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成功戒菸、擺脫菸癮、避免患上肺癌】的人請進!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6-4-2011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遠離可怕雙癌 首重定期篩檢
文/蘇裕傑(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
44歲的林先生30多年來一直有抽菸和嚼檳榔習慣,日前因出現喉嚨痛、吞嚥困難、氣喘,甚至感覺呼吸困難,前來求診時,下巴已整個腫起來,檢查後發現為下咽癌第四期。
原本以為在手術後,可改善症狀,沒想到他還是吃不下食物,於是進一步檢查,赫然發現在他的食道處又有癌症,且癌細胞轉移到淋巴腺。
一般頭頸部癌都只是局部復發,較少會遠處轉移,此病患同時罹患雙癌,其實是相當罕見。經過標靶治療加上電療,先治療他的食道癌,接著再針對下咽癌做術後的電療及化療,目前總算病情控制得相當不錯。
中南部地區吸菸、喝酒、嚼檳榔的民眾很多,以前治療的病患只是下咽喉癌、口腔癌,或是在追蹤期間,發現第二個原位癌症,但最近連續發現病人同時在食道發現癌症,在咽喉又發現癌症的雙癌情況愈來多。
下咽癌的病人發生食道癌的統計高達10%,不管是同時發現,或是在治療好之後,癌症又跑到第二個地方,由於兩個危險因子一樣,往往上面的癌處理好了,下面又開始長,增加治療困難。
依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其中口腔癌、大腸癌、乳癌與子宮頸癌等4種罹癌人數約佔所有癌症的3成多,且乳癌、大腸癌、口腔癌等3種癌症,近10年來,均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大腸癌增加了4成、乳癌7成,男性口腔癌更高,達到8成,已成為30到40歲的青壯年男性最常罹患的癌症。
其實口腔癌屬於表層癌症,透過篩檢,非常容易被發現,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都可以及時挽救寶貴的生命。
提醒長期有菸、酒、檳榔習慣者最好定期做口腔篩檢,國民健康局於2010年開始,在各醫療院所實施口腔癌篩檢。凡是30歲以上有抽菸、嚼檳榔經歷的民眾,皆可免費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自由時報 2011/04/03】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4-2011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孩童呼吸速率快 二手菸吸更多
醫師今天表示,新生兒每分鐘呼吸速率比成人高,若在瀰漫二手菸環境,相對會吸入更多菸,再加上孩子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二手菸易導致孩子肺功能差,或罹患呼吸道等疾病。
行政院衛生署資料顯示,美國發表的「吸菸如何導致疾病」報告指出,菸品中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其中數百種成分有毒性,約70種成分會致癌,且菸品的暴露沒有安全劑量,會造成DNA損壞、發炎,造成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尤其二手菸可能威脅孩子健康,衛生署表示,成人每分鐘約呼吸14到18次,新生兒約每分鐘呼吸60次,5歲左右的孩子每分鐘約呼吸20到60次。
小兒科醫師陳國華受訪表示,孩子的呼吸速率較快,所以,要是在瀰漫二手菸環境,相對會吸入更多二手菸,尤其孩子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二手菸會對孩子健康產生許多影響,例如肺功能較差、罹患呼吸道疾病、氣喘。
陳國華說,氣喘孩子處在有吸菸者的居家環境中,會讓孩子的氣喘更易突然發作,甚至被送往急診。
另外,根據衛生署民國99年調查顯示,成人吸菸率19.8%,男性人口有35%吸菸、女性則為4.1%;國中學生的吸菸率為8%,而父母不吸菸的國中生吸菸率為4.4%,父親或母親有吸菸的國中生,吸菸率則為11.1%,是父母不吸菸學生的2.5倍。
父母親吸菸不只影響孩子未來行為,二手菸更威脅孩子健康,衛生署表示,為幫助吸菸者戒菸,各縣市已有1800多家醫療院所提供門診戒菸服務,吸菸者可接受醫師的諮詢及戒治菸癮的藥物,政府也補助每人每週新台幣250元的費用,呼籲吸菸者及早戒菸,確保自己及家人身體健康。
【中央社 2011/04/03】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4-2011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熬夜又抽菸 工程師心肌梗塞險死
過勞死頻傳,一名年近五十歲的工程師日前突然劇烈胸悶、臉色蒼白及全身出冷汗,趕緊掛急診,原來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研判,工程師沒有病史,但工作時間長,常熬夜、日夜顛倒,十五年來每天抽兩包菸,應為心肌梗塞的最大元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蕭卜源指出,病患到院後,經心電圖及心肌酵素檢查,研判為急性心肌梗塞,立即給予阿斯匹靈、抗凝血劑及嗎啡等藥物治療,緩解胸痛,隨即安排緊急心導管手術。
不過,病患突然失去意識,呈現癲癇狀態,量不到血壓,心電圖監測器顯示心室心律不整,經搶救隨後進行心導管手術,於氣球擴張冠狀動脈置放支架,挽回病患的生命。
蕭卜源解釋,急性心肌梗塞為重大急症,併發症及致死率都很高,主要因供應心臟養分血管受阻,造成心肌細胞缺血壞死,最常見原因為動脈粥狀硬化,通常好發於年紀大、抽菸、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症的病人。
蕭卜源提醒,胸悶、胸痛是主要症狀,病患可能主訴有如胸口壓著大石,有時難以形容,疼痛可能轉移至脖子、下巴、背脊甚至手臂,相關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冒冷汗、噁心、嘔吐、頭暈、心悸;建議病患要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改掉抽菸習慣。
【自由時報 2011/04/08】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4-2011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怕日本輻射 學者:菸害更傷
國內北海岸種植的山茼蒿,測出微量碘一三一,學者表示,目前測得劑量,對健康無礙;抽菸與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暴露量,反而高於輻汙威脅。
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昨天針對日本輻汙事件,舉行食品風險研討會。中國醫藥大學健康風險管理系教授謝顯堂指出,一般人一年可承受的自然輻射劑量約二至三毫西弗,就算成人吃進每公斤一千貝克的汙染食物,「一年連續吃五百五十公斤,身上的輻射量還不到一毫西弗」。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溫啟邦說,他以老菸槍為例,一天吸卅支菸,一年就吸進十三毫西弗輻射量,民眾與其怕被日本輻射掃到,不如先遠離菸害。
【聯合報 2011/04/09】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4-2011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預防肺癌五招
根據肺癌的發病成因,提出以下幾點肺癌預防方法:根據肺癌的發病成因,提出以下幾點肺癌預防方法:
1.控制大氣汙染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有效地控制大氣汙染,從而達到預防肺癌的目的。
2.禁止和控制吸煙:禁止和控制吸煙,首先要著眼於減少吸煙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需要制訂一定的法律或條例限制人們,特別是限制青少年吸煙。禁止和控制吸煙,首先要著眼於減少吸煙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需要製訂一定的法律或條例限制人們,特別是限制青少年吸煙。
3.職業防護對開採放射性礦石的礦區,應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盡量減少工作人員受輻射的量。對暴露於致癌化合物的工人,必須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勞動防護措施,避免或減少與致癌因子的接觸。
4.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對早期肺癌的篩檢手段至今仍不令人滿意,在人群中普查肺癌的費用非常昂貴,而對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可能性很小。
5.防治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由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肺癌發病率高於無慢性支氣管炎者,所以積極防治慢性支氣管炎對預防肺癌有一定的意義。特別是要勸導患慢性支氣管炎的吸煙者戒菸,因為患慢性支氣管炎又吸煙人群的肺癌發病率更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11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番茄有助降低肺癌發生
番茄紅素能降低吸煙者和非吸煙者發生肺癌的危險,但其它一些類胡蘿蔔素對非吸煙者的有相反的作用。
研究人員報導,飲食中高水平的番茄紅素似乎能降低吸煙者和非吸煙者發生肺癌的危險。然而其它一些类胡萝卜素对非吸烟者的作用是相反的,即它们对吸烟者或曾吸烟者只有很少的或没有保护作用。
受调查者报告了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摄入指定份量的各种食物的平均频率。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份的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
1984-1996年间,女性中共有519例肺癌新病例。1986-1996年間,男性中共有275例肺癌新病例。
在非吸烟者中,α胡萝卜素摄入量占前20%的人同后20%的人相比,发生肺癌的危险低63%。β-胡萝卜素、黄体素和β隐黄素也有类似的不明显的降低癌症危险的趋势。在排除饮食评价时间与随访时间相差4-8年的因素后,发现两者间仍有很强的关联。因此作者認為類葫蘿蔔素與發生肺癌危險間的確有一段相當長的潛伏期。
类似食物中存在的其它植物性化学物质要比类胡萝卜素在减少致癌作用方面更重要。因此,在水果蔬菜豐富的飲食中補充類胡蘿蔔素是不明智的建議。
这一发现支持了他们研究小组的建议,即水果和蔬菜构成了农业食品金字塔的基底。其主要原理就是增加了預防慢性病所消耗的植物性化學物質的數量。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11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預防肺癌可用番茄紅素
波士頓的研究人員報導,飲食中高水平的番茄紅素似乎能降低吸煙者和非吸煙者發生肺癌的危險。 然而其它一些类胡萝卜素对非吸烟者的作用是相反的,即它们对吸烟者或曾吸烟者只有很少的或没有保护作用。
研究人員報導在排除吸煙因素的影響後,類胡蘿蔔素與肺癌之間的關聯明顯減弱。但當他們得出了類胡蘿蔔素的生物利用度調整評分後,番茄紅素與肺癌危險在吸煙者和非吸煙者中都有很強的負相關。
番茄红素能降低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但其它一些类胡萝卜素对非吸烟者的有相反的作用。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Dominique S. Michaud博士及其同事在護士健康研究和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中收集了有關資料(男性為46,924人,女性為77,283人),對他們進行多項的問卷調查。受調查者報告了他們在過去的一年中攝入指定份量的各種食物的平均頻率。 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份的美国临床营养学雜誌上。
在非吸烟者中,α胡萝卜素摄入量占前20%的人同后20%的人相比,发生肺癌的危险低63%。β-胡蘿蔔素、黃體素和β隱黃素也有類似的不明顯的降低癌症危險的趨勢。 在排除饮食评价时间与随访时间相差4-8年的因素后,发现两者间仍有很强的关联。因此作者認為類葫蘿蔔素與發生肺癌危險間的確有一段相當長的潛伏期。
Michaud博士小组认为类似食物中存在的其它植物性化学物质要比类胡萝卜素在减少致癌作用方面更重要。因此,他們總結道:“在水果蔬菜豐富的飲食中補充類胡蘿蔔素是不明智的建議。”
洛汕矶加州大学的David Heber博士在相关评论中说,这一发现支持了他们研究小组的建议,即水果和蔬菜构成了美国农业食品金字塔的基底。其主要原理就是增加了預防慢性病所消耗的植物性化學物質的數量。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4-2011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綜合維他命可以降低吸菸者罹患肺癌的可能性
一份美國新的研究指出,綜合維他命,葉酸還有綠色葉菜類可以降低曾經吸菸和正在吸菸者肺癌的發展。
一份在癌症研究期刊(Cancer Research)線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攝取較高的特定微量元素可以降低影響基因信號生成的甲基化(methylation )。許多基因在細胞作用(例:細胞分裂)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進而在肺腫瘤裡甲基化,顯示出微量元素降低罹癌機率的潛力。微量營養素對吸煙者的角色研究是具爭議性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 Alpha-生育酚(Alpha-Tocopherol)對Beta胡蘿蔔素癌症預防 (ATBC) 試驗,結果顯示beta胡蘿蔔素營養補充品有可能會增加罹患肺癌的機率。
一項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所贊助的研究指出,減少基因甲基化並攝取富含植物化學物質的綜合維他命營養補給品,包括維他命C,胡蘿蔔素,葉黃素,葉酸,維他命A還有K。這類的微量元素可以在綠色葉菜類裡可以找到。
每月至少攝取12份綠葉蔬菜的人降低了17%甲基化的危險性 ; 每日攝取至少750毫克的葉酸則有16%。研究者並指出,綜合維他命使用者降低了43%基因甲基化的機率,即使使用綜合維他命的時間並沒有與甲基話之間有關聯性。
註:最好還是攝取天然的蔬果而非人造的維他命。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11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服胡蘿蔔素過量易患肺癌
過多攝入胡蘿蔔素會增加吸煙者患肺癌的危險。另外,过多摄入维生素A容易导致新生儿疾病,过多摄入维生素E则会导致一些出血性疾病。一些維生素與某些藥物同時服用還會產生危險的副作用。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組織的健康專家委員會認為,過多攝入胡蘿蔔素會增加吸煙者患肺癌的危險。
许多人认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摄入量越多越好。但專家指出,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美国国家医药研究所的迈克尔·麦金尼斯博士主持了专家委员会的讨论。他说:“大约一半美国成年人服用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保健类补剂。没有研究能够充分证明,人们可以通过服用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保健类补剂促进自身健康。我们不敢肯定他们能否从中受益。事实上,我们非常担心那些过量摄入某种营养物质的人的健康受损。”
专家提示,过多摄入胡萝卜素会增加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另外,过多摄入维生素A容易导致新生儿疾病,过多摄入维生素E则会导致一些出血性疾病。一些维生素与某些药物同时服用还会产生危险的副作用。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11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β-胡蘿蔔素會增加吸煙者患肺癌機率
20世紀80年代的研究表明,每日攝入β—胡蘿蔔素和維他命A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尤其是對肺癌。
β—胡萝卜素和维他命A都是抗氧化剂,能够保护人体细胞免受致癌物质的影响。長期使用β-胡蘿蔔素增補劑會增補劑啊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研究還發現,使用視黃醇和葉黃素增補劑四年或四年以上,將使患肺癌的風險分別上升53%和102%。
這並不是第一次關於β—胡蘿蔔素增補劑對吸煙者的影響的研究。為了驗證這些營養素的效果,美國和芬蘭進行了兩個大型的雙盲臨床試驗。研究中吸煙人群被隨機分成兩組,每日服用β—胡蘿蔔素和維他命A或安慰劑。1994年,芬兰的研究人员宣布,在6年的跟踪研究中,实验组的肺癌发病率要比对照组高出16%,其他原因的致死率也要高8%。美國的研究人員也有相近的發現,因此他們中止了研究。
以上的兩項研究結束後,研究人員繼續了解這些營養素的長期致肺癌率以及死亡率。在繼續觀察了8年後,2003年芬蘭的研究人員宣布,停止服用β—胡蘿蔔素後患肺癌的危險性很快減小,但消失需要更長的時間。美国的研究人员在6年继续跟踪观察后认为,实验组肺癌发生率要比对照组高12%,死亡率高8%。
目前有研究认为β—胡萝卜素会引起的细胞改变,导致肺癌发病率的持续提高,即使血中浓度已经回到正常。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Albanes博士指出,β—胡萝卜素对于不吸烟者或健康人没有特别影响。另外,食用富含β—胡萝卜素和其他类胡萝卜素的新鲜水果蔬菜没有危害,相反这类饮食对健康有益。
Satia和同事們使用調查表對77000名年齡在50到76歲的美國人做了膳食增補劑使用的調查研究,包括多種維生素和單個的營養物質。調查包括521名肺癌患者案例。調查顯示特定的人群,特別是吸煙者使用某些營養物質時,患肺癌的機率高於普通的人群。
此外,調查還表明,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隨著使用β—胡蘿蔔素、葉黃素和視黃醇的時間延長而增加。使用增补剂的总时间比加大剂量产生的影响更明显。以适当的剂量长期使用也能增加患肺癌的风险,对吸烟者更是如此,而对不吸烟着的效果并不明显。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11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誤區:β胡蘿蔔素使吸煙者遠離肺癌?
據說,在吸煙者的血液中,β胡蘿蔔素含量極少,而這似乎對健康很不妙。要知道,β胡蘿蔔素不僅是一種重要的食品色素(E 160b)以及維生素A的前身,而且新近也光榮地擠進“抗氧化劑”、“原子基捕獲者”隊伍之列。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
為了讓醫學的門外漢們理解這支隊伍的任務,專家們是這樣解釋的:就好像是在一部警匪片裡,原子基是行凶作惡者,而抗氧化劑就是懲惡揚善者。只要我们从药房里买来足够的维生素片,它们就可以作为强化“警力”补充到体内,然后体内的“坏小子们”便被转化成不会侵犯我们健康的“良民”。所有饱受紧张压力和环境污染的人,尤其是烟民,应当能从这个对策中受益。消息一传开来,维生素生产商的钱匣子就开始哗啦啦地响个不停,就好像天天都在过圣诞节。
專家們竭力證明,使用抗氧化劑確實能帶來美妙的療效。但是很遺憾,實驗研究的結果只能使他們從期望變成失望。有一个名为“芬兰项目(Finnland Studie)”的实验,共涉及3万名吸烟者,研究过程持续了8年。在实验期间,受测者分别服用了β胡萝卜素、维生素E以及安慰剂(实无药效,只起心理作用)。结果是:服用β胡萝卜素的病人,他们中死于肺癌的人数居然要比其他两组高出18%。顺便提一下,死亡率最低的是服用安慰剂的那组实验参与者,就是那些没有服用维生素片剂但是以为自己服用了的吸烟者。
抗氧化剂怎么反而成了令人深恶痛绝的反面典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这只能说明:“多多益善”的准则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小剂量的抗氧化剂的确可以转化某些原子基使其对人体无害,但是如果剂量大了,它们就起了反作用,从抗氧化剂变成了亲氧化剂。这意味着,它们就要开始“犯下”原本应该由它们来阻止的“罪行”:拆散生命体有机分子的化合键。
此外,凭经验人们还得知:抗氧化剂只在有氧或铁元素的环境中截获原子基。在人体的呼吸器官——肺部,不仅含有吸入的大量氧气,而且还有参与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的血液循环,而血液中富含铁,这使得肺成为一个理想之所,大量有机分子的化合键在此被拆散,又重新与游离原子基键合,从而使抗氧化剂变成亲氧化剂的“堕落”行为“得逞”。因此从生化角度来理解,就不会对服用维生素后肺癌反而有所增加的结局感到不可思议了。
现在我们来谈谈吸烟者血液中含量减少的β胡萝卜素。吸煙者的肺部遭受著特別嚴重的污染,主要是吸煙產生的聚合物,它被認為是誘發肺癌的關鍵因素。這個說法為人熟知,然而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这种诱发癌症的聚合物其实还是一种迄今所知最为强效的天然抗氧化剂。而人體會本能地作出反應,使自己從嚴重的抗氧化劑污染中解脫出來,從而自行調節減少了另一類抗氧化劑——β胡蘿蔔素的含量。可以說,吸煙者體內的維生素含量確實較少,但是並非對健康不利,恰恰相反,自身免疫啟動了保護性反應,正是為了保護自己。
只有食品廠商們還在憂心忡忡,因為多年來,他們一直依賴添加維生素C、E以及β胡蘿蔔素來延長食品保質期或者維持食物新鮮的色澤。今後該怎麼辦?
【資料來源:Cancer Research】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11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肺癌死亡率高 初期多被誤認為感冒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最近二十年來全世界的癌症死亡率正快速上升,其中以肺癌的死亡率增加最快,台灣也是如此。衛生署98年度統計,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的為第1名。
肺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多為偶發、乾咳等,也可能會有少量痰,或痰中會帶血的情況。有些人則會出現胸部悶痛,持續性壓迫感等。直到較後期才會出現類似氣喘的聲音。
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高尚志表示,因為肺癌一開始時,不會壓迫氣管與神經,大多數人無法分變肺癌或是單純的上呼吸道感染,導致就醫時間延誤,等到肋膜積水發現時,都是第四期,治療效果差,更無法開刀切除。通常這類患者必須做化療,但化療會產生噁心、嘔吐、掉髮、疲倦、胃口不好、白血球數下降、免疫力變差、抵抗力下降等副作用。
高尚志表示,70歲以上老人家在化療後,體能狀況並不理想。以體能狀況分0到4分為例,0分與正常人相同;但1分只要做激烈運動就會喘;2分則稍微動一下就會喘,例如上下樓梯等;至於3分只能躺在床上,只要一動就喘;可是4分者,就連躺在床上不動都會喘,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肺癌患者可選擇口服或針劑等標靶藥物,透過阻斷細胞分裂的表皮生長因子EGFR受體,在肺癌細胞開始分裂前就先阻斷;或利用血管生成因子VEGF機制,避免癌細胞血管生成,使得腫瘤無法獲得養分而萎縮。
少數患者使用標靶藥物後,會產生流鼻血、腸胃道出血、腦出血、嘔吐等副作用,但是高尚志表示,通常化療後,有高達80%的人會出現副作用,但標靶僅10%的人有副作用。
高尚志強調,若患者體能狀況不錯,年齡在70歲以下,建議先化療,若副作用嚴重,做了3、4個療程效果都不好時,再考慮使用標靶藥物。基本上,化療後,每三個月必須回診追蹤,一旦情況變壞,只要罹患肺腺癌,醫師檢附據臨床影像資料,即可向健保局提出標靶藥物申請。
肺癌標靶藥物包括得舒緩、艾瑞莎等,健保都有給付,但患者可能出現皮膚紅疹、指甲甲溝炎、睫毛倒插、拉肚子、肝功能指數上升、喘、肺部纖維增生等副作用。
肺癌有時候會藏在心臟、肝臟或大血管旁邊,一般胸部X光檢查不見得可以發現。高尚志建議,50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老菸腔民眾,除胸部X光檢查外,最好定期做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
高尚志說明,除化療外,若經濟許可,標靶藥物也是治療肺癌另一選擇。但他強調,心情不好,任何藥物都沒效,呼籲患者應隨時保持輕鬆愉悅心情,營養也得均衡,讓大便暢通,家人也須適時扶持並給予精神上支持。
一旦病情嚴重、體能不佳,建議不要太積極治療,只要給予安寧等止痛、退燒、防止過喘等藥物治療,患者才能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與尊嚴。
【中國時報 2011/03/09】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11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檢測腳趾甲尼古丁 可診斷肺癌先兆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檢測腳趾甲中尼古丁含量,可以成為診斷肺癌的先兆。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加州聖地牙哥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透過研究腳趾甲中尼古丁的含量發現,高尼古丁含量的人比低含量的人得肺癌的風險要高出三倍。
而讓人震驚的是,接受試驗的人中,有些人從沒有吸煙的經歷,但腳趾甲中尼古丁含量卻很高。專家說,這顯示吸二手煙對人體的重大危害性。
人的腳趾甲每年只會增長一公分,增長速度比手指甲要慢很多,因此從腳趾甲中更能判斷出是否受過尼古丁侵害。
研究小組曾花費12年時間追蹤記錄850個受研究對象健康狀況,他們還發現,腳趾甲中的尼古丁含量過高,也會增加心臟病的發病機率。
【中廣新聞 2011/03/09】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11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手煙增加先天畸形發生風險
最新一期美國小兒科學雜誌(Pediatrics)7日發表一份分析報告指出,婦女於懷孕期間吸進二手煙,發生死胎或先天畸形胎的機率將會升高。
這項報告說,與煙槍一同生活或工作的孕婦,發生死胎的機率比一般孕婦高出23%,出現先天畸形胎的機率也比常人多13%。
這項分析報告共同作者之一的英格蘭諾丁罕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教授雷歐納迪-畢(Jo Leonardi-Bee)表示,婦女在受孕前和懷孕期間必須避免吸進二手煙。
雷歐納迪-畢和她的同事結合了來自19項研究的資料,分析二手煙與流產、新生兒死亡、先天畸形胎之間的關連。在流產與新生兒死亡部分,孕婦無論是否吸進二手煙,機率相差不多;只有先天畸形胎的發生風險會因為二手煙而增加。
根據這項分析報告,孕婦所吸到的二手煙,主要來自於孩子的父親。
【中央廣播電台 2011/03/08】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11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孕婦吸二手煙 增高死胎及缺憾嬰機率
根據美國一項醫學研究指出,孕婦常吸二手煙,比較容易發生「死胎」或生下有缺憾的嬰兒。
這項研究是針對19個有關二手煙對孕婦影響的研究做出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在吸二手煙的孕婦組別中,出現「死胎」的機率比一般孕婦高出了23%。而生下有缺憾嬰兒的機會則也高出13%。
負責這項研究的人員表示,這研究結果說明了,婦女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應該盡量避免吸到二手煙,以免對胎兒造成影響。
【中廣新聞 2011/03/08】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11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男人想避癌保命 要戒香檳酒
癌症對國人健康威脅如影隨形!衛生署最新統計,九十七年近八萬人罹癌,平均每六分卅五秒就有一人陷入癌症魔掌,其中又以多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的乳癌,是近年增加速度最快的癌症。而男性若要保命,就要戒除和癌症發生有密切關係的「香檳酒」(香菸、檳榔、酒)!
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表示,九十七年罹癌患者較九十六年增加四千多人,十大癌症排序中,只有第九名子宮內膜癌及第十名皮膚癌排名對調,其餘不變。
十大癌症只有胃癌及子宮頸癌發生率較前一年下降,其餘均攀升,其中又以子宮內膜癌成長近兩成最高。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余慕賢說,子宮內膜癌的增加與飲食西化、肥胖、三高有關,加上目前沒有良好的篩檢工具,所以較難早期發現。
就發生人數來看,大腸直腸癌仍是國人最恐怖的夢魘,僅九十七年就有逾一萬一千人罹患,其次依序是肝癌、肺癌、乳癌及口腔癌,這五種癌症患者人數就占所有癌症的五十六%。
依性別來看,男性癌症發生率平均是女性的一.三倍,以食道癌及口腔癌「重男輕女」的現象最嚴重,男性發生率分別是女性的十四倍與十二.七倍。
值得重視的是,男性食道癌與口腔癌的發生率高且明顯年輕化。據統計,數罹患食道癌男性小於五十二歲,口腔癌患者半數小於五十七歲,相較男性整體罹癌年齡六十五歲足足年輕十三歲、八歲。
邱淑媞說,研究證實,口腔癌、食道癌的發生與「香檳酒」(香菸、檳榔、過量飲酒)有關,「男性若要保命,就要戒除香檳酒」。
她強調,幾乎所有癌症都直接或間接與抽菸有關,相關研究顯示,每天抽一包半菸,接受的輻射量約相當每天照一張X光片,要遠離癌症就一定要戒菸。
【中國時報 2011/04/14】 |
|
|
|
|
|
|
|
发表于 17-4-2011 07: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西边一条毛
想问你,你戒了那么久还会有烟瘾吗???
吃饱饭后还想要吸烟吗???
我每天 ...
蓝色甜瓜 发表于 12-3-2011 02:33 AM 
1/2 年后还是会有这种感觉, 不过没那么强烈, 不过千万不要抽烟,要坚持 |
|
|
|
|
|
|
|
发表于 17-4-2011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4-2011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拒菸不酒別熬夜 防肝癌有撇步
台灣每年罹患肝癌患者約6000人,但許多肝癌患者都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肝硬化。醫師表示,避免肝癌、肝硬化,最重要的是飲食正常,不菸、不酒、不熬夜,定期檢查肝功能。
大林慈濟醫院今天表示,「不注意身體健康,醫師也會病倒!」因為有名醫師到大林慈濟醫院參加學術研討會,在會議中突然休克昏倒,經過急救診察後,發現是肝腫瘤破裂。
院方表示,這名醫師一向自認為身體健康,為病人看診也充滿熱情,沒想到自己罹患肝癌卻不自知,所幸經手術切除肝腫瘤後,預後情況良好。
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魏昌國表示,治療肝癌的方法不少,其中以肝臟切除手術的效果最好,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手術治療的。
他說,台灣每年罹患肝癌的病患約有6000人,其中僅約10%到20%的病人可以接受手術,其餘因手術後切除剩下的肝臟體積,不足以支持病人身體所需,因此無法接受手術。他認為,腫瘤的位置、大小都不是影響手術成敗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病人的殘餘肝功能還剩多少。
魏昌國指出,肝病是台灣的「國病」,從B型肝炎、C型肝炎,到肝硬化,再到肝癌,整個過程大約30年。不幸的是,台灣肝癌發生率是美國的10倍,罹病人口居高不下。
他說,台灣有9成的肝癌患者有肝硬化現象,而肝硬化的病程進展是不可逆的,因此避免肝癌、肝硬化,最重要的還是要照顧好肝臟的健康;肝癌在3公分以內的早期階段,手術有超過50%的治癒率,民眾應定期接受肝功能檢查。
【中央社 2011/04/13】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4-2011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吸菸父母育嬰 三手菸殘留易毒害寶寶
二手菸是導致嬰兒猝死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月國際公衛期刊(BMC PUBLIC HEALTH)刊載的研究論文指出,小嬰兒和有吸菸習慣的父母同房睡覺,體內尼古丁濃度會高兩倍,學者認為,這就是父母吸菸後身上所殘留有害菸品微粒所致,也就是所謂的「三手菸」。
歐洲研究 寶寶體內尼古丁高2倍
該項研究係歐洲泰隆尼亞(Catalonia)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千一百二十三名嬰兒的父母進行訪查,並分析其中兩百五十二名嬰兒的頭髮中尼古丁濃度,並做後續追蹤。
研究顯示,和有吸菸習慣的父母睡在同一間房間的嬰兒,較之與父母分房睡的嬰兒,頭髮中尼古丁濃度高兩倍,顯然是暴露在菸品燃燒後,殘留於皮膚、衣服以及頭髮上的有害菸品微粒環境中,所導致的結果。
參與該研究的父母,七成三有吸菸習慣或會在家吸菸,有高達八成三的嬰兒髮中驗出較高尼古丁濃度。由於吸菸媽媽較常陪伴嬰兒,對寶寶的影響更甚父親。即便父母未在嬰兒身旁吸菸,或只在窗戶邊吸菸、在其他房間吸菸、吸菸後加強通風,嬰兒髮中仍有較高尼古丁殘留。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的研究指出,尼古丁可與空氣污染物亞硝酸產生反應,形成菸草特有的致癌物質亞硝胺。亞硝胺可透過吸入後皮膚接觸進入人體,對爬行的幼童影響很大。
醫師:有毒物質室內殘留3個月
高雄榮總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指示,三手菸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兒科醫學會提出,因為一根菸燃燒釋放的有毒物質,至少在室內殘留三個月以上,會附著在牆壁、天花板、地板、家具上,緩慢釋放,危害健康。
薛光傑指出,吸菸者多數都不清楚自己的身上也會殘留有害菸品微粒。菸中有七千多種化合物、六十九種確定致癌物,為人父母都應立即戒菸,因為嬰兒易經口鼻、皮膚吸收三手菸,且嬰兒因嗅覺敏感,常因習慣爸媽身上所殘留菸味,反而排斥讓不吸菸的人抱,不知不覺間已有對菸容易成癮的傾向。
【自由時報 2011/04/16】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