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我對其他網友的回覆:
吃植物也涉及殺生的。但植物是否跟動物一樣,會感到痛苦,我不確定。吃植物也會殺到菜虫等蟲蟻生命,但人不是為吃菜虫而刻意將之培育出來再殺之。人要生存得飲食,無論是否有吃動物,都會帶來其他生命的犧牲(對此我們得對犧牲之生命,常懷感恩之心)。因此,是否吃食動物,於品德沒有高低之分,只視個人如何理解與應對其身處世界。
若不嫌棄,請參考我寫過的一篇文章:
從尊重動物生存與自由權論不食/利用動物 作者:殷志偉
從小我就習慣吃肉,直至四、五年前,我看過一部稱為“生命的呐喊”紀錄片,覺得屠殺動物殘忍,才開始慢慢不食用肉、蛋和奶。
很奇怪,從前我不覺得屠殺動物是殘忍,為何那時看過紀錄片後會那麼覺得,我也不解。如今回想,我覺得這可能是回歸本性。
從小開始,我就跟隨周遭親人、朋友吃肉,彷佛吃肉就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行為。
但事實上人食肉真的是理所當然的行為嗎?不是的,我在後來才慢慢思透。
雞、豬、牛、羊、魚、蝦、蟹等動物,跟人一樣,都是生命。如果我們不想自己被囚禁、獵捕、屠殺,想必動物們也不想受到這樣的對待。
雞蛋是母雞為孵育小雞而生,牛奶是母牛專為小牛而產的奶水,就如同人奶。我們人類確實沒什麼理由吃雞的蛋、喝牛的奶。
在很長的歷史裡,動物被我們視為一種資源。牛用來耕田、狗用作守門、馬用作騎乘、駱駝和驢子用作運載物品、雞和豬等動物則用來食用。。。深入思考,我們真的有利用這些動物的權利嗎?
我常聽說弱肉強食,對於某些情況可能有理,但對於我們與其他非人動物的關係而言,卻不是這樣。如甲因工作沒努力,被比較勤勞的乙給替換了。這是一種競爭性的弱肉強食;但一隻雞,我們不能說牠沒努力,所以應該被人類吃。生做雞或人,非自己可選。面對強勢的人類,雞無法為自己說話,也幾乎沒有努力抗爭的機會。起始點的不公平,不能合理化強勢者利用相對弱勢者的行為。
在大自然的眼裡,無論一個生命以什麼形態降生於世,都一樣。比如說,生做男性或女性,都是人,於大自然而言,沒有差別。但性別若落在父權社會/體制內,就出現了差異。在這個社會脈絡或情境裡,女性權益被忽略,同工不同酬、職場上的玻璃天花板等等,都是性別歧視的再現;同樣的,一個人無論生做黑人或白人,于大自然眼裡,都一樣是人。但種族若落在某些特定的社會體制裡,如在過去白人為主的社會,黑人就變成了次等民族(所以才引發了後來的種種抗爭);一個人若生做同性戀或異性戀,於大自然而言,也都一樣是人。但性取向若落在以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同性戀可能就成了大眾眼裡的異數。從以上例子可見,讓性別、種族或性取向出現差異的,不是大自然本身,而是人類社會的特定文化和制度。回到人類(也是一種動物)與非人動物的關係之討論,兩者在大自然界裡,並無地位上的高低差異,而是人類社會的文化——一種追隨弱肉強食的文化,讓相對弱勢的非人動物,成了人類的囚鳥、受宰製者。
我相信,在大多數,甚至是全部人心中,都有一種善的天性。在有能力時,我們會想去幫助別人。這種無私的付出,對於提升自己的社經地位無所助益,而是在自己付出時,從心底的感到開心、充實。在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環境裡,一個人可能需要某種程度的自私,為自己著想,以取得較大的成就。但如果這就是我們遵從的自然規律,又如何解釋我們在無私助人時由衷感到的快樂?後者或許才是我們真正的本性。
所以,當有人問,為何老虎獅子可獵捕羚羊,而人類不能吃雞、豬、牛、魚?我或許只能這麼回答,弱肉強食不是我們的全部、唯一可遵從的規律,自願放棄作為相對強勢者的優勢,也是一種選擇。
有人提出疑問,植物不也是生命?我不十分確定植物是否如動物一樣,有痛感神經和意識、感受能力等,但偏向覺得沒有(注一)。因此,直至目前為止,不讓動物因我要食其而受苦,還是有值得堅持的理由。
我們需要對動物王國裡的非人動物,予以更多的尊重——尊重牠們異於我們人類的珍貴特質、尊重牠們生而自由的權利。
我真誠懇請大家重新思考人類與非人動物的關係。從同理心出發——我們愛護自己與身邊人的生命,也會愛護同樣沒有危險性,不會危害我們的雞、豬、牛、羊等動物的生命;從公平正義角度出發——在違反他者意願的情況下,囚禁與剝奪一個人的自由與生命是不合理的;同樣的,非人動物有自身的生存與自由權,侵犯與剝奪牠們的權益,亦不合理。如果我們反性別、種族、性取向等任何不合理的歧視,沒有理由不反物種歧視/主義(Speciesism)——一種基於同樣的生命體天生不能自主之特質,而給予差別對待的態度。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真的是自然界唯一的真理嗎?如果是,為何人類文明走過幾千年,到如今得以遊宇宙潛深海的當兒,依然會有貧富不均、貧窮、戰爭?
也許我們不能做得很好,不能在建構社會與維生時,完全避免傷害到其他生命。 但不能做到完美,我們總能做到自己可以做的那一部分。在飲食這一塊,如同錢永祥在 《深層素食主義》導讀所言:
“如果你可以百分百吃素,那當然太好了;可是如果你只能一天吃一頓素,那也比每週吃一頓素來得好;如果你家的餐桌上只有一盤肉食,當然要比有兩盤肉食造成的傷害少。我們應該減少吃肉,至於減少到什麼程度,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處境、能力、感覺和良知去調整。要點是:不要踏入肉食者的陷阱,只因為成為素食的聖人太困難、成本太高,反而完全放棄了你的素食努力、素食的心願。”
當我們投入一個國際組織,不會去分自己和他/她人來自什麼國家,大家都歸屬於同一個大家庭下;同樣的,當我們將自己投身於自然界裡,亦不再關注自己和其他生命的物種差異,大家都來自同一片大地。從較廣的視角出發,我們都是同類、夥伴。我們沒什麼理由會去食用、利用同類和夥伴,是嗎?
注一:關於動物與植物,以下學者之說與學界宣言,可供大家做參考。
"...The whole point of Darwin's position was to indicate homological resemblance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behaviour, and it followed that is was no more absurd to speak of a higher mammal showing fear, reasoning power, or pleasure than to call the structure on the end of a chimpanzee's forelimb a hand. The difference was one of degree not of kind. There was one continuous 'thinking principle' throughout the animals which Darwin viewed as being contingent on the presence of an organized nervous system, and consequent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llect of man and animals is not so great as between living thing without thought(plants) and living thing with thought(animals)'(T i.66)"
引自Jonathan Howard,<Darwi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原版於1982年出版)
中譯本:《達爾文與進化論》,趙凌霞與何竹芳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出版)。
*Jonathan Howard為德國科隆大學遺傳學研究所細胞遺傳學教授,皇家學會研究員。
-----
"Speciesism occurs when the interests of a being are accorded less or no weight solely on the basis of species. To say that a being has interests is to say that the being has some sort of mind—any sort of mind—that prefers, desires, or wants. It is to say that there is someone who prefers, desires, or wants. You cannot act with speciesism with respect to a being that has no interests, such as a plant.
Your entire argument rests on your confusing a reaction with a response. If you put an electrical current through a wire that is attached to a bell, the bell will ring. The bell reacts; it does not respond. It is as absurd to say that a bell has a “nonconscious response” as it is to say a plant does. "
引自Gary Francione/全文:
MICHAEL MARDER AND GARY FRANCIONE DEBATE PLANT ETHICS
Gary L. Francione is Board of Governors Professo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Law and Nicholas deB. Katzenbach Scholar of Law and Philosophy at Rutgers University.
來源: Gary L. Francione Facebook
-------
科學界終於正式宣稱動物也有意識
「劍橋宣言的最後一段宣稱:「缺乏大腦新皮層似乎不表示生物沒有經歷情感狀態變化的能力。各類證據皆不約而同地指出:非人動物擁有構成意識所需的神經結構、神經化學及神經生理基礎物質,以及有能力展示帶有意圖的行為。因此,證據充份表明人類並非唯一擁有產生意識的神經基礎物質的生物。非人動物,包括所有哺乳類及鳥類、以及其他生物,包括章魚,也擁有這些神經基礎物質。」(“The absence of a neocortex does not appear to preclude an organism from experiencing affective states. Convergent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non-human animals have the neuroanatomical, neurochem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substrates of conscious states along with the capacity to exhibit intentional behaviors. Consequently, the weight of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humans are not unique in possessing the neurological substrates that generate consciousness. Nonhuman animals, including all mammals and birds, and many other creatures, including octopuses, also possess these neurological substrates.”) (The Cambridge Declaration on Consciousness, 2012, P.2)」
摘錄自: http://pansci.tw/archives/23959
推薦影片/書籍:
Factory Farming: Cruelty to Animals
Baur, Gene, 2008, Farm Sanctuary: Changing Heartsand Minds About Animals and Foo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Fox, Michael Allen著、王瑞香譯,2005, 《深層素食主義》。臺北:關懷生命協會。 Kowalski, Gary著、劉佳豪譯,2006,《我的靈魂遇見動物》。臺北:柿子文化。 Singer, Peter著、孟祥森、錢永祥譯,1996, 《動物解放》。臺北:關懷生命協會。
刊登於《獨立評論@天下》,2014/4/12 本帖最后由 Cherish_Ying 于 30-5-2014 01:10 A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