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kmboo2

综合(活动,新闻,网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10-2009 10: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oft Reminder
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将会在 11月 1,8,15日举行家连家教育课程(英文)。 详情请看第二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11-2009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輔導專線:發泄尋求解脫‧人格障礙易釀悲劇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40793

毀容、情殺、自尋短見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更有親生父母殘害子女或子女殺害父母的悲慘故事接連發生:一個身為父親的男人忍心對妻子兒女下毒手淋鏹水。這些惡性案件的報導,令人讀來大為震驚。
心理輔導員及心理醫生經常提出這樣的疑問:這難道是心理與精神正常的人之所為嗎?
註冊心理輔導員鍾啟平
─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婚前婚後輔導講師
─馬來西亞講師協會講師
─文德甲中央醫院精神科義務心理輔導員
著作:
《中小學生性教育漫畫》、《不打、不罵,怎麼教?》、《如何做個高EQ的父母》電話:013-9616363

探討個案
女子胃裡取出78把食具
根據德國醫學雜誌《精神病線上雜誌》的披露,30年前,年僅22歲的荷蘭女子瑪格麗特被查出胃裡竟然有78把食具。醫生立即為她實施了手術,將胃中的勺子和叉子一個接一個地取了出來。
瑪格麗特透露,當年她因為不止一次因為吃食具而被送入醫院。此前,她曾為了解開心中的疑團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她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導致她對勺子和叉子之類的食具有了莫名的渴求。
“近幾年,在許多的個案咨詢中,我目睹那些長期存有人格障礙、處於嚴重心理失常甚至精神分裂狀態的男男女女談戀愛擇配偶、嫁娶育兒。
當事者來找我訴說對方的無理或自己的不幸,在許多情況下我知道他們的婚姻家庭危機中潛伏著人格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禍根,必須及時找專業心理輔導員及心理醫生的咨詢,而他們僅僅想解決法律方面的問題。
這些當事人中,抑郁沮喪者有之,自我摧殘者有之,施暴傷人者有之,尋死覓活者有之。他們已不可能用健全的頭腦與良知去思考問題,也不可能用常人的心態去處理各种關係。
換句話說,心理溝通、感情調適、自我克制之類的勸導對他們已無濟於事。無理取鬧、賭博酗酒、縱欲貪色或尋求其他刺激,是人格障礙者病態地發泄以尋求暫時解脫的方式。
人格障礙者以暴虐方式發泄時,最危險的受害者當然是身邊的配偶和幼弱的孩子了。而當事人多半不知自己‘病’在何處,或者諱疾忌醫,致使威脅加劇,危險升級,最終釀成悲劇。”
■甚麼是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
人格障礙是指人格特征顯著偏離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為模式,對環境適應不良,明顯影響其社會和職業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
人格障礙的基本特征:
1.一般始於兒童或青少年期。
2.患者都有紊亂不定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的人際關係。
3.常把自己所遇到的困難歸咎於命運或別人的過錯。
4.認為自己對別人無任何責任。
5.總是走到哪裡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視和固有的看法帶到那裡。
6.其行為後果有害。
7.否認自己的人格障礙。

有些人把人格障礙看成是精神病,這种觀點是錯誤的。嚴格意義上的人格障礙,是介於正常人和精神病之間的行為特征,即患者既不是“正常人”,又不能算是“精神病”。
但由於某些類型的人格障礙似乎於一些精神疾病的發生有一定聯繫,而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的早期可有人格方面的改變,因此人格障礙也應是精神病學研究的課題。
■人格障礙有哪些類型?
1.偏執型人格:這种人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對誰都不信任,無同情心,傲慢,妒嫉心強,看問題主觀片面,同時又自我估計過高,對於工作上的不順利、事業上的挫折和失敗,從不反省自己有何缺點與過失,而總是歸咎於別人有意與他作對所致。
2.分裂型人格:這种人行為怪僻而偏執,為人孤獨,不合群。對人缺乏起碼的溫和與愛心,沒有知心朋友,沒有社會往來,對別人給他的評价毫無感触。
3.邊緣型人格:以反复無常的情緒變化和行為不穩定為主要特點。這种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常發怒鬧脾气。
4.衝動型人格障礙:又稱暴發型或攻擊型人格障礙。這种人情緒极不穩定,易激惹,好爭吵,常為小事暴跳如雷,不可自控,甚至對人使用暴力攻擊。由於發作過程中其有突發型,類似癲癇,故它又叫癲癇型人格。
可通過心理咨詢途徑消除
治療方法
■專業心理輔導:有人格障礙的人可以通過學習及心理咨詢的途徑來得到消除,一般不需要服藥。

當然需要作心理輔導的人有個前提,就是自己主動要求輔導或咨詢,而不是別人硬要拖他來做心理輔導或咨詢,硬是被拖來輔導或咨詢的人,心理輔導師是不願接受的,也是沒有效果的。
■人格障礙的治療原則,是要改善病人的社會和心理環境。如竭力使周圍的人不歧視他們,並予熱情地關怀,訓練他們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教育他們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人格障礙的預防應從兒童開始。父母的愛護、悉心照料和正确教養以及良好的環境,可減低人格障礙的發生。
■家屬心態的調整:人格障礙病人的种种不適當行為,無疑會給家庭生活帶來极大的影響,很容易使家人產生不良的心態與情緒,如:訓斥、厭惡、冷淡、遷就、回避等,但這些反過來又會影響病人,使他們自暴自棄,或者在不同程度上固化病人不恰當的行為模式。
因此,家屬要隨時注意自己心態和情緒的調整,使病人自始至終能感到作為家庭成員他是被接受的,家人不能接受的是他的不恰當的行為。
■認知提高法:由於患者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與其建立信任關係,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感情,向他們全面介紹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及糾正方法,使其對自己有一個正确、客觀的認識,並自覺自願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
■敵意糾正訓練法:偏執型人格患者易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充滿敵意和不信任感,採取這种訓練方法克服敵意和對抗心理;在所有人當中,最瞭解人格障礙病人的是他們的家屬,受病人危害或情感傷害最大的是他們的家屬,最希望病人的情況得到改善的是家屬,而給予病人最直接、最持久、最大幫助的人也是他們的家人。


星洲日報/東海岸‧2009.1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1-2009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失眠不愉快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29439

小時候,失眠對我來說是一場危機。爸爸有精神病,容易胡思亂想,如果他入睡前不吃鎮靜劑就會失眠。在精神不足的情況下,他很容易發病。失眠後的第二天常常拒絕上班,言行舉止開始失常。爸爸不工作等於家裡沒收入,所以我們一家人對爸爸的睡眠狀況很敏感,要是爸爸哪天說睡不好,我們就開始擔心他會不會要發病。這時,換我們失眠了。
提早上床睡覺卻難以入眠
長大後念書期間我很少失眠。反而初入社會工作後,還沒適應“三分之一時間留給公司”的生活形態,一直覺得自己一整天沒有做到想做的事,於是放工後肆無忌憚地追戲看書上網聊天打球,甚至挪用了睡眠時間。結果做太多振奮的事情,導致自己過於亢奮,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最後好不容易進入迷糊的半睡半醒間,卻傳來一聲洪亮雞啼打散難得的睡意。真是活該!
朋友聽見我等狀況,不禁羡慕起年輕人的活力和低壓力。在社會工作久了情況可不一樣,肩上挑著的經濟擔子是愈來愈重。由伙食費、水電費、交通費、手機電話費、上網費、保險費、治裝費、娛樂費等等構成的城市高消費生活迫使朋友必須兼職過活。如今經濟不景氣,兼職大減,朋友的時間空出許多,提早上床睡覺卻難以入眠,因為身體已經習慣在那個時段工作。結果朋友一面輾轉反側,一面聽見耳邊回響著“我缺錢、我要錢、我要錢、我要錢”的痛呼聲。
以上只是不愉快失眠中的滄海一粟。


星洲日報/副刊‧作者:郭紫薇 2009.10.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1-2009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7篇文章取自《中国报》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focus/default.asp?sec=psychosis&art=psychosis.txt [size=+3]精神[size=+3]健康


14-07-2008
[size=-1]報導:甄麗儀
圖:本報資料中心
[size=+1]精神病 觸及敏感神經當精神病盯上家裡人,未來得及反應,就先聽見閒言閒語。“黐線”、“瘋”、“癲”這類標籤,似從四處飛撲而來,往額上牢牢貼緊。身為家屬,你一邊要為病人尋求治療,另一邊又要忍受歧視眼光,接著,又得陪伴患者踏上漫長的康復路程,肩負的千斤重擔,又有誰能瞭解?精神病,它不僅纏擾病人,更是折騰家屬。病魔來襲,家屬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其實不亞于患者,他們該從何處取得力量,抗戰21世紀猖獗病魔?
更加精彩…… [size=+1]不醫不藥 苦了家人精神病人並非IQ零蛋!精神病人也稱“精神障礙者”,簡稱精障者,人們常把精障、智障相提並論,其實,精神病人並不一定智力低下,而只是思想受病情影響,只要病情受到控制,他們可照樣上學、上班、正常社交。就目前情況來說,藥物是對付精神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很多病人不肯主動吃藥,更拒絕承認自己有病,這對照顧他們的家屬,形成重重障礙。
更加精彩…… [size=+1]17年守候 母親喜見兒康復“醫生,我沒病!”“好啊…你沒病就回家吧!”不清楚年輕的精神專科醫生是不是採用激將法,還是開玩笑,但他一言即出,病人果真掉頭而去,剩下功虧一簣的母親,氣得暴跳如雷,狠狠的把醫生訓斥一頓……怎不教她生氣?長時間伴兒子排期候診,好幾次遭兒子“放鴿子”,落得只剩自己去“看醫生”,甚至曾因壓力太大而得了憂鬱症,醫生豈能把好不容易步入診室的病人草草打發?
更加精彩…… [size=+1]過度關心 引起反效果“對精神病人的關心要適度,過分關心、過分糾纏,只會令病情更加嚴重!”──精神專科醫生袁德和的論斷。咦,家屬的關愛,不是嚴重精神病患康復的推動力嗎?沒錯,病人需要家人的關心照料,才能恢復自我照顧能力,但是,如果家人的關心過了頭,貼身噓寒問暖、過度的叮嚀,病人必會煩上加煩,即便吃著藥控制病情,也會舊病復發!
更加精彩…… [size=+1]學會逮住 清醒時刻“變臉”,這肯定是精神病人的拿手絕活,因為他們的思想反常,沒有邏輯可循,情緒晴時多雲偶陣雨,這一刻冬天,下一刻可能是炎夏,變化之快,令人措手不及。身為家屬,究竟要如何與精神病人取得良好的溝通?臨床心理醫師(Clinical Psychologist)黃維雄說,精神病人還是有著“清醒”的時候,這時,他們可以像常人般正常思考,只是,旁人要懂得捕捉這一刻……
更加精彩…… [size=+1]照顧病人 別一人獨撐“為什么偏偏是他?!”得知家人患上精神病,心碎的你這么吶喊。這裡摻雜了不甘、疑惑、自責、不解、驚嚇等情緒。漫長的治療與康復期,你的情緒豈能以一句“五味雜陳”來概括?精神病人家屬罹患抑鬱症的幾率超過30%,這是事實,你提醒自己要挺住,但那有限的體力卻要和沉重的壓力做拉鋸戰,你當如何照顧心理衛生,怎樣做好心理保健?
更加精彩…… [size=+1]排除污名 爭取受保患上精神病,你即使未被解雇或減薪,雇主也會告訴你,公司簽購的保險計劃,並不涵蓋精神病,你必須自掏腰包支付醫藥費!精神病患不受保,保險公司不理賠,這是鐵一般的事實。難道,患了精神病,等于喪失基本權益?精神病,永遠是個受唾棄的污名嗎?
更加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09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vercoming Depression" 讲座会

译成:克服忧郁症

日期:12月5日 1.45pm-3pm

地点:双威医药中心 (Swan Convention Centre)

负责人:Guna
               Shaniz

电话:7491 1115
           7491 1117

来源:星洲日报2009年12月2日大都会 活动播报站

[ 本帖最后由 wjm 于 3-12-2009 10:1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9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管齐下, 摆脱身心痛楚 网站由世界精神卫生联盟、礼来公司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共同主办。
http://www.breaking-through-barriers.com/ch/index.htm

[ 本帖最后由 wjm 于 4-12-2009 12:4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12-2009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發現精神病相關基因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49522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科學家已發現一種基因,可能有助於釐清精神病的成因。

ABCA13基因在罹患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及憂鬱症等嚴重精神疾病的病患身上較不活躍。

科學家期望,找出讓人容易得精神疾病的基因,能有助於開發新的療法。

愛丁堡大學領導這個由各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

他們研究2000名精神病患的基因,並與另外2000名健康人士的基因做比較。

這項研究顯示,比起對照組,ABCA13在精神病患身上經常會出差錯。

愛丁堡大學精神遺傳學教授布萊克伍德說:“對於我們了解某些常見精神疾病的根本因素,這是令人振奮的一步。這些風險基因能成為新療法的指標。”

研究團隊相信,這個基因能影響脂分子於腦部細胞的作用。研究今後將聚焦於這個作用究竟如何發生。

這項發現可望引導出讓精神病患恢復神智藥物的問世。(香港明報)

星洲互動.2009.1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2009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情太好也是一種病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59435


俗語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們聽到好消息或工作順利、事業成功、生活美滿,就會有愉快和輕鬆的心情,這是無可非議的,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如無明顯原因而情緒高漲,且持續一段時間,則可能是一種病態行為,也就是我們通常快、行為動作增多為主要表現。

美術老師小雅最近一段時間感覺心情特別好,精力相當充沛,情緒也很飽滿,一晚上就把一個學期的課“背好了”,連續幾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也不覺疲倦。課堂上寫詩作畫如龍飛鳳舞,講課時古今中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以致見到下一節課的教師來上課後勃然大怒,拂袖而去。為何她的情緒頃刻間變化如此之大。

其實,小雅目前正是處於輕躁狂狀態。

處於輕躁狂狀態的人表現得輕鬆、愉快、興高采烈、洋洋自得,好像人間無煩事,一切煩惱都拋在九霄雲外。病人自覺心情特別好,常有腦子開了竅,變聰明、靈活了,舌頭與思維在賽跑的體驗,典,眉飛色舞,表情生動,極富感染力,而且自感精力充沛,睡眠需要大大減少。

但話題常轉移,無中心,情感反應不穩定,極易為小事而大發脾氣,與他人發生衝突,病人雖然興趣廣,交際多,樂於助人,但這事沒做完又被其它的事吸引,整天忙忙碌碌,往往虎頭蛇尾,一事無成,辦事缺乏深思熟慮。

一般來說,病人意識不到自己處在病態,更不願意看醫生,因此,只有靠親友或家人及時發現,及早帶他們到精神科就診。





星洲互動‧2009.1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2-2009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觸過多人造光‧夜貓子患抑鬱症率高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52934

(新加坡)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夜間接觸過多人造光的人,可能患上抑郁症。

熬夜的上班族、深夜泡在網上的學生,如果每天睡不夠,不但會疲累失去集中力,還會影響健康。

研究人員利用老鼠做實驗,證實呆在24小時有燈光照明房間的老鼠,出現抑郁症狀。

研究負責人說,老鼠躲避光線是為緩解“抑郁”狀況,持續面對光照又無處可逃,會增加它們的抑郁症狀。

然而,新加坡精神科醫生洪永元說,夜間燈光照射不會導致抑郁,但晚上開燈上網或看電視的夜貓子,若長期睡眠不夠,可能患抑郁症。

網上報導,開燈睡覺會抑制人體褪黑色素的分泌,使人的免疫系統下降,並導致癌症並發。

對此,伊麗莎白醫藥中心耳鼻喉專家麥漢華醫生說,開燈睡覺只會使人體的睡眠的生物鐘往後移,不會對身體有害。



星洲互動‧2009.12.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10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精神科医学院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http://www.hkcpsych.org.hk/index.php?lang=cn

各类精神疾病的PDF下载
http://www.hkcpsych.org.hk/index ... d=42&Itemid=1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10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謝永賢:教育程度高‧城市人較能面對精神病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82120


(八打靈再也24日訊)現代人對于精神健康健康問題接受度不同,在城市地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相比教育程度較低的人更能接受精神疾病的問題。

精神、心理、催眠醫學專科醫生謝永賢接受《星洲日報》訪問時指出,國人對於精神健康問題的醒覺度較低,許多患者往往等到事態嚴重時才會就醫,有者甚至嚴重到患有失眠或精神錯亂時才驚覺患上精神疾病。

他說,導致精神問題衍生的原因很多,在發病初期,患者會頻頻出現憂慮、記性差、失眠、易累、暴躁、沒耐性等的現象,若不及早就醫將衍生出更嚴重的病症,如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等。

“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先更正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觀點,這樣患者才不會擔心承認患病的事實而遭到排斥的現象,而公眾也該要有開通的思想,不要取笑或排斥患者。”

黃維雄:國人漸關注精神健康

臨床心理醫師黃維雄則指出,雖然大馬人在精神健康檢查仍興致缺缺,但他認為部份國人對於精神健康問題已有醒覺之心。

他認為,大馬目前精神健康問題的情況還不至於太悲觀,因為他發現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精神健康的問題,相較於5年前,大馬的精神疾病情況已經改善了不少。

“現在的人民更有智慧,對於精神疾病的醒覺度也越來越高,加上大馬醫藥界的服務也獲得改善,這讓患者無形中也得到幫助。”

李泰霖:雇主應設健康委會

另一方面,全國職業安全與衛生機構主席丹斯里李泰霖也表示,雇主應該在工作場所設立安全及健康委員會,以審查和確定有關在工作場所面對的精神健康問題。

“透過該委員會,雇主也可積極推廣及制定基本方案,以全面解決雇員的精神健康問題。”

他說,在工作場所的精神健康問題是社會心理因素的忽視造成的,不僅不利於工作人員,也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效率和效益。



星洲日報 · 2010.0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10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痊癒後如常工作‧精神病及早醫可康復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78843


患上精神病不是世界末日,及早就醫,康復機會越高,痊癒後仍可如常人般工作。

不過,患上精神病的人因喪失對本身精神狀況的判斷力,因而往往不認為自己有病,所以通常不會自動去求醫;有些精神病患的家人即使知道親人患有此病,卻不願接受事實,寧可相信是中邪或被人下降頭,結果因延遲醫治而使病情惡化,錯失早醫早康復的黃金時刻。

在大馬,精神病患人數有增加的趨勢,因此,心理專科醫生勸告,如發現身邊人有精神問題,須讓他們儘早接受治療,這樣就有越高的康復機會。

張瑞文:越早發現越容易醫

心理專科醫生張瑞文受訪時說,精神病是可治癒的,發現得越早及儘早醫治,康復機會越高也越快,痊癒後仍可如常人般工作。

他說,精神病的病人當中,有些因家屬不接受親人患上精神病事實而延遲帶病人就醫,特別是精神分裂症的案例。

病人本身難察覺問題

他指出,精神分裂症病人因會有幻覺現象,因此本身無法斷定精神出現問題,因而須由家人察覺後,帶病人求醫。

“雖然一些家人知道病人精神出現狀況,可是往往不接受事實,寧可推測病人中邪或中降頭,因而拖延就醫的時間,等到帶去看醫生時,病情已到達相當嚴重地步;只有小部份這類病人會察覺精神不妥時自動前往求醫。”

他說,屬於精神病種類的焦慮症和憂郁症病人情況則不同,這類病人通常會因精神出現變化而影響日常生活,本身會察覺精神出狀況,因而會自動求醫。

初期症兆包括失眠情緒低落

張瑞文表示,精神病常見初期症兆包括失眠、情緒持續性低落、焦慮不安、精神無法集中等,這種現象如持續兩週以上,加上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即可被診斷為是精神病。

他說,雖然他沒有進行實際調查,不過,從普遍上來看,精神病患人數的確有增加跡象。

他解釋,精神病主要分為四大類,即衰弱症、分裂症、憂郁症及腦系統引發的精神病等。

精神病
精神病患行為古怪

精神病(psychosis)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出現持久及明顯的異常,導致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顯得古怪、與眾不同。

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趨向。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對自己的精神症狀喪失判斷力,認為自己的心理與行為是正常的,拒絕治療。

精神病種類
精神病可分3類

精神病可以簡單的分成嚴重精神病、輕型精神病及兒童青少年好發精神病等。

嚴重精神病:精神分裂病、情感性精神病(包括憂鬱症、躁鬱症)、妄想症及器質性精神疾病。

輕型精神病:常見的包括有輕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畏懼症、心身症、恐慌症等。

兒童青少年好發精神病問題:自閉症、過動症、行為規範障礙及情緒障礙。




你知道嗎?

大馬約11%人有精神問題

馬大精神病科講師莫哈末慕欣早前透露,大部份大馬精神病患者在有精神問題24個月後才找醫生治療,造成他們的病情更加複雜和嚴重。與美國人相比,如果美國人發現他們連續3天失眠,他們就會約見醫生尋求咨詢。

根據2006年國民健康和病態研究報告顯示,大馬約11%的人民有精神問題,這也意味大馬目前約有260萬人或每10人就有1人有精神病問題,且這趨勢越來越明顯。



星洲日報/大霹靂‧2010.0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10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60萬病患佔人口11%‧10大馬人1患精神病

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477924


根據2006年國民健康及病態研究報告,面對精神病問題的人佔了總人口的約11%,這意味著國內患有精神病問題的人便佔了260萬人。

馬大精神病科講師莫哈末慕欣指出,倘若精神病問題如今在大馬最具負擔病症排行榜上排名第十,到2020年時,便將躍居第二位,僅次於心臟病。

他坦言,患有精神病問題的人口確實越來越多,世界衛生組織有關精神病的數據顯示,全球到2020年時共有15%人口擁有精神病問題。

病患無法適應國家發展

對患有精神病問題人口的增加,莫哈末慕欣表示,它與一個國家愛的發展及進步息息相關,許多精神病患是因為無法適應國家的發展,加上國家的發展迅速也衍生各種問題,導致他們輕易面對精神上的困擾。

他接受《週早前鋒報》時表示,家庭及環境因素是導致一個人出現精神病的兩大主因。

他指出,一個人因為精神緊繃、工作壓力、社會關係或孤僻,都會造成容易灰心、不喜歡與人溝通等問題,進而延伸成精神問題。

2008年的數據顯示,這一年到政府醫院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共有40萬227人,比2007年的34萬6196人增加了15.6%。

莫哈末慕欣以馬大醫院的記錄為例說,10年前每天向馬大醫院求助的精神病患者只有1至2人,可是,如今已增至每天7至8人。

他說,大馬在精神病科專業領域的發展依然落後,全國只有約200名精神病科專業醫生,而且大多集中在巴生河流域。

莫哈末慕欣說,國內大部份精神病患者,總是在出現精神病問題的24個月後才找醫生治療,以致病情更加復雜及嚴重。反觀美國人,只要連續3天失眠,他們就會約見醫生尋求咨詢。

他指出,只要及時獲得治療,精神病患者治愈的機率是很高的。只不過國內的病患者忽略所出現的症狀,以及寧可選擇聽取朋友的勸告,從而令病情更加復雜及嚴重。



光明日報‧2010.0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010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bkm 于 29-1-2010 10:23 PM 编辑

The Kiwanis Disability Information and Support Centre (KDISC)
http://www.disabilitymalaysia.com

当中也有精神疾病的资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2-2010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番茄,生理健康
5.2.2010

根据外国调查报告显示,40%人所担心的事从未发生;30%人所担心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12%人属于担心自己患上病症的那一型;10%人只为琐碎的事物担心; 而只有8%的人所担心的事物是值得担心的。换句话说, 总共有92%的人为不必担心的事情而烦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0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別貪一時歡樂付出代價‧吸毒酗酒易患精神分裂

本帖最后由 ebkm 于 8-3-2010 01:34 PM 编辑

来源: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502440


濫用受管制的藥物如吸毒和酗酒,都可能引致精神分裂,愛泡夜店並喜歡尋求藥物刺激的年輕人,應自重自愛。

精神專科顧問阿都卡迪爾:家族有病史發病機率高

精神專科顧問阿都卡迪爾醫生指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常見的重性精神病。根據最新的世界研究報告,在每10萬個人中,可發現15起精神分裂症新病例,平均在每10萬人中有7.7至43人患上精神分裂症。

他披露,根據政府展開的國家精神病登記計劃,在2003年至2005年,全國共有7350人登記為精神分裂病患者。

他說,濫用受管制的藥物如吸毒和酗酒,都可能引致精神分裂,因此愛泡夜店並喜歡尋求藥物刺激的年輕人,應自重自愛,避免陶醉於一時的歡樂,換來患上精神疾病的慘痛代價。

因此,他勸告愛泡夜店的年輕人,不要隨便沾染毒品。

濫用毒品使大腦永久性破壞

“濫用毒品如搖頭丸、K仔和安非他命(毒冰),會影響腦部多巴胺的分泌,令濫用毒品者出現精神分裂症的病症狀,甚至還會對大腦造成永久性破壞。”

此外,阿都卡迪爾特別提醒,家族中擁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人士,更需要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應儘量避免濫用毒品,特別是屬安非他命的毒冰,因為它在很大的機率上會加速精神分裂症的病發。

阿都卡迪醫生是新山淡杯柏邁精神病院院長、新山中央醫院高級精神科顧問醫生,同時也是柔佛精神健康協會顧問,並且在過去多年來通過推動《家連家》課程,全力倡導精神健康運動。

發病初期難察覺
壯年期是發病高峰期

阿都卡迪爾指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屬於大腦功能失調的慢性精神疾病,病患在發病初期並不會察覺,甚至身邊的人也不會想到此人已患上了精神病。

他說,由於患者會產生幻覺、幻聽,因此家人很容易把患者當成中邪,以致延誤求醫,令病情嚴重。

“壯年期是精神分裂症的發病高峰期,許多病患在14至16歲的少年時期發病,但通常延遲到18至20歲才開始接受診治。”

“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狀通常不太顯著,一般上患者只是變得對人冷淡、對同圍的事不感興趣,以及在功課或工作方面的表現一落千丈。患者可能要在病情持續約6個月後,方讓人明顯察覺其不對勁。”

阿都卡迪爾說,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上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病徵必須持續1個月或以上,而且在大部份時間均有出現。

他提醒,病患在病情嚴重時,可能會傷害自己及身邊的人。

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必須及早診斷與治療,以免耽誤病情,趨向慢性化,以致無法醫治。

精神分裂症並不可怕
患者須接受長期服藥事實

阿都卡迪爾指出,在醫學發達、不斷有新藥物研發的今日,精神病不再是可怕的疾病,它是可以得醫治的疾病。

他說,病患最重要是必須和醫生合作,願意長期且定時服藥,並最忌在未經醫生許可下擅自停止服食藥物。

他表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必須接受長期服藥的事實,病人若自行停藥而病發,將使腦部受損,而且每一次的病發,腦部的受損程度會比之前來得更大。

他提醒病患家人要從旁監督,不讓病人偷偷停藥,同時呼吁社會群體不要歧視精神病患者,並願意給予康復者重投社會的機會。

個案:
泡夜店吃搖頭丸
小康發病幾成狂

小康今年25歲,未婚,與家人同住。

小康從小就無心向學,考完初中評估考試(PMR)後,他便輟學出來打工,當修車學徒。

初投入職場,小康還算勤奮好學,甚受老闆看重。

後來,小康結識了一些愛玩樂的朋友。週末一到,小康便與一班愛玩樂的朋友結伴到娛樂場所消遣。泡夜店成了小康的愛好,小康因此沾染上煙酒,有時還吃搖頭丸,服食毒冰、大麻。

久而久之,小康的性情開始大變,不但工作態度懶散,還愛與同事發生爭執,成了修車廠內的麻煩人物,令老闆頭痛。

小康開始覺得老闆和同事們事事針對他,認為周圍的人要陷害他,有時還指同事在他的食物下毒。

小康的疑神疑鬼,無中生有,令老闆、同事大感厭煩。

有一天,小康不動聲色地持了一支鐵棍去上班。來到修車廠,小康卻不開工,坐在一個角落發呆沉思,有時眼睛直瞪著老闆。突然間,小康舉起鐵棍攻擊老闆。還好當時車廠內人多,大家成功把近乎發狂的小康制伏下來,並把小康交給警方處理。

後來醫生檢驗出小康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經過治療和定期服藥後,小康漸漸康復。老闆也寬容地允許小康重新回到修車廠上班。

醫院的醫藥探訪隊也定期探訪小康,確保小康持續接受治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精神分裂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或俗稱陽性的病徵如下:

● 妄想(曲解事實):
1. 認定自己被人監視、被謀害、被人將某些想法放進腦袋。
2. 認為個人的思想受人控制、被偷走或藉電視電台等傳播到世界各地。
3. 相信自己被賦予特殊權能, 可以得到上帝的特別指示,而電視、報章裡的訊息全是給自己的密令。

● 幻覺(無中生有的感官經驗):
1. 幻覺: 患者聽到有聲音在吩咐他去做某件事,又或該聲音不斷謾罵他的行為思想; 患者許多時候似在自言自語, 其實是對幻聽的那“聲音”說話。
2. 幻視: 見到或感覺到特別的事物, 如感覺被蟲咬或有蟲在身上爬行。

● 其他的急性病徵尚有:
1. 思想紊亂,語無論次或答非所問。
2. 反應異常例如在敘述傷心的事情時卻一直在笑。
3. 失去自我,患者對“ 我是誰” 產生疑惑, 有時感覺身體不存在或脫離軀殼等。
4. 強迫症狀:因為受某些幻覺或妄想驅使(如恐怕被人加害) 而重覆不停地做同一件事,如不斷洗手、洗衣服等。

慢性或稱為陰性的精神分裂病徵:
1. 表情木獨情緒反應遲鈍、動作緩慢; 常出現怪異或僵硬的姿勢。
2. 社交退縮減少與外界交往。
3. 失去動力不願活動、不注重個人衛生。
4. 語言貧乏、說話遲緩、語言表達能力下降。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藥能有效減少病徵並預防復發。
2. 康復治療: 例如自我照顧、工作及社交能力訓練等, 幫助患者重投社會。


康復中的患者可以通過在集體的工作環境中,學習與同伴溝通的技巧。(檔案照)





精神病康復者可以從事重覆性的簡單工作如串手套,以自食其力。(檔案照)




星洲日報‧2010.03.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3-2010 06: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bkm 于 20-3-2010 06:19 AM 编辑

FAMILY LINK PROGRAMME 家连家训练课程(英语)


这项课程旨在教育那些正在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亲者的人。它一共有八个单元,连续3个的星期日授课。


日期:2010年 4 月 11, 18, 25日
时间:上午9时 至 下午3时
地点: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
费用:RM30 (包括培训材料、午餐和茶点招待)


消息来源:http://www.mentalhealth.org.my/index.cfm?action=eventview&retrieveid=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4-2010 0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活动,新闻,网站)

这个帖是为了结合以上三个帖,因为各自的帖的页数很少,所以合在一起比较方便游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0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版主的举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0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費曼‧提升精神心理病防治意識

转载自http://search.sinchew-i.com/node/517661


2003年4月1日,國際巨星張國榮墜樓自殺身亡引起全球關注。經過傳媒大事報導後形成“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讓有自殺傾向的憂鬱症患者增添壓力也遭受週遭更多關注,間接增加自殺行為。

從當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時內,香港共有6名男女跳樓自殺,其中5人不治。在4月裡香港共有131宗自殺身亡個案,比3月份增加32%,甚至有幾名死者在遺書說明其自殺與張國榮的自殺有關。由此可見,社會裡埋藏不少精神心理病的地雷。

時下經濟不景氣、公司裁員、治安不好、職場要求越來越高等等,生活壓力倍增導致精神壓力加倍,與此同時人際關係愈見疏離,以致心理缺乏疏導。另外,新生代的抗壓能力較低等等因素,導致精神心理健康出現問題。

媒體不時報導自殺新聞。在新山,某憂鬱症婦女不堪長期備受因長女嗜賭欠債遭到阿窿的困擾,墜樓自殺。新加坡因經濟風暴增加20%憂鬱症患者。香港青少年通過面子書發起集體自殺活動組織,188名會員相約在12月21日集體自殺,震驚各界。

此乃冰山一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報告,每5人中就有1人患上精神病(包括憂鬱症),在2020年精神病的患病率將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臟病。在大馬,2006年的調查顯示,過去10年,國內青年與兒童精神病患已增加7.3%,成人患者則增加0.5%。根據衛生部統計,大馬2700萬人口中有大約11.2%,亦即302萬4000名各種精神病患者,這包括輕微的憂鬱症、恐慌、強迫症、精神分裂、精神暴力等。

然而,大馬統計也顯示每10位憂鬱症患者中,只有5位知道患上此病。意識的低落表明亟需提昇人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從逐漸高升的數字看來,各界需要加強防治宣教的努力。

最近,婦女部有意向內閣建議把精神疾病列入殘障人士的類別。一旦較嚴重的精神病患人被列為“殘障”,他們將享有申領福利援助金、100%的住院和醫療全免福利,甚至乘搭公共交通也有特別優惠。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多年來,不知多少人因精神病影響工作或在某個程度影響生活素質。在手停則口停的大馬國度,是社會成本。

這群人無論在物質或精神上都亟需良好的協助以減少負擔,才能安心治療疾病、減少復發,能擺脫病魔才能迎接全新的未來。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費曼‧2010.03.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8-2025 09:48 AM , Processed in 0.15697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