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论四圣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4-2009 08: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4# upatissa 的帖子

一个观察贪相/瞋恚/痴相断的圣哲,还不是离慢知见清净,佛陀这样说,并没有错。断贪相/瞋恚/痴以脱离轮回也不是佛教徒才知道的,基本上大部分沙门行者某种程度上都是远离财色名食睡等啊贪欲,一个修苦行的耆那教徒,某种程度上也熄灭了贪瞋痴。

不过以佛法知见,要彻底断除贪瞋痴,唯有观察因缘所生识者,皆悉无常,是有为行,是患法,灭法。观察緣所生法是滅终归于灭,无我无我所,这样观察才能彻底灭除爱染执取,所以是離欲法,是斷知法。

这样来观察,從观察缘所生法,无常,苦无我,而得到远离我慢而的清淨知見。


  


u兄不妨分别第三步骤“无所有”和“断五取蕴”有何分别?

一位沙门不再贪取任何相,是否就是成功得到“无所有”。这个阶段,难道不是努力断五取蕴而到达的境界吗?

所以,我觉得一位沙门不断努力断贪,断执着五蕴/断五取蕴,只能成就“无所有”,还不能成就经文中所提到的最后一个步骤“知见清静“。

u兄把最后一个步骤理解为断五取蕴,那么,第三和第四步骤岂不是没有分别?

第四步骤,不可能理解为=断五取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4-2009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u兄认为第四个步骤中所提到的因缘法和无常等道理,只是为了帮助断五取蕴,这似乎贬低了第四个步骤。

请回看第一个步骤“证空”,
佛陀在第一个步骤,都已经教导修行者使用无常等等佛法来放下五蕴,让心生起放下五蕴的喜乐,感受到放下负担的喜乐,不断思考这些五蕴是苦,无常等。

之后,当修行沙门已经可以掌握这种放下的喜乐心境,在进一步修第二个步骤“无相”,

无相的步骤,就是使用缘起法观察一切有为法都是不实在的。

当成功掌握无相,再进一步修"无所有”,
也就是破除一切对法相的贪取,

所以,u兄把第四个步骤形容为借助无常和缘起法等佛法来帮助放下五蕴,似乎回到第一个步骤。

其实,成功到达第三个步骤“无所有”,已经是放下一切了,为何还要进入第四个步骤,
第四个步骤,不容小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4-2009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

以上是第四步骤,
为什么一位已经不再贪取任何法相的修行人还需要进入以上的步骤?

以上的步骤,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观察。

先观察六入,
虽然修行人已经不再执着六入,但是还需要观察六入,为什么?

因为要“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

以上就是第四个步骤重要的地方。是前三步骤没有的重点。

前三步骤只是教导修行人如何进入断贪的境界,但是还不能解脱。

有些人认为“知道一切都是缘起的,就是成就第四个步骤了。”
这种说法不完整,
为什么?
因为他还没有观察到我、我所从何而生?

他还没观察到什么因和什么缘而缘起“我”。

只有观察到这个因和缘,并了解这是缘起无常的。
那么,他才能彻底解脱了。

所以,一个修行人即使知道缘起法,切无法观察到第一个因和缘,是无法解脱的。
我觉得:
以上就是第四个步骤的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9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3# y973 的帖子

u兄把最后一个步骤理解为断五取蕴,那么,第三和第四步骤岂不是没有分别?
第四步骤,不可能理解为=断五取蕴


师兄过渡诠释我的意思,我从来没有说第四个步骤 =断五取蕴。

佛经常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一个能够对世间能够生起无常的知见,就能够生起无我的知见。有了无我的知见,就能够时常思惟无我,心离我慢,朝向于涅槃之路。无常,无我只是心离我慢,朝向于涅槃之路的修行必要条件。不过有了无常,无我的知见,不表示你已经心离我慢,灭五取蕴,证涅磐,这个部分要搞清楚。建立佛法的正见要站在最高/最究竟的角度来看,修行佛法则要从最低做起。正见是涅磐必要条件,但是有了正见,不表示你已经证涅磐,这并不很难区别。如佛陀在经中说,不论你只不知道,先得法住智,
后得涅磐智。

读经文要懂得捉经文的重点,以及参考其他经文/论典,不能断章取义,或者自我诠释(除非你已经消化了经文的意义)。其实经文的题目多少已经透露了重点,圣法印知见清净,什么样的知见,才是可以离慢的清净知见。我以为就是相应于八正道里的正见或者佛经中常说的法住智。

区别在于,正见/法住智多从理论上讲,这经文是从修行三昧来讲。师兄如果把它和大空经和小空经作比较,经文表达的意义/体裁就更明显。经中从空,无相,无所有(以空三昧为基础)一层一层的修行,修到了无所有三昧(三昧就是深定),即使这个阶段,也只是观察贪相,瞋恚相、痴相断,不过还没有离我慢(有我慢,如何说贪,瞋、痴尽断?),所以还不是知见清净。

唯有在这个无所有三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观察,六根六尘而生六识。此识是因缘法,是无常,是是有为(业烦恼所为的),行(思愿所造作的),缘所生(的)法。没有常住的“识“(无我)。如此观察此因缘法无常,无我,患/灭(苦),是远离爱欲法,断知法,这才是圣法印知见清净。这和经中所讲的: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和大空经/小空经的修行阶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空经《空之探究
不起村落想,人想,因村落想及人想而引起的疲勞,是沒有了
不憶念人想與無事想,專一憶念地想,觀地平如掌;人想空,無事想空,(因人想、無事想而引起的疲勞沒有了)
專念空無邊處想而地等想空。
專念識無邊處想而空無邊處等想空。
專念無所有處想,不念識無邊處等想,識無邊處等想空。。。
莫念無量識處想,
莫念無所有處想,
當數念一無想心定
彼如是知:空無量識處想,空無所有處想,然有不空,唯一無想心定」。
UPA:在无想定中,不可能会生起欲界/色界的贪相,瞋恚相、痴相断,如果有的话,就不可能会证得无想定中。但是即使无想定,也不应该住,住的话,还是有疲勞,因为还是没有离开五取蕴。
但無想心定,還是有為法,還是「有疲勞」── 惱患的,所以如樂著無想心定,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如觀無想心定,是本行所作的有為法,不樂、不求、不住,那就以慧得解脫──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得究竟解脫,也就是無相心解脫中最上的不動心解脫akuppa^-cetovimutti

唯有观察无想定也是缘起所生,是有为法,不应该乐/求/住。唯有这样观察,才能得到究竟解脱。不乐/求/住一切法,就是五取蕴灭。

先外空五欲,(远离群聚,远离欲贪,而乐于无欲)修习禅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内空观。
次观五取阴而内空我慢。

佛法的修行都是从戒定慧修来。小空/大空/圣法印知见清净中(空,无相、无所有三昧/深定)之所以还不是知见清净,主要在于慧/知见方面,唯有认识到诸法都是缘起所生,有为,患/灭/苦,无常,无我,这才是朝向涅磐的知见清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09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 upatissa 的帖子

u兄认为“佛法的修行都是从戒定慧修来。小空/大空/圣法印知见清净中(空,无相、无所有三昧/深定)之所以还不是知见清净,主要在于慧/知见方面,唯有认识到诸法都是缘起所生,有为,患/灭/苦,无常,无我,这才是朝向涅磐的知见清净。”

u兄还不能明白我的意思。

这样吧! 我举出两个例子让你思考:

1)一位修行人A,从来不曾接触佛法和缘起法,努力修行放下五蕴的执著,成功进入“无所有”的境界。

2)另一位修行人B,
他接触了佛法,并明白一切法相都是缘起无我无常的。
之后,他努力修行放下对五蕴的执著,也成功进入“无所有”的境界。

注明:依据我贴上的经文,“无所有”的境界就是“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这个境界就是修行人观察一切法相的时候,成功断了一切贪取,憎恨和愚痴。

请问U兄,
修行人A无法解脱,因为他不了解缘起法,
修行人B也不能解脱,即使他了解缘起法。

B 为何不能解脱?即使他了解了缘起法。

就如同U兄,即使了解缘起无常无我,当你不断禅修,修入无想定中,还是不能解脱。
为何你自说还没了解缘起而不能解脱?

你不觉得你认为“不了解缘起”变得不头不尾吗?

A开头不了解缘起,修到无想定,不能解脱。

B开头已经了解缘起,但是,修到无想定,也是不能解脱。

你不觉得,B不能解脱,不是不了解缘起,而是另一个原因,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9 05: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 y973 的帖子

此经和小空/大空经类似,都是适合阿兰若行者,所以都有甚深禅定,不是无想定就是无所有三昧(定)。一个要进入这种深定的行者,心中必然要对比较粗的境界舍弃,如欲界/色界。而这种深定无论你是否“知道“缘起法,都可以证得,套用佛教说法,是通于有漏。“知道“缘起法的人,不表示他能体证缘起。B不能解脱,不是因为她不了解缘起,而是他还没有体证缘起。就像我在楼上讲,正见是涅磐必要条件,但是有了正见,不表示你已经证涅磐。

所以在无想定/无所有三昧,观察贪等相不起/断,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无想定/无所有三昧还是诸行,还是无常法,行者如果从此深定出来到日常生活中,贪嗔痴还是会生起。而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达到贪嗔痴永尽,行者唯有在那种深定之下,必须能够观察缘起所生法,无常,苦,无我,才能够向于涅磐,达到贪嗔痴永尽。当然我个人不认为非得达到无想定/无所有三昧的阶段,才可以观缘起无我而向于涅磐。传说只要有近行定的功夫,就可以观缘起无我而向于涅磐,不需要无想定/无所有三昧。A 无法解脱,关键就在于他们只有甚深的禅定,没有缘起的正见/法住智。B 无法解脱,是因为她只知道缘起-无常,苦,无我,即使到了无想定/无所有三昧,也没有观察缘起-无常,苦,无我。没有观察,何来体证?这并不难分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3-4-2009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6# upatissa 的帖子

无想定/无所有三昧,只是贪嗔痴想不起(不过应该还有微细的爱染执取),不是贪嗔痴永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09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6# upatissa 的帖子

u 兄所提到的“体征缘起”以及“了解缘起”。

u兄认为B 了解缘起,但是没有体证缘起,即使已经到了“无所有”境界还是不能解脱。

请问你觉得我们使用什么管道/六入来了解缘起,又以什么管道/六入来体证缘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4-2009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7# upatissa 的帖子

彼師弟子學彼遠離。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或住彼處。學遠離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彼學遠離。精勤安隱。快樂遊行已。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邑.國人。彼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邑.國人已。便功高還家。
如是為煩弟子。是亦為惡不善法。穢污。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所煩。是謂煩弟子

其实大空经末还告诉我们一些学佛的态度。有些出家人,学佛初期,在阿兰若处,精进学佛修行,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大概是因为有很深的禅定,以及没有世俗生活的牵挂,以为自己已经有修为(觉悟了),慢慢的接触信众,结果升起欲望/烦恼之心,生诸恶、不善法杂染。而佛陀同样的在阿兰若处,同样的接待信众,切不会生起贪欲之心。这说明了一个在阿兰若处,精进修行,得甚深禅定(如无想定/无所有三昧),观察贪嗔痴相断的人,不表示你已经贪嗔痴尽断,如果尽断的话,当如佛陀,面对世俗生活,也不会生起世俗欲望/烦恼之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圣法印经的背后意义,不是更明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9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8# y973 的帖子

无论你以什么管道/六入来体证佛法,如果你对于缘起法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知道,而没有渗透你的人生观,日常生活,或者没有时时刻刻思缘起法(无论你是定境还是非定境),你不可能体证缘起,即使你得到了无想定/无所有三昧。
佛法当从
知道(语言/文字)
思维
观察
体证而得。

不是说你知道缘起,搞清楚缘起法,你马上就解脱,话不是这样子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09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9# upatissa 的帖子

生活即修行。。。不过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09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0# upatissa 的帖子

u兄认为进入“无所有”境界的修行人能够断灭贪噌痴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

u兄认为他们如果离开“无所有”的境界回到五花八门的世界时候,他们的贪噌痴烦恼还会再次泛滥?

u兄认为佛陀体证缘起,所以回到五花八门的世界,依然不会再出现三毒烦恼?

u兄认为了解/知道缘起不能解脱,体征缘起才能解脱?

u兄认为能时时刻刻在生活中不离开缘起观念,就是体证缘起?

——————
如果以上所说的都是u兄的看法,那么,我觉得,从我所贴上的经文作为依据,你所了解的体征缘起等,还是停留在第三个步骤。还是没有进入第四个步骤。

我和u兄不同的看法来自:苦的熄灭。

u兄认为苦来自对五蕴的执取 -  五取蕴。

这一点,我认同。

u兄认为苦的熄灭来自熄灭五取蕴,不是五蕴。
这一点,我不认同。

我贴上那篇经文,就是为了让你看见,熄灭五取蕴,只是成就“无所有”的境界,还有第四个步骤还没达成。
然而,你切认为这些“无所有”境界的修行人只是与世隔绝,暂时断灭烦恼而已,不能像佛陀般可以不受五花八门的世界影响。

你我不同的看法来自五蕴的熄灭。
我的看法:
五蕴包含名色,色是共用的,可以被别人夺取的四大。
名切是虚假的。
我们的解脱,将会止息名的缘起。

当然,我认为解脱圣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入无余。

不过,如果你认为“解脱是属于灭五取蕴而非五蕴”,我觉得就有必要研究这句话是否合理。

这句话将会影响一个人如何吸收佛法,
如果你的看法是对的,
那么,支持你的看法的修行人将会不断净化人生,也就是人间净土佛学系列。

如果我的看法是对的,
那么,支持我的看法的修行人将会努力成就前三步骤到达“无所有”境界,然后再接再厉观察我从何而生,
这种观察,将会越观越细微,从六入下手,不断观察何因何缘才会缘起六入,
修行人将会察觉到名色缘起六入,
然后,当观察定力不断提升得更细微,就会察觉识是如何地缘起名色,
接着,就是察觉行是如何缘起识。
之后,就是无明是如何缘起行。

当修行人知道无明就是误认为这些行,识,名色等等属于我的,只要有这种知见,行即刻被缘起。苦也随之而来。
修行人如果知道这种无明会带来苦,
那么他就会灭无明,如此,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老病死灭。

——————————

u兄是否看见,如果认为苦的熄灭和五蕴,五取蕴的关系出现不同,将会带来不同的修行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09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y973 的帖子

苦的熄灭来自五取蕴。
五蕴包含名色,色名都是虚幻。
但是,因为没有执取,所以五蕴的熄灭不会造成任何痛苦。
灭除五取蕴的同时,四相全部灭除。
确实,灭除了五取蕴,还需要观察,但是不是努力或不断观察,而是随缘观察了知缘起,因为不要再执取了。
另外,方向一对,五眼之一就会逐渐张开。
那个时候,就会清楚什么是缘起。

然而,这些都是从灭除五取蕴后,由佛性/觉察的心/...领头,去观察的,无有所求的观察,无为的了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4-2009 0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y973 的帖子

如果你的看法是对的,
那么,支持你的看法的修行人将会不断净化人生,也就是人间净土佛学系列

u兄认为进入“无所有”境界的修行人能够断灭贪噌痴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

u兄认为他们如果离开“无所有”的境界回到五花八门的世界时候,他们的贪噌痴烦恼还会再次泛滥?

u兄认为佛陀体证缘起,所以回到五花八门的世界,依然不会再出现三毒烦恼?

u兄认为能时时刻刻在生活中不离开缘起观念,就是体证缘起?


感觉上我是用华语和印度人讲话
师兄如果还想讨论的话,请停止没有必要的胡乱猜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09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3# o1j2m3 的帖子

虽然灭了五取蕴,五蕴不会带来任何影响,但是,这种阶段只能说是“有身受没有心受”。

佛陀虽然曾经比喻圣人只有身受不会有心受,但是并没有说过:“解脱是灭五取蕴而非灭五蕴”。

现代很多学者都是如此认为" 解脱是灭五取蕴而非灭五蕴”,
这是需要讨论的。

简单地说:
圣人要灭五蕴,必先灭五取蕴,
灭了五取蕴,还需要通过观察缘起来追寻“我从何缘起?”,也就是寻找“森林中的造屋者”。
O兄提到:“,灭除了五取蕴,还需要观察,但是不是努力或不断观察,而是随缘观察了知缘起,因为不要再执取了。”

我并不认同你说的:灭了五取蕴之后,只剩下随缘观察。“
也许你认为这种随缘就是不再执著的象征,

从我贴上的经文第四个步骤,不是随缘观察,而是有目标地观察“我从何而生?”
这种观察,是有目标地察觉缘起我的第一因和缘。
只有找到了这个“造屋者”,然后把它拆除。那么,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灭苦道路。

这个造屋者,是缘起的,没有我所,也非本性/本心,没有上帝等。

造屋者就是无明。
如果你不把它拆除,他会不断带来痛苦的身受。

解脱的圣人,就是找到了这条道路,一条能够拆除造屋者的道路。

而不是坐在森林不受森林影响的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09 08: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4# upatissa 的帖子

随缘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4-2009 10: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5# y973 的帖子

现代很多学者都是如此认为" 解脱是灭五取蕴而非灭五蕴”,

我要求不高,你只需要举出一个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09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5-4-2009 06:46 PM 发表
依佛法来讲,要灭除生命中的苦恼,就要离开五取蕴,而不是叫我们离开五蕴。因为五取蕴源自于爱染,有爱染就会有有(五取蕴苦)因缘,只要有爱,(五取蕴)就会再生,(五取蕴)苦就不断的生起,轮回。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苦集圣谛,是因为无明。如果能够完全远离爱取,就是苦的熄灭-涅槃。
...
这句就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4-2009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8# y973 的帖子

这句话是我讲的,我远不到学者的程度,你可以指出一个例子,那个学者在那篇学术文章说解脱是灭五取蕴而非灭五蕴,一个就好。学佛要为自己言行负责,你既然说出这句话,当然不能够讲讲就算,要讲事实,要有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09 1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9# upatissa 的帖子

你承认说了就好,

既然你谦虚不认自己是学者,那么我找了一篇来自:
http://www.siddham.cn/yuan4/bookms2a_1.html
这是一个siddham yuan 4 佛教团体发出的文章:

世人每误解为有无之无,根本大错,由五蕴以至智得,都属于法,倘知诸法空相,则自不执取而得自在矣。入地狱者,执取于多分之贪瞋痴,畜类执取于多分之痴,鬼道执取于多分之贪,魔道执取于多分之瞋,人道执取于半分之贪瞋痴,天道执取于少分之贪,是皆生死挂碍也,皆五蕴未空,六根未净者也。

又世人误解五蕴皆空,以谓止灭五蕴,断绝五蕴,落于断灭矣,不知无五蕴者,非断灭也,非废五蕴也,不执取而已,知心境本来空而已。

凡夫执取五蕴,执取六尘六根,乃至六识,是十八界蕴集不散,故难解脱。 缘觉虽无三毒,然执取于十二因缘,由无明至老死,均属于幻法,彼尚无智以空之也,故未究竟。

声闻虽亦了分段生死,但执取于四谛法,同一不究竟也。

菩萨则执取六度万行,仍不离智得之法见,尚有挂碍,亦未可谓为究竟也。是故法之妙用在一无字,曰勿执取而已。

自凡夫以至菩萨,由五蕴以至智得,皆不可取。何以故,诸法相本来空故,以无所得故。

此分专言起用之法,在用慧照功夫,不执取而已。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解,可参阅其他注释,总不外乎惑业苦三字之流转,至于经内之尽字,亦作无字解。无无明者,勿执取于无明也,尽者,言无无无明。并执取亦不执取也,前为空心,后为空空,前空人我,后空法我,乃登佛位焉。

  


注明:以上的文章,我个人认为不符合佛法。

[ 本帖最后由 y973 于 24-4-2009 12:4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7-2025 02:28 AM , Processed in 0.13585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