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8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4个星期、3个月债卷(t-bills) ,在美国最新交易日(9/12/2008)跌至零甚至负利率(投资者宁愿付钱,非领取利息,来寄放资金),显示市场的投资者对短期走势非常紧张。
我们开始留意三个月 LIBOR 的走势,没有多大波动,却没有下跌的趋势。
TED Spread 保持在 2.xx%,虽然没有9月尾-10月 4.xx% 的慌张,但是美国银行之间的信贷仍然紧缩。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市场指南针,单是最新发出的3个月t bill债卷已经值 300亿美元,这里有不少资金。投资这些债卷的往往是国际基金或投资机构。他们拥有我们没有的数据,但我们可以从这里猜测他们的想法。
[ 本帖最后由 过路客 于 10-12-2008 01:5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8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银行刚发布了对 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9: Commodities at the Crossroads
要买书本,$38 美元。

http://publications.worldbank.org/ecommerce/catalog/product?item_id=8903320
(截至今日,仍未出版)
好消息是,下载完全免费。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INTGEP2009/Resources/10363_WebPDF-w47.pdf
如果你比较注意自己国家的走势(理所当然),直接翻去第 141页。 Appendix: Regional Economic Prospects,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有介绍对东南亚包括大马的 2009年经济展望。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08 07: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2# 过路客 的帖子
过路客大哥很快。。。
谢谢你。。。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08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8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inchew-i.com/node/61887?tid=5
花旗:大马抗金融风暴能力排第6
(吉隆坡)全球金融风暴肆虐,大马政府放出多项救市措施,包括存款全额保障、降息、70亿稳定经济措施和50亿稳定马股措施;花旗集团发佈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针对17项指標综合考量,大马的抗金融风暴的能力全球排名第六名,可以进入10强,显示大马的经济基本面还是令人有一点信心。
花旗集团发佈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有鑑今年是金融风暴年,花旗集团综合考量:贸易开放程度、外国直接投资状况、资金匯出入动能、外资持股佔政府负债比重、国际投资净部位、企业的负债净值比、银行的存放比等17项指標,针对新兴市场从事评比,指数越高,代表抗金融风暴的能力越强。
花旗银行台湾首席经济学家郑贞茂说,金融风暴袭捲全球,美国、日本、欧元区等已先进国家的受伤程度比新兴市场国家严重,因此,花旗这项针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弹性指数”(Citi Resiliency Index)调查,对象虽是新兴市场国家,但可看成是对抗金融风暴能力的“全球排名”。
据评比结果,抗风暴能力前十名分別为:中国、沙地阿拉伯、台湾、科威特、韩国、马来西亚、智利、泰国、秘鲁与南非。
大马躋身10强,或许令许多对大马明年可能陷入衰退而忧心憧憧的人小鬆一口气。
这个新闻之前在网上有阅读过,原先版本主要是台湾针对自己排名第三而自我安慰。到了本地的新闻,题目稍作更改。
知道这样讲,或许会引起一些投资者不舒服,但是思考不能只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去,应该尽量保持中立。
--------------------------------------------
提出两个思考:
1. 这份是私人银行的独立报告。每个银行,在年尾都会推出自己的展望报告。
世界银行也推出09年经济展望报告。它的报告不是更加完整,更加有说服力吗?不要说私人银行,即使世界银行等经济报告,时常都失准。为何我们只看一家私人银行的报告呢?况且,花旗银行引用外资量、负债率等为依据,这只能说明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比较稳。不表示国家未来一年面对的问题程度比较小。以石油为主要收入贡献、和以种植或生产工业出口为主要收入贡献的国家,经济受波及的程度都不一样。花旗银行没有对各个国家在不同领域承受的风险作出评估。
2. 抵抗金融风暴能力强,不表示不受到风暴侵袭。中国排位第一。最近各种新经济数据,证明中国面对的经济问题,比想象中的严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拉警报准备面对跟严肃的 2009年。如果排位第一的中国已经承认经济问题存在,开始着手面对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居安思危呢?
比如,中国:11月出口七年来首次逆转为下降。或者,中国11月份实际FDI下降36.52% 等等其他不断出来的消息。这些数据出炉,市场不是没有人先预测,而是之前太多分析员过于乐观而觉得未必发生,或数据下挫速度不会这么快。
--------------------------------------------
各国进出口贸易下滑、世界经济体系萎缩、失业率持续恶化、银行流动资金紧缩、各个公司纷纷下调未来一年业务展望等等。
为何一些投资者为美国周三担保汽车业而短暂投机,我们要跟着学炒呢?今天的上升点数,也许成为明天大跌的点数。
不是说现在该不该进场,而是,为何要靠一些小道消息来判断投资方向?比如上面花旗的消息,在整体数据来说,连 1% 的价值都没有。如果谁有市场跟进花旗自己发出的报告(花旗银行网站有每日、每周、每月市场报告),记忆中,花旗银行本身不看好 09年的全球经济。
我们常说要学巴菲特,不要受市场消息摆布。很多投资者也明白,其实许多坏数据仍未出炉,却为了投机而冒险进场。却又进得战战兢兢。
投资应该立下一个大方向,不轻易受最新消息影响,不是这样的吗?
要不,就大胆投资了,不要理会市场消息。继续去 shopping、看电影、放心出国旅行。
要不,就继续在旁观望,也不要理会市场消息。管它什么更多坏消息、短暂好消息,还是保持自己的立场。
现在。左边一个利好新闻,就打算开心进场。右边一个坏新闻,就担心会不会大跌。
这不就是常让巴菲特讥讽的“市场先生”吗?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08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8-12-2008 02:37 AM 发表 
其实我们想知道,未来的一、二年,究竟会发生通膨,还是通缩?
两者的效果恰恰是相反的。
通膨时期,货币(现金)的价值会下滑。
相反地,通缩时期,现金对比百物的价值会增高。
一、两年的时间太长 ...
其实之前都一直有你所说的,但是就比较模糊的概念,
经过你分析之后,就清晰得多了,
因为在下有感于之前的高通货膨胀,而且很多的股票又不断下跌,
觉得当时投入股市不安全,放在银行现钱又会贬值,
不过就从来没有想过,在通缩时期,现钱其实是变相增值,
再加上银行虽然给得不多,但聊胜于无的微薄利息,
其实已经做到了保本的行为。
感激过兄的指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8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草根一名 于 10-12-2008 10:31 PM 发表 
其实之前都一直有你所说的,但是就比较模糊的概念,
经过你分析之后,就清晰得多了,
因为在下有感于之前的高通货膨胀,而且很多的股票又不断下跌,
觉得当时投入股市不安全,放在银行现钱又会贬值,
不过 ...
未来几个月的全球性的通缩,只是一种预测。未来市场没人敢肯定。
前几个星期,自己也懵喳喳不知道未来经济是如何,但最近种种迹象开始显示,全球步入通缩。
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则说,先通缩,后通膨。
我再补充一些,希望你不会觉得很乱。
前阵子我国处于高通膨时期,但最近政府种种措施、加上油价放缓,通膨问题已经逐步缓和。CPI 开始下跌。原料、种植、金属等市场要求越来越低,加上房产因为市场低靡,我们预见未来 CPI 只会下跌。
原本,这是好事。
由于如今全球进入通缩期,这种下滑,未必是好事。比如,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房屋,跌了 30%,还卖不出,对吗?
但是,如今不只美国,世界各国利用加印钞票来解决危机。如果钞票流通量进入市场,货币通膨必定发生。这种突然太大变动的一冷一热,对经济体系非常不好。到时候,现金就开始变得没有价值。反而是其他投资项目,如黄金等,会大涨。因为一般上,黄金、能源和通膨走势有一定的关系。
保留现金,也许是短暂的做法。(但你也要自己判断,不要只听取一个人的意见,尤其是路过随便说说就走的那种,哈。)
长期来说,保留现金的做法,肯定不行。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08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也有失手的时候 .... 有时要反省自己的坚持对不对
金牌基金经理遭遇滑铁卢 2008 年 12 月 10 日

米勒(William H. Miller)
在共同基金行业摸爬滚打近二十年后,米勒(William H. Miller)为自己打造了这个时代最出色共同基金经理人的声誉。然而,就在过去短短一年时间里,这个荣誉就被他毁掉了。
由于在其他投资人不敢涉足的股票上屡屡斩获,米勒所在的Legg Mason价值型信托基金(Legg Mason Value Trust)在1991-2005年期间年年跑赢大盘,这一成就让其他任何一位基金经理人都难以望其项背。
一年前,当住房市场危机开始影响金融市场的时候,米勒迎来了施展身手的机会。他从自己烂熟于心的股票里挑选了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Wachovia Corp.、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和房地美(Freddie Mac.)。当这些股票连连下跌的时候,他认为投资者反应过度了。他还在买进。
他本以为那次危机是一次大好的赚钱机会,结果危机却变成大萧条之后最惨重的市场溃败。许多价值型信托基金或多或少都大伤元气。虽然15年来他与大众反向操作的决定都证明是明智的,但这次却栽了。
Bloomberg News /Landov
米勒(William H. Miller)
金融危机让各种类型的投资者都一败涂地,从负担不起次级按揭的房主、贷款给他们的银行到按揭抵押证券的买家……而随着金融市场最终一蹶不振,几乎所有持有股票的人都在吐血。但它也让类似米勒这样因为总能领先市场一步而被奉为偶像的反向操作派大受打击。这次重创给米勒和其他“价值”投资者带来了教训,那就是:某只股票或许看上去便宜得不可思议,但有时那是有充分理由的。
今年58岁的米勒在巴尔的摩Legg Mason Inc.总部接受采访时说,从一开始我就没能恰当地估计到这场流动性危机的严重性。
米勒以前曾从市场恐慌中赚钱。但他说,这次他没想到危机会这么严重,基本面的问题如此之深,以至于曾贵为市场领头羊的优质上市公司居然统统倒下了。“我还是缺乏经验”,他说。
据晨星公司(Morningstar Inc.)的数据,一年前,他的价值型信托基金管理着165亿美元资产,现在,连亏损带资金赎回,只剩下43亿美元。价值型信托基金的投资者过去一年共损失了58%,比标普500指数跌幅高20个百分点。
这些损失让米勒的价值型基金多年来好于大盘的表现被一笔勾销。据晨星的数据,该基金目前在同类基金的最近1年、3年、5年和10年期业绩表上均排在最末档。
管理顾问及风险资本投资人、持有该基金的科恩(Peter Cohan)说,我当初怎么不索性将钱扔出窗外,然后点火烧掉呢?他说,米勒的投资策略一向奏效,但这次失灵了。
米勒的选股清单就像是这次股市的“烈士榜”,上面有:华盛顿互助银行(Washington Mutual Inc.)、全国金融股份有限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和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等。
米勒在Legg总部大楼里一家私人俱乐部吃午餐时说,“每一个买进股票的决定都是错的”。在位于16楼的餐厅里,米勒背靠墙坐着。他说,这是他七十年代在美国陆军情报部门工作时养成的习惯。“真是可怕,”他说。
米勒是Legg Mason Capital Management的董事长,该部门旗下有6只共同基金。他本人负责其中的价值型信托基金和规模较小的机会信托基金(Opportunity Trust)。虽然米勒所在部门管理的资产额在Legg Mason的8,400亿美元中仅占约280亿美元,但Legg Mason的声誉跟它的这位金牌大明星紧密相联。Legg的股票今年下跌了75%。它的困境对股权投资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造成了影响,后者今年早些时候购买了Legg价值12.5亿美元的股份。
现在的问题是,米勒是否会离开Legg或被别人取代。他说,他所在部门的董事会将决定他是去是留,但他还没想要洗手不干。Legg首席执行长、在监管米勒所在基金的董事会担任董事长的菲廷(Mark Fetting)说,他支持米勒和他的业绩改善计划。
在佛罗里达长大的米勒很早就对市场产生了兴趣。他说,六十年代末还在上高中时,他就将做棒球比赛裁判挣到的钱投资了RCA等股票,从股票上赚到的钱足够他买一辆破旧的福特车。七十年代中期,他在陆军服役时在德国呆过,当时他曾到慕尼黑一家经纪公司买过英特尔(Intel Corp.)的股票。他在研究院时读的是哲学,但离开那里后他进了宾夕法尼亚一家制造企业,最后在那里负责投资业务。八十年代初,米勒当时的妻子在Legg Mason工作。通过她,米勒结识了Legg Mason创始人梅森(Raymond "Chip" Mason)。梅森跟他说,正在考虑发起几家基金。米勒欣然表示愿意加盟。1981年米勒进入Legg Mason。他现在所在的这家价值型信托基金成立于1982年,米勒是其联席经理人。
1984年,米勒拜访了Fidelity Investments深具影响力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后者建议米勒关注房利美(Fannie Mae)。当时这家抵押贷款公司的投资组合中持有的全是问题贷款,同如今的情况很相似。交易员断定房利美将会倒闭。
米勒发现房利美的情况很值得关注:他回忆说,不良贷款很快会从其账面上消失,这家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能够以优惠利率获得贷款,其低成本的结构将带来巨大利润。米勒记得在之后打给林奇的电话中问道,这家公司基于未来三到四年盈利的市盈率真的只有两倍吗?
米勒称,到他2005年卖出房利美时,他的投资增长了50倍。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显示出米勒的投资风格。他同一时期通常持有三、四十只股票,而一般的共同基金投资组合中大多拥有约100只股票。他喜欢看到对一些公司的负面看法,这可以让他在股价下跌时买进,从而拉低平均买进价格。这种策略会让他持有大量股份,这一点在股价上涨时让人羡慕,而需要脱手时就比较麻烦。
当有人问道他是怎么知道错误地买进了还要下跌的股票时,米勒曾回应道,当我们不再能获得报价时。换言之,他不愿意加码买进的唯一价格就是零。
米勒这种不成功则成仁的做法甚至令其他价值型投资者也感到畏惧。米勒的朋友、Davis Funds基金经理克里斯托弗•戴维斯(Christopher Davis)回忆说,曾在90年代初同米勒讨论过他的投资策略。当时他告诉米勒:我的一个目标是正确的次数超过犯错的次数。
据戴维斯回忆,米勒回击说,这样很愚蠢。米勒称,真正有意义的是你正确的时候能赚多少。如果你10次错了9次,股票变得一钱不值,但只要第十次上涨了20倍,你就够了。戴维斯说,我可做不到这点。
在1990和1991年的储蓄及房屋贷款危机中,米勒大量买进了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 Corp.)、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和陷入困境的银行及经纪公司的股票。金融类股最终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占到了40%以上。
那次他似乎首次出现了失误。但这些股票最终推动价值型信托基金跃居业绩榜的首位。1996年,该基金增值38%,比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涨幅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那时,米勒又买进了美国在线(AOL)、电脑生产商和其它失宠的科技类股。
他判断正确所获得的收益超过了失误带来的损失。在1998年至2002年,价值型信托基金的投资组合中有10只股票的跌幅超过75%。包括安然(Enron)和WorldCom在内的三家公司则破产了。
随着成功投资案例的不断增多,米勒在媒体报导中常被冠以“传奇人物”。人们常常将他与Fidelity的林奇等人相提并论。与此同时,Legg Mason则从一家地区性经纪机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
1999年,他同Legg Mason达成了一项利润格外丰厚的交易,取得了新基金机会信托基金的控股权。这只基金的管理费归米勒持有一半股份的一家机构所得。从2005年到2007年,机会信托基金向该机构支付了1.37亿美元。2006年,他购买了235英尺长的游艇“乌托邦”号(Utopia)。
朋友们说,米勒对投资非常痴迷。当来到曼哈顿时,他召集首席执行长、股票分析师和其他基金经理在一起吃牛排,讨论投资创意。这些朋友说,除了他的游艇外,米勒对财富的象征并不在意:他上班时总穿着在Nordstrom购买的一双已经换了好几次鞋底的黑皮鞋。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08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由于错过了能源类股的飙升,米勒一向强于同行的业绩最终终结。由于在房地产市场出现危险征兆后买进房屋建筑类股造成的亏损,他2007年初的表现依然不好。
2007年夏初,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两只大量投资劣质抵押贷款的对冲基金爆发了内部危机。由于投资者担心房屋市场的麻烦会进一步扩散,股市在7、8月份大幅下挫。
米勒认为投资者对房屋和信贷市场过于悲观了。三季度,他买进了贝尔斯登。到四季度,随着金融类股的下跌,他又买进了美林(Merrill Lynch & Co.)、华盛顿互助银行、Wachovia和房地美。
四季度向股东解释他的举动时,米勒认为情况同1989-90年时类似。当时他也买进了大幅下挫的银行类股。他写道,有时市场会重现你认为在以前见过的模式。金融类股看来已经触底。
2008年,米勒继续增持贝尔斯登。在3月14日(周五)的一次会议上,他宣称当天上午刚以非常划算的价格买进了该股,每股只有30多美元,低于154美元的近期高点。
但那个周末贝尔斯登就破产了。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撮合的交易中,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收购了这家知名的投资公司,最初的报价仅为每股2美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米勒和他的团队日夜奋战想弄明白哪里出了错。同时持有摩根大通股份的米勒说,他打电话给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长戴蒙(Jamie Dimon),跟他讲了自己对贝尔斯登的估值,并且征询了他的意见。
米勒说,与贝尔斯登新东家的谈话让他很满意,因为这证实了他对该公司的问题抵押贷款资产的估值是合理的。不过,他的团队却漏算了贝尔斯登因银行挤兑而崩溃的可能:这家负债累累的公司大量借钱用来维持日常运营,当放贷商走开之后,它也就崩溃了。米勒说,他对美联储会促成一桩令股东损失惨重的买卖也颇感意外。
米勒担心,Wachovia和华盛顿互助银行也可能发生类似的资金紧张局面。所以他把手中这两家公司的股票都卖掉了。
但是他并没有彻底放弃金融类股。第二季度,他增持了房地美和保险巨头AIG。在4月份发给股东的一封信中,他写道,股市和债市反弹显示形势已经是柳暗花明了。他写道,信贷恐慌随着贝尔斯登的崩溃而结束了;如今,我们已经渡过了最糟糕的时候。截至6月底,米勒的团队持有5,300万股房地美股票,约占该公司总股份的8%.
春夏两季,金融类股都在持续下跌。很多价值投资者都卖掉,或者至少是停止买进金融类股了,比如Ariel Investments的约翰•罗杰斯(John Rogers)。
由于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压力尤其大,Legg Mason Capital Management的一些人担心,群体思维开始露头了。米勒团队中的一位基金经理山姆•彼得斯(Sam Peters)说,有些对冲基金经理称房利美和房地美会变得一钱不值。
彼得斯的基金也持有房地美的股份,他建议将Legg的研究分析师们召集起来组成一个小组,讨论房地美的问题。在8月初有关房地美的会议上,所谓的“红队”说,房地美可能需要筹措大量资金,进而严重稀释现有股东的股份。
彼得斯停止增持房地美股份。而米勒还在继续为他的机会信托投资组合买进该股。
米勒认为,风险只是住房市场可能比他预期的表现更差。不过他没有理会政府可能会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的说法。他从财政部长鲍尔森(Henry Paulson)7月中旬发表的讲话中找到了安慰,鲍尔森表示政府正专注于以现有形式支持“两房”。他认为,随着私营领域竞争者的倒闭,房地美只可能赢回更多的市场份额。截至8月底,AIG和房地美股价的下滑使价值信托基金较去年同期缩水33%,比同期标普500指数下降幅度高21个百分点。Legg的创始人梅森收到了经纪商对米勒的投诉。还有人向该公司首席执行长菲廷提出过米勒是否会被替换的问题。
在9月6日和7日这个周末,传来的消息更加糟糕了。财政部宣布将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令私人股东的持股几乎一文不值。周一,房地美股票的跌至不足1美元。该股年初时的股价为34美元,周末前的价格为5美元。政府的接管是米勒未曾料到的一个结果。
随后他意识到,他的传统强项让他遭遇了滑铁卢。他开始救助AIG──该公司承保了许多陷入困境的金融公司的债券。彼得斯记得米勒曾说,如果我们不了解规则,他公司的经理怎么能投资金融类股呢。
9月份,巴尔的摩警察及消防人员退休基金董事会宣布解聘米勒对其22亿美元基金的管理。该董事会的代表没有回复要求置评的电话。
米勒和手下的员工也感到了痛苦。他们也都同股东一道投资了公司的基金。米勒的公司也首次开始解雇员工,他称这是“灾难性”的经历。米勒没有披露他的个人盈亏。
米勒说,他调整了他的选股系统以迎接新世界的到来,他预计投资者在几年内都会倾向于规避风险。他正重新阅读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传记,将重点放在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上世纪30年代时担任基金经理时的经历。他说,他在从市场上寻找高股息的行业领先公司。他认为受到重创的公司债券也存在机会。
但他说,提高基金的业绩需要很长时间。我不能急功近利。
米勒指出,在他保持连胜记录的最后几年里,人们常常问他为什么没有急流勇退。在午餐时被问到是否希望当时能够隐退时,他望向窗外的巴尔的摩的内港。他说,这的确应该是很明智的事情。不过他补充说,他并不打算退位。
他的朋友戴维斯说,如果他有退休隐居的想法,那他就不是米勒了。金钱固然有意义,但创造纪录要有意义得多。
戴维斯说,他想的只是获胜。
Tom Lauricella |
|
|
|
|
|
|
|
发表于 10-12-2008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10-12-2008 10:22 PM 发表 
投资应该立下一个大方向,不轻易受最新消息影响,不是这样的吗?
要不,就大胆投资了,不要理会市场消息。继续去 shopping、看电影、放心出国旅行。
要不,就继续在旁观望,也不要理会市场消息。管它什么更多坏消息、短暂好消息,还是保持自己的立场。
现在。左边一个利好新闻,就打算开心进场。右边一个坏新闻,就担心会不会大跌。
这不就是常让巴菲特讥讽的“市场先生”吗?
总的来说,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
但目前的市场有很多人认为"最坏的已经过去了"(尽管我不是酱认为),
还可以有什么不利因素出来?
所以又有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了,而且很多股项,以目前的价格,
又真的比之前的便宜很多,套香港仔老是说的:
"执输行头,惨过败家",而且反弹的速度比长守一个股来得快,
虽然进得战战兢兢,不过为了富贵险中求,有危才有机,
所以本了条老命,亦要跟它死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8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草根一名 于 10-12-2008 11:40 PM 发表 
总的来说,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
但目前的市场有很多人认为"最坏的已经过去了"(尽管我不是酱认为),
还可以有什么不利因素出来?
所以又有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了,而且很多股项,以目前的价格,
又真 ...
虽然自己相当肯定未来经济肯定不好受。
比如现在的美国股市走高(截至 11.45pm,Dow +1.14%)是投资者对汽车业的消息而投机的。之前的帖,是在美国股市开跑前写。
但是,没人能准确预测未来走势。
所以,对于“最坏的是否已经过去”,我不敢预测。
只是觉得,也许我们对好、坏新闻的反应过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8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他说话风趣。而且,预言和一般经济大师有点不同(尤其是第二个预言)。
所以放上来让大家阅读。让我们从更多角度去探讨问题。
转载自 http://tw.money.yahoo.com/mag_article_print/adbf/d_a_081209_5_19jeg
二○○九年全球經濟三大框架、五大預言 陶冬:衰退巨浪無從閃躲 ( 2008/12/10 )
過去一年,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屢次對全球、台灣、中國的經濟提出精準預言,十二月八日,《今周刊》再度邀請陶冬來台演講,發表他對○九年全球經濟的最新預言。在國人投資意願降至冰點的此際,仍然吸引了超過一千兩百位以上的滿座聽眾,足見陶冬的大師魅力。
講座開始,播放投影片的大銀幕,意外地出現了電影「○○七情報員」的經典片頭畫面,應邀來台演講的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陶冬說:「零、零、七,這是我對二○○九年全球經濟的基本描述。」
第一個零,是指全球經濟零成長;第二個零,是指全球利率向零逼近;七,則是中國經濟成長率約為七%。
像是三度空間裡的X、Y、Z三條軸線,零、零、七 三個數字,框架出○九年全球經濟的基本輪廓。從這個輪廓出發,陶冬開始對二○○九年的經濟展望提出預言。
「記住這張臉!」陶冬慎重的對著全場一千兩百名聽眾下達指令:「就是他,讓這場『十年一遇』的信貸風暴,變成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大銀幕上出現的,是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嚴肅緊張的臉。
陶冬解釋,在處理雷曼兄弟事件的過程中,鮑爾森犯了一個「低級的判斷失誤」,為了避免無限度地幫華爾街投機客埋單,鮑爾森決定放手讓雷曼破產倒閉。「雷曼是CDS(信用違約交換)市場的最大莊家,雷曼倒了,CDS市場雖然沒垮,但卻出現大地震,緊接著,銀行淨資產受到重大衝擊,瞬間緊縮了資金釋出,全球資金市場因此嚴重受創。」
「資金市場,像是資本市場的肺。」肺,一向不是高調的器官,你很棒,人們會讚美你的腦袋,卻總不會讚美你有完美的肺。「然而如果肺壞了,不出幾分鐘,你也就斷氣了。」
陶冬以精準的比喻,簡單說明了鮑爾森如何重創資本主義世界最根本的生命元氣,由此,也帶出了他對○九年全球經濟的第一道框架,零成長。
元氣既傷,復元也就需要時間,在未來一年之內,全球經濟復元的機率極低。事實上,遑論復元,在陶冬眼中,全球經濟繼續惡化的悲劇恐怕難以避免。
預言1/美國就業市場持續衰退
陶冬引用一九六○年以來歷次經濟衰退期間美國就業市場的數據加以說明,他表示,統計過去發生的七次就業衰退,美國就業市場平均緊縮二.一%,而如今的這次衰退,走到現在,美國就業市場僅僅減少了一.一%。
「顯然,就業市場的衰退不可能就此打住,後面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如果說,二○○八年是全球驚嚇於金融海嘯『前浪』的一年,那麼,二○○九年,就是『明知真正的巨浪要來,但卻躲也躲不掉』的一年。」
陶冬終究說出了○八年與○九年的基本差別。差別之處,在於經濟變得更糟。
預言2/美國先復甦,東歐衝擊最重
在成熟國家當中,他認為美國的復甦速度將會快過歐洲、日本等競爭對手。「而歷史學家將會發現,這場風暴是歐洲、日本經濟地位開始下降的關鍵點。」
至於新興市場的部分,陶冬認為,未來世人對於新興市場的概念將有進一步細分必要。首先,可分為仰賴出口的,以及仰賴資源的;而此二者又可再各自細分為有內需的,以及缺乏內需的市場。
可惜,經濟衰退、全球需求大幅減少,造成原物料價格嚴重下跌,因此無論是仰賴出口或資源的新興市場都將面臨沉重壓力,「油價跌成這樣,我預料將有產油國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
「相對來說,東歐市場是最悲觀的。」缺乏內需之外,再加上西歐國家正面臨十幾年來的最大衰退週期,陶冬認為,東歐國家是三大新興市場當中受到風暴衝擊最大、也最難走回復甦軌道的區域...
|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8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8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帮不到我们做出判断
读再多的理论,看再多的数据,也没有用 |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8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1# 过路客 的帖子
过兄,题外话,有些东西想要请教你很久了。
向来觉得你看东西都入木三分,时常以另一个角度看事态的动向,
这令到我看你的文章都启发了不少学识,不过奇怪的是,
印像中好像从来没有看到你对公司的评论,
还是你觉得世事多变,现在不是对公司作深入了解的时候,
还有,冒味询问你一下,方不方便说一说你向来观察的公司名单?
不过如果不方便,也就算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2008 0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草根一名 于 11-12-2008 12:08 AM 发表 
过兄,题外话,有些东西想要请教你很久了。
向来觉得你看东西都入木三分,时常以另一个角度看事态的动向,
这令到我看你的文章都启发了不少学识,不过奇怪的是,
印像中好像从来没有看到你对公司的评论,
还是 ...
我知道,当自己买进某家公司的股票后。很希望别人也追捧这家股票,所以尽量向亲友介绍这家股有多好、多强。不管是同理心也好,或者情意结也好,在论坛也尽可能发表有利这家公司的讯息。这是人之常情。
自己不这么做的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对于公司动向,我懂得不比在该公司工作的职员来得多。
第二是我不敢轻易介绍(或者说,我没有十足把握)。
第一、观察公司动向,并非我的强项。如果对某家公司有兴趣,该公司的未来动向、资料,多是从在该行业工作的朋友那里套取的。所以,别说介绍,我自己都要别人介绍,对于公司动向,我只能静静阅读其他网友的帖子,希望套取更多讯息,如果某个人在相关行业工作,他们的资料,可靠、强很多。没办法套取的,唯有等该公司在新闻会发布的消息。这些消息从报纸、杂志就可以知道了,通常没有什么指向性。
第二、要很有把握,才好介绍某家公司。印象中几年前在这个论坛,曾经讲过几个公司。还记得当时在某个帖(同行的另一家公司)硬硬加把嘴,没人理会。虽然这些公司表现都还不错,但有一家,股价泻得好糟糕。(幸好我只是普通网友一个,没人理会我说什么。)所以,自此之后,我更加明白,你不能单单教其他人应该投资什么公司。就算投资对了,接下来他们还是会非常依赖你。如果投资失误,他们会非常生气,这是他们的钱,你哪里知道他们是不是向高利贷借的,还是把多年幸苦储蓄的钱全用来投资。公司发生什么变故,虽然我们懂得自我控制,及时买、或卖。新鲜投资者未必懂,可能越踩越深。我们介绍这家公司后,是否在离场的时候也发帖告知我们卖了?通常,大家在买的时候,也会介绍其他人一起买同样的股。但在卖出后,很少告诉别人其实自己已经卖了。这样做属于不负责任。
所以,虽然比较含蓄、笼统一点,却也算是自己的立场。比如说,全球航空业前景不明朗,但某家本地航空业竞争者的增长速度很快。或者,预见下一年汽车销量大跌该业者生存不容易。对于有可能投资什么、或完全不会投资什么的,立场十分鲜明,虽然不太明显。哈哈。
再说,我越来越明白宏观经济的重要性。如果整体经济好,或某个领域走势不错,投资什么公司,问题不大。
分析员几乎每隔不多久,就提议该投资什么公司,这是他们的工作。一向来都是准或不准之间。反倒是好像谢国忠等人,他们很少提出该投资什么公司。只是说明哪个领域会出现什么样的经济问题。这个一般上都很准。比如,套宏观经济角度,知道未来原油将涨价,投资那家相关行业不重要,几乎每家都轮流涨。比如如果能准确预测未来棕油价格涨,投资那几家公司都行。
最重要的是,我只是路过的凡人一个,说了算而已。没有任何企图。只求心安就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2008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自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ptd/20081211/00085618946.shtml
这篇说的是中国经济,用来参考就好。
摩根士丹利2009年展望:恶化继之以好转
2008年12月11日 00:08 新浪财经
摩根士丹利研究部
亚洲/ 太平洋
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Qing Wang 王庆
Denise Yam, CFA 任永欣
Steven Zhang 章俊
Katherine Tai 戴梓兰
年末反省…事后看来,尽管经济波动比我们的最初预期更为剧烈,但就2008 年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轨迹而言,我们的判断并无差错。同样的,由于经济基本因素的急剧恶化,尽管政策措施的进展在很大范围内与我们的判断相一致,但最近几个月的政策反应却比我们在2007 年末的原有预想更为积极。
…并预测。展望2009年中国经济,我们认为其典型特征是“恶化继之以好转”,为2010 年更为稳固的复苏打下基础。预期2009 年上半年的增长将进一步减速,极有可能发生通货紧缩。自2008 年10 月开始实施的大规模政策刺激所产生的效应,连同G3经济体的微弱回升,预计将在2009 年下半年帮助中国经济重获增长势头。
风险。我们设计两个情景方案:疲软(GDP 增长5%)方案和强劲(GDP 增长9%)方案,用以强调基本方案(GDP 增长7.5%)基础上2009 年展望的上行或下行风险。在我们看来,房地产投资将成为这些方案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市场影响。尽管由公共部门驱动的增长将有助于达到广义GDP增长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的目标,并因而减少了直接硬着陆的极端下行风险,但是由于广义GDP增长是受到政府部门主导的支出的刺激,因此企业盈利能获得同样强劲增长的可能性较小。相对而言,宏观经济环境将可能是“就业充足”而“利润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中,债券比股票更为受欢迎。
在股票领域内,收益能见度较高以及受益于政府资本支出的部门/公司更可能胜出。
恶化继之以好转,按照字面解释,是必须让经济持续恶化直陷谷底,才能让它从低点反弹。
摩根士丹利预测,“就业充足而利润不足”,意思是中国政府以提供提供就业机会为主要目标,因此,这个支出虽然导致经济增长(GDP),但未必足以让私人公司获得足够利润。
转载自 http://finance.sina.com.cn/j/20081210/19375618581.shtml
世行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世界贸易2008年12月10日 19:37 新浪财经
世界贸易额收缩
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世界贸易
世界贸易量预计将在2009年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滑。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高收入国家同时进入经济衰退,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速也大大减慢,导致需求大幅减少。全球信贷紧缩可能会尤其给私人投资带来影响,而私人投资是GDP中最具周期性、在全球范围内交易最广的组成部分。同时,信贷紧缩还限制了出口融资。已经有例证表明,商业银行的进出口信贷正在枯竭,出口应收账款越来越难获得保险。同样,如果出口企业的信用额度越来越受限,那么它们将减少出运。最后,金融危机与前所未有的汇率剧烈震荡相结合,而这种震荡也对贸易不利。
一段时间以来,经济放缓的迹象已经很明显(美国进口需求在2005年已经减少),但减缓的步伐比2001年时要慢得多,当时,进口增速在一年之内从15%以上猛降至-5%(图1.22)。当前所发生的需求逐步下降意味着一些出口国还有时间转向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比如,当美国在印度的出口份额中从2004年的17.1%降到2007年的15.3%,中国在印度进口中的份额则从5.5%升至8.4%。
此外,因美国需求减弱而遭受出口下降的几个国家(许多都在拉美),也从商品价格上涨中受益。而且,主要由中国继续融入全球市场而拉动的东亚强劲贸易增长,也中和了世界贸易量受到的影响。中国的进出口在过去两年仍然保持了超过20%的增长;而在中国以外,出口增长也保持强劲。
这些能够减弱或者弥补影响的因素,却不可能在2009年仍然有效。高收入国家的进口需求会更快地下降,而可以让出口转移方向的增长中心却很少,商品价格正在下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将出现大量的、且并非短暂的减少。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持进口增长的国家将需要依赖本币贬值结合增长放缓来约束进口。
寄往发展中国家的汇款在2008年达到了2830亿美元(Ratha,Mohapatra, and Xu, 2008),但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减少,预计2009年会大幅减少。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高收入石油输出国的收入减少,以及作为移民目的地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放缓,都将使以移民所挣的收入(按移民所在国货币计算)受到挤压。
对于汇往发展中国家的钱款数额,基线预测是下降幅度将达到汇款接收国2009年GDP的1.8到1.6%,各个国家下降的幅度将取决于汇率的变化。最近双边汇率变化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按所在国货币计算的汇款额的预期变化。未来的汇率走向仍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如我们一再说明的。
发达的欧美等国家(高收入国),需求量将会大大减少。虽然可以把出口目标转向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等,但不足以弥补以往的出口额。
预见以出口业为主导收入的国家,经济将受到大幅度影响。 |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8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6# 过路客 的帖子
同意,你說的。
老散我也是不要說什麼股可以買。
老散可以分享就是慨念而已。
股,還是要自己選。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2008 03: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散一名 于 11-12-2008 02:53 AM 发表 
同意,你說的。
老散我也是不要說什麼股可以買。
老散可以分享就是慨念而已。
股,還是要自己選。
散叔的经验丰富,自然轻易明白小弟的意思。
有时候,朋友问起,忍不住想认真介绍自己的心水。可是,最后都是随便说说,点到即止。
只有对自己的胞姐,才敢认真介绍。但我千方百计,宁可她自己学习判断。压力小很多。哈哈。 |
|
|
|
|
|
|
|
发表于 11-12-2008 09: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在看7月的财经版旧报纸,那时人们在担心通货膨胀高涨,大部分分析家都认为年底国家银行将起利息到4%。那想到5个月后的现在,反而是通缩了,而国家银行减了0.25%的利息。。。
预测多半是不准的,所以我们应该时时根据事情的发展,改变我们的想法。在现在这么混乱的时候,我还看不出有什么大方向,唯一看得出的是经济会越来越不好,经济不好,政治不稳,没有外资,投资股票不会有什么好回报,所以我依然认为cash is king。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