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4-3-2011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 三法印
厉代北传的大德也很得多证,还成了菩萨,成佛了
能到不再退转的菩萨境界的次地,不再受外界环境的动摇,就是确信佛陀的大乘教义了 |
|
|
|
|
|
|
|
发表于 4-3-2011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3-2011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4-3-2011 05:57 PM 编辑
其实学种种的法门, 无非是为了达到一种成果和目的, 而目地不外是见性, 成佛, 解脱等..
我们看到二种人..
1)比如那位师兄, 他能不屈不扰的一直在修行下去, 一直在寻找解脱, 他去过不同道场, 可能是佛教, 印度教, 道家, 等地方去学静坐法们, 他想去明白法, 証法. 只要不明白, 就继续去找那便是外道也学. 这就是他本来有的优点,不固步自封, 最后在众多因缘遇到明师得到结果.
2)另一位师兄, 学佛念佛跟住一门派的法师, 只信经书说的信法师说的, 念佛吃素, 就等将来死后佛来接引, 他满足自己的修行方法, 问他可要学其它的, 他说他只跟随那位法师的教法学而已..
前者是去"明白法"的人,
后者是去"相信法"的人,
前者没有门派,
后者有门派,
前者今世能找到他要找的..
后者相信将来能成就
提到门派这种东西, 以世俗的角度来说只要你在那里能够成就, 你就是那个门派的人, 当年外道跑去和佛陀学习, 归依修行成就后自然就是佛陀的弟子, 不能再自称自己是另一教的弟子吧??!!! 北传人跑去和南传师父学, 修学成就后就是南传人, 他若还自称自己是北传人, 有点说不过去, 也对老师不敬..
佛弟子修行以七覺支为基础, 七覺支有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而擇法覺支就是依智慧能选择真实有用的法,舍弃非法与恶法.. 而七覺支必须平衡..
所谓不掺杂, 一门深入是错的, 因为各人心性不同.. 必要时要调整.. |
|
|
|
|
|
|
|
发表于 4-3-2011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3-2011 04:19 PM 编辑
三法印师兄所说的这一些修定学的次第,其实在北传大乘的教义中,自古就有了。。。龙树菩萨和古印度的菩萨们已经讲解的很清楚了。。
请看,
依天台大师-智顗的《法界次第初门》
卷中之意,总名觉支者,觉谓觉了,支为支分义。即觉了所修法的哦真伪。此中,共有七支之分。兹略述如下︰
(1)择法觉支(dharma-pravicaya-sambodh-yanga)︰择即拣择,以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法故。
(2)精进觉支(virya-sambodh-yanga.)︰精谓不杂,进谓无间。即对于所修法,努力精进不懈。也就是修诸道法时,能觉了且息止无益的苦行,而于真正法中,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3)喜觉支(priti-sambodh-yanga.)︰喜谓欢喜,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能觉了此法是否从颠倒法生,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
(4)除觉支(prasrabahi-sambodh-yanga.,轻安觉支)︰除谓断除,即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能除弃虚伪法,并增长真正之善根。
(5)舍觉支(upeksa-sambodh-yanga.)︰舍是舍离,即舍离所见与所念着之境时,能觉了且永不追忆虚伪不实法。
(6)定觉支(samadhi-sambodh-yanga.)︰定指禅定,即发禅定时,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
(7)念觉支(smriti-sambodh-yanga.)︰念是忆念,即修诸道法时,能觉了、能忆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沈、不浮动。
此中,前三属慧,次三属定,后一则兼属定、慧。
即心若昏沈,则当念采用前三觉支,观察诸法令不昏沈;
设若心浮动,则采用次三觉支,以摄散乱心。
其中,以除觉支除身口过非,以舍觉支舍观智,而定觉支能令行者入正禅定;
念觉支,实际上有令前二者调和适中的作用,在修道中能经常保持定慧均等。
《法界次第初门》依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卷十九释七觉分说︰用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刷伪之法,叫作择法觉分。修诸道法时,能觉了不修无益苦行,而于真法中常能专精一意,无有间歇,叫作精进觉分。心契悟真法而获得欢喜时,能觉了这种欢喜不从颠倒之法生,而住在从真法生的欢喜,叫作喜觉支。断除诸见烦恼时,能觉了除去诸虚伪法,而不损害真正的善根,叫作除觉分。舍离所见念着之境时,能觉了所舍离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叫作舍觉分。发诸禅时,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叫作定觉分。修诸道法时,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应当思念用择法、精进、喜三种觉分观察令起;若心浮动,应当思念用除、舍、定三种觉分收摄令定;叫作念觉分。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无学的实觉,这七事能到,所以总叫觉分。古印度的诃梨跋摩(Harivarman)的《成实论,Satyasiddhi-sastra》也说菩提是称呼无学智,修习这七法,能获得菩提,所以叫它作菩提分。
天台大师-智顗的《法界次第初门》: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46/1925_001.htm |
|
|
|
|
|
|
|
发表于 4-3-2011 07: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洁净清新
聪明的人,对于存在讨论,议论和争论不休
智慧的人,对于存在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争 |
|
|
|
|
|
|
|
发表于 4-3-2011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门派这种东西, 以世俗的角度来说只要你在那里能够成就, 你就是那个门派的人, 当年外道跑去和佛陀学习, 归依修行成就后自然就是佛陀的弟子, 不能再自称自己是另一教的弟子吧??!!! 北传人跑去和南传师父学, 修学成就后就是南传人, 他若还自称自己是北传人, 有点说不过去, 也对老师不敬..
三法印 发表于 4-3-2011 02:34 PM 
若不依世俗的角度来探讨...也就没门派之分,而是法与实践的关系. |
|
|
|
|
|
|
|
发表于 5-3-2011 1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问
慧根好、慧根不足的无明烦恼有何不同??
三法印 发表于 2-3-2011 05:50 PM 
向阁下请示  |
|
|
|
|
|
|
|
发表于 5-3-2011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3-2011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又又来啦 于 5-3-2011 01:02 PM 编辑
佛说:"佛法不可"思""议"
既然不可思议
如何是明白佛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3-2011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9# 谷成
你可以请教PEGGY STR师姐...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3-2011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 我又又来啦
这样是说你"不明白"佛法囖.. |
|
|
|
|
|
|
|
发表于 5-3-2011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3-2011 05:16 PM 编辑
在大乘佛教的说法,
初学佛法入门者可从信门或慧门而入,
丛信门入者,可暂时宜可 以信代慧 , 后(在这世或来世)自然会生慧来理解佛法
丛慧门入者, 后也会对佛陀浩大博深的佛法教义,也要产生对佛法不会动摇的确信,方能进入佛陀的不可思义的境界,这是超越常人的思想范围,已经无客观主观/感性理性之分界了, 一切诸法自明了
这就是所谓的信门与慧门相通之义
天台智者大师在他的圆顿止观/摩诃止观中,
将各种应机法门将修行的人的机根性分为:
“信行”、
“法行(慧行)”、
“信法不定(信慧不定)”、
“信法相资 (信慧相资) ”(信慧交替)、
“转根”(信行转为法(慧)行或法(慧)行转为信行)等多种情状,
依“四悉檀”的原则,强调教法当机,特别重视受教者的个体差异,应机受法。
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其中的。
第四位、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和第五位、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
|
|
|
|
|
|
|
发表于 5-3-2011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Vipassana就像一种清流,也许注重实修多于理论,所以西游记的故事很难用来综合理解。
就像学英文,最基本的....必须懂得分辨这是不是英文?而不是法文,不是德文。正思维,正见不足的人,连基本辨经能力都不具备,脑袋里只会努力去综合西游记和满天神佛的故事,读越多,越混乱,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辩论,辩来辩去都是局限在逻辑的范围里。 |
|
|
|
|
|
|
|
发表于 5-3-2011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 peggy_str
想问师姐请教这个问题
慧根好、慧根不足的无明烦恼有何不同??
感恩。 |
|
|
|
|
|
|
|
发表于 5-3-2011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iotherm 于 5-3-2011 10:31 PM 编辑
回复 peggy_str
想问师姐请教这个问题
慧根好、慧根不足的无明烦恼有何不同??
感恩。
谷成 发表于 5-3-2011 07:58 PM 
恕我对经典研究不深,这是我在网上抄来的...
<大智度论>:「复次,不持戒人,虽有利智,以营世务,种种欲求
生业之事,慧根渐钝;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钝器。
若出家持戒,不营世业,常观诸法实相无相;先虽钝根,以渐转利。」
-----------------------------------------------------------------------
这就是慧根具足与不足之分别...
好好思考就能知道其意 |
|
|
|
|
|
|
|
发表于 5-3-2011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6-3-2011 12:07 AM 编辑
天台智者大师在他的圆顿止观/摩诃止观中,
将各种应机法门将修行的人的机根性分为:
“信行”、
“法行(慧行)”、
“信法不定(信慧不定)”、
“信法相资 (信慧相资) ”(信慧交替)、
“转根”(信行转为法(慧)行或法(慧)行转为信行)等多种情状,
依“四悉檀”的原则,强调教法当机,特别重视受教者的个体差异,应机受法。
何谓“四悉檀”?
佛学大辞典
【四悉檀】[(名数)佛的说法不出于[四悉檀]也。
悉檀就是Siddhanta者,古师译为成。指四种法来成就众生的佛道,。。]
龙树菩萨在他的大智度论就说了:“有四种悉檀:
一者世界悉檀,
二者各各为人悉檀,
三者对治悉檀,
四者第一义悉檀。
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相无相违背。”
在法华玄义:“南岳大师以大涅槃说,悉之言遍,檀为施。佛陀以四法遍施众生,故言悉檀(Siddhanta)也。”
天台大师随于南岳大师所说,解佛陀以四法遍施众生:
第一层次的施法,世界悉檀,佛陀先顺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随顺众生所乐而说世界之法,令闻者欢喜适悦。
第二层次的施法,各各为人悉檀,佛陀说法鉴众生之机,随机宜之大小,宿种之浅深,说各人所应之法,令彼发起正信,增长善根。
第三层次的施法,对治悉檀,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痴多者教以因缘观,如是施种种之法药,除遣众生之恶病。
第四层次的施法,第一义悉檀,佛见众生之机缘既熟,说诸法实相,令彼入于真证。
所以总结为:
第一层次的施法,世界悉檀:佛陀先开始以说浅近之事理,令众生闻者适悦
第二层次的施法,为人悉檀:令众生生善根者
第三层次的施法,对治悉檀:除遣众生之恶病者
第四层次的施法,第一义悉檀:遂使悟入圣道者 |
|
|
|
|
|
|
|
发表于 6-3-2011 05: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6-3-2011 05:49 AM 编辑
回复 76# biotherm
谢谢回复。请先理解问题。 |
|
|
|
|
|
|
|
发表于 6-3-2011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eggy_str
想问师姐请教这个问题
慧根好、慧根不足的无明烦恼有何不同??
感恩。
谷成 发表于 5-3-2011 07:58 PM 
由于这个问题是由三法印师兄发问的,以个人的理解,两者之间的无明烦恼并没有不同。 |
|
|
|
|
|
|
|
发表于 7-3-2011 08: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我又又来啦
这样是说你"不明白"佛法囖..
三法印 发表于 5-3-2011 03:33 PM 
佛说自己未曾说法
若说他有说法, 即是谤佛
既然你明白佛未曾说过的佛法
你就说说好了
#不要搞滑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3-2011 04: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