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4-7-2009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倒驾慈航也好,无余涅磐也好,两个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和需要去判断的地方。
有一天,真的无余涅磐的时候,就清楚知道有没有那个可能性去倒驾慈航。
现今来说,倒驾慈航,可以教育人慈悲,何妨让人把慈悲先显现出来呢?
现今来说,无余涅磐,可以教育人无私,何妨让人把无私先显现出来呢?
对于,还不是阿罗汉的人,讨论倒驾慈航和无余涅磐的课题,不过是建立人的执著而已,讨论当中,总是避免不了立场的,不是吗?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upatissa 于 14-7-2009 03:29 PM 发表 
我对于『倒驾慈航这个课题, 就像我处理原始佛法一样,(其实谈的还是无余涅磐问题)
出世间正见, 我只说五取蕴苦灭, 我不说五蕴苦灭;
五蕴苦灭/不受后有和轮回等问题, 我只放在世间正见来处理。她可以有争 ...
很欣赏你如实的诠释十二因缘,而不是学一般佛教徒用“我”来诠释十二因缘。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诡辩吗?
说世间法是方便法门,倒不如说...是方便引进一些怪力乱神的宗教活动?敛财当行善?放生积功德?
把小说和佛经分开理解的确是无奈下的折衷办法,但...我很好奇....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佛法,你真的可以完全无视所有矛盾?
不说别的,连最基本的禅定都充满矛盾了,在小乘里,有些大师主张在欲界定里已经可以顺利“控制”妄念,而一些大师又主张欲界定里妄念已经不再升起。
到底是有妄念,去控制?还是妄念没再升起?这种矛盾你是怎么解决的?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4-7-2009 07:17 PM 发表 
倒驾慈航也好,无余涅磐也好,两个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和需要去判断的地方。
有一天,真的无余涅磐的时候,就清楚知道有没有那个可能性去倒驾慈航。
现今来说,倒驾慈航,可以教育人慈悲,何妨让人把慈悲先显现 ...
你的思想是....吃素的就是好人。
你不知道微妙偏差的观点足以坏灭人生。
你可以说我是完美主义者,专门和“无明”的救生圈作对。但有一点或许你应该也能看出的....世间法是阻碍,很多人一辈子就是吃吃素,念念经,就说皈依佛门了。
结果也因为有类似你这样的“大师”,所以导致现代人都停留在佛法的表面。当然,你可以说别人不努力是别人的事情,不能怪你,但.....事实就是....你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慈悲”,切切实实是好心做坏事。
你是在提倡吃Prozac,给人舒缓精神上的痛苦,结果就是令别人产生药性依赖。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把范围缩小来讨论吧~
素还兄的见解
佛教绝对没有入灭后,再从涅盘出来回到生死轮回这个道理。这在大乘佛教是非常肯定的。既然如此,为何还有『倒驾慈航』的说法,某某菩萨在很久以前早已成佛,后来又以菩萨身份回到世间渡世人?
大菩萨示现诞生,出家,成道,说法,涅盘。虽说是示现涅盘,可是却没有真的入无余涅盘。这好比回心向大乘的大罗汉,向世人示现入灭可是却在其他净土世界行修习菩萨道一样。
大菩萨化身为佛陀,示现以佛陀的身份入灭可是事实上却没有入灭。
乌巴兄的见解
倒驾慈航,故名思义,是入了无余涅磐(依照原始观点,五蕴永不再生起),然后又从无余涅磐出来/回来. 坦白说两者是互相矛盾的,你承认了无余涅磐,就不可能有倒驾慈航;你承认了可以倒驾慈航,无余涅磐就失去它原本的意义,也就是说没有无余涅磐,他只是方便说。素兄的说法,已经失去了倒驾慈航的原意。
无余涅盘,除非站在世间立场来处理,不然我选择放弃判断。至于倒驾慈航,我觉得如果你接受传统的无余涅盘说,倒驾慈航就没有存在意义
三师兄的问题
(1)【菩萨为了渡世而留一丝无明】和(2)【佛菩萨入涅盘后能倒驾慈航】
现在针对【倒驾慈航】的看法出现了两个版本。
如果有哪位可以引用经文来对照的话,那是最好不过啦~
(如果要我自己找,恐怕要花很长的时间 )
素还兄的见解符合了三师兄的问题(1)。而乌巴兄的见解符合了问题(2)。
现在问题(1)跟(2)是矛盾的。
然而,在素还兄和乌巴兄的见解内,也有矛盾的出现。
【涅磐】是矛盾的主要关键。
个人对两位师兄的看法,各占一半。
有任何误解,请指正~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2#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佛教里的四禅八定,如果一定要配合客观世界,(初禅)定是从色界开始,欲界的心境是不能成就定的。最深的定是非想非非想,念头的生起,是必须六根攀缘六尘,越深的定,攀缘的外境越少,到了非想非非想,你可能没有念头,没有尘劳,不过依佛法来讲,这还不究竟,因为他只是暂时的定境,非永恒。当你从这个定中出来,你还是会有念头,而且还是妄念。。。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2#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妄念 - 如果你选择控制,只能从禅定下手,而且还必须确保自己永远住在那个定境。我觉得佛法讲妄念,是可以灭除的,就是把虚妄的部分处理掉,即使你的心境在欲界,你有的只是正念而非妄念。不过作为凡夫,我们的念头必然是虚妄。
究竟来讲,当然是妄念不起,不过过程中不妨通过减少念头(减少攀缘六尘),禅定的方法来减少妄念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世间法是方便法门,倒不如说...是方便引进一些怪力乱神的宗教活动?敛财当行善?放生积功德?
当方便变成伤害时,必须有正直的勇气来把方便丢掉
把小说和佛经分开理解的确是无奈下的折衷办法,但...我很好奇....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佛法,你真的可以完全无视所有矛盾?
只有你不把佛法当成解决存有问题(虽然佛教体系确实有发展出很多这样的体系),只是单纯的从现实身心去处理因为执著而引发的苦恼,他就不会造成任何心理矛盾。。。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7-2009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4# peggy_str 的帖子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读古文经典从来没有读过【倒驾慈航】这四个字。不过现代人的确时常把【倒驾慈航】挂在嘴边,时常以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佛再来举例。
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出自哪里呢?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
看看这段:
佛言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
这部经里头根本就没有【倒驾慈航】四个字。我怀疑这四个字是现代人自己发明。
无论如何从经文可见,佛陀并没有提到正法明如来入灭,后由于愿力故从涅盘出来世间现菩萨相。
我上面的贴反驳 倒驾慈航,是因为这个概念本来就不属于大乘佛法,不过是现代人自己虚构的产物。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我想如果我们真正的去思维佛法的精神,我们很难想象佛陀是提倡现实世界和绝对世界,两个不同世界的圣人。
出世间法也叫做无漏法,漏的其中一个定义就是烦恼,无漏就是没有烦恼,
出世间法=无漏法=没有烦恼的方法。。。
出世间正见= 无漏正见 =没有烦恼的正见
世间法就是有漏法=不能彻底解决烦恼的方法/正见
轮回是有漏法,因为即使你证明了轮回,你依然有烦恼,依然有漏。你顶多只是变得更有道德,做个善人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規律門的問答錄
問:什麼是佛法大意?
答:滅苦。
又問:但是我從出生到現在都不覺得''人生有如苦海'',又要如何去滅呢?
答:你去死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7-2009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拆房子阿狗阿猫都做到,建房子就不是人人做到。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4-7-2009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7-2009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ilimen 于 14-7-2009 11:35 PM 发表 
好啦,好啦,我怕你啦!
我暫時去找別人玩.
门主高抬贵手,佳礼人之福啊。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9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4#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禅定功德,在家人不容易修,你可以这么轻易得到,看来我还向你请教
如果我们从缘起的角度来看,禅定所现的种种相,用如幻如梦来形容也不为过。。你能够看到那是个幻相,这是好事,不过严格来讲,任何定心所现的种种相,都是种种因缘助成,都是如幻如梦,不应该执取。在大乘佛教,有一种结合念佛,禅定,般若的修行法门- 般舟念佛三昧
行者首先精进观想念(阿弥陀)佛(比如说观想佛陀相貌,那时已经有佛象),到了某种三昧程度 ,可以见佛,甚至和佛对话,这是第一个阶段。如果般若行者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他和一般的宗教体验就没有多大区别。不过般若行者进一步观察,发觉到(阿弥陀)佛没有来,行者也没有去极乐世界,那么,到底眼前现起的佛陀影像是什幺?是不是真实的?如果说佛没有来,我也没去,而佛像会现前,这可见得是定中意识所生影像(意所作尔),这些都是唯心所现。这时行者已思维到‘我所念即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了。这是进一步的到了唯心宗教体验。
有了这样的体会,瑜伽行者可进一步思维:所见影像(禅相)是否真实?利根上智者,可以当下见其同样不脱‘缘起性空’的法则——这一切(包括定中影像之佛与见此影像之心),都是虚妄不实的因缘生法;可是稍一不慎,就会滞留在‘心即是佛’的唯心层次了。
如果说念佛三昧是定中意识所生影像(意所作尔),那么四禅八定所现的种种相何尝不如此呢?依缘起性空来看,何尝不是如幻如梦而不可取?
至于为何你会讲为大乘佛教所害,这一点我就搞不清楚了,大乘佛教是有严密的修行理论和体系,断不会满足于禅定的境界。
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盘,是法(见佛乃至一切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佛尔时说偈言。
心者不自知 有心不见心
心起想则痴 无心是涅槃
是法无坚固 常立在于念
以解见空者 一切无想愿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9 09: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7-2009 09: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素还真 于 14-7-2009 10:35 PM 发表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我读古文经典从来没有读过【倒驾慈航】这四个字。不过现代人的确时常把【倒驾慈航】挂在嘴边,时常以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佛再来举例。
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出自哪里呢?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 ...
那以后看到【倒驾慈航】四个字,可以直接否定掉了~
不过,素还兄还没解释大菩萨怎样示现涅盘?既然他未证涅盘。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9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4#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因为奥修的静心法可以把任何人正确的引导到“空无边处定”。我想....被你们评为邪魔外道的人,竟然比你们还厉害?可惜的是...奥修的静心法太精简,也不管什么六识,也不分类三界。要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挂钩连门都没有。灭尽定简直就是神话了。
对佛教徒来讲,从断烦恼来看,阿罗汉已经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不过原始佛典非常清楚地记载,很多阿罗汉是没有四禅八定的,连初禅的功德都没有。佛教徒不以证得甚深禅定为终极目标(只把他当成手段,过程),我想这是共通于任何一个派系的佛教传统。。。还有,我建议你多留心奥修
乌巴兄有何建议?我是不是应该找位南传师傅老老实实学习?
在这个时代,有严密的修行体系,也只有南传和藏传,不过你看不惯藏传, 也就只有南传比较理想。不过我觉得最重要还是先整理你的目标,为何你要学禅定?为何你要接触佛教?这样你才不会货不对办 |
|
|
|
|
|
|
|
发表于 15-7-2009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7# peggy_str 的帖子
如果有涅磐,就不可能有倒驾慈航
如果没有涅磐,也不需要倒驾慈航的概念
如果我们接受传统(无余)涅磐的解释,那么倒驾慈航就不可能发生
如果没有(无余)涅磐,也不需要倒驾慈航的概念
因为倒驾慈航的概念本来就是想尝试去调解(无余)涅磐和菩萨利生的精神+ “或许“解释一切众生毕竟成佛的愿景吧。如果没有(无余)涅磐,自然也不需要倒驾慈航。
这就像当初部派佛教在论证五蕴无我时,如果他们是至始至终地贯彻缘起,而不是当时盛行于沙门文化的积集说-得出我无法有的立场,我想后来的大乘佛教也不会讲人我空,法我空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