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抄寫儒家孔圣人思想文章曰: b). 思想核心与道弘。#15~21;君子之道費而隱;
[复制链接]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2-2011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6-12-2011 10:45 PM 编辑
學而時習与踐行;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到这种。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至于遇到困难还不去学习,就不足为训了。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 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 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 俗,其必由學乎!
引發思慮,廣求善 良,只能做到小有名聲,不足以感 動群眾。親自就教於賢者,體念遠 大的利弊,雖能夠感動群眾,仍然 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 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 要從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 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 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 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然是質地美好的 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 有用的器皿;人雖然自稱是萬物之 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 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君 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 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書‧兌命篇》說:要自始至終常 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 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 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 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 長也。《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雖然有好菜擺在那 裡,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 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 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 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 後纔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 後纔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 不夠,然後纔能反省,努力向學。 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纔能自我 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 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 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 教學互進。是這個意思。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说:“羿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
这正是《离娄上》所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的意思。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 小至手工技巧,大至安邦定 国,治理天下,凡事都有法则可依,有规律可循。
因此,一定要顺其规律,不可停逆而行。如果悖逆而行,就会出现“上无道楼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离娄上》)那样的情况,天下大乱。所以,规矩绝不是小问题。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从清洁卫生、交通规则等身边事做起。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叫化感想;
1.孔子把能夠'知道'的人歸納為三种階層的人以及其三种達到'知道的方法,但另一种階層的人卻雖永遠不能'知道'的。生而知之,是少之又少吧?印象中或者老子是屬這類人吧?學而知之,是屬多數人吧。困而知之,是屬碰壁知困后才問學知道的人吧。而碰壁有困后卻不求知的人,應該是不會'知道'的了,而干心於困吧。。。
無論任何階層的人,最終知其道及行其道皆是一樣達到的。但困而不知問學的是可悲的了。
<中庸>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任何領域各行各業,或各學說思想學問,都离不開其适宜的環境場所及以'學習'以達到目地。
3/4/5. 出於<禮記.學記>其內容'學'与'教'廣義甚多,請參考。說明儒學之至道,是离不開從學習及教育開始。在學習過程中才能了解其廣深意義,而自覺微小不足或困擾。但若能知自己不足困擾處,正是通達自強知道的方向。若听聞有至道而不去學習領悟通達,也是不'知道'的。
6/7.教者有教者的毅志及方法規矩,同樣的學者也必須有學者的毅志及遵循其方法規矩。教者或只能教出其方法規矩方針,但真正巧門熟巧卻不能教現出來的。或者需學者的進一步自行領悟取巧知會吧。。。)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2-2011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2-12-2011 03:42 PM 编辑
學而時習与踐行;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 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 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 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评析】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子日:“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 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并不笼统反对博学强记,因为人类知识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认真记忆,不断巩固,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新的知识。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某种借鉴作用。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评析】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 位勤勉的学生之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哩。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恨无地洞可钻的。比方说, “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不说人人都明白,一说人人都糊涂。 所以,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入浅出,出博返约。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博学评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
(叫化感想;
1.學習不外是要深知,充實自己,所以要确實自己本身所學習的是知道或不知道,那才是明知實學。
2. 無中生有或假裝知道,是不正确的。多方面听聞而分析,多方面視見需識別,這樣就能辨認善惡及擇選。
3. 樂以好之而能了解實知。
4. 默默地認識后加以究學,然後与人共知,這些那里是從我有的呢?
只是將學問認知究學共知,怎么會是產生於我呢?
5/6/7.孔圣自述其學習心態。
8. 學習若還不能迖到其層次,另一方面也會害怕把所知道的遺失遺忘。
9.孔子比喻其得意弟子顏回,擇選中庸之道,了解獲得一件善的學問,就會堅持掌握把守而從此不讓它失去遺失掉。
10.在學習過程中,若還不能体會了解或運用,同時也是會害怕及顧慮吸收不來新的知識。
12.一個人的職位能不能胜任或稱職,与他本身的言行舉止及見聞廣識有關係的。
13.多方面的去學習認識,是可以幫助運用在實行自己的志向,而深入的問究能近一步思考辨識。如此有思考切問地廣學辨識而進一步實行志向,這都是通往修養德性的方法。(仁,人也,仁民愛物也)
14. 將自己廣泛所學到的詳細簡約告訴他人。或, 將自己廣泛所學到的詳細告訴他人,淺入深出而不离其中心點宗旨。)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2-2011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2-12-2011 03:43 PM 编辑
學而時習与踐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 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 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 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 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 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 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 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 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 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叫化感想;
1.看#88.
2. 學与思是兼用的。學是為知,思是為辨。有學無思或是盲從,只是思而無學或只限於框框里。
3. 好一樣品學,而不好好學習及引用,是空思妄想也有其弊病的。
4. 在學習過程要淺入深出,因人施教。同樣的在与他人共研時,也須對方的吸收能力智聰而漸次共學。
5. 學習或傳述能舉一反三空間。讓自己深思辨知也讓他人有思考深入空間。
6. 君子之學本身要莊重穩固。這樣學習才能恆久而守忠信,身邊也會引來如自己志向志同道合朋友,而本身有過錯也是要一直在改進。
7. 無論任何人的相對待,都是自己學習与反省的對向。
8. 知道的人是必須'養'不知道的人。
9. 圣人君子難看到,是可遇而不可求。好人也難發現,能有持之以恆不受影響的也是很好了。一般普遍上卻是空有虛表,不充實,不踏實,不信學到底的。
10. 知道后若不莊重以固之,禮以約之,仁以待之,那這個知道也是學來無益而不能善用之。
11. 日日提醒反省自己,是否有忠信,把听聞的复習深入。)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2-2011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9-12-2011 09:15 PM 编辑
學而時習与踐行;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这“顿开茅塞”作为一个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有“茅塞”,谈何“顿开”呢? 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茅草塞住,又请谁来“顿开”呢?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罢。
好在,“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心路也是一样。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虽然不一定会“顿开”,但总会有开启的时候吧。何况,“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没有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圣人是不是能够使你的“茅塞”顿开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 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 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 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 之所由興也。
◎易解:大學教人的方法,在 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之前,就用 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 備、防備的意思(古德所謂防患於 未然是也)。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 候纔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 依據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 超出其能力來教導,就叫做循序漸 進。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 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 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 因。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 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 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 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 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 也。
◎易解:邪惡的念頭已經發 生,然後再來禁止,因為錯誤的觀 念已經堅不可拔,教育亦難以勝 任。適當的學習時期過了纔去學, 雖然努力苦學,也難有成就。東學 一點西學一些,卻不按照進度學 習,只是使頭腦混亂毫無條理而 已。沒有同學在一起研討,切磋琢 磨,便落得孤單落寞而少見聞。結 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 的教訓,不良的習慣,會荒廢自己 的學業。這六項,是導致教育失敗 的原因。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 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 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 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 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易解: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 容易犯,教導的老師一定要知道。 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 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 (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 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 毛病,或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 毛病。這四種心理都不相同,必須 先明白這些心理,然後纔能挽救這 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 養、增長優點挽救過失的。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 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 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 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 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 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哉!”
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 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出言使低毁礼义,叫做自己 糟蹋自己。自认为 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仁, 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 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 可真是悲哀啊!”
在孟子这里,自暴自弃指自己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而且 还出言说毁礼义的行为。稍加引申,也就是自己不愿意学好人做 好事而自卑自贱,自甘落后,甚至自甘堕落。这就是成语自暴 自弃”的意思,只不过我们今天使用这个成语时,多半指那些遍 受挫折后不能重新振作的人罢了。
从孟子宣传推广仁义道德的本意来看,他的这一段文字是非 常优美而 具有吸引力的。我们今天动辄就说寻找“精神家园”,而 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仁,人之安宅也。”仁,是人类最 安适的精神住宅、精神家园,你还到哪里去寻找呢?我们今天动 辄就劝人走光明大道,而孟子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义,人之 正路也。”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你为什么还不去走呢? 所以,孟子非常动感情地说:“旷安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哉!”
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孟子这一段劝人不要自暴自弃 的文字,真应该在劳改农场、少管所、自新学校的大墙上广为书 写啊!
(叫化感想;
1.時習之,不就常常行走不把道路給茅草堵塞。 若常學而時習,心路怎么會茅塞呢?若茅塞了,為何不趁光陰不待人之時赶緊頓開,學而時習呢?
2.時常溫故溫复不斷,可以領悟新學識,達到如此不間斷 “苟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的層次是可以根據以依為己師,也可以正确与他人共學。
3.在溫故知新以及正心誠意當中是不离禮,及為了達到禮的目標的。
4/5/6.出自.《禮記.學記》。學習是為了搁止惡念。惡念生起后來禁止或阻止平復,那是次要功夫了。知道學習毛病,這就可以預防走冤枉路和不正确心態了。
7.學而時習,另一方面當然有過改之。內省思過卻很少有這類人了,也強調內省思過重要性。
8.自己或他人有過錯,是要給自己及他人悔改的。要既往不咎,得饶人且饒人。他人若有悔改意,也須加以糾正。
9.學習中,有過改之,無過省之。有過不改,是過也。
10.人告知有過,是很好的事。能与他人共鳴与善是很重要的,有相铺相成功用。
11.學習過程不可自暴自棄,而且要依禮仁義為中心點。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2-2011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5-3-2012 08:25 PM 编辑
學而時習与踐行;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 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 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 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说:“ 一个人只有对某些事 情舍弃不做,才能在自己所专 注的事业上有所作为。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 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 子夏说:“虽 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 也。”(《论语·子张》)正是孟子这里的意思。 总起来说,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 有所选择而为,与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孟子曰: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
君主讲求仁爱,人民 没有不仁爱的;君主讲求道义 ,人民没有不道义的。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孟子說:爱说别人坏话的,当你因此招来后患 该怎么办呢?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人的劣根性的确如此。 不过,如果有人专以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为乐趣,嗜痂成癣,那 么个个专用名词赏给他(她)了,叫做--长舌妇! 孔子曾经说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我们也曾给这种道听途说者送了一个称号,叫做“小广播”。 与小广播相比,长舌妇如何? 小广播不一定是长舌妇,但长舌妇八九不离十是小广播一个。 小广播免费直销消息,义务广告,以先听为快,以消息灵通 为荣。无聊! 长舌妇东家长、西家短,以窥人隐私为快,以暗箭伤人为乐。 可恶! 小广播愚,长舌妇恶。 如 果说,对小广播,我们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么,对 长舌妇,就应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 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 由是也,君子曰:‘此 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禽兽又河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 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 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而实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自省吧。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然只是一口废井。”’
(叫化感想;
1. 在過去,人們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改善自己;現今時下,人們學習是引用在他人,指責他人。
指出學者一般學習所犯到的通病。
2/3/4/5. 文:文學上的認識。內在的知識充實。
質:質素上的表現。外在的表現流露。
文就好比如地基在地底下看不見其深(充實),質就好比如建築物在平地上所看到的构造形狀(流露)。
文質不協調或會使人覺得唯唯诺诺,弱不經風,儒弱,鲁莽,粗獷庸俗,不踏實不堅固。
內在學識上的充實而不善於引用運用出來,會讓人只有學史
的感覺。其文之質素有待發揮以使之為實知實行。
外在的質行作為若無內在的知識充實,會讓人有粗野庸俗不實,人云亦云,人行亦行感覺。其質地有待內在的充實堅固。
文与質是相輔相成,知行兼顧,里外合一,"誠於內而形以中"的。過与不及都不好。
在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文质的重要性。
6. 不在本身意愿內行里的事物,应当舍而不為,這樣 才能專注於一方面以便有所作為。
7.当自身实践於仁义时,周遭的人也会受影响。
8 .君子讲求务实踏实而后立人,既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9.常说人是非不善坏话等,会惹来后患,不可不慎。
10.九种言行举止,要有正确的思维作为导向。
11.人的分别在於其存心。不同对待之心,会有不同的反射对待。
12.有为者即有心去达到而行动的人,若不能持之以恒达到目标,那么之前所作不过是枉费的。)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12-2011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13-12-2011 01:08 AM 编辑
學而時習与踐行;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 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 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读解】 
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 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回到我们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 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
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 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其实,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毛泽东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烦恼。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也”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 事都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吗?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说:“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那些受疏远的大臣和贱妾所生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 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最粗壮的树,并不是生长在丛林中,而是生长在空旷的地方.最成功的人,并不是生长在顺境中,而是生长在逆境里。
 清代人石成金《传家宝》说: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弗兰西斯·培根说:
“顺臣境最易见败行,逆境最可见美德。”
说到底,都是“生于忧患”。所以不要悲叹出身贫寒低微,不要抱怨遭人排挤。要感谢命运,感谢困难,甚至,感谢你的敌人。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 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读解】 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 言论反复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6-12-2011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3-12-2011 03:44 PM 编辑
學而時習与踐行;
哀公(1)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3),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6)。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7),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8),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9)。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10)群臣也,子庶民也(11),来百工也(12),柔远人也(13),怀诸侯也(14)。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15);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9)。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10)群臣也,子庶民也(11),来百工也(12),柔远人也(13),怀诸侯也(14)。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15);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 谗(16)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18),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19),既禀称事(20),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21)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22),举废国(23),治乱持(24)危,朝聘(25)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26)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27);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 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28)。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29);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20章) 
(1)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2)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3)其人:指文王、武王。
(4)息:灭,消失。
(5)敏:勉力,用力,致力。
(6)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7)杀(shai):减少,降等。
(8)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9)九经:九条准则。经,准则。
(10)体:体察,体恤。
(11)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
(12)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
(13)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
(14)怀,安抚。
(15)劝:勉力,努力。
(16)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17)盛,多。任使:足够使用。
(18)时使:指使用百姓劳役有一定时间,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
(19)省:视票。试,考核。
(20)既(xi):即“饩”,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禀:给予粮食。称:符合。
(21)矜:怜悯,同情。
(22)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
(23)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24)持:扶持。
(25)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26)豫:同“预”。
(27)跲(jia):说话不通畅。
(28)这一段与《孟子·离娄上》中一段基本相同。到底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好断定。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料学》认为是《孟子》引《中庸》。
(29)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
【译文】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 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 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 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 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 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 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6-12-2011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學;即是學習。或從他人學,或自學,或從文章論文學,或從經驗經驗經歷中學習。
人從開始到終點,都是离不開學習吧?只是看個人的學習范围以及所追求而已。不同學習方式,心態,觀念及目的地,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吧。
當然,在儒家,所謂的學習,就是學君子之道亦离不開儒家思想宗旨吧。
而時習;即是溫故,重溫,复習。將自己所學,所了解的常常重溫。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境界的層次,人生所面對或經歷的不同,雖然所學的章旨不變,但因人事物境及心境历练的不同,所以對其领悟的也有所不同。
所以,學了,要常常复習溫習。
与踐行;即是將所學的加以行動,在日常中實踐以及將它付诸於行動。這才是所謂的實學。若只學,習,知道卻不實行,這只不過在於知識或明白其理而已。學了,了解后,卻不實行,這也是可悲的。所以孔圣說道之所以不行,是因人的固執。
如鹦鹉學語,卻不知其義。
其實是學而時習与踐行中,產生信心,對其義了解深知,而又學而時習与踐行。如此這般由一而終,擇善而固執,或能近孔圣儒學之道,簡稱'知道'吧!!呵呵…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9-12-2011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20-12-2011 05:57 PM 编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叫化感想;
除了字句解,或者可以推廣其字句范围及意解。
學;
既是包含了思維与辨知。學習中也必須含有:
學習的領域大纲
學習的方向宗旨目標作為与結果效果
學習的理念
學習的方法方式范圍
學習的正确与否,或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要捉好其中心點,出發點)
等等都在'學'的衡量中。若學的一開始既錯,那么可差矣。所以'而時習之'是連貫是很重要的…
而時習之;
既是复習,溫習,溫故。把自己正在'學'的,所現有學習中知道的,常常溫習及复習是為溫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所謂的師,除了為他人師,為他人解說,將自己知道告知他人。也是自己的導師,既是將所'學'重溫复習,加以肯定正确,而后又為此正'學'不遍不离的,為自己的導師!
時常的溫故可以從中又体會新物,當然這溫故或所學是离不開禮(理)的。
這'而時習之',有一步一腳印,回頭一望重溫所學所知所行,從中加以糾正改過知新,肯定無錯不誤不遍离后,才继续—步一腳印,唯恐遍离或失之的。
所以能如此'學' 及 '習',反觀自照為自覺自醒,能不亦說(樂)乎!!呵呵…
[▲1學習:志在所學正确加以常复習溫故,用意是實學飽腹常內省自觀溫故知新以便通達運用貫徹貫通於日常。)
有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 
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 什么倚仗。……
此章句,孔子只說有朋自遠方來。
但說是志同為朋,道合為友,是為朋友。當然還有豬朋狗友,好友惡友損友好斗友好利友好執友好私友等等等。。。
朋友是兩者的相互影響及引用,或志同道合,或道不合不相為謀,或合而不同,或和污同流,或和光,或近朱者亦,近墨者黑。。。
朋友重點是[對待及應付運用]。運用非利用,而是在兩者之間所產生的互學互用影響等。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從遠地而來,所以感覺應該很快樂。
思考點:從遠方來的朋友,所以快樂,那靠近的朋友到來,就不快樂嗎?
重點是[不是時常相遇],所以面對時心中感到特別快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有相對待的對象'朋友'能夠同時相互對待及應付應用,而這些對象不是時常遇到並面的,所以心感愉快。]
人;
即任何人。你我他,君子小人偽君子,惡人善人,男女老幼,父母長輩,夫妻子女,兄弟友親,女友男友,上司下屬,左鄰右舍,兵士農商……
不知;
不知道,不了解。有不去尋求了解之義。
而不慍;
卻不生气,不怨恨, 不嗔怒,不憤怒。有阻止無明之心生起之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人不知道,卻不生气,這不就是一位君子嗎??
一般解為;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若局限於一般解釋,是有疑點或文章意解還有差強人意的。
此句有思考點,或應以反向來思考此句文;
1.一個有德君子怎么會生气,气怒人家不了解他呢?
2.若因為人家的不了解,難道君子就會生气嗎?
3.君子就會在意或生气,只因為人家不了解他嗎?
4.會在意而生气因為人家的不了解他,還稱得上君子嗎?
如果了解反向思考如叫化所設1~4的話,那會不會覺得此句是多余呢?身為一個君子難道還會在意人家了解不了解他嗎?
唔,那是否有其它解說此章句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只是叫化個人大膽解為;
人家不知道不了解,而不會生气不嗔怒,不就是君子的作風嗎?
所以,也就是解為;
身為君子在面對別人的不知道不了解時,他是不會生气或嗔怒的。
[▲3 君子或修學人是不會生气或嗔怒別人的不知不了解。]
下來,此文章為《論語》第一篇.學而篇,的第一章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細看一般解釋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會不會發覺很奇怪,在同一個章句中有三個不連結的句子解說。
若熟練於論語,一般上都是有連帶關係在同一個章句中。
那思考點,這章句可以作三連贯通解說嗎??
以上[▲1/2/3],只是針對字句解。但若要三連贯解此文章,叫化覺得不能用字句解之方法來看此文章。或應該先了解此文章重點,中間伸展,尾端喻意。
即;
重點:學而時習,即實學常充實。
伸展:与'人'相應對待的不同,或朋友志同道合為樂,及別人的不知不了解為慍。
喻意:是為君子也。
叫化個人認為應該以整段為文章意解,或更能突出其意義。如以上所指,整段重點為學而時習,中間段落為伸展相對及其對待,而最終能達到其意義亦是喻為君子。
叫化個人意解為;
身為一位學道君子,必須充實自己的學識并且常常复習溫故。(以便能夠把自己所學到所知道的与他人分享共研。)能夠与遠道而來,志同道合的朋友起共鳴,是很快樂的事;若他人不了解不知道,也不應該因此產生嗔怒對待。
學哲理哲學不外是辨識善思運用贯通,是為活用活智慧於日常面對生活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若再伸展,或者可以把其'朋' 及 '人'的 '人物'重點,傳換為'事/物/境'而面對之,也無不可。
即是;
身為一位學道君子,必須充實自己的學識并且常常复習溫故。這樣,若是突發事件發生,遇到与自己志向相合的'事/物/境'時,是心感歡喜的;若'事/物/境'是与自己志向相冲相违,也不會因此產生對待嗔怒。
(故,學道君子學習溫故及充實,以便在突發事件時,能夠對待以順來樂与,逆來順受面對之。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9-12-2011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學,其實也是一項學門。是所謂的'學',思維方向,辨知辨識,而后從中貫徹運用實踐!!
所謂的知書達理!!
若說,去棄哲學,或不以為用,可差矣!學以致用,恕不知一切行為所行所作,甚至於一切物及方法所造所形成,都不出其理,不出其思想!!所以有說思想能主謀一切而形成現今社會!!
君能看物,恕不知看不到至大之物?因不在框框外。
地球每時每刻自轉,公轉,又有誰察覺能知?
這是所謂的至大,而不教而教,不治而治,不化而化,不用而用了,是難知難以相物理,一時三刻來明言了。 |
|
|
|
|
|
|
|
发表于 9-12-2011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9# 洪七公
这是从开始招收門徒来分的吧.(+的是宗教了)
不然西方哲学的代表不应是蘇格拉底,因为他的传承部分没什么遗留下来。
相反他的徒孙阿里斯多得的传承,满布西方哲學世界.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11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洪七公
这是从开始招收門徒来分的吧.(+的是宗教了)
不然西方哲学的代表不应是蘇格拉底,因为他的 ...
自闭乐 发表于 9-12-2011 11:56 P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可以如此說的。
有—個帶頭開始,就會有后繼有人,對嗎?
再看,各宗教學說教派,有始然后有滅之憂,然后又盛旺。只要是正的哲理,會有后繼后起之秀。
尼采是源自蘇格拉底,對嗎?
或者蘇有其學說留下,或東方華人少有机會接觸吧?
如孔圣,或人人知他為思想教育家,但其理,認知的人卻少知又少。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11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尼采其实我不熟,他的书我是看过几本啦...
嘛,很难分类...
只能说他尽量使自己不同于当时一般的哲学家.
道家没有(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11 03: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尼采其实我不熟,他的书我是看过几本啦...
嘛,很难分类...
只能说他尽量使自己不同于当时一般的哲学家.
...
自闭乐 发表于 10-12-2011 01:35 A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所以如果對各學說有自己心得或認為可以共享共鳴的話,或篇排或抄寫或把其中心宗旨規劃,然后開帖共享与人,不亦眾樂乎?
這樣哲學版就可稱為共研共享,而非一味的爭論已見…
叫化也是對西方哲學不熟,難深入,不知從何開始。
道家老子無為,若在關口無人求他留下學說,道德經也難以成立流傳了…
莊子,不知可說是續老子學說的后者嗎?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11 03: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4# 洪七公
要学这些,建议尽量看多点资料,例如该哲学的政治,历史,地理等。被分类好好的哲学,建议看看就好.(
至于你提到的问题,我只能说你得自己去找,去看,去想.
我说出来,效果(如果有)至少扣一半多.《这是我常年以来的认知
学习这回事,尽量别祈求他人给答案.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11 04: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洪七公
要学这些,建议尽量看多点资料,例如该哲学的政治,历史,地理等。被分类好好的哲学,建议看 ...
自闭乐 发表于 10-12-2011 03:43 A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mile.gif)
了解,讀書時代單身空閒就會有此耐力時間。
若成家有室儿女家務,就較難有時間研究就學了。
你所說是正确的方式。但或較花時間,煩雜了,但當然比較專業,如研究學者了…呵呵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11 04: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10-12-2011 04:27 AM 编辑
回复 洪七公
要学这些,建议尽量看多点资料,例如该哲学的政治,历史,地理等。被分类好好的哲学,建议看 ...
自闭乐 发表于 10-12-2011 03:43 A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您的第一段為參考,第二段為自學多問自得。
兩者共進行,會近其學說要點吧!
當然參考是要加以自己的分析而非全照收的…
奇怪,請教他人不是最快最有效方法嗎?當然要找對的人及好的導師,取或不取是過后事。然后才翻查追究是否正确…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11 06: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7# 洪七公
我不用多久就了解,他人一就不想教,二就是没能力教(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11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洪七公
我不用多久就了解,他人一就不想教,二就是没能力教(
自闭乐 发表于 10-12-2011 06:36 A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你是說,你自研自學很快了解?熟能生巧能力佳吧!尼采的書是叫什么?
你的職業是寫稿的?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11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說,你自研自學很快了解?熟能生巧能力佳吧!尼采的書是叫什么?
你的職業是寫稿的?
洪七公 发表于 10-12-2011 08:01 AM ![](http://cforum.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我毒书少,只是个当苦力的(
我的意思是,你就算给钱人家教你,人家也未必肯教完你.
就算人家肯教你,这世界也没有一套真正能完整传达自己意思的教导法.
这就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最后留下来的,只是些什么哲学,而不是智慧本身.
与其学到半吊子,或者最后也只能学到半吊子;倒不如一开始就加紧自修.
尼采有看过几本,但书名我只记得权力意志《?一本
嘛,我大概了解你的程度了,你埋头自修多两三年,你就大概了解我意思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