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15-7-2006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子旺 于 15-7-2006 02:45 PM 发表
先和方先生道歉,得罪之处,祈求灵谅为盼,各位看官看不过眼的,也请多包涵
你很有POINT,小弟佩服.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不如方人也召集全体国立大专生发起请愿行动,抗议国立大专不及私立,气数已尽,大势已去。治标要先治本,必须先改革大体,小体才能够进行调整。以后别再乱标题,这不是中文系个体问题,而是整个体制共同面对的问题。不可以更不应该随便找个单位开刀。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wlow48 于 11-7-2006 12:04 AM 发表
今年毕业的中文系学生有百多人(没错的话有108)
今年大三的有百多人。(一百出一点点)
今年大二有六十多人。
今年新生有五十多人。
短短两年内录取率降一百巴仙!!!!
而且,这个学期没有提供luar elek ...
你知道原因吗?
这问题要追溯到十年前的政府政策。96年,许多学生考取UPSR及格就能直上中一,而95上中学的学生则许多都需要念预备班。这个“改变”导致83和82年出生的这批学生人数比其他批的学生要来的多。
所以这批学生中年中文系的较多。不信可以再看之前的学生纪录,通常都是50-80之间。 只有今年毕业的这批学生为数最多。所以不能将之提而论之。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人也 于 15-7-2006 01:47 PM 发表
“请先找出钟玉莲老师等人在校期间的课程表,拿来对照以后再说。”不是“垂死的人在沉溺于往日的美梦”!
这是为了要让大家知道马大中文系的走势、变化。而这其中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开始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
呵呵,这位仁兄,专心看一遍别人的发言嘛~ 我都说了,这个变化,早在建国时期就在酝酿着了,导因说了,“嫌饭”(这是错别字,不必纠正我)也提出了,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么?这就怪了,是我的理解能力差么?
接下来的问题我想也回应你了。你不是也上过马大中文系网站么?那里就有我们的系主任的地址电话啊。好了,我告知你了,接下来你要有所行动哦!做过什么就在这里报告吧!免得我们不知道你为中文系做了什么,还诬赖你纸上谈兵。还有,我们下次抗议需不需要也找你一起来参与,这么一来你就不必这么费心,一次过把你的质疑向院方反映。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中文系老师学生又做过什么?我曾经质疑老师们都没做过什么。但后来我发现这是很主观的。
陈徽治老师就曾致函予院长拨款解决硬体设备问题(虽然和科目减少没什么直接关系),而且是连续几年,但院方都没给予答复。
苏庆华老师就在着手申请以中文书写论文(目前是以国文+中文,国文是为呈交校方,中文是给中文系资料室)。
学生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寻求解决管道。
还有其他我不知道的,都曾经或正在进行着。
只是问题在于,老师和同学都被一把隐形的刀,搁在脖子上。
那是什么?大学教授必须签署一份文件,表明对校方的支持,否则,请另寻高就。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最近说要在九月修改的大专法令,学生们胸口的刺。有人说这次修改是还给学生自由的正面决定,是不是就见仁见智了。
老师的饭碗和学生的大学梦,多少人愿意放下?
“把这些问题大胆提出来,大胆带到中文系里的老师同学,大胆告诉系主任:中文系病了!”,谈何容易?
而在象牙塔外的人士,当你听到有学生团体抗议校方不合理的打压,你给的是支持,是嗤之以鼻,是冷眼旁观还是希望有其他人会帮助他们?
华人是自私的,这个说法听过吧?这把火没烧到你,所以你可以打出正义的姿势来质问当局者,你可以以局外人对局内人指指点点。
如果我说,你来参与我们(不一定是走上街道示威)一起抗议校方的打压吧!你会点头么?
大家都会抛问题,大家都会想方法,但行动的时候,多少个人愿意做先锋?
中文系的同学都满足于当下咧,你何尝不是?该觉醒的不只是中文系的人吧!
很同意这些说法。很多时候“人不在其中,根本就不明白当中的苦与难”。不是其中一分子根本就不明白当中的人承受的是怎样的压力和痛苦,只会在一旁叫嚣。
方同学,如果你真的如其他人所说的“不是批评马大中文系,而是为我们打抱不平”,那么我们恳切地希望你可以以外人的身份,写一封信到我们学校去帮我们向校方呐喊一下。若您可以,那么我代表所有的中文系学生向你表示无任感激。若是您说“那是你们的事,你们应该醒悟然后自己争取”,那么我想问问您,您怎么知道我们还在“醉而未醒”? 您怎么知道我们没有呐喊过???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eongism senior 说得太棒了...
中文系的问题并不是一夜间形成的...这话题在我们这年级已经引起不小的风波了...方人也的用词(第一份论言)真的深深地刺痛我们马大中文系的学生,我们并不是天真无邪得不知道我们的问题存在,也并不是消极的在逃避问题
要明白一点,大学生在国立大学的发言权几乎是零啊,更何况我们是中文系的学生.就算我们真的方式向校方争取,只怕到时肯站出来讲话,撑中文系的人没有几个啊!毕竟现在有太多"讲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的人了.
总而言之,我们比任何人更想摆脱这种困境,问题我们一直在正视着,方法也在努力想着,我们需要的是更多非中文系的人站出来支持我们,而不是抱着中文系的问题就只可以由中文系的人来解决的态度,在一旁袖手旁观.
我始终认为马大中文系还是有希望的,如果马大中文系完蛋了,那么事情的严重性不只是大学关闭一般科系,而是关系到马来西亚整个华文教育制度的存亡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人也 于 11-7-2006 01:28 AM 发表
终于看到中文系的同学站出来说话了。但是,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啊。这位中文系学长爱中文系心切,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身为大学生的,应该懂得站在更高的角度,客观正视问题。而不是身在山中,为辩护而辩护。
第 ...
说得真好啊。是的,身为大学生本就是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客观正视问题。不是在深山中,为辩护而辩护。
我也想说,“身为大学生,看事情不仅仅得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更需要身入其中看看真实情况。” 比如罗贯中,若不是多年与起义军来往而获得丰富的政治军事知识并且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愿望、熟悉民间文艺,他无法编写出三国演义。
相同的道理,大学生若真对一件事情“有感慨”、“有见解”,那么也请你追根究底,看看真正的问题所在,看看身处当中的人的行动与反应,之后才下定论。请别以“书面数据”就妄下定论。
一个学生平时成绩不错,考试时却只能考取丁级的分数。你能就此定论,这个学生肯定是个“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要念书”的人吗?
若你说“本就如此”,那么我也无话可说。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文系学生如果要在三年里毕业,每个学期都得选四门课。在我那一届(01级),至少还能做到四门都选中文课,顶多是一门马来文课。可是看看现在的中文系是个什么样子?在两个学期里,二、三年级的中文课都无法开齐,这才是很多学生心怀不满的原因。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了,那些自以为很了解中文系的人,请先找出钟玉莲老师等人在校期间的课程表,拿来对照以后再说。你为什么又对我的呼吁视而不见?那时候的中文课都在四门以上,学生们光是中文课就多得选不完了,根本不用因为“中文课不够而被迫念马来文课”。十年后变成这个样子,楼主的措辞就算再强烈也为过。
QUOTE:
会做事的人是很少讲话的,你不必一直要别人长篇大论的告诉其他人,我们(马大中文系)曾做过什么。因为我始终相信,行动比讲话来得有效!
马大中文系是一夕之间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吗?没有前因会有后果?正是因为中文系(的领导者)过去做过某些事情,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我劝你小心自己的言辞,你这样说的话,人家恐怕会怀疑中文系过去做过的事情是不是见不得人,否则你为什么不希望大家把这些过去的事情拿出来谈?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症结,要找出症结,当然就要回顾过去。
哦。。看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想问问了,也是中文系一分子的学长/学姐你,兰陵嘉应子,是不是你们之前做了什么才会导致今天的学弟妹我们走向这样的局面啊?
那么学长姐你是不是该负起什么责任啊??
[ 本帖最后由 笑看人间 于 15-7-2006 03:53 P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对了还有还有,请方同学也将其他国立大学的科系课程找出来与私立大学的各项课程比较比较。看看到底是“只有中文系除了问题”还是“国立大专科系出了问题”,好吗?
若您可以帮这个忙,小的无任感激。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高原战士 于 12-7-2006 03:01 PM 发表
中文系以中文为媒介的课越来越少,不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就是说问题出现了好几年。出现了好几年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每下愈况,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中文系的努力和现实存在的问题不要混为一谈。若说中文系 ...
如果出现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不是只有“念中文系的学生”该为此负责或者该解决这个问题??
华社只需要袖手旁观?身为“华裔”的大家只需要“站出来骂骂、训训中文系学生和老师”就可以了???
真奇怪,原来“中文系”只属于“中文系学生”。既然如此,中文系走向什么样的局面,是他们自己的事,何必被“责问”?
若是“任何人都有权利责问中文系的学生”,那么只要是成绩不好、课外活动表现差的学生全体人们都可以骂咯?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4: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是中文系出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
暂时将中文系撇开一边,先看“中文系学生来源——中六生”的情况吧。
以往,中六修的华文是“念并深入了解几本专书”。可是,今天的中六生,不管你知不知道什么是三国水浒西游和金瓶,只要你可以把“STPM华文--中国文学史”里边的内容背完,那么应付考试不是问题。
这样的一个差别的出现是问题的起因。程度被降低了。那么楼主何不拉大队向教育局大喊“请还我们原来的程度”????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子旺 于 15-7-2006 03:17 PM 发表
不如方人也召集全体国立大专生发起请愿行动,抗议国立大专不及私立,气数已尽,大势已去。治标要先治本,必须先改革大体,小体才能够进行调整。以后别再乱标题,这不是中文系个体问题,而是整个体制共同面对的问题 ...
哦对哦。。还可以用这方法哦。
我在这里也恳请方同学发起请愿行动吧!!拜托拜托!!你的行动,我们需要哦!!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子旺 于 15/7/2006 14:39 发表
想不到在这里遇见大家。近来可好?马大中文系的新生,在这里欢迎你们加入成为马大的一份子,还在中文系的,盼大家安好。读了方人也的贴子,还有同学的回复。其实方人也说中文系气数已尽,是断章取义,这种现象,在 ...
子旺兄,首先请你不要一来就把马大和其他大专对立起来。
再者,念了几年大学也不见得有多了不起。
看一看你说了什么,“看来你并没读到什么大专院校。贸贸然开炮,看来素质还不错,进来马大走一圈吧,如果你进到来的话。”
一个真正受了中文系文化熏陶的人会如此口出恶言吗?
如果你认为方人也的言论不妥,那你的发言又妥当吗?
即使你无法以德报怨,那么也学一学孔子说的以直报怨吧!
请不要人身攻击,就事论事,好吗? |
|
|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6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应71楼笑看人间的问题:
一、如果出现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不是只有“念中文系的学生”该为此负责或者该解决这个问题??
念中文系的学生应该关注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不是“只有”念中文系的学生该为此负责。你认为呢?
二、华社只需要袖手旁观?身为“华裔”的大家只需要“站出来骂骂、训训中文系学生和老师”就可以了???
华社不应该袖手旁观,行动也不只是“站出来骂骂、训训中文系学生和老师”,可是如果中文系的学生连面对问题的勇气都没有,面对别人的批评时,就变成“刺猬”,这不是更不应该吗?你认为呢?
三、真奇怪,原来“中文系”只属于“中文系学生”。既然如此,中文系走向什么样的局面,是他们自己的事,何必被“责问”?
谁说了中文系只属于中文系的学生?除非中文系的学生认为中文系只是他们的专利品,其他人都不可以过问甚至关心中文系的状况。你认为呢?
四、若是“任何人都有权利责问中文系的学生”,那么只要是成绩不好、课外活动表现差的学生全体人们都可以骂咯?
成绩不好,课外活动表现差是个人问题;课程设计出现偏差,是一个公共问题。你知道之间的差异吗?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6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笑看人间 于 15-7-2006 03:21 PM 发表
你知道原因吗?
这问题要追溯到十年前的政府政策。96年,许多学生考取UPSR及格就能直上中一,而95上中学的学生则许多都需要念预备班。这个“改变”导致83和82年出生的这批学生人数比其他批的学生要来的多。
...
关于中文系今年(2006/07届)只有50多人的迷思,leongism已解释非常清楚,我也很满意。补充一下,其实今年的新生录取率是比往年低的。反而,硕士生录取率就比去年高。原因是:马大要迈向研究型大学。呵呵,我发问的第二天,就知道答案了,没出来澄清,不好意思啊!
笑看人间说这是十年前的政府政策。
其实,UPSR及格就能直上中一,在95年就实行了。我非常确定,因为我是96年的。照他的说法,学生人数通常都是50-80之间(呵呵……不用翻纪录,我相信你)。
好了,就这样。我以最保守的估计,就当一半人留预备班,一半人直升中一。
大学中文系平均每年65人,当局用两年消耗人数的爆增。就是说,每年加33个学位。
结果,中文系就有每年98个学位的录取率高潮期。
一切看来,很合情理。是吗?但别忘记,高等学府就是高等学府,不是菜市场。学额不会因为热烈需求而爆增的。当中,牵涉很多考虑的因数,不多说了……其实,我在意的是录取率从100下滑到60++的那一次。那年,马大录取率是增加的(我的课系是这样的,不对请指正)。请问别系的学生,你们试过新生爆增和爆跌吗?以我上述65-〉98的推论,恰恰是50%……你们有试过吗?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学期没有中文系luar elektif呢?真的希望有一个完整明确的答案。”不能拿,是一个遗憾吧。
最近中文系的学长好像言论上有人生攻击。我也不想点名。希望这里是一个理智的沟通平台,少点火药味。爱之深,责之切。大家,还是关心中文系的。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7-2006 0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子旺:
1.其实方人也说中文系气数已尽,是断章取义,这种现象,在国立大学的所有科系都一样,为何你偏指明是马大中文系呢?
国立大学所有科系都气数已尽?请解释。
就算是,那么马大中文系就不应该被指责了吗?
为什么偏指明马大中文系?因为在乎马大中文系,因为希望马大中文系在还未吞下最后一口气时,看到症结,寻得生机。
2.何不上书上层,挽救这大马的中文堡垒呢?
何不想?所以,在这里与各位讨论,找出问题的根源,找出正确的上书对象。
3.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开办的课程,都有不一样的标准。
有何不同,请明示。
4.看来你并没读到什么大专院校。贸贸然开炮,看来素质还不错,进来马大走一圈吧,如果你进到来的话。
何出此言?讽刺?反击?
再次提醒,此帖重点在于讨论中文系的问题。
5.用课程的数量来否定教学的素质,已看得出你并非理智的发言,你的目的只是要攻击这个科系。
本人什么时候“用课程的数量来否定教学的素质”?请看清楚内容。课程数量不是重点,重点在于课程的媒介语。这里说的不是“因为马大中文系的课程比别人少”,而是“马大中文系以华语为媒介语的课程比别人少”。您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吗?
6.以后别再乱标题,这不是中文系个体问题,而是整个体制共同面对的问题。不可以更不应该随便找个单位开刀。
如果我只是空喊“中文系气数已尽”,你可以说我“随便找个单位开刀”。但是,请你放下你对中文系的情意结,仔细看一看所有资料,再回答:这个帖子是在随便开刀吗?
leongism :
1.我都说了,这个变化,早在建国时期就在酝酿着了,导因说了,“嫌饭”(这是错别字,不必纠正我)也提出了,没有回答到你的问题么?这就怪了,是我的理解能力差么?
暂且退一步接受“《1956年敦拉萨报告书》提到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这一个答案。那么,在这之后的马大中文系,有变化吗?华文课有减少吗?1956之后的改变,又是什么原因呢?
笑看人间:
1.若是您说“那是你们的事,你们应该醒悟然后自己争取”,那么我想问问您,您怎么知道我们还在“醉而未醒”? 您怎么知道我们没有呐喊过???
如果我认为“那是你们的事”,我又何必去搜寻资料,然后在这里讨论呢?
至于你们有没有呐喊过,的确没有人会知道。所以,之前问了中文系学长,之前中文系老师同学做了什么?为什么情况没有好转,反而更糟糕?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们的呐喊失败?如果你们真的做过什么,这一切你们都应该说出来,大家才能够继续讨论,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方案。说不出来的话,又要怎么让大家相信呐喊过呢?
2.“身为大学生,看事情不仅仅得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更需要身入其中看看真实情况。”
说得没错。但是,身为中文系学生的,因为热爱中文系,这时候,应该先放下这情结,才能够客观看问题,面对事实。
3.相同的道理,大学生若真对一件事情“有感慨”、“有见解”,那么也请你追根究底,看看真正的问题所在,看看身处当中的人的行动与反应,之后才下定论。请别以“书面数据”就妄下定论。
此帖目的正是要从“书面数据”,去“追根究底,看看真正的问题所在,看看身处当中的人的行动与反应。”
4.到底是中文系出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暂时将中文系撇开一边,先看“中文系学生来源——中六生”的情况吧。以往,中六修的华文是“念并深入了解几本书”。可是,今天的中六生,不管你知不知道什么是三国水浒西游和金瓶,只要你可以把“STPM华文--中国文学史”里边的内容背完,那么应付考试不是问题。这样的一个差别的出现是问题的起因。程度被降低了。那么楼主何不拉大队向教育局大喊“请还我们原来的程度”????
您的回答离题了。这里问的是:到底是中文系出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才会导致华文课不断减少。不过,感谢提供额外资料!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6 10: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cwlow48,我也觉得留言语气有些不对,我的部分就在此道个歉。但是也请明白,网络世界里身份永远值得怀疑,请各位避免先入为主的替任何人标签。关于你的luar elektif问题,其实我有个建议。你们可以召集那些要选修中文系luar elektif的同学,联名写一封信给系主任要求开班。东亚系曾有人这样做,然后系主任才决定开班。至于多少人或什么条件下系主任会接受,我就不晓得了。反正add/drop还有一星期时间。不开luar elektif也许没有人要求吧!
还有那个放人也,你若不满意就不必退一步去接受我的回应。满意就是满意,不满意就是不满意。你这样说好像我在欺负你。我想再补充一点,打从1956教育法案以来,多次修改的教育法案(其中有1961教育法令、1996教育法令),核心都没有离开最初的宗旨:渐进地统一教学语言。渐进的话,他会让你看到明显的变化吗?开始的时候当然给你许多甜头,接下来你沉醉在美梦中,他就一点一点的致你于死地,这种道理你明白么?你还要追究的话,人事关系是不是也要告诉你?利益关系是不是也要算进去?哈,这些,就不是我能回应的了。
总结一句,这根本是马来西亚边缘化教育制度下所造成的结果。与其继续在这里探讨中文系出了什么问题,我倒是建议另辟一个标题:马来西亚教育制度出了什么问题。先解决教育制度的偏差,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中文系,乃至华社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我想,中文系在籍同学都会努力争取该有的权益,希望各方在必要时给与支持。
以下,将不再对类似疑问作回应了。谢谢。
另外,希望兰陵嘉应子能解答我及其他人关于2002年的制定改革藍圖工作坊的提问。谢谢。
[ 本帖最后由 leongism 于 16-7-2006 10:31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6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环境固然影响决策,但是恶劣的大环境不是“认命”的借口。最重要的是,中文系的学生要有自觉,当初选择中文系的理由是什么?而今,你身在中文系,你觉得马大中文系的课程满足你的需求吗?你觉得你现在所学可以应付将来社会要求吗?
英雄不提当年勇,何况过去全马只有一间中文系,没有对手,如今,其他大专也有了中文系,马大还是当年唯一提供中文学位的大学吗?马大的水平和其他大专比较,马大中文系还占了什么优势?
将来毕业,你能够很自豪地大声说:我是马大中文系毕业的吗?
将来你的雇主问你上了什么课,你好意思说你就只上了15门中文课吗?
如果你是雇主,你要请一个中文系毕业生,你会考虑请马大中文系学生吗?
如果你很想读中文,想读中文系,你又已经知道各中文系的课程之后,在经济能力许可下,你还会选择马大吗?
如leongism 所说,学生写信要求开eletif的课,往往会得到该院系的考虑。我很想问的是:中文系学生有向系方表示过不满意只有15门中文课的安排吗?当某个学期不够中文课选择时,学生有没有要求增加?
如果学生有要求的权力而放弃,如果学生认为以“马来文”上的“中文系课”后,一样可以提升中文水平,或者觉得这样的课程安排是理所当然的,中文系学生“自我缴械”,乐意差人一等,那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6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幾天沒上來,想不到已經開到第四頁了。既然有那麽多人要看,我就把會議記錄
分幾個部分貼上來。
這裡雖然要給方人也加油打氣,但也想勸勸你:有時別太執著了。我也曾經和你
一樣,但後來發現現在的學生中毒太深,囘天乏術。我們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
把看到的問題提出來,就已經算是盡了畢業生的責任了。至於在籍的同學,如果他們
不懂得自己思考、分辨是非,那我們說得再多也沒用。倒不如把時間花在自己的
課業上提升自己。我以前的習慣是每天上網回帖的,但這幾天特地不跟這個帖,就
是因爲我看到一些人的反應後,覺得說得再多似乎也不會有很大的作用。反正現在
的中文系是他們在念,他們覺得很好,那就讓他們自得其樂吧。
========================================================================
2002年5月3日-星期五
拿督陈广才 讲词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马大中文系探讨并制定发展大蓝图工作坊最主要的目的是确定中文系未来的发展路向。
马大中文系成立至今已有39个年头,为社会、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中文人才,贡献良多。为此,中文系受到外界的肯定,并获得崇高的评价。
今天的世界充满变数。如果马大中文系仍停滞不前,一成不变,那么,中文系必将无法与时代的发展接轨。所以,我们应该顺应时势,与时并进才是。
如今,马大中文系已经不再是国内唯一的大专中文系。随着其他国立大专和私立学院都纷纷设立中文系,彼此的竞争也相对地提高了。以现今的时局来看,马大中文系若再不谋求革新,其地位将被取代。
中文系该走怎样的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全球化已经是目前的世界趋势,中文系的学生应该比以前更能掌握时局,以确保自己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立足。
中国的崛起对中文研究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中文在未来世界的应用。今天,全世界对中国的崛起都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再加上它入世、申奥成功,并在世界经济衰退的浪潮中一枝独秀,维持百分之七或八的经济增长率,更使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神州大地上。
马来西亚财政部在三月间全面研究今后的国家经济发展将面临哪些问题,尤其在吸引直接外资(FDI)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吸引亚洲以及其他地区资金的大磁场,我国是绝对无法与之抗衡的。因此,我们不能和中国直接竞争,反之,要与中国为友,在经济、贸易方面成为互惠互利的伙伴。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国未来的经贸活动中分一杯羹。
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贸伙伴,我国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条件。政府目前正把马来西亚发展为东南亚最重要的教育中心。我们希望不久后,马来西亚即能成为一个教育输出国,而中国正好是我们的“入口国”。当全世界都朝知识经济(k-economy)的方向发展时,政府更应研究要如何有效地培养中文人才,以让我国继续在马中友好关系中受惠。
在1980年代,许多马来西亚商人到中国投资,但不少人都失败了。追根究底,那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语文、历史、法律、文学、官僚和经济制度、土地政策和投资策略等不甚了解。因此,我们现在应好好地了解全面开放的中国,培养出真正了解中国的人才。我们也可以预见,中国加入世贸后,中文研究和中文系必将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要了解中国,采取主动将是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如今,政府计划逐步地培训财政部、国际贸工部等部门的官员,好让他们对中国有更深的认识。另外,全世界又掀起了一股“中文热”,这些趋势肯定会推动本地的中文研究。
除了金钱,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最频密的是人才。现今的人才流动量非常大,尤其是所谓的“知识员工”,他们往往会被提供高薪的国家吸引过去。政府已经发现,目前我国的许多政策已经无法迎合全球化时代的需求,因为这些政策都无法留住人才。当2003年东南亚自由贸易区成立时,关税的壁垒将被打破,届时我国将面对更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资讯工艺对今天的世界局势的演变也是影响重大的。我认为,中文系的学生不应落在时代的后头,而应掌握这些先进的科技。中文系的学生不应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不应自满,反之应放宽视野,以更宽阔的胸襟去拥抱世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文系的课程必须能够培养出有国际观、世界观的学生。
此外,国内各大专中文系也不应被看成是马大中文系的对手。与其和他们竞争,还不如互惠互利。我对马大中文系未来发展的看法是:一切都要采取主动!只要认为是有利于中文系的发展的,我们就要趁势争取,告诉政府、告诉马大当局,中文系该走怎样的路。努力争取的结果可能是一无所获,但至少我们还有成功的希望。如果大家只是被动地等待时机到来,我相信,我们最终什么也不会得到。#
[ 本帖最后由 兰陵嘉应子 于 17-7-2006 11:20 AM 编辑 ] |
|
|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6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场讨论会:回顾过去,展望将来——马大中文系三十九年来的历程
主讲人:陈徽治博士、副教授(系主任)
日期: 2002年5月3日(晚上10时10分—10时30分)
在六十年代创办初期,本系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一般传统中文系以华语教授的课,如:文字学、声韵学、校雠学、文学史、历史文选、诗选及目录学等都齐备。此外,还有一些用英语(后来改用国文)教授的科目如中国科学史、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概论、哲学及考古学等也都各有专门老师负责教授。这种情况延续到七十年代初期。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中文系学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也因随着几位外国教授离职后,师资方面逐步本土化。在这期间,中文系的课程有了很大的调整,增设了文学批评、古典小说、现代小说、现代话剧、词选等。除了师资本土化之外,我们发现到连一些课程也本土化,如根据讲师本身专业而开设了如马华文学、马新华人文化及其社会结构、华人宗教信仰、东南亚华人文化及社会、大马华人经济课题、华人企业文化以及华巫翻译等科。设置这类课程可说是为了配合当时我国大专院校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满足本地社会的需求。无论如何,这与当初创办中文系的宗旨并无冲突,那就是希望本系的毕业生能多了解本国的情况,尤其是华人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而能从事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或从事翻译、或教授华文与华人文化。不论是在政府部门或私人机构服务,本系毕业生都能将他们所学贡献于社会与国家。再说,有好些课是以英语(后来改以国语)授课,而又是公开给各族学生选修,使到非华族学生也能了解我国的华人社会。这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了解与认识,从而达致全民团结,可说是有一点贡献的。
近四十年来,中文系培养了近两千名毕业生。他们主要在教育界、文化界、传播界及学术界服务,如担任中文教师、大专院校教授或讲师、报馆编辑、专题作者、编剧等。一小部分毕业生则投身政界、警界、民事服务、银行金融业及工商界等。马大中文系深以他们在各领域的卓越表现为荣。
可是,上述的职业可说是属于传统的行业。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本系的毕业生将来是否能打破传统,迎向一个更宽阔、更有发展潜能的空间,这就取决于我们这两天在Bukit Tinggi的工作坊里所策划及制定的“中文系发展大蓝图”了。基于我校正朝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 System”迈进,这也就是我今晚抛给大家的一个“problem”。
最后,我希望经过了两天的努力之后,后天当我们下山时会满载而归,为中文系的发展制定一个“既能保存传统,又能迎向明日挑战”的大蓝图。我谨在此与大家共勉之。谢谢!
=======================================================================
* 系主任報告完畢後,老師們也簡單地參與討論。但這一部分的紀錄不是十分完整,其中前面幾段與上述内容重復。另外整理的摘要如下:
摘要:
陈博士的报告主要是在回顾中文系的历史。
陈博士回顾了本系的创系宗旨和原则。接着,他比较了何丙郁教授、洪天赐教授、钟玉莲教授和他本人当系主任期间,本系课程设置的异同。他指出,在何丙郁教授担任系主任期间,A组(古典组/后来的语言文学组)的课程即开始多元化了。此外,B组(现代组/后来的社会文化组)的课程则开始本土化了(详情请参阅陈博士的报告)。
此外,他也列出2001/2002学年本系一年级及二年级各课程的学生人数,并指出,到目前为止,社会文化组的主修学生依然屈指可数。数据显示,1980年至1993年期间,本系没有非华裔的主修生毕业。陈博士也顺带提到,马大文学院在2002/2003学年的招生人数将减至560人,这项改变将影响本系的新生人数。
在谈到本系将来的发展时,陈博士认为师资来源和课程设置是本系一直以来面对的问题。苏庆华博士指出,马大文学院在新学年减少招生,可能会迫使中文系转型,这也许是社会文化组发展的契机。无论如何,苏博士认为,古典文学是本系的命脉,也是马大中文系一直以来的“卖点”,那是绝对不容动摇的,否则可能引起出乎意料的问题。(嘉應子按:但我不知道今天這個“賣點”還有誰要來“買”,也不知道這個“絕對不容動搖”的“命脈”如今是否還屹立不倒。也許leongism等人可以告訴我。)
针对一些老师提到本系课程将来或许会和东亚系的重叠的问题,杨清龙博士指出,我们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为东亚系设想。目前最重要的是,我们应积极、主动地提出一切对中文系有利的建议。
谢爱萍博士则引述了王赓武教授在“槟榔屿事迹”国际研讨会所作的专题演讲的内容。王赓武教授谈到21世纪教育面对的挑战时指出,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两项:传播旧有的价值观以及带来新的改变。而现今教育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旧有的价值观和新变化中寻求平衡。
王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探讨如何把最好的价值观和见解传达给学生,即地方性、全国性以及全球性。教育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教会他们如何念书而已。这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的概念。
谢博士接着引述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的曾昭旭教授的看法。曾教授认为,以前的大专教育偏重于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但现在大专教育已经普及化,今天的大学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通才教育。换句话说,我们要结合“学术”与“应用”,课程的设置应该多元化,让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性向选择。
[ 本帖最后由 兰陵嘉应子 于 16-7-2006 12:34 PM 编辑 ]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