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朋友仔

我眼中的中国人与马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1-2007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嫁去中国青岛
朋友第一句话是问我“你家是不是耕田,住破屋”?好恐怖哦。。。
真肤浅。。。要看不起别人国家不如先检讨自己国家
中国现在很多地区脏是因为很多工业区,赶建筑迎接2008年奥运会
中国建筑不到一年可以起好,而马来西亚呢??要多少年可以起好?
还说要2020年发展。。。现在连泰国都好过马来西亚了。。。。
中国真的很多老千扒手,你被骗这证明你不够精明

中国没素质的人都是老一代共产党的或农民农村
新一代的城市年经人都不会这样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矛盾,不完美
马华不要在肤浅的认为中国很穷很多老千
难道马来西亚没有老千吗?难道马来西亚自安很好吗???
难道马来西亚政府人员办事效率快吗??
中国人也好马华也好不要再批评对方的不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tanjt之无间道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9-1-2007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不流行老千了

现在是大耳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007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00 于 19-1-2007 01:04 PM 发表
我嫁去中国青岛
朋友第一句话是问我“你家是不是耕田,住破屋”?好恐怖哦。。。
真肤浅。。。要看不起别人国家不如先检讨自己国家
中国现在很多地区脏是因为很多工业区,赶建筑迎接2008年奥运会
中国 ...


看到这我也想写些东东。。。

我觉得肤浅的人到处有吧!
我有几个东马的朋友也被西马人问:“你是不是住树上的?”
我也有住在西马小地方的人,被新加坡同事问:“你们那里还有没有人挑大便的?”

我相信中国也有肤浅的人啊!欧美也一样有!这是不分国际。。。
这些人不是看不起其他人,只不过,他们只活在自己的小框框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9-1-2007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00 于 19-1-2007 01:04 PM 发表
中国没素质的人都是老一代共产党的或农民农村
新一代的城市年经人都不会这样
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矛盾,不完美
马华不要在肤浅的认为中国很穷很多老千
难道马来西亚没有老千吗?难道马来西亚自安很好吗???
难道马来西亚政府人员办事效率快吗??
中国人也好马华也好不要再批评对方的不是了...



看来你对中国的认识也是很肤浅的

老共產黨沒素質?

老一代的共產黨人很多是海龜

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1日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归国留学生,占三分之二。

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开国元帅中有6位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员共63人,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的42人,占三分之二。

张闻天、叶剑英、王稼祥、秦邦宪、罗亦农、许光达、杨尚昆、伍修权、乌兰夫、廖承志、刘伯坚、谭平山、蒋经国、屈武、谷正纲等都在东方大学或中山大学学习过。

中共八大的時候,7名政治局常委除了毛澤東都是囯外學習和工作過的

難道老共產黨沒素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07 03: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土木建築師 于 19-1-2007 11:54 PM 发表



看来你对中国的认识也是很肤浅的

老共產黨沒素質?

老一代的共產黨人很多是海龜

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1日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代表12人中有8人是归国留学生,占三分之二。

周恩来、邓小平、 ...
哎呀﹐其實她(too)整體的意思是说,人的好坏,是不应该以区域来分的啦。

她的”举例“也许非常糟糕,可是您就不妨宽怀大量,得意忘言吧。

[ 本帖最后由 擂台Baby 于 20-1-2007 03:1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07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有吵够啊
再吵我要扁人了

言胜于行
认为中国人是好人的就做个好中国人
认为马来人是好人的就做个好马来人

比在这里敲键盘强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黃龍輔天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2007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朋友仔 于 1-1-2007 11:24 AM 发表
我来马来西亚已经两年多了,现在在KL读书,接触了不少中国人和马华,深有感触.特别是看到中国人与马华之间所存在的情感和矛盾.今天我在这发个贴说明(以我所见所听)一下中国人与马华到底怎么了.ps:这个贴 ...


其实马来西亚华人可以按其教育背景分成三类:

1。华族民办中学(独中)或学院教育背景出生:约占30%。 此类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华文水平中上,熟知中华文化及中国背景,对于中国人,民族意识多于国家意识,趋向于与中国人文化上的“同”。

2。国家院校教育背景出生:约占约60%。此类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华文水平,中华文化及中国认知程度一般,但大多马来文比在前者来得好。对于中国人,国家意识多于民族意识,趋向于与中国人国家上的“异”。

3。英文教育背景出生。约占10%左右。此类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华文水平,中华文化及中国认知程度低下,但英文水平比前二者来得高。对于中国人,除了趋向于与中国人国家上的“异”,还还带有文化上的“异”。


所以,有机会遇到马来西亚华人,只要得知其教育背景,便可知其对中国人之态度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ethal_glamour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2007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黃龍輔天 于 20-1-2007 05:32 PM 发表


其实马来西亚华人可以按其教育背景分成三类:

1。华族民办中学(独中)或学院教育背景出生:约占30%。 此类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华文水平中上,熟知中华文化及中国背景,对于中国人,民族意识多于国家意识, ...


是真的吗?原来受独中教育的人只有30%呀?我还以为很多,因为听到一个狂人吹嘘到95%。。。
那就是说大多数马来西亚的华人除了和我们在长相上有点像,其他的没什么联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2007 0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lethal_glamour 的帖子

華人上獨中的數字感覺應該更少的,目前,獨中的在校生只有6万人,全馬一共只有60所獨中。以前可能更少的,從61年的教育法令出臺后,華人上獨中的很少的,在75年以前,華人送子女去華小的只有40%,而且人華小的學生是一直在流失的,現在華人送子女去華小的是90%以上的

除了獨中,國民型中學/改制中学(前身是独中)以前独中有160+多间,也有不錯的華文教育背景的,中文程度不會比獨中差到哪裏,不少學生的中文也可以達到和獨中生同等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07 09: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thal_glamour 于 21-1-2007 02:18 AM 发表


是真的吗?原来受独中教育的人只有30%呀?我还以为很多,因为听到一个狂人吹嘘到95%。。。
那就是说大多数马来西亚的华人除了和我们在长相上有点像,其他的没什么联系了。。

总华裔学生是95%上华小求学..

这95%当中有大约30%上独中/华中(独中里还有外国学生如印尼华人,港台商子女和友族等等)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21-1-2007 09:5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07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黃龍輔天 于 21-1-2007 01:32 AM 发表


其实马来西亚华人可以按其教育背景分成三类:

1。华族民办中学(独中)或学院教育背景出生:约占30%。 此类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华文水平中上,熟知中华文化及中国背景,对于中国人,民族意识多于国家意识, ...
不错的分析... ..但我想补充一下
根据大马国家教育统计数字...

全马有95%华裔送子女上华小...
全马的华小里有94%华裔,大约6%非华裔(每年大约6万友族同胞)....
教育背景算是一个开端...
若华小根基打的好,要"认识"中国却是不难...


2。国家院校教育背景出生:如国中和国民型中学...有者都得考<中国文学>和<马华文学>华文指数算中等...
3。英文教育背景出生。只有5%(国家教育统计数字)一般上这群人都会本身母语如:广东话,客家话等等(教育背景却不大可左右一个民族的血统).....



无论民办,国营上述教育制度系统都是跟据"国家教育"法令编写的....因无论独中or国民型都在教育部注册了...但灵活度较国中大....


佳礼---华教调查中...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762790&highlight=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762850&highlight=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762801&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大马肉骨茶 于 21-1-2007 11:2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07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大马>---这个版是让马中网友交流的一个版塊...


希望"有心人"手下留情.....保留一片洁土


也希望世界华人,华人世界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2007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马肉骨茶 于 21-1-2007 09:35 AM 发表
不错的分析... ..但我想补充一下
根据大马国家教育统计数字...

全马有95%华裔送子女上华小...
全马的华小里有94%华裔,大约6%非华裔(每年大约6万友族同胞)....
教育背景算是一个开端...
若华小根基打的 ...



華小現在的非華裔學生是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07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oho001 于 20-1-2007 06:28 PM 发表
还没有吵够啊
再吵我要扁人了

言胜于行
认为中国人是好人的就做个好中国人
认为马来人是好人的就做个好马来人

比在这里敲键盘强多了


谁是马来人?是马来人的就来顶!顶楼率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007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黃龍輔天 于 21-1-2007 01:32 AM 发表


其实马来西亚华人可以按其教育背景分成三类:

1。华族民办中学(独中)或学院教育背景出生:约占30%。 此类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华文水平中上,熟知中华文化及中国背景,对于中国人,民族意识多于国家意识, ...

我小学是华小, 中学后都是念马来文的, 我自己的意愿原本是想念独中, 可是比较起来,官立中学的学费比独中便宜得多了, 我家里又是那种比较贫穷的缘故, 只好继续接受马来文教育了。
可是我一直没有放弃中文, 自己看书学习(学校里还是有一科中文)。
我觉得接受什么教育不是问题, 主要是家里环境有没有刻意鼓励下一代去学习母语(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007 03: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反对开骂,但是总觉得你开骂的对象,是整个群体,而不是个体。但是,与你纠纷的却是个体,不是群体。

你引用的例子作为开骂基础,应该绝大部分属于宏观的社会变革,将这些宏观考量扣上微观的个体,我觉得十分牵强和苍白乏力。

如果要将这些宏观考量套入现行的中国变革现象所折射出来的社会行为,却又显得偏颇与预设立场。

===

个体产生群体是明白不过,社会学是以整个群体的趋势做结论。难道争论只限于个体的问题?那不是变成私房话题?

你可以跟"群体"、国家一对一跟话吗?

还有,要写出人人看得明白的词句。本身没有深厚的中文基础,不要学人做专家,故弄玄虚写出不知所云的东西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1-2007 05: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姜 于 2-1-2007 04:50 PM 发表
中国人太多了难免会有人喜欢喊打喊杀。但不能说所有中国人都是这样的,会很不科学,像楼主就是一个就事论事的人。


我何时用全部?

社会学家以整体的大趋势来论事不代表100%的人是顺着那趋势。例子,印尼政府官员贪污猖獗,不代表100%的官员全是贪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007 05: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thal_glamour 于 21-1-2007 02:18 AM 发表


是真的吗?原来受独中教育的人只有30%呀?我还以为很多,因为听到一个狂人吹嘘到95%。。。
那就是说大多数马来西亚的华人除了和我们在长相上有点像,其他的没什么联系了。。



对大马认识肤浅,还为自己无知狡辩。

谁跟你们中国人认亲?即使是上独中的华人,也没白痴到以为自已是中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007 05: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华族民办中学(独中)或学院教育背景出生:约占30%。 此类马来西亚华人大多华文水平中上,熟知中华文化及中国背景,对于中国人,民族意识多于国家意识,趋向于与中国人文化上的“同”。

======

我所遇到的独中生,没一个自认是中国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007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朋友仔 于 1-1-2007 11:24 AM 发表
我来马来西亚已经两年多了,现在在KL读书,接触了不少中国人和马华,深有感触.特别是看到中国人与马华之间所存在的情感和矛盾.今天我在这发个贴说明(以我所见所听)一下中国人与马华到底怎么了.ps:这个贴 ...

只要放下"唯我独尊"和强迫性地将自己的生活理论加在其他人身上 ,你会发觉不只全世界的华人是一家人 ,甚至全世界的人是一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2025 02:27 AM , Processed in 0.11471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