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6-1-2007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16-1-2007 02:29 PM 发表
我跟你討論的範圍純粹在於先秦道家是不是宗教,並沒有否認道家是道教和黃老道的源流以及否定道家對於道教和黃老道的貢獻,討論請切題。
你没有规定是【先秦】道家?还是现今所谓道家思想,道家衍化成一种教义 ...
一般認知由老子所帶領的道家就是先秦道家,沒有説明是我的錯,讓我們文明的繼續探討。
[ 本帖最后由 12341234 于 16-1-2007 02:44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6-1-2007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可以比美佛家思想. |
|
|
|
|
|
|
|
发表于 16-1-2007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6-1-2007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
老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将其奉为祖师。相传著有《老子》,即《道德经》。他生活的时代,先秦时众说一致。《礼记》和先秦诸子书或称他“老聃”,或
称他“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语“吾闻诸老聃”云云,说明老子与孔子同时
但稍前于孔子。但自西汉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持存疑的态度时起,至今学术界对于老子其
人其书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兹不细述。至于籍贯也有异说。
但汉代以后,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并在此地设其庙祀。
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仅有零星记述,其中如《庄子》记老子之死,前人以为寓
言。比较可信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孔子至周问
礼于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
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后,孔子盛
赞老子其人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衰,于是离去,至关(函谷关),
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终。大体上说,老
子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
弱为法要,以清静自然、返朴归淳为旨归,兼有治国和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不过司马谈
《论六家要指》讲的“道家”实包括“有法”与“无法”两大派;
《汉书·艺文志》叙道家学说,也区分“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与“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两种情况。前者指战国黄老学派,后者则为后人所说老庄道家。老子本反对法令,而申
不害、慎到、韩非等皆学黄老道德而主于刑名法术。庄子以放任的态度解说老子的思想,
韩非则以权势的法家观点阐释、批评《道德经》,作有《解老》《喻老》篇。战国时代,
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结合刑名法治观点而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盛行,陈平、
张良、盖公、曹参、吴公、王生、黄子、张释之、司马谈等人皆治黄老术,统治者也奉
行黄老清静因循之治。西汉时代还出现了专门解说老子思想的著作,见录于《汉书·艺
文志》就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和刘向的《说老子》;
成帝时蜀隐士庄遵(即严君平)著有《老子指归》,京兆长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
章句》。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期,它主要源于上古巫术神道和战国秦汉方仙道,但并非与老子
毫无关系。道教以老子为祖师,这是因为:
第一,老子书中本有清静寡欲、养神致寿之理。这也是黄老之学的一大特征,故司
马谈特别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后“有以
治天下”。①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五正》也说,要“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
外人”。这在阐发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书中有更明显的体现。庄遵进而指出:“游
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②
《史记》又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表明老子身
行其修道致寿思想。即使相信《庄子》所言,非“不知所终”,据今人马叙伦《老子校
诂》考证,“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盖已八九十岁”,也是
长寿者。这些都与道教贵生之旨相吻合。《老子》书中又有“谷神不死”等语,极易被
作宗教化的解释: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较完备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规范,而巫术或神仙方
术都缺乏这方面内容,只有老子既具本体论和宇宙论,又有慈善、谦退、俭约、清静、
质朴、寡欲等等道德主张,可以作为道教据以成立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采用极富
感染力的韵语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汉时就被视为“经”。其文句洗练、含蓄,
便于作多种解释。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奥的、不可言说的“道”是无始无终的、绝对的大全,就给道
教修炼提供了终极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肉体的或精神的永恒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并非始于道教,《庄子·天下》篇中尊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
而《庄子》对真人的描写原带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托名黄帝。老子素与传说中的黄
帝并列,合称“黄老”,威信极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两汉之交,老子也被
仙化和宗教化。例如,《庄子·寓言》篇说“老聃西游于秦”,西汉末刘向把老子收入
神仙传记,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③云
云,实为后世“化胡”说张本。至东汉初,桓谭《新论·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谈养性,
致寿数百岁”这种夸张之说。
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又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
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④,将老子等同为先天地而生的神灵之“道”。
与此几乎同时,谶纬书中有《老子谶》,表明已将老子视为宗教预言家。
就历史的连续性而言,道教乃顺应这种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趋势,故东汉早期道教概
称“黄老道”。其时,崇尚神仙道术之人,均将老子当作神仙。桓帝延熹八年(165),
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谓老子“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
“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P(升)
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
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创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为了跟儒家相抗争。例如,据信
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贬斥儒家为“大伪”,“其《五经》半入邪”。又注“孔
德之容,唯道是从”说:“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
道故明之,告后贤。”正如前辈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佛教初入中国,常自附于黄老神仙
方术,当时社会上流传“老子入夷狄为浮屠”⑥之说,原非道士有意贬抑佛教。
但晋代以后佛教大盛,道教徒坚执“老子化胡”说,则是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教法或经书多托言太上老君降授,对于老子
也有种种神奇的传说。《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
老君”。
《抱朴子内篇·杂应》继说:“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
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
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
青龙,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
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
无事不知也。”《神仙传》《玄妙内篇》《高上老君内传》等并云老子从李母左腋而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经书、仙传不少,经书以《太上老君开天经》《天尊
老君名号历劫经》《老子化胡经》等为代表;纪传中影响较大者有托名尹喜作的《高上
老君内传》、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北宋贾善翔撰《犹龙传》、南宋
谢守灏撰《混元圣纪》等。当然,老子虽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却略有
等差。例如,在南天师道的神仙系统中,太上老君仅次于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
而上清、灵宝派则将太上老君排名于元始天尊(上清派称“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
(即灵宝天尊,上清派称“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之后。上清派还有一位上清金阙后
圣九玄帝君(上清派道书《灵书紫文》即全称《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姓李,简称“后圣李君”。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这位金阙帝君排在第三中位,
谓“壬辰下教太平主”。另有老聃,排在太极右边后位。而太清太上老君则降在第四中
位,为太清道主(上清派称旧天师道为“太清家”)。北魏道士寇谦之也声称太上老君
授其道经而创北天师道。诸派之中,楼观道尤推崇老子,大倡“化胡”说,对老子在唐
代地位的上升起了推进作用。
历代帝王崇奉老子,初立庙祠祀,后又专设道宫,加号册封。汉代始立祠(一说始
于秦)。东汉延熹八年(165),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亲祠老子于
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至唐代,对老子尤加崇奉。武德三年(620)五月,晋
州人吉善行声称曾于羊角山面见老子,并要他:“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
子孙享国千岁”。⑦高祖乃立庙于其地。太宗即位后,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
⑧,奉老子为其祖先。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谒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
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
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
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亲至亳州真源县朝谒太清宫,奉上册宝。此封号在道
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时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四月,又
诏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一作“真元节”)。此日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 |
|
|
|
|
|
|
|
发表于 16-1-2007 03: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41234 于 16-1-2007 02:42 PM 发表
一般認知由老子所帶領的道家就是先秦道家,沒有説明是我的錯,讓我們文明的繼續探討。
在此没有界定对错之分,大家都是学道心态究探更多关于“道”的思想。若小弟愚见激怒【您】,在此说声抱歉。
您可以分享一下道学知识给大家学习一番。。。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16-1-2007 04:03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6-1-2007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16-1-2007 03:07 PM 发表
在此没有界定对错之分,大家都是学道心态究探更多关于“道”的思想。若小弟愚见激怒令尊,在此说声抱歉。
您可以分享一下道学知识给大家学习一番。。。
沒生氣啦~不過還是要說一說,我的爸爸也沒有生氣。
大家都是有理据有學問之人,跟你們的談論讓心靈很滿足。 |
|
|
|
|
|
|
|
发表于 16-1-2007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2341234 于 16-1-2007 03:48 PM 发表
沒生氣啦~不過還是要說一說,我的爸爸也沒有生氣。
大家都是有理据有學問之人,跟你們的談論讓心靈很滿足。
引用错字“令尊”,可让大家以怒化为皆大欢喜。 哈哈。 |
|
|
|
|
|
|
|
发表于 16-1-2007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和道教什么关系?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
|
|
|
|
|
|
|
发表于 27-1-2012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