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8-4-2007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985324 于 18-4-2007 02:27 PM 发表
在我的了解中,创价成佛的定义和传统佛教成佛的定义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讲下去也是浪费口水。。
简单来说,创价不=佛教。很简单。解释都不一样。只是利用佛经的几个名词在加上自己的解释就可以算是佛教了吗 ...
假设能有理证、文证、现证,你唱颂985324 也是可行的。。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7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平等,皆是释尊要提倡的。所以他可以以自身显法,在法华经十六品说出自身是久远初开的佛,那么在下各位皆是。。
此说法,就只有证与证者才可以究尽。。。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7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985324 于 18-4-2007 02:42 PM 发表
众生那么多种。法门也因人而异。如过是只是强调一步经典也只是违反了"不同众生因不同方法而度"的精神。
所以在无量义经才有说到:「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收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7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18-4-2007 07:41 PM 发表
海神兄,小弟不敢看轻你的佛学,但是从你这句看来,已经违背了释尊此意。
如果不是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门,那么法华经就不是第一稀有了!(请看方便品第二)
海神兄,先不说你 ...
侠客友,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疾,是指快速,不是指今生。这个快速成佛,还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除非拥有龙女般的智慧。(请看经文)
法华会上听法的赴会者(圣弟子,弟子与在家居士们),承诺佛陀受持读诵【法华经】,他们在当时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吗?我写【法华经】本意,全部例子皆出自【法华经】,没有所谓的象征与猜测。
朋友。我就回你到这里。再回下去,结果还是鸡同鸭讲。
[ 本帖最后由 海神之風 于 18-4-2007 09:4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7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七颗小星星 于 18-4-2007 05:22 PM 发表
出家人尚不敢评断一部经典的正确和错误,在家人还是谨慎一点好。
就是因为谨慎才用假设。请问你对大乘经典的看法,会用假设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7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18-4-2007 07:41 PM 发表
海神兄,先不说你对不对,这两句已经自相矛盾了。。
声闻者,大大就是;缘觉者,大大皆是。但是法华经所说的妙法,你所不能知。。
因为法华经有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所以,我也不尽说。。
自相矛盾什么?真给你的回覆弄到一头雾水。
未来佛,辟支佛,阿罗汉,都给你当成是同一世界的佛。我劝朋友你搞清楚佛的定义吧。
[ 本帖最后由 海神之風 于 18-4-2007 10:4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7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18-4-2007 01:53 PM 发表
bro haishen是 否 也 能 从 大 乘 本 的 涅 盘 经 里 说 明 你 对 法 花 的 看 法 ?
劣者还没有完全读完大乘本【涅盘经】,所以对此没有意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7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nhow 于 18-4-2007 12:14 PM 发表
阁下果然博学多才,孜孜以求细腻之心令人注目.
以基督教的教导来看: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Joh 14:6 CUV-S)
佛教注重自身的心灵的修道和实 ...
以灵学的角度看,天上的父,众神之神,将自己的光与荣耀加注在天使身上。天国充满着爱与快乐。
在佛学角度看,这是欲界,色界天的境界。
耶稣基督是伟人。天父的慈爱受到人们赞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7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18-4-2007 02:04 PM 发表
经 集 部 有 几 部 经 , 佛 授 记 几 位 女 人 能 于 未 来 世 成 佛 。
这几位女人将来成佛时,是否以男身成佛?
这几位蒙佛授记的女人,是否对佛陀布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7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8-4-2007 11:27 AM 发表
疑問
1龍女就是蛇女也就是畜生,龍/蛇珠有何珍貴?
2佛者--自覺自證,龍女‘成佛’屬自覺自證?
3陀罗尼咒也!得咒成佛??
1)龙王也供养佛舍利。
2)在最后一生时,是。
3)又不是完全以咒成佛。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7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18-4-2007 09:21 PM 发表
就是因为谨慎才用假设。请问你对大乘经典的看法,会用假设吗?
用大小来衡量法,是对法不恭敬,也会起分别,生我见,成为自己修行的一种障碍。
你所谓的大乘是什么意思?是指那一部经典呢?
我明白你的用心,但拿来讨论又怎样?早期,我也很喜欢论经典,后来试过被当头棒喝,才发现,原来论着论着,青春就这样过去了。一天里,修行的时候到底占了多少时间?法,是给我们拿来行的。没有觉行圆满,论经典,反而会制造更多造口业,演邪说的机会给自己。而且慢慢的,我们已被我见所牵引。
海神之风师兄,我这番话是没有任何针对的意思,只怕通过网上论坛,因为无法让你们听到我的语气而误解。
请问你对大乘经典的看法,会用假设吗?
会又如何?不会有如何?我是我,你是你。你的烦恼断了,不代表我的烦恼断。同样的,如果我证果了,也不代表你证果。正因为如此,佛陀才要说法,否则,他一个人证佛果,我们等着他帮我们修行就够了。可是就是不能。个人因果个人受,个人烦恼个人了。
有度众生的愿,是人天喜悦赞叹的,但在度众生前,还是要储存足够的资粮。而忍正是在储存资粮期间必须具备的心态。我们自身的烦恼非一日间可以说尽,何况是世间的烦恼?感受到佛陀的慈悲的人,都难免会不忍众生苦,但悲智双运才能利益到他人也利益到自己。共勉之。
[ 本帖最后由 七颗小星星 于 18-4-2007 11:2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4-2007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七颗小星星 于 18-4-2007 11:10 PM 发表
用大小来衡量法,是对法不恭敬,也会起分别,生我见,成为自己修行的一种障碍。
你所谓的大乘是什么意思?是指那一部经典呢?
我明白你的用心,但拿来讨论又怎样?早期,我也很喜欢论经典,后来试过被当 ...
诚实的说,我使用大乘一词,是为了识别大乘与南传佛经。因为大小乘派别的差别,是诸人皆知之事。在我心中,并没有大小之别。
开这个贴,是假设【法华经】为世尊所说的立场上,去直解经典,把【法华经】的内容原原本本的说出来。
众人是否接受这个直解,就是见仁见智的主观问题。
我一直都没有放弃研究大乘是有原因的。我不想成为如同一些人,对大乘经胡乱的攻击。在未证实大乘经的真伪前,就胡乱的下判断。
我要借助发现大乘经的价值,来降服我的虚妄心---对大乘生起另类的看法。当我发现大乘经的价值之后,我很乐意把这个价值与人分享。
目前我把大乘经的深奥道理,当成暂时无法证明的命题看待 --- 既不否认,也不承认。
我数次重读【楞严经】。有段日子,我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了解该部经。这数天再重读,才发现自己所知又好像非常的少。渐渐的,我发现了大乘经更深入的价值,以及无法解的命题。
大乘经有非常精奥的思想。
事实上南传佛教的整体修行是非常精奥的。可是假如在南传佛教的整体修行,忽略了一部分的修行,那么就无法贯彻佛法修行的整体精奥。这是非常可惜之事。对修行者来说是一种损失。
大乘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见到南传佛教原本具备,却被多数人忽略的重要思想。
可是假如完全按照一般人的传统思想去理解南传佛教,恐会陷入了一般人的角度,看不到另一角。所以掌握了南北传的佛法,从任何角度看问题,对自身解脱有利。
[ 本帖最后由 海神之風 于 19-4-2007 12:18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7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2 海神之風 的帖子
那么你可以简单分析大乘最主要的价值,精奥的思想给我们听吗?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7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19-4-2007 12:04 AM 发表
诚实的说,我使用大乘一词,是为了识别大乘与南传佛经。因为大小乘派别的差别,是诸人皆知之事。在我心中,并没有大小之别。
开这个贴,是假设【法华经】为世尊所说的立场上,去直解经典,把【法华经】的 ...
善哉善哉!海神兄博学风采依旧,让我景仰。且行且珍惜。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7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華經
From InfoSoka
《法華經》是釋尊在成道四十二年後,在靈鷲山花了八年時間所說的經典,全部分為八卷二十八品,是釋尊的出世本懷。
《法華經》的漢譯本共有六種,但現在留存的只有《妙法蓮華經》、《正法華經》、《添品法華經》的三種。其中以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由於最能正確地傳譯出釋尊的教導而出名,自古以來,被廣泛地使用。由於該書內容深奧、豐富,所以有很多注釋書,其中天台大師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的三大部,和妙樂大師的注釋最為有名。
二十八品之中,序品第一至安樂行品第十四為止的前半十四品稱為「迹門」(迹是指物體的影子),從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為止的十四品稱為本門(本是物體的本體)。迹門的肝心是在方便品第二明示出諸法實相(一切法是妙法蓮華經的當體),說出理之一念三千。本門的肝心是在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明示出釋尊的本地是五百塵點劫的久遠,說出事之一念三千。
當我們看一看說法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繼開經的無量義經後,在靈鷲山現出種種瑞相,在方便品中說出諸法實相,舍利弗、迦葉尊者等聲聞弟子信解而獲得佛的授記(在未來成佛的許諾)。法師品第十開始說出有關滅後的弘經。在見寶塔品第十一開始,佛以神力而將說法的場所移上虛空。在此勸諭滅後的弘經,在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中表示出惡人成佛、女人成佛;在勸持品第十三菩薩發誓在滅後弘經。
可是,進入本門的涌出品,佛召喚出地涌菩薩;而且,接著為了說出地涌菩薩與釋尊的師弟因緣,所以在久遠往昔經已接受過佛的教導,就是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之後,來到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佛將《法華經》的肝要付囑與地涌菩薩。然後在囑累品第二十二不單付囑地涌菩薩,還付囑所有菩薩、諸天之後重返在靈鷲山的說法場地,以後的各品是表示藥王、妙音菩薩的行動而說出化他(引導眾生)。
此外,有將《法華經》的開經——《無量義經》,結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合稱為《法華經》,這便稱為《法華經》十卷。
說到《法華經》,一般是指釋尊出世本懷的《法華經》,可是亦有人將佛領悟的法,全部稱為「法華經」,也有人將久遠過去的不輕菩薩的二十四個文字稱為「法華經」,有各種不同的《法華經》。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出現的佛教,除了釋尊的《法華經》之外,有像法時代的正師——天台大師基於《法華經》的理所說的《摩訶止觀》,被稱為像法時代的《法華經》。而在末法,秘沉於釋尊的《法華經》本門壽量品文底之三大秘法的南無妙法蓮華經,才是令末法的一切眾生成佛的大法,因此,南無妙法蓮華經就是末法的《法華經》。
比起釋尊的文上《法華經》,大聖人的《法華經》是文底的《法華經》。比起釋尊的脫益《法華經》,大聖人的是下種《法華經》。比起釋尊的本門,大聖人的是獨一本門《法華經》。釋尊的《法華經》就好像是大聖人的《法華經》的說明書般的關係。
釋尊的《法華經》,天台大師的《法華經》和日蓮大聖人的《法華經》,合稱為「三種的《法華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4-2007 1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音乐使者 于 19-4-2007 12:27 AM 发表
那么你可以简单分析大乘最主要的价值,精奥的思想给我们听吗?
简单的说,大乘修行由四个字概括 --- 福慧双修
福与慧的修行,可以再细分下去 <--- 这就是说,里面有些复杂的分类。
总来说,北传人重修福,少了修慧。南传人重慧,却少了修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4-2007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沧浪澈 于 19-4-2007 12:31 AM 发表
善哉善哉!海神兄博学风采依旧,让我景仰。且行且珍惜。
直解【法华经】都说不服一些人,是吾之失败也。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7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19-4-2007 12:54 AM 发表
简单的说,大乘修行由四个字概括 --- 福慧双修
福与慧的修行,可以再细分下去 <--- 这就是说,里面有些复杂的分类。
总来说,北传人重修福,少了修慧。南传人重慧,却少了修福。
对不起想问下。。怎样修慧??怎样修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4-2007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音乐使者 于 19-4-2007 12:55 AM 发表
对不起想问下。。怎样修慧??怎样修福???
之前我说福慧双修,福与慧可以细分下去,就是在等待你这样的问题。
修慧 - 学习四圣谛,八正道。
修福 - 实践六(或十)婆罗蜜。
当然圆满婆罗蜜修行也具备了戒,定,慧的修行。圆满四圣谛同样具备了戒,定与慧。这就是之前我说,复杂的细分。
到这里还没有细分完。大乘佛教还包括了导向福慧双修的熏习 - 如诵经,持咒,佛号等。
[ 本帖最后由 海神之風 于 19-4-2007 01:08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7 08: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抓住,是修行的障碍。每分每秒,我们抓住的是什么,我们的心要清清楚楚。要常常问回自己。
修行不是往外看,是不断的往内看,直到明心见性。往外看就会看到很多不如法,不如意的事。看着看着,就会感到可惜,就会起一种干涉的心,要改变情况的心,不只干涉事,还会干涉到他人的内心。谁不想贯彻经藏,度众生?但在还未了悟时,说经是很危险的。反而会连自己也更烦恼了。
适当的分享是一件好事,但在这里,已经可以看到各有各看法,争持不下。那是什么原因?因为大家仍有所不足。我们现在所说,所想的是什么?是我们所看过的、听过的、知道过的、感受过的、认为是对的东西。范围还很小很小。既然如此,是时候先放下,进修进修,再回来。而那时候,大家肯定会发现,不一样了。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19-4-2007 12:04 AM 发表
诚实的说,我使用大乘一词,是为了识别大乘与南传佛经。因为大小乘派别的差别,是诸人皆知之事。在我心中,并没有大小之别。
开这个贴,是假设【法华经】为世尊所说的立场上,去直解经典,把【法华经】的 ...事实上南传佛教的整体修行是非常精奥的。
可是假如在南传佛教的整体修行,忽略了一部分的修行,那么就无法贯彻佛法修行的整体精奥。这是非常可惜之事。对修行者来说是一种损失...
可是假如在南传佛教的整体修行,忽略了一部分的修行,那么就无法贯彻佛法修行的整体精奥。这是非常可惜之事。对修行者来说是一种损失;可是假如在北传佛教的整体修行,忽略了一部分的修行,那么就无法贯彻佛法修行的整体精奥。这是非常可惜之事。对修行者来说是一种损失。其实那是一样的。倒不如说:
可是假如在佛教的整体修行,忽略了一部分的修行,那么就无法贯彻佛法修行的整体精奥。这是非常可惜之事。对修行者来说是一种损失。这才是我们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七颗小星星 于 19-4-2007 08:31 A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