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chanel8

成语典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7-2011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赤膊上阵"
   
   许褚是三国时代谯国人,力大无穷。
   
   年轻时有一次强盗骚扰他的家乡,他和同伴们奋起抵抗。后来粮食用尽,和强盗们以耕牛换粮食,粮食送到了,强盗们赶耕牛时,牛都往回奔走,许褚双手拽着两只牛尾巴,倒行百步。强盗害怕的不敢取牛就退走了。
   
   后来许褚投奔了曹操。有一次西凉马超率领大军進攻曹操,双方在渭水对峙。第二天马超和许褚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因为战马困乏,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来战了一百多回合,还是胜负不分。许褚杀得性起,回阵卸下盔甲,赤膊提刀,继续来战马超,三军大震。
   
   “赤膊上阵”比喻做事鲁莽,没有策略。
   
   (出自《三国演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7-2011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直捣黄龙"
   
   岳飞向周同学习武艺,周同死后,每月都要为周同扫墓。他的父亲勉励他说:“如有机会为国效力,也应该这样!”
   
   宣和四年,岳飞应招入伍,由于骁勇善战,从一个普通士卒渐渐跃升为领袖。岳飞对待部下很宽厚:士卒生病了,他亲自给熬药,战死了负责养活家小,把朝廷给自己的犒赏一律分给士卒。每有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将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动,所以部队突然遇到敌人,也不惊慌。但他的军纪却很严:一次一个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条麻绳绑马鞍子,马上被军法处死了。有时部队在路上过夜,老百姓开门要收留他们,没有人敢进去。老百姓把他们称作“岳家军”。
   
   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时是金国腹地)
   
   “直捣黄龙”指将战斗进行到底。

(出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7-2011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肥马轻裘"
   
   子华和冉子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粮食。孔子说:“给他母亲一釜(六斗四升)米吧。” 冉子嫌少,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一庾(十六斗)米吧。” 冉子还是嫌少,就自己拿出五秉(一秉是二十四斗)米送给了子华的母亲。孔子说:“子华出使齐国的时候,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袍(乘肥马,衣轻裘)。我曾听说:君子救人于急难,而不是增加人的财富。”
   
   “肥马轻裘”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轻暖的皮袍。形容生活豪华。
   
   (出自《论语•雍也》)
   
   [附原文]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7-2011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次,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的一个臣子要到遥远的楚国去,将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料。可是等他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他应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跟这个朋友断交。”
   
   孟子接着说:“如果长官管理不好属下,怎么办?”齐宣王说:“撤换他。”
   
   孟子又说:“全国都没有得到治理,怎么办?”齐王扭头看看左右侍从,说起别的事来。
   
   “王顾左右而言他”形容支吾其词,无法应对。
   
   (出自《孟子•梁惠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11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月怀一鸡"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自己的主张。孟子说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问题,并不是他能不能做。齐宣王问:“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孟子说:“挟着太山跨越北海,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为长辈折条树枝,告诉人说:‘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国家没有挟太山超北海那样难,只是折条树枝那样简单。赡养我的父母,从而赡养别人的父母,爱护我的孩子,从而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
   
   宋国大夫戴盈之决定减免百姓的部分捐税,但又说:“今年年内还办不到,请让我先稍微减一些,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他便说:‘好吧,我知道这不好了。这样吧,请允许我少偷一点,原来每天偷一只,以后改为每月偷一只,到了明年,我就彻底洗手不干了’—如果知道这种行为不合 于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月怀一鸡”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及时改正的人。
   
   (出自《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7-2011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忠心赤胆"
   
   唐三藏别了唐王,离了长安,马不停蹄,不一日来至法门寺。
   
   众僧接到里面,相见献茶,用过斋饭,不觉天晚。众僧在灯下对三藏此行议论纷纷,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只是钳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而已。众僧不解,问道:“法师指心点头,是为什么呀?”三藏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在佛像前发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众僧听了,人人称羡,个个宣扬,说他是“忠心赤胆大禅法师”。
   
   “忠心赤胆” 形容十分忠诚。
   
   (出自《西游记》第十三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0-7-2011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一笔勾销"
   
   范仲淹做皇家秘阁校理时,看到刘太后独揽大权,把宋仁宗当成了傀儡,直言上书奏请太后还政。有人劝他,他说:“人都说直言会给自己惹祸、不是明哲保身之计,其实说这种话的人才是没眼光的,他们不懂得:只有大家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不会犯错误、百姓才能没有怨言。政治上清明了,才能祸患不生、天下无忧。这才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计!”
   
   范仲淹做了参政(宰相)后,他选派了一批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路为地方行政区)考察官吏善恶。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毫不留情的把不称职的名字勾掉。副职富弼见他勾掉一个又一个官员,劝他:“您一笔勾掉了事,要知道这一笔之下会有一家人痛哭呀!”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要好!”
   
   “一笔勾销”比喻一下子全部去掉。
   
   (出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8-2011 0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满城风雨"
   
   潘大临是宋朝人,家境贫寒。
   
   有一年秋天,他的好友来信问他:“最近有新诗吗?”潘大临回信说:“秋天的景物,件件都可以写出好的诗句来。昨天我正靠在床铺上闭目养神,听着窗外吹打树林的风雨声,我起身在墙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时,催交租税的人忽然闯了進来,使我的诗兴一扫而光,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了。现在我只有这一句寄给你。”
   
   “满城风雨” 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出自宋•惠洪《冷斋夜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8-2011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得见青天"
   
   孟秋指阴历七月,民间信仰中,七月是诸事不宜的鬼月,七月朔日(初一)要开鬼门,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鬼节),七月望日(三十)要关鬼门。古时候,关鬼门时,处处可见超度盛会。
   
   金光寺塔内藏有舍利佛宝,所以寺塔夜放霞光,使得祭赛国被四方敬仰,但是孟秋朔日半夜,天忽然下了一场血雨,舍利佛宝不翼而飞,从此金光寺塔也不放光了,四方也不来朝圣了。国王冤枉金光寺和尚,把他们囚禁起来,每日里严刑拷打他们。
   
   三年后, 唐僧一行取经经过祭赛国,唐僧同情金光寺和尚的遭遇,沐浴后和孙悟空前去扫塔。在扫塔过程中,孙悟空捉到两个鱼精,经过师徒二人盘问,才知道兴风作怪的是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怪。两三个小和尚提着灯笼引唐僧师徒下塔。一个先跑去报告众人,说:“好了,好了!我们得见青天了!偷宝贝的妖怪捉到了!”
   
   “得见青天”指冤屈得到伸张。
   
   (出自《西游记》第62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11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百闻不如一见"
   
   羌族是华夏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到汉朝时,羌族迁到了西北,以游牧为生。
   
   汉宣帝神爵元年春,羌族起兵叛乱汉朝。宣帝决定派军队前去平定,召集大臣商量,问谁可领军。73岁的老将赵充国曾经多次出征边地,熟悉情况,愿意担当这一重任。宣帝问他:“我们要派多少兵去?”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是很难遥测的,我愿意先到金城(今甘肃兰州)去,察明情况后,再上报陛下。”宣帝同意了。
   
   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到了金城后,摸清了羌族情况后,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汇报,上报宣帝。不久朝廷出兵,第二年就平定了西北边疆。
   
   “百闻不如一见” 指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8-2011 0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   一寒如此"

   范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想为魏王效力,可是没有钱,没人引荐,就先帮魏国的中大夫须贾做事。有一次须贾出使齐国,范睢也跟着,几个月了也没有完成任务。齐襄王很佩服范睢的口才,送给范睢十斤黄金和酒,范睢没有接受。须贾知道了很生气,以为范睢出卖了魏国。回国后,告诉了魏国宰相。宰相命人鞭打范睢,打断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睢装死,被扔進厕所。在朋友的帮助下,范睢逃到了秦国,改名为张禄。
   
   通过人引荐,范睢见到了秦昭王,秦昭王很欣赏他的才干,封他为秦国宰相。后来魏国听说秦国要攻打魏国,派须贾出使秦国讲和。晚上范睢穿着身旧衣服来宾馆见须贾。须贾见了范睢很吃惊他还活着,可怜他,见他如此穷困,取出一件丝绸袍子送给范睢。
   
   后来到了秦相府,须贾这才知道张禄就是范睢,赶快下拜请求范睢的原谅。范睢念在赐袍的份上,原谅了他。
   
   “一寒如此”形容贫困潦倒到了极点。
   
   (出自《史记•范睢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破天荒"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海南岛一片荒凉,是被贬官员和流放犯人的地方。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海南岛,有许多学子来向他求学,其中一位叫姜唐佐的青年,举止文雅,聪明好学,苏轼很喜欢他,鼓励他去进京应试。苏轼送给姜唐佐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和破天荒。”( 意思是:海南虽然偏远,哪会割断与中原的联系,你现在虽然穿着白袍(古代未中士人的便服),但我相信你日后一定会考中進士。苏轼还说,今天只写这两句,等你日后登科了,我会续全送给你。
   
   1103年,姜唐佐果然不负众望,中了進士。后来姜唐佐经过许昌,拿着这两句诗来找苏轼,不想这时东坡已去世两年了。苏轼的弟弟苏辙就替苏轼补齐了这首诗。其中后四句是:“……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表示了对姜唐佐的赞许,也表达了对苏轼的怀念。
   
   “破天荒”指从未有过的事。
   
   (出自《邵氏闻见后录》《苏辙集•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并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1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傍人门户"
   
   
   在古时候,春节时人们在桃木板上写了神名,挂在门边上以驱邪,叫桃符,后来演化成春联;在门上贴门神以镇邪。端午节时,人们用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大门上以消毒气。
   
   有一次,桃符仰面看着艾人,说:“你是什么呀,怎么敢住在我头上?”艾人屈身向下,回答道:“你已经半截子入土了(从元旦到端午,约半年),还有脸同我争上下吗?” 桃符很生气,和艾人吵了起来。门神劝解道:“不要吵了,我们这等人,都依附着人家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工夫争闲气呢?”
   
   “傍人门户” 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出自《东坡志林》卷十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11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百万雄师"
   
   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异军突起。宋仁宗皇帝宝元二年,西夏拥兵十万,入侵延州(今陕西延安)、庆州(今甘肃庆阳),由于宋军西北常年边防不修、士气低昂,所以一战宋军崩溃,延州岌岌可危。最后仁宗皇帝西北的安危交给了52岁的范仲淹。
   
   在前线范仲淹针经过实地视察,针对西夏军队机动灵活、地势险恶、经济薄弱的特点,针提出坚壁清野的策略:努力修固边城,延州东北兴建了青涧城、在庆州一带构筑了大顺城等一大批城寨;革新军制,加强军事训练,整顿军纪;开垦荒地,发展当地经济,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由于范仲淹的苦心经营,使得西夏长年用兵而无功,5年后不得不向宋朝请和,西北稳固下来了。
   
   当时的文学家张载称赞道:“……(大顺城)深矣如泉,高焉如山,百万雄师,莫可以前。”
   
   “百万雄狮” 比喻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出自张载《庆州大顺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1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拔苗助长"
   
   孟子的父亲去世的早,为了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曾经三次搬家。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问他:“你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生气,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羞愧,每天勤学苦读。
   
   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它生长在正直中,以仁义和道德相配,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是长期培养的结果,急功近利是求不来的。”“就像那个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家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的拔高,累得气喘吁吁的回家了,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
   
   “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11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国时代东莱黄县人。北海太守孔融敬重他的为人,几次派人到他家里问讯。
   
   后来管亥率众包围攻打北海。正好太史慈从外地回家,他母亲对他说:“你不在时,孔融常常派人来照顾我,现在他有危险了,你该去帮他。”太史慈孤身一人来到北海,潜進城,见到了孔融。后来城围得更紧,攻打得更厉害了,眼看守不住了,孔融想派人突围出去求援,大家都觉得出不去,只有太史慈请求前往。最后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来到平原见到了刘备,对刘备说:“我和孔融素不相识,因为敬重他来帮他。现在孔融被管亥包围攻打,孤立无援,危在旦夕。他知道你的仁义,派我突出重围来向你求救。”刘备说:“感谢孔融知道我。”于是派了救兵和太史慈赶往北海,北海得救了。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出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8-2011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降龙伏虎"
   
   南北朝时,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来到长安,他能使用咒语咒下龙。每有大旱,皇帝常请他咒龙,一会就看见龙下在钵中,天就会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钵中观看,都觉得很神奇。
   
   北魏时,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见两只老虎相搏,吼声震动山岩,僧稠就用锡杖将它们分开,两只老虎被驱散了。
   
   “降龙伏虎”后比喻力量强大,能战胜重大困难。
   
   (出自《梁高僧传》和《续高僧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11 0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太公钓鱼"
   
   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骄奢淫逸,烂杀百姓。纣王手下有个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见纣王如此胡作非为,便弃官而走,隐居在渭水之滨。
   
   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如渴,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边“钓鱼”。一般人用弯钩钓鱼,弯钩上挂着鱼饵,然后把鱼钩放入水中,诱骗鱼儿上钩。可是姜子牙用的鱼钩是直的,上面不放鱼饵,而且离开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边高举钓竿,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愿意的就上钩吧!”
   
   在水边钓鱼的姜子牙七十岁时,巧遇在渭水河边出猎的姬昌。姬昌同他交谈,谈得非常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
   
   姜子牙入朝后,被姬昌封为太公。姬昌曾问姜子牙:“怎么样才能得到天下呢?”姜子牙说:“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国,使士富裕;仅存之国,使大夫富裕;无道之国,国库富裕。这叫做上溢而下漏。”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周朝。
   
   “太公钓鱼”比喻心甘情愿上圈套。
   
   (出自《武王伐纣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8-2011 0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
   
   有一次,子夏要去鲁国莒地为官,来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地,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后来子夏来到魏国的西河以教书为生。老的时候,子夏的儿子病死了,子夏眼睛都哭瞎了。曾子来看望他,子夏哭着说:“天哪,我有什么罪啊,要这样惩罚我?” 曾子生气的说:“子夏你怎么能说自己无罪过呢?过去在鲁国你我跟随夫子学习,夫子过世后,你来到西河,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西河的人都知道你,却不知道夫子! 你的父母去世时,西河人都不知道,现在你的儿子死了,你哭瞎了眼睛,西河没有人不知道的,这些不是你的罪吗?”子夏丢下手中的拐杖,拜谢道:“我是有罪的,我是有罪的。我离开大家独处的时间太长了。”
   
   “欲速则不达”指性急求快反而达不到目地。
   
   (出自《论语》和《礼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8-2011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典故-"终南捷径"
   
   司马承帧二十一岁出家当了道士,广游天下名山大川,后来常年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修道,人称“白云道士”,唐朝好几个皇帝多次请他出来为官,都被他谢绝了。
   
   有一次,司马承帧应睿宗皇帝的诏书来到都城长安,许多人都来拜会他。三个月后,司马承帧要回去了,右丞相卢藏用也来送行。卢藏用曾经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中隐道,后来应诏出来做了官。卢藏用手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帧说:“那里面有无穷的乐趣,你为什么要回天台山呢?” 司马承帧说:“我看那里只是为官的捷径。”
   
   “终南捷径”指做官的捷径。
   
   (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2-2025 07:32 AM , Processed in 0.14693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