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8-2-2011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 谷成
依我看,我们是永远无法放下我们的智慧的。我们的智慧也是「我」的部分之象征。除非我已非我,犹如白纸,归尘归土。
(posted by mobile)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句子Sentence 于 28-2-2011 04:58 PM 编辑
哲学是有用的,正如一部电脑是有用,
懂电脑的人会说电脑有用,
不懂电脑的人会说电脑无用,
自以为懂电脑的人会说“电脑是用的,也是无用的。“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依我看,我们是永远无法放下我们的智慧的。我们的智慧也是「我」的部分之 ...
LyreOrpheus 发表于 28-2-2011 04:49 PM
放下和拿起是同一动作,所以该用时用,该放时,还是要放,这两个动作是没有矛盾的。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依我看,我们是永远无法放下我们的智慧的。我们的智慧也是「我」的部分之 ...
LyreOrpheus 发表于 28-2-2011 04:49 PM
哈哈,智慧是很容易可被放下,这点老子早有论述。
但前提是要懂一个“东西”,懂了那个“东西”,智慧就很容易被放下。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4# 谷成
可是我们要如何放下「自己」呢?
(posted by mobile)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5# 句子Sentence
可是我们要如何放下「自己」呢?
(posted by mobile)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句子Sentence 于 28-2-2011 05:05 PM 编辑
很好,继续说吧,只是别忘了要反照自性。总有一天,你将会明白的,虽然不是今天。
谷成 发表于 28-2-2011 04:59 PM
请教,何谓反照自性,比之杨朱学说,何同何异?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句子Sentence
可是我们要如何放下「自己」呢?
(posted by mobile)
LyreOrpheus 发表于 28-2-2011 05:03 PM
按照杨朱,你并不需要放下[自己],而是要认识[自己]。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 句子Sentence
对。。。。。。不过,这和放下智慧有何关系?
(posted by mobile)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问题如同;我们要如何放下我们的「经验」?
能做到吗?
(posted by mobile)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格的说;不用不代表放下。经验这回事,我们可以不用,可是它还是存在着在脑袋里头。
(posted by mobile)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何谓反照自性,比之杨朱学说,何同何异?
句子Sentence 发表于 28-2-2011 05:03 PM
反照自性,就是回到内观的世界。
将注意力收放到内视化的自省空间,而不是别人的行为上。
无论自己说了什么都无所谓,但是要检验自己的所行和所言是否谐一致,如果不是,就是那里出现了偏差。
把那些偏差找出来,我们就会找到矛盾的所在,接着去观看那个矛盾,去发掘矛盾从何处生?
所以别将过多注意力放在别人的所言所行,只是纯粹关注自己的,这样就可以避免被别人的言语挑衅,而分散自己更应该专注的事情。
无论自己做对做错,不要过早判断,纯粹注意它,观照它,直到将那些言行看得清楚为止,领悟会在你不预期的时候迅雷而至。
只要持续这个动作,我们最终会看清自己的偏差,看清自己的潜意识,知道什么是荒唐,何谓无意识。
所以不要急于责骂别人,也别要责斥自己,无论是非对错,只是相对的错觉而已,更重要的是保持聚注的内观。
这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和世俗的常智看似没有关系,但是持续观看,久而久之自然得定,定而升静,静而得出智慧。
词不达意,还望句兄包涵。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yreOrpheus 于 28-2-2011 09:30 AM 编辑
精神医学科上有一种仪器用电疗来删除记忆的,通常运用在忧郁症患者身上。可以把患者心里解不开的结和不好的回忆删除掉。它损害脑部某些细胞,可是对脑功能运作没有很大的影响,就好像喝醉了酒那样,睡一觉就没事了。
也许这个可以让我们放下近期所学习到的智慧。理论上是可以的。
(posted by mobile)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谷成
读后感:欢喜奉行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句子Sentence
对。。。。。。不过,这和放下智慧有何关系?
(posted by mobile)
LyreOrpheus 发表于 28-2-2011 05:10 PM
正如自己和智慧没多大关系,呵呵。
答案揭晓:绝圣弃智,那便是追求“圣”,自然而然会放下“智”。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7# 句子Sentence
绝圣弃智对你来说,意思是
那便是追求“圣”,自然而然会放下“智”。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句子Sentence
绝圣弃智对你来说,意思是
那便是追求“圣”,自然而然会放下“智”。
自闭乐 发表于 28-2-2011 11:01 PM
没错,这是非主流见解,却不是错误的见解,而是最合理的解释。
随着古书越读越多,你会知道这才是最好的解释,也使得整本道德经不出现矛盾。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照自性,就是回到内观的世界。
将注意力收放到内视化的自省空间,而不是别人的行为上。
无论自 ...
谷成 发表于 28-2-2011 05:22 PM
感谢你的耐心解释。
简之,应是:“常省吾身。静生智,定生慧。” 是否?
然而,句子目前是: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句子内观归根而静之余,也外观万物以知常而明。
或许今天你不明白,但你终有一天会明白,如果你仍在哲学之路上行走。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3-2011 12:00 AM 编辑
感谢你的耐心解释。
简之,应是:“常省吾身。静生智,定生慧。” 是否?
然而,句子目前是:
...
句子Sentence 发表于 28-2-2011 11:29 PM
你懂太多古典理论,那是你的长处,也是你的致命伤。
如果无法“行所说之言,言所行之事”,纵然再多的经典,也不会有更多帮助,只能促成错觉,以为已经达成。
如果曾认真的进行内观(内省依然具有道德批判的意义,所以更好的说法是内观),你将发现头脑不是你,你的想法不是你,甚至你的理论也不是你,它们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越早丢掉越好。
否则你的“头脑”会很狡猾地带你转了一圈却仍回到原点,只要你仍然认同了你的头脑、你的想法,你不可能有真正的内观,也不可能体验从自我分离出来的“观照”。
只要你仍然捉住自我,就不可能成为那个观照。在那种情形之下,你的内观仍然是口头上的说说而已,实际上,它仍然是你思维里非常狡猾的捉迷藏游戏,你的“外观内物”仍然是透过惯性的筛选器或过滤器来认识世界,得到的仍然是有偏差的认识。
要记住,你的思维不是你,惟有脱离你的任何想法,变为那个永恒的观照时,你才能明白我所说的事情,才会明白自己的偏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