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9-11-2006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寧瑪大德圖輯 1
按序号排出:
1 2 3
4 5 6
7 8 9
1Dudjom Yeshe Dorje Rinpoche( 敦珠法王)
2Dilgo Kyentse Rinpoche (頂果法王)
3Minling Thrichen Rinpoche (敏卓林法王)
4Penor Rinpoche (貝諾法王)
5Dodrup Rinpoche ( 度竹仁波切)
6Taklong Tsetul Rinpoche(北伏藏法主 達龍哲珠法王)
7Jadral Sangya Dorje Rinpoche (夏札桑結多傑仁波切)
8Kyabje Trulshik Chokyi Lodro Rinpoche (依怙主突西仁波切)
9Zhichen Bairo Rinpoche (噶陀貝魯仁波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1-2006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寧瑪大德圖輯2
按序号排出:
1 2 3
4 5 6
7 8 9
1Dzogchen Polokhen Rinpoche 竹欽保列堪仁波切
2 Dzogchen Khenpo Yonten Rinpoche 竹欽堪布永登仁波切
3Nyoshulkhen Rinpoche Jatsho Rinpoche 紐蘇堪仁波切
4Sangay Pema Zhedpa Drodul -Dudjom Yangsey 敦珠揚熙三世
5 Dilgo Kyentse Yangsey 頂果欽希揚熙
6Tensin Yeshe Durje Rigzin Thinley Dupaide -Dudjom Yangsay 敦珠揚熙三世 ( 另一位轉世)
7Namkhai Nyingpo Rinpoche 南開寧布仁波切
8 Bero Kyentse Rinpoche 貝魯欽希仁波切
9 Drukpa Thuksey Rinpoche 竹巴突謝仁波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1-2006 03: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寧瑪大德圖輯 3
按如下排列;
1 2 3
4 5 6
7 8 9
1Gangteng Tulku Rinpoche 康定祖古仁波切( 伏藏師貝瑪林巴的身轉世 )
2 Songtul Rinpoche 松度仁波切( 伏藏師貝瑪林巴的口轉世 )
3 Thuksey Rinpoche 突謝仁波切( 伏藏師貝瑪林巴的意轉世 )
4Dzongsar Kyentse Rinpoche 第三世宗萨钦希仁波切
5 Dungsey Thinley Norbu Rinpoche 董瑟听列诺布仁
波切
6Garab Dorje Rinpoche 噶拉多杰仁波切 (敦珠法王之孫 ,听列諾布仁波切之子)
7Shechen Rabjam Rinpoche 雪谦冉江仁波切
8 Minling Khenchen Rinpoche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
9Lama Longdrol Rinpoche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06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成为一位快乐成功的人——宗南嘉楚仁波切
1、 如果自己的善心和善念被误解的时候,要如何让自己的心境平复?
答:我们所谓的善心是需要和智慧结合在一起的。所谓的智慧又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当我们有很好的发心去做的时候,我们有足够的智慧不期望回报。所谓不期望回报就是,就算别人不接受,你不期望他会接受,同时你也不期望他接受之后,会对你表示感激、感谢,这是第一种的智慧。第二智慧就是我们讲你要了解到时机,你想要去做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现在是不是去作的时候,这个时机、这个进退时间是非常重要。所谓的智慧具体的来说,应该先去判断这个时机适不适合,现在是不是我们去这样作的时候?接下来是你所作的这个对象,他会不会接受?你所用的方法,适不适合这个人?这都是我们的智慧需要去考虑的。譬如说我们都不会去把一件XL超大的T-shirt,去送给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因为这是不适合他的,我们都有这种基础的判断能力。同样的当我们在用善心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去了解说,我们所用的方法正不正确?对象是不是适合?可以接受?
2、在职场经营里,怎么样善用佛法的修行,让这个社会更加平和安乐?
答:一般而言,领导者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反应。就我们个人而言,我们自己所相处的一切相关的层面,如果能够因为我们自己的表现作得很好的时候,你就会去影响你周遭的人,影响你的家人、影响你的朋友,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当他们能够更好的时候,就形成一个比较小的社会。透过这样小的一个社会,再去扩大它的一个影响层面。也许有人会讲说这是很难的,譬如说在这么差的环境里面,我们如何能够好好的去修持?仁波切要用一个相反的角度来告诉我们,正是因为环境这么纷扰,状况这么样的困难,才是我们可以修持的时候。这也是一个修持之美的所在。如果说一切都已经很圆满、一切都已经很好了,那谁会再去修行呢?我们就没有办法再去修了。所以这样子的一个困境本身,正是我们可以去突破的地方。就好像是一个人从来不生气的话,那他如何去修持忍辱呢?如果没有让你生气的事情,你怎么有办法去修持忍辱?
3、在学生和孩子的面前,尽量自己作榜样,但他们的行为并无改变,要如何?
答:仁波切说要教小孩子,自己要先像小孩子。用一种赤子之心,因为当你像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小孩子他才会真正接受你,他才会感觉到真正跟你之间的那种关联。不然的话,你老是一个大人的样子,他觉得你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跟他之间没有那种联系存在,所以首先你就是要先变成一个小孩子。另一方面就是必须持续的去作,在这个同时,不要给我们的期望一个期限,好像到了什么时候,所以那个小孩子该有怎样的改变发生。我们先放弃这种一个期限之内他就会改变的想法,然后持续的去作,跟小孩子在同样的一个角色上去作,这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影响。
4、我们要如何看待父母和小孩之间的业力因果?
大部分的父母,对小孩子其实都是太过关心,所以他没有办法接受改变是很缓慢的,他都希望好像要马上达到他的一种预期。同时,如果我们用所谓的智慧去看的话,人的一生,童年只有一次,而在童年的时候,有一些的确和成人不太一样的状况,可是我们却用一个成人的角度,不断的去要求小孩子你跟我一样。举个例子来说好了,譬如说小朋友会赖床,那对大人来说,可能因为很多的需要,所以早起,在那个时候起来对你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就把这种习惯同样的去要求这个小孩子,我这样所以你也要这样。可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今天如果叫一个大人去赖床的话,他可能没办法,白天到了他怎么有办法睡着呢?这个是一个很明显的,小孩就跟大人不一样嘛。所以我们现在要去作的是,去接受那个小孩子之所以是小孩子的那个样子。而我们需要去作的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免于他们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这样就够了。因为那所谓不好的环境的影响,就如同我们想要给他很好的影响一样,对他来说都不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只要保护他不要受到坏的影响。至于他之所以是小孩子的那个样子,我们就是宽心一点吧!
5、如何走出忧郁?
答:造成忧郁的原因,当然有外在的条件,还有内在的条件。外的条件来说,一般都是比较好处理的。内的条件可能跟你早先一些很不好的经验有关系。以外在的条件来说,譬如说以地球来说的话,高纬度地区的自杀率要比低纬度的地方要多一些,这可能是跟整个日照时间有关系,就是高纬度的日照时间比较短。或者是说有一些我们所谓的边缘人,他对跟这个社会、家庭还有朋友都比较疏离,这种人就比较容易有忧郁的倾向。所以外在的环境来说是比较好解决的,譬如说你的房间可以搬到一个光源比较充足的地方,这是一个自然条件上面可以改善的。譬如说外在的来说的话,可以建立一种沟通的机制,怎么样去多跟你周遭的朋友、家人去作沟通,这是从外的方面来说。内心的方面就比较困难一点,要使自己的心能够健康的话,是需要一点智慧的。而这个智慧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所缺乏的,因此需要从别人那边去学习。这也是我们讲说要去所谓的学法,从别人那边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从那些他非常具有良善的心的那些人,他们所说出来的话语,往往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所以第一步的话,我们应该要走出去学习。所以它的要点就是怎么样去突破内心的困境,就是你要去建立一种所谓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譬如说你跟你的上司、你跟你的老师、你跟你的朋友、你跟你的家人之间的一种互动。
6、他(提问者)是一个学生,预计四年可以拿到学位,毕业之后花一段时间去找工作,找完工作之后结婚等等,这些人生的目标看起来是都可以达成的,问题是它的过程是需要时间,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如何能够用一种满足的心态,能够去度过这个过程?
答: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看,所谓反过来看就是说,这个目标的达成就是须要这样的时间,就算你不喜欢它还是须要花这样的时间,所以那个你感觉不喜欢的想法本身,可以为你带来任何利益吗?显然它不能带来什么利益。就如同我们期望这支铁的叉子,能够开花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是我们应该要跳脱这样的一个观点,然后去接受,接受本身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事实上面就是要花这么多时间,坦然的去接受它。
7、我们如何用智慧判断事情?如何用六度波罗蜜来化解忧郁?
答:你所说的六度里面,顺序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透过禅定,修观的分析,而产生的智慧的结果,它是排在第六位,但这并不表示在前面修持五度的时候就不需要智慧。智慧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相对的智慧,一种是究竟的智慧。相对的智慧就是使我们了解到,怎样作是正确的发心,就是你的动机正确,正确的对象、正确的东西和正确的行为。譬如说我们不会拿一把刀拿给一个小孩子,因为我们会有智能去判断,对象和你所给的东西是不恰当的等等,所以这是属于一个相对面向的智慧。
但是在六波罗蜜里面所说的智慧,则是指究竟方面的智慧,让我们去了解到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告诉我们什么事情你怎么样去作?那个是属于一个相对的智慧。而相对的智慧是前五波罗蜜所具备的,最后才能够产生究竟的智慧,也就是第六波罗蜜的结果。所以修持六波罗蜜是从一开始就需要有智慧,但这个有不同的内涵。
智慧就好像是把握一个方向一样,当我们有眼睛看到一个方向之后,才能走才能到达。当然有些人可以拿棍子,眼睛闭起来用棍子敲一敲也是可以达到目的地。基本上在你要走之前,如果你不知道方向的话,或在走路的过程之中,你没有办法去看的话,你将会跌倒。又譬如说我们要骑马一样,你要让一匹马跑的话,你就必须用缰绳去控制它的方向,而这个缰绳的本身就是我们的智慧。这个智慧去了解方向,可以避免我们犯下错误。
六波罗蜜如何用在协助忧郁症患者上面?其实当我们在帮助一个忧郁症患者的时候,这行为的本身就包涵了六波罗蜜在里面。譬如说你用一个很关爱、很慈悲的心,对他说一些好听的话叫作爱语,这个本身就是所谓的布施,你去安慰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布施。当你去安慰他的时候,就是很正确的去作,这个叫作持戒。当你去作的时候过程里面充满了耐心,这就是忍辱。然后你非常的坚持下去、不放弃,很持续的去帮助他,这个就是精进。当你去作这件事情的时候,非常的用心、非常的专注,这就是禅定。同时当你去帮助他的时候,你知道你要怎样正确的去作,这个就叫作智慧。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就已经包括了所有的六波罗蜜。
8、看到往生的动物,念阿弥陀佛、嗡嘛呢巴美吽、往生咒,对它们有没有帮助?
答:你所说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是佛经里面所说的。所以仁波切能说的,就是根据佛经里面所说,当你去看到其它的生命正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如果那时候你可以为它念诵一些佛菩萨的名号,就是祂们的名字的话,就能够使死者跟佛菩萨之间产生某一种关联性,而透过这种关联性而可以使它们得到利益,因此这个答案是十分肯定的。
9、念什么对往生的动物比较好?
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面向来回答。一个就是说每一个佛菩萨有自己的本愿,当时祂有不同的心愿,就好像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兴趣一样,所以这是一方面可以选择的,根据这个佛菩萨的本愿。另一方面的选择的依据就是,依据去念诵的人,就是你自己对那一个法门是比较熟悉的、是有信心的,你就是作起来很熟。譬如说你平常对于念诵阿弥陀佛或是观世音菩萨等等,你本来就非常熟悉了,那你就用这样子的方法,因为你对这个方法是有信心的。
10、怎样才能够找到自己?
答:因为这个问题太简单,所以我们觉得太难。因为你觉得它很难,所以做不到。所以第一点就是改变那个很难的想法。我们要去了解说这其实不难,而且它非常简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寻找你自己的心。如何去寻找自己的心呢?现在要找的不是你过去的心,或者是未来种种的想法、计划,这些都是你的念头而已。那什么是我们的心呢?就只有现在、当下一心而已。去看这个现在当下一心的特质是什么?你可以发现到这个心本身,是具有觉知、有觉性,有所谓的明,它是明明朗朗的,它是有觉性的,它是空性的。同时,它是一种能动、能够去作用的,这些都是心的特质。你去观照自己的现在心,然后去了解到这些特质的时候,你就找到自己的心。所以太简单了。
11、是不是要透过修持的方法会更有效?
答:那当然这是需要练习的。而且去练习的时候,它是需要持续的。而且这个持续的本身不是一次很长的时间,去找我的心到底在那里。时间不要很长,次数要多,不断的反复去作。一个重点就是去找心的时候,不要假设心在那里,只要观照就好了、看着就好了。同时,也不是我们的心去虚构出来的一种假象、一种概念,或者你心中有种图像,而你认为这个就是心,而是那个原来的心。当你去找心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那个能够找心的心,就是你的心了。
12、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有时候跟大人不太一样,所以这个时候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要听爸妈的?
答: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单一性的,这不是一个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而是说你必须去了解,有时候你可以说服你的父母支持你的观点,但是也有某些时候你没有办法说服你的父母,而是你必须接受他们的观点。重点就是前面所讲的你必须保持一个弹性。当你可以去说服你的父母支持你的时候,当然很好。但是当你不能够而必须听从他们的意见的时候,你也必须去接受,你也准备接受这样一个结果,所以就是保持自己的一个弹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06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大众午安。很高兴能够见到诸位。今天主要的主题是如何成为一位快乐成功的人。曾经有人跟仁波切说,精神的修持或者是宗教,就好像是一个派,把派如果分成五等份或七等份的话,(精神的修持,或者是宗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部份。但是仁波切他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所谓的精神修持是跟心有关的,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不管你是照顾自己的家庭、你去做生意、或去作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用心去作的。因此所谓的精神修持或者是宗教,应该是去盛装那个派的盘子,而不是派的其中一部份。
所以精神修持是能够去支持那个派的盘子一样,就如同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能够去支持我们各种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生命。有人问仁波切说,宗教是不是重要的呢?仁波切就反问你说:「你所谓宗教的定义是什么?」宗教的定义是怎么样的呢?如果你现在所说的宗教是指它其中的义理,那么仁波切的答案是「是的」。宗教的教义本身因为和我们的精神有关,而精神是跟我们的心有关,因此它一定是重要的。但是如果你所指的宗教是指某一个组织机构,或者是某一个名字,…或者是宗教的外在形式,仁波切的答案是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些外在形式并不能够给予我们太大的帮助。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二十一世纪,它的一个特征就是忙碌。那么忙碌的这一个事情呢,使我们远离了精神。当我们非常忙碌的时候,所谓的忙碌是指我们的心追逐外面的外物,或者是外境。当我们的心都用在追逐外境的时候,就不能去反观内心。当我们不能够去反观内心的时候,就不能够知道自己是谁,不能够知道自己是谁,就不能够了解诸法实相,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当我们不能了解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快乐、不会满足,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到自己本具的原善,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就会不断去外求。最好的状况当然是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了解自己原来天生本具的一种良善的状况是什么。如果不行的话,那我们就必须要去面对问题、或者是处理问题。然而处理的方式,应该是要给自己一点时间,而不是直接的去反应。
举个例子来说,什么叫作问题呢?譬如说我们的生气、愤怒乃至于瞋恨,为什么会有这种的情绪产生?那就是因为事物的发生,不如我们的预期,我们的预期落空了,所以产生这种直接的反应。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因为事情失控,不如你的预期,所以你非常的生气,就发飙了,就是情绪完全的失控。但是你还有另外一种选择,稍微退一步,给自己一点空间,然后想一想这件事情。当我们退一步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思考,你之所以失望是因为你有一个目标,那么这个目标本身可不可能去达成呢?如果它确实是可能达成的,那你又何必失意呢?如果这件事情是不可能达成的,那你更不需要在意。当我们努力的去付出,想要去达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怎么样能够对于任何的结果,都保持一种非常欢喜、很快乐的心情去面对它,那就是我们给自己一个弹性。这个弹性就是当事情能够如我们预期,达到一个最佳状况的时候,那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事情不如我们预期,甚至到了一个最糟的状况的时候,我们也能够坦然地去面对它,这就是我们要给自己的一个弹性。如果这种弹性存在的话,那么不管发生的结果如何,我们都能够感到满足,我们都能够去面对它,不至于因为事情的发生不如自己的预期,或是到了一个很糟的状况,我们自己就无法去面对或承受。
当我们保持这种弹性的态度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一种中道,它不落入任何一种极端之中。所谓的这种弹性的本身,给予我们一种成功的泉源。因为这种弹性的中道,不会使我们产生一种极端的想法,想说反正没办法,那我干脆放弃好了。如果说你有这种心态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去努力,不努力自然就不会成功,这就是其中的一种极端。另外一种极端的状况就是说,你自己没有办法坦然的去接受所发生的结果,如果那个结果不是你意料中的,你就没有办法去接受它。那这就是另外一种极端。一种就是自暴自弃,干脆我什么都不要作好了。另外一种就是我作了以后,却对自己的结果没有办法接受。当然关于这样的一个内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作很多的讨论,但一个基本的论点或主张就是,只要我们能够维持这种弹性的中道,就能够确保我们的快乐跟成功。
那么上面所说的是所谓的中道,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中观,维持在一种适中的看法或者是见地里面。这个中观的意思是说,我们去了解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怎么样?那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当然有很多人无论你处在那里,总是有人比我们好。可是也总是有人比我们差。当你能够了解这个状况的时候,那么看到那些还有比我们更好的人,就使我们有一种目标,我们还可以更好,还可以去作那些改进。当你去了解到还有其它,没有我们那么幸运的人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会去感谢,我今天至少在这个位置上面,已经比太多人要好很多了,这就是所谓的中观。
接下来一点就是我们要保持一个善心,一个好的一种心, 因为善心是快乐的根源。不仅仅对人是这样子,对动物其实也是这样子。 仁波切曾经养过猫、养过狗,而且是养过一只又一只,所以他有一些经验。就是当你的发心、你的善心出现的时候,这个动物本身能够跟你有非常好的一种响应。但是譬如说在某一些例子里面,当你拿了一个食物,要给你养的猫或狗吃的时候,它不想吃,你就强迫它,你愈强迫它,它就愈不想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没有办法达成你原来的目的,你们之间的互动产生一个非常恶劣的状况。那么对于动物况且如此,更何况是对人呢。所以说善心是快乐的泉源。
对人来说的话,我们所面对的状况就更为复杂。但是我们一般都一个想法,这个人对我这么差,我干嘛对他好呢?或这个人骂我,我干嘛给他好脸色看,这时候我们应该要回过头来想一想,你是人类、你具有智慧,具有智慧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去作理性的分析,这是其它动物所没有的一种能力。当你可以去作理性分析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去控制自己的身体行为,以及自己言语上面的反应。所以理性分析的结果,就是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别人错了我不一定要跟着他错,就好像是现在有人从屋顶上面跳了,我不一定要跟着他跳。所以当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不必去跟随着他,作同样的反应,这就是理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的地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06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举个例子来说好了,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了一堆坏话之后,我们就感到非常的不悦、非常的不愉快。但是我们去想想,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不愉快,如果是因为那个人所说的话,话语的本身只不过是空气中的一种音波的波动而已,而那个波动在那个人说完之后已经结束了,那个话早就不存在了。今天我们之所以会不高兴,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记忆和自己的执着,所以我们感觉到不悦。如此这样去分析的话,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说,听到那个人讲了很不好的话,然后使你日日夜夜好像被惩罚一样,处在一个非常不愉快的状况之中的真实原因是什么?难道真的是那个人吗?答案不是的。答案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执着,所以是我们自己在跟自己过不去。其实我们可以作一个证明,证明语言本身是没有能力来伤害我们,伤害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执着。
简单来说,你现在假设有另一个人,他是说一种完全你听不懂的话,他到你的面前好像是非常恭敬的骂了你几句,因为你听不懂那个话,所以你不但不会感到自己被骂了,不但不会感到不高兴,你可能还会谢谢他,因为这个人好像来跟你打招呼,好像很恭敬的样子。可见你的感受是快乐与否,并不是那个语言的本身来决定的,而是我们的执着。
人类的痛苦,大部份是跟心理有关的,直接跟身体所造成的痛苦,比起来是比较少的。所以所谓修心或者调炼自己的心,跟你能不能获得快乐,是有绝对的关系。就算不谈我们透过这样一种理性的分析,可以怎么样去帮助别人,就谈谈它可以为自己带来的利益好了,显然都是非常值得的。透过这样的一种训练,至少晚上你会睡得好一点,你的身体会健康一点,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可以专心一点。如此就可以改善你跟你的朋友、跟你的家人、跟你的上司、跟你的部属之间的关系,而这就是所谓的成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06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南嘉楚仁波切尊者
e世代上師 藏密「祖古」的轉世者
「人中之寶」-生來就有異相
《他的身世》
宗南嘉楚仁波切 金城武的學佛上師 仁波切是尼泊爾原住民雪巴人,宗南嘉楚是法名,仁波切是尊稱,意思是「人中之寶」。這在藏密是個尊崇的敬稱,只有稱為「祖古」的轉世者,或法王頒授才 如此稱呼。
傳說他生來就有異相,肚皮是透明的,內臟清晰可見,而且是「胎裡素」,打出 生就自然食,不沾葷腥。父母以為這孩子養不活了,18個月大時就抱他去見當時人在尼 泊爾的第16世大寶法王,法王見了只說「把這孩子給我」,父母同意,法王就認證他為第4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從小接受嚴格的藏密佛法訓練,成年後成為一位傳法上師。
仁波切弘法地區遍及全球,但和台灣弟子因緣尤深,有許多影視名人弟子,如陳麗麗、金城武等都隨他學佛。有一次,這位e世代上師上網,還和金城武在網路上相遇,並在網上交談過,傳為趣談。
波士頓,深秋。哈佛大學校園裡,靜靜出現了一位大人物。一位轉世活佛。
他是宗南嘉楚仁波切,18個月大就被認證為「轉世靈童」,在藏密白教噶瑪噶舉傳承 裡,被尊為即身成就的大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尊者的化身。但在哈佛校園裡,他只是一位比較宗教學博士候選人,一個學生。當他穿著T恤、牛仔褲,斜背著書包,穿過空氣裡瀰漫濃濃學術味道的哈佛校園,沒有人察覺什麼異狀。
很少人知道,這位年輕人,在信仰他的子民前,成千上萬人一見到他,就會五體 投地 作大拜。會8種語文的「第一名」仁波切 以一般人的說法,今年35歲的宗南嘉楚仁波切,是一位超聰明、會讀書的孩子,一個習慣「第一名」的天才兒童。
他會包括英文、法文、中文、藏文等8種語文,他讀著名的印度那爛陀高等佛學院 時,大學和碩士都是第一名畢業,現在博士班讀的又是哈佛大學,一路成績之漂 亮,證明他的資質超乎常人。但這樣一個在藏密傳承裡具有尊貴身分的出家眾,從小受過最嚴謹的傳統藏密佛學教育,從18個月大開始,就決定這一生都會走弘法修行的路──他怎麼會想到美國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這西方學術殿堂的「第一名牌」讀博士班?
接受採訪時,宗南嘉楚仁波切說,因為佛教的傳統教育重實修,而西方現代教育 的學 術性則相對比較嚴謹,兩者可以互補,他想站在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看待佛教, 他希望擁有圈內和圈外兩種視野,學習一種融合東西方的眼光。
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修行是否必須先出家」,也是從他本身經驗出發。但這個題目 對一位出家眾而言,顯得有點「顛覆」,因為他的立論重點是「並非只有出家才能修行」。
1個人,住在不到10坪的學生宿舍 仁波切的學生宿舍,在哈佛大學城,一間不到10坪的小寓。一廳一房一衛,裡面放 了電腦、書、健身器材,就像所有的美國大學生;唯一不同的,是客廳壁爐爐龕 上, 有一個擺了佛像的壇城,小而莊嚴,隱隱透露出不同的訊息。
博士班學生各忙各的研究領域,互動不如大學部同學緊密,所以哈佛很少人知道 仁波切在宗教上的特殊身分,雖是轉世活佛,也能少有干擾,自在生活。 像宗南嘉楚仁波切這樣的尊貴分平常都有侍者隨行,服侍生活種種。侍者隨行,有方便,有不便,方便的是仁波切自幼吃全素,人幫他煮素食,在西方真是方便多了;但尋常學生讀書若帶個侍者,豈不是太誇張了,所以有仁波切派侍者去上 語言學校,讓他也讀點書,有段時間,乾脆把侍者派去紐約閉關中心,他一個在哈佛大學城讀書生活,沒有圍繞的弟子,沒有永遠彎著腰的侍者,仁波切就像個尋常學生。
穿上牛仔褲、球鞋,戴上矯正牙套,外相上完全褪除宗教形象,上課、下課、上圖書館……從小到大,他第一這樣,過著幾乎是隱居的日子,一個人生活。那他會不會像一般學生,有懶散、沮喪的時候?仁波切說:「有啊」,但還好他 從小受到嚴謹的修持訓練,所以一有狀況總習慣直接面對,也很快就能轉化,「從來 沒有隔夜的憂愁」。
《他的提醒》再忙,也要覺知自己的心忙,是現代人共業,仁波切也不例外,他說有時真希望一天有36小時。
那他給忙碌的人什麼建議呢?他說:「覺知你的心(Be aware of your mind)」,也就是在任何狀況下,都要保持心的覺性,要覺知到自己心的狀態,這樣就不會被壓力壓倒;覺知本身,是改善狀況的第一步。
他補充說,這一點,對初機修行人、老修行人乃至成佛以前,都適用,因為覺性 的層次會越來越深、越細、越遍滿,等到一切時都自然保持覺性,就沒有修或不修的問題 了。
「面對問題時,才是修行最重要的時機。」他提醒,修行要直接融入生活,生活 裡壓 力、不快樂、嫉妒等出現時,就是最好的修行時機,生活中的體會,並不少於閉 關中的禪定。 在我的觀念裡,佛教並非是一種要求盲目崇信教條的宗教﹐ 也不是一種令我們沈溺於 烏托邦理想國的哲學﹐或固守傳統作為不放的文化現象。
佛教實際上是一套能令自己和他人解脫煩惱痛苦並達到真正快樂的有系統的修行方法。真正的快樂是藉由瞭解事物的實相,慈悲地為眾生的終極 — 宗南嘉楚仁波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6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除盖障菩萨及嘉义除魔障法会
洛本仁波切主法(藏医)
2/12
2 pm 除盖障法会
7pm 莲花生大师灌顶
3/12
10am 财神法会
12pm放生法会
2pm 嘉义除魔法会
7pm 财神灌顶
地点:中华大会堂
[ 本帖最后由 derrickwong 于 24-11-2006 01:2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6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洛本仁波切生于1965年,为宗南寺的闭关导师,也为合格西藏医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6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嘉义法会
这是特殊且为生人阳者所做,能清除怨亲债主,他人诅咒,巫术降害等!法会之准备功夫很多,需供养400种供品,可清除蕴魔,天魔,死魔,欲魔引起的障碍!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6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今天开始, 25 到 29号,每天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petaling jaya section17 Jalan21,在Life Chapel旁边一间住家,都会有舍利子展,有佛陀的,佛弟子的,还有大宝法王等西藏其他上师的,还有藏传师父为人加持。刚刚去回来,展览的舍利子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这种机会很难得,方便的话就去看看咯。现场还卖些佛教用品。
这是一项叫做弥勒计划的舍利巡回展,世界各地也有类似展览。这是弥勒计划的网址:www.maitreyaproject.org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6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gcheehooi 于 25-11-2006 09:18 PM 发表
从今天开始, 25 到 29号,每天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petaling jaya section17 Jalan21,在Life Chapel旁边一间住家,都会有舍利子展,有佛陀的,佛弟子的,还有大宝法王等西藏其他上师的,还有藏传师父为人加持。 ...
那个是善慧称佛法中心吧。
这次的没有上几次那么大型,也没有做很多的宣传吧。。。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6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6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6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11-2006 0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11-2006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11-2006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27-11-2006 01:56 PM 发表
靠近UTAR吗?????
很靠近,读utar的大多住这一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1-2006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9-11-2006 08: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gcheehooi 于 28-11-2006 03:16 PM 发表
很靠近,读utar的大多住这一区。。。
那里的佛学会时常过去咯?
其实也不错,关于宗教的assignment可以跑去那里问。
sg long 的campus也有一间教会,sg long buddhist association...也是离campus不远。。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