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errickwong

西藏金刚乘介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3-6-2007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岡波巴
  
十項殊勝之法
1.        在六道一切眾生中,能獲得一暇滿人身,實極為殊勝。
2.        在不信佛法的眾人群中,得一信佛之人,實極為殊勝。
3.        在百千宗派中能得此具足心要義之宗派,實極為殊勝。
4.        由聞思所得之萬千智慧,不及由修證所生之一剎那智慧來得殊勝。
5.        修持萬千有為法之善業,不及行一剎那之無為法善業來得殊勝。
6.        修持萬千種的有緣三昧,不及修持一剎那之無緣三昧來得殊勝。
7.        行無量之有漏善業,不如行一剎那無漏善業來得殊勝。
8.        生起萬千種之覺受,不如生起一剎那之證悟來得殊勝。
9.        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行萬千善行,不如修一剎那之無目的之善行來得殊勝。
10.    以萬千紅塵中的財物作為佈施,不如「一物不執」來得殊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6-2007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個人可以有兩個師父嗎?"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答
○甚麼是'根本上師'?一個人可以有多於一位'根本上師'嗎?
◎'根本上師'的藏文是TsawaiLama,他是我們成就無上佛境的因。所有佛法的成就,無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師。依止上師就似是一棵大樹的樹幹,一切佛法成就與證悟好比支幹及樹葉、果子等,它們都依靠樹幹而生出,全部源自大樹的主幹。如果缺少了主幹,就不可能有支幹、樹葉及果實了。'根本上師'並不是西藏獨有的新概念。不論南傳佛教、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源出於傳統印度佛教,而'根本上師'及依止師長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礎概念。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尋找根本上師,應先行好好學習皈依及因果法門等,並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學習的師長。'根本上師'就是最能令我們的心得益與進步的一位師長。誰是你的'根本上師',不需要你刻意決定,而往往是到時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師長,有些師長可能很有名氣,但有些或許只是默默無名的僧人。在師長之中,哪一位的教法對你最有益處,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你的根本上師未必有名氣,也不一定說法善巧,甚至可能是從未正式登座說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中生起覺受,感到這個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他就成為了你心中的根本上師,這過程並沒有任何儀式,你也毋需向這位師長請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視他為根本上師也不要緊。自己的根本上師是哪一位,你要視為秘密,並無需要向人宣傳。事實上,'根本上師'似像是一個概念多於一個人物。如果你視某人為根本上師,你就要視他為你所有師長的總體,你所有的師長你都視為是他的化現;你應想著所有師長的體性是一體,也就是你的根本上師。透過供養承侍根本上師,你想著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師長。你只需一位根本上師,而你要視自己的其他師長是他的化現,所以毋需多於一位根本上師,反正其他師長你一樣要去尊敬侍奉。一旦認定了根本上師,我們最好不要改變心意,否則利益不太。
○一個人可以有兩個師父嗎?
◎有一個具資格的師長就可以是足夠了,但遍禮依止一百位師長也一樣沒有不對之處。師徒關係不一定是有特別儀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個人求法,他亦應求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經上的一個字,你與他的師徒關係也就建立了,你必須終生視他為師長和視他與佛無異。如果在建立了師徒關係後對師長不尊重,就成為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礙。如果你有一百位師長,而你對其中一位不尊重,在其他九十九位師長處所學的都難以成就。一般來說,雖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師長而修學,但師長太多時反而有可能令你對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一至數位具德師長,老老實實地去承侍及修學。如果只是去聽佛法開示,而自己並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師長!'之念,則不一定要視講者為自己師長,但當然仍要對說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確聽法心態。如果參與灌頂或自己求法,則師徒關係肯定是建立了,必須視授者為自己的其中一位師長。在一些較多人參與的灌頂或授戒法會中,授者不一定記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這不代表師徒關係就不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07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把西藏两个字去掉把,佛法是没有分地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6-2007 06: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藏密,还有东密,唐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6-2007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密為唐代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藏所傳,即漢土密宗,曾一度興盛,但後傳日本,成為東密,中密則在漢土衰落,而東密傳承至今不衰。西藏密宗為藏傳佛教,具有自己的特色。

藏密與東密、中密的最大區別,在於藏密修法擁有無上瑜伽部,而東密、中密只有瑜伽部而缺乏無上瑜伽部,屬於下三部密;藏密修法重脈、氣、明點,東密、中密修法則以五秘密眼等而偏於心地,只是藏密的基礎,並非果位。藏密的著名大法手印、六成就法、大圓滿等,東密、中密均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6-2007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台二密

东密与台密,为日本密教的二大派别,此二密不同的地方,是东密以大日如来为本位,台密以释迦如来为本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6-2007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蔣貢拿旺累巴尊者傳─往生彌陀淨土的藏密大成就者】



蔣貢拿旺累巴仁波切係於一八六四年生於多康噶圖一地,係第一世蔣揚欽哲(一八二○至一八九二年),第一世蔣貢康慈(一八一八至一八九九年),和蔣揚仁欽多傑等諸位大師的心子,其學養與修持證驗之豐富不但聞名於西藏且馳名於整個中亞。

累巴仁波切幼時即能痛念無常而發心修行,當他修習菩提心時,他的親弟弟不幸被人殺死,累巴仁波切非但並未生起怨懟、報復之心,反而深深地悲憫凶手的無明業障,顯示出仁波切菩提心之真切與清淨。

累巴仁波切在九歲時,於薩迦哦支派所屬寺院的堪布座下出家、受沙彌戒,並接受喜金剛灌頂。又依當地一位名為拿旺西竹嘉措的大師,開始其初止之修學,在讀、寫、文法上均奠下良好基礎,並接受了許多灌頂;由於累巴仁波切的好學不倦,因此對各種顯密經典均能如實通達。大約二十五歲時,他又依止了一位前藏的大師蔣伯天津修學,蔣伯天津以身為大護法瑪哈嘎拉之化身而聞名,曾在古吉寺完成了一億遍瑪哈噶拉七字咒之念誦;累巴仁波切由這位大師處,得到了瑪哈嘎拉外、內、密之全部教法。

然後累巴仁波切離開了他位在前藏的家鄉,來到後藏的哦大寺,依止拿旺洛竹寧波大師,得到許多深奧之教法,並且領受了具足戒。這位大師是當今薩迦茶支派領──秋吉崔津仁波切的先祖。累巴仁波切從他領受具足戒起,直到七十二歲圓寂為止,一生茹素、不食酒肉,即使是在密秘薈供修法時亦然,他僅將酒、肉觸及其舌而已;平日並以最簡樸的方式取其生活所需,同時他也過午不食,夜不倒單,持戒十分精嚴。當然他是一位真正的比丘,因此他僅著三衣,身無長物,一切均依律儀而行,具有最完美的道德行為。正如印度的世親菩薩所說:「一個人若先具足了堅固完美的道德律儀基礎,則種種功德自然就會生起,一切修學及證悟皆奠基於此。」

當累巴仁波切二十七歲時,他來到前藏的佛教中心──德格,與第一世蔣揚欽哲旺波,以及第一世蔣貢康慈兩位大師相見。他當時很窮,將自己的全部家財背負在肩上,步行到德格去,路途十分遙遠而艱辛。他在德格停留了數年,很想得到欽哲仁波切的教誨;但是他實在太窮了,無法供養上師,因而感到自己的處境十分困難。

有一次累巴仁波切很想參加欽哲仁波切舉行的一系列深奧灌頂和教學法會。當時,參加法會的人有數百位,其中包括了出家男眾、在家二眾和各行各業的人,對於受法的人並沒有資格限制。而累巴仁波切非常謙虛的坐在最後一排,心中非常渴望得到這些灌頂和教法。突然,坐在大寺法座上的欽哲仁波切望著累巴仁波切說:「把這個來自噶的骯髒和尚丟出去!」所以他就被拋到寺外去了。起初他想:「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在我身上發生呢?」但是他對欽哲仁波切的信心從未動搖過。於是下一回傳法時,累巴仁波切與先前一樣,他又來參加,非常謙虛地坐在最後面,希望能得到教法,此時欽哲仁波切又指著他說:「把這個襤褸的和尚丟出去!」在眾目睽睽之下這種的事,一共發生了五次之多。

如果是我們去見一位上師,而上師對我們的態度,未如我們的期望,或只是不停地責罵,可能我們的信心一下子就全部喪失。然而累巴仁波切在這種情況之下,被拋出去多次,而他對上師的信心仍絲毫未曾動搖過,也從不對上師的行為感到嫌惡。相反地,他卻認為欽哲仁波切確是文殊師利菩薩;而他自己真是個無知且罪業深重的眾生,上師的做法是為了能淨化他過去所造的果報和罪業。

累巴仁波切就是如此不間斷地提醒自己生起信心:上師就是覺者的清淨見和清淨觀。不過,累巴仁波切仍多次地在眾人面前受辱,然後被拋出去,最後他感到實在非常的沮喪和煩惱,因他為了求法而從遠方來,受了很多委屈,卻無法得到上師的教法。然而,他仍視上師──欽哲仁波切與佛陀無二無別。

這時有一部欽哲仁波切的傳記正印行中,其中講到欽哲仁波切,過去世如何是中國五台山的具瑪拉密渣大師,而未來將如何化身為身、口、意、功德、事業五位上師。於是對欽哲仁波切生起極大的信心,而且累巴仁波切發願:如果他能得到欽哲仁波切的教法,他必定精進修持,直至開悟、證果,立誓要成為薩迦派的大師之一。可是目前他實在很難親近欽哲仁波切,也很難得到想學的教法,即使如此,累巴仁波切仍從未對欽哲仁波切喪失信心。

累巴仁波切在德格渴望得到欽哲仁波切的教法,但因自己實在太貧困、毫無資產,以致無法供養上師。然而他確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比丘,律己甚嚴,他僅僅有的就是肩上的那條破舊的袈裟。累巴仁波切在行為上從不犯戒,不沾酒肉,與他生活一起的出家人,經過一段時間共處後,都留下深刻的記憶,於是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襤褸者」。

終於,有一位出家人與累巴仁波切是很好的朋友,他很喜歡累巴仁波切,而且與欽哲仁波切很親近,可以見到欽哲仁波切,所以累巴仁波切將自己對欽哲仁波切的感受告訴了他,以及極想親近得到他的教法,並說明自己目前困難的處境等。於是這位出家人便代替累巴仁波切向欽哲仁波切說:「有一位比丘非常優秀,自律甚嚴,很想得到您的教法,但是卻無法見到您!」欽哲仁波切說:「他是誰啊?」這位出家人說:「他就是那位襤褸的比丘。」

於是他把自己所見有關累巴仁波切的各種良好品性都告知欽哲仁波切,以此因緣,累巴仁波切終得親近且受教於欽哲仁波切,也跟隨寺院中的其他上師學法,他和欽哲仁波切的秘書──徹仁札西學習文法和文學,與寺廟裏的其他大師學中觀哲學、菩薩道,這些大師都回報欽哲仁波切說:「累巴仁波切學習過程的表現是非常的優秀,且極具有智慧!」於是欽哲仁波切,終於傳授了累巴仁波切深廣奧秘殊勝的教法。譬如:薩迦巴的金剛瑜珈母、薩迦班智達與文殊師利菩薩合一的修法,各種律儀誓願、菩薩戒、還有許多密乘的殊勝灌頂和教法。

此外,累巴仁波切在德格還拜噶瑪噶舉派第一世蔣貢仁波切為師,學到了九十五種的灌頂和教法。他還追隨約三十位大師學習,最重要的是薩迦哦寺的住持──洛竹寧波;從這一位大師得到「道果」教法。在這三十位大師中,累巴仁波切對欽哲仁波切和蔣貢仁波切最深具信心,他經常對這兩位上師不斷祈請,在完成了德格數年的求法和修學後,累巴仁波切回到自己的家鄉──噶。

在家鄉住了一段日子後,不久,累巴仁波切的父親過世了,接著他又接到上師們相繼圓寂和許多朋友也過逝的消息。這些事使他非常悲傷,並對輪迴生起了極大的出離心。

三十七歲那年,為了進行嚴格的閉關修行,累巴仁波切在山中找到一個非常隱蔽的洞窟,並且用岩石將洞石封住,僅留了個小洞做為食物和送水的窗口,將自身封閉於此石窟中達十五年之久,在這十五年中,累巴仁波切嚴持戒律,精進不懈地修持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07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閉關開始時,累巴仁波切有一本觀音修法的精簡教本──名為《摩尼卡布》,此書在西藏甚為通行,當時閱讀後,知道了觀世音菩薩深奧教法的所有殊勝功德,令他感動得熱淚奪眶,身毛皆豎,於是便將法本頂在自己的頭上以表尊重,然後說道:「我必須終身修行觀音法,念誦六字大明咒,這樣此生必定能夠證悟。」接著他又想,在西藏確實有很多人修持觀音法因念誦六字大明咒而得成就,然而在薩迦派裡,少有人專門修持「道果」,因「道果」是非常困難、深奧的,很少人能夠徹悟,於是他決定選擇以「道果」做為他的修行之路,並將「道果」的傳承復興發揚起來。但這是一條非常困難且深奧的證悟之道,因此他覺得必須向薩迦班智達祈禱,以獲得傳承的全部加持。為達到目的,累巴仁波切將薩迦班智達作為一切皈依對象的總集化現,而虔誠地祈禱著。

累巴仁波切有一幅薩迦班智達的唐卡,這幅唐卡是按照薩迦班智達──文殊師利菩薩合修法所繪製的,其身相是橘色、頭戴班智達帽,手持大般若經和智慧劍,周圍環繞著許多供養天女,以及他的大施主──當時的蒙古皇帝。累巴仁波切把這幅唐卡掛在牆上,代表所有皈依境,然後持誦修持許多種不同的皈依文,包括皈依上師、佛、法、僧的四皈依文,六皈依文以及皈依佛、法、僧三寶的三皈依文。

總的說來,累巴仁波切一共做了兩百四十萬次的皈依祈禱。此外,他又特別向薩迦班智達祈禱,其祈禱文是薩迦班智達親自寫的,也就是《因明論理寶藏》一書中的第一偈,他每持誦此祈禱文一次便禮拜一次,最後圓滿了四百一十萬次,對薩迦班智達的禮拜和祈禱唸誦。累巴仁波切還修持金剛薩埵、百字明一百八十萬次,又很謹慎地修了一百萬次的七支曼達供養。

累巴仁波切又體悟到,欲將自心完全地轉向佛法、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並深得其感受,必須先體悟無常的真理。因此,他專心觀修無常,為期長達十二個月之久,因為體悟無常是非常的重要。另外,他也完成了許多其他的供養和修行,包括修了七十萬次的水供,並向薩迦班智達做了一百五十萬個酥油燈供養。累巴仁波切的修行非常注重對薩迦班智達的祈禱、供養和觀修,為完成這些供養,需要大量的酥油,在這十五年中,他卻從未吃過一滴酥油,因為酥油全部都用於點燈供養薩迦班智達了,如此虔誠地苦修之下,累巴仁波切終能完成一百五十萬個酥油燈供養。

其間,當累巴仁波切完成了相當多的酥油燈供養時,他還想要更多的酥油,以用來修更多的供養。此時護持他閉關的是他的母親,由山下將他的生活所需帶上來,所以酥油也是由她帶來的,於是他向母親要求更多的酥油,他母親聽了很生氣的說:「你應該知道我們很窮困,要拿到酥油,並帶至山上是很困難的,而你卻坐在裡面吃酥油。」累巴仁波切回答說:「媽,我未曾吃過這些酥油,連嚐都沒嚐過,所有的酥油都用來供養薩迦班智達了,您看看我就會清楚明瞭了。」於是他靠近洞口光亮處,他的母親看到兒子非常瘦削的臉,就知道他確實沒有吃過酥油,她也了解到他是非常精進的在修行,於是她傷心的哭了起來,並勸他不要對自己如此刻苦。

在閉關的十五年中,累巴仁波切如此刻苦精進、努力的修行,他的主要修法是喜金剛,也就是「道果」的法要;仁波切圓滿了「道果」中,「三現觀」、「三密續」的顯密道次第修習各三遍,以及喜金剛心咒兩千萬遍的持誦。此外,他也完成了護法瑪哈噶拉及六字大明咒各一億遍的持誦。

其實累巴仁波切就是薩迦班智達(文殊師利菩薩)、與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早已是登地以上的大菩薩,上述的修持完全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示現。

累巴仁波切在關中有著極豐富的內證經驗,他曾多次親見薩迦班智達。在薩迦班智達的現前指點下,解除了累巴仁波切在教法意義及修證上的一切困惑,引導他圓滿了「道果」的研習與修持,令他在此稀有的一生中,臻於大手印的最高境界。累巴仁波切不僅曾親見薩迦班智達、薩迦三祖──傑森達巴嘉晨、以及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維魯巴等傳承祖師。此外,更由於仁波切對喜金剛的精進修持,而令喜金剛壇城在他身上如實現起;在諸多親見的本尊當中,瑪哈噶拉大護法特別如父母看顧愛子般地每日現前與護持。

由於對上師堅定不移的信心及精進不懈,累巴仁波切圓滿成就了十地菩薩的功德與證量;在他閉關修持大禮拜的石板上留下了手印及腳印痕跡,而每日傾倒供水之處,則自然現出法輪、海螺、天女散花等八吉祥的瑞相,令眾人見而生信。

完成這十五年的閉關後,累巴仁波切的聲名傳遍了西藏的三個地區,尤其是他曾親見薩迦班智達智慧身一事,更是傳為美談。累巴仁波切的周圍不時聚集了許多偉大的弟子,各地的寺院及大仁波切都紛紛請求他前去傳法;在他大轉法輪廣傳顯密法要的佛行事業中,光是「道果」的「落些」不共大法就曾傳授達九次之多,每次都有至少五百至一千位的弟子受法,於是他成為西藏聞名的大成就者。

每當累巴仁波切被迎請到一所寺院,眾人皆要求也給予「薩迦班智達──文殊師利菩薩」的加持,有一回他向德松仁波切說:「為什麼我每次到一所寺院,總是有群眾大喊『薩迦班智達──文殊師利』呢?」德松仁波切說:「因為大家都知道您對薩迦班智達所深具有的正觀,因此他們很希望能得到您的加持。」

累巴仁波切還具有記得一些自己過去生平事蹟的宿命智,譬如也曾在薩迦三祖傑森達巴嘉晨的時代為其弟子,達巴嘉晨有八位心子,其名字都冠有達巴這個字,累巴仁波切說:「他自己當時的名字叫做薩迦達克,是達巴嘉晨的主要弟子之一。」過去生中,他還是具有「惹姜巴」學位的貢噶依希,是該地寺院的創建者;又在此生的前一世,他名叫拿旺萊竹,住在哦寺。累巴仁波切一生中,也以其指認出了包括第三世德松仁波切在內的許多轉世祖古,並給予無謬誤的灌頂、教授。

經過這次閉關,以及累巴仁波切在西藏各處的種種教學之後;因其證悟,他的名聲便傳遍了全西藏。累巴仁波切與他所屬的寺院得到許多的供養、他利用這些供養來重建自己的寺院──塔蘭寺。累巴仁波切首先在該寺中重建了一些非常莊嚴的大殿,內有三尊法相莊嚴的巨大佛像,中間是一尊釋迦牟尼佛金像,有數層樓之高,極為宏偉、壯觀,仁波切說:「凡是到過普魯瓦拉的人,都知中央的那座最高的佛像。約有三層樓高,而這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比那座還要高大得許多;右邊是薩迦班智達的塑像;左邊是哦千·貢噶·寧波的塑像,均約兩層樓高。」由於累巴仁波切和德松仁波切的轉世再來人,及大班智達阿將仁波切在西藏噶區的弘法盛況;加上累巴仁波切的佛法事業遍佈西藏甚為廣大,因此而被譽為「第二阿底峽」。

累巴仁波切曾經對德松仁波切說:「以前,我曾經想過,來世再繼續在西藏轉生,弘揚薩迦派的教法,並發揚光大之,然而,因未來的薩迦、哦巴將僅存其名,這使我非常的痛心,因此我決定不再轉世了,而選擇往生極樂世界。」當時聽到這消息的人,無法了解他的意思,因為當時薩迦和哦巴的寺院均非常宏偉,且各自住了上千的僧侶,怎麼會一下子僅存其名呢!認為仁波切一定是說在這兩地的傳承未來不能被保存得很好,譬如:住持不能勝任或戒律無法精嚴等等,而事實上,這正是累巴仁波切超凡洞察力的表現。因為這些寺院在中共入侵之後,幾乎被破壞殆盡──哦巴支派的寺院全部被摧毀;而薩迦大寺所僅存的是那座大殿。由此可見,累巴仁波切早已預見了多年以後西藏將發生的大變化。

累巴仁波切又說,他將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而往生極樂不能沒有善因的。他又說:想往生極樂應具有四種淨因,
第一、已發菩提心,就是已經發起為利益眾生而志願成佛的心。
第二、廣大地累積智慧和功德兩種資糧。
第三、常清楚而明顯的在心中觀想:阿彌陀佛的慈容和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景象。
第四、不斷地發願並祈禱,自己在臨終之剎那能夠即刻往生極樂淨土,並能立刻花開見佛,見到阿彌陀佛的慈容。

如果這四淨因皆具足,往生極樂世界則是必然的,這就是佛法的教示。累巴仁波切說,這四種淨因,他已完全具足,故必可往生極樂世界。

西元一九四一年初,拿旺累巴仁波切為眾生而示疾;當蔣揚欽哲仁波切的宗薩寺派人前來邀請他於下一年前往傳法時,他回答說:「我明年已不在此世界。」當弟子們請求他長久住世時,他說:「在許多空行、護法的一再迎請下,我將要到一個有很多上師、佛菩薩所住的地方──德哇千(彌陀淨土),以便未來利益更多眾生,廣弘佛法;因為在極樂世樂有許多薩迦派的大師,包括薩千頁噶寧波(薩迦初祖)本人,索南茶摩(薩迦二祖)、達巴嘉晨(薩迦三祖);以及噶居派的大師噶瑪恰美、哦千、哥蘭巴等人;如果極樂世界也有「道果」這個教法的話,我將向這些大師請教、學習,以消除心中殘存的疑惑。」

累巴仁波切往生的時刻漸漸接近了,他在一幅畫有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唐卡前,供養種種稀有供品,並在金銀供杯中盛滿牛奶,投入殊勝的舍利子,以及由薩迦派、哦支派、茶支派的創始者──薩迦貢噶寧波所傳下的珍貴甘露丸於其中。

就在同年的藏曆三月二十九日上午,累巴仁波切在淨身,著三法衣後,對周圍的人說:「今天就是我要往生的日子,我將在臨終時即刻往生極樂世界。」然後他便面西而坐,將那幅自製的莊嚴唐卡掛在牆上。在當天中午,累巴仁波切同弟子們說:「我現在要吃飯。」他將盛有舍利子以及非常具有加持力的三顆甘露丸的牛奶喝下。接著,他將另一位亦已現出家相的弟弟召喚前來,告訴他說:「由於在我十五年的閉關中,你每日為我護關、照料飲食。並在關房外,極具信心且無間斷地對我行大禮拜;以此功德,只要你誓願從今起絕不造作五逆重罪,臨終時我必定前來接引你同往西方淨土,這是我們之間的三昧耶戒!」

然後累巴仁波切對周圍的待者和親戚們說:「我現在就要往生了,我的時刻到了;你們以後千萬不要造惡,務必努力修善。」仁波切的親友弟子們聞此便開始哭泣,悲傷之餘,不斷勸請他繼續住世,勿捨眾生;奈何眾生福報已盡,累巴仁波切說:「你們不用哭泣,也不必悲傷,因為我是不經中陰身,而直接上生、前去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對於一個罪人而言,他將下墮於無止盡的輪迴裏;但是對一個累積功德和已覺悟的人而言,他將上生善趣,而我將往生極樂是不用懷疑的。」

於是累巴仁波切除留下現在居於法國的薩迦哦支派──遍德仁波切,以及現任尼泊爾塔蘭寺堪布──蔣揚西祿兩人之常常分別在旁服侍外,要求其他人全部離開室內。眾人退出後,累巴仁波切便整理衣容,開始坐著持誦觀世菩薩六字大明咒,左手持念珠、眼視西方(通常他每天唸誦五千遍以上的六字大明咒);當他唸誦至大約半串念珠,也就是約五十至六十次六字大明咒時,累巴仁波切突然停止念誦,自修破瓦法而去。此時,天空出現彩虹等各種瑞相,顯示累巴仁波切確已往生極樂淨土。

累巴仁波切往生前,右手結布施印,左手持念珠於心前,往生後身體保持靜坐姿勢七日不倒,七日後,紅白菩提從其鼻孔中流出,顯示其證悟大手印境界的高度精神成就。

累巴仁波切的遺體火化後,頭骨上現出六字大明咒梵字,心中現有觀世音菩薩身相,全身多處遺骨現出本尊,菩薩身形,並有舍利子極多。在場弟子均親見荼毗塔上空天雨曼陀羅花、天空乍現彩虹,並有龍王哀鳴之異聲,令人至心感動。

---------------------------------------------------------------

◎【內文附註】

在第一世欽哲仁波切圓寂後,化身為五位上師,其中他的事業化身為──宗薩仁波切,蔣揚確吉羅卓,當第二世的宗薩欽哲仁波切聽到有關累巴仁波切高深證悟的故事後,便邀請累巴仁波切到宗薩寺來,傳授他「道果」以及其他薩迦派的密乘諸教法,其他欽哲仁波切的化身,例如:身化身、語化身等,也從累巴仁波切得到許多珍貴的教法。

此外,薩迦家族的昆氏傳承大師──拿旺突塔,是欽哲仁波切的意化身,便曾兩次邀請累巴仁波切到薩迦Wangchuh教他「道果」,但是累巴仁波切在答應其邀請前便圓寂了。

---------------------------------------------------------------

◎【圖文出處】密乘心要(四)《佛所行處─道果心印加持海》黃英傑 編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6-2007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創古仁波切開示: 何謂五方佛?


第一佛土是色究竟淨土、藏文名稱意思是不在任何之下 – 亦即無上 -超越 - 美得難以想像、難以言說;此一卓越境界名為法界。法界不是具體的境界或單獨的處所,法界是因見色蘊本性而獲得的證悟。當你得見色蘊本性時,即證得與其相應的佛土 - 法界。你可以用完美之身顯現此一證悟,而大日如來本尊便是這種顯現的代表。在此過程當中,無明煩惱轉成法界體性智 - 無明的本性。如是,五蘊及五煩惱都變為清淨或回歸本性了。
此處所談的一切,皆無單獨的個性,而是以形像代表五煩惱、五蘊等之本性。例如,色蘊的本性是大日如來本尊,他坐在有蓮花、月輪為墊,由八隻雪獅抬著的寶座上。每隻雪獅皆象徵證悟色蘊本性,八隻雪獅合在一起,象徵圓滿證得法界體性智。蓮花與月輪所象徵的是方便與根本智。藉著方便與根本智,我們克服迷惑與妄想,從而將諸惡業轉為善業。大日如來本尊面為白色,象徵無垢、無惡。他右手持法輪,象掙法輪常轉,左手持鈴,象徵他以和藹、慈悲、可親的能力法度施教。


第二佛土是喜悅淨土,藏文名稱意思意為真樂。它以真樂為名,是因生該土者即不再退轉,亦不變異。這是證悟了列為第五蘊之識及與識相應之瞋煩惱的本性上瞋煩惱的藏文名稱意思是比單純的怒強烈。證悟了瞋的本性,你便能把瞋轉化為真樂,因為到了那個時候,你的心態是沒有恐懼、毫不遲疑。因了知瞋的本性而成就之智為大圓鏡智。
不動如來是象徵證得真樂與無畏佛土的本尊。不動如來坐在由八隻大象抬著的寶座上。大象被認為是體力最大的動物,象徵瞋於諸煩惱中最強。不動如來代表此最強煩惱之被征服、平定和轉化。不動如來面為藍色,象徵法性不變。他特金剛杵與鈴,表示其一切所作皆為利他,而且全無缺點或錯失。金剛杵象徵無誤,鈴象徵凡有所作,皆以和藹可親的態度為之。


第三佛土是具德淨土,藏文名稱意思是,意即賦有光榮。此土之佛賦有光榮,乃因他具有成覺的一切品性和能力。第三佛土之本尊是寶生如來。寶的意思是寶貴,生的意思是寶貴之源。由於所有成覺的光榮都可能在此佛上獲得,故其本尊自己乃成寶貴之源。此佛土在五蘊方面得以淨化轉化的煩惱是我慢的受蘊,其轉化後的清淨狀態是平等智。寶生如來是增益行的本尊,因而面為金黃色。他坐在蓮花上,千有由八匹馬抬著的月輪及寶座。古代最快的運輸工具是馬,所以馬象徵我們何等迅速的能生起本尊我慢。寶生如來右手持如意珠,左手持鈴。
如意珠象徵寶坐如來能有求必應,凡求助於他或向他虛心求教的人,都能立即獲得滿願。如意珠也表示這種成就是自然而有,無需費力。寶生如來左手所持之鈴,表示他滿足求者願望的方式,不是冷酷嚴苛或令人難以接受,而是自自然然、和藹可親。


第四佛土是極樂淨土,此佛土名為極樂,乃因其中從未聞苦、從不受苦。在此階段所轉化的煩惱是貪,所淨化之蘊是想蘊。於貪欲的轉化中所證得之智是分別智。此佛土的本尊是無量光。我們稱這位本尊為阿彌陀無量光,其實他還有成千的其他名號。另一常用的名稱是無量壽。
阿彌陀坐在蓮花與滿月輪上,其下的寶座由八隻孔雀抬著。孔雀象徵美麗動人,也象徵貪欲,因為我們一見美麗動人的東西,即起貪心,戀戀不捨。阿彌陀面為紅色,右手持蓮,左手持鈴。花瓣光潤之蓮,象徵修彌陀法可令修者之心平和而安適。同時,蓮花還象徵我們之生於輪迴,有如蓮花之長於污泥;一旦開悟,我們即解脫輪迴的痛苦,如蓮花之出於污泥而不染。


第五佛土名勝業淨土,藏文名稱意思是行為,是完全,是圓滿。所以此佛土名叫;諸行圓滿。於中一切想做之事皆可輕易成就。諸行圓滿,即是指此易成就性。
此佛土所轉化的煩惱是嫉妒,所淨化之蘊是行蘊。嫉妒轉化後,便成為成所作智。象徵這種成就的本尊或佛性,是不空成就如來. 不空成就如來的藏文名稱意即成就一切的智慧。不空成就如來寶座下的象徵性動物,依不同的儀軌而有異。一種是象徵煩惱不安,另一種是象徵成就。
有時,不空成就如來的寶座是由一種名叫的動物抬著。這種動物像水牛,愛爭先. 抬寶座的有八隻,象徵嫉妒,老是想比別人強的那一種煩惱. 。有時為了象徵不空成就如來的成就,他的寶座是由神話中一種名叫桑桑的鳥抬著。此鳥具有人身、鳥翼和角。古時很多人都出海尋寶,據說尋寶的人,只要能聞桑桑聲,即使未見其面,亦能當下成就所欲。雖未露面,桑桑的叫聲還是極具影響力。這當然是不空成就如來的特質;他有能力成就一切。不空成就如來面為綠色。由於綠是多種顏色混合而成,故其含意是此一本尊行多種行,能達成多種目的。他右手持雙金剛(羯磨杵)。由於雙金剛指向四方,所以不空成就如來,無論在何處都沒有他不能成就之事。
他左手持鈴,象徵其法教的慈悲和令人喜悅。


全文取自「入悲智之門]

[ 本帖最后由 derrickwong 于 24-6-2007 12:3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6-2007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行版的百字名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oxJtPkD2DU

[ 本帖最后由 derrickwong 于 26-6-2007 07:5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6-2007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忿怒蓮師岩藏法》取出來源簡說


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伏藏《忿怒蓮師岩藏法》取出來源簡說
第十世 至尊大寶法王確英多傑曾有段時間受到當時蒙古政府的迫害,被囚禁於拉薩牢獄之中,

至尊法王以其無上之智慧暗遣喇嘛前往西康面見第一世明就多傑仁波切。因緣之故,明就多傑

仁波切必有法門可對治此一障礙,當法王之喇嘛抵達西康 明就多傑仁波切駐錫地時, 仁波切

正在一湖邊散步,喇嘛們遂向他報告此一狀況,仁波切聽完後不答一語,隨即縱身躍入湖中,

喇嘛們見此狀,嚇得不知如何是好,著急等待了許久皆不見仁波切,他們以為仁波切已圓寂,

連忙跑向仁波切之寺院向佛母報告此事,没想到佛母很輕鬆地要他們休息等待,果然約莫一個

多鐘頭後,仁波切回來了,手上並持著一卷岩藏儀軌(忿怒蓮師儀軌)。他將此儀軌裝入一竹

筒之中,要喇嘛們設法將之呈交予法王,法王會知道如何進行。

由於法王被囚禁著,外人無法會面,喇嘛們便將此竹筒暗藏在法王所擁有之小狗的毛髮之中,

並趁獄卒送飯時讓小狗趁隙進入,當法王見到小狗時已完全了解了,他立即翻開小狗毛髮取出

「忿怒蓮師儀軌」,並即刻開始修法。就當法王修持時,當時拉薩所有湖泊的水都不可思議地

滿漲起來,幾乎要淹没整個拉薩,當時的政府人員感到十分不安害怕,便前往請示薩迦法王。



薩迦法王聽後即指示他們:「大寶法王是佛,你們卻將之囚禁,你們現在應全力收集石塊,並

在石上刻『噶瑪巴千諾』,愈多愈好,並將石塊置於各湖泊之邊岸......。」

政府官員便如是照辦,奇妙的是,當刻有「噶瑪巴千諾」的石塊放於水岸邊時,水便即刻消減。

於是他們便前往覲見 大寶法王確英多傑,並向他頂禮懺悔,請求法王之原諒並隨即釋放法王。

  

以上《忿怒蓮師岩藏法》的殊勝來源乃由現世 明就多傑仁波切之喇嘛口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07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第六世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祥瑞出世——選擇投生大伏藏師世家

當今之明就仁波切為第七世轉世,父親是尊貴的烏金祖古仁波切,母親是二位藏王松贊干布和赤松德贊之後裔。仁波切於1976年藏曆之9月29日(西曆11月11日)誕生於尼泊爾的努日。未出世前,父親夢見一位身穿白衣、非常威嚴的喇嘛對他說:「我是詠給明就多傑,來您家中借個住處。」出生前一個月,晚上月亮中白色的虹光不斷照射著臥房和屋頂,鄉人皆歎為稀有。出生前一週,一道白色的虹光,直射他家後院;誕生時,夜間白色的虹光出現在他家門口;出生後一週,一道白色虹光由河中昇起,越過他家上空。

殊勝認證——噶舉、寧瑪二大伏藏師合於一身

三歲時,噶舉派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他為詠給明就多傑之轉世。四、五歲時,寧瑪派法王頂果欽哲對其父母說:「這孩子確實如噶瑪巴所言,是明就多傑之轉世。但他也是寧瑪派大巖取者(註2)甘珠爾仁波切之轉世。上一世明就仁波切與甘珠爾仁波切的轉世根源相同,因此這一世兩位上師示現為同一轉世。就如同我是三位上師的化身一樣。」前世甘珠爾仁波切的弟子們也對現今的明就仁波切十分信服。



十六世大寶法王、頂果欽哲法王、紐修堪等大師皆為其父之至交,時有往來,互為傳法。父、母二系之祖上、叔伯輩,以及家中兄長也多為轉世祖古。仁波切自幼即泅泳於眾成就者之悲智海,人格養成於聖者典範中。
六歲左右,他已熟諳藏文讀寫。六歲起,他正式開始接受教育(未受過一般學校教育),由祖父陪同,受教於一位受人尊崇的禪修導師。他家下方有個山洞,年幼的他常宣稱他在那裡閉關禪修。當時他認為禪修就是持誦「唵嘛呢唄美吽」,不是用嘴唸而是用心念。他會安靜地坐在小山洞裏數個小時,祈願利益所有輪迴受苦的眾生。
九歲時跟隨父親學習。這是他首次領受秋吉林巴新巖藏法,內容包括寧瑪傳承核心的種種灌頂和口傳。接下來,父親傳授他無比達波四法等大手印傳承法教,以及大圓滿且卻、托嘎等訣要。每一要點他都練習數日,如是持續了二年半。
十一歲時,他到智慧林學習。跟從八蚌寺關房指導上師初清喇嘛學習噶瑪岡倉傳承之日常儀軌和馬爾巴傳承之密續;阿帝仁波切傳他金剛鬘灌頂;復於大司徒仁波切、薩傑仁波切處,領受了岡倉傳承的灌頂、口傳和教授。十二歲時,大司徒仁波切為他正式陞座。

十三歲時,他回家跟隨父親學習兩個月的禪修之後,又返回智慧林。他得到大司徒仁波切之歡喜首肯,於藏曆過年後,如願進入智慧林關房,進行三年三個月的傳統閉關。期間,他於薩傑仁波切處,領受閉關中所有修法之灌頂、教授。同時,於竹奔楚金仁波切處,學得所有的儀軌和法本。大司徒仁波切則教授閉關者大手印。他在閉關中學習了噶舉成就海口訣之前行、正行:紅觀音、上樂金剛、金剛亥母,氣、脈、明點和那諾六法等生起次第、方便道圓滿次第,以及解脫道大手印。日夜精進修持的他於心中生起了殊勝的覺證。

十七歲閉關圓滿後,他到尼泊爾創古仁波切處領受「口訣藏」之灌頂,並領受父親的許多法教。薩傑仁波切圓寂後,大司徒仁波切便指派他接任閉關上師,指導第二期閉關,他也在關房中隨同閉了幾年關。
父親要他在已具的禪修基礎上,開始研習經典。十九歲的他便進入比爾的宗薩佛學院,參與眾所尊崇的堪布貢噶汪秋仁波切之課程,學修般若、現觀莊嚴等論;並於每週返回智慧林照顧閉關成員。
一年之後(二十歲),大司徒仁波切指示由他代理、分擔寺務,並協助智慧林成立佛學院。一年後,因父親病重,他便返回尼泊爾,在父親圓寂前領受了許多的法教。
二十一歲至二十五歲之間,他一邊負責學院之教學,一邊指導喇嘛、阿尼二處閉關中心進行第三期閉關。期間,他也做了一些二、三個月的短期閉關。
父親經常在他面前稱讚寧瑪派大師紐修堪仁波切。二十二歲時因緣具足,他得於不丹紐修堪仁波切處領受大圓滿的「且卻」(譯為立斷或本淨)與「托嘎」(譯為頓超或任運成就)。此法不輕易傳授,僅在一師一弟子的嚴謹閉關中教授。每日無間地,上師傳授法要之後,他便接著實修其精義,終得完全領會——這透過授受雙方直接經驗而傳授的——大圓滿精髓。其後不久,大師便示寂了。

二十三歲時,大司徒仁波切授予他比丘戒。

1993至1998年期間,大司徒仁波切長期在外教學,未回智慧林,他便盡力照顧學院和閉關房。他先後共有七年的時間在學院裡,致力研習中觀、般若、現觀莊嚴論、量論、戒律,並擅長說法、辯論、著作。即使學修已然深湛的他,仍精進聞思修以自利;並以說法、辯論、著作來利益他人。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曾作如是介紹:「尊貴的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一位偉大的伏藏發掘者,在學養與成就上,皆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大師。」

大司徒仁波切也曾說:「無論弟子眾等想得到佛法修持上的何種加持,都可以於明就多傑仁波切處求得。」

他是六位兄弟中的老么,兄弟中有四位是以仁波切的身份荷擔弘法利生之使命,目前皆行旅世界各地講學。他的長兄秋吉尼瑪仁波切是噶舉傳承的上師,二哥秋林仁波切是寧瑪傳承的上師,五哥卓尼仁波切則是竹巴噶舉的上師。

二十五歲起,他開始受邀至世界各地教學、指導禪修。2003年,他的行程已含蓋亞洲之尼泊爾、印度、台灣、香港、新加坡,歐洲之法國、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瑞士、挪威、芬蘭、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北美洲之美國、加拿大。其中,於台灣、溫哥華、加州、蘇格蘭、德國等地主持的大手印三階閉關課程,乃以理、行、事兼融之內涵,帶引出次第開啟心性之里程;充分展現金剛乘嚴密、完整、實證的成佛之道。

回到印度時,他仍然繼續指導智慧林閉關行者。此外,他正在進行中的菩薩事業還包括籌建弘法中心。如:於佛陀成道之聖地印度菩提迦耶,籌建噶瑪噶舉可供千人學修、辯經、祈禱之聚藏寺;於尼泊爾,則分別於密勒日巴尊者和觀世音菩薩之聖地籌建閉關中心和佛學院;於西藏德格則擔負重建本寺(聚藏寺)之責;復於美國加州創建弘法中心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07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詠給明就仁波切馬來西亞傳法行
1.12.2006~11.12.2006


Shot with <Digimax i6 PMP, Samsung #11 PMP>


Shot with <Digimax i6 PMP, Samsung #11 PMP>


Shot with <Digimax i6 PMP, Samsung #11 PMP>

Shot with <Digimax i6 PMP, Samsung #11 PM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07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俗世修行的忠告


你出生的那天           死亡便開始接近

聽瑞的人们啊

切記       沒有任何時間是可以揮霍浪費的

嬰兒的誕生乃天下一大樂事~然而~沒有任何事物能阻擋嬰兒邁向死亡的過程.
在他的一生當中~無論他選擇什麼樣的人生方向~沒有任何事物能讓他免於一死.
俗話說:<太陽漸行漸遠~西山之陰影則漸行漸近~生命愈是開展~死亡愈是逼近>
當嬰孩成長為少年~他仍然認為自己來日方長~這真是大錯特錯!
不斷把事情延後再做是愚蠢無知的.
死亡可以在任何時候降臨~每一次呼吸~就更加趨近死亡一步.
如同一隻被領進屠宰場的動物~每走一步~就離死亡愈近.
今生只有一次~來生則無可計數~切勿犧牲無數的來世~來追求今生虛幻的安樂.
如果我們日復一日的忽視佛法的修持~在死亡的時刻~我們將懊悔萬分~而且為時已晚.
一個垂死之人能夠開始修行嗎?
當下即是獻身於修行的時機.
在死亡的時刻~修行的覺受是唯一能幫助我們的事物

以上取自  頂果欽哲法王針對 帕當巴桑傑 的  "修行百頌"所做的論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7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頂果法王開示~心性如空,如彩虹


為了驗證無生自性,我們必須溯源而上,認清我們意念的源頭。要不然,
一個念頭會帶出第二個念頭,第二念頭會帶出第三個,永無止盡。我們經常被
過去的回憶所騷擾,被未來的期望所牽引,當下卻毫無醒覺。

      是我們的心,引領我們進入娑婆輪迴的迷途。對心真實的本性盲目,緊緊
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來的意念,以致覺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
「可欲」和「可惡」,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概念。這就是我們創造娑婆世界的
方式。

      如果不讓念頭固化,如果能夠認清念頭的空性,那麼每一個在心中昇起和
消逝的念頭,都能夠讓我們對空性的體現愈來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凍使得湖川結冰;水變成固態,能夠承受人、動物和
車。春天到來,大地和水溫暖起來,開始解凍。冰,原來的硬度到哪裡去了?
水是柔軟的、流動的,冰是硬的、尖的,我們哪能說它們相同,但是我們又怎
能說它們不同,因為冰只不過是固化的水,而水只不過是溶化的冰。

      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覺受也是相同的。執著於現象的真實性,因吸引和排
斥、享受與疼痛、得與失、有名與無名、稱讚與責怪而感到痛苦,會在心中起
了固化作用。我們必須將概念的冰化解為內在自由的活水。

      六道輪迴和涅槃的一切現象都像彩虹一般地現起,而跟彩虹一樣,它們並
非具體實存。一旦我們認識到實像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本性為空,卻同時能現
起為萬象的世界,那麼我們的心將不再受幻覺力量所驅使。如果我們知道如何
令念頭在現起時即自我消溶,它們就會像飛鳥劃過天空一樣地劃過我們的心
──不留下任何痕跡。

頂禮上師!
                                                                                   
───頂果欽哲法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7-2007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剛乘釋疑
宗薩欽哲 仁波切

      在歷史上,金剛乘一直面對它是否為佛陀教法的質疑。就如同印度的小乘佛教宗派聲稱大乘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而加以拒斥,有些小乘和大乘的教派也同樣地抨擊金剛乘佛法的真實性。      
             就某些角度來看,這是能夠瞭解的。佛教是在古印度發展出來的,印度文化由種姓系統和明確界定的行為準則來支配,由神聖又過分精神化的婆羅門貴族訂定了社會上可接受的宗教標準和宗教信徒行為的規範。婆羅門的宗教道德觀,除了平常的不殺生、不邪淫等等之外,還包括了嚴格的飲食規則,規定行者要吃淨素,不可吃洋蔥、大蒜等具有強烈氣味的食物,絕對不可飲酒;此外還有其他在現代會被認為很極端的限制,例如,一位婆羅門,只要被賤民的影子碰到,就必須經歷很複雜的淨化儀式來清淨自己。      
除此之外,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期望,認為宗教的功能在於傳播一套道德規範,教化出溫文有禮的人民,強調健全、溫和、仁慈等等的品性;人們期望宗教導師和教法成為那個宗教最高和最嚴格道德標準的規範。金剛乘和這些期望背道而馳,它經常使用一些看起來野蠻而怪異的行為,它的教法與修行方式也非常讓人驚訝——要相信這種教法來自溫和寧靜化身的釋迦牟尼佛,實在有點困難。      
             金剛乘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許多人誤以為金剛乘是印度教的一種形式——因為金剛乘裡有一些儀式以及各種多手多頭甚至動物頭的本尊,都和印度教很相似。而一般所接受的三藏中,也找不到金剛乘的東西。所以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樣就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金剛乘是受到印度教的影響。      
             有一部分的問題之所以會發生, 是因為金剛乘的教法無法公開修行,而有時候這個層面就遭人曲解了。金剛乘或密續的教法,長久以來都只限於傳給一小群上等根器的特別弟子;而且傳法也很秘密,通常都選在大眾廢棄或避免接近的地方。由於包圍著它的神秘性,密續很不幸地被誤認為是低俗、不健康的,或者總使人覺得有點不太對勁,把它當成是一種危險的宗派。實際上則剛好相反,因為金剛乘太珍貴了,所以須要保持秘密。你不會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拿給每個人看,也不會到街上大肆宣揚你把寶貝放在哪裡、鑰匙藏在哪裡;因為你知道如果這個消息傳到了壞人的耳裡,就有不少麻煩,甚至會失去那件寶貝。      
             如果你能公正地研讀金剛乘典籍,就能瞭解到它們和佛法基本教義一點也不衝突。有些學者認為金剛乘不是佛法,而一再地否定金剛乘,但是他們一直都無法證明自己的觀點;持相反立場的許多學者,則認為金剛乘是佛法的究竟教授。      
然而,這些日子以來,金剛乘不再被當成須要躲避的教法,反而變成新潮而入流的東西了。歐美國家很流行修金剛乘,因為人們誤以為金剛乘允諾透過放浪的行為與情緒的滿足就能成佛。雖然金剛乘被認為是善巧法門的一個原因,就是金剛乘配合人們的煩惱;但是因為某個法門符合自己的情緒就以它為道,可能是個完全的錯誤。金剛乘配合人們的煩惱,也不等於給你一張執照,讓你放縱情緒、胡亂作為。今天人們修行金剛乘的動機,就很像有個人做了丟臉的事,尋找另一個具有相同罪惡秘密的人,然後兩者都可以鬆一口氣地想著:「啊,又不是只有我一個!」同樣地,人們經常把金剛乘誤用來確認他們已做或想做的事是對的——這是徹頭徹尾的錯誤。      
             大眾文化似乎已經接受了金剛乘,或者至少接受了它本身對於金剛乘的扭曲看法。多少世紀以來,金剛乘教法都是偉大金剛大師們緊緊守護的秘密,這些大師幾乎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把教法傳給那些能夠瞭解又能以它利益眾生的弟子。今天,同樣的金剛乘教法,卻幾乎在任何書店都能找得到;而很諷刺的是,它們常被歸於新時代一類的書。把金剛乘的教法商品化,並廣為宣傳,這實在是佛教歷史中不可思議的悲慘狀況。      
    近年來金剛乘的復興和大發揚,是真的嗎?好的嗎?這非常有問題。在西方國家裡,似乎主要把金剛乘用來核准煩惱和由煩惱衍生的一切行動;在東方國家,人們則把金剛乘當成可以魔術式地調整輪迴、讓他們滿意的一種方法,持誦真言是為了致富、有權力、長壽與生意興隆。許多這種商人以欺騙別人達到成功,間接上,金剛乘的修行被用來騙人——這種動機可以從灌頂、真言、手印和其他事物的渴望中看出端倪。這種對金剛乘教法膚淺而迷信的濫用,是一種對世俗權力與立即的滿足渴望,而非企望成佛的徵象。在這些以及其他謬誤中,金剛乘正走向毀滅。      
佛陀曾經說過,佛法之道無法被任何外力摧毀——佛法就像獸中之王的 獅子一樣,無法被其他的動物摧毀,它只會因為自己的愚昧毀掉自己。有個古老的故事記載著,一隻獅子看到自己在湖面的倒影,以為那是另外一隻動物,就跳下水去攻擊,結果淹死了——這就是正發生在佛法,尤其是金剛乘的事情。金剛乘的衰敗是因為那些既不明白金剛乘,也不關心金剛乘的人,大肆宣傳並濫用金剛乘的結果。      
             看到這麼多負面的現象之後,試著想一些正面的事。金剛乘非常高深、奧妙,因此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瞭解的——十萬個弟子之中,可能只有一個能成為好的金剛乘修行人。我們可能認為自己瞭解金剛乘,在膚淺的層次上,也許我們算是瞭解;然而,金剛乘的真實意義是極難看透的。因此有些學者把金剛乘稱為自秘教授:如果你能瞭解,就能獲得解脫;如果不能瞭解,那麼因為不瞭解,它對你而言就仍舊是個秘密。這雖然好,但卻無法全靠它;因為金剛乘已經面臨太多的破壞了,那些不瞭解它的奧意的人,濫用金剛乘作為建立巨大自我並加強輪迴染污的工具。      
  大乘與金剛乘有相同的目標:也就是成就完全的佛果。一般而言,這兩派有相同的見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簡單地說,金剛乘常被認為是果乘,而大乘則被認為是因乘或體性乘。如果把佛法分成聲聞乘、緣覺乘和大乘三部分的話,金剛乘很明顯地應該歸於大乘。如果把佛法分成經律論三藏,金剛乘該歸於哪一藏,不同學者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有些學者把金剛乘歸在論藏,因為金剛乘包含了許多智慧的教授;另外有些學者則認為金剛藏是第四藏,也就是單獨算一藏。      
大乘被稱為因乘,因為大乘主要是在教導成佛的因,正見、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          大乘認為要成佛就必須具足種種正思惟,必須淨化某些染污等等。在前面衣服與塵垢 的例子中,大乘廣泛地介紹了洗衣服的方法。當然,大乘非常清楚衣服超越污垢與乾淨,但是大乘也很具足智慧,知道大多數的人無法接受這點,所以大乘中有許多善巧方便,對於如何洗淨衣服有明確而詳盡的教法。      
大乘也有許多其他的技巧,引導人們趨向真理。例如,假設你房間裡有一個稀奇珍貴的珠寶,而你有位極端固執的朋友,當你告訴他的時候,他不但不相信,還非常確定他的看法是對的,甚至不願意到你房間來看一看。當然,你不能強迫他,因此你就不提珠寶的事,你使用一個技巧引他到你房間去,說:「我把房子油漆了一下,你要不要去看一看漆得怎麼樣?」      
             有些佛法是間接的, 須要加以說明;有些則是直接的,不用加以說明。直接的教法就是直接說:「我的房子裡有個珠寶,你應該過來看一看。」須要說明的教法是引導別人來看珠寶的善巧方便,用他相信的、有興趣的東西作為一條皮帶,牽著他來。這種教法就好比是告訴一個喜歡室內裝潢的人:「我把房子重新裝潢了一下,願不願意到我那裡去看看新的配色怎麼樣啊?」      
             須要說明的教法並不是指這種教法缺少了什麼,只不過意味著它是一種間接的教法,而這種教法的立即結果並不是行者所求的最終結果。看新的配色是立即結果,看珍貴的珠寶則是究竟結果。在目前情況下,這種步驟是必要的;如同佛陀告訴人們念某些咒就會成佛,或是祈禱往生淨土,這些都是間接的教法,它立即的結果並不是究竟的結果,但卻不失為極好的善巧方便。因此,任何「清洗衣服」的教法,都是引導你發現珠寶的間接教法,它的功能便是造就成佛之因。      
             偉大的老師們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品質: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懂什麼就教別人什麼。大部分的人教別人東西,是因為認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希望透過教導炫耀一番,建立優越感;至於對方會不會從教法中受益,他們可不管。真正的老師,只在特殊的時機教導別人須要知道的東西,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引導別人究竟成佛。      
             雖然大乘基本上是因乘,但它有時也會暗示結果,特別是在討論佛性的時候;相對 地,金剛乘幾乎完全把重點放在果位上。金剛乘可能連洗衣機和肥皂都不提,因為它主要的興趣在於教導弟子們去看並且去認識衣服超越了污垢與乾淨。金剛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它須要能瞭解教法、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有的人能夠領會衣服從沒髒過,塵垢只是暫時的染污;並且還能瞭解,假如衣服真的是髒的,就無法被洗乾淨——對於能有這樣瞭解的弟子,金剛乘最合適了。      
             有時候金剛乘被認為是以結果為道——就連老師也是這樣。大乘上師或老師,多少可以當成是教師或領導者,一位訓練你的人;而金剛乘上師,不再只是一位教師,而變成道本身。金剛乘包含並利用大小乘的一切法門。事實上,根本沒有不是大乘行者的金剛乘行者,因為必須受菩薩戒才能進入金剛乘。金剛乘弟子如果能同時修習三乘,那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7-2007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小乘中,無論當事人動機是什麼,不善的行為就絕對不善。對於大乘行者而言,只要動機正確,任何行為都可以成為善行,因此什麼行為能夠利益眾生並沒有限制;然而,對於利用什麼行為作為成佛之道,還是有限制的。      
  小乘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就是不偷盜。如果一位小乘比丘為了送食物給飢餓的孩子吃而去偷盜,那麼他就破了戒,不再是個比丘;也就是說,他主要的修行已經不再存在——雖然他因為送食物給飢餓的人吃而獲得功德,但是他還是失去了他的戒。      
大乘裡最優先的是幫助其他眾生。因此,一位大乘比丘可能會偷東西去給飢餓的兒童吃,雖然他小乘的戒破了,但偷竊的這個行為卻成為大乘行者的善巧方便——透過 這個讓小乘比丘毀墮的行為,他完成了自己主要的修行。這是個很敏感的地方,因為人們可以用這種理由為一些讓人質疑的行為辯解;如果過分縱容,它就是極危險的法門,因為我們有時候很難辨別真正的動機是什麼。你也許認為你是為了利益眾生才作某件事,但是如果仔細檢查,你可能會發現被自我矇住了雙眼,只不過是在滿足它而已。      
以大乘的觀點來看,只有真誠的善念才能使偷竊或一般被視為惡行的舉動轉成菩薩行以及善巧方便。此外,對一般善行也是這樣:菩薩把水佈施給口渴的乞丐,做這件事時如果缺乏菩提心,就不能算是善行,也不能算是圓滿佈施波羅蜜的方便——大乘完全以菩提心為基礎來判斷每件行為。小乘的弟子除了不傷害眾生之外,也修行慈心,並希望終止別人的痛苦。大乘與小乘不同的地方在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希望引導一切眾生成就圓滿佛果的心。      
             金剛乘除了不傷害以及發菩提心之外,還加上其他的東西。金剛乘的學生修行見地的結果,也會把水佈施給口渴的乞丐喝;這樣的行為是一種菩薩事業,不只因為它包含了佈施的動機,同時也因為它了悟水與乞丐二者的真實本性。      
             只修大乘的弟子,以善良的動機佈施水,就圓滿了他的修持。金剛乘的弟子在佈施水的時候,要透過觀想把水轉化成特殊的東西,例如本尊壇城,同時把乞丐轉化成壇城中的本尊或佛;因此把水佈施給口渴的人這種行為,就成為對於如來的供養。有時候這被稱為淨觀,也就是用已成佛般地看待一切。      
             小乘和大乘行者可能會覺得這種修行法不可思議,極為怪異,並且沒有用處;然而,根據空性的原則,由於乞丐和水都不是二元對立,因此他們實際上並不是乞丐和水。由於二者都沒有實質,所以你可以將他們觀想為乞丐和水,或者根據你的覺知,觀想為完全不同的東西。因此,金剛乘行者以善巧方便將他們觀想為報身佛、壇城和甘露等,這完全和空性的見解一致。由於供養的對象能決定功德的大小,金剛乘行者由於是向如來獻供,而不是向普通的乞丐獻供,所以累積更多的功德。這同時也是以佛果為修道的方式——你把自己和乞丐都觀想成本尊,便能成就前面提到的平等心。從稍為不同的方式來看,乞丐具有佛性,如果他成就佛果,那麼就是佛陀——觀察者也是這樣,因此,果即是道。      
             以上的討論,剖析了金剛乘與大乘的一種差別。你可以這樣說: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來趨向果,而金剛乘的方法則是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實際上就是因。金剛乘並不特別地與因有關,也就是說,它不把剝去果皮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在金剛乘的見地中,你以為剝去果皮能使你得到果實,而事實上,不管皮剝了沒有,果實一直在那裡(這點很像前面的塵垢與衣服的例子)——有些金剛乘行者反倒比較喜歡帶皮的水果。      
             所有的乘都認為:了悟無二本性、了悟一體兩面的本性、了悟究竟與相對真理,是成佛所必須的。金剛乘與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並沒有差別,但是兩者處理相對真理的方法則有出入,特別是金剛乘透過觀想本尊、唸誦真言等等轉化相對真理的方法與大乘不同。      
             金剛乘和其他乘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小乘、大乘強調心的訓練,而金剛乘則強調認識心性。大小乘要你「訓練自心」,而金剛乘則要你「認識自心」。有人會說,要人認識自心也是一種心的訓練,但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這種差異會有重要效果。上等根器的弟子在聽到「瞭解你的衣服超越垢淨,從而認識自心」這樣的開示後,會有更好的反應。同樣地,重點仍是放在果位上面,「認識自心」這個詞,代表著以果位來修行。      
             佛教的基本開示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控 制自心,就會生起輪迴的體驗;如果能夠控制自心,那麼在這個控制的過程中,大樂的瑜伽體驗便會產生。當你的心完全調伏,不再須要用任何方法加以控制,這時便出現最高的悟境——這是小乘、大乘的基本理論,而金剛乘也接受。有時候,心被定義為阿賴耶,即萬法之基,它包含了輪迴、涅槃。如果心遇到輪迴之因或受輪 迴之因——例如煩惱——的影響,就產生輪迴的經驗;相反地,如果心遇到涅槃的因緣,例如虔誠心、悲心、菩提心和空性,並受它們的影響,就會產生涅槃。從這點上可以看出,心是輪迴、涅槃的基礎。      
             金剛乘關心如何調伏自心、訓練自心,此外,還有認識自心。它也調伏你的身體——這是觀想的 目的之一,也是金剛乘獨特的地方。金剛乘是唯一能讓你此生即身成就圓滿佛果的乘。其他乘主張身體是因緣的產物,是無常的,因此也是痛苦的;只要有痛苦,就不能成佛,因此以我們目前的身體是無法成佛的。相對地,金剛乘認為:因為一切是心,身體也是覺知的產物,而且只要我們能夠操縱對於現象的覺知,就能操縱一切現象,所以,如果能夠改變對於身體的覺知,就能夠操縱或改變我們的身體。如此一來,金剛乘就可能讓行者在此生成佛。      
             金剛乘一般又分為四部密續,這四部並非不同理論的派別,而是針對四種不同心態的弟子所設計的不同方法。四部密續分成事部密續、行部密續、瑜伽部密續以及無上瑜伽部密續。      
             在小乘和大乘中,佛是一位老師,法是佛陀的道,僧是法器或法的持有者。雖然佛是完美的覺者,但是從不受人祭拜,因為佛親口說過:「依法不依人。」      
雖然不受人祭拜,但是佛陀仍被視為證悟圓滿的覺者,因此他是努力追求圓滿成就者的模範。在大乘中,眾生皆具成佛的潛能——佛性——而弟子依佛的教授修行,以期成佛。這就像學足球一樣,你找到一位比你踢得好很多的人,很想倣傚他,並問他該怎麼做才能有這種本領;你就按照他所講的方法去練,但是你也觀察他,學他的本領。在修行上,你就是這樣模彷彿的。      
             除了上面的技巧之外,金剛乘的弟子有時候也把自己觀想成已經成就完美的典型,也就是本尊或是佛陀;這種觀想,拉近了行者與本尊之間的距離,不再有個高高在上的佛和一個在低微的下位渴望成佛的不完美行者——這種極端的二元對立不再存在。行者和本尊之間的真正距離有多遠,根據不同密續而不同。在事部密續中,你觀想本尊在前面給你加持,本尊的位階比你高,這和其他大小乘的見解類似;行部和瑜伽部密續就比較大膽,本尊和你的水平差不多相同,幾乎就像是個朋友;無上瑜伽密續中,本尊不再是「在外面」,因為你就是本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7-2007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研究不同的密續,就能瞭解,為什麼說金剛乘能深刻地處理情緒或習性。事部密續在某些方面而言是非常嚴格的,它認為清潔非常重要,需要特別的餐點、一天洗很多次澡以及許多其他的限制。從低層次往高層次的密續,也就是從事部到行部到瑜伽部密續,限制愈來愈少;到了無上瑜伽密續,幾乎完全沒有行為的限制。但是這種不斷擴大的自由與開放,卻使得真正如法修行愈來愈困難。      
             金剛乘分為四部密續的理由,有許多解釋,傳統的理由是因為印度有四種種姓 的差別。最高種姓是婆羅門——或者稱為老師或祭司——他們是很注意細節的人,努力地堅守乾淨與合宜行為的嚴格法則。根據金剛乘的看法,這種對於好壞、垢淨等等的嚴格區分,正代表著事部密續所鼓勵的巨大二元分別。對於婆羅門來說,金剛乘中較自由的風格或狂野的方式就非常不合適了。次高的種姓就是武士,再來是商人。最低的種姓首陀羅,包括農夫、妓女、鞋匠等等,由於他們的生活情況和環境,首陀羅沒有太多的選擇,他們得到什麼就吃什麼;一般而言,對於任何事物都無法太過挑剔——最高深的教法無上瑜伽密續,最適合這種心態的人。就算是在粗重的層次上來看,金剛乘也認為這種心比較不會在垢淨等之間起大分別,因此也比高種姓的人較少二元執著。這些分類說明了金剛乘如何處理已存在的情緒、煩惱與習慣。      
             有時候狂野和金剛乘的關聯造成許多誤解。有很多人看到金剛乘的行者吃肉飲酒,甚至於還擁有幾位被稱為明妃的妻子,卻仍然還算是修行者,就感到非常驚訝,幾乎到了快發心臟病的地步。      
             在某些情況下,小乘和大乘的行者有理由感到驚訝。這些日子以來,許多金剛乘老師和弟子的態度並不讓人十分欣賞,因為他們斷章取義地為自己失控的情緒與行為找藉口——這完全是錯誤的。西藏喇嘛與金剛乘弟子經常耽溺於酒、肉和性之中。因此,當中國的大乘比丘看到西藏喇嘛吃肉的時候,心中非常驚訝是可以瞭解的;因為在大乘比丘的眼裡,吃肉是無法接受甚至是可憎的行為。      
     從歷史上來看,在所有金剛乘行者當中,西藏人的行為表現最差,有許多資料都能確認這一點,其中還包括以往某些大學者的譏諷。當阿底峽到西藏的時候,有些喇嘛去迎接他,他不但沒和這些喇嘛打招呼,反而立刻用斗篷把自己的頭矇住。他的弟子種敦巴問他:為什麼這個樣子?阿底峽回答:「喔,那些是喇嘛嗎?我還以為他們是強盜哩!」來迎接的西藏喇嘛們,身穿炫目的織錦,周圍還有大批侍從陪伴,表現出種種浮誇奢華的樣子,一點都沒有謙卑等可貴的佛教徒特質。      
             阿底峽也觀察到:「在印度,人們修一種本尊得到一百種成就;西藏人修一百種本尊才有一種成就。」西藏人有個特徵,喜歡追逐許多喇嘛和灌頂,這是為什麼西藏人比較迷信的原因之一;而印度人雖然可能也有許多迷信,但基本上還是傾向於理智。      
             西藏喇嘛做的一些事,就以吃肉來說,主要是出於自私和習慣。辯稱西藏不產蔬菜才吃肉,並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因為西藏人離開西藏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卻仍然在吃肉。今天,要取得蔬菜是很容易的,而且吃素無論就環境或健康來考慮,都比吃肉好得多。另外,一個更加危險的藉口就是:「我們是金剛乘行者,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任何事情。」吃肉只不過是他們無法控制的老習慣而已。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我執永遠都把事情解釋得讓它自己高興。      
             然而,你也會發現,在無上瑜伽密續中,的確有教導行者利用酒、肉來修行的教法。有些典籍寫著,你應該使用「曼丹」與「巴朗」——就是肉和酒。你也會發現本尊,也就是不同外相的佛,在許多金剛乘的典籍和唐卡中,都擁抱著明妃。因此,很明顯地,西藏人並不是憑空捏造所有的東西出來。金剛乘有些層面的確是容易招人誤解為支持自我的習性,這也可能正是某些金剛乘行者謬行謬見背後的理由。      
             但是也有一些如法的行者能夠像以往的大成就者一樣,使用酒、肉或其他東西修行;這種行為並非縱慾,對於這些人來說,所有的現象或顯現都是禪修的體驗。主體、客體的任何接觸都是禪修覺受,因為在金剛乘裡,任何事物都能拿來當作修行之道。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不同的法門,就會發現,小乘的外相要求最嚴格,你必須要守特定的戒律,例如剃除鬚髮等等。在大乘中,為了利益眾生,幾乎可以做任何事情,這似乎給大乘更大的自由;但是如果你仔細檢視它們,就會發現大乘的危險性和要求都比小乘高。在某個程度來說,小乘在今天的世界上,對大部分的人是最適合的法門——它最簡單、最容易、危險性最低,當個小乘比丘或比丘尼,只要守好戒律,就一切都好了。在大乘中,即使一個最不起眼的行為受到一點點自私的污染,你就破了戒,沒有圓滿修持。      
就如同大乘、小乘之間的差別一樣,金剛乘比大乘似乎更允許無限的自由。金剛乘修行見地本身,而大乘、小乘則利用一些方法趨向見地。金剛乘的修行基礎在於,因為一切事物究竟上都是空性或無分別,所以行者應該直接跳到修行的中心去修空性或無分別,而捨去趨近實相的間接方便。      
             修行見地的時候,不允許有偏好,因為一旦有了偏好就有成見,這就是二元對立,而二元對立正是痛苦的根本原因。從大乘自己的邏輯來看,大乘不能不同意這種說法。      
就某方面來說,金剛乘比其他乘容易修,因為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做為修行的方法。你書桌上的那杯水可以轉為本尊壇城,因為它的究竟本性是無二實相——即我們所稱的成佛境界。每件事物都同樣地可以轉變,因為每件事物都同樣地沒有實質可言。      
這可能聽起來很偉大,但是要真正地修行平等這個見地,卻非常地困難,因為這代表不允許有任何的偏好。如果能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瞭解金剛乘要比大乘更難修。至少在大乘中,你能覺得吃肉不好、吃素好,而且還能引佛陀所說「大乘行者不應吃肉」來證明自己的感覺是對的(因為金剛乘是大乘的一部分,所以這種說法也適用於金剛乘行者)。      
             沒有任何金剛乘的典籍說吃肉是唯一的道。金剛乘中有的地方說,你應該吃肉、喝酒;但是有時候人們斷章取義地只拿這一句來說,而不管前後文講什麼。金剛乘的食瑜伽說:「垢淨具有同樣本質,食時應具此了悟。」這是在教弟子們,就連在相對真理中也沒有垢淨。因為這個緣故,有時候才會要那些吹毛求疵、執著清潔的人去吃肉、飲酒。      
             因為這種教法,直接相對於這種人平常的習慣、自然的傾向,因此不能認為它是自我放縱的執照;它是用來對治二元傾向的一種法門,幫助行者消除習慣以及垢淨的標籤。如果有些眾生習慣上只吃髒的東西,那麼教法就會反過來,教他們只吃非常乾淨的東西。教法的目的並不在建議某種特別的飲食,而是要毀滅概念所造的二元障礙,例如垢淨、好壞、清淨不清淨等等——這不只適用於食物,而是適用於一切的現象。      
             「沒有偏好」是金剛乘的修行,一旦有了偏好,就有執著與自我——偏好永遠意味著二元對立。金剛乘的「自由」,要比大乘簡單而直接的規定「你不應吃肉」困難許多倍。      
             總而言之,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傷害眾生為基礎;大乘除了不傷害眾生之外,還加上菩提心和利益眾生的願望;金剛乘吸收小乘和大乘的菁華見解,而戴上淨觀的冠冕,是一種視萬法皆清淨的究竟果位修持方法。如果你把一切都看成清淨,那麼就不能夠說某種東西是好的,應該吃它;另一種東西是不好的,應該避免吃它——一起偏好,就失去了淨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7-2007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注釋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      
【嗡】 :以字面解釋,嗡 為一切吉祥圓滿的意思,大部分咒語前均有此字如六字大明咒、彌陀心咒、蓮師心咒等。嗡阿吽三字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因此每個語的前面幾乎都有嗡字,中間有阿字,後面有吽字或哈字(也是吽字)。

【邊札、薩埵、薩瑪呀】:為金剛菩薩誓句。邊札即金剛,薩埵即菩薩,薩瑪呀為誓句、誓言、三昧耶戒的意思。

【瑪魯、巴拉呀】:以字面為隨消的意思,整個意思為金剛薩埵請讓我跟隨您,請您消除我的業障。

【邊札、薩埵、爹諾巴、悌札】:邊札薩埵如前面所講金剛菩薩之意,爹諾巴、悌札 為清淨、常常保護我的意思。整個意思為金剛薩埵保護我。

【則作、美巴哇】:安住於我為字面意思。整句為金剛菩薩希望你安住在我的心。

【殊埵、卡又、美巴哇】:讓我非常滿足。此處滿足就是指金剛菩薩給我加持、消除我的業障、增長我的智慧的意思。

【阿魯、那埵、美巴哇】:請欲與我。阿魯那埵字面意思為慾望,但此處的意義為慈悲心,此時的慾望為清淨的欲,為慈悲心。整句為祈請金剛薩埵,請慈悲的對待我,請慈悲的讓我跟著您。

【殊波、卡又、美巴哇】:使我非常增長。意思為金剛薩埵加持我,增長我的智慧和菩提心。

【薩哇、西悌、美札呀擦】:請賜我一切成就的意思。薩哇為一切,西悌為成就,美為我,札呀擦為給。此處成就指佛或菩薩的地位,希望金剛薩埵加持我,消除我修行道上的障礙,入菩提行,得到菩薩或佛的成就。

【薩哇、嘎瑪、殊札】:薩哇為一切、所有,嘎瑪為業,殊札,整句為一切事業及我,此整句意為一切事業於我心中。
【美悉盪、西利樣、咕嚕吽】:使我心善。美為我西利有很多意思,福德、善德、道德都含在悉字內。吽為金剛薩埵的種子字,也是十方諸佛菩薩。

【哈哈、哈哈、火(HO)】本為喜氣的字,表四量,修四無量生起四歡喜心(喜、勝喜、極喜、俱生喜),希望我們心裡生起四喜,得到四種灌頂。火(HO)為歡喜的聲音。梵文上常寫哈火(HO),也是極妙、奇妙的意思。何處奇妙呢?為前面金剛薩埵的誓願、四無量、四種歡喜和百字明的所有含意,非常歡喜!

【巴嘎問】:正等正覺、佛陀的意思。

【薩哇、達他、嘎達】:一切如來的意思。薩哇是一切,達他、嘎達是如來的意思。

【邊札、瑪妹、姆札】:邊札如上所言為金剛,瑪妹姆札意為不要失掉我。整句為金剛薩埵不要失掉我、放我於六道輪迴中,一定要渡我。

【邊紀、巴哇】:成就金剛者之意。含意為我修持金剛薩埵、祈請金剛薩埵、成就金剛薩埵的果位,希望成就與金剛薩埵無二無別。

【瑪哈、薩瑪呀、薩埵阿】:瑪哈為巨大,薩瑪呀為誓言、三昧耶戒。薩埵為菩薩。意思為具有誓願的大菩薩。金剛薩埵和八大菩薩都有他們永遠不失的願力,我們觀修金剛薩埵一定會消除我們的業障,是金剛薩埵的誓願。整句為報告金剛薩埵,您的願力為消除眾生的業障,現在您不要失掉自己的願力,洗淨我的業障,如此中祈請金剛薩埵。

※咒語最後三個字另外註解【薩埵阿】
註解:【“薩”及降魔】,【“埵”佑我得大悲之利用】,【“阿”請賜我證空性】。此最後三字有上述之三種功用。
所以在修空性三摩地時,此咒可止於第三個字“阿”。有時為救度他人,則可止於第二個字“埵”。如欲降魔,則高聲誦第一個字“薩”,以誅魔或退魔。
持誦《百字明》以作為四加行之一時,則以第三字“阿”結尾,因為“阿”為空性種子,可淨除一切罪。

【短咒】:嗡 邊札、薩埵吽﹝未經口傳不要持誦﹞每天儘力持誦最好108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7-2007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談談每個人的守護神

藏傳佛教認為:任何人生來就有兩位守護神——也稱個人肩頭神,(大概)也就是西方時稱的指導靈。這兩位都是自己生生世世以來的精魂化現。基本上,一位是主導道德昇華、靈性開發與圓滿智慧之智慧守護神,而另一位則是牽扯於欲望、極端之情感、乃至墮落的世俗方面。如果一人心往靈性、智慧之途,那麼,此智慧守護神則時常予以引導與加持;反之,當人們被欲望及煩惱蒙蔽時,得到的則是世俗守護神之垂睞。兩位守護神是願望得以滿足的施行者,他們造作影響個體的方式,類似或等同於潛意識的運作與影響。


守護神的形象往往和自己的此生面貌如一,但更多亦與本人最近多生以來轉世投生於何處有關。如果此人從相當高等之智慧界來人間,則此人之守護神顯現的往往是充滿智慧光明的天神形象或前生某一特別有修為的形象。反之,如果此人多生久世以來常轉生於低等靈界甚至畜生、地獄界,則顯現的形象便與這些界等同相應。也有不少人的守護神顯現為老鼠、兔子以及貓、狗等動物形象。

另外,西藏密法也認為,一個人的靈魂構成可以分三方面,即壽命、魂魄與中陰身(此中陰身只是靈魂的一方面),壽命之魂住於心間脈輪如細絲,此細絲長則命長,短則命短,彎曲則一生多病苦,臨命終時此魂亦終。

而魂魄與中陰身則不隨一生命終時而盡,中陰身會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去投胎。但魂魄卻可以依戀其埋葬處的骸骨、或飄游於靈界幾十年甚至數百年與數千年不等。所以其埋葬之地,會對其子孫後代起風水上的作用。

另外,一個人魂魄在個體活著時可能會因意外原因(如過度驚嚇)而丟失,這時就應該為其找回,否則就會失去壽命之魂。魂魄不是永恆的,時間到了也會死掉,或轉化、融入元素或另外時空中,因此也有極少數的人命未終時魂先死,如有部分植物人可能屬於這類情形。

現在有許多通過通靈、前世催眠等各種途徑而溝通亡魂與前世的事,其實都是與其未化的魂魄溝通,而其中陰身或靈魂身可能早已轉世。也有些開眼者,根據看到某人背後、頭頂、肩膀的形象而判斷此人的前世。但他們看到的往往是可能是現在的守護神,不一定就是真的前面一世。

但西藏密法也認為,這兩位守護神,都不能引導至最終的覺悟與解脫。因此,在西藏,有些大圓滿的傑出上師,會特別要求其弟子將他們禪修大圓滿法的功德,回向贈予這兩位守護神。 如本人之祖師——噶陀堪欽阿瓊仁波切的大圓滿訣竅中,即做如是要求。


至於真正大智慧的保護尊,則必須要由具足修為、道德與加持的合格上師舉行灌頂——請得法界或宇宙中諸佛菩薩來作自己保護神——其實並非是真的佛菩薩親自來做自己的保護神,而是通過灌頂上師的媒介,由法界當中那位諸佛菩薩的願力,變化出一位與自己一模一樣的本尊來,降臨並安住於接受灌頂弟子的身心氣脈中,做為以後祈禱、修法與獲得加持成就的引導與來源。

如舉行觀音菩薩的灌頂,通過上師的禪修之力,與宇宙中的觀音菩薩獲得相應後,由觀音菩薩往昔的度生誓願,變化出一位與自己形象無二的觀音本尊,降臨並安住在此弟子的身心之中。以後每當這位獲得真實灌頂的弟子供養、修法、祈禱時,這位變化出來的觀音本尊就會由他身心氣脈中升住於頭頂,再與法界中的真實觀音菩薩一體相應,如此,此位行者才能獲得真實之加持,而成就有望。

這位變化出來的觀音本尊,就叫做誓具尊或三昧耶尊,三昧耶就是誓言的意思。而法界中那位真實的觀音菩薩則稱為智慧尊。密法中認為,只有這樣的本尊,才是真正的守護神。

但每位守護神都有相應的誓言,違反或破壞誓言的後果會直接導致三昧耶尊的離去,再修法時,無論如何努力精勤,由於失去加持引導之源頭,故不會獲得任何成就。恢復三昧耶尊的方法是需要懺悔並重新向上師求得灌頂。

任何一個人,只要開始向內注意自己的心性狀態,爭取身心內外及與自然世界的和諧時,就能無求而獲得自己那位智慧守護神的引導,而不必過分刻意外求。

<轉自:作者:purana  http://www.boundlessspace.info/forum/viewtopic.php?t=5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9-2025 06:23 AM , Processed in 0.14246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