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丛林

七大名医传之王孟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1-8-2011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人都奇怪,这个时候整理纸笔要干什么?

王孟英:我要写书,我要重新写《霍乱论》!

至此,王孟英开始向霍乱全面宣战!

力战至死

在经过了多少个不眠的日夜后,王孟英写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一书。

在书中,王孟英提出了许多与现代防疫概念相同的理论,比如他提出预防的重要性,认为水源、空气等的污染是导致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他说上海“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一定要“湖池广而水清,井泉多而甘洌”,应该“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并提出了要在水里放置药物,进行消毒的概念。

他还提出了房屋要通风,改善居住条件等预先防疫的观念。

这些措施,绝对是防止霍乱的最重要的条件,当时的清政府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此,王孟英等医生只能退而采取自己的诊疗手段,从死神的手中抢救生命。

在新中国成立后,20 世纪60 年代霍乱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大爆发,曾于1961年和1963 年两次逼近我国南方,但都没能进入,只因为新中国政府的防疫措施得力。

但是那个时候,王孟英这样的医生是没有政府支持的,他们只能凭着自己心中的信念,独自去救治一个个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8-2011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彼时,医生的风险非常大,比如王孟英就记载了一个医生,叫余小坡,是个进士,擅长医药,当时也投入了救人的队伍,一天,在给人看病回来后,饿了,就随手吃了一小盅的莲子,吃完后,就开始感到不舒服,随即就吐泻转筋,马上让人来找王孟英,王孟英还没到呢,人就去世了。

其夺命之速如此。

王孟英对此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写完书后,就从此放开手脚,接诊更多的患者。

别人都问,王孟英怎么了?不要命了?

他的家人也很担忧,一旦你有个三长两短,剩下孤儿寡母该如何生活?

但是,王孟英已经无法想那么多了,他的眼里,只有如何让每天死亡的一千多人再少些,再少些。

这场同霍乱的战斗,与在战场上厮杀的死亡概率差不多,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很好的医生保护措施。

但是,如同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王孟英义无反顾,挥剑而上,即使知道敌兵千万倍于自己,也毫不畏惧,毅然投入了短兵相接的战斗中。

从此以后,王孟英从文献记载中消失了。

至今医史文献界还在争论,王孟英到底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怎么去世的?

有的人说,是在六十一岁时与霍乱的战斗中自己也被感染,不治去世的,有的说,他活到了八十多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8-2011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两者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证据。

从感情上讲,我宁愿相信后者,相信王孟英和妻子平安地白头偕老,享受了人生的快乐。

但是,从理智上来分析,我却更相信前者,因为以王孟英的创作速度,如果他活到八十多岁,那他还能写出十几本医案书来。

“将军百战死”,我想,对于一个真正的战士来讲,最光荣的死法,就是死在战场上。

让我们凭借想象,来重现一下王孟英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吧。

那是个清晨,薄雾还没有散去。

王孟英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他穿上衣服,就要随着患者的家属出诊。

王孟英的妻子送他到了房门外,把他的蓝布大褂掖了掖。

王孟英盯着妻子的面庞,凝神地看了一眼,仿佛在说:这辈子,辛苦你了!

然后毅然转过身去,向着薄雾中走去。

在薄雾中,隐约显露的是无数的死神狰狞的面孔。

王孟英无所畏惧,消瘦的身躯挺得笔直,大步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8-2011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士雄,字孟英,他从小体弱,家境贫寒,但是,他凭借自己心中的信念,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一代温病大家,为中医理论的最终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救人无数,但是自己却一贫如洗,人们在看到医案书中他谈笑风生、雷霆霹雳的时候,却很少有人了解他在背后却是忍饥挨饿、吃糠度日。在瘟疫来临的时候,他凭一己之力,向着世界上最凶恶的病魔——霍乱宣战,从病魔的手下抢救出了无数的生命。做医生若此,实在是一生无憾!

后记

北京,樱花东街。

老广酒楼。

那天,我的一些朋友来找我,我们在这里吃饭。

朋友们叫了一桌子的菜。

然后挨个问我,他们的身体适合吃哪个,哪个对他们养生最好。

这是这两年大家找我的最主要的话题。

似乎大家突然关心起食疗来了。

于是我就开始介绍:这个茼蒿,是可以清心养胃的,可以利腑化痰,肥胖的人可以多吃点儿,那个竹笋,是可以升清降浊的,可以开膈消痰,但是中医认为是发物,如果有手术后或者大病后的患者是不适合吃的……

介绍介绍着,一瞬间,我突然感觉有点恍惚了。

我似乎觉得,眼前的景物都开始模糊。

代之以另一幅画面:清冷的月光下,一个消瘦的老人,他的旁边,放着刚刚吃过一半的麸皮。

他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丰衣足食的我们。

然后,继续低下头,用毛笔写着一个食物又一个食物的食疗功用。

我的介绍,似乎都是在朗读着他所写的内容。

念着念着,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我的眼泪,缓缓地流了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11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要多分享给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8-2025 12:51 PM , Processed in 0.08088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