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2-7-2010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7-2010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7-2010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ANAKA
何谓直心?
cks123 发表于 22-7-2010 10:23 AM 
直心是平常心也是真心。
当别人问你问题时,假如你是第一时间回答是为直心。
但假如是考虑多多的是为曲心。
常人直心已不多。 |
|
|
|
|
|
|
|
发表于 22-7-2010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的!
而且还很远,离太远了.
例如我在上班,背后前面无窗
几个小时后,我知道外面快要要下雨了
我没有 ...
我又又来啦 发表于 22-7-2010 08:52 AM 
觉知下雨可以是妄心,也可以是佛性(真心).
它们是一体两面.
就如水和波一样.
起风浪时是波,风平浪靜时是水.
有烦恼無明是妄心,
清净無染是真心,
都是同一颗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7-2010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阿月渾子
請問你所說的見招拆招,是否只能在自己清醒時才用得上呢?如果是生病時,精神不集中時等等,你是怎麼拆招呢?
就是像:知道是车子出问题了,去修理啊。
觉知身体的不舒服,冷,热,头重重。。。脚轻轻。。。休息还是吃药。。。决定一下,可能想:癌症吗?死期到了!。。这样持续觉知。没有分别的。 |
|
|
|
|
|
|
|
发表于 22-7-2010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怎么知道LZ所提的应该是佛性或真面目?
peggy_str 发表于 21-7-2010 09:28 PM 
LZ有讲过嘛.
多年以前,有了感悟,“自己”不是“我”,是“正念”, 是“觉知”,“佛性”,“佛心”,“本来面目”,
一切的文字标签只是代号,是不同的手指,指向同样的月亮。
自在心 发表于 22-6-2010 03:28 PM  |
|
|
|
|
|
|
|
发表于 22-7-2010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2-7-2010 10:45 PM 编辑
一唱一和下
比如在百尺之遥的弓箭手试图射穿百尺外的铜钱孔,要经过长久的训练才会成功除非天生奇才。可是世上又有多少奇才?千百万年来出现一位释迦王子。
佛经的比喻都很精准,上述的神射手比喻就是其中一例。 |
|
|
|
|
|
|
|
发表于 22-7-2010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来个一唱一和,
一个真正的旅行家知道路途的遥远与险恶。幻想家在森林里游花园却以为自己到达宫殿。 |
|
|
|
|
|
|
|
发表于 23-7-2010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 素还真
素老大 ,
合唱團一定比獨唱好聽.
我們哥兒倆不如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唱 ,
明天會更好. |
|
|
|
|
|
|
|
发表于 23-7-2010 08: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阿月渾子
就是像:知道是车子出问题了,去修理啊。
觉知身体的不舒服,冷,热,头重重。。。脚轻轻。。。休息还是吃药。。。决定一下,可能想:癌症吗?死期到了!。。这样持续觉知。没有分别的。自在心 发表于 22-7-2010 09:32 PM 
原來是這樣啊,要知道是車子出問題還真的不容易呢,特別是人在車中的時候。。。至於要修理這壞車,只有覺知就好了嗎?還是需要其他的?
有一個狀況是,有時身體會不舒服(痛)到你沒辦法提起覺知,那你會怎麼做呢?或者是妄想紛飛到完全沒有反思的餘地的狀況,你會怎麼把覺知提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7-2010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 阿月渾子
原來是這樣啊,要知道是車子出問題還真的不容易呢,特別是人在車中的時候。。。至於要修理這壞車,只有覺知就好了嗎?還是需要其他的?
关键在:有觉知。觉知就是活在当下,表示还活着,这样,你才可以行下一步(下一个当下)。因为毎个当下就是觉知。
有一個狀況是,有時身體會不舒服(痛)到你沒辦法提起覺知,那你會怎麼做呢?或者是妄想紛飛到完全沒有反思的餘地的狀況,你會怎麼把覺知提起?
你就是觉知(名词),你不是那痛,你不是那妄想紛飛。如果你是那痛,那妄想紛飛,那个正在觉知整个痛的过程,正在觉知整个妄想紛飛的过程又是什么?
反思这觉知,是无影无形的,空空的,像虚空一般,妙的是,它显现不同的情境(是因缘法,根触尘,生生灭灭),如:痛,妄想紛飛。。。反思这觉知,是如如不动(不是因缘法,不生不灭)。。。不是吗?反思这觉知。。。反思这“觉知"。。。when u reflect on that awareness, u experience that silence space, allowing everything appearing and dissappearing, allowing everything coming and going. But you find that stillness point, that u can rest and trust. That is the path to deathless. That is the unborn, uncreated, unconditioned... that is why could it be possible the escape from the conditioned因缘和合 world.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7-2010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 阿月渾子
原來是這樣啊,要知道是車子出問題還真的不容易呢,特別是人在車中的時候。。。至於要修理這壞車,只有覺知就好了嗎?還是需要其他的?
关键在:有觉知。觉知就是活在当下,表示还活着,这样,你才可以行下一步(下一个当下)。因为毎个当下就是觉知。
有一個狀況是,有時身體會不舒服(痛)到你沒辦法提起覺知,那你會怎麼做呢?或者是妄想紛飛到完全沒有反思的餘地的狀況,你會怎麼把覺知提起?
你就是觉知(名词),你不是那痛,你不是那妄想紛飛。如果你是那痛,那妄想紛飛,那个正在觉知整个痛的过程,正在觉知整个妄想紛飛的过程又是什么?
反思这觉知,是无影无形的,空空的,像虚空一般,妙的是,它显现不同的情境(是因缘法,根触尘,生生灭灭),如:痛,妄想紛飛。。。反思这觉知,是如如不动(不是因缘法,不生不灭)。。。不是吗?
反思这觉知。。。反思这“觉知"。。。when u reflect on that awareness, u experience that silence space, allowing everything appearing and dissappearing, allowing everything coming and going. But you find that stillness point, that u can rest and trust. That is the path to deathless. That is the unborn, uncreated, unconditioned... that is why could it be possible the escape from the conditioned因缘和合 world.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7-2010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 阿月渾子
原來是這樣啊,要知道是車子出問題還真的不容易呢,特別是人在車中的時候。。。至於要修理這壞車,只有覺知就好了嗎?還是需要其他的?
关键在:有觉知。觉知就是活在当下,表示还活着,这样,你才可以行下一步(下一个当下)。因为毎个当下就是觉知。
有一個狀況是,有時身體會不舒服(痛)到你沒辦法提起覺知,那你會怎麼做呢?或者是妄想紛飛到完全沒有反思的餘地的狀況,你會怎麼把覺知提起?
你就是觉知(名词),你不是那痛,你不是那妄想紛飛。如果你是那痛,那妄想紛飛,那个正在觉知整个痛的过程,正在觉知整个妄想紛飛的过程又是什么?
反思这觉知,是无影无形的,像虚空一般,妙的是,它显现不同的情境(是因缘法,根触尘,生生灭灭),如:痛,妄想紛飛。。。反思这觉知,是如如不动 。。。不是吗?
反思这觉知。。。。。。when u reflect on that awareness, u experience that silence space, allowing everything appearing and dissappearing, allowing everything coming and going. But you find that stillness point, that u can rest and trust. That is the path to deathless. That is the unborn, uncreated, unconditioned... that is why could it be possible the escape from the conditioned因缘和合 world.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7-2010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 阿月渾子
原來是這樣啊,要知道是車子出問題還真的不容易呢,特別是人在車中的時候。。。至於要修理這壞車,只有覺知就好了嗎?還是需要其他的?
关键在:有觉知。觉知就是活在当下,表示还活着,这样,你才可以行下一步(下一个当下)。因为毎个当下就是觉知。
有一個狀況是,有時身體會不舒服(痛)到你沒辦法提起覺知,那你會怎麼做呢?或者是妄想紛飛到完全沒有反思的餘地的狀況,你會怎麼把覺知提起?
你就是觉知(名词),你不是那痛,你不是那妄想紛飛。如果你是那痛,那妄想紛飛,那个正在觉知整个痛的过程,正在觉知整个妄想紛飛的过程又是什么?
反思这觉知,是无影无形的,像虚空一般,妙的是,它显现不同的情境(是因缘法,根触尘,生生灭灭),如:痛,妄想紛飛。。。反思这觉知,是如如不动 。。。不是吗?
反思这觉知。。。。。。when u reflect on that awareness, u experience that silence space, allowing everything appearing and dissappearing, allowing everything coming and going. But you find that stillness point, that u can rest and trust. That is the path to deathless. That is the unborn, uncreated, unconditioned... that is why could it be possible the escape from the conditioned world 因缘和合的世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7-2010 1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7# 自在心
妄想紛飛。。。是很多的念头想法吧,思维在转动,这是习气模式。
有的人,像我,没有太多的烦恼,可以如此说。
有的人,特别会想,忧虑。。。每个人业力不一样。
不是说这个比另一个好,是说每个人活在一个世界。
当觉知了,不安与不自在,这“苦”的经验告诉你,源头在执着了,执着了“我的想法”。
有想法,有念头,不关好好是不好。有五蕴,就是如此。
反思,是看清楚想法为何带来不安与不自在。。。源头在执着。
放下执着“我的想法”,是体验自在平静,累积对放下的信心,清楚放下是什么。
在这样的觉知当下的修习,“想”会趋向于“灭去”,看透了妄想的本质(苦,无常,无我加无聊),就不再跟随它,妄想紛飛的习惯会慢慢淡去。相同的,对任何任何执着,看清楚它们的本质。。。看清楚就是觉知当下。
|
|
|
|
|
|
|
|
发表于 25-7-2010 05: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阿月渾子
关键在:有觉知。觉知就是活在当下,表示还活着,这样,你才可以行下一步(下一个当下)。因为毎个当下就是觉知。
自在心 发表于 23-7-2010 09:29 PM 
當下還有下一個,是不是變成等一下了? 開玩笑的。。
話是這麼說,每一個當下就是覺知,這是導向盤,但是要如何做到呢?在千頭萬緒裡面要做到覺知,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吧?
你就是觉知(名词),你不是那痛,你不是那妄想紛飛。如果你是那痛,那妄想紛飛,那个正在觉知整个痛的过程,正在觉知整个妄想紛飛的过程又是什么?
我如果不是痛,不是妄想紛飛,那痛還在不在?如果我不是痛,不是妄想紛飛,那麼我也不該是覺知了?
反思这觉知,是无影无形的,空空的,像虚空一般,妙的是,它显现不同的情境(是因缘法,根触尘,生生灭灭),如:痛,妄想紛飛。。。反思这觉知,是如如不动(不是因缘法,不生不灭)。。。不是吗?反思这觉知。。。反思这“觉知"。。。when u reflect on that awareness, u experience that silence space, allowing everything appearing and dissappearing, allowing everything coming and going. But you find that stillness point, that u can rest and trust. That is the path to deathless. That is the unborn, uncreated, unconditioned... that is why could it be possible the escape from the conditioned因缘和合 world.
你以什麼反思這覺知呢?
那個silent space應該只是一個訓練覺知的力量更穩固的場所?
当觉知了,不安与不自在,这“苦”的经验告诉你,源头在执着了,执着了“我的想法”。
有想法,有念头,不关好好是不好。有五蕴,就是如此。
反思,是看清楚想法为何带来不安与不自在。。。源头在执着。
放下执着“我的想法”,是体验自在平静,累积对放下的信心,清楚放下是什么。
沒有執著的人就不會痛?
在这样的觉知当下的修习,“想”会趋向于“灭去”,看透了妄想的本质(苦,无常,无我加无聊),就不再跟随它,妄想紛飛的习惯会慢慢淡去。相同的,对任何任何执着,看清楚它们的本质。。。看清楚就是觉知当下。
想真的滅去?還是因為覺知而不起?
看清楚未必是覺知當下,因為在看當時,未必是你所謂的覺知,而是生活習慣中的覺知。這就好像手指碰到火的時候,自然縮手與知道火會燒手指而縮手那樣的差別?如果是這樣,你是如何分辨那一些是慣性的覺知而那一些不是呢?慣性的覺知不一定是正念,是嗎?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7-2010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6# 阿月渾子
每一個當下就是覺知,但是要如何做到呢?在千頭萬緒裡面要做到覺知,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吧?
覺知只是覺知而已,不是“要做”,no doing。
“要做到覺知”——是一个thinking思维,由五个中文字组成。覺知没有动,是五个字出现了。
我如果不是痛,不是妄想紛飛,那痛還在不在?如果我不是痛,不是妄想紛飛,那麼我也不該是覺知了?
妄念与痛同样是五蕴在运作。
有身在痛,心不痛的体验吗?
妄念在紛飛,心还是如如不动。原理是一样的。
覺知只是个代号label,无相无形,无我,空的,寂静的,像虚空,无法用文字描述的。
反思 reflect,是凭体验,查看:覺知,真的如此无法描述吗?如Ajahn Sumedho说的吗,像虚空吗?“无我”吗?
想真的滅去?還是因為覺知而不起?
看清楚未必是覺知當下,因為在看當時,未必是你所謂的覺知,而是生活習慣中的覺知。這就好像手指碰到火的時候,自然縮手與知道火會燒手指而縮手那樣的差別?如果是這樣,你是如何分辨那一些是慣性的覺知而那一些不是呢?慣性的覺知不一定是正念,是嗎?
是想灭去。五蕴是无常,无我。有覺知,五蕴还是一样操作。不一样是:五蕴无我的正见。
的确,生活80%,90%或95%是自然平常心的生活(觉知當下),贪嗔痴是依赖因缘而生。
覺知就是觉知,没有慣性不慣性,改变的是外缘。比如,你进屋子总会脱鞋,这是习惯。然而,一天地上撒了一地铁钉,你就不会脱鞋了。覺知,当下智慧就有了,依当下什么因缘,就办什么事。
好问题。 |
|
|
|
|
|
|
|
发表于 27-7-2010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阿月渾子
覺知只是覺知而已,不是“要做”,no doing。
“要做到覺知”——是一个thinking思维,由五个中文字组成。覺知没有动,是五个字出现了。
自在心 发表于 25-7-2010 09:58 PM 
如果覺知是 no doing,那麼依你的經歷,你是怎麼第一次知道在一個no doing條件下的情況那個就是覺知?或者是說你在平常修持的時候,怎麼分辨得出那個no doing的覺知呢?
覺知在那五個中文字出現時沒有動還是微細到動了也沒察覺到呢?
妄念与痛同样是五蕴在运作。
有身在痛,心不痛的体验吗?
妄念在紛飛,心还是如如不动。原理是一样的。
覺知只是个代号label,无相无形,无我,空的,寂静的,像虚空,无法用文字描述的。
反思 reflect,是凭体验,查看:覺知,真的如此无法描述吗?如Ajahn Sumedho说的吗,像虚空吗?“无我”吗?
這麼說,那就是覺知不是心?因為按照你說的,覺知應該沒有痛或不痛。是嗎?
如果是無法以文字描述,那覺知就不是在描述你提出【覺知是一個代號】的那個覺知了,是這樣嗎?
如果用反思的方法來查看覺知,那麼覺知的範圍就真的很廣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反思過程中,會不會誤解某心裡狀態是覺知呢?
是想灭去。五蕴是无常,无我。有覺知,五蕴还是一样操作。不一样是:五蕴无我的正见。
的确,生活80%,90%或95%是自然平常心的生活(觉知當下),贪嗔痴是依赖因缘而生。
覺知就是觉知,没有慣性不慣性,改变的是外缘。比如,你进屋子总会脱鞋,这是习惯。然而,一天地上撒了一地铁钉,你就不会脱鞋了。覺知,当下智慧就有了,依当下什么因缘,就办什么事。
如果想能在覺知的修習中滅去,那麼色、受、行、識也能在覺知的情況中滅去?
怎麼說改變的是外緣?
你是怎麼衡量因覺知而有的智慧?怎麼知道哪個才是智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7-2010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8# 阿月渾子
覺知就是这样而已。只可以experience。
你当下体验到的。。。那样的感觉。。。就是了。你体验到。。。会知道任何问题都不再存在了,因为没有意义了。
感觉。。。不是用逻辑思维去找的。
覺知根本就不是什么,“动不动”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
這麼說,那就是覺知不是心?因為按照你說的,覺知應該沒有痛或不痛。是嗎?
你要叫它什么??(覺知根本就不是什么)要嘛,方便明白,就这样说,解脱的心就是覺知。心是可以解脱的,可以不用跟痛粘在一起的。
不用反思啦。用求证好了。。。别人这样体验了,告诉你如此,你就去试试看,体验一下,看是不是如此简单。
如果想能在覺知的修習中滅去,那麼色、受、行、識也能在覺知的情況中滅去?
怎麼說改變的是外緣?
你是怎麼衡量因覺知而有的智慧?怎麼知道哪個才是智慧?
五蕴无常,就是有生灭。五蕴无我,又何必去管它生灭。五蕴是因缘法。
(觉知的修習--不是入禅定,只要因缘和合,就可以体验到五蕴灭去。像Cittanupasana的修習。)
觉知的修習中,觉知五蕴是五蕴。五蕴无我。
外缘是说会随因缘改变的人事物(包括五蕴)。
智慧不能衡量的,是一种无我的心胸,即使踩到牛粪,也可以一笑。 |
|
|
|
|
|
|
|
发表于 27-7-2010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