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xxkangxx

《龙虎山 张天师 正一派 五斗米教》讨论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12-2010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长很长很长~眼花缭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5-2011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1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天师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道教至少传承5000多年文明。而从东汉张陵在鹰潭龙虎山创立天师道(正一道)以来,道教更是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象征,龙虎山天师府则成为道教传播不绝的明证。
  时光荏苒。道教祖师张陵也许不曾预料到,他的子孙至今已经绵延60余代,历时上千年,却始终保持着对历史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岁末年初之时,记者试图从这红墙碧瓦的府第中寻找一点道教的真谛,却发现,不但道教神秘莫测,仅这60余代张天师就给人太多神秘色彩,谜团迭出。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一回里,有“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叙述,这位张天师指的就是第30代天师张继先。尽管历史记载张继先在世时间只有36年,但就在他年仅13岁的那一年,也就是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才赐金铸老君及祖天师像,命江东漕臣在上清镇庆口建造历史上最早的天师府。2005年10月,嗣汉天师府举行建府900周年盛大庆典,也足见张继先在历代天师中的显赫地位。
  能得到皇上的这种恩赐,自然应当是张继先有过人之处。据传,张继先9岁嗣教,稍长即明习道法,12岁那年应诏赴阙。宋徽宗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令作符,上览笑曰:“灵从何来?”对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又问修丹之术若何?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符尧舜足矣。”上悦,赐宴而出。由此可见,张继先确实自小聪颖超群。
  据载,大观元年(1107年),宫中闻有妖,上命祛之,张继先曰:“臣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不久,仁济亭果有妖凭一少年,继先叱之,少年生而妖绝。又载:一日,(继先)忽题写“赤帝御龙行末伏,嫦娥分月入深山”于亭壁,人莫测其意,迨“靖康之变”,其言始验。政和二年,上遣使复召,(继先)以疾托辞,派弟子王道坚奉谢,再三以修德弥灾为告。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入汴,钦宗与太上皇思继先预奏之言,遣使亟召。(继先)至泗州(今安徽泗县)天庆观,作颂而逝,年36岁,而京师亦以是日失陷。武功大夫张宪适至,率士民葬于龟山之下。
  按照这一记载,张继先应于1128年就在安徽羽化了。然而,同一史料又称,真君(张继先封号)化后16年,西河萨守坚遇于青城峡口。授予符法,又授书信一缄,履一只,令达嗣天师。嗣天师得书大惊,令人启泗州窆,惟一履存。后亦有遇于武夷、罗浮山者。至此,嗣汉天师府管委会副主任曾广亮告诉记者,尽管第30代天师张继先记录在案的生卒年是1092—1128年,但究竟于何时何地羽化,葬于何处,前后不一,已是无从考证。
  ■狐仙竟是张天师“密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1 0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的鼎盛与张天师的地位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隋皇朝建国之初,隋文帝利用道教编造“受命之符”,为他篡夺北周政权制造舆论,故隋文帝对道教加以扶植和崇奉,使道教有所发展。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育,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尤为重视,规定三教的序位是佛教为先,道教次之,儒教为末,佛,道行立的序位是佛先道后,故道教与佛教相比,其发展在隋代较为缓慢。道教对以后的影响较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1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唐皇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道教的地位处于儒教和佛教之上,居三教之首。道教教主老子不仅被尊为唐宗室的“圣祖”,而且先后被册封为“玄元皇帝”,和“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事实上已成为道教的至高神和唐皇朝的护国神,道教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李唐皇朝利用老子姓李,攀附为同宗,尊老子为“圣祖”,自称是老子的“圣裔”,以利用老子在历史上的广泛影响来提高唐宗室的社会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1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天师
李唐王朝对道教的扶植和崇奉,促成了道教与皇权的结合,带来了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宫观,遍及各地。名山都邑的宫观规模,日益弘大,唐高宗曾召第12代天师张恒至京师,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对曰:“能无为则天下治矣,上嘉之。”从此,唐高宗便将“清静无为”奉为治国之道,加以推行。这对唐代的繁荣和“开元之治”的出现,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天宝七载(748),唐玄宗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并召见第15代天师张高,命他在京师置坛传箓,颁赐金钱玉帛,免除龙虎山的租税。唐肃宗时,又赐龙虎山香币,并在龙虎山建醮,又赐宸翰以赞祖天师像。唐德宗贞元年间(785--793),又赐金镀银香炉、香合、绯罗金帕及多种器物。会昌元年(841),唐武宗又召见了第20代天师张谌,赐传箓坛门额曰:“真仙观”三个大字,还拟任命张谌官衔,张谌辞归不受。咸通时(860--874),唐懿宗又为第20代天师张谌建金箓大醮,赐金吊还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8-2011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厉害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1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annyy

请问那里能请张天师符咒,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8-2011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b.......you wan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1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b.......you wan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1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師府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原稱“真仙觀”,建在龍虎山腳下,宋崇寧四年(西元1105年),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佑六年(西元1319年),遷建至上清長慶坊,在今上清鎮西。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1368年),賜白金15鎰(360兩),在今址上清鎮中心重建,以“新其第”。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明清遺物。嗣漢天師府來源於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它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築群,依山傍水,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府內豫樟成林,蔭翳蔽日,鳥棲樹頂,環境堪幽。因道教興起于山澤草莽之間,道士追求超凡脫俗、清靜無為境界,因此天師府內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屬兼得山光水色型。

    道教園林在我國為數不少,其中絕大多數屬宮觀園林,像天師府這種道教領袖私第園林在中國絕無僅有,它是我國道教建築中最大最古的一處,也是我國現存封建社會“兩大府第”之一。它還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是寫了近2000年而且還在繼續寫的一部道教史書。

    天師府建築工藝群,整個府弟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書屋、花園、萬法宗壇等組成,在佈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是我國私第園林和道教建築的藝術瑰寶。

    紅墻深院,彤壁朱扉,神道合居,八卦鋪地,首先它的外觀就把遊客帶進了神秘的氛圍。府門坐北朝南,高大寬闊,面河而立,氣勢雄偉。門前庭院正中鑲嵌著八卦太極圖。八卦代表宇宙間的“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太極圖顯示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和動態平衡的哲理內蘊。府門上一對抱住楹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原為明代尚書、大畫家、大書法家董其昌手筆,形象地表達了歷代天師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雙重顯赫地位,闡明瞭天師道與歷代皇權的密切關係以及對追求成仙的渴望。其出處有二:麒麟殿是西漢未央宮中皇帝劉邦召集朝廷重臣議論國事的大殿,只有像張良這樣幫他打下天下的軍師、大政治家、大軍事家才能進入的地方。張良官封留侯後激流勇退,棄官隱居,後來跟赤松子做神仙去了。張道陵是張良第九代玄孫,天師府便是麒麟殿上神仙客張良及其子孫的家了。元武宗皇帝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金紫光祿大夫,秩視一品,相當於宰相級別(不拿宰相俸祿),那麼天師府便是宰相家了。另外南朝道教界領袖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稱,將他“移植”過來也是一個出處。

    二門門聯寫的是“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表明瞭歷代天師道高德重使龍虎也伏、鬼神也欽的歷史事實,也表明教理教規對信徒必須修道養德的嚴格要求。進入二門,內為大院,使人頓生“侯門深似海”之感。合抱豫樟扶蘇接葉,花木叢中鳥語啁啾。經甬道,有一井,名靈泉井,相傳為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詹所鑿。當時鑿挖到七七四十九丈,驚動了龍王,問:“為何要挖得那麼深?”天師說:“我要借四海之源,用來演法煉丹。”故又稱丹井。此水供天師家人飲用,又作煉丹用水,泉甘味美,久旱不枯。

    再進是新近矗立的玉皇殿,為國內外道徒信士捐贈共襄而成。殿內供奉身高9.9米的玉皇大帝,他是支配日、月、風、雨、雷霆和掌握人間吉兇禍福的最高神,素有“諸天之王,萬天之尊”的稱號。在其旁,列有金童玉女,二十天君。

    在二門前後,原有儀門和“道尊”、“德貴”二坊以及讚教廳、法錄局、提舉局、元壇殿等建築,早已不存,尚待恢復。

    進三門,入私第,在院墻上端橫批“相國仙府”之下 ,書寫一幅“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對聯。西江為長江之右地區,轄贛、閩、湘、鄂等省,泛指江南,與南國同義,這既表明這是一方洞天福地(龍虎山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又顯示出主領江南道教的天師府的歷史地位。側有花墻,庭院雅靜,老樹參差,恬靜肅穆。

    天師殿原叫三省堂,由前中後三廳組成。客廳裏有塊圓的翠綠色盤石,名“迎送石”,是歷代天師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正廳中央供奉著三尊神像,中間在刀劍斧戟和龍虎旌旗擁下仗劍危坐的是祖天師張道陵,身旁懸有頌他道尊德貴的對聯一副:“有儀可象焉,管教妖魔喪膽;無門不入也,誰知道法通天。”侍立兩邊的是他的兩位高徒:王長、趙升。後室,高懸兩位傑出天師的畫像,一是一派仙骨、宋朝就出版了《語錄》的虛靖先生、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一是一代名儒、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他們道法高深,學識淵博,前者有《虛靖真君語錄》、《明真破妄章頌》傳世;後者是道教經典《道藏》總主編。後堂為江南院落式建築。左右辟金光、紫氣二門,正中過“道自清虛”門通後堂。天井周以樓屋,堂為樓廳五間,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圖案大致為三,一是神話故事和戲劇人物,二為雲龍玉免,瑞獸祥禽,三為松竹花卉,清淡高雅,不落俗套。右側為天師寢室。廂樓又叫繡花樓,是天師閨秀繡繪畫的地方。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的四位小姐有三位如今年事已高:婉香、稻香和晚香均已退休,在各自的夫家頤養天年,四女怡香則在美國定居,傳道行醫,多有建樹,曾多次回祖庭祭祖朝拜。穿後廳而進,過八卦門,通靈芝園。門旁書有“八卦涵宇宙,雙龍衛乾坤”對聯,園東西各建廊房四間,整齊相對,原為書房,現為道教研究室。園中有古老四季桂一株,樹姿婆娑,四季飄香。靈芝園北為敕書閣,是保存皇帝聖旨詔文、書信之所,毀於清咸豐年間,正待恢復。書屋後為百花園,臨池建納涼居。池內養魚,園中栽樹,花木蔥郁,秀色可餐。躺在這裡納涼,低頭看水,枕流看山,清風徐來,沁人心脾。

    萬神集聚的“萬法宗壇”坐落在私第西邊。正殿為三清殿,供奉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太清道德天尊。東西殿為靈官殿和財神殿。靈官為道教巡察、護法、監壇之神,財神殿為騎黑虎楊銀鞭“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趙西元帥,他是守護張道陵玄壇的守護神,又號趙玄壇。

    萬法宗壇院落內有雌雄羅漢松二株,偏大者為雄,偏小者為雌。傳為南宋趙構母親所栽。時近遷年,樹繁葉茂,筋骨盤曲,一看就知道這是千年古樹、千年宮觀。

    嗣漢天師府集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于一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如果你信道,在飽覽雕梁畫棟、山光水色之餘,不妨到三清殿抽籤,玉皇殿還願,也可以在祖天師神像前請府中高功為你做各種齋醮道場,求財降福,祈禱平安;如果你累了,還可在百花池垂釣、納涼居納涼,也可聆聽道教音樂的專場演奏,悠悠然將你帶進一派仙樂之中。“文革”前夕,上海同濟大學教授、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園林專家陳從周,攜學生來上清考察道教古建築群後著文呼籲:“天師府運用了中國傳統府第的規格,又結合了封建衙署的需要,這是珍貴的歷史遺產,對研究中國南方道教有重大價值,應該很好修復和保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1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张道陵 加封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祖籍江苏沛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明帝时中举,任四川江州令,和帝时来 龙虎山炼丹,顺帝赴四川创建道教,桓帝时在青城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
2 张衡 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陵长子,世称嗣天师
3 张鲁 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衡长子,以政教合一,雄据巴蜀三十余年葬邺城,世称系师
4 张盛 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鲁三子,汉末迁居龙虎山创龙虎正一道
5 张昭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盛长子,居龙虎山,年119岁
6 张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清微广教弘德真君昭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7 张回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椒长子,居龙虎山,年百余岁
8 张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回之子,居龙虎山,年90岁
9 张符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迥之子,居龙虎山,年93岁
10 张子祥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符之子,居龙虎山,年120岁
11 张通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冲和真君子实之子,居龙虎山,年97岁
12 张恒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通玄之子,居龙虎山,年98岁
13 张光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恒之子,居龙虎山,年104岁
14 张慈正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光长子,修道于圣井山,年百余岁
15 张高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兹正长子,居龙虎山,年90岁
16 张应韶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高长子,居龙虎山,年99岁
17 张颐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应昭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18 张士元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颐之子,居龙虎山,年92岁
19 张修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士元长子,居龙虎山,年95岁
20 张谌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修长子,居龙虎山,
21 张秉一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谌长子,居龙虎山,建天师 庙,年92岁
22 张善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秉一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3 张季文 元顺帝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善长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4 张正随
至正十三年 敕赠清虚文教妙济真君 季文之子,居龙虎山,年87岁
25 张干曜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普济湛寂真君正随长子,居龙虎山,年85岁,葬耳口乡曹家源
26 张嗣宗 至正十三年 赠崇真普化妙司真君干曜长子,续建上清观,
27 张象中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嗣宗长子,居圣井山,年81岁,
28 张敦复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象中长子,年53岁,无嗣,弟敦厚之子景端过继
29 张景瑞 至正十三年 敕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敦复侄子,年52岁,无嗣,叔敦信嫡孙继先过继
30 张继先 至正十三年 敕赠虚靖玄通弘悟真君景端长侄,9岁嗣教,13岁应诏赴阙敕建上清正一宫、天师府 、演法观,年36岁,葬安徽天庆观,终生不娶,无子,著《虚靖语录》七卷
31 张时修 至正十三年 敕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敦直长子,继先叔父
32 张守真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时修长子
33 张景渊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真太道真君守真长子,葬上清吕家源
34 张庆先 至正十三年 敕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景渊长子,好酒,宴坐而化
35 张可大 至元廿八年 敕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守真次子,主领龙虎宫,葬瑞订观,
36 张宗演 元贞元年 敕授冲和真人掌江南道教事,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可大次子,
37 张与棣 至元廿八年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领江南道教事 宗演长子
38 张与材 至大元年授凝神广道真人,领江南道教事,加授正一教主,葬金溪鸣阳山
39 张嗣成 洪武三年 授太玄辅化应道大真人,加授正一教主,
40 张嗣德 至正十三年 授太乙明教大真人,与材次子,
41 张正言 至正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弘文广教大真人,嗣德长子,微疾而化
42 张正常 洪武五年 授正一教主护国阐祖大真人,嗣成长子,敕建大真人府,撰《天师世家》一卷,
43 张宇初 永乐四年 授正一嗣教阐祖光范大真人,奉旨编修《道藏》正常长子,撰《龙虎山志》10卷,《 岘泉集》12卷,历代天师的佼佼者
44 张宇清 宣德元年授正一嗣教光祖演道大真人,加封正一嗣教静洞元大真人正常次子,敕管武当山,中 秋集欢,雷击而化,著有《西壁文集》
45 张懋丞 正统六年封正一嗣教演法大真人,加封正一嗣教弘化妙应大真人, 正常三子,
46 张元吉 成化三年授正一嗣教崇法真人,授正一嗣教洞译音大真人,授正一嗣教妙应大真人,懋丞之孙 ,品行不端,死后葬本里播基湾
47 张原庆 成化十三年 授正一嗣教保和守道大真人元吉之子,葬金溪长生观
48 张彦羽页 嘉靖五年授正一嗣教丞先弘道大零点人,授正一嗣教葆光大真人,原庆长子,建上清宫、真人府和正一观,葬弋阳叠山书院
49 张永绪 嘉靖三十年 授正一嗣教崇道大真人,彦羽页长子,10岁袭教,善剑术
50 张国祥 万历三十五年授正一嗣教阐元大真人,永绪堂侄,补写《天师世家》,辑《龙虎山志》三卷,编 《续道藏》等书,葬金溪明阳桥
51 张显庸 康熙四十二年 封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国祥长子,著《三教同涂论》、《金丹辩 惑论《浴梧诗集》等书
52 张应京 康熙四十二年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显庸长子,
53 张洪任 应京长子,葬金溪朱坊
54 攻继宗 康熙四十二年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洪任长子,葬筱岭背南山
55 张锡麟 病故于杭州, 继宗长子,年29岁
56 张遇隆 锡麟之子,
57 张存义 遇隆之子,年28岁,无嗣,58 张起隆锡麟继子,葬正一观
59 张钰 起隆之子,葬南极观
60 张培源   钰长子,葬于南极观
61 张仁政 培源之子,葬于青城山
62 张元旭  仁政长子,中国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病故于上海,葬杨家山
63 张恩溥   元旭长子,1949年2月去台湾,1969年12月底病故于台北,由堂侄张源先在台湾继承64代天师
64 张源先 现任张天师。

另:在大陆的第六十四世:张稻香,恩溥之女。
第六十五世:张金涛,稻香之子。张金涛正确的「身份」,目前乃是中国大陆道教协 会副会长、人大代表、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的主持。在大陆的这二代,政府并没有明确册封其为张天师。


附:張源先,為嗣漢天師府第六十四代天師,掌道教正一派萬法宗壇。張源先為張恩溥天師堂姪,1969年張恩溥過世,其子張允賢早於1954年病故,翌年張源先於臺灣台南市天壇啟建道教天師張原先既成科儀,1971年正式接任。生平簡介:張源先出身陸軍行伍,1970年以陸軍中尉退伍襲職。接任天師後,增補《正統道藏》中張天師世家,於1977年出版《歷代張天師傳》。1992年創立「中國嗣漢道教協會」,曾任第一、二任理事長,第三任榮譽理事長,後又出任第四任理事長至今。1995年於台湾南投國姓鄉建中國道教嗣漢天師府,祀奉道教諸神與張道陵天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1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天师法镇白果精
南宫琦
江西省金溪县何源镇与道教胜地贵溪上清镇毗邻,何源陕山村有一棵银杏树,俗称白果树,树高17.8米,树腹呈被劈状,留有一凹槽。树旁支衍出一小银杏树,有十米左右。
在何源镇流传一故事,其年代历史因流传久而不可考,话说当时的陕山村男耕女织,晨啼暮炊,阡陌交通,桑阴蚕哧,吃的是园后菜,饮的是门前溪,一派田园。而田园之美属那棵白果为最,高大挺拔,青翠欲滴,谁看了谁都喜欢。
这树生有数百年,经这数百年之修炼,树已成精,既已成精便须树体出山,而出山得由水送,白果精若要发水需先饮龙虎山上清天师府法水井(也称灵泉井或丹井)中的井水。于是白果精便前往上清天师府,这代的天师因其眼珠外露,民间称“反眼张天师”,天师问:“你是想站着出山还是躺着出山?”白果精想陕山村地形圆状,只一出口,极其陕窄,若是躺着出,中途磕磕碰碰必定会损枝伤叶,于是她说要站着出,天师说:“不可,你高十多米,若要站着出水也得涨十多米高,陕山一带地势低岂不全部被淹,这必然伤及无数百姓,我决不同意。”说完便将白果精呵斥出府。
白果精求水不成便欲偷水,数日乔装在天师府附近,一日趁天师有急事外出时便欲潜入,谁知道府中早已被天师施法,不得入其中,白果精正在破解办法却在后门处看到一老妪正在搓麻绳,于是她便假装是路人,对老妪说“老婆婆,我是个赶路的人,走了一上午的路了,很渴,您能给我一碗水喝吗?”此老妪不是别人,正是天师之母,天师外出之前曾特意交代母亲,不管有谁来借水,一概不能借。白果精见老妪犹豫便苦苦乞求,但老妪仍是推辞让她去别家借水,白果精一急,看到老妪身边放着一碗搓麻绳用的水,于是迅速端起水喝下便走了,老妪感觉只是一麻绳水便也没有在意,重新去府中法水井取了一碗水来。
天师还在外出路上,感到不妙,于是勒马回府,见其母亲便问是不是借了府中的水给别人,其母道“没有将府中水借给别人,只是有一个路人在门外喝了我的搓麻绳的水。”天师断定法水为白果精所喝,于是抓过天师宝剑,来不及向母亲道明便骑上白马往何源陕山方向赶去。
喝到法水的白果精正在施法蓄水,只见四方黑云笼聚,顿时昼夜巅倒,闪电惊天,雷鸣震地,山泉柱涌,百溪成河。村民见状方知道是树精所为,欲纷纷逃散,有阅历之老人便告诉大家,妖怪出山,水拥其出,故不可往下逃而应向水流的反方向走,故村民全全往山上逃。
天师见白果精出山在即,便马头一跃,点叶踏枝,三个筋斗便在白果树前,天师斥问,你若躺出,本天师今日就让你出,你若执意竖出,就休怪本天师将你打回原形。白果精自喝法水后,法力倍增,以为天师奈她不可,于是大声笑到,“我就是要竖着出山,你能奈我何。”一声大笑闪电为之助威,去雷为之擂鼓。天师剑芒出鞘,刺入白果腹中,顿时白果惨叫,却仍顽抗,天师见状,便将插入其腹中之剑下劈,一时血如泉涌。白果仍顽抗,水仍在蓄,于是天师取出囊中一符掌定于白果树身,顿时闪电雷鸣停止,四方黑云消散,白日复行空中,蓄水渐渐泻退。
村民见状知是天师镇妖,于是纷纷赶下山来,跪于天师前,虔诚感谢。天师道:“我已用神符将她镇于地中。”村民问道:“她还会再次出来为患吗?”天师道:“不久她将长出一棵小白果,若是小白果树长大高于母树,则小白果会出来为孽。”说完便向上清方向飞去。村民伏地叩拜。
太概过了一个月,在大树旁边果然长出了一棵小白果树。大家虽知道此树为妖却仍是夏天傍晚树下纳凉,聊天,孩子树下游戏打闹,现在小树也长了十多米高,可是村民想念它永远不会超过母树,因为他们心中相信天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1 07: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1 07: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張天師」,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因張姓即被稱為「張天師」。

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從此時開始,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

天師承襲

道教由东汉张陵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张陵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

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传男不传女、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侄、传侄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外族人」,基本是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若上代天师无子嗣,则过继血缘最近的侄辈承袭。如无侄子可过继,则传弟弟或叔辈,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传继给堂叔张时修,三十五代天师張可大长子张宗汉好诗酒,不乐应酬,遂让位于弟张宗演。除此之外,「张天师」的传承还需要一定的要件,鉴定天师世代的信物。

张天师简介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张天师生平

汉天师,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1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b.......you want ??
annyy 发表于 30-8-2011 11:49 PM



    可以,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9-2011 08: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張天師在马来西亚森州SEREMBAN救很多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9-2011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張天師在马来西亚森州SEREMBAN救很多人了.
中立者 发表于 15-9-2011 08:37 PM


我想要他的符,哪里有,请告知,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9-2011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8# 盲炳


    你发生什么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1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盲炳


    你发生什么事了???
中立者 发表于 15-9-2011 11:15 PM


没什么,拿来保平安,你知道哪里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6:23 AM , Processed in 0.13247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