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latsis82

为何要学习上座部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9-2019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atsis82 发表于 13-9-2019 10:47 AM
我想和大部分的人一样, 都是接触北传开始,其实我的情况是在持咒,念经一段时间后, 然后接触了南传的部分, 开始有了疑问及探讨各中的原因, 不难发现的是, 出入非常的大, 基本上连早晚课都完全不一样, 再接 ...


关于
南辕北辙
玩过【传声筒】这游戏的人都能深刻的理解
【所有的变化】是如何因“人”而 错误的形成。

无论是 南或北
除了 极少 极少数
绝大部分的人 都是被【困】在【有】或【无】里头钻,
他们都 不知道 之所以被【困】在【有】或【无】或【空】还是【境界】,
以“真相”来说,是因为他们都是 执著在有 “取”,
然后紧紧的抱着不放。
其实
佛陀只是告诉人们这些【什么什么】的 背后之“事实与真相”
以“纠正”人们过往的【错误认知】
但人们却紧紧的抱持着【错误的认知】 而想去【拥有】【这些什么什么】导致无“法”解脱,
甚至有人还将摆在自己眼前的解脱之“因缘”往外推而【断送】了自身的解脱之路。


你只需保持目前探讨学习之心态
再将你从小到大 对【有】和【无】的所有【认知】放在一旁,
尽量以一个 无知的旁观者
重新去“观”佛陀所教导的 “有”、“无”、“生”、“灭” 之 “因”与“缘” 和 “生”与“灭”,
遵循 佛陀的教导
非坚持以 自己 早已根深蒂固的【有】和【无】之【认知】去【看】经文
更非以【拥有更多】这些或那些什么什么 为豪!

简单来说
一个人如 不真正清楚理解
佛陀所要表达之 “有”、“无”、“生”、“灭”
就如 瞎子摸象
只是紧紧的抱着自己之【认知】去【看】事物,
却永远 “见” 不到 佛陀之 “法”的“真相”。

最后要提醒你一点
只有信仰【宗教】的信徒,
因无 “法” “见” 佛陀所说之 “正法”,
不知道 所有事物 背后之“真正的事实与真相”,
才需要 得到他人之 认同与相信。
佛陀只是教导人们 “认清与辨别” 所有事物 的 背后之“真正的事实与真相”,
“事实与真相”是无需得到任何形式的认同,也不会因任何的因素而改变,
只有自己本身【错误的认知】才需要作出改变。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latsis82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9-2019 09: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atsis82 发表于 13-9-2019 10:47 AM
我想和大部分的人一样, 都是接触北传开始,其实我的情况是在持咒,念经一段时间后, 然后接触了南传的部分, 开始有了疑问及探讨各中的原因, 不难发现的是, 出入非常的大, 基本上连早晚课都完全不一样, 再接 ...

如果要认识佛法脉络,要从佛教史开始。看看上座部佛教国家,泰国,缅甸,寮国。它们在佛教进入之前,文化属于真空状态,自然大家看到的是更“原始”。
而佛教从印度输出到中国,最早要在汉明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后。那时候的中国已经是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很久了。一个外来宗教要打入中国市场,一定要经过某程度的汉化。比如:佛时代乃至到现在还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实行着的托钵。因中国并不适宜用,因为在古中国,人们对托钵的基本概念是,只有生活不济的才会去托钵(行乞)。所以托钵在中国不盛行。诸如此类来自印度的文化,在中国佛教里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latsis82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9-2019 0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atsis82 发表于 13-9-2019 10:08 AM
谢谢分享! 我正好在找着及研究有关巴利文经典的中译版。感恩!
同时间我也发现了一个很不错的网站, 我想可以帮助了解最接近佛教原文的经典。
http://www.charity.idv.tw/

也谢谢你的分享。学佛路上,大家互相扶持最好,路会比较好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0-2019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14-9-2019 11:10 AM
关于
南辕北辙
玩过【传声筒】这游戏的人都能深刻的理解
【所有的变化】是如何因“人”而 错误的形成。

无论是 南或北
除了 极少 极少数
绝大部分的人 都是被【困】在【有】或【无】里头钻,
他们都  ...


可以听听三宝歌的歌词。。。执取空有二边,都是烦恼,唯有不落二边,始为中道。

引三宝歌里的歌词:


二谛总持”,谛就是真理,二谛指真、俗二谛。佛教讲一切事物,一般都用真、俗来概括。什么叫真谛?佛陀能够证得的真理,超越了世间的虚妄,证得了真实,叫真谛;俗谛是我们所见到的世间的现象,是虚幻的。真、俗都是真理,俗谛也是真理,只不过凡夫迷于俗谛,不能认识真谛;菩萨真、俗两谛都看得明白,所以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菩萨认识事物是从真、俗两个方面。“总持”,就是涵盖一切法,包含无量的含义。佛法是以真、俗二谛来总摄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0-2019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色长今 发表于 26-9-2019 02:37 AM
也谢谢你的分享。学佛路上,大家互相扶持最好,路会比较好走。

坦白说,我开始比较趋向于南传所强调的方式, 没有华丽炫彩, 只有简单朴实,强调 戒,定,慧。 其实这不就是修行的真正意义吗?虽然朴实但却直接,实在。

而从理性上来说也甚为合理, 即是持戒,修定, 然后慧觉。

不过,根据我个人的修习而言, 目前‘修定’还是比较挑战的, 却是关键的一环, 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升起的烦恼实在不易降服。
不过相对的, ‘心’确实比较踏实了, 反倒希望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9 1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色长今 于 15-12-2019 12:45 AM 编辑
latsis82 发表于 10-10-2019 05:19 PM
坦白说,我开始比较趋向于南传所强调的方式, 没有华丽炫彩, 只有简单朴实,强调 戒,定,慧。 其实这不就是修行的真正意义吗?虽然朴实但却直接,实在。

而从理性上来说也甚为合理, 即是持戒,修定, 然后慧 ...

师兄的话,真实让我感触很多啊。现在南传的学习氛围,还是比较强调禅修。当然其实也可以走经行,学经典,闻法或者任何护持三宝的行为等等法门,但大家主要都是集中学这个、教这个。学习南传,有禅定会学得比较快和容易。可我已经静坐几年了,连近行定也没有,虽然明知道不用执著,偶尔还是会有很挫的感觉,尤其当听到身边同修讲刚参禅就初禅、二禅.......

希望在日后学习南传路上,继续和师兄共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5-12-2019 02:0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atsis82 发表于 6-9-2019 11:57 AM
资料是有, 但是都不完整, 版本也很多  就没有北传那么齐全。有什么资料值得推荐的吗?

Pak a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9 02:3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樱 发表于 6-9-2019 12:45 PM
北传对于在家人比较重视布施不是只有修福报那么肤浅。布施就是修慈悲心的一种。慈悲心就是包含一切德行。慈悲心就是怜悯众生,不伤害众生。好比我不吃肉是一个层次,我还怜悯这些畜生道的众生就是另外一个层次。拥有 ...

你的是邪见。。。修慈悲心是慈心观,修十善才是心存善念。。。北传带你兜花园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12-2019 05: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neo91 发表于 15-12-2019 02:34 PM
你的是邪见。。。修慈悲心是慈心观,修十善才是心存善念。。。北传带你兜花园吧了

十善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是善法。

你对大乘佛法的偏见只会加强你的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9 11:1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15-12-2019 05:12 PM
十善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是善法。

你对大乘佛法的偏见只会加强你的障碍。

大乘是菩萨道,我以前也是修北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9 11:3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歌 发表于 2-9-2019 01:00 PM
南传最重视观察与觉知,观察心,观察呼吸,既内观,你很快就可以熟知心的习性,不会念了一辈子经还懵懵懂,不知道如何修行,只会拜神念经做功德

16观智懂不懂,完成16观智至少是初果。。。其实布施,持戒在佛教出现之前就有了 vipassana 才是佛教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9 11:3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歌 发表于 2-9-2019 01:00 PM
南传最重视观察与觉知,观察心,观察呼吸,既内观,你很快就可以熟知心的习性,不会念了一辈子经还懵懵懂,不知道如何修行,只会拜神念经做功德

16观智懂不懂,完成16观智至少是初果。。。其实布施,持戒在佛教出现之前就有了 vipassana 才是佛教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9 11:3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atsis82 发表于 2-9-2019 01:58 PM
我也是刚接触南传, 发现更强调于内心的修炼, 再看回历史, 似乎更接近佛陀传下的方式, 说实话对于两派的纷论, 基于各方截然不同观点,我有点无所适从, 开始迷茫起来。当然我不希望沦为吵架贴, 我是想了解学 ...

禅修之前要做到戒清净,你的色法和名法都稳定健康了才能禅修,修出入息第一要等禅相出现nimitta然后等呼吸和禅相融合了就专注禅相,直到得到四禅的定力就起16观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9 11:4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jackson2009 发表于 20-9-2019 09:59 AM
如果要认识佛法脉络,要从佛教史开始。看看上座部佛教国家,泰国,缅甸,寮国。它们在佛教进入之前,文化属于真空状态,自然大家看到的是更“原始”。
而佛教从印度输出到中国,最早要在汉明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 ...

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在印度的时候就已经扭曲了,那时候就是 Mahayana 盛行时期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凡夫不能解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19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ongtk 发表于 6-9-2019 10:01 AM
佛教也要提到中共的新中国,莫名其妙的家伙!

请教,怎样使好的福报快一点成熟,以便可以照顾好家里不留下遗憾,而不是等到下一世??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19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uest716 于 16-12-2019 11:02 AM 编辑
neo91 发表于 15-12-2019 11:47 PM
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在印度的时候就已经扭曲了,那时候就是 Mahayana 盛行时期

我们看教义,不看历史。
很多南传的因为信历史,信历史就是信历史学家,历史学家是没有修行的,他们只是研究和推测,也没有在佛陀说法现场。
研究印度历史是非常有问题的,因为印度的各种典籍包括印度教典籍,都是喜欢故事性口传,印度本土一个神就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版本,不像中国史记那样。其实到今天,佛陀生日到底几时也没有人知道,所以佛陀在卡拉玛经说不要因为威信就信以为真。
所以,我们不讲“扭曲”。我们讲修行境界的进化和净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12-2019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16-12-2019 10:56 AM
我们看教义,不看历史。
很多南传的因为信历史,信历史就是信历史学家,历史学家是没有修行的,他们只是研究和推测,也没有在佛陀说法现场。
研究印度历史是非常有问题的,因为印度的各种典籍包括印度教典籍,都 ...

你完全错了,自作聪明!佛陀是很久才出现的,所以生日等等都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19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16-12-2019 10:42 AM
请教,怎样使好的福报快一点成熟,以便可以照顾好家里不留下遗憾,而不是等到下一世??_/\_

没有办法的,因果的东西改不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19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ongtk 发表于 16-12-2019 12:21 PM
你完全错了,自作聪明!佛陀是很久才出现的,所以生日等等都是对的。

佛陀生日是很多种说法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19 12:4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16-12-2019 10:56 AM
我们看教义,不看历史。
很多南传的因为信历史,信历史就是信历史学家,历史学家是没有修行的,他们只是研究和推测,也没有在佛陀说法现场。
研究印度历史是非常有问题的,因为印度的各种典籍包括印度教典籍,都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asambuddhas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9-2024 05:59 AM , Processed in 0.11352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