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你一覺醒來,家附近冒出一座新都市...... 有一天,你翻開報紙,家旁邊的房子標了天價...... 薪水原地踏步,房價節節攀升,無殼蝸牛猶如正要上演中國電視劇《蝸居》的情節,買不起一個窩,很痛,卻不知該向誰發怒。 房價狂飆,真是一句“供給與需求”就能解釋的嗎?究竟誰是高房價的幕後黑手? 天還未亮,阿錢爬起床,清晨5時抵達市郊已人潮洶湧,轎車一輛接一輛,人一個接一個,一眼望不到盡頭。 樓盤開售,每平方尺平均叫價650令吉,有些買家出手就好幾戶,抽到200多號的阿錢苦等老半天,號碼才喊到100出,工作人員就說:“已全面售空!”。 阿錢抱著一線希望,繼續等下去,希望一些人的交易臨時凸搥,讓他能夠“趁虛而入”,惟左盼右盼,沒人放棄。他不甘心,特向工作人員交待,如有人有意轉售單位,麻煩通知。 阿錢三不五時拜訪工作人員,果真盼到一通電話,買家因貸款出問題被迫轉手,只是,工作人員聯絡了好幾名潛在買家,遲了一步,注定空手而歸。 之後工作人員又來電,指一名拿汀當初以280萬令吉購入房子,現要以300萬令吉轉售,阿錢終順利買下那位於山頂上的房子。 阿錢說,無意長期持有此房子,但相信此產業的投資前景,3年後有望衝破380萬令吉,而計算員工“台底錢”9萬令吉、貸款利率成本後,前後只花340萬令吉,還是有利可圖。 回憶當天,高達99%的華人在排隊,有人還請外勞來排,之後再來補名……這排隊搶屋的熱潮令他非常驚訝。 金融危機餘波盪漾的此時,大馬房地產最近突然從南到北,從一線到二線、三線城市,正上演瘋狂的房價追趕熱潮。 房價衝上歷史高峰,“無瓦遮頭”、平均月薪不到3千令吉的小市民,望著高高在上的產業價,心中難免充滿疑問:“誰讓我們買不起房子?” 中價公寓也出現炒作投機 此時,很多發展商以“進步”與“供需”來搪塞民眾,但也有人不諱言,今天,連中低收入者熱購的中價公寓,近月也出現炒作投機的活動。 以炒股方式炒產業!市場傳言,一些發展商試圖塑造熱購錯覺,把部份單位交由“炒家”處理,製造“僧多粥少”的假像,順水推舟把房價炒高5萬至10萬令吉。 隨這些房屋單位由“炒家”控制,真正購屋者若欲購得有關單位,反而被迫付出額外“款項”,以高價購得房屋單位,造成相關產業價比市價高。 一名產業估價師坦承,有時候,確實是發展商製造出來的假像,叫職員、家人來排隊買氣氛,誰知道? 他也不否認,最近很多新產業出現炒作現象,以100萬令吉買下房子後,再以120至130萬令吉轉手,儘管如此,一些對經濟有信心的投資者,若認為再過半年,產業會上探到150萬令吉,也會不惜一切買下來。 最佳投資
低風險高賺幅 外國炒家?本地炒家?發展商? 供應不及需求?究竟誰才是房價突然涼不下來的“罪魁禍首”? 金融風暴時期,多國為鼓勵貸款,從“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演變成“極度寬鬆”政策,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 從中國到新加坡,再從香港到台灣,產業不斷延燒,房價被推向歷史高峰,促使當地政府急忙祭出打房政策,壓制炒房活動。 最近,市場普遍有個說法,指中國暴發戶轉移炒房陣地至大馬,因大馬房市是具有投機價值,較熱門的地區是孟沙、白沙羅、武吉加拉、八打靈再也和甲洞城市園等。 然而根據房地產同業,房屋“炒家”其實不止外資,不少本地人也加入“炒房”行列,使特定地區的房屋價格飆升。 前身為大馬產業經紀公會(MIEA)總裁的Reapfield產業計劃行銷主管蘇瑪表示,產業的投機問題其實長期存在,只是最近較明顯,數量也節節上升,尤其新產業領域。 少數買屋自住 他認為,“投機”可能不適用於產業領域,若將投機分為長短期來看,短期投機者希望在產業完成之際轉手獲利,長期投資者期望享有資本增值,並在一段時期後出售,只是最後買屋自住者為投機成份最低的人。 “產業投資被視為國內最佳投資品、產業市場成長穩健、低利率與高融資賺幅、發展商促銷配套創新、產業投資教育與訓練日益成風,自然增添產業投機者進軍產業市場的動力。” 他指出,當產業標價超過150萬令吉,發展商的目標對象一般是外國人,事實上,外國人在產業市場上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他們始終是“高水平”投資者,尋求迅速收益或可觀的租金,只要市場成長蓬勃,這些投資者都會存在,一般集中在城中城與中心商業區。 供應需求關係相互 “當然以個人銷售而言,大馬人依然不少,但外資團體可能購買整棟產業作為投資。” 他強調,供應與需求必定具相互關係,否則產業價不會莫名其妙走高。 Pakatan Juruharta產業估價師鄭元偉也認為,產業價在過去一年已飆升,通常不視之為投機交易,反而是因經濟情況好轉,加上海外投資資金流入,不同層次與更高水平的供需因素所致。 本地產業顧問公司Zerin產業首席執行員辛赫則表示,大馬的產業投機情況不嚴重,主要是大部份產業投資者仍視產業為中長期投資,進而支撐產業價值。確實產業市場出現一些投機份子,但不足以影響整體市場。 “融資容易與進入門檻低促進產業需求,為投機份子出現的主要因素,不認為發展商是幕後人士,畢竟這是公開市場,投資者須自己留意市場走勢。” 精彩情節1:《蝸居》說出了一個房地產的真相,原來正是丈母娘推高了房價…… 合理價?
產業價值需時衡量 房價,真的是“供需”兩個字就能解釋嗎?當產業價受到種種假像吹捧的“自我膨脹”後,究竟對消費者而言,甚麼價格才叫“公平”或“合理”? 鄭元偉直言,所謂的“公平”或“合理”價其實難以定奪,即使認為發展商的定價有問題,估價師與銀行一般會保持緘默,因為這可能是彼此考量的主客觀因素不一。 他解釋,產業估價一般依之前買賣過的產業價而定,發展商通常會參考周圍產業的買賣價或其他發展商的標價,並讓估價師為產業標價。 他坦言,本身曾因覺得某發展商產業價格離譜,拒絕估價。 “所以,價格是否合理?其實根本沒人能給予答案,因為,產業價值始終需時間衡量,即使找來估價師,也不可能掌握100%的公平性!” 儘管如此,他認為,投資者若對欲購買的產業價格持疑,不妨自己找估價師來衡量,再作決策。 他強調,當買方認為目前價格不公平,當然可以先抱持觀望態度,只是必須清楚,價格往往不由自主,而是依整體市場的需求與供應來決定與調整。 問題是,按照正常市場供需法則,價格高、買主少,消費者此時應有較大的議價空間,矛盾的是,議價空間卻降至低點,會否又代表了發展商確定房價不可能跌,寧可養著,也不降價求售?到頭來,不過是肥了發展商的口袋。 精彩情節2:為實現購屋夢,籌足首期付款,《蝸居》裡的主人公不惜借錢,甚至走進地下錢莊。 目標對象
打工族買屋難 一套普普通通的住房,甚至可掏空全家三代人的積蓄,讓原本充滿激情的年輕人不敢離職,用一生的謹小慎微去還貸。 以目前國人收入而言,一般大學生月薪只介於2千至3千令吉之間,最多只能買20萬令吉的產業,而且還非常吃力,再說,物價步步高升,究竟有多少人買得起過百萬令吉以上的有地產業呢? 若保守估計,一名購買者若要買100萬令吉的產業,以銀行現提供的一般房貸配套,4.5%利率、攤還期長達30年和借貸90萬令吉來看,每月需供4千560令吉,月薪最少要1萬2千令吉才能應付。 言下之意,想要買得起百萬令吉有地豪宅,月薪至少要超過1萬2千令吉,連一般產業經理也負擔不起,何況打工一族! 對象放眼投資者 對此,蘇瑪直言,大馬人的薪水高低其實與發展的目標對象是兩回事,當相關產業計劃放眼的對象是商人或外國投資者,國人薪水已不在他們考量範圍內,“薪水是首次購屋者的問題,但他們一般上不是投機者或產業投資者,也不是百萬令吉產業放眼的對象。” 辛赫表示,大馬確實出現薪資無法趕上產業價節節上升的趨勢,所以,這意味國人更應視產業為投資品,尤其產業可作為通貨膨脹的“護盤”。 大馬現象
房地產泡沫不足慮 房價是市場,有人認為,沒能力也不該打壓,因為房地產是火車頭工業,現在好不容易有點火苗,要是打下去,經濟心情恐怕會受壓。然而,也有產業界人士提醒,若控制不當將形成房產業的泡沫化,重演上世紀90年代的房產業泡沫破滅,重創房產業的歷史。 辛赫直言,大馬不太可能出現產業泡沫現象,但2011年次季可能出現“小漲潮”;蘇瑪則表示,產業泡沫化未來可能發生,但只要經濟在成長,這不是問題,民眾目前無須為此擔憂。 鄭元偉坦言,若經濟低迷再現,產業過度膨脹難免帶來負面的漣漪效應,但不同產業市場的表現不同,不同地點與價格的產業也因情況而異。 投機為市場注入活水 他說,有時候,“投機”反而有助於為市場注入活水,否則產業市場變得死氣沉沉,自住的產業十年如一日,價值裹足不前。 他也強調,大馬產業市場比中國更受控制,市場無須過份擔憂產業泡沫化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