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AnM

新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1-7-2005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撞击发现彗核表层由细粉状物质“铺”就       
天文信息        2005-7-9       

2005年07月09日新华网:洛杉矶7月8日电 (记者 陈勇) 在太平洋时间7月3日深夜进行的“深度撞击”行动 ,产生了新的科学成果。项目科学家8日说,“深度撞击”使彗核表面的细粉状碎屑腾空而起,在这些漫天 飞舞的碎屑中,包含有水、二氧化碳和有机物。

美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8日说,“深度撞击”的撞击器以25度的倾角、每秒10公里的速度轰击彗星 坦普尔1号的彗核表面后,使覆盖在彗核表面的细粉状碎屑以每秒5公里的速度腾起,在彗星上空形成一片云 雾。

“深度撞击”项目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说,这些碎屑的颗粒比细沙还小,只相当于滑石粉,这说明彗核 不像人们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大冰坨”。项目科学家彼得·舒尔茨说,彗核表层物质如此细小,说明它在 漫长的太空旅程中没有受到大的外界扰动。这些细粉中含有水、二氧化碳和简单有机物,其中水的成分大大 少于原先的猜测。

美宇航局的“雨燕”天文卫星也探测到,“深度撞击”激起的细粉状物质可能有数十万吨之多,在太空中绵 延数千公里,直达彗发层。现在这些细粉状物质被太阳风中的高能粒子轰击,放射出X射线。不过,这些细 粉构成的云雾也使科学家无法准确观测撞击后形成的坑,目前只能猜测这个坑直径大概有50至250米,深度 大于50米。

科学家还说,“深度撞击”探测器在撞击前后拍摄了约4500张照片,成为重要的科学信息来源。其中效果最 好的一张照片分辨率达到4米,比此前彗星探测项目所得照片好10倍。“深度撞击”的飞行器在撞击后进行 了一次状态检测,结果表明它一切正常。(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7-2005 0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发现最大固体内核行星 验证行星形成理论       
天文信息        2005-7-9       

2005年7月8日竞报:近日NASA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固体内核是目前为止所能观察到的最 大的一颗。天文学家表示,这个发现极为重要,因为它验证了行星的形成理论,平息了天文界多年的争论。

“对理论家学来说,发现这颗固体内核的行星,就其重要性而言,与1995年第一次发现太阳系以外正环绕着 51号恒星在运转的行星是一样的。”日本的天文理论学家这样对《新科学家》表示。这个由NASA资助的观察 小组是由美国、日本和智利的天文学家共同组成的,他们在对这颗行星进行观察时,只是期望能发现一颗和 木星相似的行星,因为“根据我们现有的理论模式,不可能预测到会有这样的一颗行星”。

科学家很少有机会能像这次这样采集到关于行星形成的如此完善的证据。他们是通过观察恒星的速度变化发 现了155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速度的改变是由于行星的重力作用所引起的。这颗行星也是这么发现的。科 学家根据这些变化计算出了该行星的实际大小,及它是否有固体内核,甚至它的大气性质。这颗行星环绕着 恒星HD149026飞行,它的质量与土星的大约相同,但直径明显要小很多。它环绕恒星一圈的周期为2.87天, 外层的大气温度大约2000华氏度,其固体内核大约是地球的70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7-2005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首个空间太阳望远镜通过验收 水平领先       
天文信息        2005-7-12       

2005年07月12日深圳商报:据国家航天局消息,日前,中国“十五”重大预研项目卫星载空间太阳望远镜卫 星平台诸系统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验收;空间太阳望远镜本体部分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的验收。

这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太阳观测天文望远镜,该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太阳观测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水平已 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望远镜比美国1995年发射的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著名空间望远镜SOHO的分辨率 提高了10倍以上。

国际同行评价中国的第一颗空间太阳观测天文望远镜计划是“雄心勃勃的大项目,它将能提供独一无二的成 果,并具备使太阳物理学取得重大进展的潜力”。

该计划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艾国祥研究员于1992年提出的研究项目。计划一提出就产生了轰动, 引起了国际太阳物理学界的极大关注。

计划提出以后,中国科学院方面就对太阳望远镜进行了技术攻关,同时寻求与德国方面的技术合作,但没有 成功,后改为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

这台天文望远镜要安装在卫星上在太空中使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了卫星的研制,中国科学院承担了 望远镜的研制。望远镜的技术攻关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卫星平台诸项技术攻关也用了五六年时间。

该工程项目将作为国家“十一五”计划立项。工程将于2009至2010年期间太阳黑子再次大爆发前完成,在太 阳黑子再次大爆发时用于实时观测。(钟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emphisto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4-7-2005 05: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教育性的帖啊,感激楼主!!有没有黑洞的照片分享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05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emphisto 于 14-7-2005 05:20 AM 发表
很有教育性的帖啊,感激楼主!!有没有黑洞的照片分享一下?

不好意思.我是从其它网站转载的.但如有看到黑洞的照片,我会帖!
谢谢你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05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GRO J1655-40中心的黑洞
繪圖提供: A. Hobart, CXC

說明: 上圖裡這個盤狀漩渦氣團的中心,可能藏著一顆無法直接看見的黑洞。 不過研究漩渦氣團所發出的明亮輝光,不但可以找到黑洞存在的證據,也可以推斷出它一些可能的性質。 舉例來說,天文學家最近在研究GRO J1655-40周圍的漩渦氣團時,就發現它會發生每秒高達450次的不尋常閃爍現象。 天文學家估計 GRO J1655-40中心天體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七倍,雲氣盤的快速閃爍,可能是中央黑洞快速自轉所導致的現象。 不過,為什麼黑洞及中子星周圍的吸積盤會發生閃爍現象以及較緩慢的類週期振盪(QPO),則仍然是科學研究的熱門題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7-2005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洞周圍的分子氣環
圖示提供: V. Beckmann (NASA's GSFC) et al., ESA

說明: 為什麼某些黑洞的周圍要比其他黑洞亮? 在活躍星系的中心,質量至少有太陽數千倍以上的超級黑洞主宰一切。 許多稱為西佛一型星系 (Seyfert Type I)的天體,在可見光波段非常亮。不過,其他稱為西佛二型星系 (Seyfert Type II)的天體則很暗。 這種差異可能是其中某些黑洞所吸積的物質比其他的要多。 另一種可能是西佛二型星系中心的黑洞,被環繞它的物質環給遮住了。 為了要釐清那一種假說是正確的,天文學家在X射線波段觀測鄰近的西佛二型星系NGC 4388,所使用的太空X射線觀測站包括CGRO、 SIGMA、 BeppoSAX、 INTEGRAL、 XMM-Newton。 在最近由INTEGRAL和XMM-Newton所取得的數據中發現,某些X射線波段的亮度變化非常快速,但是其他X射線波段的亮度則相當穩定。 從某些X射線波段的亮度不變,再加上低溫鐵原子會吸收某些特定波長的X射線,這些證據指出我們是透過一圈厚厚的環狀分子氣體和塵埃,才看見NGC 4388中心的黑洞。

[ 本帖最后由 AnM 于 14-7-2005 09:4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05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X-Rays Indicate Star Ripped Up by Black Hole
影像提供: M. Weiss, CXC, NASA

說明: 是何方神聖能把一顆恆星拆散了?答案是:"黑洞"。當一顆鄰近的恆星經過巨大黑洞時,巨大的潮汐作用會把恆星拉長變形並造成部分的氣體掉入黑洞。(所謂的潮汐作用,是指恆星靠近黑洞的前緣所受的拉力會大於遠端的拉力。)正在掉入黑洞的氣體會輻射出大量X-光的理論預測,最近已經在RX J1242-11星系的核心中觀測到了。在上一張圖中,藝術家描繪出一系列的這種崩解現象。(這一張圖中,忽略了黑洞所造成的重力透鏡效果。)對於一個典型的星系核心而言,大部分的恆星都會被拋入星系之中,像這一種掉入黑洞的事件,大約是每一萬年一次。

[ 本帖最后由 AnM 于 14-7-2005 09:4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7-2005 09: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洞Cyg X-1是在黑暗中產生的嗎?
影像提供: I. F. Mirabel and I. Rodrigues (IAFE, SAp/CEA)

說明: 大質量恆星核心塌縮形成黑洞時,一般認為會有壯觀的超新星爆炸做為前導。 這種極端劇烈的過程,也是神祕伽瑪射線爆發現象的可能解釋之一。 不過研究人員現在認為銀河系最著名的黑洞--天鵝座X-1(Cygnus X-1),是由一顆大質量恆星塌縮形成的,不過並沒有發生超新星爆炸! 他們的舉證總結在上面這張天鵝座部份美麗星場的影像中,其中黃色圓圈內的天體為天鵝座X-1和星團天鵝座OB3內的其他大質量恆星。 箭頭展示了天鵝座X-1的速度和運動方向,以及星團其他恆星平均速度和方向的比較。 他們類似的運動特性顯示,天鵝座X-1的前導星也是這個星團的成員星,而且在形成黑洞的過程中它的運動並沒有改變。 如果天鵝座X-1是在劇烈的超新星爆炸過程中形成的,它很可能會受到很激烈的反彈,因而改變了運動方向。 可不可能,天鵝座X-1是在銀河系一次暗伽瑪射線爆發事件所產生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emphisto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5-7-2005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满足我小小的好奇心,可是看了图片后,好奇心愈来愈大了。。。。那黑洞的影像是真的吗?还是概念图?黑洞真的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很多物理定律都不可以在黑洞推实。最最基本的物理学和牛顿学都不光用了,能量和质量都不再是永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05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撞击尚有余热 NASA计划让母船再度出征


天文信息 2005-7-18
2005年07月18日新浪科技讯:7月4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深度撞击”号宇航飞机向“坦普尔1”号彗星 发射了洗衣机大小的撞击器,并成功命中目标,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令宇航局 的科学家惊喜的是,“深度撞击”号飞船在整个撞击过程中虽然距离“坦普尔1”号很近,但它几乎毫发无 损。科学家计划改变它的飞行路线,踏上探测第二颗轨道彗星的旅程。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证实,“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与彗星的“遭遇战”中幸存了下来,本周晚些时候,“深 度撞击”号飞船的控制人员已经接到命令,他们将对飞船实施一次小规模的原计划没有安排的操作,令它往 地球的方向飞行。倘若美国宇航局提供必要的资金,一旦探测器在2008年到达地球附近,它将被重新调整飞 行路线,向另一颗彗星“85P/波星”号的方向飞去。

“深度撞击”已“超额”完成了主要任务:它发射的撞击器以每小时2.3万英里的速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 星,分析所获取的彗核碎片样本,为人类探索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由于彗星形成时间与太阳系相差无 几,因此,有关彗星构成和结构的详细情况预计将给科学家了解行星构成提供重要线索。太阳系是在大约46 亿年前形成的。

与科学家预料的结果一样,“深度撞击”的撞击器在撞击过程中毁坏——与彗星相撞后蒸发。另外,科学家 最初还认为,“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飞过“坦普尔1”号彗星彗尾的残骸时,其主要部分可能会遭到严重 破坏。然而,撞击后的测试表明,探测器仍在继续完美地工作,其光学摄像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完好无缺,天 线也运行良好,燃料亦十分充足。

“深度撞击”任务小组成功说服美国宇航局,允许他们可以让探测器发挥“余热”。尽管由于只携带了一个 撞击器,“深度撞击”无法重复类似7月4日的撞击,但其携带的精密摄像机和仪器将可以令天文学家近距离 观测另一颗彗星的彗核。“深度撞击”计划首席科学家迈克尔·阿赫恩表示,天文学家已将“85P/波星”号 作为“深度撞击”飞船最合适的下一个探索目标。“85P/波星”号是1975年由菲律宾人利奥·波星发现的, 其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11年。(杨孝文 任秋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05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俄联邦航天局公布太阳帆飞船失事原因(图)       
航天动态        2005-7-18       

2005年07月18日国际在线消息:近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副局长维克托·拉米舍夫斯基正式对外公布了3个 多星期前发射升空后随即与地面失去联系的太阳帆飞船“宇宙一号”失事原因。

据俄罗斯纽带新闻网7月16日报道,拉米舍夫斯基向媒体透露称,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事故调查委员会认为, 太阳帆飞船“宇宙一号”发射失败的原因是,“波浪”运载火箭离开核潜艇后不久,运载火箭发动机里涡轮 泵的工作突然失灵,因此,最终导致运载火箭未能将该飞船送达太空指定位置。

太阳帆飞船“宇宙一号”于6月21日从位于巴伦支海水下的俄罗斯“鲍里索格列布斯克”号核潜艇上通过“ 波浪”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科学家们原本计划,该飞船被发射到太空指定位置后能够自动打开一个总面积为 600平方米的花瓣形太阳帆,并随后进行旨在验证人类有无可能利用太阳光光压驱动航天器进行星际远航的 试验。但不幸的是,“波浪”运载火箭在发射升空后仅仅83秒就与地面指挥中心失去了联系。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专家认为,太阳帆飞船残骸可能坠落到新西兰附近海域,但有关方面至今没有找到该飞船 任何残骸。太阳帆飞船属于美国Planetary Society公司,总造价为400万美元。(国际在线独家资讯 付华一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05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宇航局计划8月10日发射新火星探测飞船       
航天动态        2005-7-18       

2005年07月18日新华网:洛杉矶7月17日电(记者陈勇) 美国的又一艘火星探测飞船“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 已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整装待发,预定于8月10日发射。项目科学家称,这一飞船的使命是选择适合未来火星 登陆的地点。

美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日前发布消息说,“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装备的科学仪器,将使它获得有 史以来最详尽的火星信息。这艘飞船的重量大约为2.1吨,装备有高清晰度成像实验设备、火星背景照相机 、彩色成像仪、紧凑型分光计、气候探测仪和浅表层探测雷达。

喷气推进实验室说,这艘飞船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它装备的照相机可以“看”清火星表面一张 凳子大小的物体,可用来精确探测火星的地形地貌,为未来登陆火星选择风险最小的地点;二,它装备的分 光计、气候探测仪等设备,将用来探测火星大气中沙尘和水的循环,同时进一步分析火星地表的矿物;三, 这艘飞船装备了数据通信设备,可成为未来各种探测飞船与地球通信联系的中继站,有助于构建“太空互联 网”。

按计划,这艘飞船将于8月10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由一枚“阿特拉斯”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中经过约7 个月的飞行,于2006年3月进入火星轨道。

目前正在考察火星的探测器有美宇航局的“火星环球勘测者”、“奥德赛”探测器以及欧洲航天局的“火星 快车”探测器,火星表面还有“勇气”号、“机遇”号两辆火星车。喷气推进实验室说,“火星勘测轨道飞 行器”的探测能力将超过它们的总和。

从2007年开始,美宇航局还计划发射在火星极地寻找水的“凤凰”号火星车、在火星地表进行实验的火星车 “火星科学实验室”、为各种探测设备向地球传递数据的“火星电信轨道飞行器”。此后,美国将计划向火 星大气层发射飞机或气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05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将发射新型火星探测器 比火星车更先进       
航天动态        2005-7-20       

2005年07月20日新浪科技讯 德国科学家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一场在开发火星斗争中必能取胜的行动。 他们在对美国宇航局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无数次论证后发现,倒霉的美国火星车在研究火星过程中步履艰难, 很是让科学家们揪心。所以德国科学家们换了一种思维方式,他们将通过别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德国火星研究协会的科学家们认为,要研究火星这颗对地球人来说总是充满神奇魅力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其 实也不难,只要我们利用火星大气探测器这双眼睛对其大气及表层进行观测便足矣。

德国科学家们心中的这双眼睛便是当前被称为“阿尔希梅德”的探测器,它将于2009年之前发射升空。事实 上,“阿尔希梅德”仅仅只是一种探测气球,它可以悬浮在火星上空向地球发送各类研究数据与信息。当然 ,它上面将装配上高精度的摄像机及各类大气感应设备。

如今,“阿尔希梅德”的原型正在被安装在大型客机上进行着失重条件下的各种试验。如果各种试验都成功 ,该探测器将被安装在P5A探测卫星内部由“阿丽亚娜-5”号火箭发射,随后便进入太空进而抵达火星轨道 。据该项目负责人汉斯-格雷贝尔表示:“抵达目的地后探测器将与卫星分离并九次穿越火星大气层”。

据有关专家表示,发射“阿尔希梅德”是一项非常宏伟的探索工程。如果成功,那么它将是人类送上火星的 第一颗气象卫星。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德国科学家在宇宙探索领域还远远落后于他们的美国同行,可以说这两国在宇宙探索领域的差距有天壤之别。然而,历史总不会是一陈不变的:美国人发射的六轮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沙坑中不能不说是历尽了磨难,为了让其脱离困境,地面科学家们动辄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目前倍令世人瞩目的“发现号”也已经让千万双期盼的眼睛里流露出无限失望。这不得不令人产生这样的想法--也许,在未来的火星开发中德国人会走在美国人前面。(久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05 10: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学家观测到太阳系外迄今最大天体爆炸       
天文信息        2005-7-20       

2005年07月20日新华网北京电 (记者 俞铮)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科学家成功观测到了有记载的最大一 次天体爆炸的余辉,并测定出这次爆炸发生在离地球至少2万光年的宇宙深处,远远在毁灭地球的“安全距 离”之外。

参与这次国际合作研究的宫崎敦史博士20日对新华社记者说:“这是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的最 大一次爆炸。虽然人的肉眼无法看到,但能量极强的爆炸导致所有望远镜都‘看花了眼睛’,地球上的无线 通讯也短暂地受到了影响。”

去年12月27日,银河系人马座的一颗中子星突然爆炸,短短0.2秒内,其释放出的伽马射线相当于太阳25万 年里发出能量的总和。

爆炸发生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的大型射电望远镜阵迅速行动,“抓住”了爆炸余辉。 包括中国、日本专家在内的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一重大发现的研究报告。

日本学者宫崎博士正在上海天文台进行博士后研究,他利用设在日本的野边山毫米波望远镜阵,观测并记录 了与剧烈爆炸相对应的射电辐射衰减轮廓。

宫崎博士说:“这次爆炸发生的地点离地球足够远,就像在别人家的后院,假如发生在隔壁,那人类的麻烦 就大了。”天文学家指出,如果离地球在10光年以内,这样强度的爆炸足以毁灭地球上所有物种。

中子星是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高速旋转的超高密度天体。此次爆炸的是中子星家族中的磁星,磁场比普通中 子星还高1000倍。它的外层是一个1公里厚的固态硬铁壳,直径约20公里,质量却为太阳的1.5倍,磁场是地 球的1000万亿倍。该磁星平均每7.5秒自转一周,极高的旋转速率足以使其内部的导电液体流动而产生强烈 的电磁场。

宫崎博士的合作导师、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沈志强说:“如此强大的磁场会周期性地使磁星外壳扭曲、爆裂, 产生剧烈的星震和震波,终于形成了这次银河系‘爆炸之最’。”

科学家迄今共观测到3次同类大爆炸,但最近的这次爆炸比前两次的总和还强100倍。不过人类大可以放心, 目前银河系中已发现的磁星仅为12颗,最近的离地球也有1.3万光年,远在“安全距离”之外。天文学家估 算,银河系每1000年会诞生一颗新的磁星。

沈志强说:“科学家目前尚不能预测磁星爆炸这类突发的天文现象,他们通过观测和分析爆炸后发出的伽马 射线能量来计算爆炸强度和发生爆炸的三维空间位置。”

科学家推测,地球上恐龙灭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远古一次类似的伽马射线大爆发。(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05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天文学家预测太阳系边缘至少还有12颗行星       
天文信息        2005-7-22       

2005年07月22日重庆晨报:据7月2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报道,美国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 中的行星远远不止我们知道的9颗,还有12到14颗行星隐藏在太阳系遥远的边缘地带,它们比火星更大,比 冥王星更冷,距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离太阳距离的1000到10000倍。

太阳系边缘的行星兄弟

据报道,提出这一惊人理论的尤金?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家。根据尤金?蒋的理论, 除了太阳系已知9大行星外,还有12到14颗比火星更大的行星在太阳系的最边缘地带以奇怪的轨道绕着太阳 运转,它们在太阳系边缘组成了一个“行星环”。根据尤金?蒋的理论,太阳系中的行星将达23颗之多。

万倍于地日距离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的发现将彻底改写太阳系的“两维图”,以前科学家认为,太阳系9大行星和大量冰块 、小行星都处在一个大约50AU(AU为天文单位,即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平面环上。然而如果尤金?蒋等科学 家预言的“行星环”真的存在,那么这些行星将以最疯狂的角度环绕太阳运转,它们距太阳的距离将是地球 至太阳距离的1000倍到10000倍。

寡头行星这样形成

据悉,尤金?蒋等科学家的预测都来自于一个新的太阳系组成理论:“寡头行星形成理论”。该理论认为, 行星是由逐渐积聚的灰尘粒子构成。在太阳系形成之初,这些特殊的“灰尘球”先组成小行星,接着继续增 大,开始形成足够的重力场。它们接着吸引附近的物质,快速增长到一颗行星的尺寸。由于它们的重力对周 边微小物体的影响,这些大物体被称做“寡头”。行星形成专家斯科特?肯扬道:“计算机模拟显示,大约 45亿年前,内太阳系中存在着20到30颗火星大小的‘寡头’,而外太阳系也存在着相似数目的物体,有的甚 至和地球一般大小。”

日本发现最暗星系

据日经新闻21日消息,21日,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天文台等研究机构对外界宣称,成功观测到了最暗的星系 。他们认为该次所观测到的星系诞生于距今约140亿年前宇宙诞生的初期。该发现对解释星系的形成很有帮 助。

这次,运用独立开发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昴”型天文望远镜的感光度,从而让100亿年以上的星系的形态可 以为人知晓,他们发现古老的星系同现在的没有太大的变化。吴智佳编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7-2005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撞击"改变轨道 锁定新目标"波星号彗星"       
天文信息        2005-7-22       

东方网2005年7月22日消息:自“深度撞击”于美国当地时间7月4日成功实现人造航天器首次撞击彗星之后 ,现在剩下的母船“飞越器”于美国当地时间20日开始调整轨道,重新锁定新的目标准备第二次“亲密接触 ”彗星。虽然无法重复类似7月4日的撞击,但是“深度撞击”计划让携带精密摄像机和仪器的“飞越器”近 距离观测另一颗彗星的彗核。目前,天文学家已将“波星号”彗星作为“飞越器”最合适的下一个探索目标 。

“波星号”是1975年由菲律宾人利奥·波星发现的,其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11年。

“深度撞击”计划记录了历史上两个重要时间。撞击时间是美国独立日7月4日,现在“飞越器”改变轨道路 线的时间7月20日是36年前(1969年)“阿波罗11号”宇航员实现人类首次成功登月的日子。7月4日“深度撞 击”“撞击器”成功剥离母船“飞越器”,按预定计划成功完成了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后融化消失。而 “飞越器”则远远地在一旁记录整个撞击过程中。之前科学家预测,“飞越器”在飞过“坦普尔一号”彗星 彗尾的残骸时,其主要部分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然而,撞击后的测试表明,“飞越器”仍在继续完美地工 作,其光学摄像机和太阳能电池板完好无缺,天线也运行良好,燃料亦十分充足。

据悉,“飞越器”完成第二次任务后,计划将于2007年底至2008年初重新回到返回地球的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5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英科学家最新测得月球年龄为45.27亿岁(图)       
天文信息        2005-11-26       

2005年11月26日新华网柏林电(记者 刘向)据美国《科学》杂志25日报道,德国和英 国科学家最新测得,月球产生于距今45.27亿年前,只比太阳系产生时间晚大约3 000万至5000万年。这是迄今有关月球年龄的最精确的测量结果。

据报道,德国明斯特大学、科隆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是通过分析美国“阿波 罗”飞船带回的不同月球岩石样本中特定金属后得出这一结果。

研究人员分析了月球岩石中钨-182同位素的数量,钨-182同位素有一部分是由 放射性铪-182衰变产生,而铪-182在地质学标准上衰变非常快。钨-182的 数量能够给出相对精确的有关岩石年龄的信息。

此前对月球年龄的估计主要是以一些月球岩石不精确的日期数据为依据得出,只能确定 月球应该在太阳系诞生后1亿年以内产生。而最新研究得出的月球年龄数据误差范围仅 仅在1000万年上下。

专家说,这一数据符合目前常用的月球产生理论,同时也支持地球形成时间的理论。

专家强调,这一新认识也有助于对地球产生历史的研究。按照通常的大碰撞理论,地球 的前身即所谓的“PROTO地球”与火星相似的星体碰撞,产生的碎块形成一个围绕 地球旋转的圆盘,圆盘最终聚合成月球。这一大碰撞很可能标志着地球形成过程的结束 。

迄今,人们尚无法给地球标明确切的日期,因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要比地球年轻至少 5亿岁,用它们确定地球年龄行不通。而按照大碰撞理论,月球产生与地球形成同时发 生,那么有关月球产生的知识就可能给出地球生日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5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隼鸟号探测器成功采集小行星岩石样本       
天文信息        2005-11-26       

2005年11月26日新华网东京11月26日电 (记者 何德功)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26 日宣布,“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于东京时间当天早上7点多,在距地球约2.9亿公里 的小行星丝川成功着陆,并发射金属球采集了小行星岩石碎片。

地面指挥人员已经确认,被金属球击碎弹起的岩石碎片已进入回收密封装置,密封装 置的盖也已封闭,在小行星上采集岩石样本这在世界上是首次。小行星探测器绕太阳 两周,运行20亿公里后在小行星着陆,第一次验证了日本行星探测技术,在日本宇宙 开发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早上6点多,“隼鸟”号发射激光确认离小行星丝川的距离,随后投下了一个带有反射 装置的金属球,以标识着陆地点。在用照相机捕捉金属球的位置、确认着陆姿势后, 探测器开始下降,按照预定程序着陆。

接近小行星地面时探测器引擎停止运转,通过小行星引力着陆,探测器下部长一米的 圆形岩石样本采集装置在着地瞬间发射直径约为一厘米的金属球,密封装置随即打开 ,回收弹起的岩石碎片,然后重新封闭,约一秒钟后小行星探测器离开丝川表面,再 次上升。到底能回收多少岩石样本,还要待2007年小行星探测器返回地球之日才能揭 晓,但有关专家认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只要发射金属球,就有把握采集到小行 星岩石样本。

“隼鸟”号在20日也曾成功着陆,但由于着陆前发生故障,没能发射金属球,采集岩 石样本失败。

冈山大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中村荣三说,从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发回的图 片来看,小行星丝川地表凸凹不平,可能受过反复冲撞。分析采回的岩石样本可以探 明小行星形成的原因和被冲撞的年代,揭开一些宇宙之谜。(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5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勇气号在火星表面顺利度过第一个火星周年(图)       
天文信息        2005-11-24       

2005年11月24日国际在线消息:美国宇航局日前宣布说,作为在火星表面成功登陆的 人类第一辆可移动的火星探索车——“勇气号”火星车已经在该星球表面顺利度过了 第1个火星周年。

据俄罗斯纽带新闻网11月22日报道,2004年1月4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勇气号”火 星车成功地登陆了火星表面。此后,“勇气号”火星车已经在火星表面“存活”了687 个地球日,相当于669个火星日。由于669个火星日恰好等于火星围绕太阳旋转1年,因 此科学家界规定669个火星日为1个火星年。按照上述记年法,科学家们认为“勇气号 ”火星车已经在火星顺利度过了1个火星周年。

美国宇航局的有关专家介绍说,按照最初的设计,“勇气号”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工 作90个地球日,但实际情况是,“勇气号”登陆火星后至今也没有报废,还在不停地 工作,这给科学家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报道说,在刚刚过去的1个火星周年里,“勇气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移动了大约5公 里,向地球传输了7万张火星图片,其中包括火星表面的彩色图片。但是,在整个火星 探索工作中,“勇气号”火星车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关火星存在生命物质的直接证据。 此外,目前火星表面上还有“勇气号”火星车的孪生兄弟“机遇号”火星车,它从登 陆火星后至今也一直在正常工作着。(国际在线独家资讯 付华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1-2025 11:11 PM , Processed in 0.14770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