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7-5-2010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i续抄。。。
~~没有视觉的世界,也没有心所认知的世界~~
眼识界,耳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六识都是虚妄的假相。
‘界’是界限,六根六识及六尘各有各的界限。 |
|
|
|
|
|
|
|
发表于 27-5-2010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i续抄。。。
~~没有视觉的世界,也没有心所认知的世界~~
眼识界,耳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
zienwong 发表于 27-5-2010 10:13 PM 
他的职业不是江湖术士,难道电视人? |
|
|
|
|
|
|
|
发表于 27-5-2010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你的分享与举例,今天终于明白般若心经的一些意思了
好奇问问,你们 念/修 经的时候,真的可以从这 ...
清水柳 发表于 27-5-2010 03:31 PM 
李居明的书不能看。在我左边的书架就有他的一本书【李居明谈推背图】。
很遗憾现在的人,随着邪师的脚步走。。。算了,人各有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5-2010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3# 素还真
小女子发言
谢谢你诚恳的意见.
智慧的'智'就是要自身会分是非黑白,一本书又或一齣戏,看完后任为有学到知识,就学以致用,任为狗屁不通的,也罢,放在一边去了.
我也不会去到处批评那本书或戏,我不懂得欣赏至少它也还有它的观众.
就如这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结缘录',它表明了是'结缘录',广结善'缘',何必为此结'冤'呢?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9: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8-5-2010 09:59 AM 编辑
回复 素还真
小女子发言
谢谢你诚恳的意见.
智慧的'智'就是要自身会分是非黑白,一本书又或一齣 ...
zienwong 发表于 28-5-2010 09:39 AM 
【心经】200多个字,要结缘就结200多字就好。不是转贴邪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5-2010 09: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抄...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没有迷失,也没有迷失的穷尽,没有衰老及死亡,也没有衰老及死亡的穷尽~~
这段语是说十二因缘也是空的.
十二因缘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五色,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这是众生轮回的由来.
因缘,因是起因,如种子,能生出东西.缘是助缘,帮助因成果者.避免恶缘恶因.促成善缘,才可完成菩提.
'无明'是不了解真理,烦恼顿生.'尽'就是消灭,不但无无明至老死的流转,也不必把无明至老死消灭去,因为这些本来是空的,若证得般若实相,自然不必消灭就消灭了.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3: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你“炒”得这么辛苦,本基督帮你一把。
密解般若心经三(李居明)-心经为什么可以改运?
心经为什么可以改运?
一个人常常行衰运,必定心神恍惚,心经可以摄住一个人的心神,转而行好运。
心经是正极灵能的经文,可以将不吉,阴邪的东西驱去。
念诵‘般若心经’可以使人行运,甚至致富,其原因可以从消极及积极两方面来分析:从消极一方先谈。心经可以使你行运,致富。最直接地,是能令你‘心中富有’。无论你家财千万,还是贫无立锥,都必须追求心中富有,一个人心中富有,才真正拥有快乐。在佛教的角度而言,一个人能拥有心中富有,开心快乐,也就是 ‘佛’了。
心经的宇宙观,能令你通过背诵,慢慢感染到宇宙就是我,我便是宇宙的智慧,万物皆在我的宇宙之内,世界的财宝,皆在我的口袋之中,自已去不去拿来用,决于自已而已。
因为自已追求心中富有,是精神世界的满足,因此,有没有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心中富有就是一切了。
这是背心经,其中一些行者所领略到的道理。
但另一些行者,却有较积极的领悟。
一个人开始末修练心经之后,会有一种胸襟开阔,看得开,看得大的思想。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一个人能容人容物,才可以做大事业。)
这种‘容’人观,乃来自心经的修持。
因为一个人心胸一阔,必然会有一种博爱的精神,一定人缘好。就算自已不想做大生意,也会被环境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大!因为每个职员都乐意为这个人打工,每一间公司都觉得与你合作最快乐。自然发旺致富,享受名成利就的福气。
因此,心经一修之后,人的世界观就会改变,运气也自然会变。
本基督来个我不入阿鼻地狱,谁入阿鼻地狱。转贴邪师大作。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基督弥勒道 于 28-5-2010 03:33 PM 编辑
「 般若心经 」译名称作「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乃鸠摩罗什所译成,是中国最早的汉译「心 经」。
另一版本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鸠摩罗什的翻译本完全一样,只是少了「摩诃」、「一切」等字,是唐三藏法师的译本。据闻当年唐太宗曾经出榜昭若天下,徵求高明大德将「心经」再度删改,如能删一字而不失其义者,赏黄金百,结果无人可改此经一个字。可见「心经」所演说的佛理确是字字玄机,绝不简单。
鸠摩罗什是显宗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的佛经,共三百余卷。於圆寂前,发诚立誓,如所翻译的佛经无谬误的话,当使焚身火化之后,舌不焦烂。结果火灭之后,形体都化为灰烬,只有舌头依旧不变。在「梁高僧传」有详细论及此事。「心经」有心咒,一般显宗经文较少见,故「心经」亦被视为有密乘思想的佛经。
真言密宗祖师弘法大师著有「般若心经秘键」一书,以密宗的角度来解释「般若心经」,开修行人的智慧视野。文中云:「文殊利剑绝诸戏,觉母梵文调御师。」继法相宗慈恩大师及华严宗香象大师后,於「大般若经六百轴中之肝心」义外另树一智,指出此经说「般若菩萨之心真言,揭谛等咒故名般若心经」。
「 般若心经」其实是一篇哲学论文,是最高佛学的宇宙观。
因此,心经没有宗教色彩,任何宗教任何人士均可诵读,体验经中的智慧。
佛祖释迦牟尼说修法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每一法门皆可渡人成佛,所谓「八万四千个」,只是比喻,谓方法极多,无以为数,只要领悟个中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可选择的方法。所谓「皆可成佛」,亦是泛论一个人得到极大的快乐,非指死后可以成仙成佛,乃指今世能超脱「生老病死苦」,挣脱人世间总总不幸和痛苦,做一个快乐的人罢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甚麼?
最简单而又最流行的说法,是说依照「般若」的奇妙方式修法,可使人脱离「生老病死苦」的烦恼,达到安乐平和的境界,得到永恒的幸福。
试从更深一层的意思,来浅解「般若心经」四字。
「般若」——心密也。
「心」——身密也。
「经」——语密也。
「般若心经」——三密(心、身、语)加持之意。
何谓「三密加持」?
一个人从苦难中转变出来,由凡夫变圣人,由苦人变乐人,必须经历一个「变身变心」的过程。
这过程称为「三密加持」。
不要理宿世积下多少业蕴因果,由即时做起,以一个菩萨做模仿的代表,想他所想的东西(心密),结他的手印行他的善行(身密),并说他说的话,念他念的真言本誓,这样便可以慢慢将你的本性,由业蕴处解放出来,投入一个新的模式之一,此乃「般若心经」四字的真髓也。
因此「般若心经」不是一篇死解死读的经文,而是一篇行动的经文。
「般若」乃般若菩萨之心密,此菩萨成佛的心得,又称为「自内证」。
「心」是指干粟驮心,乃指物质的肉心,具地水火风空五大物质之肉心。亦泛论一个人的身体,无此肉身不能修行,此亦佛身也。
「经」乃演说的经文,通过言语来表达开悟之道。
下第一层地狱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的智慧超越世间,所以是殊胜。佛的悟叫做「摩诃」是宇宙级数的悟,非人文的悟,是超越世间,超越平等与差别,绝对正知的彻底的悟。
「摩诃」二字乃源於梵语MAHA的汉字译者,代表了「大」、「多」、「胜」的意思。
「横?无边际故云大;数量过刹尘故云多;最胜最上故云胜。」
「大」是「巨大」、「多」,但并非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大」,而是一个喻词,意谓不拘时间空间均能充盈宇宙整体的一种存在力量。因此,无物可与这「摩诃」比较。
人的智慧是有一个限度,因此「摩诃」之多之大之胜,就非人的智慧所能量度。译者既在中国文学中找不到一个名词可代替「摩诃」,只好音译。这是一种费煞心思的译法。
其比喻之「完满」及「宏大」,乃宇宙之源的形容词。
在吴承恩著的「西游记」中,有一段妙绝的故事,正好解释了「摩诃」的真义。
话说孙悟空要与如来佛祖比个高低。孙悟空自诩打一个跟斗可翻十万八千里。佛祖指出无论他翻多远,也难逃出他手掌之内。结果孙悟空翻了几个跟斗,在一山上写上「老孙在此一尿」六字,回来向佛祖逞强。怎料佛祖将手掌一伸开,只见那六字竟写在佛祖的指间,可见孙悟空一直未跳出如来佛祖之掌心之内。
如来佛祖非施法术,只是在孙悟空一跃上天的刹那,将自身与大自然合一,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摩诃」的境界,任孙悟空怎样飞,也飞不出这宇宙,也就是如来佛祖的手掌之内。如来那一刹,是体认了「摩诃」。
「般若」一般的解释,是「智慧」,但「智慧」二字只能描写「般若」的表面,不能完全透彻地解释这二字的神髓,因此「般若」不直译为「智慧」,而跟原梵语音(古时之印度音)直翻过来,其目的在说明,「般若」二字,在中国文字?,无法找到二字可以代替。
「智慧」是指人类对世界万物所知所解的能力,称为「世间智」。人的智商有极限,所见所闻,只是凡夫、凡眼分辨出来的一种见解,并非宇宙的真相。宇宙之大,非人类智商可随可及,虽有科学家、哲学家参透宇宙,但站在佛家的眼光来看,还觉得未够「真知灼见」,因人受六识而生感觉,这感觉是妄知妄见的,只是人眼中「自以为是」的一种见解。
「般若」是指一个人非以肉体感觉器官所论定出来的真实智慧,而以人的灵性所体会的真正智慧,称之为「无漏智」,这包融的宇宙真理,这才是「般若」!
所以你我皆有「世间智」(智慧也),但不是一定有「无漏智」(般若也)。「世间智」你我易寻,人一出生后就不断受到教育,但这些教育,是人肉体所体会的智慧,有极大的局限性,非宇宙的全部!直至成长到一个阶段,发觉肉体所感觉的世界外,还有非肉体以外的世界,物质世界有极大的局限,物欲使人穷一生之力追求而依然感到空虚、不快乐,於是开始发现人可藉另一途径,得到离苦得乐,达到永远幸福的方法,乃以「无漏智」(即般若)这无上智慧去体会。
般若指用佛陀的心眼(佛眼)透视宇宙动态的无上智,此智能将宇宙的色相,透视到最深最微最妙处,见到其无常的实相,见到其无自性及性空的实有,见到显现的妙有!般若能究明万物的实相,排除误认的执著,体会了现象即实有,即事而真,当相即道的道理!
人在佛智未显露之前,必受假相所惑,受食、性、生命机能所驱控,迷於现象,有了七情六欲,取舍好坏美丑,因五蕴累聚的宿因而一而再,再而三造尽业障,起种种烦恼。如能彻悟心性也是无自性的幻起幻灭,这叫做「观照般若」。依「观照般若」的般若来看「实相般若」,悟了成文字便是「文字般若」!
但得到「般若」,非要你抛开一切世间智,就可以得到,反之,要尽得「世间智」才可达到「无漏智」。人要修习一切世间智慧,通过闻、思、修三个境界,才可以慢慢达到灵性的体会,亦即是「般若」境界。因此「世间智」乃造船之木,「无漏智」乃渡我们到快乐净土之船,无木不能成船!无世间智亦即无「无漏智」。
人面对人生,经世间遭遇而深受体会,才可以达到「般若」的「无漏智境界」。人产生智慧,是要经人生体会而来。因此愈多经历的人,愈易透彻「般若」,由看文字,到观照,到实相的人生体验,累积了多少感觉才到那「般若」的境界。
世间智要去领悟,才可以开窍!所以「般若心经」是加速我们看透万物真像,而比别人更快地活得更快乐的无上方法。「般若心经」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诵读,令人精神集中脑活神通。人脑一活,所有的智慧都来了,决断也英明了,自然选择正确行起大运来。
「般若」就是佛性,「般若」通过觉悟世间智的真实面貌后,产生出来的一种人生观。这人生观,非源於肉体六识,普通人的智慧乃源於宇宙,悟彻来源的「般若」,故称为般若的实相,这是真的智慧、永恒的智慧,消灭一切烦恼,永?的「定」!永?的「定」在快乐与幸福之境!
下第二层地狱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是演员,来到这生要演这个角色,既是演员就应有演员道德,尽量将自己的戏演好!
但偏偏人是自找麻烦的动物,总在妒忌人家演的角色,自己出场演小兵,总在?忌人家演皇帝的。
结果舞台乱了,因为小兵抢了皇帝的戏来演。
好的戏,要靠每个重视自己岗位戏份的演员,去演好自己的戏份。
人要将自己应做的事做好,获得圆满成就是最大的成功。
因此不要谈宗教,也不要谈到外太空去,将自己的本份做好就是人生了。
成就一件事,从开始向自己的目的地出发到完成,印度人就叫做「波罗蜜多」。
在这个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亦称为「波罗蜜多」。
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说依照般若的方法,从茫茫苦海中解脱生老病死苦,到达永恒的快乐,这过程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了。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
每个人都有旅游的经验,请问你上次旅行往哪处去?
打个比喻,当是台北吧!
还记得自己住在哪一家饭店,哪一间房间吗?
相信很多人都不记得吧!
其实人一生下,像入住一间酒店一样,我们的身体就如酒店一样,给我们的灵体寄居,直至再要上路,又要住另一间酒店CHECK-IN吧了!
人的生死,就如 CHECK-IN 和 CHECK-OUT,由一家酒店到另一家酒店!
因此,不必太执?於这家酒店给你的东西,只要住得舒舒服服就好了!
但偏有人一住入这家酒店,就痛苦得很。不但住得不快乐,还将自己住的那家酒店弄得奇形怪状,地基斜歪、空气绝不流通。 在这酒店住,辛苦极了!
「波罗蜜多」,就是指如何可以使你在这酒店住得快乐,直至 CHECK-OUT 搬到另一间酒店住为止。佛家认为,一共有六种方法:
下第三层地狱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基督弥勒道 于 28-5-2010 03:34 PM 编辑
第一种方法,叫做「布施波罗蜜」。就是不断的送东西给别人!
世间最奇妙是你怎样对人,人自然怎样对你,你恨一个人,不可能冀求别人会喜欢你。你想人家对你笑,你必须先要向人家笑,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试看,遇到好朋友,不率先伸出你的手,人家不会伸出手来,一切以自己先做,一切事都会圆满很多。「施」比「受」伟大之处在这。
第二个方法是「持戒」。
很多人一见「戒」字就惊,因为要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他们会说:「江山易改,品性难移。」
一个「难」字,将自己不愿改变性格的藉口都引来了,自己好不风骚!
其实江山易改,品性「可」移,「不」移,只是自己不肯「移」罢了。
第三种是「忍辱波罗蜜」。
受人迫害,自然痛苦,要忍才不会有争,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谁也要问,为甚麼要忍。这「忍辱」两字,非一般的「忍」,而是将之看成另一种境界。
人的业力始於因果。有因必有果,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原因而来的。人家?你必因你以前也同样?过人,人家受到极大的痛苦,於是这痛苦的感觉,目前回到你的身上。
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被安排在这一家酒店 CHECK-IN,这「安排」是因前生种的因,故安排结这个果。因此有人入住五星级大酒店,有人入住水皮旅舍。这「忍」是满足於自己目前所既有的,将之做到最好。一家普通的酒店,亦可以成就一间有特色有格调的酒店,因此满足於既有,是「忍辱」之真义。
第四种方法是「精进波罗蜜」。
这精进在指人在世为达到快乐的彼岸,力行是重要的,也就是努力决定一切。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根」,每个人有很多人在倚靠你。如你已婚,妻子、子女都靠你,你是一家的支柱。你是人家的儿女,父母对你宠爱,更不能将自己变成一棵永不能独立生长的坏树。人是根,人是树,要自立,要站得稳。这「站得稳」,必要努力才成。
第五种方法是「禅定波罗蜜」。
讲求精神集中,人分心,大事难成。所谓一心一智一德,思想集中,才有力量,才有智慧!
曾有人访问列根总统问他成功秘诀,他说:「我只懂想一件事,然后做好一件事,结果我成功了。当我失败时,我回头一望,那时原来我在想多过一件事!」要达到永?的快乐,得知「般若」伟大智慧,人必须学习禅定也就是思想集中。
第六种方法是「般若波罗蜜」。
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的大智慧,能够看通世界,才可以知道自己所行的道路,到底有没有意思?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以上所提的方法,都要用「般若」来引导。不知「般若」的真智慧,这「五度」也很容易走岔了路。
因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指人必须了解人类的大智慧,是在解脱生老病死苦,达到超越轮?因果,永?定在快乐的境界。这目标不是在远远的天外,而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一日不能快乐,终生不能快乐;终生不能快乐,下世不能快乐。每日的快乐,是真正的「般若」。禅宗 有「日日是好日」这精句,正好解释了这种感觉。
佛学最令人折服的地方,是一套宏观的宇宙论点及人生的达乐方法。要人不局限於外物,明心是性,拥有如来佛的「自由」(灵性上)、这是大自在,大自由。而能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佛」了。要在?惊受怕中成「佛」,那一定不是「佛」。
波罗蜜多,其义在「完成」这一境界,但又以「不停留」的方式,达到这种大自在。
甚麼叫做「不停留」呢?
最好以「水」来打个比喻吧!无论「水」放在任何容器之中,它都能收放自如地随?容器的形状,而改变自己的形体。在那一刹放的容器内,水虽然改了形,但还是水。无论你放在那一个容器内,水虽变成那一容器一般,但还是「水」。
「水」在表现了「大自在」的真义。
人的「灵」如「水」,在任何人身都如人,但灵一离开,灵永远可以有不同的形。
但是——
如果水在一容器内冷凝成冰后,就失去了这自由无物的性质,也失了大自在。
等如人的「灵」定在一个人体上,也自然失了自由性,失了大自在。
波罗蜜多是从烦恼的感受世界,到了知一切无常,再不惑证悟涅盘,空有不二地於大安心境地。此称为「解脱」。
成佛的大前提是行菩萨道,菩萨以六波罗蜜作武器,布施及忍辱是利他,持戒禅定般若是自利,精进是实践。
波罗蜜多这过程,要言教也要身教。五戒中的不杀生是「身庄严」,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是「口庄严」,不贪不嗔不痴是「心庄严」,身口意庄严便是戒。能说也能实践,才是真。
布施能度悭贪,六度万行以「布施」第一,因为布施的人心必宽广,心如虚空福如虚空,虚空出万宝,必自盈人盈,自足他足。
忍是消灾解卮的心咒,禅定是平定心的烦恼,用智慧观照事相,这思惟修即是「禅那」不断用功,不断佛心,是精进。
凡夫与佛是一念之间,六波罗蜜的实践是转迷开悟的桥梁,解脱开悟了波罗蜜多这道桥便不存在的!多数人却迷在桥上,不知桥乃过程,非彼岸。
下第四层地狱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基督弥勒道 于 28-5-2010 03:35 PM 编辑
「般若心经」的「心」字,可作「心脏」解,意喻解经的心脏,比喻其重要性。
人有一颗「不动心」,埋於心灵深处,这是唯一真实的心。
以「水」喻「心」的话,「水」无论多麼惊涛骇浪,但在海底深处,水的本貌平静无比。水之所以动,完全是由於环境所做成。
波浪与水底之水不一样,但大家都是水。水的本质为「不动」的。
同样「心」,每个人的表面多麼变动都好,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宁静的心,这心是不动心,一切众生都有这颗心。
因此,「般若心经」是指每个人,都有这超越时空,永?存在,超越实在的理性之心。因此「心经」这简称的另一真义,是说明这部经的精华实难以脱离此般若之智的不动心。这讲法对「人」智慧的肯定,又跨了一大步。一再肯定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不动心。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佛经将「心」分四种要解释「世间」及「出世间」的心。
第一是「肉团心」,是指我们肉体的心脏。
第二是「缘虑心」,是我们的精神作用。是意识传给第六意识「心」,由第六意识传给第七意识去分别和认识,缘就是审判分析,虑是判断,这认知就是「缘虑心」。密法以缘虑心来通缘众生作四无量心观。 四无量心观是「慈无量心观」、「悲无量心观」、「喜无量心观」和「舍无量心观」。
第三是「精要心」,这是佛经中般若精神的心,是佛种,有教育精神为皆境。
第四是「坚固心」,这是宇宙心,是佛性之心,是不坏不动,因此称为「坚固心」。
经,只是一道桥梁。
经的存在价值,只在使行者通过念诵,得到引导,使己心与「佛心」紧密相连。 超越了物欲,搭通了人与宇宙脉膊的节奏。
诵经的目的,是要你借经文的节奏及内涵的宇宙观,开发自己的心灵,使面临困境时,能藉诵经激发起勇敢的活下去的力量,借取大自然的力,发动自己的不动心,以极高的智慧去破解问题。
因此,「经」要领悟,不在知道表面的意思也在此意。
又为甚麼,有些人称念经为「修」经,用「修」字来形容,表示用「心」去渗透佛理,不是用「眼」去看佛经。单靠文字怎可能掌握永恒的真理呢?
因此太执迷於佛经字句的考证,大抛一批佛学专有名词,这是错误的修经法。故此「心经」不是经。
弘法大师分段解释心经,大小乘的分别,一目了然。其分类有五:
(一) 人法总通分——由「观自在菩萨」至「度一切苦厄」,是全经之纲目,「观自在菩萨」,是能观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所观之法,乃人所行的法,所以是「人法」,所以叫「人法总通分」。
(二) 分别诸乘分——不同人有不同的资质,佛法分大乘,小乘,如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在心经中网罗了诸乘,但诸乘不同,但都是向开悟的佛海为目的地,由「舍利子色不异空」到「以无所得故」止,归纳为「分别诸乘分」。
(三) 行人得益分——由「菩提萨埵」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行人得益分,又名实行法门。佛主张信,愿,行,此段表达之意。
(四) 总归持命分——由「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至「真实不虚」止,归於持命分,持命梵语叫「陀罗尼」,是真言,咒,总持明。无论那一乘那一门,无论根机深浅,一切都总纳在「心」,「心」用真言来表达。真言乃总归之音。
(五) 秘密真言分——由「故即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萨婆诃」是浓缩的真言,不立文字前的宇宙原音
下第五层地狱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基督弥勒道 于 28-5-2010 03:42 PM 编辑
帮你顶了五层地狱,本基督已尽弥勒道的责任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5-2010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5-2010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分享,比小女子的还要仔细.
你无须替小女子担心,我抄的并不辛苦(那是你任 ...
zienwong 发表于 28-5-2010 05:02 PM 
回头是岸,你想想看,你已经到第几层地狱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5-2010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心,放心 
小女子还活在这世上好好的,下地狱的事,等我死后才说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5-2010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任何的不妥啊?没教人做坏事啊?为何会下地狱?还是第五层。。。
zienwong 发表于 28-5-2010 06:53 PM 
一杯水可以是生命支柱,但是那杯水被下了一滴剧毒。试问你喝了之后会活命吗?
不下地狱难道还要给你继续害人? |
|
|
|
|
|
|
|
发表于 28-5-2010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任何的不妥啊?没教人做坏事啊?为何会下地狱?还是第五层。。。
zienwong 发表于 28-5-2010 06:53 PM 
那是本基督代替你下的,所以回头是岸。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