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13-7-2009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0# maxwelx64 的帖子
我想你所説的回授电容是指830#図里那個C1吧。
那個C1用與不用、可能是我個人問題、我是不太感覚到分別。
如果是偶合电容830#図里那個C2的話、効果比較明顯。
但是我很少有機会用到音響級電容。
我只可以在一些別人不要的旧電器里找。
我想我是有点運気的、我找到幾個OS-CON和MUSE。
我都一直循環再用這一些、我的経験也只是這様的程度而已。
我発現OS-CON和鉭電容、用在電源電路里効果一流。
但是用作偶合电容的話、会有減分的状況。
不知大家覚得如何? |
|
|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9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epends on step response. C1 improve on the dynamics resonse. if u have a scope, u can see how fast the step curve settles. If not properly compensated, become overshoot (ringing) and over damp(slow).
[ 本帖最后由 mitkey 于 14-7-2009 12:43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嗓子A-100顶级放大器
金嗓子在92年10月的东京音响展中展出了一部A-100纯A类的功率放大器,当时光她的外形已吸引无数在场的观众,但始终还未有机会一听她的风彩。C-280V比A-100还早到香港,C-280V未到之前心中已盘算,究竟她还有什么突破呢?果然,C-280V不负众望,成为金嗓子的新贵。
A-100未到香港之前心中同样盘算,同是100W的纯A类但价位又比同厂的M-1000还要贵的A-100又有什么突破?相信感到费解的并非我自已一个人,很多发烧友也有同感。终于在94年5月我有机会试听这套纯A类单声道的功率放大器。从外观看A-100已经没有传统的木边,代之是外露的散热器。不过这些散热器却加上横梁,把外伸的散热器加以固定,意在减低谐振。全机重达一百多磅,整部机用铸铝形成,面板的厚度更加不在话下。
全香港第一套(两部)A-100由香港第一位女发烧友Ophelia拥有,配合C-280V,行头用DP-70V推一对Sonus Fober Electa Amator。Ophelia 一试即买,读者应不言而喻A-100的吸引力的确不同凡响。在这里我不宜用什么音色表现去形容A-100,也不必特别去夸耀她某一部份,我想了很久,应该怎样去形容这部超级功率放大器。
电路设计精益求精
A-100何以能有如此效果,由厂方提供的A-100电路可以看出,其特点多多,设计独具匠心。誉之为“多管轻荷小动态”功放,那用于功率输出的40只MOSFET采用A类放大模式,耗电较大,但我想A类在还原信号的保真度自然物有所值,而且这么多管同时使用,令电路的线性出众,而且A类放大同时敢消除了把电源变成“噪音源”的隐患,令功放所需的电压相当稳定,从而克服了因电源不稳导致的信号失真。输出级采用桥臂结构,每个桥臂由10只MOSFET并联构成,换来的好处是不同负载可以获得不同功率输出。另一方面,桥路的共模抑制,差模输出令放大器的输出信号更加纯净。在A-100的电路设计上还值得一提的是其前置电路设计十分出色,通常前置放大电路要么采用IC,要么采用分立元件,而本机则是将低噪输入,直流伺服,菱形桥路,互补推挽,限幅激励等腰技术浓缩,制成一混合组件,令电路设计更为简捷。
不论怎讲,金嗓子的一贯设计思路,即从输入到输出均为完全对称的推挽电路驱动,还是A-100的电路设计灵魂。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7-2009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5# mitkey 的帖子
|
这个月的AV展,谁会去?? 打算拜五过去, 人较少。。 |
|
|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IY secrete on Transistors tuning.
HOLCO电阻通透清晰但中低频较干,DALE电阻圆润丰厚却过于朦胧,MIT电容纤细却偏冷,SOLEN柔和却令中频下陷,无一可以做得较全面,这都是我们所不希望的,且不同的电容组合来使用却不是想象中的各取所长,而是什么都掺杂起来变得不伦不类,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补品多是价格昂贵,难于容许我们不断购买来多作对比。而晶体管却是价格相差不大,听感特性也不如阻容般严重不平衡。
晶体管的音色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必需让管子工作在合理的电流电压下才可作正确的鉴别,现在有些朋友喜欢查原厂的元件技术文件,但我以为这还不可全信,实际上管子在不同的电流下有不同的表现,而在技术参数的图表中却感受不到,另外最好选管时在电路没特殊要求下尽量选用放大倍数高一些的,建议小功率管在300倍以上,大功率管也希望在60倍以上。
下面谈谈我经对比各种管子后依然较常用的管子。
SA970/SC2240:此管最大的特点是价格便宜,音色表现上有一定的清晰度而显得柔和流畅,中高频稍有甜美,低频下潜度不错且松紧适中。使用是最好让其Vce可在5V以上,如果是在输入差动级工作电流在3MA左右会有更暖的表现,在电压放大级时最好是工作在5-10MA,Pcm在0.15W 以下。
SC2856/SA1191,这是一对指标很好的管子,FT高达310MHZ令不少朋友对其十分钟爱,此管工作条件与SA970/SC2240相近,分析力极高,听感平衡,但低频稍比SA970/SC2240要略少而紧,风格表现是较直白冷漠,一尘不染而不付加任何情感色彩,久听可能会令个别听众觉累,当然这不是单凭换一两对管子可以做出这种效果,具体中还要看电路的性能与总体校声,而上述我只是将相对表现提取出来说而已。
SC3423/SA1360,这管子工作电流最好不要超过5MA,否则声音粗糙甚至有沙哑的趋向,而最佳是在3-5MA内,表现略清丽。
SD667/SB647,我十分钟爱这对管子,使用在音频线路或是电源稳压中都有极佳的表现,此管中频很令人着迷,全频清晰而柔软,表现声乐中的女声很有嗲气,而弦乐中的小提琴也相当不错(抱歉我的形容词不够丰富),低频不是潜得太深,但弹力较好,对各种音乐类型都有较好的氛围。在放大线路中应用时应使其工作在7-15MA内,PCM不要高于0.45W。
SC2910/SA1208,此管工作条件与SD667/SB647相近,中高频稍厚而柔,分析力不是十分出色,颇有点胆机的表现。
SC5171/SA1930,此对管与同厂的SC479/SA1837表现完全一样,应用得好时听感上中高频相当清晰华丽,既不柔也不硬,低频稍实,弹力不是太好,但可以通过加大其工作电流来纠正这个缺点,工作电流最好可大于20MA,而在40-200MA时会更好。
MLE15030/MJE15031,有相当多的朋友都不太喜爱日本产的管子,而喜爱欧美产的,此对管音色温暖而通透,低频宏大控制力不俗,奈何现在已难于找到新管,且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对管配对比其他牌子的要困难,尤其是不同极性之间,需要大量进仓来进行筛选。工作电流也与SC5171/SA1930相当。
SC5200/SA1943,相当廉价而常用的对管,中高频暖而稍暗,流畅度在众多的大功率管中也只算是一般,低频量感好但力度不是十分满意,听大型交响乐时会觉得低频偏软,这需要较多对管并联使用来改善,且工作电流越大低频反而越疲软,除非是有针对性,否则工作在20-100MA时兼顾性较好。
MJL21193/MJL21194,MOTO的极品大功率管,全频表现出色平衡,不会暖或亮,分析力好而颗粒感细,低频量感不如SC5200/SA1943多,但控制力极佳,比三肯的对管有过之而无不及,工作电流在较大范围内变化的表现相当一致,不会因工作电流大小而出现音色的明显转变的现象。大电流输出能力也是相当好,一对可以顶两三对东芝的SC5200/SA1943来用,瞬间过流时也不会象东芝管般容易损坏。
MJL15024/MJL15025,同样是MOTO的大功率管,但音色温暖松软,低频松紧适中,有如一台较好的胆机。
SC2922/SA1216,低频力度好而深度稍有不足,中高频容易过亮,且纤细度未如理想,加大工作电流到200MA以上时会有所改善。
SC3858/SA1494,同是三肯的名管,但此对管就显得稍暖,低频也较上一对管有改善,感觉上却觉得纤细方面不够理想,但不是粗糙,难于营造出一种洋溢的感觉。
SC2837/SA1186,在纤细度与颗粒感方面较上两管有更好的表现,音色鲜明,但低频还是没什么优胜。
SK170/SJ74,一对音染较少的管子,中肯中略带一点湿润的感觉,如果比之同一位置使用三极管会低频量感不如但觉得频响平直,此管在应用中发现工作电流在1.5MA到7MA较佳,否则音质干硬粗糙。
SK214/SJ77,许多朋友DIY时必选的对管,但此管应用较难,实际试听中用于输出推动级时工作电流在120-150MA才觉得最好,中高频较突出,低频量少。当用于小信号处理如前级输出时总觉得不如用SK170/SJ74的声音纤细柔顺,但低频又显得相当好,深度与力度,弹力都适合,表现温暖,工作电流还是有必要在120MA以上。由于此对管工作在较大电流下,故必须有足够大的散热器,以确保工作电流的稳定性。
SK1058/SJ62,中高频轻柔纤细,奈何低频欠缺宏大,又是要用多管并联的老方法,但并联的管子多了必需注意推动级的驱动力是否足够。
以上谈了这么多的对管的应用与听感,而市面上可供应用的对管还有相当多,但我反复多次对比过其中一些都不如上述的表现好或是另外一些我根本没能试用过,当中可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性。现在部分朋友喜欢使用欧洲产的三极管,但没能寻觅到全新的正宗管,拆机管寿命是相当不可靠,故也没有使用过多少。
如果你可以持之以恒地进行实践,不久将来你会发现,原来万元级的进口名机也不过如是,你也可以精心DIY一台廉价的器材而较之好!但我也提醒的是,除了上述,还是切实地注重电源的质量,这也是所有的名机的成功经验,即使它在广告中标榜如何使用了什么新技术,但电源还是最重要的基础。 |
|
|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2# apamam 的帖子
我是指有些电路在R2底下再加个电容,印象中好像叫回授,忘了。。
忽然想起,电压放大跟功率放大的电路有什么差?
*讲起运放我就一大堆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maxwelx64 于 14-7-2009 04:45 P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7# mitkey 的帖子
謝謝你 mitkey.
非常好的参考資料.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7-2009 10: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7# mitkey 的帖子
|
good info, how's your F5?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9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ss333 于 14-7-2009 03:37 PM 发表 
这个月的AV展,谁会去?? 打算拜五过去, 人较少。。
我肯定会去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卡贴鸟 ....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上来......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7-2009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1# Abless 的帖子
你在那里摆档卖电容阵???
时间过得真快。。 下星期就到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7# sss333 的帖子
怎么可能
只是去看爽而已....(看了不爽的几率其实还大一些...)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4# Abless 的帖子
老大、你真坦白。
請問各位在談的AV展在那里?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9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5 going to start soon. all parts arrived including casing.
Paul Horowitz. The art of electronics.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