动式发射器,固态燃料发射的中程导弹,以及上载用来摧毁卫星的拦截武器。
美方官员透露,此前的○五年七月七日及○六年的二月六日,美方分别侦察到中共两次试射反卫星武器,得知试射以失败告终。不过,布希政府都装聋作哑,也许是不愿让中共知道美国有侦测其行动的能力。
掌握此机密报告的美官员说,去年十二月及今年一月,美情报机构拦截到中共准备进行第三次反卫星武器试射的迹象,武器移动发射架在松林导弹基地不断移动及检测。一月稍早,负责收集研析情报的「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官员也精准地警告说,「『SC-19』行动可能就在当月,反卫星武器瞄准一枚老旧的气象卫星风号一号」。
美即使劝说 大陆不会放弃
「试射当天,美国空军密切追踪这枚卫星,六次确认其位置,一般状况只确认两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佛登表示。测试成功之后,布希政府总算开始讨论如何回应。
美参谋联席会议主席培斯的副手、陆军中将夏普说,「如何处理中国这项行动有各种意见,有人担心反应太快,有人认为等测试后再根据成功或失败决定。」五角大厦官员曾建议美方表态要求北京放弃行动,但这提议因多项理由被否决。
首先,中国似不可能放弃这项行动;其次,如果中方不在乎美方劝说,美方能选择的方案不多;最后,「不行动」本身也可让中方误认美方无法侦察。所以,最后决定便是「装傻!」
不少评论认为,中方此举或有助美国早日参与禁止太空武器谈判;五角大厦官员认为,中美关系可能出现变化,中方有意表明美国不再独占太空军备优势,对未来台海问题也将带来一定影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7: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发射一颗意大利卫星 正式进军商业发射市场 23/04/2007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4/23/content_6017325.htm
新华网新德里4月23日电(记者李保东)据印度亚洲通讯社报道,印度23日用自己研制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成功地为意大利发射了一颗卫星,这是印度历史上发射的第一颗商业卫星。
这颗卫星是当地时间15时30分(北京时间18时)从印度南部的斯里哈里科塔航天基地发射的,卫星重量为352公斤。据悉,意大利支付给印度的发射费约为1100万美元。
印度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之一。1994年,印度发射了第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截至目前,印度共成功发射了9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该火箭是印度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近几年来,印度发射卫星的成功率提高,开始吸引国际发射订单。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正准备明年使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印度的首枚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
印度非常重视发展航天事业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2006年11月,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召开的会议上,80名印度顶级科学家一致投票支持印度在2014年实现载人航天,在2020年实现印度人登月的梦想。

----------------------------------------------------------------------------------------
[ur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08/content_6067918.htm]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08/content_6067918.htm[/url]
印度躋身衛星發射市場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印度用一枚自制火箭將一顆意大利衛星送入太空。這是印度首次完全意義上的商業衛星發射。有評論認為,乘著這枚火箭,印度在茫茫太空的探索中又向前邁了一步,更重要的是,印度從此躋身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
發射成功之後,擔任此次發射任務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立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種火箭是在印度本土制造的一種加大型四節發射器,是目前印度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它長44米,重295噸。今年1月,這種火箭成功將一個550千克重的返回式太空艙、一顆印度自行研制的680千克重的遙感衛星、一顆印度尼西亞的重為56千克的地球觀測衛星和一顆阿根廷的重為6千克的小衛星一起送入太空。此次發射是這種火箭在今年的第二次升空,也是該火箭自1994年首次發射以來的第十一次升空。
印度此前也曾經用自制火箭發射過他國衛星,但收費都是象征性的。這次印度按照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的收費標準,向意大利收取了1100萬美元。印度空間組織的一名科學家說,印度明年可能會用這種火箭來發射首枚探測月球飛行器“月船一號”。
印度媒體和民眾非常關注這次發射。新德裡電視台新聞頻道在報道該事件時發表評論說,從此印度成為世界第五個能夠發射商業衛星的國家,這是印度的驕傲,人們應該為這次成功發射歡呼。
多年以來,印度一直致力於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想在這個利潤豐厚的市場裡分一杯羹。目前世界商業航天市場總額已高達數千億美元,且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穩步增長。據統計,1996年,全球航天技術產業創造的利潤為750億美元左右,到2000年利潤已攀升到1250億美元。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而其中全球衛星產業市場的規模將達到2000億─3000億美元。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今後10年,全球預計發射衛星1000顆左右,其中商用衛星將佔70%,具有發射能力的國家都期望能從此中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印度空間組織的科學家表示,未來5年印度將有望佔據全球商業衛星發射市場10%的份額。其重要法寶是火箭性能穩定、具備“一箭多星”的技術和超低的衛星發射成本。有分析指出,隨著印度的加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烈。(任 彥)
(責任編輯: 劉小軍 )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18-5-2007 07:1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解读 中国猎杀卫星 不须高深技术
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 ... taiwan070503ac.html
(联合早报网讯)据中时电子报报道,中国以导弹击毁卫星一事,政治人物高声警告,但航太专家则一直保持沉默,原因是:凭中国的太空科技,以「高性能猎杀器」在并不太高的轨道击毁卫星,实在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华裔科学家王立桢分析说,中国的作法证明它已拥有一定程度的卫星科技,但是绝不表示就拥有出色的反导弹技术。
目前担任某跨国军火企业部门流程总工程师的王立桢告诉本报,整件事首先要了解,人造卫星并不是在太空中「飞」,而是在轨道中「运转」,所以「用导弹打卫星」,与「用导弹打飞机」,完全是两回事。因为在太空中,只有牛顿的《惯性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前者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后者是「两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其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平方成反比」。
卫星在太空中的高度,取决于其重量与速度;当离心力等于其本身的重量时,那时的高度即为其理想高度;卫星在这个高度围着地球运行,所飞过的轨迹就是其轨道。
有了这个观念,就可以知道,人造卫星藉由火箭发射后,达到离地约卅二公里(太空边缘)的高度后,最重要的已不再是向上的速度,而是如何把卫星慢下来,以适当角度送进轨道。因此不再需要继续燃烧大量燃料,而全要倚靠卫星本身的几个小型火箭。这些小火箭通常安装在卫星尾端,一定是两个一组,而且它们的喷嘴一定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因为一旦启动一个火箭,卫星就一直前进,不会停下来,唯有启动反向火箭之后,才能让卫星在指定的地方停下来。
所击卫星 位在低层轨道
王立桢强调,这个阶段极为关键,因为如果速度太大,离心力将大于重力,卫星会进入较高的轨道,而角度不对也会引起偏差,都将有重大影响。他说,中国这颗被击中的卫星,位在距离地面五百卅五哩(约合八百六十公里)的轨道上。他说,根据任务不同,卫星有下列四种不同的轨道,第一种是低层轨道(Low Earth Orbit,简称LEO),距离地面约四百至一千哩,每廿四小时绕行地球十二至十八圈,多为通讯、气象、侦察等卫星。
第二种是中层轨道(Medium Earth Orbit,MEO),距地面一千六百哩至一万五千哩,几乎全是用来定位导航(即GPS)的卫星。
第三种是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EarthOrbit,GEO),距地面二万二千三百哩,由于与地球同步运转,所以从由地面看上去.它彷佛是悬在空中不动。间谍卫星最好一天廿四小时监视着同一个地方,所以很适合在这个轨道。
第四个是椭圆轨道(Highly Elliptical Orbit,HEO),这是把地球放在椭圆型(有两个焦点)的一个焦点上,接近地球时速度加快,飞离地球时速度减缓,因此,在「向阳面」的时间远多于「背阳面」,故以间谍卫星及通讯卫星居多。
王立桢着有《飞行员的故事》、《回首来时路─ 陈燊龄将军一生戎马回顾》等书。他说,必须拥有把卫星放进轨道的技术,才有能力把导弹放进同一轨道去攻击卫星。反过来说,既然有施放卫星的能力,就不难发展以导弹打卫星的能力,「所以我和同事们最初听到中国击毁它本身的卫星时,并没有太惊讶」。
导弹适时「会合」 可达任务
因为,只要知道目标卫星在哪一个轨道、何时经过何处,经过计算,就可以把导弹适时的送进太空,与目标「会合」,达成任务。
一般卫星的轨道不会改变,速度也始终一致,因为如果速度改变,轨道就会改变。所以只要经过一天的观察,就可以得到各种数据,也就可以计算得知如何发射导弹,让导弹准确的在轨道中与卫星「会合」,加以击毁。
他表示,电影「爱国者游戏」中,为了识破地面恐怖分子的伪装,男主角他了很大功夫说服美国中央情报局.改变卫星经过目标区的时间﹝retasking﹞,「这个描述很合理」,因为这的确不是易事。
王立桢强调,导弹必须在进入轨道时的那一刹那击中卫星,因为一旦进入轨道,导弹顿时也变成一颗卫星,而所有在同一个轨道运行的卫星都是以等速前进,「即使只相距半哩,这枚导弹也永远无法追上目标卫星」。如果导弹加速想追上卫星,那麽所增加的速度就会同时增加它的离心力,「结果不但追不到前面的卫星,反而自己跑到更高的轨道去了」。差之毫厘,失之不是千里,而是千万里了。
一旦进轨道 就追不上目标
王立桢说,为了避免错失目标,可以在导弹上装置「近距离感应器(Proximity Switch),在一定的预设距离内,导弹自动引爆以击毁卫星,就像霰弹枪似的,不过这个方式有极大的缺点,因为「谁也不知自己在附近的卫星会不会被碎片波及」。
八○年代,美、苏两国都测试过以导弹打卫星,但后来都自动停止,固然是因为技术并不太难,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怕伤及自己其他的卫星。
王立桢说,根据业界了解,中国这次是使用高动能猎杀器(High Kinetic Energy Kill Vehicle)击落卫星,未使用近距离感应器,这表示中国有能力使导弹进入轨道时与目标卫星直接碰撞,将之摧毁,「也表示中国在追踪及发射卫星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但是有人认为,由此推断,中国拦截导弹的技术亦已达到一定水准,王立桢说,这两件事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两者固然都是以导弹拦截高速飞行的物体,但拦截导弹,必须先行侦测到导弹来袭,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计算目标的轨迹,最后发射导弹前去拦截,「这个任务的困难度绝对不会低过以一颗子弹去打另一颗子弹」。相反的.卫星「有迹可循」,要加以拦截、猎杀,简单得多。
-------------------------------------------------------------------------------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7050300090,00.html
中國時報 2007.05.03
中共威脅 美專家認不必擔心
劉屏/華盛頓報導
國際電子電機學會的刊物《光譜》從軍事觀點探討中共獵殺衛星一事,認為美國不必太擔心。
《光譜》的專文,由詹姆士.奧柏格撰寫,他曾在休士頓太空中心服務廿二年,目前是國家廣播公司(NBC)評論員,也常在《光譜》發表文章。
他說,整整五十年前的五月,蘇聯發射了洲際彈道飛彈「R-7」,不久發射了人造衛星史波尼克號進入地球軌道,開始了與美國間的太空競賽。但是,「R-7」實在不怎麼樣。因此,今天中共以飛彈打衛星,究竟只是像R-7那樣的象徵意義,還是真的對美國構成威脅,必須深入探討。
他說,中共擊殺的衛星,運轉高度只有數百公里。可是具有戰略意義的衛星,都在二萬公里以上的高度運轉,有的更高達四萬公里,中共未必有能力攻擊。
奧柏格指出,中共攻擊能力所及的範圍,主要是偵蒐衛星。這類衛星即使遭到摧毀,也有替代備案,就是偵查機。
奧柏格表示,就算中共有能力攻擊更高的衛星,這些衛星也不會輕易就被摧毀,因為這些衛星(一些高度較低的衛星亦然)可以偽裝,可以隱匿,從而使敵人的攻擊大打折扣。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18-5-2007 07:1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太空梭阿特兰蒂斯号 下月发射 12/5/2007
http://realtime.zaobao.com/2007/05/070512_12.html
(休斯顿讯)被冰雹砸坏的美国太空梭阿特兰蒂斯号的外部燃料箱已修复,暂订下月8日升空。
美国太空总署称,阿特兰蒂斯号将于本下周三重返发射台。若一切顺利,六名太空人6月8日会从佛州甘乃迪航太中心升空飞往国际太空站,将是美国今年首次执行太空梭任务,这次代号是STS-117。
阿特兰蒂斯号太空梭原定3月15日升空,但2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造成外部燃料箱砸出数千个凹痕,太空梭被迫撤下发射台紧急维修。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5-2007 07: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三号乙”火箭将“尼日利亚卫星”送上太空 15/05/2007
(西昌讯)中国昨天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 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颗整星出口的卫星。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使用中国第三代通信广播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火箭为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这次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8次飞行。
------------------------------------------------------------------
中国将尼日利亚卫星送入太空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 ... 6653400/6653435.stm
中国将一颗尼日利亚通讯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首次以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据官方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14日零时0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
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8次飞行。
这次发射是根据2004年12月15日中国与尼日利亚签订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轨道交付合同实施的。
这枚卫星的发射标志着非洲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加强。这个价值3亿美元的卫星发射合同是在战胜其他21个竞标对手后被中国赢得,其目的是要改善非洲以及周边广泛地区的电话和因特网服务质量。
新华社报道引述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卫星发射成功,对于提高中国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BBC驻拉各斯记者拉斯特说,尼日利亚正在经历一场电讯革命。仅在几年前,这个国家还没有移动电话业务,没有因特网,就连普通的电话质量也很差,因此对于许多商人来说只能是面对面的打交道。
但是移动电话和因特网已经开始进入尼日利亚市场。这个一亿四千万人口的大国已经成为非洲,乃至世界上移动电话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拥有通讯卫星也标志着尼日利亚希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继南非和阿尔及利亚之后,尼日利亚成为第三个拥有卫星的非洲国家。
不过,发展卫星项目也招致了一些批评。尼日利亚大多数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人甚至都没有电力供应,在这种条件下发展因特网又有什么意义。
批评者说,政府最好把开发卫星项目的钱用在创造就业和改善公共服务方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5-2007 07: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探月卫星 下半年升空
http://realtime.zaobao.com/2007/05/070519_17.html
(北京讯)台湾中时报报道,中国大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预定今年下半年升空。大陆方面希望藉测定月球的十几种元素及矿物分布情形,并探测月球土壤厚度。
报道指,除了「嫦娥一号」绕月工程之外,中国还计划在探月二期工程发射登陆器和月球车。
根据目前拟定的计划,「嫦娥一号」将由大陆自制的长征甲三型运载火箭送上太空,首先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五百公里,最远为七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二十六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加速进入另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五百公里,最远为十二万公里,需要四十八小时才能环绕一圈。
据悉,北京已设置地面接收站,准备接受「嫦娥一号」传回的探测资料。
---------------------------------------------------------------------------------------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5/18/content_6116831.htm
经过三年的紧张准备,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相关卫星火箭地面测控发射场以及地面数据接收工作全部准备就绪。“嫦娥一号”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
中央电视台在昨天晚间的新闻栏目中报道说,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环太平洋地区国际空间会议上,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向外界透露: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不久之后,中国人将把自己的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
欧阳自远说:“卫星、火箭、地面测控、发射场和数据的地面接收已经准备好,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实现发射的目标。” 按照方案,“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7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2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 公里,最远为12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83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 公里高度的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预计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57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 万公里左右,二者几乎相差了10倍。
距地远、操控难,空间环境恶劣,将是此次发射工作面临的重大考验。而一旦困难被克服,卫星成功传回信息,则将为日后发射月球探测器及最终实现探测器返回,完成“绕、落、回”,的探月三步曲打下坚实的基础。
欧阳自远还介绍说,在卫星发射的同时,还将有来自全国80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122名专家组成绕月探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专门研究“嫦娥一号”在飞行期间发回的所有数据。探月二期工程的相关准备工作,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之中。 (中新网5月18日电)

[ 本帖最后由 pfg1group 于 19-5-2007 07:2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7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箭雙星順利升空
http://www.mingpaonews.com/20070526/cac1.htm
【明報專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昨日下午3時12分發射「一箭雙星」﹕「長征2D」運載火箭將「遙感衛星2號」和搭載的「浙大皮星1號」送入太空。
中新社報道,遙感衛星2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研製,該衛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而浙大皮星1號則是由浙江大學研製,是一顆公斤級重量的微小衛星,主要用於皮衛星平台驗證及微電子機械系統等技術試驗。 |
|
|
|
|
|
|
|
发表于 26-5-2007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的楼有位网友要准备中国宇航发展的资料,我看这边很适合他呢~~
group 兄,最近好吗? |
|
|
|
|
|
|
|
发表于 29-5-2007 1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2007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成功发射 “鑫诺三号”通信卫星
http://www.zaobao.com/zg/zg070602_508.html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昨天零时8分,载有“鑫诺三号”的“长征三号甲”火箭点火升空,24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准确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4万2123公里、轨道倾角25度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获得成功。
卫星平台更可靠
这是中国在去年10月发射的“鑫诺二号”卫星失控后,再度发射鑫诺系列卫星。与在“东方红四号”平台上生产的“鑫诺二号”卫星相比,“鑫诺三号”卫星建造在更为成熟可靠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上。
有关人士指出,“鑫诺三号”卫星主要是为中国各地有线电视系统集中传送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的卫视节目,卫星具备防恶意干扰功能。中国发射这颗卫星的目的之一就是确保中共“十七大”期间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防止“法轮功”干扰“鑫诺一号”卫星传送电视信号的事件再度发生。
但“鑫诺三号”卫星的容量和功能还达不到直播卫星的标准,中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射由法国阿尔卡特公司设计制造的“中星九号”卫星,用于建立新一代广播通信传输系统。
昨天也是中国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自1970年4月中国成功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飞船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4个系列,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是一枚三级液体火箭,具备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发射任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6-2007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肯尼迪发射中心的空中保安加强
http://www.aviationweek.com/aw/g ... %20Shuttle%20Launch
Increased Defense Around KSC For Shuttle Launch
May 31, 2007
Craig Covault/Aerospace Daily and Defense Report
The 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 and the U.S. Air Force will greatly step up combat air patrols around Kennedy Space Center in the days leading up to the countdown and planned launch of the space shuttle Atlantis on the STS-117 mission June 8.
A mix of F-15s and F-16s from several Air National Guard units assigned to the First Air Force are to be on patrol early next week to thwart any airborne terrorist attack against the shuttle.
Some of the fighters also will fly air defense deterrence missions in the days before scheduled liftoff. The deterrence missions are designed to be seen by citizen pilots - and potential terrorists - that might be in the area. They will involve the fighters flying low approaches into airports in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area.
The F-15s and F-16s, assisted by Airborne Warning and Control Systems (AWACS), also are to be refueled in a highly visible manner by KC-135 tankers to make their presence abundantly known to pilots not up on the no-fly rules around Kennedy, and any potential airborne terrorists that would be shot down by these combat air patrols.
阿兰蒂斯号将会在6月9日发射。
美国北部空军总部联合空军加强该区域的空中保安。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